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史觀:以義民與1895乙未抗日戰爭為例
作者:薛雲峰
作者(外文):Yun-Feng Hsueh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國家發展研究所
指導教授:邱榮舉
張維安
彭文正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臺灣客家史觀臺灣民主國乙未戰爭客家義民平埔族結構主義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Taiwan Hakkathe Republic of TaiwanYi-Wei Warthe HakkasYi- Ming (righteous people)Pepo-hoan (Pingpuzu)structru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5) 博士論文(2) 專書(2) 專書論文(3)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8
本文的全篇要旨在於以「臺灣客家」觀點詮釋臺灣史,最後並據此提出「臺灣客家史觀」以檢視1895年發生在臺灣的乙未抗日戰爭。本文的研究途徑結合歷史學與社會學的向度;研究架構上則以臺灣作為核心地區,觀察這塊土地上的長時期的社會結構;與此同時也「以結構主義為方法」,以說明「臺灣客家族群」作為具有結構性變遷的社會事實,並據此合理的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論點。
本文在論述過程中,緊緊扣住臺灣史上的兩條重要脈絡,一是義民,一是平埔族的漢化;前者首創於臺灣客家庄,而後遍及全臺各地並成為清領臺灣時期維持社會秩序的重要力量,本文也特別提出義民先於民變而存在的事實。後者則是構成當前臺灣人的主要結構之一,本文以「賜姓」、「族譜」、「烝嘗」三部曲來說明平埔族的漢化,這種不可逆轉的同化過程確是歷史的悲劇與無奈,卻也為臺灣漢人注入新血與生命力,惟本文雖以臺灣客家譜牒為例,但事實上也是當前大多數臺灣漢人共同的集體記憶;從這兩條軸線的長時段觀察,正是本文據以提出「臺灣客家史觀」的基石。
本文最後以「臺灣客家史觀」重新檢視1895年乙未戰爭的始末。學者們過去多以各種「民族主義」情緒解讀這場戰爭,因之完全無法合理解釋為何戰場上爭相出現義民軍以及仕紳們冒死抗日的現象。本文則認為,偏離土地即偏離史實;惟有以本土的、長時段的觀察,方足以理解臺灣史上的各種事件與現象,職是,本文最後也暗示以多元觀點解讀臺灣史的可能,亦即,各族群、社群甚至各家族,也能利用本文的論述架構各自解讀各種史事史蹟,以摒棄任何標準化或霸權式的一元觀點。
When Japan conquered Taiwan in 1895, the Taiwanese defended their home via a collective civil arms corps known as the Yi-Ming (“righteous people”), which had originally arisen within the Taiwanese Hakka ethnic group in 1721. This war was called the Yi-Wei War, and it was the largest war that had ever occurred within Taiwanese territory.
Generally, two different historical viewpoints have existed about the Yi-Wei War – one from China and one from Taiwan. While the two viewpoints have concurred that the war began via a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1894, known as the Zia-Wu War, they have differed in narration. Historians holding the former viewpoint have always narrated the story with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nationalism, while historians holding the latter viewpoint have narrated it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Both discourses have ignored the involvement of the Taiwanese people’s self-determination with regards to the emergence of the Republic of Taiwa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the ethnic diversity within Taiwan, including the Hakka peo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viewpoint of the Taiwan Hakka using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Fernand Braudel. Only by understanding the history and perspective of the Yi-Ming can we understand the truth behind the Yi-Wei War.
參考文獻
一、華文書目

丁曰健(編)
1995 《治臺必告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丁光玲
1994 《清代臺灣義民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丁紹儀
1996 《東瀛識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不著撰人
1987 《福建通志臺灣府》。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87 《明史選輯(卷六)》。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81 《新校本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
不著撰人
1982 《新校本明史》。台北:鼎文書局。
不著撰人
1982 《新校本宋史》。台北:鼎文書局。
不著撰人
1993 《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不著撰人
1982 《新校本明史附編六種四》。台北:鼎文書局。
不著撰人
1987 《清高宗實錄選輯》。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93 《安平縣雜記》。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不著撰人
1987 《平臺紀事本末》。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74 《苗栗縣志》。苗栗:民政局。
不著撰人
1987 《清會典臺灣事例》。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97 《臺案彙錄己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不著撰人
1987 《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台北:大通書局。
不著撰人
1995 《臺灣省通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不著撰人
1994 《清史列傳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尤哈尼 • 伊斯卡卡夫特
2001 〈語言的死亡是族群的大浩劫〉,收於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語言的死亡》Language Death。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文崇一
1995 《歷史社會學:從歷史中尋找模式》。台北:三民書局。
王世慶、李季樺
1995 〈竹塹社七姓公祭祀公業與采田福地〉,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127-172。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5。
王石鵬
1987 《臺灣三字經》。台北:大通書局。
王甫昌
2003 《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群學出版社。
王明珂
1997 《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王瑛曾
1987 《重修鳳山縣志》。台北:大通書局。
王曉波
1988 《臺灣史與臺灣人》。台北:東大圖書出版。
王曉波
1997 《臺灣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
丘逢甲
1998《丘逢甲遺作》。台北:世界河南堂丘氏文獻社。
史明
1980 《臺灣人四百年史》,California:蓬島文化公司。
平山勳
1933 〈臺灣作擾史(各論)〉,收於氏著《臺灣社會經濟史全集(第7分冊)》,頁1-94。台北:臺灣經濟史學會。
1933 〈臺灣作擾史(總論)〉,收於氏著《臺灣社會經濟史全集(第6分冊)》,頁1-48。台北:臺灣經濟史學會。
申雨慧、邱榮舉
2004 〈臺灣客家運動之緣起與發展─以《客家風雲雜誌為探討中心》〉,收於《臺灣客家運動與社會發展研討會論文集》,頁1-29。台北: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
安 然
2005 《臺灣民眾抗日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朱真一
2003 《絕望的少數??(一):海外客家臺灣人的心與情》。台北:客家雜誌社。
朱浤源
1999 《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朱景英
1987 《海東札記》。台北:大通書局。
江文瑜
1996 〈口述史法〉,收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249-269。台北:巨流圖書出版。
江宜樺
1998 《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出版社。
江 瑔
1994 〈丘滄海傳〉,收於鄒魯編,《嶺雲海日樓詩鈔》,頁37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余文儀
1987 《續修臺灣府志》。台北:大通書局。
吳子光
1996 《臺灣紀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文星
2004 〈苗栗內山的墾拓者─黃南球〉,收於黃卓權著,《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頁388-397。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吳家勳
2007 〈七姓公廖姓一族的風雲傳奇〉,收於廖增雄主編,《張廖簡源流史誌》,頁215-241。桃園:桃園縣張廖簡宗親會中壢分會。
吳密察
1991 《臺灣近代史研究》。台北:稻鄉出版社。
1995 〈導讀〉,收於許佩賢(譯)《攻臺見聞》,頁42-58。台北:遠流出版社。
2005 〈乙未之役桃竹苗地區的抗日與客家人〉,收於《乙未戰爭與客家論文集》,未編全書頁碼。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吳湯興
2000 〈義民統領吳湯興請求餉之稟文〉,收於陳漢光著,《臺灣抗日史》,頁59。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吳德功
1992 《吳德功先生全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吳學明
2000 《金廣福隘墾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李文良
2003 〈清初臺灣方志的「客家」書寫與社會相〉,《臺大歷史學報》31: 141-168。
李 喬
1991 〈客家人在臺灣社會的發展〉,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个客家人》,頁33-40。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1 〈客家人的政治立場〉,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个客家人》,頁31-32。台北:臺原出版社。
李欽文
1987 〈平臺記〉,收於陳文達、王禮等編,《臺灣縣志》,頁242-244。台北:大通書局。
李筱峰
1999 《臺灣史100件大事》。台北:玉山社。
李 瑤
1987〈浙中閣部諸臣列傳〉,《南疆繹史》。台北:大通書局。
李獻章
1989《臺灣民間文學集》。台北:龍文出版社。
杜正勝
2004 《新史學之路》。台北:三民書局。
沈葆楨
1987 〈臺地後山請開舊禁摺〉,收於《福建臺灣奏摺》,頁11-13。台北:大通書局。
汪榮祖
2002 《史學九章》。台北:麥田出版社。
周 凱
1997 〈記臺灣張丙之亂〉,收於丁日健編,《治臺必告錄》,頁123-13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周慶華
1999 《語言文化學》。台北:生智出版社。
周 壐
1987 《彰化縣志》。台北:大通書局。
房學嘉
1996 《客家源流探奧》。台北:武陵出版社。
林偉盛
1993 《羅漢腳》。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
林國章
2004 《民族主義與臺灣抗日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
林聖芬
1978 〈清代臺灣之團練制度〉。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 藜
1991 《臺灣傳奇。四)》。台北:稻田圖書公司)。
林衡道
1963 〈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臺灣文獻》14(1):153-158。
邵雅玲
2003 〈廖簡岳〉,收於《臺灣歷史辭典》,頁1025。台北:遠流出版社。
邱彥貴
2001 〈從祭典儀式看北臺灣義民信仰:以枋寮褒忠亭丁丑年湖口聯庄值年中元為例〉,收於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頁150-185。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邱彥貴、吳中杰
2001《臺灣客家地圖》。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邱榮裕
2003 〈臺灣客家族群民間信仰研究─以三山國王、義民爺為中心〉,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7-59。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07 〈臺灣客家運動與民間宗教的發展〉,收於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編,《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13(未編全書頁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邱榮舉
2002 《學術論文寫作研究》。台北:翰蘆圖書公司。
邱榮舉、謝欣如
2003 〈論臺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編,《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23-242。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南兵和
1981 《臺灣義民》。作者自行出版,收藏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姚 瑩
1987 《東槎紀略》。台北:大通書局。
1994 〈飭嘉義縣收養游民札〉,收於《中復堂選集》,頁185。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姚錫光
1997 〈東方兵事紀略〉,收於《臺海思慟錄》,頁45-6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
2005 《桃園市志》。桃園:桃園市公所。
思痛子
1997 《臺海思慟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施正鋒
1998 《族群與民族主義》。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0 《臺灣政治建構》。台北:前衛出版社。
施添福
1987 《清代在台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2001 《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施 琅
2002 〈平臺紀略碑記〉,收於高拱乾編,《臺灣府志》,頁26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02 〈請留臺灣疏〉,收於高拱乾編,《臺灣府志》,頁23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柯志明
2001 《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台北:中研院社研所。
柯培元
1993 《噶瑪蘭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柯惠珠
1987 《日據初期臺灣地區武裝抗日運動之研究(1895-1915)》。高雄:前程出版社。
洪棄生
1993 〈瀛海偕亡記〉,收於《洪棄生先生全集》,頁3-45。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胡 傳
1987 《臺東州采訪冊》。台北:大通書局。
范明煥
2003 〈臺灣客家移民面面觀〉,收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編,《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28。台北:韾築文化基金會。
2003 《歷史、地理與族群竹東地區舊地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
2006 《新竹地區的人與地》。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范 咸、六十七
1987 《重修臺灣府志》。台北:大通書局。
范振乾
2002 《存在才有希望─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台北:前衛出版社。
2005 〈乙未戰爭與臺灣認同─從中小學歷史教科書對乙未戰爭的記載說起〉,收於《乙未戰爭與客家論文集》,未編全書頁碼。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2005 〈義民爺信仰與臺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收於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頁361-405。台北:南天書局。
郁永河(原著)、楊龢之(譯注)
2004《遇見300年前的臺灣─裨海紀遊》。台北:圓神出版社。
曾廼碩等(編)
1974 《台北市志》。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倪贊元
1993 《雲林縣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唐景崧
1987 〈臺灣唐維卿中丞電奏稿〉,收於《割臺三記╱臺灣八日記》。台北:大通書局。
徐正光
1991 《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1994 〈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收於客家雜誌社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81-399。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徐旭曾
1992 〈豐湖雜記〉(1808),收於羅香林編,《客家史料匯篇》,頁297-299。台北:南天書局。
徐宗幹
1997 「請籌議備貯書」〈斯未信齋存稿〉,收於丁日健編,《治臺必告錄》,頁281-288。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翁仕杰
1994 《臺灣民變之轉型》。台北:自立晚報。
翁佳音
1986 《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一八九五─一九0二)》。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2003 〈林道乾〉,收於《臺灣歷史辭典》,頁0492。台北:遠流出版社
高承恕
1992 〈布勞岱(F. Braudel)與韋伯(M. Weber):歷史對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意義〉,收於瞿海源、蕭新煌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1992》,頁95-124。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高宣揚
1998 《當代社會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高拱乾
2002 《臺灣府志》。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張之洞
1997 〈致台北唐撫台(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申刻)〉,收於《張文襄公選集》,頁189。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秀雄
2000 〈同化〉,收於國立編譯館編,《教育大辭書。三)》,頁176-179。 台北:文景出版社。
張炎憲、李季樺
1993〈竹塹社勢力衰退之探討一以衛姓和錢姓為例〉,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174-217。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張素玢
1995 〈龍潭十股寮蕭家:一個霄裡社家族的研究〉,收於潘英海、詹素娟主編,《平埔研究論文集》,頁99-125。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張 菼
1970 《清代臺灣民變史研究》。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1975 〈臺灣反清事件的不同性質及其分類問題〉,《臺灣文獻》26(2):83-102。
張維安
2008 〈少數族群與主流文化:客家文化運動與族群記憶之轉移〉,收於劉海平主編,《文化自覺與文化認同:東亞視角》,頁123-147。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8 〈以客家為方法─客家運動與臺灣社會的思索〉,收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401-418。台北:南天書局。
張維安、張翰璧
2008 〈誰的記憶?誰的神?義民在臺灣客家族群論述中的角色〉,收於李焯然、熊秉真主編,《轉變中的文化記憶》,頁380-409。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張錦華
1987 《傳播批判理論》。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曹永和
1997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
2000 《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梁志輝、鍾幼蘭
2001《臺灣原住民史:平埔族史篇(中)》。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莊吉發
1999 《清代臺灣會黨史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莊英章、羅烈師
2007 〈家族與宗族篇〉,收於徐正光主編,《客家研究概論》,頁91-110。台北:南天書局。
許雪姬
1987 《清代臺灣的綠營》。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許極燉
1993 《臺灣近代發展》。台北:前衛出版社。
許達然
1999 〈清朝臺灣民變探討〉,收於臺灣歷史學會編,《史學與國民意識論文集》,頁41-211。台北:稻鄉出版社。
連 橫
1985 《臺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陳孔立
1990 《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厦門:厦門大學出版社。
陳文達、王禮
1987 《臺灣縣志》。台北:大通書局。
陳文達、李丕煜
1993 《鳳山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亦榮
1990《清代漢人在臺灣地區遷徙之研究》。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陳其南
1987 《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陳炎正等(編)
1995 《東勢鎮志》。台中:東勢鎮公所。
陳芳明
1992《探索臺灣史觀》。台北:自立晚報社。
陳培桂
1993《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淑均
1993 《噶瑪蘭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陳盛韶
1993 〈問俗錄〉,收於陳淑均編,《噶瑪蘭廳志》,頁19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陳紹馨
2004 《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聯經出版社。
陳運棟
1998 〈義民乎?不義之民乎〉, 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个客家人》,頁102-116。台北:臺原出版社。
2005 〈徐驤與乙未抗日戰爭〉,收於《乙未戰爭與客家論文集》,未編全書頁碼。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運棟(編)
2006 《重修苗栗縣志:人物志》。苗栗:苗栗縣政府。
陳夢林、周鍾瑄
1999 《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漢光
2000 《臺灣抗日史》。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喜安幸夫
1989 《臺灣抗日祕史》。台北:武陵出版社。
彭文正
2007 〈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多樣化研究〉,收於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編,《臺灣客家運動20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4(未編全書頁碼),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
2009 《客家傳播理論與實證》。台北:五南書局。
彭明輝
2001 《臺灣史學的中國纏結》。台北:麥田出版社。
黃玉齋
1999 《臺灣抗日史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黃秀政
1992 《臺灣史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1996 《臺灣割讓與乙未抗日運動》。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5 〈1895清廷割台與臺灣命運的轉折〉,收於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編,《乙未戰爭與客家論文集》,未編全書頁碼。台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黃卓權
2004 《跨時代的臺灣貨殖家:黃南球先生年譜(1840-1919)》。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
2008 〈義民廟早期歷史的原貌、傳說與記載─歷史文本與敘事的探討〉,《臺灣文獻》59(3):89-127。
黃叔璥
1999 《臺海使槎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黃宣範
2004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北:文鶴出版社。
黃 釗
1970 《石窟一徵》。台北:學生書局。
黃煥堯
1985 〈清代臺灣番人與地方治安之關係─義番與番患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芳、曾昭雄、邱坤玉
2007 《六堆─地圖上找不到的客家桃花源》。台北:野人文化出版社。
黃榮洛
1989 《渡臺悲歌》。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1 〈客家人的臺灣史〉,收於徐正光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頁150-169。台北:正中書局。
新莊市志編輯委員會
1997 《新莊市志》。台北:新莊市公所。
楊長鎮
1993 〈羅香林的客家描述─重建臺灣客家論述的一個起點〉,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臺灣客家人新論》,頁85-89。台北:臺原出版社。
2007 〈族群關係篇〉,收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389-416。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楊國鑫
1993 〈加強基礎工程研究─客家研究的幾個想法〉,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臺灣客家人新論》,頁71-80。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3 《臺灣客家》。台北:唐山出版社。
楊緒賢
1979 《臺灣區姓氏堂號考》。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楊護源
1997 《丘逢甲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溫仲和
1968 《嘉應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廖修廣(編)
1982 《武威順勉系廖氏家譜》。台北:編者自印。
廖德福(編)
1979 《廖氏大宗譜》。雲林:雲林縣元子公張廖姓宗親會廖氏大宗譜編纂委員會。
翟笠山
1984 《臺陽筆記》。台北:臺灣大通書局。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
1999 《臺灣省通志稿》。台北:捷幼出版社。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編)
1997 《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選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趙敦華
1997 《維根斯坦》。台北:生智文化。
劉世明
1987 〈雍正十年正月二十四日─福建總督劉世明奏聞事摺〉,收於《雍正硃批奏摺選輯》,頁57。台北:大通書局。
劉正一
1994 〈臺灣南部六堆客家發展史〉,收於徐正光等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437-469。台北:客家雜誌社。
劉良璧
1987 《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台北:大通書局。
劉妮玲
1983 《清代臺灣民變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
劉銘傳
1997 《劉壯肅公奏議》。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劉 璈
1987 《巡臺退思錄》。台北:大通書局。
劉煥雲
2002〈臺灣客家學初探〉,《漢學論壇》2:125-147。
2007 〈臺灣客家義民廟節慶文化意涵之研究〉,《身體文化學報》5:1-26。
2008 〈多元文化視野下的「臺灣文化」與「中華文化」〉,《孫學研究》4:87-113。
劉煥雲、張民光
2005 〈丘逢甲之客家文化意識與愛臺思想研究〉,《聯大學報》2:288-302。
劉錦藻
1965 《清朝續文獻通考》第11冊。台北:新興書局。
劉還月
1998 《 處處為客處處家─花東縱谷中的客家文化與歷史 》,花蓮:鳳林鎮公所。
2000 《臺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劉還月、陳柔森、李易蓉
2001 《我是不是平埔人DIY》。台北:常民文化。
劉還月(編)
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1 《臺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歐崇敬
1998 《從結構王到解構主義》。台北市:揚智文化。
潘 英
1996 《臺灣平埔族史》。台北:南天書局。
蔡采秀
2005 〈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收於賴澤涵、傅寶玉主編,《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頁108-157。台北:南天書局。
鄭天凱
2006 《攻台圖錄─臺灣史上最大一場戰爭》。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陳捷先
1996 《清代臺灣方志研究》。台北:學生書局。
鄭水萍(編)
1995《壽山紀事》。高雄:高雄文化中心。
鄭 蘭
1993 〈剿平許逆記事〉,《鳳山縣采訪冊》,頁427-428。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盧建榮
1999 《入侵臺灣─烽火家國四百年》。台北:麥田出版社。
蕭新煌
1988《社會力─臺灣向前看》。台北:自立晚報社。
1989 〈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剖析〉,收於蕭新煌等著《壟斷與剝削:威權主義的政治分析》,頁9-32。台北:臺灣社會研究基金會。
蕭新煌、林開忠、張維安
2007 〈東南亞客家篇〉,收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563-581。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蕭新煌、黃世明
2001 《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
賴玉玲
2001 〈新埔枋寮褒忠義民廟的客家公號〉,收於鍾仁嫻主編,《義民心鄉土情─褒忠義民廟文史專輯》,頁186-199。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賴建誠
2006 《年鑑學派管窺》。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
2004 《布勞代爾的史學分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戴天昭(著)、李明峻(譯)
2002 《臺灣國際政治史》。台北:前衛出版社。
戴炎輝
1979 《清代臺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
戴寶村
2006 《臺灣政治史》。台北:五南圖書公司。
2006 《藍布衫 油紙傘─臺灣客家歷史文化》。台北:日創社文化事業公司。
謝宏武
1994 〈清代臺灣義民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金鑾
1987 《續修臺灣縣志》。台北:大通書局。
謝重光
1999 《客家源流新探》。台北:武陵出版社。
鍾肇政
1991 〈新个客家人〉,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个客家人》,頁16-18。台北:臺原出版社。
簡炯仁
1994《臺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
薛雲峰
2008 〈義民史觀之建構〉,《國家發展研究》8(1):43-90。
2008 《快讀臺灣客家》。台北:南天書局。
藍鼎元
1987 《平臺紀略》。台北:大通書局。
1987 《東征集》,。台北:大通書局。
羅美文
1994 〈客家工人與工運〉,收於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頁307-319。台北:客家雜誌社。
羅香林
1992 《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羅烈師
2006 〈臺灣客家之形成:以竹塹地區為核心的觀察〉。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羅運治
1996 〈吳湯興事蹟考證〉,《淡江學報》35:45-69。
羅肇錦
1990 《臺灣的客家話》。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1 〈客家人的哲學〉,收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頁68-71。台北:臺原出版社。
1995 〈客家的語言─臺灣客家話的本質和變異〉,收於徐正光主編,《徘佪於族群與現實之間》,頁16-29。台北:正中書局。
2000 《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3 〈「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臺灣文獻》49(4):173-185。
2003 〈客語祖源的非中原現象〉,收於《中國語文學研究會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頁175-192。首爾:延世大學。 
2007 〈語言文化篇〉,收於徐正光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頁238-263。台北: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覺羅滿保
1993 〈題義民效力議效疏〉,收於王瑛曾編,《重修鳳山縣志》,頁343-344。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二、外文譯書

日本參謀本部 (編)、許佩賢(譯)
1993 《攻台戰紀》。台北:遠流出版社。
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
2002 《日本帝國主下之臺灣》。台北市:海峽學術出版社。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
1985 《臺灣文化志(中譯本)》。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著)、溫 吉(譯)
1999 《臺灣番政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1996 〈臺灣平埔蕃的概察(1899)〉,收於氏著,《平埔族調查旅行》,頁250-267。台北:遠流出版社。
江樹生(譯註)
1999《熱蘭遮城日記》。台南:台南市政府。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
1989《巴達維亞城日記(第一冊)》。台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
1992 《日本人筆下的客家》(Hakkaハツカ)。台北:關屋牧發行。
許佩賢(譯)
1994《攻台見聞》。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黃昭堂(著),廖為智(譯)
1993 《臺灣民主國之研究》台北: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
Albrecht Wirth(著)、周學普(譯)
1957 〈臺灣之歷史〉,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六集》,頁1-84。台北:臺灣銀行。
Ann L. Weber(著)、趙居蓮(譯)
1995 《社會心理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Arthur A. Berger(著)、黃新生(譯)
1992《媒介分析方法》。台北:遠流出版社。
Bruce Anue(著),田圓、陳高華等(譯)
2005 《形而上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David Crystal(著)、周蔚(譯)
2001 《語言的死亡》。台北:貓頭鷹出版社。
Eric J. Hobsbawn(著)、黃煜文(譯)
2002 〈來自底層的歷史〉,《論歷史》。台北:麥田出版社。
Fernand Braudel(著),唐家龍、曾培耿等(譯)
1996 《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及地中海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
John Edward(著)、蘇宜青(譯)
1994《語言社會和同一性》。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John Tosh(著)、趙干城等(譯)
2001 〈歷史知識的侷限性〉,收於《史學導論》,頁151-176。台北:五南書局。
Ludwig Riess(著)、周學普(譯)
1956 〈臺灣島史〉,收於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經濟史三集》, 頁1-36。台北:臺灣銀行。
Réginald Kann(著)、鄭順德(譯)
2001《福爾摩莎考察報告》。台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S. Kendrick P. Straw and D. McCrone(編),王幸慧等(譯)
1997 《歷史社會學》。台北:麥田出版社。
Shelley E. Taylor, Letitia Anne Peplau & David O. Sears等(著)、張滿玲(譯)
2005《社會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廊。
Victoria Fromkin, Robert Rodman, And Nina Hyams(著),黃宣範(譯)
2002《語言學新引》。台北:文鶴出版社。

三、外文書目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1928 《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台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Barclay, Thomas.
2008 ”Correspondence From Formosa,” A Chronology Of 19th Century Writings On Formosa: From The Chinese Repository, ed. Chang Hsiu-Jung. Taipei: Ts’ao Yung-ho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Blake,C. Fred
1981 Ethnic Group and Social Change in a Chinese Market Town. Hawaii: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Hawaii.
Burke, Peter
1989 “History as Social Memory,” Memory : History Culture and Mind. ed. Thomas Batler. Great Britain: TJ Press.
Campbell, REV. W.
1996 Sketches From Formosa.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Carroll, David W.
1999 Psychology of Language.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attell ,Maria G. and Climo, Jacob J.
2002 ” Meaning in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 Social Memory and History, ed. Jacob J. Climo and Maria G. Cattell. CA: Altamira Press.
Cohen, Myron L.
1996 The Hakka or Guest People: Dialect as a sociocultural variable in southeast China.” Guest People: Hakka Identity in China and Abroad ed. by Nicole Constable. US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Connerton, Paul
1989 How societies remember. Great Britai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orner, Arthur
2008 ”A Journey in Formosa.1877.” A Chronology OF 19th Century Writings On Formosa: From The Chinese Repository, The Chinese Reorder and The Chin a Review, ed. Chang Hsiu-Jung. Taipei: Ts’ao Yung-ho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Davidson, James W.
2005 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 Taiwan: reprinted by SMC Publishing Inc.
Durkheim, Emile
1982 The Rules of Sociological Method, trans. W. D. Halls, ed. Steven Luk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2.
Hall, Stuart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Ltd.
Kiang, Clyde
1992 The Hakka Odyssey & Their Taiwan Homeland. Elgin PA: Allegheny Press.
Kymlicka, Will
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 Oxford: Clarendon Press.
Lévi-Strauss, Claude
1993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trans. by Claire Jacobson and Brooke Grundfest Schoepf. New York: Penguin Books.
Lockhart, J. S. Stewart.
2008 Sketch of Formosa: The Dutch in Formosa, 1884. “ A Chronology Of 19th Century Writings On Formosa: From The Chinese Repository, The Chinese Reorder and The China Review, ed. Chang Hsiu-Jung. Taipei: Ts’ao Yung-ho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Fentress, James. and Wickham, Chris
1992 Social memory. Great Britain: TJ Press.
Maciver, D. and Mackenzie, .M. C.
2007 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Hakka-Dialect.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Mackay, George Leslie
2002 From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Piaget, Jean
1970 Structuralism , trans. By Chaninah Maschler. New York: Harper & Row.
Pickering, W. A.
1993 Pioneering In Formosa: Recollections Of Adventures Among Mandarins, Wreckers, & Head- Hunting Savages. Taipei: SMC Publishing Inc.
Riggins, Steven Harold
1992 ” The Media Imperative: Ethnic Minority Survival in the Age of Mass Communication , ” Ethnic Minority Media: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ed. Steven Harold Riggins. California: Sage publication.
Shepherd, John Robert
1995 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Taipei : SMC Publishing.
Steere, Joseph Beal
2002 Formosa and Its Inhabitant ed. by Paul Jen-Kuei Li. Taiwan: pressed by Institute of Taiwan History(preparatory Office)Academia Sinica, 2002..
Wittgenstein, Ludwig
1968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 by G. E. M. Anscombe.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68.

四、參考網站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臺灣文獻叢刊》網站,網址:http://dbo.sinica.edu.tw/~tdbproj/handy1/,查閱日期::2009/6/28。
臺灣客家研究學會網站,網址:http://hakga.org.tw/doc/discourse_05.doc。
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及軍機處檔摺件全文影像資料庫〉,網址:http://www.npm.gov.tw/gct.htm,查閱日期:2009/6/28。
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研究資源網站,網址::http://www.lib.ntu.edu.tw/CG/resources/Taiwan/taiwan1.htm,查閱日期:2009/6/28。
〈清穆宗實錄〉,參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明清實錄》電子書,網址:http://ntulib4b.lib.ntu.edu.tw/webintro2/setupmc.htm,查閱日期:2009/5/25。
Memoirs and travels of Mauritius Augustus Count de Benyowsky (1790),見於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電子書,網址:http://galenet.galegroup.com/servlet/ECCO?c=1&stp=Author&ste=11&af=BN&ae=T100247&tiPG=1&dd=0&dc=flc&docNum=CW101293476&vrsn=1.0&srchtp=a&d4=0.33&n=10&SU=0LRH&locID=twnsc013,查閱日期:2009/6/13。
劉崇漢,〈從歷史深處走來─探尋布賴客家歷史文化〉。吉隆坡:馬來西亞第一屆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2004。參考網站,網址:http://www.hakkaonline.com/forum/viewthread.php?tid=53776,查閱日期:2009/6/28。
戚其章撰,〈丘逢甲離台內渡考〉,參見網站:http://www.uc321.net/bbs/viewthread.php?tid=3187&extra=page%3D4,查閱日期:2009/6/20。
《台北市文山區志》網路版,網址:http://www.wsdo.taipei.gov.tw/site/41f5d1af/46cbd42b/47231f73/files/page2_2.htm,查閱日期:2009/6/9。
郭伶芬,〈清代彰化平原福客關係與社會變遷之研究─以福佬客的形成為線索〉,網路版:http://www.ihakka.net/fulao2004/pdf2.pdf,查閱日期:2009/6/8。new window
吳中杰,〈臺灣福佬客與客家人之分佈研究〉,刊於網站:http://www.ihakka.net/fulao2004/doc/%E5%8F%B0%E7%81%A3%E7%A6%8F%E4%BD%AC%E5%AE%A2%E8%88%87%E5%AE%A2%E5%AE%B6%E4%BA%BA%E4%B9%8B%E5%88%86%E4%BD%88%E7%A0%94%E7%A9%B6-%E5%90%B3%E4%B8%AD%E6%9D%B0.pdf;查閱日期:2009/5/31。
林媽利,〈非原住民臺灣人的基因結構〉,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版,2007年8月11日。電子報網址: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aug/11/today-o1.htm,查閱日期:2009/6/14。
邱榮裕,〈從臺灣歷史看客家民間信仰發展〉,參見陳寧貴詩人坊網站, 網址:http://ningkuei.blogspot.com/2007/09/blog-post_5435.html,查閱日期:2009/5/31。
廖守義,〈台北早期墾拓─客籍順勉家族為例〉,收於《第一屆臺北學學術研討會》網路版,網址:http://www.ccwt.tp.edu.tw/Download/PDF/20041209-%E8%87%BA%E5%8C%97%E5%AD%B8-%E8%87%BA%E5%8C%97%E7%9A%84%E5%9B%9E%E6%BA%AF%E8%88%87%E5%89%8D%E7%9E%BB.pdf,查閱日期:2009/6/9。
蕭家祖譜網路版,網址:http://www.martinx.idv.tw/~carl/docs/xiao_source.htm,查閱日期:2009/6/1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