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俞曲園先生訓詁學研究
作者:王世中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Shih Chung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柯淑齡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俞曲園訓詁以聲求義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04
  俞樾(1821年-1906年),字蔭甫,號曲園。道光三十年(1850)進士,保和殿複試以「花落春仍在」句深受曾國藩賞識而蒙拔擢。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及河南學政等職。後至詁經精舍,主講經學、小學逾三十年,造就人才無數,諸如戴望、黃以周、章太炎等。曲園先生肆力研經,重視訓詁,以正句讀、審字義、通古文假借為治經之要。講學之餘,殫心著作,有《春在堂全書》五百卷,其中訓詁之作最見用心,尤以《羣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最具代表,為晚清訓詁學之巨擘。此即本論文以「俞曲園先生訓詁學研究」為題之原由也。茲分述提要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撰寫本論文之動機、目的、研究材料及方法,並述前人研究曲園先生學術之成果。
  第二章 俞曲園先生之生平及著作:首先考察曲園先生之世系,製定「俞曲園先生世系圖」。其次敘述先生之生平,分十一項行事大要,論述其重要事蹟。再者,述說先生之著作,依《春在堂全書》所錄,析其內容,分別以訓詁之部、義理之部、詞章之部及雜著等,詳述諸作之成書背景、體例及內容,最後一節為曲園先生生平總論。
  第三章 俞曲園先生訓詁之方法:闡述曲園先生訓詁之方法為求證據、求本字及求語根。先陳述先生「求證據」係以六藝本經為依據,推求可信。又徵引史、子及類書,凡有訓釋,必廣搜資料,不憑臆妄說。再說明「求本字」,以音同、音近之條件,破除假借,尋求本字;又稽考古文、小篆、隸書諸體,以明古籍形似之誤,還原本字。「求語根」,乃列舉先生透過語根之相同、相近,串聯義同、義近諸字字例。
  第四章 俞曲園先生訓詁之內容:陳述曲園先生訓詁之內容為對群經、諸子之補注、疏證及正誤。本章由審察《羣經平議》、《諸子平議》及《古書疑義舉例》等書,條列先生於古傳注未有而新為補釋者,分別有補注「詞義」、「字例」、「文例」、「文序」、「韻例」、「通假」等;古注中義有未憭及校勘而未明所以然者,先生詳加疏證者有「疏證字義」、「疏證文義」、「疏證字形」、「疏證文序」、「疏證通假」。又先生正古注之例,有正「字體之闕筆」、「偏旁之誤增」、「古文聲近而傳抄有誤」、「文句上下錯置」、「文句闕脫」、「文字錯刪」及「衍文」諸類。本章就先生訓詁諸條詳加按語,還原資料,確實考釋,以求其實。若先生闡釋有可議者則再論述。
  第五章 俞曲園先生訓詁條例舉隅:論述曲園先生訓詁之條例,分別有(一)「聲訓條例」,其內容有「從某之字並有某義」、「某、某並從某聲,故得通用」、「古文聲近者,義即相通」及「古書多假借」。(二)「義訓條例」有「凡有某義者即有某義」、「古書文詞常有專主」。(三)「形訓條例」有「凡從『某』之字俱有某義」、「凡從『言』之字亦得從『口』」、「從『巫』、從『經』之字往往相溷」。本文董理先生訓詁之條例,亦逐條疏證。
  第六章 俞曲園先生訓詁術語析論:詳考先生訓詁之術語有「解釋」、「注音兼釋義」及「校勘」三類。本章先說明先生所用術語之內涵、特徵及性質,再逐一釋例。關於解釋通假者,均求諸《廣韻》之反切,以明聲韻之遠近,並附加語譯,以還其真。
  第七章 結論:先生一生捍衛漢學,育才無數,肆力治學,殫心著述,於訓詁學之成就斐然,留諸青史。本篇從曲園先生訓詁之方法、內容、條例、術語等之論述總結其功,計有數端:(一)旁徵博引,舉證詳贍;(二)演繹歸納,條理井然;(三)兼具補注、疏證、正誤之功;(四)多揚多重之訓詁;(五)「以形訓釋」,掌握字義之確詁;(六)「以音求義」,收訓詁之宏效;(七)善用術語,釋義精確。先生訓詁為後世學者立下典範,居晚清訓詁學承先啟後之重要地位。另外,對先生之訓詁尚有可商榷之處,提出一己之見解,希冀透過本論文之探討,能對先生之訓詁學有所弘揚,對其訓詁有可議者有所增補。
  文末為引用及參考文獻。另有附錄三種,以利於查尋:一、「俞曲園先生訓詁術語舉隅簡表」;二、「俞曲園先生詩詞文章創作繫年」;三、「書影」九種。
引用及參考文獻

一、專著
(先列俞樾著作,餘依作者姓氏筆畫為序,同一作者則以出版年月先後排列)

(一)古籍

俞 樾 《俞曲園書札》 上海:新文化書社 1931年1月
《春在堂全書》 臺北:環球圖書公司 影印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刊春在堂全書本 1968年9月
丁 度 《集韻》 臺北:學海出版社影印本 1986年11月
丁福保 《說文解字詁林》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59年12月
孔 晁〔注〕 《汲冢周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癸卯刊本 1979年
孔安國〔傳〕 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毛 亨〔傳〕 鄭玄〔箋〕 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王 符 《潛夫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宋寫本 1979年
王引之 《經傳釋詞》 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影印本 1985年5月
 《經義述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74年5月
王念孫 《王石臞先生遺文》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年
 《讀書雜志》 臺北:樂天出版社影印本 1974年2月
《廣雅疏證》 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 2004年2月
王弼、韓康伯〔注〕 孔穎達等〔正義〕 《周易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司馬遷〔撰〕 裴駰〔集解〕 司馬貞〔索隱〕 張守節〔正義〕 《史記》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2005年2月
列禦寇 《沖虛至德真經》(《列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北宋刊本 1979年
何休〔注〕 徐彥〔疏〕 《春秋公羊傳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何晏等〔注〕 邢昺〔疏〕 《論語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吳翯皋等〔修〕 程森〔纂〕 《德清縣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民國十二年修、二十年鉛印本 1970年
呂不韋〔編〕 《呂氏春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宋邦乂等刊本 1979年
宋祁、歐陽脩等 《新唐書》 臺北:鼎文書局 1981年9月
宋 保 《諧聲補逸》 臺北:藝文印書館 《百部叢書集成》 1965年
李 聃 《老子道德經》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景印 1979年
杜預〔注〕 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阮 元 《揅經室集》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67年3月
《經籍纂詁》 臺北:宏業書局 1993年8月
昭明太子〔編〕 李善〔注〕 《文選》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重刻宋淳熙本 2003年
段玉裁 《周禮漢讀考》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 1995年
范 甯〔集解〕 楊士勛〔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韋 昭〔注〕 《國語》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金李刊本 1979年
晏 嬰 《晏子春秋》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 1979年
班 固 《白虎通德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元大德九年重刊宋監本 1979年
班 固〔撰〕 顏師古〔注〕 王先謙〔集解〕 《漢書補注》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本 1996年8月
商 鞅 《商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部叢刊》影印天一閣本
1979年
國史館〔編〕 《清史稿》校註 臺北:國史館 1990年2月
莊 周 《南華真經》(《莊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世德堂刊本 1979年
許慎〔撰〕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999年11月
郭 璞〔注〕 邢昺〔疏〕 《爾雅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14刷
陳彭年等〔重修〕 林尹〔校訂〕 《新校正切宋本廣韻》 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992年10月
陸德明 《經典釋文》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通志堂本 1979年
楊 倞〔注〕 《荀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古逸叢書》本 1979年
楊 雄 《法言》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石硯齋翻宋治平監本 1979年
董仲舒 《春秋繁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武英殿聚珍本 1979年
賈 誼 《新書》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正德長沙刊本 1979年
管 仲 《管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宋刊本 1979年
趙岐〔注〕 孫奭〔疏〕 《孟子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劉 向 《說苑》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鈔本 1979年
劉 安〔編〕 《淮南鴻烈解》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鈔北宋本 1979年
劉 熙 《釋名》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翻宋本 1979年
劉文淇 《春秋左氏傳舊注疏證》 日本京都:中文出版社 1979年 
鄭 玄〔注〕 孔穎達等〔正義〕 《禮記正義》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14刷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周禮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 臺北:藝文印書館 《十三經注疏》影印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2001年12月初版14刷
墨 翟 《墨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癸丑刊本 1979年
應 劭 《風俗通義》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元大德間刊本 1979年
戴 德 《大戴禮記》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明袁氏嘉趣堂刊本  1979年
戴 震 《戴震全書》 張岱年主編 合肥:黃山書社 1995年10月
戴 侗 《六書故》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 1983年 
韓 非 《韓非子》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四部叢刊》影印黃蕘圃校宋本 1979年
嚴可均 《說文聲類》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續修四庫全書》 1995年
顧炎武 《亭林文集》《顧亭林遺書彙輯》 臺北:中華文獻出版社 1969年2 月
顧野王 《大廣益會玉篇》 臺北:新興書局 1968年5月
龔自珍 《龔定庵全集類編》 臺北:文海出版社 1971年

(二)民國以後著作

支偉成 《清代樸學大師列傳》 臺北:藝文印書館 1970年10月
方向東 《孫詒讓訓詁研究》 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6月
方俊吉 《高郵王氏父子學之研究》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74年2月
《爾雅義疏釋例》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80年5月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 北京:中華書局 1964年12月
王 力 《中國語言學》 《王力文集》 第十六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0年5月
《同源字典》 《王力文集》 第八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2年7月
《王力語言學辭典》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5年3月
  《漢語音韻學》 《王力文集》 第四卷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5年12月
王 寧 《訓詁學原理》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6年8月
史宗周 《中國文字論叢》 臺北:國立編譯館 1978年8月
白兆麟 《簡明訓詁學》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年3月
《新著訓詁學引論》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年6月 
任繼昉 《漢語語源學》 重慶:重慶出版社 1992年6月
朱瑞平 《孫詒讓小學譾論》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年9月
余培林 《詩經正詁》 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5年2月
吳孟復 《訓詁通論》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990年11月
呂珍玉 《詩經訓詁研究》 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7年3月
杜學知 《訓詁學綱目》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70年
周大璞 《訓詁學初稿》 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1987年7月
《訓詁學》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0年6月
屈萬里 《詩經詮釋》 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996年7月
林 尹 《中國學術史大綱》 臺北:正中書局 1964年
《訓詁學概要》 臺北:正中書局 1987年11月
俞潤民、陳煦 《德清俞氏》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9年12月
姚維銳 《古書疑義舉例補》 《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 臺北:世界書局
胡 適 《清代學者的治學方法》 臺北:遠東圖書公司 1967年
胡楚生 《訓詁學大綱》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1994年9月
胡樸安 《中國訓詁學史》 北京:商務印書館 1998年
《中國文字學史》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2006年9月
胡繼明 《「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 2003年1月
孫永選等《訓詁學綱要》 濟南:齊魯書社出版 1996年2月
孫玉蓉 《俞平伯年譜》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1月 
徐 復 《廣雅詁林》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2年7月
徐 超 《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9年8月
徐 澂 《俞曲園先生年譜》 上海:上海書店《民國叢書》 1991年12月
徐興海 《「廣雅疏證」研究》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001年12月
馬景侖 《段注訓詁研究》 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7年12月
馬曉坤 《清季淳儒-俞樾傳》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12月
高 明 《帛書老子校正》 北京:中華書局 1998年12月
高啟沃 《古籍通假字選釋》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年5月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1月
郭成韜 《中國古代語言學名著選讀》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8年
陳新雄 《古音研究》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1990年11月new window
《訓詁學(上)》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9月
    《訓詁學(下)》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005年11月
陳煥良 《訓詁學概要》 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5年9月
陳錫勇 《老子校正》 臺北:里仁書局 1999年3月
陳麗桂 《新編淮南子》 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4月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0年7月
陸宗達等《訓詁與訓詁學》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年9月
章太炎 《章氏叢書》正續編 臺北:世界書局 1958年7月
《國學略說》 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1984年
《國故論衡》 臺北:廣文書局 1995年4月
曾昭旭 《俞曲園學記》 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1年5月
舒 懷 《高郵王氏父子學術初探》 武漢:華中理工大學 1997年11月
馮 蒸 《《說文》同義詞研究》 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5年12月
馮浩菲 《毛詩訓詁研究》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8年8月
黃 侃 《黃侃論學雜著》 臺北:學藝出版社 1969年
《黃侃國學講義錄》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5月
《黃侃國學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2006年5月
黃六平 《漢語文言語法綱要》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000年8月
黃典誠 《訓詁學概論》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8年1月
黃承吉 《夢陔堂文集》 《國學集要》「初編十種」 1967年5月
黃建中 《訓詁學教程》 湖北:荊楚書社 1988年1月
楊端志 《訓詁學》 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1997年11月 2002年10月初版二刷
萬虛存〔編〕 《清代名人軼事》 北京:中國書店 1996年3月
路廣正 《訓詁學通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6年10月 
漆永祥 《乾嘉考據學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年12月
齊佩瑢 《訓詁學概論》 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 2006年2月
劉師培 《古書疑義舉例補》 《古書疑義舉例等七種》 臺北:世界書局
 《劉申叔先生遺書》 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997年11月
鄭振模 《清俞曲園先生樾年譜》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2年
黎千駒 《訓詁方法與實踐》 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7年2月
鮑國順 《戴震研究》 臺北:國立編譯館 1997年5月
應裕康、王忠林、方俊吉編著 《訓詁學》 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 1993年5月
應裕康等《訓詁學》 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 1993年5月
謝雲飛 《語音學大綱》 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4年10月


(三)學位論文

王允莉 《高郵王氏讀書雜志訓詁術語之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81年
林慶勳 《段玉裁之生平及其學術研究》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9年
柯師淑齡《黃季剛先生之生平及其學術》 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82年
奚敏芳 《俞曲園左傳學研究》 臺北:東吳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1年
孫劍秋 《清代吳派經學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2年
張文彬 《高郵王氏父子學記》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78年
張意霞 《王念孫「廣雅疏證」訓詁術語研究》 臺北: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5年
都惠淑 《王念孫之生平及其古音學》 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3年
陳梅香 《章太炎語言文字學研究》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7年
黃順益 《惠棟、戴震與乾嘉學術研究》 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1999年
楊錦富 《阮元經學之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 2000年
劉文清 《「墨子閒詁」訓詁研究》 臺北: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
鍾明彥 《聲訓及說文聲訓研判》 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6年
羅碧屏 《俞樾論語學之研究》 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1997年

二、單篇論文

丁喜霞 〈古漢語假借字的「造字」解釋〉 《洛陽師範學院學報》 1997年3月
川路祥代〈俞樾《荀子》研究的歷史意義〉 《雲漢學刊》 1996年5月new window
孔繁俠 〈試論假借在漢字發展過程中的古代及現代意義〉 《長治學院學報》 2005年6月
方東杰 〈論假借是漢字結構類型之一〉《通化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1月
方俊吉 〈高郵王氏學述〉 《高雄師院學報》 第3期 1974年12月
牛尚鵬 〈破假借雜考舉隅〉 《科教文匯》(上旬刊)   2007年11月
王 寧 〈關於反訓的訓詁原理〉 《中國語文通訊》 第33期 1995年3月
王小莘 〈王氏父子「因聲求義」述評〉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 1988年4期
王玉鼎 〈轉注假借新說〉《延安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3月
王 兵 〈「轉注」探旨〉 《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1995年4月
王希杰 〈漢字的理想和現實——也說形聲漢字的改造〉 《池州師專學報》
2000年1月
王初慶 〈假借商榷〉 《輔仁學誌:人文藝術之部》 第34期 2006年12月
王笑琴 〈假借與通假〉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1月
王衛峰 〈假借形聲略論〉《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1月
王禮賢 〈論形聲字義如何從聲符的形中求得〉 《辭書研究》 2004年1月
〈轉注造字法及轉注字的學術價值〉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4月
古敬恒 〈試論形符對形聲字表義范疇的確定〉《綏化師專學報》 1997年2月
白兆麟 〈轉注字之類型例析〉 《長江學術》 2007年3月
任文波 〈假借字構造的邏輯特點分析〉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05年5月
任典云 〈章太炎先生的「假借」說述略〉 《勝利油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5年1月
任苔蓉 〈「轉注」及其他〉 《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5年4月
吉益民 〈「有本字假借」產生原因述評〉 《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年5月
向光忠 〈審文字之增殖 究轉注之真諦〉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2月
朱立挺 〈「假借」考略〉 《陜西師範大學繼續教育學報》 2007年1月
朱承平 〈俞樾「以一字作兩讀例」補證〉 《中國語文通訊》 1999年3月
朱春梅 〈「轉注」略論〉 《天中學刊》 1996年2月
朱國理 〈《廣雅疏證》的「通」〉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第1期 2001年
朱榴明 〈《古書疑義舉例》商兌〉 《古籍論叢》(第二輯) 1985年 10月
江勝利 〈「轉注」新論〉 《黃山學院學報》 2005年1月
牟小東 〈清代經學大師俞曲園〉 《文史知識》 第3期 1983年
何占濤 〈關于假借字的幾點認識〉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07年9月
何佑森 〈阮元的經學及其治學方法〉 《故宮文獻》 2卷1期 1970年
余大光 〈鄭玄注通假十例〉 《古漢語知識專題講解》 北京職工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0年5月
吳士洪 〈論改"形聲"為"聲形〉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年2月
吳辛丑 〈《說文》同意字與轉注字淺析〉 《語言研究》 1998年1月
吳長安 〈漢字走上形聲化道路的社會文化原因〉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1998年5月
吳順澤 〈論音轉的性質與音轉研究的意義〉 《求索》 2004年2月
〈論假借音轉〉 《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4月
吳 嶠 〈早該糾正的邏輯錯誤──關于假借性質之我見〉 《江漢大學學報》 1996年2月
呂朋林 〈《說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 《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
2000年3月
宋海榮 〈對《說文通訓定聲》中“假借”的認識〉 《井岡山學院學報》
2008年3月
李玉潔 〈假借字是漢字發展階段的產物〉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95年6月
李玉輝 〈毛詩多假借現象及其形式〉 《河池師專學報》 1994年2月
李長仁 〈談《廣韻》“又讀”中的假借〉 《松遼學刊》(人文社會科學版)
1996年1月
李茂康 〈論假借義與語源義〉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2年4月
李振中 〈也談“轉注” 〉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年3月
李添富 〈黃季剛先生「求本字捷術」的音韻層次〉《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論文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3月
 〈宋保《諧聲補逸》「一聲之轉」索解〉 《慶祝陳伯元教授七秩華誕論文集》 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4年2月
李傳書 〈段玉裁的轉注論及其運用〉 《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7年3月
李瑞河 〈漢字中的假借現象〉 《語文學刊》 2004年1月
李嘉翼 〈「假借」與「通假」辨異〉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311期 2005年
李遠明 〈「轉注」新說〉 《漢字文化》 1996年2月
李鳳英 〈假借中一些特殊語音關系的分析〉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3月
沈兼士 〈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 《沈兼士學術論文集》 北京:中華書局 1986年
沈祖春 〈關于假借字分類的研究〉 《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2月
周 何 〈通、同訓詁用語之別〉 《訓詁論叢》第四輯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9年9月
周同科 〈六書“形聲”異說〉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6年3月
周式一 〈「轉注」新釋〉 《昭通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1月
周崇謙 〈轉注和假借也是造字法〉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94年1月
周雪梅 〈談談聲符假借〉 《長春師範學院學報》 2005年8月
孟 君 〈許慎「形聲說」獻疑——兼論形聲字同源孳乳〉 《湖南師範大學
教育科學學報》 1994年4月
孟蓬生 〈試論語源學與訓詁學的分野〉 《河北學刊》 1997年6月
 〈經籍假借字間詁〉 《中國語文》 2006年3月
林慧修 〈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在語文學研究上的意義〉 《世新中文研究集刊》 2005年6月
武榮強 〈試論形符對形聲字表義范疇的確定〉 《鹽城師範學院學報》(人文
社會科學版) 2003年1月
金 夢 〈六書「假借」再探討——兼與楊薇先生商榷〉 《宜春學院學報》
2006年3月
姚小林 〈通假字、假借字、古今字的聯系與區別〉《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5年2月
姚榮松 〈反訓界說及其類型之商榷--兼談傳統訓詁術語所隱含的多層次意義〉new window
《國文學報》 第26期 1997年6月 柯師淑齡〈從黃季剛先生「古無上聲說」論古聲調〉 《陳伯元先生六秩壽慶
論文集》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4年3月
〈論駢詞同音同用〉 《中國文化大學學報》 第2期 1994年6月
〈章太炎、黃季剛二位先生之師弟情誼及其古聲說〉 里仁書局 
1996年6月
〈《說文》形聲商榷〉 《先秦兩漢學術》 第3期 2005年3月
〈潘石禪(重規)先生轉注說〉 《潘重規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6年 3月
柯移順 〈轉注新論〉 《商洛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3月
胡楚生 〈俞樾群經平議之解經方法〉 臺中:興大文史學報 第23期 1993年3月 
胡繼明 〈《廣雅疏證》的字異而義同〉 《古漢語研究》 第3期 1995年
范崇俊 〈聲訓辨〉 《古漢語研究》 第1期 1997年
唐元發 〈轉注的釋名和實質〉 《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4月
夏國強  〈「轉注」之我見——試從思維和語言的角度論「轉注」的成因〉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6年3月
孫中運 〈評段玉裁的轉注觀——六談六書之轉注〉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1994年1月
 〈評段玉裁對「不毛之地」的誤解──再論通假字與假借字〉 《大連教
育學院學報》 1998年2月
孫化龍 〈假借字的性質〉 《丹東師專學報》 1998年1月
孫姍姍 〈談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的「引申假借」〉 《重慶工學院學報》 2006年10月
孫雍長 〈論段玉裁王念孫學說之互補關係〉 《湖南師大社會科學學報》 
第3期 1988年
孫繼善 〈關于現行漢字中的假借字〉 《語文學刊》 1997年1月
徐安基 〈假借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 《教育科學論壇》 1998年7月
徐前師 〈段注的假借引申〉 《湘潭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3月
徐莉莉 〈論「假借」與「通假」〉 《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年5月
耿榮清 〈緣名責實論「轉注」〉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 1998年6月
袁麗杰 〈清代「轉注」研究管窺〉 《綏化學院學報》 2005年4月
馬育良 〈關于漢字早期形聲化現象的再認識〉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
科學版) 1999年6月
馬曉琴 〈簡論「通假」與「假借」的關系──兼論音近通假的原因〉 《唐都學刊》 1994年6月
高玉花 〈假借為造字法再探〉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1月
高其良 〈假借述略〉 《天中學刊》 1997年6月
高洪年 〈上古漢語假借衰落的原因探析〉 《張家口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1998年1月
高婉瑜 〈試論黃季剛說文條例--以形聲字為例〉 《大陸雜誌》 102卷3期 2001年3月
崔樞華 〈《廣雅‧釋詁》疏證以聲音通訓詁發覆〉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 
第6期 1991年
張文國 〈「轉注」新說〉 《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年4月
張永軍 〈「轉注」、「假借」為同種造字法說〉 《濱州師專學報》
1999年1月
張其昀 〈「六書」轉注新解〉 《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6年1月
張 雋 〈形聲字假借聲符之類型考辨〉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
2004年3月
張繼平 〈《說文》轉注新見〉 《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6月
莊雅州 〈論高郵王氏父子經學著述中的因聲求義〉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編《乾嘉學者的治經方法》 2000年10月
郭常艷 〈十年來《說文解字》形聲研究述評〉 《漢字文化》 2005年1月
陳 捷 〈說《古書疑義舉例》〉 《文史知識》 第8期 1989年 8月
陳亞平 〈論區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4年5月
陳智賢 〈論訓詁假借之本字〉 《文藻學報》 第15期 2001年3月
陳雄根 〈從廣雅疏證看王念孫的聲轉理論及其實踐〉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第20期 1989年
陳新雄 〈王念孫《廣雅釋詁疏證》訓詁術語一聲之轉索解〉 《訓詁論叢》第三輯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7年5月
 〈章太炎先生轉注假借說一文之體會〉 《國文學報》 第21期
1992年6月
陳殿璽 〈《論假》未必假──與《試論“通假字”與“假借字”》商榷〉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1997年2
陳遠止 〈論「說文」轉注與「方言」轉語的關係〉 《語文建設通訊》(香港)  第59期 1999年4月
陳 燕 〈淺談形聲造字法中形義結合的統一性〉 《喀什師範學院學報》
2006年1月
陳雙新 〈形聲起源初探〉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3月
陳麗萍 〈略論「假借字」、「通假字」、「同源字」概念互混之源〉  《保山師專學報》 2007年6月
章太炎 〈與章行嚴論墨學第二書〉《華國月刊》 第1卷4期 1923年12月
曾昭聰 〈從形聲系統與同源系統的關系看聲符示源問題〉 《貴州文史叢刊》
1999年2月
 〈王力先生有關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的研究述評〉 《中國語文通訊》 第55期 2000年9月
閔 爽 〈假借造字法探究〉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3年1月
馮玉濤 〈《說文解字》轉注研究〉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5年1月
黃文杰 〈秦漢時期形聲字音近聲符換用例析〉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1998年3月
黃金貴 〈《說文》“形聲”定義辨正〉 《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7年3月
黃昭艷 〈形聲字表音準確度弱化原因探討〉 《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2005年4月
黃海波 〈《說文》轉注含義之探析〉 《學術論壇》 2000年6月
黃德寬 〈論形聲結構的組合關系、特點和性質〉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1997年3
楊 黛 〈段玉裁的假借理論〉 《杭州師範學院學報》 1998年4月
楊和為 〈關于漢字學中的假借問題〉 《六盤水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年2月
楊清澄 〈形聲問題商榷〉 《懷化師專學報》 1997年2月
楊 薇 〈形聲字孳乳演變進程中的轉注因素〉 《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05年1月
 〈假借只是用字法質疑——兼談漢字構造理論的缺失和重建〉 《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年4月
萬業馨 〈形聲化——漢字結構方式的簡化〉 《語文建設 1996年11月
萬獻初 〈論章太炎轉注假借理論的實質〉 《咸寧師專學報》 1995年2月
葉正渤 〈論假借和假借義〉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 2006年3月
葉鍵得 〈由黃季剛先生從音以求本字論通假字〉 《應用語文學報》 第4期 2002年6月
賈剛如 〈論六書假借為造字法〉 《安陽師範學院學報》 2007年4月
廖才高 〈現代形聲字表義音功能研究述評〉 《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
版) 2003年4月
熊茂松 〈釋《廣雅疏證》字異而義同〉 《三峽學刊》 第4期 1995年
熊漢龍 〈假借、通假和破讀辨談〉 《龍巖師專學報》 1998年1月
趙晨霞 〈論假借同源關系〉 《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6月
劉之民 〈關于假借與通假之管見〉 《河南中醫學院學報》 2003年4月
劉文清 〈《讀書雜志》「聲近而義同」訓詁術語探析〉 《龍宇純先生七秩晉五壽慶論文集》 2002年
劉文清 〈《讀書雜志》「字異而義同」訓詁術語析論—兼論其術語意義之生成〉  《臺大中文學報》 2003年12月
劉忠華 〈論「六書」假借及由假借所引起的字詞關系的變化〉 《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6年3月
 〈關于「六書」假借〉 《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 2006年10月
劉建鷗 〈說文讀若字考音--雙聲讀若例〉 《復興崗學報》 第49期new window
1993年6月
劉春卉 〈轉注述評〉 《貴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1年6月
劉益安 〈論乾嘉考據學派的歷史作用及批判繼承問題〉《學術月刊》
第97期 1965年1月
劉荊龍 〈關于古代漢語詞本義與假借義的定義〉 《固原師專學報》
2003年1月
劉常飛 〈「假借」淺議〉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 2003年4月
劉慶俄 〈也說轉注〉 《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5月
歐陽克勝〈假借疏論〉 《黔東南民族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7年4月
潘 杰 〈甲骨文非形聲合體字與傳統會意字的區別〉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8年1月
潘玢潔 〈試析漢字形聲化形成的原因〉 《太原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1月
蔣 斌 〈「假借」小議〉 《重慶三峽學院學報》 2003年5月
蔣禮鴻 〈傳注訓詁例述略〉 《蔣禮鴻集‧第五卷》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年8月
鄭衛東 〈轉注辨析〉 《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3年1月
鄭賢章 〈論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假借觀〉 《古漢語研究》 1998年2月
鄧聲國 〈《毛詩》箋訓詁術語瑣論〉 《中國語文通訊》 第51期 1999年9月
黎千駒 〈歷代假借研究綜述〉 《殷都學刊》 2007年2月
盧烈紅 〈古今字與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異體字的關係〉 《語文知識》 2007年1月
蕭甫春 〈假借的轉折與回歸〉 《哈爾濱師專學報》 1996年2月
龍仕平 〈《說文解字》訓釋語引證中的假借觀〉 《樂山師範學院學報》
2007年4月
戴建華 〈「假借」說略〉 《固原師專學報》 1994年1月
藍之中 〈假借字來源與詞義探析——漢字源流考之一〉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1月
魏慈德 〈讀俞樾〈儀禮平議〉劄記〉 《孔孟月刊》 第459期
2000年9月
羅思鼎 〈論乾嘉考據學派及其影印響〉 《學術月刊》 第5期  1964年
羅雄飛 〈俞樾「務求通博」治經思想探析〉 《蘇州大學學報》 第6期 2004年11 
羅維明 〈論假借和通假〉 《九江師專學報》 1998年2月
羅積勇 〈論假借義同化〉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5年5月
鐘明立 〈段玉裁轉注理論試析〉 《古漢語研究》 2002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