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戰後台灣現代詩論研究
作者:王正良
作者(外文):Cheng-Liang Wang
校院名稱:中興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所
指導教授:賴芳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現代詩論詩語言現實羅門葉維廉楊牧吳潛誠簡政珍古添洪Modern Poeticsthe Language of PoetryRealityLo MenYip Wai-LimYang MuWu Chuan-ChengChien Cheng-ChenKu Tim-Hu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4) 專書(3)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2
本論文以具有理論性思維的詩論家為優先考量,並以詩語言與現實二軸為辯證的輔翼,擇取羅門、葉維廉、楊牧、吳潛誠、簡政珍、古添洪等詩論家,做為論述的主要對象。概括各家詩論要旨,羅門的「第三自然詩觀」,賦予現代詩形上層次的存在位階,化解心靈與文明的衝突;葉維廉點明創作歷程「以物觀物」的重要性,揭示詩語言與一般語言指義行為的差異;楊牧「詩的真實」與「有機格律」的書寫策略,在詩的完成追求美,也追求道德典型的實現;吳潛誠的「介入詩學」,以愛爾蘭獨立運動隱喻台灣現實,對於藝術形式的鍛鍊未曾割捨;簡政珍的「意象思維」,指出詩盤踞意象,實是敞開語言的表現,以語言反應現實與存有;古添洪「記號詩學」的要旨,而以零架構思維的態度,創造批評現代詩的平台。上述詩論家對詩的本質、書寫策略與詩的位置,見解各異,其論述具有強烈個人的主體性。至於6位詩論家之間的殊別,主要有二方面,一是吳潛誠不具詩人身份,與其他5位詩論家兼備詩人身份,形成區隔;二是古添洪詩論將焦點從詩的本質轉移到詩論本質的探索,迥異其他詩論家以詩為審視對象的態度。但上述差異,剛好擴充審視詩論的視野,詩論的形成有其不同面向的衡量。另外,詩史雖非本論文企圖架構的面向,但以詩史的視野衡量6位詩論家的位置,在適切的子題探討中,將有所補充。
以詩語言角度觀察,羅門以「創作之輪」解釋詩語言的運作,但未具體描述詩中美感意象誕生的細節;葉維廉區隔詩語言與語言的特徵,認為語言指義行為之「前」的語言方式才能「跡近」真實,此一方式正是詩語言的展示;楊牧以「有機格律」為現代詩書寫策略的標竿,他強調詩的書寫策略,格律的限制與創作主體的自由,實是詩的一體兩面;吳潛誠強調語言是文化資產,而非識別國族的標誌,為詩語言屬性與現實的辯證,提供鑑照;簡政珍從語言本質切入,指出語言的本質就是詩,詩語言的具體化,則成為意象思維的活動;古添洪將詩視為一記號,詩語言則是整合此一記號(詩)的記號,其中相關語言學的觀點,可相參照。上述6家,葉維廉、簡政珍較側重語言、詩語言本質的探索,但二人對於本質的見解,均轉化成方法論的實現,以物觀物和意象思維的說法,其實異曲同工。羅門、楊牧則較側重書寫策略的闡發,但創作之輪不及有機格律深刻,羅門對於詩創作,懷抱濃厚的理想主義氛圍,認為只要體會到「第三自然」的境界,詩的表現自然就能水到渠成,相對而言,楊牧則類似實證主義者,兢兢業業追尋詩的藝術形式,如何與真實相契,詩的完成往往開啟另一征途的開端。
以現實角度觀察,羅門以第二自然、都市、文明做為現實的表徵,現實多指人被物化的景致,詩是超越現實桎梏的藝術形式;葉維廉則以「語言領域」指涉「世界」的現實特徵,語言的指義行為,暗示人宰制世界的權力欲望,社會則是此一欲望交織的繁富體制的匯合,詩的表現必須回到語言運作之前的真實狀態,以物觀物、離合引生則是跡近此一真實的策略;楊牧以真實命題切入現實,冀求詩的真實取代現實的真實,創造文學的社會,詩服膺真實,並以真實審視現實,再以美的形式鞏固詩的位置;吳潛誠認為公眾事務是詩人不可迴避的題材,詩的創造以介入現實為首要目標,「台灣」現實成為主要對象,但詩同時是現實的靈視,不可因專注現實而忽略藝術形式的經營;簡政珍認為詩是對現實的反應,詩可以重整現實,詩的聲音雖然最危險,但詩的效力往往微乎其微,詩受現實忽略的「現實性」一直存在;古添洪記號詩學強調批評主體的建構,記號從語音層次擴及到文化層次,現實是記號的「符徵」,充滿多重符旨的辯證空間。上述6家所指稱的「現實」,率皆傾向負面價值的認定,但仍直視現實,寄寓批判與反省。其中,吳潛誠援引「現實」的論述,最貼近政治領域,羅門、楊牧以現實泛指人遭受的壓迫與曲誘,簡政珍所談的現實也是泛指,但其詩作的多元聲音,使現實「空間化」,成為具體的隱喻結構,至於葉維廉、古添洪2人,關於現實的論述,以「權力」面向居多,指出語言與權力機制勾連,語言做為領域與語言做為記號的認知,使得申論的方向大致相同。
羅門等6位詩論家,尚反映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多受西方文學理論影響的痕跡,但並未因此困陷在「西方」大纛的陰影。譬如吳潛誠挪用愛爾蘭詩人黑倪的介入詩學,觀照台灣現實,論述保有相當程度的主體性;簡政珍受海德格「存有學」的啟示,提倡現代詩以語言為先,意象為主的詩觀,見解別出機杼,也和海德格的存有指涉,涇渭分明;古添洪在記號詩學的背景,參以比較文學的視野,摸索審視現代詩面貌的批評態度,其「零架構思維」的開放性,撼動批評立基理論的慣性思維,有所警惕;葉維廉穿梭西方理論,同時貫通古典詩學,揭示隸屬漢文體系的詩語言特徵,彼我殊別,昭然互見;羅門受存在主義的影響,但第三自然的體系,仍是他個人獨力創見的哲學式語言;楊牧親近浪漫主義,然而,浪漫主義只是凝鑄其詩論的知識體系與生命體驗,是楊牧詩論的輪廓,而非精要。是以,上述6家對於現代詩論的經營,在理論性思維一層的實踐,以及詩語言與現實二面向的思量,為戰後台灣現代詩論,留下豐沛資源與可供深究的命題,猶待繼者投入,或挖掘新的事實,或重構新的論述。
參 考 書 目
一、圖書
(一)、專書
文曉村主編:《葡萄園詩論》,台北,詩藝文,1997年11月
古添洪:《比較文學.現代詩》,台北,國家,1976年11月new window
古添洪等:《(後)現代風景.台北》,台北,文鶴,1997年3月
古添洪:《記號詩學》,台北,東大,1999年4月new window
古添洪:《不廢中西萬古流》,台北,台灣學生,2005年4月
江自得:《從聽診器的那端》,台北,書林,1998年7月
吳潛誠:《感性定位:文學的想像與介入》,台北,允晨,1994年8月
吳潛誠:《航向愛爾蘭》,台北,立緒,1999年4月
吳潛誠:《島嶼巡航》,台北,立緒,1999年11月
吳祥輝:《驚歎愛爾蘭》,台北,遠流,2007年5月
李瑞騰:《新詩學》,台北,駱駝,1997年3月
李敏勇:《心的奏鳴曲》,台北,玉山社,1999年4月
李癸雲:《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現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台北,萬卷樓,2002年5月new window
李有成:《在理論的年代》,台北,允晨,2006年3月
沈清松主編,《跨世紀的中國哲學》,台北,五南,2001年6月
李奭學:《書話台灣》,台北,九歌,2004年9月
邵 雍:《皇極經世書》,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
邵 雍《伊川擊壤集》《四部叢刊》影印本,上海,上海書店,1989年
周偉民、唐玲玲主編:《羅門、蓉子文學世界學術研討會》,台北,文史哲,1994年4月
孟 樊:《當代台灣新詩理論》第二版,台北,揚智,1998年5月
孟 樊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台北,正中,1993年5月
林火旺:《道德-幸福的必要條件》,台北,寶瓶文化,2006年11月
姚一葦:《詩學箋註》,台北,台灣中華,1993年8月
洛 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北,源成,1977年
施炳華:《行入台語文學的花園》,台南,台南市立藝術中心,2000年11月
年4月
封德屏主編:《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陳芳明:《典範的追求》,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3月
陳芳明:《深山夜讀》,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3月
陳 黎:《陳黎詩集Ⅰ:1973—1993》,台北,書林,1998年8月
張 默:《臺灣現代詩編目》,台北,爾雅,1996年1月
張 默:《台灣現代詩概觀》,台北,爾雅,1997年5月
張漢良、蕭蕭主編:《現代詩導讀-導讀篇》,台北,故鄉,1982年4月new window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批評篇》,台北,故鄉,1982年4月new window
張惠菁:《楊牧》,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10月
張 健:《古典到現代》,台北,三民,1996年4月
張艾弓:《羅門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11月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06年3月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台北,文史哲,1998年6月
黃振華:《論康德哲學》,台北,時英,2005年5月
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河洛,1974年3月
陳正茂編著:《台灣史綱》,台北,新文京,2003年1月
葉維廉:《飲之太和-葉維廉文學論文二集》,台北,時報文化,1980年1月
葉維廉:《比較詩學-理論架構的探討》,台北,東大,1983年2月
葉維廉:《秩序的生長》,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8月
葉維廉:《冰河的超越》,台北,三民,2000年11月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台北,東大,2002年8月
黃維樑:《中國詩學縱橫論》,台北,洪範,1986年11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1987年12月
曾貴海:《戰後台灣反殖民與後殖民詩學》,台北,前衛,2006年6月new window
彭 歌:《愛爾蘭手記》,台北,大地,1973年6月
楊 牧:《文學知識》,台北,洪範,1979年9月
楊 牧:《葉珊散文集》,台北,洪範,1982年1月
楊 牧:《文學的源流》,台北,洪範,1984年1月
楊 牧:《陸機文賦校釋》,台北,洪範,1985年4月
楊 牧:《交流道》,台北,洪範,1985年7月
楊 牧:《一首詩的完成》,台北,洪範,1989年2月
楊 牧:《完整的寓言》,台北,洪範,1991年9月
楊 牧編:《唐詩選集》,台北,洪範,1993年2月
楊 牧:《疑神》,台北,洪範,1996年3月
楊 牧:《時光命題》,台北,洪範,1997年12月
楊 牧:《楊牧詩集I:一九五六-一九七四》,台北,洪範,1998年9月
楊 牧:《楊牧詩集Ⅱ:一九七四-一九八五》,台北,洪範,1999年11月
楊 牧編譯:《葉慈詩選》,台北,洪範,2000年3月
楊 牧:《隱喻與實現》,台北,洪範,2001年3月
楊 牧:《涉事》,台北,洪範,2001年6月
楊 牧:《奇萊前書》,台北,洪範,2003年1月
楊 牧:《人文蹤跡》,台北,洪範,2005年8月
楊 牧:《介殼蟲》,台北,洪範,2006年4月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2002年6月
瘂 弦、簡政珍主編:《創世紀四十評論選》,台北,爾雅,1994年9月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現代詩的語言與教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1年11月
蔡源煌等著:《門羅天下》,台北,文史哲,1991年12月
鄭炯明編:《台灣精神的崛起:「笠」詩論選集》,高雄,文學界,1989年12月
鄭明琍:《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95年5月
潘麗珠《現代詩學》,台北,五南,1997年9月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台北,大安,2002年7月
蕭 蕭:《現代詩學》,台北,東大,2003年3月
蕭 蕭、張默編:《新詩三百首(下):一九一七-一九九五》,台北,爾雅,1995年9月
龍彼得、張健等《心靈世界的回響:羅門詩作評論集》,台北,文史哲,2000年10月
簡政珍:《季節過後》,台北,漢光,1988年3月
簡政珍:《紙上風雲》,台北,書林,1988年9月
簡政珍:《語言與文學空間》,台北,漢光,1991年6月new window
簡政珍:《詩心與詩學》,台北,書林,1999年12月
簡政珍:《失樂園》,台北,九歌,2003年5月
簡政珍:《放逐詩學》,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11月
簡政珍:《台灣現代詩美學》,台北,揚智,2004年7月
羅 門:《羅門自選集》,台北,黎明,1975年12月
羅 門:《羅門詩選》,台北,洪範,1984年7月
羅 門:《羅門散文選》,台北,文史哲,1993年12月
羅 門:《誰能買下這條天地線》,台北,文史哲,1993年12月
羅 門:《戰爭詩》,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羅 門:《都市詩》,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羅 門:《自然詩》,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羅 門《自我.時空.死亡詩》,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羅 門:《羅門論文集》,台北,文史哲,1995年4月
羅 青:《錄影詩學》,台北,書林,1988年6月

(二)、譯書
Goethe著、趙震譯:《歌德自傳》,台北,志文,1985年5月
George Steiner著,耿揚.結構群譯:《海德格-存在主義祖師爺》,台北,結構群,1989年12月
L. S. Vygotsky著,李維譯:《思維與語言》,台北,桂冠,1998年2月
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走向語言之途》,台北,時報,1993年8月
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林中路》,台北,時報,1994年7月
Martin Heidegger著,孫周興譯:《路標》,台北,時報,1998年3月
Martin Heidegger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台北,唐山,1989年1月
Martin Heidegger著,彭富春譯:《詩.語言.思》,北京,新華,1990年2月
Mortimer J. Adler著,蔡坤鴻譯:《六大觀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義》,台北,聯經,1990年7月
Ron Scollon, Suzie Wong Scollon,呂奕欣譯:《實體世界的語言》,台北,韋伯文化,2005年9月
Theodor W.Adorn著,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四川人民,2001年3月
Whitehead, A. N.著,張桂權譯:《自然的概念》,北京,中國城市,2002年1月
W. A. Speck著,糜佳譯:《抗拒民主的國家:大不列顛的遲疑與抉擇1707-1975》,台北,左岸文化,2002年2月

二、期刊論文
古添洪:〈論陳明台《遙遠的鄉愁》五輯-從對等原理及語意化原理論其語言及其語言所形成的詩質〉,《笠》,113期,1983年2月,頁47-55
古添洪:〈評《新詩三百首》〉,《中外文學》24卷10期,1996年3月,頁147-154
朱雙一:〈臺灣新世代和舊世代詩論之比較〉,《當代詩學年刊》1期,2005年4月,頁34—68new window
伍曉明:〈符號世界中的詩學:評《記號詩學》〉,《中國論壇》324期,1989年3月,頁49-53
宋邦珍:〈邵雍「以物觀物」詩學觀之析論〉《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卷6期,2002年4月,頁161-168
施正鋒:〈語言的政治關聯性〉,施正鋒編:《語言政治與政策》(台北:前衛,1996年8月),頁53-80new window
胡衍南:〈以意象思維體現生命的厚度-專訪詩人簡政珍教授〉《文訊》216期,2003年10月,頁86-90
高大鵬:〈濁世之文華-試論《陸機文賦校釋》〉《文訊》19期,1985年8月,頁106-107
莊坤良:〈作家與革命分子的島嶼-愛爾蘭的文學與國家想像〉《聯合文學》271期,2007年5月,頁30-37
奚 密:〈抒情的雙簧管:讀楊牧近作《涉事》〉《中外文學》31卷8期,2003年1月,頁208-216
陳秀玲:〈給青年詩人的信-評楊牧《一首詩的完成》〉《書評》63期,行政院文建會,2003年4月,頁14-18
陳建民:〈心境意象的「意象思維」-評簡政珍的詩集《失樂園》〉《文訊》,2003年6月,頁26-28
陳俊榮:〈羅門的後現代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臺灣前行代詩家論》,台北,萬卷樓,2003年11月,頁141-168
章亞昕:〈人文的詩心與貫通的詩學-論簡政珍的詩與詩論〉《明道文藝》298期,2001年1月,頁104-109
葉維廉:〈道家美學、中國詩與美國現代詩〉《中外文學》367期,2002年12月,頁145-157new window
解昆樺:〈道家美學觀點下的文化反省-專訪葉維廉教授〉《文訊》241期,2005年11月,頁12-21
鄭雪花:〈試析邵雍「以物觀物」的詩歌理念〉《孔孟月刊》37卷5期,1999年1月,頁29-35new window
鍾文博:〈北愛爾蘭分離運動因素之研究〉《政治學學報》1期,2003年8月,頁137-167
簡政珍:〈意象的「發現」與「發明」〉《創世紀》期,2004年3月,頁28-3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