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屈賦神話與屈原審美精神研究
作者:陳逸根
作者(外文):I-KenChen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碩博士班
指導教授:王三慶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楚辭屈原神話宗教美學詮釋學Chu CiQu–Yuanmythshamanreligionaestheticshermeneutic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2)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6
本論文以「屈原如何透過屈賦中個人神話的創造進行自救?」這個問題意識作為整個研究的出發點,分別考察了〈離騷〉、〈九歌〉、〈天問〉、〈遠遊〉與〈招魂〉這五篇屈原作品,在神話敘述背後所蘊含的作者情志與審美精神。而為了呈現出屈原精神中那深層的美學面貌,本論文運用了西方詮釋學所提出之「視域融合」的閱讀策略,一方面從屈原所處的時代環境來探究屈賦神話所產生的歷史文化脈絡,另一方面則是對屈賦神話加之以一種審美之觀照。
在研究成果方面,首先,是較為全面地、整體地建構出屈賦神話美學的輪廓,彌補了當今《楚辭》美學與《楚辭》神話研究的不足之處;其次,在闡發屈賦神話之美學精神的過程中,對目前學界的相關研究提出了一些不同的見解,並重新檢討了目前學界對屈賦神話所存在的若干片面、偏頗之看法;再者,說明了中國古代神話由集體性的文化積澱轉化為個人文學創作元素的關鍵性演變過程;另外,本論文也在屈賦神話美學的研究基礎之上,對屈賦中的時空觀念與彭咸寓意等問題,作出了新的詮釋;最後,則是根據屈賦神話的審美精神,並結合《九章》各篇的寫作次序,大致推估出屈原的整體創作歷程。
This thesis based on the problem awareness of“how did Qu–Yuan save himself through creating the personal myth in Qu–Fu?”to investigate the author's emotions and aesthetic spirit behind the mythical depiction in“Li Sao”、“Nine Songs”、“Tian Wen”、“Traveling Faraway”and“Spiritualism”. In order to show the aesthetic appearance of Qu–Yuan's spirit, this thesis uses the "fusion of horizons " concept of Hermeneutic as a reading strategy, on the one hand to explore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e myth of Qu–Fu, on the other hand to carry out an aesthetic contemplation.
In the research results, first of all, this thesis constructed the outline of the mythical aesthetics of Qu–Fu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holistically, making up for the inadequacies of the present study on the aesthetics and myth in “Chu Ci”; secondly, presented several different views for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during the process of Elucidating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Qu–Fu; thirdly, illustrated the key evolvement from Chinese ancient myths to literature; besides, this thesis also made new interpretations on the issues such as the space–time concept and the implication of“Peng Xian”in Qu–Fu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ing the mythical aesthetics of Qu–Fu; finally, speculated the overall process of Qu–Yuan's creating broadly, according to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Qu–Fu and combined with the writing order of“Nine chapters”.
一、古籍類
(一)經部
《毛詩正義》,(漢)毛公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等正義,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周禮注疏》,(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儀禮注疏》,(漢)鄭元注,(唐)賈公彥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55年版)
《禮記集解》,(清)孫希旦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2月初版)
《春秋左傳注》,楊伯峻撰(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7月第2版)

(二)史部
《國語集解》,徐元誥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6月初版)
《戰國策》,(漢)劉向撰(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7月初版)
《逸周書彙校集注》黃懷信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初版)
《史記》,(漢)司馬遷撰(台北:鼎文書局,1993年10月八版)
《漢書》,(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11月初版)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8月初版)
《路史》,(宋)羅泌撰,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四十四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繹史》,(清)馬驌,(國學基本叢書本)(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三)子部
《老子校釋》,朱謙之撰(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9月初版)
《莊子集釋》,(清)郭慶藩編(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3月初版)
《莊子集解.莊子集解內篇補正》,(清)王先謙撰,(民國)劉武補正(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荀子集解》,(清)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墨子閒詁》,(清)孫詒讓撰(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初版)
《韓非子集解》,(清)王先謙撰(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7月初版)
《管子校注》,黎翔鳳撰(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6月初版)
《列子集釋》,楊伯峻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呂氏春秋新校釋》,(戰國)呂不韋著,陳奇猷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
《春秋繁露義證》,(清)蘇輿撰(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8月初版)
《白虎通疏證》,(清)陳立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論衡校釋》,(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1月初版)
《淮南鴻烈集解》,劉文典撰(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初版)
《潛夫論箋校正》,(漢)王符著,(清)汪繼培箋(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初版)
《抱朴子內篇校釋》,王明撰(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9月再版)
《四書集注讀本》,(宋)朱熹(台南:大孚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四)集部
《穆天子傳》,(晉)郭璞注,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博物志》,(晉)張華撰,四部備要本子部第六十三冊(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版)
《水經注》,(後魏)酈道元撰,四部備要本史部第四十七冊
《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著,范文瀾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昭明文選》,(梁)蕭統編,(唐)李善注,(台北:華正書局,1987年9月初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四部正偽》,(明)胡應麟著,顧頡剛校點(台北:華聯出版社,1968年初版)
《山海經新校正》(清)畢沅撰(台北:新興書局,1962年)
《山海經校注》,袁珂撰(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4月初版)
《藝概》,(清)劉熙載撰(台北;漢京出版社,1985年9月初版)
《歷代詩話續編》,(清)丁福保輯(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8月初版)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台北:黎明出版社,1994年7月11版)
《黃帝內經靈樞集注》,(清)張志聰編(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清)永瑢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初版)

二、楚辭類
(一)清代以前著作
(宋)洪興祖,《楚辭補註》(台北:藝文印書館,1999年9月初版)
(宋)朱熹,《楚辭集注》(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0月)
(明)黃文煥,《楚辭聽直》,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二)》(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版)
(漢)王逸注,(清)丁晏箋,《楚辭天問箋》(台北:廣文書局,1972年月初版)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台北:廣文書局,1979年5月再版)
(清)林雲銘,《楚辭燈》(台北:廣文書局,1963年版)
(清)陳本禮,《屈辭精義》,收於杜松柏主編,《楚辭彙編(五)》(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6年版)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台北:宏業書局,1972年11月再版)
(清)戴震,《屈原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初版)
(漢)司馬遷等著,《楚辭評論資料選》(台北:長安出版社,1988年9月初版)
蔡守湘、江風主編,《歷代詩話論詩經楚辭》(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二)民國以後著作(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順序排列)
尹錫康、周發祥等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王德華,《屈騷精神及其文化背景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9月初版)
周建忠、湯漳平編,《楚辭學通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
戴錫琦、鍾興永編,《屈原學集成》(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何錡章,《離騷天問考辨》(台北:廣東出版社,1976年4月初版)
何錡章,《屈原及其作品詮釋》(台北:廣東出版社,1974年5月初版)
林庚,《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收於《林庚楚辭研究兩種》(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林庚,《天問論箋》,收於《林庚楚辭研究兩種》(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初版)
周建忠著,《楚辭講演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初版)
姜亮夫,《楚辭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2月初版)
姜亮夫,《楚辭今繹講錄》(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姜亮夫,《屈原賦今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姜亮夫,《屈原賦校注》(台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8月再版)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楚辭》研究(上)、(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徐志嘯,《楚辭綜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徐廣才,《考古發現與楚辭校讀》(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12月初版)
高秋鳳,《宋玉作品真偽考》(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許又方,《時間的影跡--〈離騷〉晬論》(台北:秀威出版社,2003年5月再版)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4月初版)
郭沫若,《屈原賦今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張軍,《楚國神話原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初版)
陳子展,《楚辭直解》(邗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7月初版)
陳怡良師,《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
陳怡良師,《屈騷審美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張壽平,《九歌研究》(台北:廣文書局,1988年8月再版)
傅錫壬,《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
彭毅,《楚辭詮微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
游國恩主編,《離騷篡義》(台北:洪葉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游國恩,《楚辭概論》,現收於《游國恩楚辭論著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初版)
游國恩,《讀騷論微初集》,收於《游國恩楚辭論著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初版)
湯炳正,《楚辭類稿》(台北:貫雅出版社,1991年1月初版)
湯炳正,《屈賦新探》(台北:貫雅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湯炳正等注,《楚辭今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9月初版)new window
廖棟樑,《倫理.歷史.藝術:古代楚辭學的建構》(台北:里仁書局,2008年9月初版)
廖棟樑,《靈均餘影:古代楚辭學論集》(台北:里仁書局,2010年4月初版)new window
蕭兵,《楚辭新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
蕭兵,《楚辭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月初版)
蕭兵,《楚辭的文化破譯》(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初版)
蕭兵,《楚辭與美學》(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雷慶翼,《楚辭正解》(上海:學林版社,1996年3月初版)
過常寶,《楚辭與原始宗教》(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年6月初版)
熊良智,《楚辭文化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0月初版)
熊傳薪編,《楚國.楚人.楚文化》(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蔡靖泉,《楚文學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初版)
趙輝,《楚辭文化背景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初版)
趙沛霖,《屈賦研究論衡》(台北:聖環出版社,1994年6月初版)
劉永濟,《屈賦通箋.箋屈餘義》(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10月初版)
鍾敬文,《楚辭中的神話和傳說》(台北:東方文化供應社,1970年夏季複刊)
譚介甫,《屈賦新編》(台北:里仁書局,1982年1月初版)
蘇雪林先生,《屈原與九歌》(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蘇雪林先生,《天問正簡》(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5月初版)
蘇雪林先生,《楚騷新詁》(台北:國立編譯館,1995年1月初版)
蘇雪林先生,《屈賦論叢》(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初版)

三、近人專著(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順序排列)
(一)神話、宗教類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上編):東北、西南族群及其創世神話》(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12月再版)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下編):中原民族的神話與信仰》(台北:時報出版社,1992年12月再版)
朱東華,《從「神聖」到「努秘」--魯道夫.奧托的宗教現象學抉微》(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初版)
李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再版)
李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8月再版)
李豐楙,《神話的故鄉:山海經》(台北:時報出版社,1998年8月四版)new window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胡吉省,《死亡意識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姚聖良,《先秦兩漢神仙思想與文學》(濟南:齊魯書社,2009年8月初版)
袁珂,《中國神話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袁珂,《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袁珂,《中國古代神話》(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袁珂,《中國神話大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茅盾,《中國神話研究初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孫作雲,《孫作雲文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研究(上)、(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馬昌儀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萃(上)、(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11月初版)
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年初版)
陳炳良等譯,《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
陳慧樺、古添洪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10月三版)
張春生,《山海經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
張宏,《秦漢魏晉遊仙詩的淵源流變略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初版)
葉舒憲,《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葉舒憲,《高唐神女與維納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合著,《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上、下)》(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new window
聞一多,《神話與詩》(台北:里仁書局,1993年9月)
聞一多,《古典新義》(台北:里仁書局,1996年2月)
潛明茲,《中國神話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初版)
劉文英,《漫長的歷史源頭--原始思維與原始文化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初版)
劉文英,《夢的迷信與夢的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10月初版)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台北:洪葉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蕭兵,《神話學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店,2002年7月初版)new window
薛藝兵,《神聖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
顧頡剛等著,《古史辨》第七冊(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版)

(二)美學、文化類
王勇,《楚文化與秦漢社會》(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5月初版)
王暉,《商周文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王鍾陵,《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9月初版)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李澤厚,《美的歷程》(台北:三民書局,1996年9月初版)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中國美學史.第一卷(上冊)》(台北:漢京出版社,1986年8月初版)
何林軍,《西方象徵美學源流論》(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初版)
周國平,《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周憲,《美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new window
張法,《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張正明主編,《楚史論叢初集》(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初版)
張正明,《楚文化史》(台北:南天書局,1990年4月初版)
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3月初版)
劉昌元,《西方美學導論》(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年3月再版)new window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初版)
劉宗迪,《失落的天書--山海經與古代華夏世界觀》(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12月初版)
劉翔,《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三)考古、思想類
朱芳圃,《甲骨學.文字編》(台北:商務印書館,1997年8月台一版)
李杜,《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
李學勤,《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年12月初版)
李寶紅、康慶著,《二十世紀中國莊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初版)
周策縱,《古巫醫與「六詩」考--中國浪漫文學探源》(台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3月初版)
胡厚宣,《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9月初版)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7月初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9月初版)new window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台北:民文出版社,1952年)
郭沫若,《青銅時代》,現收於氏著,《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四)其他著作
王國維,《宋元戲曲考》,收於氏著,《王國維文學論著三種》(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3月初版)
王庸,《中國地理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初版)
史成芳,《詩學中的時間概念》(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黃永武,《詩與美》(台北:洪範書店,1984年12月初版)
陳躍紅,《比較詩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初版)
陸侃如、馮沅君著,《中國詩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張曉梅,《男子作閨音--中國古典文學中男扮女裝現象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初版)
張灝,《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6月再版)new window
葉舒憲主編,《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劉大杰,《校訂本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1996年7月版)
劉小楓,《拯救與消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年10月初版)
劉鋼,《古地圖密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初版)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6月再版)

四、翻譯著作(按作者姓氏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詩學箋註》,(古希臘)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著,姚一葦譯註(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3年8月十版)new window
《夢想的詩學》,(法)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劉自強譯(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6月初版)
《影響的焦慮--種詩歌理論》,(美)布魯姆(Harold Bloom)著,徐文博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千面英雄》,(美)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台北:立緒出版社,1998年4月初版)
《西西佛斯的神話》,(法)卡繆(Albert Camus)著,傅佩榮譯,收錄於傅佩榮,《荒謬之超越》(台北:黎明出版社,1989年6月再版)
《神話思維》,(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黃龍保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初版)
《語言與神話》,(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于曉等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人論》,(德)卡西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7年11月再版)
《西方神話學讀本》,(美)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著,渠東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原始分類》,(法)涂爾幹(Emile Durkheim)、莫斯(Marcel Mause)著、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不死與自由--瑜伽實踐的西方闡釋》,(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武錫申譯(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儒賓譯(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6月初版)
《聖與俗--宗教的本質》,(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神聖的存在--比較宗教的範型》,(羅馬尼亞)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晏可佳、姚蓓琴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
《金枝--巫術與宗教之研究》,(英)弗雷澤(J.G.Frazer)著,汪培基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批評的剖析》,(加)弗萊(Northrop Frye)著,陳慧等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真理與方法》,(德)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
《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法)葛蘭言(Marcel Granet)著,趙丙祥、張宏明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原始思維》,(法)列維–布留爾(L?vy–Br?hl﹐Luci?n)著,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5月初版)
《古代藝術與儀式》,(英)哈里森(Jane E. Harrison)著,劉宗迪譯(北京:三聯書店,2008年9月初版)
《希臘宗教研究導論》,(英)哈里森(Jane E. Harrison)著,謝世堅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古希臘宗教的社會起源》,(英)哈里森(Jane E. Harrison)著,謝世堅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人:遊戲者》,(荷蘭)胡伊青加(Johan Huizinga)著,成窮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初版)
《尼采其人其說》,(德)雅斯貝爾斯(Karl Jaspers)著,魯路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巫術、科學與宗教》,(英)馬凌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朱岑樓譯(台北:協志工業叢書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神話的詩學》,(俄)梅列金斯基(E. M. Meletinskij)著,魏慶徵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5月初版)
《上帝之死:反基督》,(德)尼采(F.W.Nietzsche)著,劉崎譯(台北:志文出版社,1998年7月重排版)
《論神聖》,(德)奧托(Rudolf Otto)著,成窮等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古希臘)柏拉圖(Plato)著,朱光潛編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夢的真諦》,萊格夫特(Charles Rycroft)著,斯榕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87年初版)
《審美教育書簡》,(德)席勒(Friedrich Schiller)著,馮至、范大爛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神話理論》(英)西格爾(R. A. Segal)著,劉象愚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年11月初版)
《原始文化(重譯本)》,(英)泰勒(E.B.Tylor)著,連樹聲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初版)
《文學學導論》,(俄)哈利澤夫著,周啟超、王加興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法)沙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著,鄭恆雄譯,〈存在主義即是人文主義〉,文載陳鼓應編,《存在主義》(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3月增訂二版)
《神話學辭典》,(俄)鮑特文尼克等編,黃鴻森、溫乃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9月初版)
《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朱光潛編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
《神話學入門》,(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賈福水譯(北京: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年初版)
《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日)小野澤精一、福永光司、山井湧編,李慶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3月初版)
《巫系文學論》,(日)藤野岩友著,韓基國編譯(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3月初版)

四、專書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順序排列)
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主壬主癸〉,載氏著,《觀堂集林(二)》(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初版),頁409-437。
王德育,〈略談〈天問〉的幾個問題〉,收於中國屈原學會編,《楚辭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8年1月初版),頁282-303。
王靖獻,〈衣飾與追求──離騷、仙后比較研究〉,文載尹錫康、周發祥等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頁255-276。
史景成,〈山海經新證〉,載高去尋、王以中等著,《山海經研究論集》(香港:中山圖書公司,1974年)
李嘉言,〈九歌之來源及篇數〉,收入羅聯添編,《中國文學論文選集(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5月再版),頁181-187。
于省吾,〈壽縣蔡侯墓銅器銘文考釋〉,載吉林大學古文字研究室編,《古文字研究》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8月初版)
胡厚宣,〈殷人占夢考〉,《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外一種(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11月初版),頁326-342。
胡適,〈讀楚辭〉,載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三):胡適文存二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頁73-78。
凌純聲,〈銅鼓圖文與《楚辭.九歌》〉,載古添洪、陳慧樺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10月三版),頁47-82。
袁珂,〈山海經寫作的時地及篇目考〉,載《神話論文集》(台北:漢京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頁1-23。
孫作雲,〈從上官大夫的「奪稿」髦屈原因離騷而得禍〉,收於《孫作雲文集:楚辭研究(上)》,頁58-70。
孫作雲,〈九歌非民歌說--九歌與漢郊祀歌的比較〉,文載氏著,《孫作雲文集.《楚辭》研究(上)》(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頁286-311。
孫作雲,〈九歌和民歌的關係--從鄭魏之音到楚聲〉,文載氏著,《孫作雲文集.《楚辭》研究(上)》,頁287-329。
孫作雲,〈從天問中所見的春秋末年楚宗廟壁畫〉,文載氏著,《孫作雲文集:《楚辭》研究(下)》(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頁548-554。
郭沫若,〈先秦天道觀之進展〉,文載氏著《青銅時代》,現收於《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初版),頁303-360。
張光直,〈商周神話之分類〉,載氏著,《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1999年9月初版),頁358-396。new window
張春生,〈試論山海圖〉,原載《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年第3期,現收入氏著,《山海經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10月初版),頁25-49。
陳世驤著,古添洪譯,〈論時:屈賦發微〉,載葉維廉等箸,《中國古典文學比較研究》(台北:黎明出版社,1977年10月初版),頁47-108。
陳怡良師,〈瀝血嘔心,構思神奇--試探離騷及其神話天地之創作理念〉,文載氏著,《屈原文學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9月初版),頁132-167。
陳怡良師,〈九歌析論--九歌意義與特質探新〉,文載氏著,《屈原文學論集》,頁168-233。
陳怡良師,〈天問體制特色及其淵源淺探〉,文載氏著,《屈原文學論集》,頁234-304。
陳怡良師,〈楚辭招魂篇析論〉,文載氏著,《屈原文學論集》,頁523-561。
陳怡良師,〈楚騷美學--以屈原作品為論述主軸〉,文載氏著,《屈騷審美與修辭》(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10月初版),頁30-59。
陳炳良,〈離騷的悲劇主題〉,文載氏著,《神話???禮儀?文學》(台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4月初版),頁123-138。
梁啟超,〈屈原研究〉,文載氏著,《飲冰室合集.文集第十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41年6月初版),頁49-69。
傅錫壬,〈《楚辭.天問》篇與山海經比較研究〉,收於氏著,《山川寂寞衣冠淚--屈原的悲歌世界》(台北:時報出版社,1987年6月初版)頁253-289。
彭毅,〈屈原作品中隱喻和象徵的探討〉,文載氏著,《楚辭詮微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6月初版),頁1-42。
彭毅,〈《楚辭.天問》隱義及有關問題試探〉,文載氏著,《楚辭詮微集》,頁43-126。new window
彭毅,〈《楚辭.九歌》的名義問題〉,文載氏著,《楚辭詮微集》,頁127-185。
彭毅,〈析論《楚辭.九歌》的特質〉,文載氏著,《楚辭詮微集》,頁187-270。
彭毅,〈《楚辭.遠遊》溯源--中國古代文學裏遊仙思想的形成〉,文載氏著,《楚辭詮微集》,頁271-324。
湯漳平,〈再論楚幕祭祀竹簡與《楚辭.九歌》〉,收於氏著,《出土文獻與《楚辭.九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頁122-137。
游國恩,〈天問題解〉,載《讀騷論微初集》,收於《游國恩楚辭論著集(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4月初版),頁376-377。
游國恩,〈屈賦考源〉,載《讀騷論微初集》,收於氏著,《游國恩楚辭論著集(第三卷)》,頁239-287。
楊寬,〈中國上古史導論〉,文載顧頡剛等著,《古史辨》第七冊(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頁65-404。
楊儒賓,〈混沌與創造〉,收於張偉保主編,《傳統儒學、現代儒學與中國現代化》(香港:新亞研究所,2002年),頁251-277。
鄭志明,〈山海經的鬼神崇拜〉,載《神明的由來--中國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7年10月初版),頁17-68。
臺靜農,〈天問新箋〉,文載氏著,《臺靜農論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頁460-543。
臺靜農,〈屈原〈天問篇〉體制別解〉,文載氏著,《臺靜農論文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頁544-548。
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的融合〉,文載《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輯(總第10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4月初版),頁31-57。
(日)石川三佐男,〈從楚地出土帛畫分析《楚辭.九歌》的世界》,載中國楚辭學會編,《中國楚辭學(一)》(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頁205-218。
(日)石川三佐男,〈從「天公行出鏡」的畫像看《楚辭.九歌》的世界〉,載中國楚辭學會編,《中國楚辭學(五)》(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年7月初版),頁219-227。
(日)家井真著,林慶旺譯,〈《楚辭》天問篇作者考〉,文載御手洗勝等著,王孝廉、吳繼文編,《神與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頁543-568。
(日)青木正兒著,孫作雲譯,〈《楚辭.九歌》之舞曲的結構〉,載羅聯添編,《中國文學史論文選集(一)》(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5月再版),頁189-201。
(前蘇聯)E.A.謝列勃里雅可夫著,理然、李少雍譯,〈屈原和楚辭〉,載尹錫康等編,《楚辭資料海外編》(咸寧: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頁13-45。
(前蘇聯)H﹒T﹒費德林,〈論屈原詩歌的獨特性與全人類性〉,載尹錫康、周發祥等編,《楚辭資料海外編》(湖北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頁47-95。
(美)巴斯科姆(William R. Bascom)著,朝戈金譯,〈口頭傳承的形式:散體敘事〉,載(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頁5-37。
(美)蔡斯(Richard Chase)著,陳炳良譯,〈神話即文學〉,載陳炳良等譯,《神話即文學》(台北:東大出版社,1990年2月初版),頁1-13。
(芬蘭)杭柯(Lauri Honko)著,朝戈金譯,〈神話界定問題〉,載(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頁52-65。
(英)柯克(G. S. Kirk)著,朝戈金譯,〈論神話的界說〉,載(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頁66-76。
(美)克拉克洪(C.Kluckhon)著,宋立道譯,〈神話和儀式:一般的理論〉,載史宗主編,《20世紀西方宗教人類學文選(上)》(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4月初版),頁142-167。
(義)貝塔佐尼(R.Pettazzoni)著,金澤譯,〈神話的真實性〉,載(美)阿蘭.鄧迪斯(Alan Dundes)編,朝戈金等譯,《西方神話學讀本》,頁119-134。

五、期刊論文(按作者姓氏筆劃多寡順序排列)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從蜡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文載《民族學研究集刊》第88期,1999年6月,頁135-172。
林素娟,〈土地崇拜與豐產儀典的性質與演變〉,文載《清華學報》新39卷第4期(新竹:國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頁615-651。
金榮權,〈《楚辭.遠遊》作者考論〉,文載《中州學刊》第6期,2005年11月,頁202-205。
姜坤武、徐漢澍,〈遠遊真偽辯--屈賦思想、語言與遠遊〉,文載《文學遺產》1984年第3期
凌純聲,〈昆侖丘與西王母〉,文載《民族研究所集刊》第2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1966年9月),頁215-255。
高秋鳳,〈台灣楚辭研究六十年(1946~2005)〉,文載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主編,《漢學研究之回顧與前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年4月,頁189-215。
高秋鳳,〈楚辭研究在台灣(1947~2009)〉,文載《雲夢學刊》第6期,2010年12月,頁34-48
陸侃如,〈論山海經的著作時代〉,載《新月》第1卷第5號(1928年7月),頁1-3。
張秉權,〈殷代的祭祀與巫術〉,文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9卷第3期,1978年9月,頁445-487。new window
張深鉉著,陳伯豪節譯,〈楚辭天問篇研究〉,文載《華學月刊》第19期,1973年7月,頁39-45。
張世英,〈從朗吉努斯的《論崇高》看屈原的離騷〉,文載《北京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3期第38卷(總205期),頁53-58。
陳啟雲,〈中國古代神話對「元始」、「終極」的理念和心態〉,文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5期,1999年9月,頁263-309。new window
陳夢家,〈商代的神話與巫術〉,載《燕京學報》第20期,1936年,頁486-576。
陳夢家,〈高禖郊社祖廟通考〉,載《清華學報》第12卷第3期,1937年7月,頁445-472。
陳鐘凡,〈楚辭各篇作者考〉,載《圖書館學季刊》第1卷第4期,頁579-596。
拙著,〈論〈離騷〉之悲劇快感〉,文載《東方人文學誌》第7卷第1期(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頁21-39。
拙著,〈神話創造與心理治療──〈離騷〉之神遊情節新探〉,《興大中文學報第二十三期增刊--文學與神話特刊》(台中:中興大學中文系,2008年11月出版),頁325-375。
康定心、康廣志,〈考古釋〈招魂〉〉,文載《江漢論壇》1983年第1期
許又方,〈路曼曼其脩遠兮-論離騷中的時空焦慮〉,載《東華人文學報》第3期,2001年7月,頁382-416。new window
彭毅,〈楚辭中運用神話的類型〉,文載《臺靜農先生百歲冥誕學術研討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2001年12月),頁1-46。
湯炳正,〈從包山楚簡看〈離騷〉的藝術構思與意象表現〉文載《文學遺產》,1994年第2期,頁4-10。
傅錫壬,〈山海經研究〉,文載《淡江學報》第14期,1975年12月,頁36-61。
楊乃喬,〈對既成的屈原美學思想界定模式之求異性思考〉,載《徐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1期,頁84-90。
蒙文通,〈略論山海經的寫作時代及其產生地域〉,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一輯(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1月初版),頁43-70。
葉舒憲,〈中國神話學百年回眸〉,載《學術交流》,2005年1月第1期(總第130期),頁154-164。
鄭國瑞,〈屈原〈遠遊〉中的精氣思想與神仙思想的連繫〉,文載《中山中文學刊》第1期,1995年6月,頁135-147。
聶恩彥,〈天問的主題和結構--天問研究之三〉,文載《山西師大學報》1979年第1期,頁54-57。
聶恩彥,〈釋〈天問〉第一字「曰」〉,文載《山西師大學報》1980年第3期,頁23-25。
翟振業,〈論離騷的自我與夢〉,文載《湖北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4期(總第27期),頁22-28。
顏翔林,〈神話的美學探尋──西方神話美學札記〉,文載《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9年第1期,頁123-127。
饒宗頤,〈天問文體的源流--「發問」文學之探討〉,文載《台大考古人類學刊》,第39、40期合刊,1976年6月,頁17-27。new window

六、博碩士論文(按出版年月先後次序排列)
(一)台灣地區
施淑女,《九歌天問二招的成立背景與楚辭文學精神的探討》,台大文史叢刊三十一(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印行,1969年初版)
宣釘奎,「楚辭神話之分類及其相關神話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2年)
陳妙華,「從山海經、楚辭看草木與文學的關係」(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
高秋鳳,「《楚辭》三九暨後世以九名篇擬作之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1986年)
尹順,「《楚辭.九歌》巫儀之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87年)new window
高秋鳳,「〈天問〉研究」(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論文,1990年)new window
邱宜文,「九歌之巫祀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黃碧璉,「屈原與楚文化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秋吟,「屈賦意象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陳怡蘋,「楚辭美學探微」(台北: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拙著,「《山海經》中之原始信仰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林國偉,「〈天問〉中的神話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曉雯,「屈作神話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簡怡美,「《詩經》三《頌》與《楚辭?九歌》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李紫琳,「詩意地棲居:《楚辭》中的空間感與身體感」(花蓮:東華大學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慧瑛,「《楚辭?九歌》神祇結構關係淺釋」(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賴怡君,「善惡、聖俗與生死:《楚辭》二元思維研究--屈子精神及其思維模式探析」(台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詹詠翔,「〈離騷〉意象論」(台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二)大陸地區(1999-2009)
陳玉潔,「〈九歌〉性質、神衹及『代擬』藝術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4月)
沈傳河,「屈原賦之美學透視」(西安: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4月)
宋濤,「楚辭意象與楚辭詩學」(重慶:重慶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5月)
李楊,「論《山海經》與屈賦中的神話」(長春:東北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5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