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孔穎達易學研究
作者:倪淑娟
作者(外文):Ni, Shuchuan
校院名稱: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指導教授:張永儁教授
伍至學教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孔穎達《周易正義I》疏不破注卦德象數卦氣Kong Ying-da,《Jhou I Jheng I》Interpretation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notationVirtue of the hexagramAppearance and quantityChi of the hexagra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2
唐代孔穎達奉唐太宗之詔修纂《五經正義》,對東漢魏晉南北朝以來各家學派之注解,展開全面性的疏理與統合,成為科舉考試的官方教科書。這是經學史與易學史上的重要大事,孔穎達主持編纂《周易正義》不僅成為唐代易學代表著作之一,亦在調合象數、義理上,有著莫大的意義。
本文以孔穎達《周易正義》中之相關易學議題為主要探研核心,其中除了導論外,從孔穎達易學之時代背景與文化特徵中理解奉勅纂修《周易正義》之各種情形,續以了解「注不破經、疏不破注」的原則,述說孔穎達易學之淵源與體系及其體例,接著詮釋孔穎達易學義理、象數、卦氣思想,以卦德、易象上的發揮、名卦取象法、易數觀、氣、四正四維卦、十二辟卦、六日七分,為主要內容,最後以孔穎達在易學史上的貢獻及對後代易學的影響為結論。
Kong Ying-da of Tang Dynasty compiled “Five Classics and the Justices” under the imperial order by Tang Tai-zon, the Emperor, which commented and annotated on all schools of thoughts since the time of East Han, Wei, Jin and South and North dynasties, and commenced to reorganize and integrate in a full scale fashion, which eventually became the official preparatory textbooks for taking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s. This had been the major event in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classics and I. Therefore Kong Ying-da compiled “Five Classics and the Justices” not only became one of the I classics representative works, but also it possessed tremendous significances in coordinating and adjusting the interpretation for the phenomenon and argumentation.
Relevant I classics issues within the Kong Ying-da compiled “Five Classics and the Justices” were the core subjects for exploration. Within it, besides the introduction, this thesis intends to understand all aspects in compiling “Jhou I and Justices” under the imperial order from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Kong’s I classics, but also to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s of “Annotation confined by the classics, commentary restrained by the annotation” and illustrate the origin, the system and its styles and examples of Kong’s I classics. Then it is followed wi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gumentation, the phenomenon and the thoughts for Gua Chi which are primarily composed of the bringing into play for Gua De and I Shion, Min Gua Chu Shian method, the scope of I Shu, Chi, Four Chung four Wei Qua, twelve pi qua and six days and seven minutes as the main contents. Lastly, this thesis summarizes with the devotion and impact to the I classics for future generation in the annals of I classics by Kong Ying-da.
一、易類古籍專著
1.春秋.卜商,《子夏易傳》《漢學堂經解》上冊,揚州:廣陵書社,2004年。
2.漢.京房,吳.陸績注,《京氏易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8冊。
3.漢.揚雄,《太玄經》,台北︰廣文書局,1999年。
4.漢.焦延壽,《焦氏易林》,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年。
5.漢.鄭玄,《周易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1年。
6.漢.鄭玄,《易緯.乾鑿度》,台北︰老古出版社,1981年。
7.漢.鄭玄注,《易緯通卦驗》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60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8.吳.陸績撰、姚士粦輯,《陸氏周易述》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 第170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9.吳.虞翻,《虞翻周易注》嚴靈峯編輯無求備齋《易經集成》第170冊,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0.魏.王弼、晉.韓康伯合注,《周易王韓注》,台北:明文書局,2002年。
11.魏.王弼,《周易略例》,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
1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邱燮友分段標點《周易正義》,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1年。
13.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注疏》,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14.晉.韓康伯,《繫辭傳》,台北︰成文出版社,1976年。
15.唐.孔穎達著,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周義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16.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
17.宋.朱震,《漢上易傳》,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18.宋.胡瑗,《周易口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易類第2冊(總第8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9.宋.張載,《橫渠易說》,台北︰廣文書局,1974年。
20.宋.程頤,《易程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21.元.黃澤,《易學濫觴》,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
22.明.王夫之,《船山易學》,台北︰廣文書局,1971年。
23.明.來知德,《來註易經圖解》,台北 : 武陵出版社,1995年。
24.明.黃宗羲,《易學象數論》,台北︰廣文書局,1981年。
25.明.曹端,《太極圖說述解》,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6.清.李光地,《周易折中》,台北︰真善美出版社,1981年。
27.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
28.清.劉毓崧,《周易舊疏考正》,收錄於《續經解易類彙編》,台北 : 藝文印書館。
29.清.焦循,《易學三書》,台北︰廣文書局,1992年。
30.清.胡渭,《易圖明辨》,台北 : 廣文書局,1994年。

二、史籍類
1.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洪氏出版社,1975年。
2.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并附編二種》,台北 : 鼎文書局,1986年。
3.漢.鄭玄注,《重栞宋本禮記注疏附挍勘記》,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5年。
4.漢.毛亨傳、漢.鄭玄注,《重栞宋本毛詩注疏附挍勘記》,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5年。
5.周.左丘明、晉.杜預注,《重栞宋本左傳注疏附挍勘記》,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5年。
6.晉.陳壽,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7.晉.郭璞注,《重栞宋本爾雅注疏附挍勘記》,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5年。
8.後晉.劉昫、楊家駱主編,《新校本舊唐書附索引》,台北:鼎文書局,1981年。
9.梁.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0.劉宋.范曄等注,《新校本後漢書並附編十三種》,台北:鼎文書局 1977
年。
11.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合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陳書附索引》,台北 : 鼎文書局,1980年。
12.唐.李延壽、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北史并附編三種》,台北 : 鼎文書局,1980年。
13.唐.李延壽、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史附索引》,台北 : 鼎文書局,1981年。
14.唐.房玄齡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台北 : 鼎文書局,1980年。
15.唐.魏徵等撰、楊家駱主編,《新校本隋書附索引》,台北 : 鼎文書局,1980年。
16.唐.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17.唐.吳競,《貞觀政要》,台北 :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18.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一》,山東:友誼書社,1991年。
19.宋.李昉,《太平廣記》,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20.宋.王欽若、楊億等奉敕撰《冊府元龜》,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1.宋.王溥,《唐會要》,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22.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台北 :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23.宋.歐陽修、宋祈,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台北 : 鼎文書局,1981年。
24.清.顧炎武,《日知錄》,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1997年。
25.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台北 :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26.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

三、經籍類、子集類
1.春秋.左丘明 ,(吳)韋昭注《國語》,台北 :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2.三國魏.曹植,《曹子建集》,台北 : 中華書局,1965-1966年。
3.周.荀況,《荀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4.梁.釋慧皎,《高僧傳》,台北 : 廣文書局,1971年。
5.漢.趙岐注,舊題.宋孫奭疏,《孟子》,台北:藝文印書館,2001年。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禮記注疏》(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7.漢‧孔安國,《重栞宋本尚書注疏附挍勘記》,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5年。
8.漢.劉安,《淮南子》,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9.漢.韓嬰,《韓詩外傳》,台北 : 新興書局,1974年。
10.魏.王肅,《孔子家語》,台北:中華書局,1984年。
11.魏.王弼,《老子指略》,台北:武陵出版社,1991年。
12.魏‧王弼、晉‧韓康伯注,《重栞宋本周易注疏附挍勘記》,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65年。
13.唐.陸德明、楊家駱主編《經典釋文》,台北:鼎文書局,1975年。
14.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5,台北 : 文津出版社,1986年。
15.宋.陸佃,《鶡冠子》,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16.宋.戴侗,《六書故》,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1986年。
17.明.李時珍,楊家駱主編,《本草綱目》,台北:鼎文書局,1973年。
18.明.程榮校,《漢魏叢書》,台北:新興書局,1999年。
19.清.永瑢、紀昀等撰,《景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0.清.阮元,《十三經注疏.周易》,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年。
21.清.阮元,《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2.清.紀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新世紀萬有文庫.第六輯,瀋陽:遼寧教育出版,2003年。
24.清.黃奭輯,《易緯、詩緯、禮緯、樂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25.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四、近代專著
1.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2.尹錫珉,《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
3.方東美,《中國人的人生觀》,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4.王博,《易傳通論》,台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
5.王文錦,《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6.王鐘陵,《文學史新方法論》,江蘇:蘇州出版社,1983年。
7.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8.王雲五主編,南懷瑾、徐芹庭注譯,《周易今注今譯》,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0年。
9.王新春,《周易虞氏學》,台北︰頂淵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10.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11.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2.申屠爐明,《孔穎達、顏師古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3.成中英,《易學本體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14.朱伯崑,《周易知識通覽》,濟南:齊魯書社,1993年。
15.朱啟新、朱筱新,《中國古代漢族節日風情》,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16.牟宗三,《周易的自然哲學與道德函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8年。
17.吳孟夏,《訓詁通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
18.李周龍,《易學窺余》,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
19.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上經、下經,台北︰台灣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20.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1.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 :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22.周立升,《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23.周鼎珩,《易經講話》,台北︰鼎珩先生文教基金會,1993年。
24.屈萬里,《屈萬里先生全集》第二集,台北 :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年。
25.林忠軍,《周易鄭氏學闡微》,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26.林麗真,《王弼》,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27.金景芳,《「周易.繫辭傳」新編詳解》,瀋陽:遼海出版社,1998年。
28.胡自逢,《五經治要》,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29.洪漢鼎,《中國詮釋學》第一輯,山東 : 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
30.唐君毅,《哲學概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z4xyx,1991年。
31.孫劍秋,《易理新研》,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32.徐芹庭,《易經研究》,台北:五洲出版社,1997年。
33.高懷民,《邵子先天易哲學》,台北︰作者自印本,1997年。
34.高懷民,《偉大的孕育》,台北︰作者自印本,1999年。
35.張永儁,《二程學管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36.張立文,《周易與儒道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
37.張善文,《象數與義理》,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38.張舜徽,《廣校讎略》卷三《注書流別論》,北京 : 中華書局,1963年。
39.陳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台北︰允晨文化公司,2006年。new window
40.陳澧,《東塾讀書記》,上海 : 上海世界書局,1936年。
41.陳鼓應,《周易註釋與研究》,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42.陳鼓應、趙建偉,《周易今注今譯》,北京 : 商務印書館,2005年
43.陳福濱,《兩漢儒家思想及其內在轉化》,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94年。
44.陳振孫,《直齋書類題解》,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45.曾春海,《易經的哲學原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46.曾春海,《先秦哲學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47.湯用彤著、湯一介主編,《魏晉玄學》,台北︰佛光文化公司,2001年。
48.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錄於《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 : 里仁書局,1995年。
49.賀昌群、劉大杰、袁行霈,《魏晉思想》甲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50.梁湘潤,《協紀辨方書》,台北 : 武陵出版社,1984年。
51.張承緒,《周易象理證》,台北 : 武陵出版社,1991年。
52.黃沛榮,《易學乾坤》,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new window
53.黃壽祺,《易學群書評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1988年。
54.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
55.葉濤,《中國民俗》,北京 : 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年。
56.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 : 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57.傅偉勳,《學問的生命與生命的學問》,台北 : 正中書局,1994年。
58.傳佩榮,《解讀易經》,台北:立緒文化公司,2005年。
59.傅隸樸,《周易理解》,台北 : 台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60.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61.楊瑞志,《訓詁學》下冊,濟南 : 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
62.樓宇烈,《王弼集校釋》,北京 : 中華書局,1980年。
63.趙中偉,《易經圖書大觀》,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64.劉大鈞,《象數易學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97年。
65.劉大鈞,《大易集成》,北京 : 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66.劉大鈞,《周易概論》,四川 : 巴蜀書社,1999年。
67.劉大鈞主編,《大義集奧》(上),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9.劉大鈞,《今、帛、竹書周易綜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69.劉玉建,《周易正義導讀》,濟南︰齊魯書社,2005年。
70.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上),南寧 : 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
71.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 :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72.鄭吉雄,《易圖象與易詮釋》,台北: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年。new window
73.鄭萬耕,《易學源流》,瀋陽︰瀋陽出版社,1997年。
74.魯迅、容肇祖、湯用彤,《魏晉思想》乙編三種,台北︰里仁書局,1995年。
75.蕭漢明、郭東升,《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76.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7,上海 : 上海書局,1983年。
77.錢穆,《中國歷史研究法》,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5年。
78.錢穆,《莊老通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
79.戴君仁,《經疏的衍成》,台北 : 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new window
80.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81.羅光,《中國哲學大綱》,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82.簡博賢,《魏晉四家易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83.黃慶萱,《魏晉南北朝易學書考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5年。new window
84.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85.盧央,《京房評傳》,南京 : 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五、思想史、哲學史、發展史、辭典
1.漢.許慎、清.段玉裁注,《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9年。
2.宋.陳彭年等奉詔撰,《宋本新校廣韻》,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3.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台北 : 藝文印書館,1975年。
4.方立天,《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上冊)、(下冊),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new window
5.方克立,《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6.皮錫瑞,《經學通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9年。
7.皮錫瑞,《經學歷史》,台北:藝文印書館,2000年。
8.朱伯昆,《易學哲學史》1—4卷,台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1年。
9.余敦康,《魏晉玄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10.吳懷祺,《易學與史學》,北京︰中國書店,2004年。
11.呂紹鋼,《周易辭典》,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公司,2001年。
12.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13.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一卷,濟南:齊魯書社,1994年。
14.林忠軍,《象數易學發展史》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1998年。
15.林啟彥,《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書林出版公司,1993年。
16.林慶彰,《中國經學史論文選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17.姜廣輝,《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二卷,北京 :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18.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59年。
19.馬宗霍,《中國經學史》,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
20.徐國利,《錢穆史學思想研究》,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21.高懷民,《先秦易學史》,台北︰作者自印本,1990年。
22.高懷民,《兩漢易學史》,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3年。
23.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6年。
24.張其成,《易學大辭典》,北京 : 華夏出版社,1992年。
25.張善文,《周易辭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6.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 : 水牛出版社,1996年。
27.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
2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二)、(三上)、(三下),台北︰三民書局,2002年。
29.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
30.曾春海,《兩漢魏晉哲學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new window
3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3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44年。
33.廖名春,《周易經傳與易學史新論》,山東︰齊魯書社,2001年。
34.熊鈍生主編,《辭海》上、中、下冊,台北 : 中華書局,1981年。
35.劉玉建,《兩漢象數易學研究》,廣西:廣西教育,1996年。
36.劉興隆,《新編甲骨文字典》,北京 :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六、期刊
1.丁四新,〈從出土竹書綜論『周易』諸問題〉,《世界中國哲學學報》,第2期,2001年1月,頁1+3-29。
2.尹錫珉,〈王弼易學解經體例探源〉,《中國哲學史》第4期,2005年,頁19-27。
3.王風,〈《周易正義》的“闕疑”方法〉,《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5卷第3期,2003年9月,頁67-69 +75。
4.王海英,〈孔穎達《五經正義》與唐代文論〉,《中國文學研究》,第2期,2001年,頁25-29。
5.王德貞,〈淺析孔穎達的乾坤觀〉,《唐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03年7月,頁1-3。
6.王興亞,〈試論十二辟卦〉,《周易研究》,第1期,1997年,頁3-8。
7.史少博,〈孔穎達《周易正義》對王弼的超越〉,《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第19卷第3期,2003年9月,頁9-13。
8.安敏,〈孔穎達主編《五經正義》的個人準備〉,《陰山學刊》,第22卷第2期,2009年4月,頁52-56。
9.朱漢民,〈王弼的義理易學〉,《中山大學學報》,第4期第49卷,2009年,頁154-161。
10.余敦康,〈從《易經》到《易傳》〉,《周易研究論文集》第3輯,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頁107-133
11.宋開素,〈孔穎達易學思想研究〉,《周易研究》,第4期,1995年,頁15-26。
12.宋錫同,〈王弼“得意忘象”解《易》方法辨析〉,《周易研究》,第6期,2007年,頁40-61。
13.李蕙如,〈從詮釋學看《周易》歷代注疏〉,《東方人文學誌》,4卷第4期,2005年12月第,頁21-29。new window
14.辛介夫,〈《周易》卦辭“元亨利貞”讀解研究〉,《陝西師範大學學報》,第27卷第4期,1998年12月,頁91-92。
15.周景勛,〈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研究〉,《哲學論集》,第23期,1989年7月,頁84-115。
16.林耕年,〈「氣論」在易經哲學史上的探究〉,《鵝湖》,第29卷第8期,,2004年2月頁42-51。new window
17.林國兵、江玉娥,〈孔穎達易學生命美學思想簡論〉,《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27卷第4期,2007年8月,頁71-75。
18.林國兵、江玉娥,〈孔穎達創化宇宙思想簡論〉,《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8年,頁25-28。
19.林國兵、江玉娥,〈論孔穎達易學中的情、性思想〉,《湖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9卷第4期,2007年8月,頁11-14。
20.尚永琪,〈六朝義疏的產生問題考略〉,《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第六輯,北京 : 中華書局,1993年,頁381-415。
21.孫良明,〈孔穎達關於詞的兼類論述〉,《山東師大學報》,第1期, 1998年,頁79-80+89。
22.高尚榘,〈《周易》“元亨利貞”歧解辨正〉,《齊魯學刊》,第3期,2006年,頁14-17。
23.高懷民,〈《易緯・乾鑿度》,殘篇文解析―西漢形上思想的成就〉,《周易研究》,第1期,2001年,頁1-3。
24.張克賓,〈論孔穎達“備包有无”的易道觀〉,《周易研究》,第2期,2006年,頁87-91。
25.張其成,〈卦象爻數源流考〉,《中國哲學史》,第4期,1997年,頁19-28。
26.張善文,〈略論孔穎達對《周易》義理學的拓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1期,1994年,頁39-43。
27.許瑞娟,〈論王弼對言、象、意關係之考察及其意義〉,《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0期,2009年10月,頁163-180。new window
28.郭文夫,〈從佛學精神評論孔穎達周易正義序之誤謬〉下,《哲學與文化》,第11期,1975年,頁25-36。new window
29.郭文夫,〈從佛學精神評論孔穎達周易正義序之誤謬〉上,《哲學與文化》,第10期,1974年,頁23-32。new window
30.陳改桃,〈《周易》“德”論析〉,《陰山學刊》,第19卷第5期,2006年10月,頁66-70。
31.陳冠明,〈孔穎達世系及入唐前行實考〉,《陰山學刊》,第16卷第5期,2003年9月,頁63-66。
32.陳進益,〈孔穎達《周易正義》試論〉,《健行學報》,第19卷第1期,1999年12月,頁303-314。
33.陳磊,〈試析隋及唐初的儒學統一〉,《孔子研究》,第6期,2001年,頁65-74。
34.陳廣恩,〈論“疏不破注”〉,《寧夏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頁63-68。
35.喬東義,〈孔穎達儒學思想的異質性考論〉,《學術月刊》,第39卷6月號,2007年6月,頁72-77。
36.曾春海,〈《周易》天人關係說之形成與涵義〉,《哲學與文化》,第36卷第12期,2009年12月,頁9-31。new window
37.曾春海,〈易、老哲學理趣之異同〉,《哲學雜詩》,第16期,1996年4月,頁74-91。new window
38.程建功,〈元、亨、利、貞的文化意蘊初探〉,《建材高數理論與實踐》,第19卷第6期,2000年12月,頁49-51。
39.黃忠天,〈南北朝經學盛衰評議〉,《政大中文學報》,第12期,2009年12月,頁89-119。new window
40.黃慶萱,〈『一陰一陽之謂道』析議〉,《鵝湖》,第29卷第3期,2003年9月,頁17-19。new window
41.黃麗娟,〈魏晉南北朝經學中衰原因探析〉,《思辨集》,第3期,1999年12月,頁75-92。
42.楊鑒生,〈《周易正義》的修辭解釋方式〉,《寧德師專學報》,第3期,2009年,頁43-45。
43.鄔昆如,〈隋唐社會哲學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文史哲學報》,第36期,1988年12月,頁161-214。new window
44.臧要科,〈“得意忘言”與“以注合經”―王弼文本詮釋方法探析〉,《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第9卷第5期,2008年10月,頁54 -56+63。
45.趙榮波,〈《周易正義》的宇宙觀〉,《文史哲》,第4期,2008年,頁56-63。
46.趙榮波,〈從“糾偏”看《周易正義》的經學和哲學價值〉,《周易研究》,第3期,2008年,頁68-76。
47.趙豔玲、曹迎春,〈孔穎達的為政思想和從政品行簡析〉,《衡水學院學報》,第7卷第2期,2005年6月,頁43-44。
48.劉大鈞,〈卦氣溯源〉,《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2000年,頁10-16。
49.劉玉平,〈孔穎達的易學詮釋學〉,《周易研究》,第3期,2002年,頁10-17。
50.劉玉建,〈孔穎達易學詮釋學原則及意義〉,《管子學刊》,第1期,2004年,頁59-62。
51.劉玉建,〈漢魏易學的紹承、超越與開新―孔穎達新型易學理論體系的建構〉,第6期,《周易研究》2007年,頁45-56。
52.劉玉建,〈論唐代易學名家孔穎達的易象觀〉,《社會科學戰線》,第3期,2004年,頁40-44。
53.劉敏,〈通經明史的孔穎達〉,《歷史教學》,第10期,2000年,頁46-49。
54.潘重規,〈五經正義探源〉,《華崗學報》(1),1965年,頁121-129。
55.潘忠偉,〈《五經正義》與北朝經學傳統〉,《哲學研究》,第5期,2008年,頁66-72。
56.潘忠偉,〈從《周易正義》看貴無、崇有、獨化說之融合―試論孔穎達易學與玄學的關係問題〉,《哲學研究》,第3期,2007年,頁28-35。
57.鄭萬耕,〈易學中的元亨利貞說〉,《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2004年,頁44-50。
58.龔鵬程,〈《周易正義》之編撰〉,《周易研究》,第4期,2006年,頁3-19。
59.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及其「觀我生」論〉,《孔孟月刊》,第16卷第11期,1978年,頁26-32。new window

七、博碩士論文
1.季英波,《孔穎達易學解經體例探析》,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林國兵,《試論孔穎達的易學理論與美學智慧》,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3.胡保國,《談孔穎達考證詞義的方法》,延邊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4.喬東義,《孔穎達美學思想研究》,復旦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5.楊天才,《周易正義》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6.趙榮波,《〈周易正義〉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7.簡博賢,《今存唐代經學遺籍考》,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碩文,1980
年。
8.龔鵬程,《孔穎達周易正義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80new window
年。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