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晉士人階層玄佛道思想與文化研究
作者:陳慶元
作者(外文):Ching-Yuan Chen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唐翼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東晉思想史文化士人玄學佛教道教東晉文學東晉藝術書法繪畫音樂飲茶飲酒服食清談圍棋博弈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3)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84
在魏晉思想與文化的研究上,東晉時期向來是相對弱勢的一個區塊,這是因為研究者多以東晉處於玄學的尾聲,而宗教理論尚處萌芽階段,思想雜揉且開創性不足所致。事實上,東晉思想與文化的特色正在於它的多元性,不論是哲學、宗教、文學、藝術,乃至於其他文化活動都是環環相扣、相互影響的。本文以「思想史」的研究方式,從東晉政經社群背景的探討開始,全面性地討論東晉士人階層的思想與文化的關係。全文概分為兩部分進行,第一部份以東晉玄學與宗教理論的研究為主。玄學以名教自然、宇宙、人生等命題分別進行討論,除看到東晉玄學受前代理論的影響外,也看到其結合佛學而呈現與前代不同的面貌。宗教則分佛教與道教兩方面討論:東晉可說是佛教中國化的關鍵時期,因對佛理的「格義」方式而產生了所謂的「六家七宗」,雖在某種程度曲解了原始教義,卻也使得佛教更為士人接受。在僧侶與當政者的折衝下,佛教與名教的關係由緊張轉為和諧,為之後隋唐佛學的蓬勃奠定了基礎。而道教除廣泛於東晉士人間流傳的天師道外,葛洪對道教理論的建立功不可誣,這也使得原本流傳於民間的道教進入士人階層而有了理論上的進步。在玄學與宗教的探討後,第二部份則將其結合東晉的文學、藝術(包含書法、繪畫、音樂)、飲茶、飲酒、服食、清談、博弈等文化表現,使得對東晉文化的理解不再是表面性的,而是從內在精神看見東晉文化的光芒。在本文的研究中,我們可重新認識東晉這個常為人忽略或帶有成見的百餘年面貌,進而給予東晉時期的思想文化一個較為合理且客觀的評價。
參考資料
(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劃排列)


古代部分


丁福保編:《清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干寶:《搜神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
毛公傳,孔穎達正義:《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等正義:《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王應麟:《玉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佛光大藏經:般若藏》,大樹:佛光出版社,1999年。
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何晏集解,陸德明音義,邢昺疏:《論語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3年。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李昉:《太平御覽》,台北:新興書局,1959年。
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0年。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2003年。
沈約:《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范甯集解,陸德明音義,楊士勛疏:《春秋穀梁傳注疏》(十三經注疏分段標點本),
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張懷瓘:《書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郭慶藩:《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陳壽:《三國志》,台北:樂天出版社,1974年。
陸羽:《茶經》,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陸國強等編:《道藏》,涵芬樓影印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台北:正文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
道宣:《廣弘明集》,四部叢刊初編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僧祐:《出三藏記集》,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弘明集》,四部叢刊本,台北:商務印書館,1975年。
趙翼:《廿二史劄記》,台北:世界書局,1962年。
《陔餘叢考》,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年。
劉昫:《舊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劉義慶:《世說新語》,台北:中華書局,1969年。
劉熙載:《藝概》,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劉勰:《文心雕龍》,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92年。
慧皎:《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歐陽修:《新唐書》,台北:鼎文書局,1976年。
歐陽詢等:《藝文類聚》,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戴明揚:《嵇康集校注》,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蕭子顯:《南齊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魏徵:《隋書》,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嚴可均編:《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寶唱:《比丘尼傳》,朱良志、詹緒左釋譯,台北: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現代部分

個人專著

方立天:《魏晉南北朝佛教》,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
《佛教哲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new window
王伊同:《五朝門第》,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78年。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樹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國瓔:《中國山水詩研究》,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
王葆玹:《玄學通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6年。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
任繼愈:《中國佛教史(第二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中國哲學史(魏晉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3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
《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牟鍾鑒:《中國宗教與文化》,台北:唐山出版社,1995年。new window
朱大渭、劉馳、梁滿倉、陳勇:《魏晉南北朝社會生活史》,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何雲波:《圍棋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何錫蓉:《佛學與中國哲學的雙向建構》,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呂大吉編:《宗教學通論》,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1993年。
呂澂:《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呂錫琛:《道家道教與中國古代政治》,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李文初:《漢魏六朝文學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
李建中、高華平:《玄學與魏晉社會》,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李祥林:《顧愷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
李澤厚、劉綱紀編:《中國美學史(第二卷)——魏晉南北朝美學思想》,
新店:古風出版社,1987年。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風雲時代出版公司,1991年。
周一良:《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周大興:《自然、名教、因果——東晉玄學論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4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Ⅰ》,台北:洪範書店有限公司,1993年。
祁小春:《邁世之風——有關王羲之資料與人物的綜合研究》,
台北:石頭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中國思想通史》,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
姚大中:《南方的奮起》,基隆:自行出版,1976年。new window
洪順隆:《六朝詩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5年。
胡大雷:《中古詩人抒情方式的演進》,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玄言詩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胡孚琛:《魏晉神仙道教——《抱朴子內篇》研究》,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
胡郁青:《中國古代音樂美學簡論》,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
胡國瑞:《魏晉南北朝文學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4年。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卿希泰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出版社,199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九龍:新亞研究所,1974年。
《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台北:正中書局,1994年。
《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出版者不詳,1982年。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唐翼明:《魏晉清談》,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new window
《魏晉文學與玄學》,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年。
《古典今論》,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徐公持:《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
徐復觀:《中國文學精神》,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
《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2年。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new window
高敏:《魏晉南北朝史發微》,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高敏主編:《魏晉南北朝經濟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區結成:《慧遠》,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年。
康中乾:《有無之辨——魏晉玄學本體思想再解讀》,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張可禮:《東晉文藝綜合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1年。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new window
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new window
許倬雲:《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年。
陳長琦:《兩晉南朝政治史稿》,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
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
陳啟雲:《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歷史論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陳順智:《東晉玄言詩派研究》,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
《魏晉玄學與六朝文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陳道貴:《東晉詩歌論稿》,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連鎮標:《郭璞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勞榦:《魏晉南北朝史》,台北:文化大學出版社,1991年。
湯一介:《正始玄學》,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
《佛教與中國文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郭象與魏晉玄學》,中和:谷風出版社,1987年。
《魏晉玄學論講義》,廈門:鷺江出版社,2006年。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景蜀慧:《魏晉詩人與政治》,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
黃明誠:《魏晉風流的藝術精神》,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出版年不詳。
萬繩楠:《魏晉南北朝文化史》,中和:雲龍出版社,1995年。
葛兆光:《思想史的寫法——中國思想史導論》,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思想史研究課堂講錄》,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年。
《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中國思想史第一卷)》,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葛兆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寧稼雨:《魏晉士人人格精神——《世說新語》的士人精神史研究》,
天津:南開大學,2003年。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體系》,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new window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趙輝:《六朝社會文化心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劉仲宇:《中國民間信仰與道教》,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劉師培:《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劉運好:《魏晉哲學與詩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5年。
劉濤:《中國書法史(魏晉南北朝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劉躍進編:《中國古代文學通論——魏晉南北朝卷》,
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年。
盧國龍:《道教哲學》,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年。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錢穆:《國史大綱》(《錢賓四先生全集》第27冊),
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年。
《國史新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
戴康生、彭耀編:《宗教社會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魏承思:《中國佛教文化論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羅宏曾:《魏晉南北朝文化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
《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關劍平:《茶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年。
《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什麼是思想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魏晉思想》,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外國著作

中村元等著,余萬居譯:《中國佛教發展史》,台北:天華出版社,1984年。
中村元著,林太、馬小鶴譯:《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
台北:淑馨出版社,1999年。
艾蒂安‧白樂日(Etienne Balazs):《中國的文明與官僚主義》,
台北:久大文化,1992年。
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著,
陳立夫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杰夫瑞‧C‧亞歷山大(Jeffrey C. Alexander)、
史蒂芬‧謝德門(Steven Seidman)主編,吳潛誠總編校:《文化與社會》,
新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著,李根芳、周素鳳譯:
《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5年。
許理和(Erich Zürcher)著,李四龍、裴勇等譯:《佛教征服中國》,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蜂屋邦夫著,隽雪艷、陳捷等譯:《道家思想與佛教》,
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福井康順等監修,朱越利,馮佐哲譯:《道教》,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鮑吾剛(Wolfgang Bauer)著,嚴蓓雯、韓雪臨、吳德祖譯:
《中國人的幸福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
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
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羅伯特‧鮑柯克(Robert Bocock)、肯尼思‧湯普森(Kenneth Thompson)編,
龔方震、陳耀庭等譯:《宗教與意識形態》,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期刊論文

王葆玹:〈魏晉玄學與情感主義倫理學說〉,《哲學與文化》22卷11期,new window
1995年11月。
王曉毅:〈論東晉清談的積極意義〉,《史學月刊》2001年第4期。
田永勝:〈論《列子注》與張湛思想〉,《哲學研究》1999年第一期。
周大興:〈王坦之〈廢莊論〉的反莊思想:從玄學與反玄學、
莊學與反莊學的互動談起〉,《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十八期,
2001年3月。
林麗真:〈張湛「貴虛」論及其與玄佛思想之交涉〉,
《台大中文學報》第15期,2001年12月。
孫昌武:〈六朝僧人的文學成就〉,《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七期,2002年。new window
馬達:〈張湛《列子注》與《列子》在義理上的矛盾〉,
《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9卷第4期,1997年12月。
張世宗:〈游藝學應用模式初探:以博弈遊戲的功能性分析為例〉,new window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年3月。
張建麗:〈試論佛教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道佛階段〉,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4卷第3期,2002年3月。
張萬民:〈陶淵明的人生觀和玄學人生觀〉,
《九江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萊特(Arthur F. Wright)著,張端穗譯:〈研究中國思想的方法〉,
《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五卷第五期,1982年5月。
葛兆光:〈為什麼是思想史——「中國哲學」問題再思〉,
《江漢論壇》2003年7月。
劉運好:〈魏晉士風與詩風的嬗變趨向〉,《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六期,new window
2000年12月。
黎志添:〈《抱朴子內篇》的歷史處境:葛洪神仙思想的宗教社會意義〉,
《清華學報》新二十九卷第一期,1999年3月。
蘇啟明:〈文化、文明與文化史——一個歷史學角度的定義探尋〉,new window
《國立歷史博物館學報》第16期,2000年3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