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唐詩學
作者:李嘉瑜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ee Chia-Yu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系
指導教授:方 瑜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4
主題關鍵詞:元代詩學唐詩學接受美學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韓愈李賀唐詩鼓吹唐音Theory of poetry in the Yuan DynastTheory of Tang poetryReception TheoryLi PoDu FuYuan ZhenPo JuyiHan YuLi HoThe advocacy of Tang poetryTang i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8
本文屬於斷代唐詩學的研究,目的在解讀元代讀者群對唐詩的理解與接受。其在縱向的歷史聯繫上屬於唐詩學的一環,橫向聯繫上則屬於元代詩學的一部分。也就是說此一論題,雖以共時性的向度為主,但亦必須與歷時性的唐詩學研究相應,所以在兼顧共時性和歷時性二種向度的前提下,我們對元代唐詩學的實質內容進行探問,並嘗試解讀這三個核心問題。
第一個問題「元代讀者群是在何種背景中研究唐詩?」我們將元代讀者群對唐詩的理解、詮釋,視為一種接受活動,由於期待視野的不同,同一部作品的價值、意義就會產生變化。因此第一個問題的探求,主要在還原元代讀者群期待視野的形成,並以(一)異族統治對元代文學環境的影響。 (二)「詩」這一體裁在元代讀者群眼中的地位。 (三) 元代讀者群如何定位「唐詩」,作為研析的重心。
第二個問題是「元代讀者群所理解的唐詩是什麼?」我們試圖從三方面來掌握、解讀元代讀者群詮釋與理解的唐詩。 (一)總論唐詩。以風格、分期的論述,來建構元代讀者群所理解的唐詩。 (二) 分論詩人。以元代讀者接受的狀況為標準,除了李杜二位大家外,還篩選在元代接受中,一顯一晦的二組詩人,置入元代的時空座標中,分別觀察詩人在文本傳播、詩學討論與個人形象上所產生的變化。(三) 編選唐詩。以元代唐詩選集為研析對象。除了元人選編唐詩的動機、編排方式、選詩標準,並擴及選集的流通情形與評價。
第三個問題是「元代唐詩學相應於其他時代的唐詩學,有特色?」此論題是承上而來,著意在解析元代唐詩學的特色,以相應於各時代的唐詩學。
This dissertation is a synchronic study of theory of Tang poetry in the Yuan Dynasty. It aims at analyzing Yuan readers’ understanding and reception of Tang poetry. When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 of diachronic studies, this dissertation is a part of the study of theory of Tang poetry; while explored from the aspect of synchronic studies, this analysis is a part of the study of Yuan poetry. In other words, though the synchronic study is the focus of this dissertation, the diachronic study of theory of Tang poetry should als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studies, substance of theory of poetry in the Yuan Dynasty will be explored.
Three issues will be examined in this dissertation. The first is a study of circumstances in which Yuan readers research into Tang poetry.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ang poetry by Yuan readers will be regarded as reception. As readers’ expectation of Tang poetry varies, their 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poems will be different. Thus, factors influencing readers’ expectation will be explored. Besides, influence of the Mongolian government on literary milieu in the Yuan Dynasty, status of “poetry” in the mind of Yuan readers, and their definition of “Tang poetry” will be focuses of this analysis.
The second issue is an explor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mind of Yuan readers. This topic will be discussed in three ways. One is overview of Tang poetry. An analysis of styles and phases of Tang poetry will reveal Yuan readers’ apprehension of Tang poetry. The second is examination of poets. In addition to Li Po and Du Fu, some famous and less famous Tang poets will be discussed. Dissemination of poems, analyses of theory of poetry, and different images of poets will also be explored. The third is compilation of Tang poetry in the Yuan Dynasty. Motivation of compiling Tang poetry, organization of poetry collections, criteria for selection of poems, and spreading and evaluation of poetry collections will be analyzed.
The third issue is a study of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y of Tang poetry in the Yuan Dynasty. To underst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y of Tang poetry in the Yuan Dynasty, theories of poetry in different dynasties will be compared and analyzed.
一、古典文獻
依四庫著錄分類,含今人校釋箋釋的著作
(一)經部
陳 澔,《禮記集說》,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8。
王夢鷗註釋,《禮記今註今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3。
朱 熹,《四書集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76。
朱 熹,《詩經集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二)史部
于敏中等,《天祿琳琅書目》,清光緒甲申長沙王先謙刊本。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錢大昕,《補元史藝文志》,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4。
毛 扆,《汲古閣珍藏祕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楊士奇等,《文淵閣書目》,臺北:世界書局,民56。
黃虞稷,《千頃堂書目》, 臺北:廣文書局,民56。
季振宜,《季滄葦書目》,臺北:廣文書局,民61。
朱學勤,《結一廬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7。
晁 瑮,《晁氏寶文堂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7。
王堯臣等,《崇文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7。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7。
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7。
高 儒,《百川書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7。
周弘祖,《古今書刻》,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7。
莫友芝,《郘亭知見傳本書目》,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7。
錢 曾,《讀書敏求記》,北京:中華書局,1985。
黃宗羲,《宋元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6。
葉德輝,《書林清話》,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7。
蘇天爵,《國朝名臣事略》,北京:中華書局,1996。
宋濂等,《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 祁,《歸潛志》,北京:中華書局,1997。
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
(三)子部
劉 劭,《人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4。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5。
姚廣孝等,《永樂大典》,臺北:世界書局,民66。
(四)集部
元好問編,郝天挺註,《註唐詩鼓吹》,元至大元年浙省儒司刊本。
楊士弘,《唐音》,元至正四年刊本配補明刊本。
方 回,《瀛奎律髓》,明成化丁亥徽州紫陽書院刊本。
劉 履,《風雅翼》,元刊本。
李 賀,《唐李長吉歌詩》,元建刊袖珍本。
李 賀,《錦囊集》,影鈔元至元丁丑復古堂刊本。
柳宗元,《增廣注釋音辨唐柳先生集》,元刊本。
韓 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元建陽書坊刊本。
李 白,《唐翰林李白集》,元刊本。
李 白,《李翰林詩范德機批選》,元刊本。
李 白,《分類補註李太白詩》,明正德庚辰安正書堂刊本。
杜 甫,《集千家註分類杜工部詩》,元至正八年積慶堂覆皇慶元年 建安余氏勤有堂刊葉氏廣勤書堂印本。
杜 甫,《杜工部詩范德機批選》,元刊本。
以上善本,皆翻印自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所藏的微捲。
錢牧齋、何義門評注,韓成武、賀嚴、孫微點校,《唐詩鼓吹評注》,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0。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民70。
劉開揚箋註,《岑參詩集編年箋註》,成都:巴蜀書社,1995。
趙殿成箋注,《王右丞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元好問,《遺山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7。
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9。
劉秉忠,《藏春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郝 經,《陵川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方 回,《桐江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9。
戴表元,《剡源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陸文圭,《牆東類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王 惲,《秋澗先生大全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釋善住,《谷響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1。
胡祇遹,《紫山大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2。
趙孟頫,《松雪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68。
吳 澄,《吳文正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4。
劉 因,《靜修先生文集》,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5。
虞 集,《道園學古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7。
楊 載,《楊仲弘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許 衡,《魯齋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9。
劉將孫,《養吾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8。
耶律鑄,《雙溪醉飲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9。
程端禮,《畏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72。
胡炳文,《雲峰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59。
王 逢,《梧溪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 禕,《王忠文公集》,北京:中華書局,1985。
祝 誠,《蓮堂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5。
吳師道,《吳禮部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5。
蔣子正,《山房隨筆》,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5。
李東陽,《麓堂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民55。
楊士奇,《東里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顧嗣立、席世臣編《元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1。
(五)近人選輯
曾棗莊等,《全宋文》1-50,成都:巴蜀書社,1994。
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序跋集錄》,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83。
詹瑛主編,《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陳得芝等輯點,《元代奏議集錄》,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蔡宛若注,《唐人選唐詩六種》,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
雒竹筠編,《元史藝文志輯本》,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傅璇琮編,《唐人選唐詩新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8。
李修生主編,《全元文》1-25,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2001。
張健編著,《元代詩話校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張伯偉編校,《稀見本宋人詩話四種》,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國家圖書館編,《國家圖書館藏古籍題跋叢刊》30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
鄺健行、陳永明、吳淑鈿選編,《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北京:中華書局,2002。
二、近人論著
依內容分類編排,同類之中依出版時間排列
(一)唐詩學與唐詩研究
簡明勇,《律詩研究》,臺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民58。
夏敬觀,《唐詩說》,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民64。
方 瑜,《唐詩形成的研究》,臺北:牧童出版社,民64。
簡明勇,《杜甫詩研究》,臺北:學海出版社,民73。
方 瑜,《杜甫夔州詩析論》,臺北:牧童出版社,民74。
楊宗瑩,《白居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民74。
吳企明,《唐音質疑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簡恩定,《清初杜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5。new window
陳文華,《杜甫傳記唐宋資料考辨》,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6。new window
陳伯海,《唐詩學引論》,上海:東方出版社,1988 。
趙 謙,《唐七律藝術史》,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1。
尚 定,《走向盛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
許 總,《唐詩史》, 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
許 總,《唐詩體派論》,臺北:文津出版社,民83。
松浦友久著,劉維治譯,《李白詩歌抒情藝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許 總,《杜詩學通論》,中壢:聖環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6。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
蔡 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民87。
肖占鵬,《韓孟詩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9。
畢寶魁,《韓孟詩派研究》,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0。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9。new window
郝潤華,《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合肥:黃山書社,2000。
張忠綱、吳懷東、趙睿才、綦維著,《中國新時期唐詩研究述評》,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松浦友久著,劉維治、尚永亮、劉崇德譯,《李白的客寓意識及其詩思》,北京:中華書局,2001。
羅時進,《唐詩演進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岡村繁著,張寅彭譯,《唐代文藝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謝思煒,《唐宋詩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二)元代文學
包根弟,《元詩研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67。
吉川幸次郎,《元明詩概說》,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民75。
輔仁大學中文系編,《紀念元好問八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
張 晶,《遼金元詩歌史論》,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
鄧紹基主編,《元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羅立剛,《宋元之際的哲學與文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李正民,《元好問研究論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李正民、董國炎主編,《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查洪德、李修生主編,《遼金元文學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王次澄,《宋元逸民詩論叢》,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90。new window
楊 鐮,《元詩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三)歷史、文化
陳邦瞻,《元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民45。
王仁俊等,《西夏遼金元藝文志》,臺北:世界書局,民52。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民55。new window
孫克寬,《元代漢文化之活動》,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57。new window
李思純,《元史學》,臺北:華世出版社,民63。
陳 垣,《元史研究》,臺北:九思出版社,民66。
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80。
蕭啟慶,《元代史新探》,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民72。
Johann Gustav Droysen,胡昌智譯,《歷史知識的理論》,臺北:聯
經出版社,民75。
柯劭志,《新元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楊志玖,《元史學概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王明蓀,《元代的士人與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1 。new window
Claude Levi-Strauss著,肖聿譯,《廣闊的視野》,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民81。
麼書儀,《元代文人心態》,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
J.Le Goff等,姚豪、李幽蘭譯,《法國當代新史學》,臺北:遠流出版社,1993。
史衛民,《大一統─元至元十三年紀事》,北京:三聯出版社,1994。
蕭啟慶,《蒙元史新研》,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民83。new window
Wilbur Schramm著,游梓翔、吳韻儀譯,《人類傳播史》,臺北:遠流出版社,民83。
史衛民,《元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羅賢佑,《元代民族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
Michael C. Howard著,李茂興、藍美華譯,《文化人類學》,臺北:弘
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86。
(德)傅海波、(英)崔瑞德編,史衛民等譯,《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蕭啟慶,《元朝史新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民88。new window
黃仁宇,《放寬歷史的視界》,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公司,民88。
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
陳垣,《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Bauman,Z.,洪濤譯,《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後現代性與知
識份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蕭啟慶主編,《蒙元的歷史與文化─蒙元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臺灣學生書局,民90。
桂栖鵬,《元代進士研究》,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01。
周少川,《元代史學思想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代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
陶晉生,《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
語言研究所,民90。
周少川,《中國史學思想通史.元代卷》,合肥:黃山書社,2002。
Lynn Hunt編,江政寬譯,《新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社,2002。
喜 蕾,《元代高麗貢女制度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四)版本學、目錄學、文獻學
潘美月,《宋代藏書家考》,臺北:學海出版社,民69。new window
潘美月,《唐宋蜀刻經籍考》,臺北:撰者印行,民71。
萬 曼,《唐集敘錄》,臺北:明文書局,民71。
王國良、王秋桂合編,《中國圖書文獻學論集》,臺北:明文書局,75。
周采泉,《杜集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喬衍琯,《宋代書目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6。new window
陳伯海、朱易安,《唐詩書錄》,濟南:齊魯書社,1988。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巴蜀書社,1990。
昌彼得、潘美月,《中國目錄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80。new window
朴現圭,《臺灣公藏韓國古書籍聯合書目》,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
80。
嚴紹璗,《漢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尾崎康著,陳捷譯,《以正史為中心的宋元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周彥文主編,《中國文獻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民82。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稿》,臺北:國家圖書館,民88。
李瑞良,《中國古代圖書流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范鳳書,《中國私家藏書史》,鄭州:大象出版社,2001。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校勘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典藏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濟南:齊魯書社,2001。
徐有富、徐昕,《文獻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黃鎮偉,《坊刻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張麗娟、程有慶,《宋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陳紅彥,《元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五)哲學、文學批評
朱榮智,《元代文學批評之研究》,臺北:聯經出版公司,民71。
劉美華,《楊維楨詩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民72。
W.伊澤爾著,霍桂桓、李寶彥譯,《審美過程研究》,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Hans-Georg Gadamer著,吳文勇譯,《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民77。
高宣揚,《解釋學簡論》,臺北:遠流出版社,1988。
張廷琛編,《接受理論》,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朱立元,《接受美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陸梅林、程代熙主編,《讀者反應批評》,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民79。
蔡 瑜,《高棅詩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民79。
沃爾夫關.伊瑟爾著,金元浦等譯,《審美反應理論》,北京:中國
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龔鵬程,《詩史本色與妙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民82。new window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民82。
Robert C.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臺北:駱駝出版社,民83。
顧易生等,《宋金元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
屈雅君主編,《新時期文學批評模式研究》,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7。
韓經太,《理學文化與文學思潮》,北京:中華書局,1997。
龍協濤,《讀者反應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
金元浦,《接受反應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斯坦利.費什著,文楚安譯,《讀者反應批評》,北京:中國社會科
學出版社,1998。
蔣成瑀,《讀解學引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金元浦,《文學解釋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蔡鎮楚,《中國古代批評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民88。
孫 立,《中國文學批評文獻學》,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
楊玉華,《文化轉型與古代文論的嬗變》,成都:巴蜀書社,2000。
王曉路,《中西詩學對話》,成都:巴蜀書社,2000。
吳興明,《中國傳統文論的知識譜系》,成都:巴蜀書社,2001。
陳良運,《中國詩學批評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王岳川,《現象學和解釋學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臺北:臺
灣學生書局,2001。
李建盛,《理解事件與文本意義─文學解釋學》,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
鄒云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局,2002。
陳伯海、蔣哲倫主編,《中國詩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
伽達默爾等著,洪漢鼎等譯,《解釋學經典文選》上下,臺北:桂冠圖
書股份有限公司,2002。
Alberto Manguel著,吳昌杰譯,《閱讀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李 岩,《中韓文學關係史論》,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宇文所安著,王柏華、陶慶梅譯,《中國文論:英譯與評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王曉路,《西方漢學界的中國文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
(六)工具書
曾永義編,《元代文學批評資料彙編》,臺北:成文出版社,民67。
魯質軒,《杜工部詩話集錦》,臺北:臺灣中華書局,民68。
《韓愈資料彙編》,臺北:學海出版社,民73。
陳友琴編《白居易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86。
吳企明,《李賀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裴斐、劉善長編,《李白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1994。
華文軒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北京:中華書局,2001。
三、期刊論文
以下資料皆依發表時間編排
潘美月,〈兩宋蜀刻的特色〉,《中國圖書版本學論文選輯》,(臺北:學海出版社,民70),頁283-299。new window
芳村弘道撰,詹福瑞譯,〈元版《分類補注李太白詩》與蕭士贇〉,《河北大學學報》1993.2。
歐麗娟,〈李賀詩歷代評論之分析〉,《國立編譯館館刊》民82.1。
蔡 瑜,〈《唐音》析論〉,《漢學研究》民83.2。
包文安、席永,〈杰元代朝鮮詩人李齊賢〉,《內蒙古民族師院學報》,1994.2。
胡傳志,〈《中州集》的編纂過程和編纂體例〉,《山西大學學報》1994.2。
方 瑜,〈大鵬與深淵─試讀李白〈襄陽歌〉〉,《中外文學》83.9。
丁 放,〈元代詩話的理論價值〉,《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5.2。
曾亞蘭,〈從元人學杜詠杜看元代模杜之風〉,《杜甫研究學刊》1995.2。
黃炳輝,〈唐詩學歷史回顧和走向預測〉,《廈門大學學報》1996.1。
周興陸,〈劉辰翁詩歌評點的理論和實踐〉,《華中師範大學學報》,1996.2。
洪樹華,〈“詩言志”說的回顧與展望〉,《遼寧師範大學學報》1996.6。
蕭啟慶,〈宋元之際的遺民與貳臣〉,《歷史月刊》1996.9月。
常思春,〈韓愈集傳本及校理源流管窺〉,《成都大學學報》1997.2.
孫映達、劉方喜、沙先一,〈唐詩流派品匯導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7.2。
任先大,〈對嚴羽話語系統中“李杜話語”的思考〉,《雲夢學刊》1997.3
閻福玲,〈耶律鑄邊塞詩論析〉,《河北師院學報》1997.3。
徐天河,〈論元代兩大文人集團〉,《廣西大學學報》1997.3。
桂栖鵬,〈元代蒙古族狀元拜往事跡考略〉,《浙江師大學報》1997.3。
孫琴安,〈劉辰翁的文學評點及其地位〉,《天府新論》1997.6。
張 晶,〈元代後期少數民族詩人在元詩史中的地位〉,《內蒙古社
會科學》1997.6。
龔鵬程,〈耶律楚材新論〉,《歷史月刊》1997.7月。
龔鵬程,〈從杜甫、韓愈到宋詩的形成〉,《歷史月刊》1997.8月。
徐天河,〈論元代兩大文人集團〉,《廣西大學學報》1997.3。
龔鵬程,〈李白詩歌詮釋史看詩的現實性與超越性上〉,《歷史月刊》new window
1997.10月。
龔鵬程,〈李白詩歌詮釋史看詩的現實性與超越性下〉,《歷史月刊》1997.11月。new window
陳松柏,〈元代文人的心態與元曲創作〉,《咸寧師專學報》1998.1。
胡可先,〈論宋末的杜詩學〉,《杜甫研究學刊》1998.1。
徐黎麗,〈略論元代科舉考試制度的特點〉,《西北師大學報》1998.2
張迎勝,〈中國元代之回族文學〉,《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8.3。
鈴木修次,〈李白詩歌的傳承及版本論考〉,《天府新論》1998.4。
翁乾麟,〈試論元代回回詩人伯篤魯丁及其詩文〉,《回族研究》1998.4
朱易安,〈略論唐詩學發展史的體系建構〉,《文學評論》1998.5。
福田殖著,連清吉譯,〈吳澄小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7.6。new window
陳新璋,〈唐代的韓愈研究〉,《周口師專學報》1998.6。
閻福玲,〈論元代邊塞詩創作及特色〉,《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6。
王金凌,〈文學與慈悲〉,《第三屆魏晉南北朝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民87。
胡 明,〈關于唐詩─兼論近百年來的唐詩研究〉,《文學評論》1998.2。
邵 青,〈讀《唐詩鼓吹》札記〉,《晉陽學刊》1998.6。
郭英德,〈元明的文學傳播與文學接受〉,《求是學刊》1999.2。
張健,〈《韻語陽秋》研究〉,《漢學研究》民88.2。
柳晟俊,〈韓國唐詩研究之回顧與展望〉,《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3。
陶慶梅,〈新時期晚唐詩研究述評〉,《南京師大學報》1999.4。
蔣宜芳紀錄,〈唐宋文化變遷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國文哲研究
通訊》民88.1。
火玥人,〈元代理學與元代詩人的仕隱〉,《華北電力大學學報》1999.2
馬瑞江,〈蒙元文化變異重心的形成〉,《社會科學戰線》1999.3。
索寶祥,〈元好問與河汾諸老交游述略〉,《殷都學刊》1999.3。
楊玉成,〈劉辰翁:閱讀專家〉,《國文學誌》宋代文化專號1999。new window
許 總,〈理學弛張與文學盛衰〉,《天津社會科學》1999.5。
查洪德,〈二十世紀元代文學之宏觀研究〉,《社會科學戰線》1999.6。
張 晶,〈元代正統文學思想與理想的因緣〉,《文學遺產》1999.6。
李治安,〈元代鄉試新探〉,《南開學報》1999.6。
李嘉瑜,〈元人對李白及其詩的詮釋〉,《中山人文學報》民88.8。new window
蕭啟慶,〈元代蒙古色目進士背景的分析〉,《漢學研究》民89.1。new window
胡建次、邱美瓊,〈明代詩學批評中的唐宋之論〉,《南昌大學學報》
2000.2。
趙永源,〈論《河汾諸老詩集》的地域特徵〉,《鎮江師專學報》2000.2。
傅明善,〈宋代唐詩學論綱〉,《寧波大學學報》,2002.3。
文師華,〈元代詩壇宗唐的理論傾向〉,《南昌大學學報》2000.3。
龔世俊,〈試論薩都剌的邊塞詩歌〉,《寧夏大學學報》2000.3。
胡大浚、馬蘭州,〈七十年邊塞詩研究綜述〉,《中國文學研究》2000.3。
王琦珍,〈論理學北移對元代詩文復興的影響〉,《江西師範大學學
報》2000.3。
王守雪,〈《唐音》在元明詩學嬗變中的理論意義〉,《殷都學刊》2000.4。
曾子魯,〈宋明兩代評韓綜論〉,《中國文學研究》2000.4。
胡建次、邱美瓊,〈宋代詩學批評中的唐宋之爭〉,《南昌大學學報》
2000.4。
查洪德,〈文道離合與元代文學思潮〉,《晉陽學刊》2000.5。
傅劭良,〈從唐人眼中的盛唐看唐詩分期的客觀標準〉,《河南大學學
報》2000.5。
吳淑鈿,〈以文為詩的觀念嬗變〉,《中國文哲研究集刊》民89.9。new window
張高評,〈五十年來唐宋文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漢學研究通訊》民90.2。new window
周惠泉,〈二十世紀的遼金文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民90.2。new window
方 瑜,〈李商隱學杜詩新論〉,《臺大中文學報》民90.12。
張忠綱、趙睿才,〈二十世紀杜甫研究述評〉,《文史哲》2001.2。
陳友冰,〈五十年來海峽兩岸唐代文學研究比較〉,《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3。
芳村弘道撰,劉崇德譯,〈關于元版系統的《分類補注李太白詩》〉,《敝帚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頁400-433。
聶巧平,〈宋代杜詩學論〉,《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3。
許 總,〈唐詩研究的世紀回顧〉,《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3
查洪德,〈二十世紀元詩研究概說〉,《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4
孫微、李蘭瑛,〈《唐詩鼓吹》版本芻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4。
何貴初,〈元代文學論著索引〉,《書目季刊》民90年9月。
楊鐮,〈元詩研究與新世紀的元代文學研究〉,《殷都學刊》2002.3。
查洪德,〈20世紀元代詩學研究概述〉,《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2.3。
張 晶,〈文化融合與排拒中的金代詩歌〉,《殷都學刊》2002.3。
松浦友久著,黃仁生譯,〈“七言排律”不盛行的原因─從對偶表現的
本質說起〉,《中國文學研究》2002.4。
何志虎,〈“中國觀”在元代的轉換〉,《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02.5。
洪樹華,〈近百年來“詩言志”闡釋的回顧與展望〉,《社會科學輯刊》2002.5。
札拉嘎,〈游牧文化影響下中國文學在元代的歷史變遷〉,《文學遺產》2002.5。
胡建次、邱美瓊,〈新時期以來的中國古典接受詩學研究〉,《齊魯學刊》2002.6。
陳伯海,〈20世紀唐詩研究述略〉,《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3.4。
尾崎康,〈宋代雕版印刷的發展〉,《故宮學術季刊》92.夏季。new window
四、學位論文
以下資料皆依發表時間編排
唐明敏,《李白及其詩之版本》,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64。
呂光華,《今存十種唐人選唐詩考》,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74。
陳坤祥,《唐人論唐詩研究》,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74。new window
黃志誠,《宋人杜詩評論研究》,輔仁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79。
莫嘉廉,《元代刻書研究》,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75。
蔡 瑜,《宋代唐詩學》,臺灣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79。
林振興,《揭傒斯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82。
黃韻靜,《南宋出版家陳起研究》,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82。new window
黃明哲,《宋代福建書坊及私家刻書研究》,臺灣大學圖書館研究所
碩士論文,民83
俞惠滿,《元代福建書院之研究》,成功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84。
蔡娉婷,《劉辰翁評杜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85。
張斐怡,《元代江南書院的發展》,清華大學史研所碩士論文,民87。
蔡惠如,《宋代杭州地區圖書出版事業研究》,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7。
張蜀蕙,《書寫與文類─以韓愈詮釋為中心探究北宋書寫觀》, 政治大new window
學中文所博士論文,民89 。
郭玲妦,《元代詩學之「宗唐」「宗宋」問題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90。
許佩玉,《元代初期南北漢族文學集團的文學表現與處世態度》,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90。
許暉林,《蒙元士人論述研究─蒙漢文化接觸中的士人主體形塑》,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91。
廖啟宏,《「李杜論題」批評典範之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民91。
五、非漢語地區文獻
(一)英美文獻
以下資料依作者姓名字母順序編排
Iser, Wolfgang. The Implied Reader: Patterns of Communication in Prose Fiction from Bunyan to Beckett.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4.German original in 1972.
Iser, Wolfgang. The Act of Reading: A Theory of Aesthetic Response.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8.German original in 1976.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trans. Timothy Baht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Owen, Stephen. 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 Taipei: Southern Materials Center Materials,Inc, 1988.
(二)日本文獻
1.專著
靜嘉堂文庫,《靜嘉堂文庫漢籍分類目錄》,靜嘉堂文庫,昭和5。
三宅少太郎,《尊經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尊經閣文庫,昭和9。
內閣文庫,《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內閣文庫,昭和31。
安部健夫,《元代史の研究》,東京:創文社,昭和47。
植松正,《元典章年代索引》,東京:同朋舍,昭和55。
2.論文
牧野修二,〈元代の儒学教育〉,《東洋史研究》,1979.37-4。
森田憲司,〈元代漢人知識人研究の課題二、三〉,《中國社會と文化》,1990.5。
櫻井智美,〈元代の儒學提舉司─江浙儒學提舉を中心に〉,《東洋史研究》,2002.61-3。
(三)韓國文獻
李睟光,《芝峰類說》,朝鮮古書刊行會,大正4。
成均館大學校中央圖書館,《古書目錄》,운特別市:成均館大學校出版部,197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