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科技與老人居住生活之探究
作者:裴晉國
作者(外文):Jin-kuo Pei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李碧涵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2
主題關鍵詞:老人老人居住生活老人住宅科技輔具資訊科技在地老化the elderthe elder livingthe elder houseassistant 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aging in plac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6
本論文主要針對科技與老人居住生活進行研究。大多數的老人以居住於一般住宅居多,相關之老人居住設施的提供,在這些國家中也可以發現都提供了多元的選擇。老人居住生活必須落實老人「個人自立,增進社會參與,獲得照顧,促進自我實現,維護尊嚴與公平對待」之原則。除了老人在家庭居住生活之外,機構居住老人也是必須兼顧這些原則的。
透過老人特殊的老化及機能障礙問題的研究面向,本文主張環境配合改造、空間設計、輔具研發以及電腦網路科技發展等等重要應用科學的研發,造成當代老人居住生活有別於過去的傳統觀念,大大強化了在地老化的可能性。
研究發現,在居家老人而言,老人無失能問題產生時,居家老人比較不在乎家庭的設施設備是否需要改善。然而有失能問題產生時,或是配偶有相關問題時,居家設施設備的改善就變得十分重要。樓梯的改善、衛浴設備的改良是比較重要的部分。居住機構老人看法傾向現居機構是否符合安全、無障礙是進住考慮的重要因素。機構的設施適當與否,老人在使用上很容易就可以加以區辨。就資訊科技與老人居住生活部分顯示:第一、過去職業與教育程度影響老人與資訊科技接觸學習。第二、老人對於新事物的接受度科技產品,都明顯較一般人為低。第三、仍在就業者以及從事股票投資者,對於資訊科技使用度較高,例如電腦的使用、網路網站瀏覽與使用。第四、與子女同住者,子女會操作電腦者老人通常會經由子女加以使用電腦,但也影響老人學習並獨自使用電腦的能力。第五、對老人而言,電腦的功能還是以電動玩具及遊戲為主。第六、新型科技可以提供的功能如如視訊系統,不會排斥接受,但需要使用容易、簡單、方便。
老人對於隱私的注重程度並不十分一致,然而就安全加以考慮時,則大多認為監視系統有其必要性。緊急支援系統對某些老人而言,也是一種帶有身體不好、體弱多病的烙印象徵。
未來的老人世代具有多元特性:教育程度提高、享有較好的經濟安全保障、較佳的健康狀況、愈來愈多的老人選擇專為老人設計之老人公寓或老人社區,而在老人社區中,休閒與娛樂是生活的重心。遠距教學與互動,可回應廣大高知識、高科技、高經濟力及高生命力特質的老人。期待未來老人世代將因資訊、網路科技的發展,而開創全新的生活、休閒與娛樂。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 (1999) 《中華民國八十八年臺閩地區老人福利機構需求概況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統計處。
王 方 (1999) 〈民意與階層化:老人政策之社會學實證分析〉,中研院社會所主辦《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9年12月29-30日。
─── (2001) 〈新就業形態對傳統理論與體制的衝擊〉,台灣社會學會暨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1年11月2-3日。
王立信 (1986) 《我國老人自費安養居住型態之探討──翠柏新村個案研究》淡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正一編 (1996) 《迎接21世紀高齡化社會》,第二屆國際醫學工程籌備會。
王仕圖、王香蘋 (1999) 〈台灣地區老年人口取得主要生活費用的影響因素〉,載林萬億等著《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
王世俊、林麗嬋 (2000) 《老年護理學》,台北:匯華。
王佳煌 (2000) 《資訊社會學》,台北:學富文化。
王阿保 (1990) 《都市地區老人安養方式之研究──家庭安養與機構安養兩類資料比較分析》,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宛茹 (1998) 《台灣地區老人安養供需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晶譯,Peter G. Peterson著 (2000) 《老年潮》,台北:聯經。
王順民 (1999) 《社會福利服務:困境、轉折與展望》,台北:亞太。
─── (2000) 〈佛教對老年人問題的看法及其在我國的實踐情形〉,《梵蒂岡第十三屆國際醫療會議會議子題:各宗教對老年人問題之看法》,2000年 10月24-31日。http://humanity.nia.edu.tw/~huimin/paper/elderly/elder.htm
王德睦、陳寬政 (1988) 〈現代化人口轉型與家戶組成:一個社會變遷理論之驗證〉,載楊國樞、瞿海源主編《變遷中的台灣社會(上冊)》,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乙種第二十號。new window
─── (1996) 〈台灣地區家戶組成之推計〉,《台灣社會學刊》,第十九期,頁9-33。
古允文 (1988) 《政府角色於社會福利發展過程中的演變與困境--理論觀點的探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允文等譯 (1988) 《社會福利發展》,台北:桂冠。
古允文譯 (1995) 《福利國家的政治經濟學》,台北:巨流。
───譯 (1999) 《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
古賴敏 (1994) 〈日本老人住宅設計之研究〉,《營建季刊》,第五卷第一期,頁46-56。
田蒙潔(2001)<檢視我國無障礙環境政策之制定、執行與評估>,《建築師》,第二十七卷第十期,頁36-45。
白秀雄 (1994) 〈高齡社會的趨勢〉,載黃國彥主編《高齡化社會》,台北:教育部。
─── (1996) 《老人福利》,台北:三民。
江紹康譯, R. M. Titmuss著 (1991) 《社會政策十講》,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江東亮 (1999) 《醫療保健政策──臺灣經驗》,台北:巨流。
行政院主計處、內政部 (2000)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臺閩地區老人狀況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行政院衛生署 (1997) 《衛生白皮書》,台北:衛生署。
朱佩蘭 (2001) 《安老與社會工作》,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李仁貴 (2000) 《以混合式光纖同軸有線電視網路進行遠距居家照護之應用》,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仁貴、陳志宏 (1999) 〈研製以混合式光纖同軸網路為平台之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國立臺灣大學工程學刊》,第七十六期,頁1-11。
李碧涵 (1996) 〈台灣的公營企業與國家資本主義之問題〉,載徐正光、蕭新煌主編《台灣的國家與社會》,台北:東大。new window
─── (2000) 〈市場、國家與制度安排:福利國家社會管制方式變遷〉,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台灣社會學社合辦《全球化下的社會學想像:國家、經濟與社會》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0年1月15-16日。於http://www.ios.sinica.edu.tw/tsawww/index.htm
─── (2001)〈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社會經濟分析〉,《國家發展研究》,第一卷第一期,頁27-61。
─── (2002)〈資訊經濟的社會鑲嵌性─資訊經濟下的產業發展與社會選擇〉,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主辦《2002網路與社會研討會》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2年6月1日。於http://mozilla.hss.nthu.edu.tw/iscenter/conference2002/thesis/files/200205152112113163.28.16.1.doc
李瑞金 (2000) 〈老人居家照顧的意涵〉,《厚生雜誌》,第十一期。 於http://minho.show.org.tw/hwe/magazine/11/mz_11-e4.htm
李開敏、王玠、王增勇、萬育維等譯, S. S. Tobin & R.W. Toseland著 (1996) 《老人福利服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寶靜 (1993) 〈老人研究的範疇與理論架構〉,《研考雙月刊》,第十七卷第二期,頁37-44。
─── (1995a) 〈尊嚴和自立的老年──老人福利政策的目標〉,《政策月刊》,,第五期,頁6-7。
─── (1995b) 〈民意與社會福利〉,載中華民國現代社會福利協會編《臺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台北:五南。
─── (1996) 〈增進老人社會參與之政策規劃〉,厚生基金會主辦《老人醫療、福利政策》學術研討會宣讀之論文,1996年6月14日。
─── (1997) 〈台灣地區老人日間照護方案功能之初探:從老人使用者及其家屬的觀點出發〉,《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第二十七期,頁89-120。
─── (1998) 〈保障老人社會權的福利政策規劃〉,載詹火生、古允文主編《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厚生基金會。
─── (1999) 〈我國推動福利社區化的省思──從英國社區照顧政策的發展出發〉,載林萬億等著《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
─── (2000) 〈老人朋友網絡支持功能之初探〉,《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四卷第二期,頁43-90。
─── (2001) 《老人照顧:老人、家庭、正式服務》,台北:五南。
邱子恆 (2000) 〈遠距醫療之發展與現況〉,《美國資訊科學與技術學會台北學生分會會訊》,第十三期,頁1-24。
紀志賢、張音(1997) 〈遠距醫療──國家資訊基礎建設在醫療保健的應用〉,《台灣醫界》,第四十卷第一期,頁50-52。
周月清 (1999) 〈英國社區照護〉,《社區發展季刊》,第八十七期,頁271-283。
周永新 (1993) 《社會福利12講》,香港:香港商務印書館。
吳明儒、賴兩陽合譯,Arthur Gould著 (1997) 《資本主義福利體系》,台北:巨流。
吳淑瓊 (1998) 〈老人長期照護政策評估〉,《社會福利》,第一三八期:頁2-9。
─── (1999) 〈我國老人長期照護政策措施的檢討與建議〉,《福利社會》,第七十五期,頁24-27。
吳淑瓊、呂寶靜、盧瑞芬等 (1998) 《配合我國社會福利制度之長期照護政策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吳淑瓊、莊坤洋(2001) 〈在地老化:台灣二十一世紀長期照護的政策方向〉,《台灣衛誌》,第二十卷第三期,頁192-201。new window
吳淑瓊、陳正芬(2000) 〈長期照護資源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第九十二期,頁19-31。new window
吳凱勳 (1997) 〈「高齡化社會」與「長期照護保險」(上)介紹德國長期照護保險法〉,《長期照護雜誌》,第一 卷第一期,頁3-14。
林仲志、徐文浩、李仁貴等 (2000) 〈以全球資訊網為基礎的網路門診系統〉,《中華醫學工程學刊》,第二十卷第三期:頁127-132。
林志鴻、呂建德 (2000) 〈長期照護管理式競爭體制之理念與構成 ──以德國長期照護保險體制為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等主辦《新世紀新社會科技、勞動與福利》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0年12月21-22日。
林佩樺 (1996) 《台灣老年福利政策演進之政治經濟分析》,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益厚 (1999) 〈當前住宅問題與對策〉,《住宅學報》,第八期:頁91-96。
林萬億 (1994) 《福利國家--歷史比較之分析》,台北:巨流。new window
林萬億等著 (1999) 《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回顧與展望》,台北:五南。new window
林靜湄 (2001) 《老人居住安排決定過程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金 桐 (1998) 〈政府獎助興建之老人公寓設施、設備現況探討──高雄縣崧鶴樓台南市長青公寓〉,《屏東科技大學學報》,第七卷,第二期,頁171-186。
厚生基金會 (1993) 《厚生基金會厚生白皮書--醫療保健篇》,台北:財團法人厚生基金會。
柯木興 (2001) 《社會保險》,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施依萍 (1996) 〈台灣網路的發展歷程與環境的互動〉,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施教裕 (1994) 〈老人對機構安養之抉擇及使用的探討──以老年適應方式三重理論模式為例〉,《經社法制論叢》,第十四期,頁101-125。
─── (1996) 〈老人居住安排之探討〉,厚生基金會主辦《跨世紀老人醫療福利政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6 年6月14日。
郭良文 (1997) 〈台灣網際網路興起之政治經濟學分析:一個全球化發展的觀點〉,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胡幼慧 (1995) 《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new window
姚蘊慧 (1990) 《民主社會主義與福利國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 (1999) 《民主社會主義與福利資本主義之緣起與實踐》,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孫牧虹等譯,F. D. Wolinsky著 (1999) 《健康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孫得雄、齊力、李美玲主編 (1997) 《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台北:中華民國人口學會。
涂玉山 (2001) 《大高雄地區中老年人對老人住宅分析及老人住宅行銷策略之探討》,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宗國 (1996) 〈紮根理論研究法:淵源、原則、技術與涵義〉,載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台北:巨流。new window
徐恩普 (1998) 〈我國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之探討〉,《理論與政策》,第十二卷第一期,頁89-100。new window
徐業良 (2001) 〈老人福祉科技研發中心簡介〉,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發中心.。於http://grc.mech.yzu.edu.tw/
徐業良、鄭智銘 (2001) 〈居家環境下非察覺性自動化健康監測系統之設計〉,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發中心。於http://grc.mech.yzu.edu.tw/
翁廷碩 (2001) 《中高齡族群對長住型旅館需求之探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文慧、王宏仁 (1993) 《社會福利理論--流派與爭議》,台北:巨流。new window
張世雄 (1996) 《社會福利的與社會安全制度》,台北:唐山。
夏鑄九等譯,Manuel Castells著(1998)《網絡社會之崛起》,台北:唐山。
陳妙盡、王德睦、莊義利 (1997) 〈台灣地區老人健康狀況與居住安排〉,載孫德雄、齊力、李美玲主編《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台北:巨流。new window
陳寬政、涂肇慶、林益厚 (1989)〈台灣地區的家戶組成及其變遷〉,載伊慶春、朱瑞玲主編《台灣社會現象的分析》,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第二十五期,頁311-335。
陳政雄、林芳怡 (1998) 〈高齡化社會的服務體系與無障礙環境──訪林玉子博士〉,《建築師》,第二十四卷第七期,頁118-123。
陳建志 (1999) 〈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住宅設計指南〉,《工業設計》,第二十七卷第二期,頁97-102。new window
─── (2000)〈高齡者生活輔具的需求與設計〉,《明志技術學院學報》,第三十二期,頁163-174。
陳順發譯,St Andrew’s Ambulance Ass.著 (2000)《圖解居家照護手冊》,台北:台灣麥克。
陳榮炮等 (2000) 《電腦事典書》,台北:第三波資訊。
陳瑞貴、林志鴻 (1999) 《未來學》,台北:華泰。
張月霞譯,Hal Kendig, Akiko Hashimoto, Larry C. Coppard著 (1997) 《老年人的家庭支持》,台北:五南。
張 音 (1996) 〈資訊科技在醫療保健的應用〉,《醫療資訊電腦化》,第十四期,頁4-6。
張 彧 (1997) 〈老人居住環境安全設計與無障礙設施〉,《福利社會》,第六十三期,頁7-10。
彭映如 (2000) 〈無障礙的網路學習環境〉,《中等教育》,第五十一卷第一期,頁72-76。new window
曾思瑜 (1996) 〈無障礙環境的理念與台灣建築層面的規範〉,《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學報》,第五卷第二期,頁107-117。
─── (1997a) 〈台灣高齡者住宅環境的現況和問題點〉,《中華民國建築師雜誌》,第二十三卷第一期,頁92-95。
─── (1997b) 〈高齡化社會居住環境的迷思〉,《空間雜誌》,第一百期,頁29-30。
─── (1998a) 〈日本公營高齡者入居設施〉,《空間雜誌》,第一百零四期,頁26-29。
─── (1998b) 〈高齡者住宅──居住設施體系的變遷〉,《空間雜誌》,第一百一十一期,頁84-89。
─── (1999) 〈痴呆症老人居住設施〉,《空間雜誌》,第一百一十九期,頁65-69。
─── (2000) 〈高齡者自立互助住宅〉,《空間雜誌》,第一百二十九期,頁97-106。
曾思瑜譯,林玉子著 (1997) 《經營一輩子的家》,台北:胡氏。
曾思瑜、林昌明 (1997) 《高齡者療養設施的生活空間設計與規畫研究》,行政院國科會成果報告。
曾思瑜、楊靜、康耀文 (1997) 《高齡者居家生活安全設計規範研究》,內政部社會司。
曾舉敏 (1995) 《老人進住養護機構之家庭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光國 (2002) 〈科學哲學與臺灣的科技發展〉,國立成功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辦《台灣的未來》研討會宣讀之論文,2002年3月2日。
黃世鑫 (1994) 〈福利國家與財政赤字〉,中國經濟學會與行政院勞委會合辦《社會福利與經濟發展》研討會宣讀之論文,1994年5月7日。
黃源協 (1998) 〈照顧管理在社區照顧中的運用〉,《社會福利》,第一百三十五期,頁28-37。
黃耀榮 (1996) 〈台灣地區高齡者靜態人體尺度計測分析〉,《建築學報》,第十九期,頁101-125。new window
─── (1997) 〈老人人體計測應用於休閒環境設施尺度建構之探討〉,《建築學報》,第二十三期,頁129-144。
─── (1999) 〈機構式老人養護環境之空間特性與設施計畫架構論述〉,《福利社會》,第七十五期,頁14-23。
黃耀榮、呂寶靜、李臨鳳 (1994) 《老人文康休閒場所服務體系研究》,台北:內政部建研所籌備處。
楊孝 (2000) 〈我國老人安養體制之研究〉,中華民國社會福利協會主辦《二十一世紀全國老人福利政策》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2000年2月20日。
楊銘欽 (1999) 〈老人保健與醫療政策〉,載詹火生、古允文主編《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厚生基金會。
楊 瑩 (1993) 《瑞典的年金保險制度》,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楊瑩譯 (1997) 《未來社會安全制度的永恆不變性與變遷性》,台北:勞保局。
楊雅惠 (2000) 《網路上就醫選擇資訊內容分析與使用者調查》,台大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萬麗慧 (1993) 〈老人住宅產品專題報導(一)擋不住的銀髮熱〉,《太聯房屋市場》,1993年6月,頁108-110。
葉光輝 (1997) 〈年老父母居住安排的心理學研究:孝道觀點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八十三期,頁121-168。
葉肅科 (1993) 〈澳洲福利國家:選擇性的社會服務〉,《社區發展》,第六十二期,頁96-102。new window
─── (1994) 〈老人社區照顧:澳洲福利國家經驗〉,《社區發展》,第六十六期,頁37-45。
傅立葉 (1993) 〈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第十五期,頁39-64。new window
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1999) 《臺灣省獨居老人生活狀況及對社會福利需求調整報告》,臺灣省政府社會處。
詹火生 (1983) 《民生主義的社會安全理論與實施》,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 (1985) 〈從西方福利國家發展取向談我國的社會福利建設〉,《社區發展》,第三十二期,頁9-13。
─── (1988) 《社會福利理論研究》,台北:巨流。
─── (1992) 《台灣地區老人安養服務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 (1993) 《都會地區老人福利需求與老人福利服務相關規劃之實證研究》,行政院國科會成果報告。
─── (1994) 〈台灣地區老人年金政策的兩難──市場經濟原則或國家社會政策原則〉,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主辦《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1994年5月23-25日。
─── (1995) 〈政府在社會政策中的角色與功能〉,載鄭麗嬌編《中西社會福利政策與制度》,台北:中央研究院歐美所。
詹火生主編 (1998) 《迎接高齡社會的挑戰》,台北:厚生基金會。
───主編 (2000) 《預約溫馨有活力的二十一世紀》,台北:厚生基金會。
詹火生、楊瑩、張菁芬 (1993) 《中國大陸社會安全制度》,台北:五南。new window
詹火生、古允文主編 (1999) 《新世紀的社會福利政策》,台北:厚生基金會。
詹火生、林青璇 (2002) 〈老人長期照護政策──國家干預觀點之分析〉,《國政研究報告》。於http://www.npf.org.tw/
裴晉國 (1993) 〈老人復健安養的問題與因應〉,《老人教育》,第四期,頁2-8。
─── (1995) 《台灣地區國家機關與醫療體系之發展》,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 (1996) 〈民生主義、社會福利與福利國家〉,《國家發展學刊》,第二期,頁31-47。
─── (1998) 〈由社會變遷談老人問題〉,載青年發展基金會《青年代表國是建言集》。
趙善如、趙仁愛譯,Enid O. Cox, Ruth J. Parsons著 (2001) 《老人社會工作》,台北:揚智。
潘英美譯,James A. Thorson著 (1999) 《老人與社會》,台北:五南。
齊 力 (1997) 〈大台北地區中年人的老年居住安排期望〉,載孫德雄、齊力、李美玲主編《人口老化與老年照護》,台北:巨流。
蔡宏昭 (1989) 《老人福利政策》,台北:桂冠。
─── (2000) 〈銀髮產業的探討〉,載詹火生主編《預約溫馨有活力的二十一世紀》,台北:厚生基金會。
蔡淑瑩(2001)《台北市居家老人生活空間與環境體驗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己鳳(2001)〈慢性病人遠距照護新知〉,《銀髮世紀》,第八期。於http://www.elderly-welfare.org.tw/WOET99/publication/number8/8-b.htm
劉捷文 (1996) 〈從資訊的接近性、方便性和公平性三方面來發展我國NII計劃中的資訊社會福利政策〉,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主辦《資訊科技與社會轉型研討會》宣讀之論文。
劉邦富 (1998) 〈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談老人福利政策之展望〉,《社區發展》,第八十三期,頁4-10。new window
劉脩如 (1982) 《中外社會政策比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劉淑瓊 (1992) 〈八○年代英美福利國家發展之比較研究-理論與經驗〉,《中山學術論叢》,第十期,頁159-180。
鄭智銘 (2001) 〈居家環境中非察覺性生活資料擷取機制──初步規劃〉,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發中心。於http://grc.mech.yzu.edu.tw/
駱巧玲 (2000) 《政府於老人長期照護供給面補助政策之分析》,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全政 (1988) 《政治與經濟的整合》,台北:桂冠,。new window
─── (1990) 《台灣地區的新重商主義》,二版,台北: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 (1991) 〈國民主義:台灣地區威權體制的政經轉型〉,《政治科學論叢》,第二期,頁71-92。
─── (1997) 〈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一卷第一期,頁2-16。
─── (1998) 〈組織與制度的政治經濟分析〉,《暨大學報》,第二卷第一期,頁103-132。
謝美娥 (1993) 《老人長期照護的相關論題》,台北:桂冠。new window
謝清吉、李嘉恩 (2001) 〈高齡者居家活動監測系統之設計〉,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發中心。於http://grc.mech.yzu.edu.tw/
鍾朱炎 (2000) 《為老年人設計的福祉設施-以老人生活簇群及空間需求之設計規劃研究》,長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慶龍 (2000) 《架構於CATV寬頻網路之Web-Based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國立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龐建國 (1993) 《台灣經驗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幼獅文化。
關華山 (1996) 《台灣老人的居住環境》,台北:田園城市文化。
關華山、齊力、陳格理等 (1992) 《台灣老人居住安排與居住問題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籌備處。
(二)英文部分:
Barkey, K. and Parikh, S. (1991)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tat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7, 523-549.
Bell, D. (1980) Liberalism in the Postindustrial Society. In D. Bell, The Winding Passage.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Block, F. (1977)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Note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 Socialist Revolution, 7(3), 6-28.
──. (1981)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Annual Reviews, 7, 1-27.
──. (1987) Revising State Theory.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rewer, A. (1980) Marxist Theories of Imperialism: A Critical Survey.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Cardoso, F. and Faletto, E. (1989) Dependency and Development in Latin Americ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arnoy, M. (1984) 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 Princeton, NJ: Princton University Press.
Castells, Manuel (1996) The Rise of the Network Society, Malden, MA: Blackwell.
Celler, B. Ilsar, E. and Earnshaw, W. (1997)Remote Monitoring of the Elderly at Home: Preliminary Results of a Pilot Project at the University of N.S.W.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台大醫學工程), 9(2): 61-67.
CEPD, Council for Economic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1993) Taiwan Statistical Data Book. Taipei: CEPD, Executive Yuan, R.O.C.
Chattopadhyay, A. and March, R. (1999) Changes in Living Arrangement and Familial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 1963-1991.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3): 523-537.
Chen C. N.(陳肇男) (1986) Living Arrangements and Economics Support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Studies(ROC) 17:59-82.
──. (1999) Change of Living Arrangement and Its Consequences among the Elderly in Taiwan. Proc .Natl .Sci .Counc. ROC , 9 (2):364-375.
Clapham, D. Kemp, P. and Smith S. J. (1990)Housing and Social Policy.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Coughlin, J. (2001)Technology and the Future of Aging.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pplement, 38(1):S40-S42.
Cumming, E. and Henry, W. (1961) Growing Old.. The Process of Disengagement. New york: Basic.
de Jong Gierveld, J. (2000) Unity and Diversity in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ers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Europe. Paper presented in Institute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Studies, Academia Sinica, Taipei, Dec. 19, 2000.
Dunleavy, P. and O''Leary, B. (1987) Theories of the State. London: Macmillan.
Eisenberg, A. (2001) A ‘Smart’ Home, to Avoid the Nursing Home. New York Times, April 5, 2001.
Elder, J. W. (1976) Comparative Cross-National Methodolog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 : 209-230.
Esping-Andersen, G.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99) Social Foundations of Postindustrial Economi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sping-Andersen, G. (ed.)(1996)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London: SAGE.
Giarchi, G. G. (1996) Caring for Older Europeans. Hants: Arena.
Gordon, D., Edward, R., and Reich, M. (1982) Segmented Work, Divided Worker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ill M., and Bramley, G. (1986) Analysis Social Policy. Oxford: Basil Blackwell.
Hugman, R. (1994) Ageing and the Care of Older People in Europ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Jacobson, T. (1999)Book reviews: Housing older people. Housing Studies. 14(6):896-899.
Johnson, N. (1987) The Welfare State in Transiti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Welfare Pluralism. Sussex: Wheatsheaf Books Ltd.
Kerr, J. (2002)Today’s ‘smart homes’ wired for hign-tech lifestyle. Sacramento Business Journal, April 12, 2001.
Lee, B.H. (1991) State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aiwan, 1950-1989: 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Industrialization to Postindustrialism. Ph.D. dissertation, Temple University.
Miliband, R. (1969) Th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Basic Books.
Milligan, C. (1999)Book reviews: Housing older people. Urban Studies. 36(10):1826-1827.
Mills, C. W. (1956) The Power Elit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ishra, R. (1984) The Welfare State in Crisis. Sussex: Wheatsheaf Books.
──. (1990) The Welfare State in Capitalist Society.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Moran, M. and Wood, B. (1993) States, Regulation and the Medical Profess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Newcomer, R. J. , Lawton, M. P. & Byerts, T. O. (eds) (1986) Housing an Aging Society.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O''Connor, J.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OECD (1996) Caring for Frail Elderly People: Policies in Evolution. Paris: OECD.
Offe. C. (1984)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Pampel, F. C. and Williamson, J. B. (1989). Age, Class, Politics and the Welfare Stat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astalan, L.A.(ed.)(1999)Making Aging in Place Work. New York: Haworth.
Pollitt, C. (1984) The State and Health Care. In G. McLennan, D. Held and S. Hall (eds.) State and Society in Contemporary Britain.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oulantzas, N. (1969) The Problem of the Capitalist State. New Left Review, 58:67-78.
Poulson, D. and Richardson, S. (1998) USERfit - - a framework for user centered design in assistive technology.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9:163-171.
Pynoos, J. and Golant, S.(1996)Housing and Living Arrangements for the Elderly. In R. H. Binstock, and L. K. Gerorge (eds.)Handbook of Aging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4th ed.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Pynoos, J. Tabbarah, M. Angelelli, J. and Demiere, M. (1998) Improbing the delivery of home modifications.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8:3-14.
Raschko, B. B. (1991) Housing Interiors for the Disabled and Elderly. New York: Van Norstrand Reinhold.
Rose, A. M. and Peterson, W. A. (eds) (1965) Older People and Their Social World: the Sub-culture of the aging. Philadelphia: F. A. Davis.
Rosenberg, M. and Everitt, J. (2001)Planning for aging populations: inside or outside the walls. Progress in Planning. 56: 119-168.
Rueschemeyer, D. and Skocpol, T. (eds) (1996) States, Social Knowledge,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Social politi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cadden, L. A. (1998)The Internet and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with disabilities.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8:141-148.
Sen, K. (1994) Ageing. London: Zed books Ltd.
Skocpol, T. (1979)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5)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Strategies of Analysis in Current Research. In P.B. Evens, Rueschemeyer and T. Skocpol (eds.)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7) Emerging Agendas and Recurrent Strategies. In T. Skocpol (ed.) Vision and Methods in Histor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5) Social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kocpol, T. and Amenta, E. (1986) States and Social Policies.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2, 131-157.
Skocpol, T. and Campell, L. (eds.)(1995) American Society and Politics. NY: McGraw-Hill Inc.
Stepan, A. (1978) The State and Society: 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uerle, E. (2001)Economics Issue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pplement, 38(1):S32-S34.
Stone J. H. (1998)Housing for older persons: An international overview. Technology and Disability. 8: 91-97.
Tabbarah, M. Silversteim, M. and Seeman, T. (2000)A health and Demographic Profile of Noninstitutionalized Older Americans Residing in Environments with Home Modifications. Journal of aging and Health,12(2): 204-228.
The Royal Commission on Long Term Care (1999)With Respect to Old Age: Long Term Care Rights and Responibilities. London: TSO.
Titmuss, R. (1968) Commitment to Welfare. London: George Allen and Unwin.
Toffler, A. (1980) The Third Wave. New York: Morrow.
Townsend, P. (1986) Ageism and Social Policy. In C. Phillipson and A. Walker (eds.) Ageing and Social Policy. Hants: Gower.
Vanderheiden G. and Iacono, S. (2001)Information Technology Impacts.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upplement, 38(1):S52-S53.
von Weizsäcker, R. K. (1996)Distributice implications of an aging society.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40: 729-746.
Ward, R. A. and Spitze, G. (1992) Consequences of Parent-Adult Child Coresidence: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3(4): 553-572.
Wilson, K. B. (1991) Concepts in Community Living: Assisted Living Program. In J. A. Miller (ed.) Community-Based Long-Term Care. Newbury Park: Sage.
Won, Y. H. and Lee, G.R. (1999) 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Parents in Kore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Family Studies, 30(2): 315-32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