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近/現代文學語境中的「中國文學史」書寫研究
作者:劉慎元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李紀祥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近/現代語境中國文學史知識話語發言位置範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2
晚清(近代)以降,乃至五四時期(現代),中國面對「西方」這個他者,在被侵略的焦慮下,中國社會各階層都興起求新求變的風潮。而中國文學研究者在新舊雜陳的時代語境裡,依各自不同的發言位置及文化政治認同,努力建構新的知識話語-「中國文學史」,以凝聚國族意識,此舉將中國文學研究的焦點由「為文」轉向「成學」,成為新式學科建制的一環。在傳統範式失去主宰地位的時期,這些新的知識話語彼此競逐表述的合法性,終於出現某些新範式。
回顧近/現代中國文學史的研究,可以發現係由傳統的古/今流變,漸漸轉為以融攝西學為判準的新學論述。而新/舊之間終究不能抽刀斷水,中國文學研究的傳統範式如考鏡源流、伸明正變與主張一代有一代文學之勝等,亦轉化為文體研究、時代風潮與文學反映及文學進化等範式,進入新式「中國文學史」中。不過這些論述在文本內往往內化成為象徵性的空間存在,對於當下的讀者而言,它們失去了時間性,或說失去了歷史性,成了不證自明的記誦之學,化為個人不明就裡的詮釋前理解。緣此,本論文聚焦「近/現代文學語境」以凝視中國近/現代密集出現的諸家「中國文學史」文本,意在回顧它們的身世,亦在檢視己身從事中國文學研究的成學之途。
本論文研究方法以馬林諾夫斯基的「語境」說和托馬斯.庫恩的「範式」說作為理論參考架構,並以各家「中國文學史」的本文分析為經,當時社會歷史事件、思潮與其他著作的比較對照為緯,從而發現中國歷代的「文」、「學」與「文學」的觀念影響了早期中國文學史家對「文學」的界定;而對於文字的重視既成為域外漢學家接觸中國學術的基點,也讓清末鉅子乃至文學史家主張據以保存國性。清末民初興起於歐陸,透過東洋中介的「文學史」思潮與進化論緊密結合,以及新式學院教育的出現,都對清末乃至五四以降的「中國文學史」影響深遠。這一文類對中國詩文評論傳統有所繼承,而後出現「白話文學」、「民間文學」、「俗文學」的文類價值翻轉與重估,因為文學疆界與文類尊卑時時都有重整之機,故而「中國文學史」書寫研究乃成為中國文學研究之重要環節。
在研究成果方面,本文藉由觀察與分析清末民初以降之諸家「中國文學史」,討論當時社會風氣與文化想像的互動影響,這其中蘊含著文學生產方式的改變,影響了文學討論的範式話語生產,再加上不同文化立場文人之間的結盟與互斥,以及舊有文學材料的不斷發現與重新評價,都成為近/現「中國文學史」持續涉及的內容。論文章節如下:一、緒論;二、「中國文學史」之歷史文化語境;三、清代文學語境對「中國文學史」的影響;四、新式「中國文學史」登場;五、民初「中國文學史」與《清史稿.文苑傳》比較;六、五四運動以後「中國文學史」範式之更替;七、結論。在文學史內容考察方面,本文先以晚清、民初、五四為時間節點,清理出「中國文學史」書寫的三大階段,並詳敘它們書寫的特色與闡發其意義;又綜整出一系列互有關聯的文本,釐清了某條橫跨晚清到五四的「中國文學史」發展路線。
本篇論文聚焦於「中國文學史」的書寫,又試圖開展縱向與橫向的全方位考察,目的在於建立某種「中國文學史學史」,甚至意在替新的中國文學史催生。目前這一領域在台灣尚未充份開拓,相關的研究成果多由中國、香港的學者創獲,期待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將可在台灣拋磚引玉,使此一文類得到較全面性的觀照,並可與中國歷代豐富的文學研究論述緊密結合。
徵引書目
一、 專書
(一)、中國古籍(依四部分類及原典成書年代先後為序)
經部
1. 左丘明撰,董徵麟注《國語正義》,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1。

2. 《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5。

史部
1. 司馬遷《史記》,台北:廣文書局,1969.6。

2. 班固《漢書》,台北:宏業書局,1984.3。

3. 范曄《後漢書》,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9。

4.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排印本,1974.10。

5. 《明史》,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5.4。

6. 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12。

7.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台北:鼎文書局,1981.9。

8. 趙爾巽等(編)《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86.1。

子部
1. 李生龍注釋,李振興校閱《新譯墨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0.8。

2. 王忠林注釋《新譯荀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9.2,二版。

3.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台北:三民書局,2007.5,二版。

集部
1. 揚雄撰,朱榮智校注《法言》,台北:台灣古籍出版, 2000. 9。
2. 劉勰原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台北:台灣開明書店,1971.5。

3. 鍾嶸原著,徐達譯著《詩品》,台北:地球出版社,1994.5。

4. 蕭統《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82.11。

5. 劉禹錫《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3。

6. 殷璠〈河嶽英靈集〉,收錄於《唐人選唐詩新編》,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7。

7. 劉祈《歸潛志》,台北:華文書局,1969. 7。

8. 周德清《中原音韻》,台北:廣文出版社,1960.3。

9. 孔齊《至正直記》,台北:世界書局,1972.4。

10. 楊士弘原著,陶文鵬、魏祖欽點校《唐音評注》,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 2006.10。

11. 高棣《唐詩品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8。

12. 王世貞《藝苑卮言》,收錄於《歷代詩話續編》中冊,台北:中華書局, 1983.8。

13.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續稿》,收錄於《四庫全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7。

14. 李贄撰,張建業主編《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5。

15. 胡應麟《詩藪》,上海:中華書局,1958.11。

16.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鍾伯敬增定本,台北:清流出版社,1976.10。

17. 顧炎武《新校顧亭林詩文集》,台北:世界書局,1963。

18. 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湖南:岳麓書社,1994.5。

19. 葉燮《原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

20. 方苞《望溪先生文集》《四部叢刊正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79.11。
21. 全祖望《鮚埼亭集》,台北:華世出版社,1977.3。

22. 戴震撰,趙玉新點校《戴震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12。

23. 趙翼《甌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4。

24. 許慎撰,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天工書局,1987.9。

25. 永瑢等奉敕撰《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3。

26. 魏源《海國圖志》,湖南:岳麓書社,1998.11。

27. 魏源《魏源集》,北京:中華書局,1976.3。

28. 曾國藩《曾文正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5.12。

29. 吳汝綸編《李文忠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1。

30. 張之洞《勸學篇》,台北:文海書局,1967。

31. 黃均宰《金壺七墨全集》影印本,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11。

(二)、中國文學史著(依出版年代先後為序)
1. 以中文撰寫
1. 王夢曾編《中學校教員用.中國文學史參考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11,初版。

2. 張之純《師範學校新教科書.中國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5.12。

3. 凌獨見《國語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6。

4. 王夢曾編《中學校用.共和國教科書.中國文學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8,21版。

5. 譚正璧《中國文學進化史》,上海:光明書局,1929.9。

6.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北平:樸社,1932.6,初版。
7. 容肇祖《中國文學史大綱》,上海:開明書店,1947.3,開明三版。

8. 譚正璧《中國文學史綱》,上海:光明書局,1957.1。

9. 謝无量《中國大文學史》,台北:臺灣中華書局,1968.11,臺三版。

10. 顧實《中國文學史大綱》,台北:文海書局,1971.10,臺一版。

11.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9。

12. 曾毅《中國文學史》,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6,臺1版。

13. 鄭賓于《中國文學流變史.上冊》,據1936年北新書局本影印,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5。

14.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台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9。

15. 林傳甲《中國文學史》,台北:學海出版社,1999.2,再版。

16.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4,臺1版10刷。

17. 胡適《白話文學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1。

2. 以外文撰寫
1. Giles, Herbert Allen, 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Taipei: Hwang Jia, 1973.6)

3. 以外文撰寫,中文翻譯
1. 古城貞吉著,王燦譯《中國五千年文學史》台北:廣文書局,1976.3。

2. 兒島獻吉郎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通論》台北:台北商務印書館,2004.5。

(三)、中國文學史相關論著(依出版年代先後為序)
1. 以中文撰寫
1. 譚彼岸《晚清的白話文運動》,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12。

2. 梁容若《中國文學史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67.7。

3. 侯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台北:中外文學月刊社,1974.12。

4. 姚永樸《文學研究法》,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8。

5. 陳玉堂《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合肥:黃山書社,1986.8。

6. 柯慶明《現代中國文學批評論述》,台北:大安出版社,1987.10。new window

7. 李明濱《中國文學在俄蘇》,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8。

8. 張弘《中國文學在英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12。

9. 王鍾陵《文學史新方法論》,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8。

10. 黃保真、成復旺、蔡鍾翔著《中國文學理論史-清末民初時期》,臺北,洪葉出版社,1994.4。

11. 陶東風《文學史哲學》,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

12. 徐中玉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第1集.第1卷.文學理論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12。

13. 陳伯海《中國文學史之宏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12。

14. 黃文吉著,連文萍等撰稿《中國文學史書目提要》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6.2。

15. 劉師培著,陳引馳編校《劉師培中古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6。

16. 趙敏俐、楊樹增《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8。

17. 王瑤《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2。

18.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3。

19. 陳正宏‧章培恆主編《中國學術名著提要‧文學卷》,上海:復旦大學,1999.9。

20. 錢理群《返觀與重構-文學史的研究與寫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

21. 郭延禮《近代西學與中國文學》,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4。

22. 林繼中《文學史新視野》,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0。

23.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2。

24. 葛紅兵、溫潘亞《文學史形態學》,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1.2。

25. 戴燕《文學史的權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3。

26. 魏崇新、王同坤《觀念的演進-20世紀中國文學史觀》,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5。

27. 董乃斌、陳伯海、劉揚忠《中國文學史學史》1-3,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

28. 徐雁平《胡適與整體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2刷。

29. 陳國球《文學史書寫型態與文化政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3。

30. 陳平原《早期北大文學史講義三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9)。

31. 黃修己《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0,第二版。
2. 以外文撰寫,中文翻譯
1. 李福清著,田大畏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在蘇聯(小說戲曲)》,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2。

2. 昂利‧拜爾編,徐繼曾譯《方法、批評及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1。

3. 瑙曼等著,范大燦編 《作品、文學史與讀者》,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3。

(四)、其他論著(依出版年代先後為序)
1. 以中文撰寫
1.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4。

2. 阿英《晚清文學叢鈔.小說戲曲研究卷》,北京:中華書局,1960.3。
3. 張朋園《梁啟超與清季革命》,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64.4。new window

4. 黃遵憲《日本國志》,收錄於《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十輯》,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12。

5.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12。

6. 王爾敏《晚清政治思想史論》台北:華世書局,1969.9。

7. 朱師轍《清史述聞》,台北:樂天出版社,1971.10。new window

8. 章炳麟《國故論衡.文學總論》,台北:廣文出版社,1973.6,三版。

9. 劉師培《劉申叔先生遺書》台北:華世出版社,1975.4。

10. 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8.4。

11. 許師慎輯《有關清史稿編印經過及各方意見彙稿》(上下冊),台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79.4。

12. 本田成之《中國經學史》,台北:廣文書局,1979. 5。

13.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79.5,臺二版。

14. 嚴復著,王拭編《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2。

15. 章炳麟《太炎先生自訂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80.7。

16. 周策縱《論王國維人間詞》,台北:時報出版社,1981.9。

17.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1。

18. 顧頡剛:《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

19. 章炳麟《章氏叢書》,台北:世界書局,1982.4,再版。

20.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6。new window

32. 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選》,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7。

33. 郭紹虞《清詩話續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3. 12。

21. 吳天任《清黃公度先生遵憲年譜》,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7。
22. 王國維《人間詞話》,收錄於《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河北:北岳文藝出版社,1987. 4。

23. 郭廷以《近代中國的變局》,台北:聯經出版,1987.5。new window

24. 曹聚仁《魯迅評傳》,台北:天元,1988.1。

25. 忻劍飛著《世界的中國觀》,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3。

26. 璩鑫圭、唐良炎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學制演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3。

27. 林保淳《經世思想與文學經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10。

28.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的源流》,香港:三聯書店,1992.5。

29. 湯志均、陳祖恩編《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戊戌時期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1。

30. 李瑞騰《晚清文學思想論》,台北:漢光出版社,1992.6。

31. 龔鵬程《文化符號學》,台北:學生書局,1992.8。new window

32. 北京大學校史研究室《北京大學史料》第一卷(1898-1911),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4。

33.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4,增訂臺一版。

34. 成大中文系主編《魏晉南北朝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11。

35. 林啟彥編著《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1994.1。

36. 陳國球編著《中國文學史的省思》,台北:書林書局,1994.12。

37. 王爾敏《中國近代史思想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2。

38. 袁進《中國文學觀念的近代變革》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6.1。

39. 陳國球、王志宏、陳清僑等編 《書寫文學的過去》,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4。

40. 王國維《王國維文集》,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7.5,第一版。
41. 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

42. 湯哲聲等編著《黃人》,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8.6。

43. 胡適《胡適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1。

44. 王國維《宋元戲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45. 索振羽編:《語用學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

46. 王永健《「蘇州奇人」黃摩西評傳》,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3。

47. 陳平原《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台北:麥田出版社,2000.5。

48. 韓毓海編《二十世紀的中國:學術與社會(文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1。

49. 章太炎著,陳平原編《章太炎的白話文》,貴州:貴州教育出版社,2001.8。

50. 時萌編著《曾樸及虞山作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8。

4. 劉龍心《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2.2。new window

51. 輔仁大學中文系主編《建構與反思-中國文學史的探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學生書局,2002.7。

52. 鄭家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起源語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7。

53. 胡適著,季羨林主編、鄭大華整理:《胡適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9。

54. 龔鵬程《文學散步》台北:學生出版公司,2003.9。

55. 徐雁平《胡適與整體國故考論-以中國文學史研究為中心》,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2。

56. 東華大學中文系編《文學研究的新進路-傳播與接受》,台北:洪葉文化,2004.6。

57. 左玉河《從四部之學到七科之學:學術分科與近代中國知識系統之創建》,上海:上海書店,2004.10。

58. 余英時《重尋胡適歷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1,二版。

59. 陳平原《晚清文學教室-從北大到台大》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4。

2. 以外文撰寫,中文翻譯
1. 小野川秀美著,林明德.黃福慶譯《晚清政治思想研究》,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2.5。

2. 周策縱原著,楊默夫編譯《五四運動史》台北:龍田出版社,1984.10,再版。

3. 康德著,何兆武譯《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11。

4. 泰瑞.伊戈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台北:書林出版社,1993.4。

5. 安德森.班乃迪克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出版,1999.4。

6. 海登.懷特著,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台北:麥田出版社,1999.12。

7. 詹姆遜著,王逢振主編《現代性、後現代性和全球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6。

8. 歐文.白璧德著,張沛、張源譯《文學與美國的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7。

9. 赫胥黎原著,嚴復譯《天演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9.4。



二、 期刊、書報、單篇論文(以出版年代先後為序)
1. 以中文撰寫
1. 朱光潛〈現代中國文學〉,《文學雜誌》第二卷第八期,1948.1。

2. 馬漢茂〈歐美文中國文學史介紹〉,《書與人》第七十九期,1968.6。
3. 張玉法〈近代中國書報錄〉連載於《新聞學研究》七、八、九期。台北:政大新聞研究所,1971.7至1971.9。new window

4. 賴光臨〈梁啟超與近代報業之研究〉,收錄於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0.2。

5. 袁鶴翔〈中西比較文學定義的探討〉,收錄於鄭樹森/周英雄/袁鶴翔編《中西比較文學論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0.3。new window

6. 朱自清〈什麼是中國文學史的主潮-林庚《中國文學史》序〉,《朱自清古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

7. 鄭振鐸〈評Giles的中國文學史〉,收錄於《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

8. 鄭振鐸〈我的一個要求〉,收錄於《鄭振鐸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

9. 周予同〈五十年來中國之新史學〉,收錄於杜維運、陳錦忠編《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3,台北:華世書局,1985.2,再版。new window

10. 錢穆〈中國學術通義,四部概論〉,收錄於羅聯添編《國學論文選》,台北:學生書局,1985.9。new window

11. 梁啟超〈過渡時代論〉,《清議報》第82期《清議報全編》第一冊,台北:文海書局,1987。

12. 鄭志明〈五四思潮對文學史觀的影響〉,收錄於《五四文學與文化變遷》,台北:學生書局,1990.4。

13. 黃慶萱〈文學義界的探索-歷史、現象、理論的整合〉,收錄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 5期,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9。new window

14. 帥雯霖〈英語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翟理思著《中國文學史》〉,收錄於閻純德主編《漢學研究》第二集,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7.8。

15. 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二十八期,1997.12。

16. 王汎森〈戊戌前後思想資源的變化:以日本因素為例〉,收錄於《二十一世紀》第四十五期,1998.2。new window

17. 韓加明〈文學史理論發展的歷史回顧〉,收錄於《外國文學評論》第二期,1999.4。

18. 沈家庄〈章太炎文學思想略論〉,收錄於善同文教基金會編《章太炎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9.6。

19. 楊春時〈試論20世紀中國文學的前現代性〉,收錄於宋建華主編《現代性與中國文學》,山東: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6。

20. 黃慶萱〈朝向宏觀綜合的文學研究-論文學史與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暨比較文學的結合〉,收錄於國文學報第 28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1999.12。new window

21. 蔣寅〈近年中國大陸文學史學鳥瞰〉,收錄於《學術的年輪》第二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3。

22. 呂微〈論學科範疇與現代性價值觀-從《白話文學史》到《中國民間文學史》〉,收錄於《文學評論》第四期,2001.10。

23. 李明濱〈世界第一部中國文學史的發現〉,收錄於《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九卷第一期,2002.1。new window

24. 周興陸〈國人自著的第一部中國文學史〉,《中華讀書報》,2002.1.6。

25. 鍾少華〈考證嚴謹點好嗎?〉,《中華讀書報》,2002.2.6。

26. 周興陸〈關於竇著《歷朝文學史》的答覆〉,《中華讀書報》,2002.2.27。

27. 嚴家炎〈文學史分期之我見〉,收錄於章培恆及陳思和編《開端與終結-現代文學史分期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8。

28. 曾慶元〈全球化語境與文學的民族性問題〉,收錄於《全球化語境與民族文化、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12。

29. 周興陸〈竇、林、黃三部早期中國文學史比較〉,《社會科學輯刊》第五期,2003.5。

30. 周興陸〈竇警凡的歷朝文學史〉,《古典文學知識》第六期,2003.6。

31.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收錄於《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7。

32. 王晴佳〈中國近代「新史學」的日本背景-清末的「史界革命」和日本的「文明史學」〉,《臺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二期,2003.12。new window

33. 吳瀛〈中國第一部文學史〉,《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12.6,第七版。

34. 趙春梅〈簡論瓦西里耶夫的《中國文學史綱要》〉,《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三十五卷第五期,2005.9。

35. 徐斯年〈黃摩西的《中國文學史》〉,《魯迅研究月刊》第十二期,2005.12。

36. 顏崑陽〈論「文類體裁」的「藝術性向」與「社會性向」及其「雙向成體」的關係〉,《清華學報》第三十五卷,第二期,2005.12。new window

37. 黃錦樹《文與魂與體-論現代中國性》,台北:麥田,2006.5。new window

38. 林慶彰〈經學與文學的關涉〉,收錄於林明德策劃《中國文學新詮釋:關涉與意涵》,台北:立緒出版社,2006. 8。

39. 王基倫〈台灣各大學中國文學史教材之分析〉,《文訊》第279期,台北:文訊雜誌社,2009.1。

40. 王甦〈黃遵憲詩的時代意義〉,《近、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變遷》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台北:淡江大學中文系主編,第七屆中國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初稿本,無出版年月。

2. 以外文撰寫,中文翻譯
1. 史華茲〈五四運動的反省.導言〉,收錄於《五四:文化的闡釋與評價》,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4。

2. 川合康三著,朱秋而譯〈中國文學史的誕生:二十世紀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之一面〉,葉國良、陳明姿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文學篇》,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8。new window

三、網路資料(依網址首字英文字母為序)
1. 中國優秀碩博士論文數據庫http://cjn.lib.hku.hk/kns50/Navigator.aspx?ID=2

2. 國家圖書館之全國碩博士論文資訊網http://etds.ncl.edu.tw/theabs/index.jsp

3. 萬方數據庫碩博士論文全文搜尋系統http://svr.slas.ac.cn:85/cddb/cddbft.ht

4. 中國人民網,2004年http://www.people.com.cn/BIG5/wenhua/40473/40474/3034441.html
四、 學位論文(依成篇先後為序)
1. 博士論文
1. 黃錦樹《近代國學之起源(1891-1927)─相關個案研究》,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1998.1。

2. 羅秀美《近代白話書寫現象研究》,中央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4.1。new window

3. 王紹祥《西方漢學界的“公敵”─英國漢學家翟理斯(1845-1935)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5。

4. 羅雲峰《現代中國文學史書寫的歷史建構──從清末到抗戰前的一個歷史考察》,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5.4。

5. 王文仁《近現代中國文學進化史觀之生成與影響》,東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論文,2006.6。new window
2. 碩士論文
1. 陳金鵬《俄國漢學家王西里與世界首部中國文學史》,南開大學俄語系碩士 學位論文,2005.5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