:::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宗喀巴止觀實修方法之研究── 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
作者:楊國寬
作者(外文):Yang, Kuo-Kuan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王惠雯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宗喀巴國燃巴奢摩他毗缽舍那《菩提道次第廣論》TsongkhapaGorampasamathavipassanaLam-rim chen-mo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4
本文主要探討主要探討宗喀巴的止觀實修方法。論述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見:涉及宗喀巴的中觀見,包括對他宗的批判及闡釋自宗(中觀應成)的見解,除了以《菩提道次第廣論》內容作為論述主軸外,亦參酌《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及《中觀根本頌智慧論釋正理海》中相關的內容。二、行:涉及止觀實踐的部分,主要見於其「菩提道次第」的相關論著(包括《廣論》及《略論》)中有關止觀定義、修學止觀的資糧、修學止觀的方法、成就止觀的標準、止觀雙運等等。本文將特別關注其如何論究以見導行、以行證見的實踐理趣,說明其止觀思想的獨特詮釋。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依於文獻比對、義理分析等,期能總攝宗喀巴散見於其各相關著作中的止觀論述;並嘗試釐清藏傳佛教內部「中觀見」的爭議問題,特別是有關國燃巴對宗喀巴「中觀見」的批判,期望提出一個可能的回應。
綜觀宗喀巴止觀思想中的實修方法特色,即在於闡釋「中觀見」做為慧觀抉擇的核心,透過「止觀雙運」之禪修,解明其主張「由凡夫到成佛解脫」的道次第實踐理論,特別闡明如何以慧觀之「見」融入止觀之「行」以達致「修行成佛」的目標。
This dissertation investigates Tsongkhapa’s samatha-vipassana practice in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examines Tsongkhapa’s Madhyamaka view, including his interpretation of his Prasangika sect and criticism on other sects. This part of discussion is mainly on the Lam-rim chen-mo and also on the Drang nges legs bshad snying po, the Dhu ma la’jug pa’i cher bshad pa dgongs pa rab gsal, and the Dbu ma rtsa bahi tshig lehur byas pa ses rab ces bya bahi rnam bsad Rigs pahi rgya mtsho. The second part scrutinizes Tsongkhapa’s samatha-vipassana practice, which is mentioned in his works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 to enlightenment, the Lam-rim chen-mo and the Lam-rim dring wa.This part contains the definition of samatha-vipassana, the basis and methods of samatha-vipassana practice, the standard of samatha-vipassan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samatha-vipassa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Tsongkhapa expounds “leading actions with views”, and “proving views with actions”, and demonstrates his unique interpretation of samatha-vipassana. The study methods are literature comparison and argumentation analysis, and the goal is to integrate the samatha-vipassana discourses that scatter in his related works. This study also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controversial issues about the Madhyamaka view in Tibetan Buddhism, and hopes to put forward a possible response, especially to Gorampa’s criticism of Tsongkhapa’s Madhyamaka view. The general feature of the practice method in Tsongkhapa’s samatha-vipassana thought is to explain the Madhyamaka view as the core of wisdom view choice. With the idea of samatha-vipassana application, Tsongkhapa illustrates the stages of applying samatha-vipassana, releasing from the cycle of rebirth, and becoming a Buddha. He especially elucidates how to merge the wisdom view into the samatha-vipassana practice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becoming a Buddha.
壹、中文
一、專書
(一)宗喀巴著作譯本
宗喀巴大師造,大勇法師講譯,郭和卿、法尊法師補譯,昂旺朗吉口授校正,《菩提道次第略論》。臺北:方廣文化,2006。
─────造,湯薌銘譯,《菩提正道菩薩戒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3。
─────造論,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新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盤逸,2009。
─────造論,妙音佛學叢書翻譯組漢譯:新譯《菩提道次第略論》。臺北:盤逸,2014。
─────造論;日常法師講述,《菩提道次第廣論淺釋》。臺北:圓音有聲出版社,2004。
─────著,法尊法師譯,妙因法師錄,《入中論釋》。臺北:方廣文化,2006。
─────著,法尊法師譯,智敏集注,《菩提道次第廣論集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著,法尊法師譯,《勝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顯炬論》。臺北:方廣文化,2003。
─────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載《宗喀巴大師集》第一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著,法尊法師譯,《密宗道次第廣論》,載《宗喀巴大師集》第二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著,法尊法師譯,《密宗道次第廣論》。臺北縣汐止市:大千出版社,2010。
─────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略論》、《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載《宗喀巴大師集》第三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著,法尊法師譯,《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載《宗喀巴大師集》第四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等著,法尊法師譯,《苾芻學處》、《菩薩戒品釋》、《密宗道次第論》、《宗喀巴大師傳》載《宗喀巴大師集》第五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著,華銳.羅桑嘉措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解脫生死輪迴的無上慧寶》。甘肅:夏河縣甘肅省藏學研究所,2000。
宗喀巴著,法尊法師譯,《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福智之聲出版社。??年。
達賴喇嘛著,蔣揚仁欽譯,《覺燈日光》。臺北:商周出版,2012。
昂旺朗吉口授,郭和卿譯,《菩提道次第略論釋》。臺北:方廣文化,2006。
法尊法師編著,《宗喀巴大師傳》,載《宗喀巴大師集》第五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二)、其他著作譯本
〔陳〕釋慧思撰,《大乘止觀法門》,《嘉興楞嚴寺方冊藏經;此土著述》。清康熙六年(1667)嘉興楞嚴寺刊本。
〔唐〕釋義淨譯,《止觀門論頌》,《影印宋磧砂版大藏經》。上海:出版者不詳,1936。
〔唐〕釋湛然撰,《止觀大意》,《嘉興楞嚴寺方冊藏經;此土著述》。清康熙十五年(1676)嘉興楞嚴寺刊本。
──────撰,《止觀義例》,《嘉興楞嚴寺方冊藏經;此土著述》。清康熙五年(1666)嘉興楞嚴寺刊本。
〔唐〕彌勒菩薩說,玄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8。
〔宋〕涼州沙門智嚴共寶雲譯,《無盡意菩薩經》。收錄於歐陽竟無編著,《藏要》第二輯,臺北:新文豐,1975
《解深密經》。臺北市:新文豐,1986。
覺音造,葉均譯,《清淨道論上、下冊》。臺北縣 :華宇,1986
釋智顗著,李安校釋,《童蒙止觀校釋》。臺北:文津,1989。
月稱論師著,法尊法師譯,《入中論》。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75。
龍樹菩薩造論,賈曹杰作釋,滇津顙摩中譯,《中觀寶鬘論之顯明要義釋》。臺北縣汐止市:大千,2004年,
第十四世達賴喇嘛,鄭振煌譯,《西藏佛教的修行道》。臺北:慧炬出版社,2001。
(三)、學者論著
十四世達賴喇嘛開示,《緣起贊講記》。臺北:福智之聲,2005。
土觀羅桑却季尼瑪著,劉立千譯註,《土觀宗派源流》。九龍:佛教慈慧服務中心印行,1993。
土官呼圖克圖著,法尊法師譯,弘悲記,《讀懂四部宗義:四宗要義講記》。新北市:大千出版社,2012。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著,《甘露心華》。香港:大藏寺基金會,2000。
────────著,《生死之輪》。香港:大藏寺基金會,2002。
────────著,《悉地本源:師徒關係及敬師之道》。香港:大藏寺基金會,2006。
────────著,《福慧明燈:佛法入門導引開示》。香港:大藏寺基金會,2004。
山口瑞鳳、光島督、許明銀譯,《西藏學與西藏佛學》。臺北:文殊出版社,1986。
山口瑞鳳等著; 許洋主譯,《西藏的佛教》。臺北:法爾出版社,1991。
方立天著,《中國佛教哲學要義》。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new window
方立天著,《佛教哲學》。臺北:(原出版者,北京:中國人民大學)洪葉文化,1994。
日慧法師著,《佛教四大部派宗義講釋》。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月稱論師造,法尊法師譯,見悲青增格西教授,《入中論》略講:至第五菩提心。臺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班,2010。
────造,法尊法師譯講,《入中論講記》。臺北:佛教出版社,1985。
────造,僧成大師譯,法尊法師譯,見悲青增格西教授,《釋量論》成量品略講。臺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班,2010。
────著,法尊法師譯講,《入中論》。臺北:慧炬出版社,1994。
────著,法尊譯,《入中論》。臺北:新文豐出版,2004。
木村泰賢著, 演培法師譯,《大乘佛教思想論》。臺北:天華出版社,1989。
牛宏著,《章嘉宗義研究》。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王仲堯著,《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巴蜀書社,2000。
王春華著,《藏密瑜伽的奧秘與傳奇》。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王堯、褚俊傑著,《宗喀巴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王惠雯著,《大乘佛教教育理論與實踐論文集》。中壢:圓光佛學研究所,2006。
王森著,《藏傳因明》。北京:中華書局,2009。
──著,《西藏佛教發展史略》。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
王輔仁編著,《西藏佛教史略》。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
世親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譯,見悲青增格西教授,《唯識二十論講記》。臺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班,2007。
弘學編著,《密宗指要》。成都:巴蜀書社,2006。
──編著,《藏傳佛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田養民著, 楊白衣譯,《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之研究》。臺北:地平線出版社,1978。
多羅那他著,張建木譯,《印度佛教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
冉光榮著,《中國藏傳佛教史》。臺北:文津,1996。
多識.洛桑圖丹琼排著,《佛理精華緣起理贊》。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
多識仁波切著,《宗喀巴大師佛學名著譯解》。甘肅:甘肅民族出版社,2002。
─────著,《密海燈塔》。臺北縣中和市:聖地文化出版社,2005。
─────著,《佛教理論框架》。臺北縣中和市:聖地文化出版社,2005。
─────著,《藏傳佛教認識論》。新北市:聖地文化出版社,2011。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主編,《西藏佛教論集》。臺北:文殊出版社,1987。
安妮.克萊因(Anne C. Klein)著,劉宇光譯,《知識與解脫:促成宗教轉依體驗的藏傳佛教知識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朱麗霞著,《宗喀巴佛學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牟宗三著,《佛性與般若》。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
尕藏加著,《西藏佛教神祕文化-密宗》。臺北: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
───著,《西藏宗教》。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
───著,《密宗-藏傳佛都神秘文化》。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7。
───著,《雪域的宗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克主傑著,法尊法師譯:《密宗道次第論》。臺北:新文豐,1979。
吳汝鈞撰,《佛教中觀哲學》。臺北:佛光出版社,1991。
───撰,《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
───撰,《龍樹中論的哲學解讀》。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吳學國著,《境界與言-唯識的存有論向語言層面的轉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呂澂著,《中國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中華書局,1979。
──著,《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著,《因明入正理論講解》。北京:中華書局,2007。
──著,《因明綱要》。北京:中華書局,2006。
──著,《西藏佛學原論》載《現代佛教學術叢刊》之《西藏佛教(一)-概述》。臺北:台灣大乘文化出版社,1970。
呂鐵鋼,胡和平編,《法尊法師佛學論文集》。北京: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1990。
何信全,《理則學》。臺北:華視文化,1994。
李元光著,《宗喀巴大師宗教倫理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李宜臻編譯,《止觀禪定》寶鬘法集18。臺北:寶鬘印經會,2002。
李琳華編著,《如來藏識》。臺北:常春樹書坊,1990。
李冀誠,許得存編著,《西藏佛教諸派宗義》。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5。
───著,《西藏佛教密宗》。高雄:佛光出版社,1993。
李志夫編著,《摩訶止觀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1。
宋濂等撰,新校本《元史》。臺北市:鼎文書局,1977年。
沈劍英著,《因明學研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5。
見悲青增格西教授,《智者頸飾.地道建立》略講。臺北: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班,2009。
周華貴著,《唯心與了別》。臺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著,《唯識、心性與如來藏》。北京:宗教文化,2006。
帕繃喀講授,仁欽曲札譯,《三主要道》。臺北:經續法林,1997。
拉喇.索朗曲珠作,李學愚譯注,《發現雪山的全知法王:貢欽.龍欽繞絳巴全傳》。臺北縣中和市:大千,2008。
林崇安著,《印度佛教的探討》。臺北:慧炬出版,1995。
───著,《西藏佛教的探討》。臺北:慧炬,2002。
───編著,《止觀法門的實踐》。臺北縣汐止市:大千出版,1997年7月。
───編著,《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甚深見》。臺北縣汐止市:大千出版,2007年。
───編著,《西藏中觀學:入中論的廣大行》。臺北縣汐止市:大千出版,2007年。
林鎮國著,《空性與現代性:從京都學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詮釋學》。臺北:立緒文化,1999。new window
松本史朗著,肖平,楊金萍譯,《緣起與空:如來藏思想批判》。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6。
松巴堪欽.益西班覺著,蒲文成、才讓譯,《如意寶樹史》。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4。
松長有慶著,吳守鋼譯,《東方智慧的崛起.密教》。臺北縣中和市:大千,2008。
法王周加巷著,郭和卿譯,《至尊宗喀巴大師傳》。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法尊法師著,《法尊法師論文集》。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
────著,《現觀莊嚴論略釋》。臺北縣汐止市:大千,2004。
────編著,《西藏佛教史》。臺北:佛教出版社,1978。
法稱法師著,《釋量論略解》。臺北:新文豐,2008。
袞卻格西講述,法音法師口譯。《菩提道次第綱要》,臺北:護持大乘基金會,2000年。
金剛上師貢噶老人著,《西藏佛法入門》。臺北縣中和市:正法眼出版社,1997。
阿旺洛追扎巴著, 許得存譯,《覺囊派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
阿闍黎密林述,《密教通關》。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8月。
南懷瑾講述,《原本大學微言》。臺北:老古文化,2002。
姚衛群著,《印度哲學宗教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洪漢鼎主編,《理解與解釋-詮釋學經典文選》:東方出版社,2001。
洛桑蔣千著,《西藏佛法辯經語言入門》。臺北:臺北市藏傳佛典協會,2008。
祈竹仁寶哲著,《祈竹仁寶哲文集》。河北:虛云印經功德藏,2004。
────編著,甘露法洋《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6。
性空法師講述,釋見愷,釋自範等文字整理,《阿毗達摩的理論與實踐》。嘉義市:香光書鄉,2005。
英武著,《密宗概要》。成都:巴蜀書社,2004。
姚衛群,《佛教入門-歷史與教義》。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迦色編著,《圖解宗喀巴》。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徐小跃著,《禪與老莊》: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班班多杰著,《拈花微笑-藏傳佛教哲學境界》: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著,《藏傳佛教思想史綱》。上海:三聯書店,1995。
────著,《藏傳佛教哲學境界:拈花微笑》。臺北:大千出版社,2002。
益西彭措堪布著,郭和卿譯,《淨障修法文》慧光集38。臺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9。
能海上師講授,弟子任定詢記,《菩提道次第論科頌講記》。臺北:方廣文化,1994。
────集著,《戒學:律海十門 菩提宗道菩薩戒集頌》。臺北:方廣,1995。
────集著,《定學:定道資糧論頌 止觀略法 舍利弗阿毗曇論禪定品學記》,臺北市:方廣,1995。
────集著,《慧學:宗喀巴大師顯密修行次第科頌 慧行習練刻意成念記》,臺北市:方廣,1995。
貢噶法獅子等著,《顯密修學法要》。臺北:佛教出版社,1988。
貢却亟美汪波著,陳玉蛟譯,《宗義寶鬘》。臺北:法爾出版社,2007。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如來藏思想》。臺北:華宇出版社,1986。
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廬譯,《印度哲學宗教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1。
寂天菩薩造頌,杰操大師廣解,隆蓮法師漢譯,《入菩薩行論廣解》。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03。
────著,陳玉蛟譯注,《入菩薩行譯注》。高雄:諦聽文化出版社,1997。
張曼濤主編,〈西藏佛教教義論集一〉,(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7,大乘文化,1979。)
───主編,〈西藏佛教教義論集二〉,(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8,大乘文化,1979。)
───主編,〈西藏佛教-歷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6,大乘文化,1979。)
───主編,〈密宗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3,大乘文化,1979。)
───主編,〈密宗教史〉,(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2,大乘文化,1979。)
───主編,〈密宗概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1,大乘文化,1979。)
───主編,〈漢藏佛教關係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9,大乘文化,1979。)
───主編,《中觀思想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曹巴嘉辰,《密乘十四根本墮戒釋論》。臺北:薩迦諾爾旺遍德林佛學會,1997。
第一世帕繃喀仁波切教授,第三世墀江仁波切編纂,仁欽曲劄譯,《掌中解脫-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臺北:白法螺出版社,2007再版。
許地山著,《陳那以前中觀派與瑜伽派之因明》。北京:中華書局,2006。
許明銀著,《西藏佛教史》。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8。
───編著,《西藏佛教史》抉微。臺北:法鼓文化,1988。
───編著,《西藏佛教史》。臺北:佛哲書舍,2006。
許得存著,《西藏密教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許德存著,《藏傳佛教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連英華著,《讀懂菩提道次第廣論之止觀思想與實踐:學習廣論一定要知道的解脫道關鍵》。新北市:大千出版社,2013。
陳又新著,《藏傳佛教應成論式的源流與發展》。臺北:蒙藏委員會,,2001。
陳大齊著,《因明入正理論悟他門淺釋》。北京:中華書局,2007。
陳那著,法尊譯編,《集量論略解》等三種合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
陳健民著,《密宗灌頂論》曲肱齋全集第9冊。臺北縣新店市:圓明出版,鴻泰總經銷,1993。
頂果欽哲法王著,楊書婷譯,《成佛之道:殊勝證悟道前行法》。臺北:橡樹林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3月。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著,《五加行開示錄》慧光集22。臺北:寧瑪巴喇榮三乘法林佛學會,2007。
程群著,《摩訶止觀修道次第解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2月。
智敏,慧華金剛阿闍黎耶倡印,《上師五十頌釋要》。臺北:諾那華藏精舍,1989。
虛空祥尊者著,釋法因譯,《修心日光論》。臺北縣汐止市:大千,2004。
雲增.耶喜絳增著,郭和卿譯,《菩提道次第師師相承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萬金川著,《中觀思想講錄》。嘉義:香光書鄉,1998。
聖嚴法師著,《西藏佛教史》。臺北:法鼓文化,1998。
────著,《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臺北:法鼓文化,1999。
圖敦.耶喜著,項慧齡譯,《拙火之樂》。臺北:橡樹林,2013。
虞愚著,《因明學》。北京:中華書局,2006。
達賴喇嘛著,項慧齡,廖本聖譯 :《禪修地圖》。臺北:橡樹林文化出版,城邦文化發行,2004。
────著,《菩提道次第簡明釋論》。臺北:唵阿吽,2002。
────著,《藏傳佛教世界》。臺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2001。
────著,夏春梅,王惠雯譯,《邁向解脫之路》。臺北:聯經,1997年。
────傳授,Tenzin Tsepag英譯,滇津顙摩中譯,《道次第修心之實踐》。臺北縣:大千,2008。
関口真大著,《天台止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1969。
蓋.紐蘭(Guy Newland)著,項慧齡譯,《空性-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之空性教導》。臺北:橡實文化,2011年。
察倉.尕藏才旦著,《中國藏傳佛教》。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察倉.羅桑華丹著,王世鎮譯注,《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演培法師,《入中論頌講記》。臺北:天華出版社,2005。
────著,《略談中觀的學派》,載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輯。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
劇宗林著,《藏傳佛教因明史略》。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立千著,《印藏佛教史》。民族出版社,2000。
───著,《藏傳佛教各派教義及密宗漫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談錫永,邵頌雄著,《如來藏論集》。臺北:全佛文化,2006。
───著,《大中觀論集》上、下。香港:密乘佛學會,1998。
───著,《四法寶鬘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
───著,《四重緣起深般若》。臺北:全佛文化,2006。
───著,《佛家宗派》。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著,《見修法鬘》。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著,《密宗名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著,《密宗百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著,《密續部總建立廣釋導讀》。臺北:全佛文化,1999。
賴賢宗著,《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6。new window
───著,《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3。
龍樹菩薩造,賈曹傑譯,滇津桑頁摩中譯,《中觀寶鬘論》。臺北:大千出版社,2004。
────造,漢藏諸大論師釋譯,《龍樹六論:正理聚及其注釋》。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造論,賈曹杰作釋,滇津顙摩中譯,《中觀寶鬘論之顯明要義釋》。臺北縣汐止市:大千,2007。
彌勒祐主造論,獅子賢尊者作釋、賈曹杰尊者作疏;滇津顙摩中譯,《般若波羅密多要訣現觀莊嚴論釋心要莊嚴疏合集》。臺北縣中和市:大千,2008。
賽倉.羅桑華丹著,王世鎮譯注,《藏傳佛教格魯派史略》。北京:宗教文化,2003。
隱塵著,《藏秘:唐卡奧義》。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
韓廷傑著,《印度佛教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
藤田宏達等著,印海法師譯,《止觀方法及其實踐之研究》。臺北:嚴寬祜文教基金會,2005年9月。
魏道儒著,《中國華嚴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釋太虛著,《法相唯識學》上、下。商務印書館,2002。
釋水月著,《古因明要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釋印順著,《中觀今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
───著,《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1985。
───著,《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1988。
───著,《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2003。
───著,《空之探究》。新竹:正聞,2000。
───講,妙欽記,《性空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84。
釋如石著,《菩提道燈》抉微。臺北:法鼓文化,1997。
釋法音著,《菩提道次第觀修集要》妙音集17。高雄:妙音佛學會,2009。
───編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淺釋》妙音集13。高雄:妙音佛學會,2014年。
釋法童著,《趨入空性之階梯》。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7。
釋恆清著,《佛性思想》。臺北:東大圖書,1997。new window
釋剛曉著,《正理滴點論》解。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鄭振煌主編,《認識藏傳佛教》。臺北:慧炬,2001。
〔印度〕T.R.V.Murti著, 郭忠生譯,《中觀哲學》。臺北:華宇出版社,1984。
〔法〕戴密微著, 耿昇譯,《吐蕃僧諍記》。臺北: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
〔俄〕舍爾巴茨基著, 宋立道, 舒曉煒譯,《佛教邏輯》。商務印書館,1997。
〔美〕杰米.霍巴德、保羅.史萬森主編, 龔隽等譯,《修剪菩提樹-「批判佛教」的風暴》。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美〕納珀著,劉宇光譯,《藏傳佛教中觀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義大利〕圖齊著,耿昇譯,王堯校訂,《西藏宗教之旅》。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
〔德〕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著,《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點》。譯文出版社,1999。
Dalai Lama著,康鼎譯,《達賴喇嘛自傳》。臺北:聯經,1997。
Elizabeth Napper著,劉宇光譯,《緣起與空性》。臺北:志蓮淨苑文化部,2003。
Lati Rinbochay藏語口述,Elizabeth Napper英譯,廖本聖中譯,《西藏佛教認知理論:根據格魯派詮釋的隨理行經部宗觀點》。臺北:臺北市藏傳佛典協會,2008。
Ven.Khenpo Karthrar Rinpoche主講,Chojor Radha英譯,謝思仁中譯,《四加行》噶舉人法集8。臺北:寶鬘印經會,1998。
Ven.Khenpo Karthrar Rinpoche主講,Chojor Radha英譯,謝懷楚中譯,《甚深內義》噶舉人法集10。臺北:寶鬘印經會,1998。
二、學位論文
王惠雯,《宗喀巴菩薩戒思想之研究》。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new window
呂凱文,《當代日本「批判佛教」研究:以「緣起」、「dhātu-vāda」為中心之省察》。臺北:政治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何名容,《持戒清淨對於天臺止觀修證之重要性: 以智顗摩訶止觀之論述為中心》。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子涵,《智者大師止觀思想之形成—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為線索》。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10。
林頴宏,《如來藏可能面對的理論困難及其消解之道》。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徐東明,《宗喀巴中觀哲學思想研究》。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3。
袁升祺,《宗喀巴三士道之宗教倫理思想解讀》。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碩士論文,2008。
馬俊紅,《試析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中觀思想》。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7。
曹志成,《清辨二諦思想之研究》。臺北: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new window
陳乃腕,《智顗大師圓頓止觀法門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博士論文,2010。new window
陳勝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與《摩訶止觀》正修行法門二者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2010。
連英華,《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廣論》止觀思想與實踐》。臺北:私立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董希媚,《宗喀巴止觀哲學思想研究—兼與智顗《摩訶止觀》比較》。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0。
陸啓義,《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哲學思想研究》。湘潭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7。
喻長海,《宗喀巴與吉藏的中觀思想比較研究》。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哲學碩士論文,2009。
楊綺育,《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之研究(又名小止觀、童蒙止觀)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
齊素娟,《《小止觀》定慧修學之研究》。華梵大學碩士論文,2010。
萬全勇,《宗喀巴「緣起自性空」思想研究》。西藏民族學院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8。
劉嘉誠,《《中論》解脫思想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從《入中論》對唯識學派的批判論月稱的緣起思想》之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德却卓瑪,《試論宗喀巴大師對格魯派寺院教育的貢獻》。中央民族大學藏學研究院碩士論文,2008。
樊昌群,《宗喀巴大師生平及其量論因明學體系初探-《因明七論入門除意暗論》之研究》。貴州大學邏輯學碩士論文,2008。
潘順堂,《原始佛教的止與觀之研究—以「如實智見」作為切入點》。華梵大學東研所碩士論文,2004。
賴奉助,《止觀修學方法之研究-以《大乘止觀法門》及《菩提道次第略論》的對照觀點為依據》。華梵大學東研所碩士論文,2008。
釋常昱(許碧玉) ,《天台智者大師安那般那法之研究—以《釋禪波羅密次第法門》為中心》。慈濟大學碩士論文,2010。
釋圓貌,《瑜伽行派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論文,2005。
黃英傑,《國燃巴《辨別見地》的中觀思想研究》。華梵大學東研所博士論文,2007。
三、期刊論文
牛宏,〈《菩提道次第廣論》佛學思想探微〉,收於《西藏研究》第2期,2004。
──,〈宗喀巴大師的文殊情結〉,《中國藏學》,2005年第2期,頁89-94。
王堯、褚俊傑,〈宗喀巴思想的歷史淵源〉,收於《中國藏學》第15期,1991。
王惠雯,《儒成與佛成--淺探儒佛修學進程之會通》,臺北:華梵大學第三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9年8月。
王慧昕,〈智者大師早期止觀架構之基礎--以《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中的「四禪」為中心〉,《成大宗教與文化學報》,2004年6月。
田必偉,〈宗喀巴「緣起性空」哲學思想淺析〉,《中國藏學》,1991年第1期。
朱連增,〈自性與無自性之間:宗喀巴宗教哲學思想透視〉,《西藏研究》,2010年第4期,頁17-24。
朱麗霞,〈兩種傳統下闡釋的大乘學說 -- 以宗喀巴(格魯派)和摩訶衍的(禪宗)為例的探討〉,《西藏研究》,2003年11月第4期,頁51-58。
───,〈宗喀巴「智慧方便」雙修思想的特質-與禪宗相比較下的探討〉,《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1月第2期,頁194-198。
───,〈宗喀巴破斥「無分別」說的實質〉,《宗教學研究》,2005年1月第66期,頁154-158。
───,〈格魯派哲學思想略述〉,收於《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9。
───,〈從詮釋學的角度看宗喀巴佛學體系的建立〉,收於《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26卷第3期,頁1-4,12,105,2005。
───,〈藏傳佛教判教思想之分析比較〉,收於《西藏研究》第1期,2005。
李元光,〈試論宗喀巴大師的宗教改革〉,《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4年11月第25卷第11期,頁395-397。
周成英,〈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大師〉,《中國期刊網-文史哲輯專欄目錄》,2003年第4期。
林崇安,〈止觀的實踐-兼評《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收於《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報》第22期,1996。new window
───,〈西藏佛教後弘時期之源流與思想〉,收於《西藏研究論文集》第2輯,1989年,頁167-178。
───,〈佛教存有論和認識論的核心命題〉,收於《法光》第177期,2005。
───,〈正法與三十七菩提分法的實踐〉,《中華佛學學報》,1998年7月。
林鎮國,〈龍樹《迴諍論》與基礎主義知識論的批判〉,《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2006第16期,頁175-197。new window
───,〈龍樹中觀學與比較宗教哲學〉,藍吉富主編《中印佛學泛論》1993,頁25-43。
───,〈歐美學界中觀哲學詮釋史略〉,《佛學研究中心學報》1997第2期,頁281-307。
松本史朗,呂凱文譯,〈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收於《法光雜誌》第101期,1998。
法尊法師,〈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收於《現代佛學》第12期,1957。
────,〈中觀宗不許自續的問題〉,《現代佛學》1960第1期。
────,〈中觀宗不許諸法有自相的問題〉,《現代佛教》1959第3期。
────,〈中觀宗關於安立業果與名言中許有外境的問題〉,《現代佛學》1959第4期。
────,〈法稱因明學中心明差別略說〉,《法音》1986第5期。
────,〈菩提道次第廣論的造作、內容、翻譯和題解〉,《普門學報》第46期,2008年7月,二十世紀佛教文選,比丘篇之一,頁260-267。
原田覺,許明銀譯,〈西藏佛教的中觀思想〉,《華岡佛學學報》1984第7期,頁301-327
徐東明,〈論宗喀巴的中觀思想及其影響〉,《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1月第5期,頁50-58。
班班多杰,〈藏傳佛教「自空見」流源考〉,收於《哲學研究》第6期,2003。
────,〈藏傳佛教史上「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與理論淵源〉,(續)《哲學研究》第6期,1995,(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頁65-71。
────,〈藏傳佛教史上「他空見」與「自空見」:藏傳佛教的思想特點與理論淵源〉,收於《哲學研究》第5期,1995,(北京: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頁55-63。
索代,〈宗喀巴大師對藏傳佛教文化的貢獻〉,《法音》,1993年第7期,頁28-31。
索南才讓,〈略論宗喀巴的緣起思想〉,《青海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第2期,頁64-70。
張福成著,〈阿底峽《菩提道燈》內容研究〉,《中華佛學學報》1993第6期。new window
曹志成,〈清辨對「勝義諦」之解釋的研究,《正觀》,2000年3月第12期,(南投:正觀出版社),頁7-52。new window
───,《清辨〈中觀心論〉及其〈思擇炎〉對瑜伽行派三性思想之批判》載《東方宗教研究》1996第5期。
───,〈中觀應成派對清辨「於所破加勝義簡別」以及「自立比量」論證形式的批判〉,《諦觀》1996第84期。
許得存,〈宗喀巴《中論廣釋》試析〉,收於《西藏研究》第46期,1993。
───,〈宗喀巴及其《中論廣釋》〉,收於《中國佛學學術論典》第21期,2001。
───,〈宗喀巴關於中觀應成派八大的論述〉,《西藏研究》,1990年第2期。
陳玉蛟,〈阿底峽的《中觀要訣》〉,《西藏研究會訊》1990年9月第10期,頁12-14。
───,《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大乘二十僧」釋義》,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1987年3月第1期,頁181-228。
───譯,〈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三寶釋義〉,《華岡佛學學報》,1985年第48期,頁425-444。
釋如石,《宗喀巴〈現觀莊嚴論金鬘疏〉「教授修行及諸諦」釋義》,臺北:中華佛學研究所《中華佛學學報》2002年7月第15期,頁399-425。new window
陳英善,〈慧思與智者心意識說之探討〉,《中華佛學學報》,1998年7月。new window
陸啟義,〈試論宗喀巴的宗教改革〉,《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1月第5期,頁90-93。
喬根鎖、彭英全,〈宗喀巴止觀理論及其哲學意義〉,收於《藏學研究論叢》第五輯,頁331-347,1993。
───────,〈關於宗喀巴「緣起性空」論的哲學辨析〉,收於《西藏研究》第49期,頁75-81,1993。
程兆熊,〈天台智顗之圓頓止觀與古本大學之知止知本〉,《新亞學報》,第十五卷,頁49~68,1986年6月。new window
程瑜,〈《菩提道次第廣論.奢摩他章》思想研究〉,《天府新論》,2008年12月,頁107-108。
黃奕彥,〈菩提道次第的修習方法論〉,「藏傳佛教在台灣」研討會論文,2001。
黃英傑,〈《辨別正見》對他空見的評價與定位〉,《94學年度華嚴蓮社獎學金入選論文》(臺北:華嚴專宗佛學院,2005年11月27日)。
───,〈《辨別正見—勝乘要義月光》的他空見批判譯註〉,《法光學壇》2005第9期,(臺北:法光佛學研究所),頁141-172。
───,〈他空見的印象思想背景初探〉,《93學年度華嚴蓮社獎學金入選論文》(臺北:華嚴專宗佛學院,2004年11月27日)。
───,〈他空見的描述與批判〉,《第十五屆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新竹:福嚴佛學院,2004年9月12日)。
───,〈現代學者對他空見的看法探討〉,《95學年度華嚴蓮社獎學金入選論文》(臺北:華嚴專宗佛學院,2006年11月27日)。
───,〈藏傳佛教他空見研究史初探〉,《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93學年度上學期所內論文發表會》(臺北:華梵大學,2005年1月05日)。
楊東,〈《勝鬘經》中的「如來藏」思想及其發展〉,收於《中華文化論壇》第2期,2004。
葉治中,〈藏傳佛教噶舉派與格魯派的「見」比較〉,《西藏研究》,2004年第90期,頁35-38。
嘉曹杰.達瑪仁欽著,班班多杰譯,《聽宗喀巴大師八難題備忘錄》載《世界宗教研究》1983第4期。
劉宇光,〈經院佛學:從「四句」的詮釋看宗喀巴中觀的特質〉,收於《華梵大學創辦人曉雲法師圓寂法師週年紀念暨第六屆天台宗國際學術研討會》,2005。
歐東明,〈宗喀巴大師與印度中觀思想〉,《南亞研究季刊》,2000年3月第1期,(成都: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頁57-60。
───,〈宗喀巴大師與印度中觀思想〉,《南亞研究季刊》,2001年第1期。
賴賢宗,〈佛教詮釋學的當代建構的一些爭議:由《空性與現代性》的多元詮釋論起〉,《中國佛學》,1999年10月。new window
藍吉富,〈漢譯本《中論》初探〉,《現代佛教學術叢刊》,1980年第48期,頁1-72。
釋見弘,〈印度中期中觀思想家的佛身-以月稱和清辨為中心〉,收於《中華佛學學報》第18期,2005。new window
釋宗麟,〈「深密」止觀與「瑜伽」止觀之比較〉,《慈光禪學學報》,1999年10月。
釋慧峰,〈《菩提道次第廣論》之奢摩他學〉,收於《普門學報》第59-60期,2010。
觀空,〈西藏佛教格魯派概觀〉,收於張曼濤主編,《現代佛教學術叢刊》75,1979。
四、會議論文
王惠雯,〈藏傳佛教學術研究的知識系統之建立:以宗喀巴為例〉,(臺北:淡江大學西藏研究中心,2006年6月9-10日)。
李志夫,〈如來藏之初期及其思想之研究〉,收錄於《佛教的思想與文化-印順導師八秩晉六壽慶論文》(臺北:法光出版社,1991),頁35-52。
林崇安,〈漢藏的佛性論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收錄於《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出版,1995),頁231-290。
釋仁朗,〈智者大師「止觀生活禪」之省察—以《小止觀》「歷緣對境修」為中心〉,《第五屆天臺宗學會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2003。
劉婉俐,《近百年來西方中觀研究的詮釋趨向》(印順文教基金會八十九年度「論文獎學金」得獎作品 )。網址:http://www.yinshun.org.tw/thesis89_08.htm
貳、英文
一、專書
(一)宗喀巴著作譯本
Tsong-kha-pa,translated by the Lamrim Chenmo Translation Committee Cutler, Joshua W.C., Newland, Guy editor,《The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 of the the Path on Enlightenment》。New York:Snow Lion Publications,2000-2002。
(二)、學者論著(依著者開頭字母順序排列)
H.H. the Dalai lama,Tsong-ka-pa and J.Hopkins《Tantra in Tibet》。New York:Snow Lion Publications,1987。
Gen Lamrimpa,《Realizing Emptiness》。Snow Lion Publications,1999。
Guenther, Herbert V.,《Treasure on the Tibetan Middle Way》。Boston:Shambhala Publications,1976。
Hopkins, Jeffrey,《Emptiness in the mind-only school of Buddh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9。
───────,《Emptiness yoga : the Tibetan middle way》。Ithaca,N.Y.:Snow Lion Publications,1995。
───────,assistant editor,Napper, Elizabeth《Meditation on emptiness》 。Boston : Wisdom Publications,1996。
Lhundup Sopa, Geshe,Hopkins, Jeffrey,《Cutting through appearances :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Tibetan Buddhism》。Ithaca,N.Y.:Snow Lion Publications,1989。
Napper, Elizabeth,《Dependent-Arising and Emptiness》。Wisdom Publications,1989。
Newland, Guy,《Appearance and reality : the two truths in four Buddhist systems》。Ithaca,N.Y.:Snow Lion Publications,1999。
──────,《Introduction to emptiness : as taught in Tsong-kha-pa's Great treatise on the stages of the path》,New York:Snow Lion Publications,2009。
──────,《The two truths in the Mādhyamika philosophy of the Ge-luk-ba order of Tibetan Buddhism》。Ithaca,N.Y.:Snow Lion Publications,1992。
Tsoṅ-kha-pa Blo-bzaṅ-grags-pa,translated by Geshe Ngawang Samten and Jay L. Garfield,《Ocean of reasoning : a great commentary on Nāgārjuna's Mūlamadhyamakakārikā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叁、日文
一、專書
(一)、學者論著
小川一乘,《空性思想の研究:チヤンドラキールテイの》。京都:文栄堂,1988。
────,《空性思想の研究:入中論の解読》。京都:文栄堂,1976。
松本史朗,《緣起と空:如來藏思想批判》。京都:大藏出版,1990。
────,《チベット仏教哲学》。東京都:大藏出版,1997。
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の形成:インド大乘仏教思想研究》。東京:春秋社,1978。
二、期刊論文
小林守,〈”チベットにおける帰謬派思想導入期の二,三の問題”チャパ.チュキセンゲの帰謬派批判の周辺〉,《東方》11,1995年12月,頁41-55。
四津谷孝道,〈Tsong kha paによる自立論証批判〉,《日本西藏学会々報》32,1986年3月,頁7-13。
─────,〈帰謬派の離辺中観解釈〉,《駒沢大学仏教学部論集》(33,青龍宗二教授退任記念),2002年10月,頁53-76。
─────,〈自立論証を認める中観帰謬派の思想家達〉,《駒沢大学仏教学部論集》(36),2005年10月,頁382-344。
─────,〈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非有.非無」の解釈〉,收於《国際仏教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第3號,2000。
─────,〈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世俗の世界》試析〉,收於《国際仏教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第2號,1999。
─────,〈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無自性論證と正理〉,收於《国際仏教大學院大學研究紀要》第1號,1998。
吉水千鶴子,〈ゲルク派より見た「誤った中観說」の担い手たち〉,《成田山仏教研究所紀要》14,1991年3月,頁151-181。
安武智丸,〈ツォンカパにおける緣起観の展開:”reten’brel”から”reten’byung”,收於《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9卷第2號,2001。
松本史朗,〈ツォンカパの中観思想について〉,《東洋学報》62卷(3,4期),1981年3月,頁201-211,390-427。
────,〈チベットの中観思想―特に「離辺中観」説を中心にして〉,《東洋学術研究》,103-21(2)(チベット仏教〈特集〉),1982/11,頁161-178。
────,〈ツォンカパとゲルク派〉,收錄於《岩波講座.東洋思想》第二卷《チベット仏教》,東京都:岩波書店,1989年,頁223-262。又收錄於松本史朗《チベット仏教哲学》第九章,東京都:大蔵出版株式会社,1997年,頁287-312。
高田順仁,〈唯識派の有するツォカパの解釈〉,收於《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1號,199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