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梁漱溟學術思想與教育實踐
作者:黃楸萍
作者(外文):Huang Chopi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張光甫 釋慧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6
主題關鍵詞:梁漱溟鄉村建設佛儒思想Su-Mian Liangcountry buildingBuddhism & Confucian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31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 博士論文摘要
學系別: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張光甫博士
釋慧開博士
論文名稱:梁漱溟學術思想與教育實踐
本研究旨在探討梁漱溟的學術思想及其教育實踐,藉由歷史研究法,達到以下四個目的:
一、探討梁漱溟學術思想的淵源及思想發展、轉化的歷程,以利於其對生命教育之啟示。
二、分析梁漱溟學術思想的內涵,包括佛學思想、中國本位文化、中西文化之比較、儒家心性觀等。
三、闡明梁漱溟的教育實踐,如辦理學校教育以啟民智、救民族;推行鄉村建設以改進社會、厚植國力;以入世的佛教慈悲渡眾精神來救濟鄉村。
四、評述梁漱溟思想與實踐的侷限性及其人格的獨特性。
本研究根據第二章到第四章的研究成果,提出以下五點結論:
一、 梁漱溟人生有五個主要大意外。分別是:從功利思想到佛儒思想;年輕時討厭哲學,日後卻擔任哲學教授工作;曾兩度自殺,日後卻從事生命教育;從未上過大學卻任教於大學;成長於都市,卻以鄉村為出發點來實踐其救國理想。
二、 梁漱溟的行事作風以佛儒思想為主體。
三、 梁漱溟主張以改革中國文化來救國。
四、 梁漱溟對教育寄予厚望,認為教育應居於領導社會的地位。
五、 有諸多思考流於梁漱溟主觀而非周詳,包括:佛家是「厭世棄世」的偏頗觀念、忽略「色法」與「心法」之別、粗糙的知識觀點、過於樂觀的人性對待、忽略佛家積極進取面、佛教是貴族的宗教之謬論。
除了以上五點結論外,本研究並根據梁漱溟學術思想及教育實踐提出七點值的省思的議題:
一、 教育成人為良好楷模
二、 注重人文教育、有助化解衝突
三、 寓教於樂、教育更多民眾
四、 發揮人的光明面並正視人的陰暗面
五、 學校家庭化
六、 教育應傳承並創新文化
National Kao-Shiong Normal University Year 2005 First Semester
Abstract for Doctor DegreeThesis
Department: Education
Advisor: Dr. Khun-Fu Chang
Dr. Huei-Kai Su
Subject: Su-Mian Liang’s Academic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Sun-Mian Liang’s academic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Through the method of historical research to achieve the following four purposes:
1. Study Sun-Mian Liang’s origin of his academic thinking and thinking development, his process of evolution and how life education benefits from it.
2. Analyze Sun-Mian Liang’s content of academic thinking including Buddhist thinking, main Chinese cultur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 Western culture, Confucianism temperament.
3. Elaborate Sun-Mian Liang’s educational practice, such as establishing education at school to develop wisdom for the people, to rescue Chinese people, to push community/country development/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ociety, to enhance country’s strength, using Buddhist’s merciful spirit to reform country.
4. Comment on limitation on Sun-Mian Liang’s academic thinking and practice, and it unique character.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from Chapter 2 to 4, it presents the following five conclusions:
1. Sun-Mian Liang’s life has 5 major surprises. (1) from Utilitarianism to Buddhism,(2) from hating philosophy when he was younger to being a philosophy professor,(3)from committing suicide twice to pursuing life education after, (4)from never attending University to teaching at University,(5) from growing up in city to focusing on countryside/community to practice it ideas of saving/helping the country.
2. Sun-Mian Liang’s act or way of dealing with people is based on Buddhism and . Confucianism
3. Sun-Mian Liang advocates reforming Chinese culture to save China as a country.
4. Sun-Mian Liang has high hopes and high expectations for education. He believes that education should be leading society.
5. Many of Sun-Mian Liang’s contemplation are his subjective view point, they lack completeness: including Buddhism has biased concept such as “hate this world, discard this world”, ign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aterialism and spiritualism, unthoughtful viewpoint, extremely optimistic in dealing with human nature, ignore Buddhist’s ambition aspect, absurd statement such as Buddhist is a nobility religion.
In addition to the above five conclusions, based on Sun-Mian Liang’s academic thinking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this study presents the following topics for people to ponder over:
1. Educate adult to be good model
2. Emphasize education on humanities, this will help to resolve conflict
3. Make education fun to learn, educate majority of people
4. Glorify people’s positive side and also deal with darkness side
5. Having family in every schooling
6. Education should teach and innovate culture
參考文獻
一、梁漱溟著作
1、中國文化書院學術委員會編(1989)。《梁漱溟全集》。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2、梁漱溟(1960)。《鄉村建設大意》。台北:文景書局。
3、梁漱溟(1972)。《梁漱溟先生教育文錄》。台北:文景書局。
4、梁漱溟(1972)。《朝話》。台北:文景書局。
5、梁漱溟(198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里仁書局。new window
6、梁漱溟(1988)。〈值得感念的歲月〉。收錄於季羨林主編《精神的魅力》。台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
7、梁漱溟(1987)。《東方學術概觀》。板橋:駱駝出版社。
8、梁漱溟(2003)。《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社。new window
9、梁漱溟(2004)。《朝話》。台北:老古文化出版社。
二、相關專書
1、王宗昱(1991)。《梁漱溟》。台北:東大出版社。
2、王宗昱(1987)。〈是儒家還是佛家?訪梁漱溟先生〉。收錄於梁術溟著《東方學術概論》。板橋:駱駝出版社。
3、王宗昱、冀建中譯。Guy S. Alitto原著(1996)。《最後的儒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4、王秋絨(1997)。《成人教育的思想與實務-現代、後現代的論辯》。台北:心理出版社。
5、白吉庵(1997)。《物來順應――梁漱溟傳及訪談錄》。山西:人民出版社。
6、印順(1987)。《印度之佛教》。台北:正聞出版社。
7、印順(1985)。《遊心法海六十年》。台北:正聞出版社。
8、台北善導寺(1959)。《太虛大師全集》。第二十九冊。台北:善導寺。
9、艾愷(1986)。《文化守成主義者:反現代思潮的剖析》。台北:時報出版社。
10、伍振鷟(2005)。〈中國教育思想與人類前途〉。收錄於周愚文、洪仁進所編《教育名家論教育》。台北:心裡出版社。new window
11、任時先(1968)。《中國教育思想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社。
12、李淵庭、閻秉華整理(2003)。《梁漱溟先生講孔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3、李杜(1996)。《二十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藍燈文化出版社。new window
14、李定一(1987)。《中國近代史》。台北:中華書局。
15、李厚澤(1986)。《中國現代思想史論-略論現代新儒家》。台北:谷風出版社。
16、李文海等著(1994)。《中國近代十大災荒》。上海:人民出版社。
17、金輪海(1937)。《中國農村經濟研究》。 上海:中華書局。
18、吳相湘(1986)。《晏陽初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
19、汪東林(1988)。《梁漱溟問答錄》。香港:三聯書店。
20、何青蓉、趙淑美(2004)。〈運用學位授予提升男性就讀社大意願之辯證〉。收錄於顧忠華主編《成人的夏山-社區大學文獻選輯(一)》。新店:左岸出版社。new window
21、汪東林(2004)。《梁漱溟問答錄》。湖北:人民出版社。
22、胡菊人編(1985)。《生命的奮進-四大思想家的青少年時代》。台北:時代文化。
23、胡應漢編(1979)。〈梁漱溟先生年譜初稿〉。《朝話年譜初稿》。臺北:龍田出版社。
24、馬勇(1991)。《梁漱溟文化理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5、馬勇(1994)。《中國近現代教育家系列-梁漱溟教育思想研究》。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26、梁培寬、王宗昱編(1996)。《梁漱溟卷》。石家莊式:河北教育出版社。
27、梁培寬編(1993)。《梁漱溟先生紀念文集》。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8、梁培恕(2001)。《梁漱溟傳-我生有涯願無盡》。香港:明報出版社。
29、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研究會編(1989)。《鄉村:中國文化之本》。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30、張光甫(2003)。《教育哲學》。台北:雙葉出版社。
31、張文儒、郭建寧主編(2003)。《中國現代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張芳全(2005)。《教育議題的思考》。台北:心理出版社。
33、費正清、戈德曼(2001)。《費正清論中國》。台北:正中出版社。
34、景海峰、黎業明(1995)。《梁漱溟評傳》。南昌市:百花文藝出版社。
35、黃克、王欣編(1993)。《梁漱溟集》。北京市:群言出版社。
36、黃文樹(1999)。《泰州學派教育學說》。高雄:復文出版社。
37、傅樂詩(1980)。《近代中國思想人物論—保守主義》。台北:時報出版社。
38、楊承彬、鄭大華、戴景(1999)。《胡適、梁漱溟、錢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社。
39、聖嚴(1997)。《人間淨土》。台北:法鼓出版社。
40、熊呂茂(2000)。《梁漱溟的文化思想與中國現代化》。湖南:教育出版社。
41、鄧子美(2002)。《太虛大師全傳》。台北:慧明出版社。
42、鄧雲特(1994)。《中國救荒史》。上海:上海書店。
43、蔡仲德(2005)。《馮友蘭先生評傳》。香港:三聯書店。
44、輔仁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中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梁漱溟(1893~1988)的文化觀 根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與《中國文化要義》解說》。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new window
45、鄭大華編(2005)。《梁漱溟自述》。河南:人民出版社。
46、鄭大華(2000)。《民國鄉村建設運動》。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7、戴逸主編(1999)。《梁漱溟學術思想評傳》。北京:上海圖書館出版社。
48、譚宇權(1999)。《梁漱溟學說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
49、Guy S. Alitto(1979),The last confucian: Liang Shu~ming and the chinese dilemma of modernity(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ss)。

三、期刊、論文、研討會資料、網路資料
1、大紀元二月二十三日報導(2005a)。〈破碎家庭影響孩子心靈教育〉。網址:http://202.43.196.230/search/cache?ei=UTF~8&p=%E5%AE%B6%E5%BA%AD%E5%BD%B1%E9%9F%BF&u=www.epochtimes.com.tw/bt/5/2/23/n824191p.htm&w=%E5%AE%B6%E5%BA%AD+%E5%BD%B1%E9%9F%BF&d=escLG46CL2Kd&icp=1&.intl=tw。檢索日期:2005年12月11日。
2、大紀元六月七日報導(2005b)。〈今年基測顯示城鄉差距比過去改善〉。網址:http://202.43.196.230/search/cache?ei=UTF~8&p=%E5%9F%8E%E9%84%89%E5%B7%AE%E8%B7%9D&u=www.epochtimes.com.tw/bt/5/6/7/n947012.htm&w=%E5%9F%8E%E9%84%89+%E5%B7%AE%E8%B7%9D&d=J6Itto6CLzv8&icp=1&.intl=tw。檢索日期:2005年12月11日。
3、牛銘實(2003)。〈患難相恤:論中國民間的自治與扶貧〉。香港:《二十一世紀》。第13期。網址: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302019.htm。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4、方德隆(1997)。〈丹麥的民眾高等教育〉。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學報》。第8期。頁27~43。
5、公竹川(1937)。〈對於目前鄉村建設的意見〉。《中國農村》,第3卷第6期。
6、史鋒銳(2000)。〈剛正不阿的梁漱溟〉。河北:《文史精華》。第125期。頁47~52。
7、朱人求(1999)。〈梁漱溟先生的文化理論〉。台北:《中國文化月刊》。第226期。頁23~36。
8、何琦瑜(2005a)。〈台灣父母做得好嗎?〉。台北: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頁120~127。
9、何琦瑜(2005b)。〈家庭-全球未來的挑戰〉。台北: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頁48~53。
10、自由時報(2005)。〈「鐘點費還你們」老師罷教 怒丟鈔票〉。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六日A7版報導。
11、余霖(1968)。〈鄉村工作的理論與實踐〉,《中國農村》,第2卷。第1期。
12、吳雅文(1990)。《梁漱溟的文化觀及其致用論》。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3、周志煌(1996)。〈梁漱溟與泰州學派〉。台北:《輔大中研所學刊》。第6期。頁。167~188new window
14、周佳郁(2001)。《梁漱溟倫理學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5、季芳桐(2002)。〈梁漱溟對孔子倫理思想的體認〉。南京:《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5卷。第1期。頁13~19。
16、佛光山,《星雲法師七十年譜》(未定稿),第一冊。高雄:佛光山。
17、邱敏捷(1992)。〈梁漱溟對佛學的理解與批判〉。收錄於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第五屆所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頁149~166。
18、邱敏捷(1998)。《印順佛教思想研究》。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new window
19、柳麗敏(1988)。《從佛到儒—梁漱溟的思想與轉變》。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0、韋政通(1999)。〈梁漱溟的人格特質與生命動力〉。南昌:《南昌大學學報》人社版。第30卷。第2期。頁1~8。
21、星雲(2005)。〈佛教對民間信仰的看法〉。《人間佛教文選》。網址:http://www.wfdn.com.tw/9407/050716/09~15/071610~1.htm。。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22、馬乘風。〈最近中國農村經濟諸實相之暴露〉。《中國經濟》。第1卷第1期。
23、高力克(1994)。〈鄉土社會與中國現代性-梁漱溟鄉村建設思想再評價〉。香港:《二十一世紀》。第21期。new window
24、唐志宏(2000)。〈梁漱溟的東西文化觀-反文化調和論之研究〉。台中:《建國學報》。第19卷。第1期。頁27~38。
25、陳重光(1981)。《我國鄉村建設實驗工作之比較研究(1926~1936)》。文化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26、陳平原(2000)。〈以圖像為中心——關於《點石齋畫報》〉。香港:《二十一世紀》。第59期。網址:http://www.booker.com.cn/gb/paper357/1/class035700001/hwz220730.htm。檢索日期:2006年1月15日。new window
27、郭美蘭(1987)。《近代中國鄉村建設運動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8、黃文樹(2001)。〈梁漱溟對鄉農的教育關懷〉。發表於輔英技術學院主辦「2001年全國關懷研討會」。頁1~13。
29、黃紹梅(1994)。〈梁漱溟的孔學初探〉。台北:《鵝湖月刊》。第20卷。第3期。總號第231。頁40~48。new window
30、黃士嘉(2004)。〈晚清教育政策之研究(1862~1911)〉。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31、黃楸萍(1996)。〈弘一大師李叔同德行學藝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2、教育部電子報(2005)。網址:http://epaper.edu.tw/news/941123/941123b.htm?open。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33、許雅玲(2004)。《梁漱溟鄉村建設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34、崔效輝(2003)。〈參與式發展理論與「鄉村建設」──參與式發展理論中的本土來源與貢獻〉。《二十一世紀網路版》。第11期。網址: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212048.htm 。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35、梁漱溟(1929)。〈北游所見紀略〉。《村治月刊》。第1卷。第4期。
36、梁培恕(1995)。〈熊十力與梁漱溟-各走一路的至交〉。台北:《當代》。第106期。頁54~59。
37、曾議漢(2001)。〈唯識學與梁漱溟的文化哲學〉。《華梵大學第五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網址:http://www.hfu.edu.tw/~lbc/BC/5TH/BC0525.HTM。檢索日期:2006年1月15日。
38、雅虎電子報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報導(2005)。〈藤條抽打學生小腿 老師不當體罰〉。網址:http://tw.news.yahoo.com/051128/44/2kyh2.html。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39、楊儒賓(1993)。〈梁漱溟的「儒家將興說」之檢討〉。新竹:《清華學報》。新23卷。第1期。頁61~100。new window
40、楊巧玲(2003)。〈教育是政治的工具,政治是教育的本質〉。《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論壇(五)-教育是政治的工具嗎?》。頁2~9。
41、趙慶河(1979)。《梁漱溟與中國鄉村建設運動》。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42、賴萬鎮(2005)。〈教育局長專題演講,大力推薦梁漱溟〉。《嘉義市政府2005年2月23日新聞》。網址:http://202.43.196.230/search/cache?ei=UTF~8&p=%E6%A2%81%E6%BC%B1%E6%BA%9F&pstart=1&b=1&u=www.chiayi.gov.tw/2004newweb/q3.asp%3Fano%3D7659&w=%E6%A2%81%E6%BC%B1%E6%BA%9F&d=escLG46CL2r9&icp=1&.intl=tw。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43、潘玉愛(2000)。《梁漱溟教育思想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4、慧開(2005)。〈人生意義的探索-活出意義來〉。台北:《師友》。第459期。頁20 ~26。
45、劉江船(1996)。〈梁漱溟鄉村建設理論的主要特徵〉。江西:《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頁48~53。
46、聯合新聞網十一月二十八日新聞報導(2005)。〈兒虐通報案創新高 每55分鐘就1個孩子受害〉。網址:http://tw.news.yahoo.com//051128/15/2kwuf.html。。檢索日期:2006年1月11日。
47、謝文和(1987)。《梁漱溟社會教育思想之研究》。台灣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48、薛暮橋(1945)。〈關於中國農村經濟研究會及白區工作問題-給少奇同志的報告〉。《中國農村論文選》。
49、龔鵬程(1993a)。〈背離孔子的國度:梁漱溟的中國(上)〉。台北:《鵝湖月刊》。第19卷。第三期。總號第219。頁。17~25new window
50、龔鵬程(1993b)。〈背離孔子的國度:梁漱溟的中國(下)〉。台北:《鵝湖月刊》。第194卷。第四期。總號第220。頁29~36。new window
51、龔建平(1997)。〈試論梁漱溟哲學思想中的「理性」〉。台北:《人文雜誌》第3期。頁30~33。
52、輔仁大學(2003)。《梁漱溟(1893~1988)的文化觀-根據〈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與〈中國文化要義〉解說》。輔仁大學中西文化研究中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