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酒後駕車者刑事政策與處遇效果之研究
作者:鄒啟勳
作者(外文):Chou, Chi-Hsun
校院名稱:中央警察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林健陽
陳玉書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酒後駕車酒後駕車犯罪刑罰政策處遇效果Driving under influence of alcoholoffenses against public safetypenalty policetreatment effect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7
酒後駕車影響用路人安全,雖一再提高刑罰、加強取締,仍無法有效控制,而且再犯問題嚴重,更造成監獄超收。本研究為了解以刑罰制裁未肇事酒駕者,及以監禁方式處置屢次酒駕犯罪者,是否能達預期成效,藉由蒐集相關研究與運用不同處遇理論模式,利用篩選適宜變項進行分析,以找出有效防治策略,並由多元角度探討酒後駕車刑罰政策與監禁處遇效果。
本研究為了解酒駕犯罪特性,除了以矯正機關中違反刑法第185條之3第1項之酒後不能安全駕駛罪而入監執行者為施測對象之外(有效樣本男性有633名,女性有62名,合計695名);同時透過道路交通安全、刑事法學、犯罪學者以及刑事司法體系中之警政、檢察、審判、矯正、保護等部門之實務工作者,進行德菲專家調查(男性有19名,女性有11名,合計30名),評量酒駕政策刑罰化的專家共識。
本次酒駕問卷統計分析發現:酒駕受刑人以男性、未婚且低社經地位居多,教育程度多為高中以下;有將近50%的單純酒駕受刑人表示,未曾參加過教化活動及衛生醫療處遇,對此處遇亦有超過50%的受刑人表示有些或非常需要。在刑罰監禁處遇效果方面,影響程度依序為「特別威嚇」、「監禁適應」、「負面標籤」、「機構控制」及「剝奪疏離」。酒駕入監次數愈少,對監禁處遇的嚇阻效果愈大;入監服刑次數愈多、執行刑期愈長,對機構控制認同程度愈高,對監禁適應產生的影響也愈認同。
在德菲專家調查方面,多數專家認為酒駕刑罰化減少肇事雖略顯成效,但非抑制酒駕之唯一手段,尤其針對宣告六月以下徒刑無力繳納罰金者,可採行社會勞動替代, 若一律入監服刑,易造成社會隔離,並導致監獄超收擁擠問題;倘能對酒駕者施以適當酒癮評估,採取「醫療優於司法」觀念,提供個案多元處遇服務,可能有降低酒駕發生的機會;同時採用多元方式進行教育宣導,提高民眾對酒駕危險認知;針對「酒駕累犯」強制裝設「酒精鎖(Alcolock)」,預防於酒後企圖再操控車輛上路;並依法令規定課徵酒品健康福利捐,供作交通安全宣導防制酒駕專款。
根據研究結果建議:(一)單純酒駕者處遇政策應立基於經驗證據;(二)建置評估酒駕處遇成效之多元指標;(三)妥善規劃路檢勤務,持續嚴正執法,提高酒駕臨檢取締密度;(四)鼓勵檢察官採取多元性之緩起訴處分;(五)參酌美國酒駕法庭制度、採取整合性治療處遇;(六)單純酒駕受刑人不應以入監執行作為最終處罰;(七)實施處所分流分治、提升酒駕者多元醫療處遇服務;(八)強化青少年酒精依賴產生負面影響之衛教課程;(九)結合政府與民間資源,多方推展酒駕安全教育;(十)加強酒駕累犯控管作為,推動車輛裝設「酒精鎖」或「特殊辨識標誌」;(十一)課徵酒品健康福利稅捐、調高酒類販售價格。
Abstract
Driving under influence of the alcohol affecting passenger’s safety arrests governments around the countries’ attention. It is not effective to control drunk driving even though governments repeatedly raise penalty, clamping down on drunk driving. In addition to this, repeat recidivism of drunk driving is a more serious problem, it results in the overcrowding prisons. The present study aims at understanding whether impose penalty on drunk drivers without causing accidents and put repeat drunk drivers behind the bar could produce the expected outcome. To find out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the present study explores drunk driving penalty policy and treatment effects of impressments by collecting related theories, screening and analyzing proper variables to the outcome of drunk driving.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riving under influence of alcohol, the study employs the questionnaire with inmates and Delphi methods. With reference to the samples, inmates in prisons violates item 1 article 185-3 are invited to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the effective samples include 633 male, 62 females, the total samples are 695). In the case of the Delphi method (19 male, 11 females, the tale samples are 30) to evaluate penalty policy expert consensus of the drunk driving.
After statistics analyses, the study finds that nearly 50% simple drunk driving inmates they have never participat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For not receiving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health medical treatment, over 50% inmates state that they have some or high need. Regarding effect distribution of the penalty treatment effects, simple drunk drivers consider its influential level (from high to low) are “specific threat”, “adjustment threat”, “impressment adjustment”, “negative label”, “institutional control and “deprivation isolation”. The number of imprisonment due to drunk driving or the less time the inmates going behind bar, they have a higher level of identification; the more time inmates go into prison, the longer the execution sentence, participants have higher level of identification for institutional treat, they also produce a higher level of identification for imprisonment adjustment.
The results of Delphi method indicate that drunk driving standard brings into the legal components to be positive. Most experts consider criminalizing drunk driving may have obvious effective; however, it is not the way to suppress drunk driving. Especially for inmates whose sentence is under 6 moths, they are unable to pay the fine, it can replace with the community service. If all drunk drivers are put behind bar, it is easy to cause social isolation, resulting in overcrowding prisons. Proper alcoholism evaluation can be done on simple drunk drivers, adopting “medicine prior to justice”, providing multiple treatment service could reduce the drunk driving opportunities. Meanwhile, employing multivariant methods to conduct educational propaganda to enhance risk cognition for driving. “Driving recidivists” are compulsorily installed “Alcolock”, that is to prevent drinkers intend to drive. The health and welfare surcharge of alcohol for special fund of traffic safety propaganda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those include (1) evidence-based drunk driving policy is constructed and review the operation of the police at proper time; (2) Multiple index for evaluating treatment outcome for drunk driving are established; (3) Providing youth with health courses that alcohol dependence produces negative influence; (4) Combing governmental and private resources to promote safety education for drunk driving in multiple means; (5) Properly planning the sobriety checkpoints and enhancing clamming down the density of sobriety checkpoints; (6) Encouraging prosecutors to use delay prosecution with receiving addiction treatment; (7) Promoting established of alcohol courts and expanding transference punishment to receive suitable treatments for drink driving recidivists (addicted individuals); (8) It should not be the finalist punishment for simple drink drivers. (8) Putting the simple drunk drivers behind the bar should not be the final punishment; (9) Thee treatment venues and methods ae split and divide, providing drunk drivers with multiple medical treatment service; (10) To reinforce the control behaviors for drunk drivers, promoting vehicles to install “Alcolock” or “specific identification mark”; (11) To levy a tax of health and welfare surcharge of alcohol and increase the price of alcohol.
一、中文書目
王文科(2017)。教育研究法(第17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玉玲(2011)。酒後駕車違規者之行為認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
王宗博(2001)。危險犯之研究-以刑法第一八五條之三酒醉駕車問題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王佳煌、潘中道、郭俊賢、黃瑋瑩、邱怡薇(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質性與量化途徑(原作者W. Lawrence Neuman)。臺北: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王保進(2006)。中文視窗版SPSS與行為科學研究。新北市: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王英傑(2007)。基層警察人員工作壓力、情緒智力對其飲酒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
方仰寧(2006)。取締酒後駕車勤務之研究-以臺北市為研究範圍。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
方彥吉(2009)。國軍官兵酒駕成因探討與改進措施之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
方國璽(1994)。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與交通警察執法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
毛國楠、張鳳琴(2000)。教育大辭書。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資料來源: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5394/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5日。
內政部警政署(2002)。道路交通事故狀況分析。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專題分析,2002年9月。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8&nowPage=2&pagesize=15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9月24日。
內政部警政署(2005)。赴美國考察交通警察組織及執法作為出國報告。資料來源:http://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report_detail.jspx?sysId=C09401355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0月5日。
內政部警政署(2008)。96年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專題分析,2008年12月。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8&nowPage=2&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9月24日。
內政部警政署(2009)。97年全國道路交通事故概述及交通執法績效分析。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專題分析,2009年10月。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8&nowPage=2&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9月28日。
內政部警政署(2011)。警政統計通報(100年第12號,100年3月23日),資料來源: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4&xq_xCat=17&nowPage=3&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4月1日。
內政部警政署(2015)。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與國際比較分析。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專題分析,2015年11月。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8&nowPage=2&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日。
內政部(2016)。酒駕取締「零容忍」 104年酒駕死亡人數近20年新低。資料來源:內政部新聞發佈http://www.moi.gov.tw/chi/chi_news/news_detail.aspx?sn=10260&type_code=02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2月1日。
內政部警政署(2016)。警政統計通報(105年第12週,105年3月23日),資料來源: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4&xq_xCat=24&nowPage=3&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4月1日。
內政部警政署(2016)。警政統計通報(105年第14週-105年4月6日),資料來源: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4&xq_xCat=24&nowPage=3&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4月6日。
內政部警政署(2016)。近5年(100-104年)防制「酒後駕車」成效及肇事特性分析。內政部警政署統計室專題分析,2016年7月。https://www.npa.gov.tw/NPAGip/wSite/lp?ctNode=12598&nowPage=2&pagesize=1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日。
內政部警政署(2018)。警政統計/警政統計查詢網,資料來源:https://ba.npa.gov.tw/npa/stmain.jsp?sys=100/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1月2日。
丘昌泰(2000)。災難管理學。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甘添貴、謝庭晃(2006)。捷徑刑法總則。作者自版。
史慶璞(2007)。美國憲法理論與實務。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立法院(1996)。立法院第3屆第2會期第21次會議議案關係文書。委員第1630號提案:報1-4。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cgi/lylgmeet_newimg?cfcccfcdcdcececfcfcd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0日。
立法院(1999)。立法院公報第88卷第13期院會紀錄,頁218。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ttscgi/lgimg?@881301;0077;0218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2月20日。
立法院(2009)。立法院公報第98卷第31期院會紀錄,頁399-428。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ttscgi/lgimg?@983100;0399;0428 最後瀏覽日期: 2016年6月20日。
立法院(2011)。立法院公報第100卷第70期院會紀錄,頁151-173。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007001;0151;0173 最後瀏覽日期: 2015年12月20日。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12)。法規資源引介-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14輯:3,101年1月。臺北:立法院國會圖書館。資料來源:http://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263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0月25日。
立法院(2013)。立法院公報第102卷第38期院會紀錄,頁1212-1213。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cgi/lypdftxt?10203803;1212;1213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7月20日。
立法院(1968)。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1968年1月24日制定,同年5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4C60184C601886CD60180CBC9A064D601A0C629B260C6418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1975)。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1975年7月11日修正,同年月24日公布,1976年1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0000^020170640711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1986)。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1986年5月13日修正,同年月21日公布,1977年7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00FFFFFD00^020170750513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1996)。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1996年12月31日修正,1997年1月22日公布,1977年3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D^020170851231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01)。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01年1月2日修正,同年月17日公布,2001年6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0900102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02)。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02年6月7日修正,同年7月3日公布,同年9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0910607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05)。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05年12月9日修正,同年月28日公布,同年月30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0941209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11)。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11年1月7日修正,同年月19日公布,同年2月15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1000107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12)。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12年5月8日修正,同年月30日公布,同年10月15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1010508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13)。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13年1月14日修正,同年月30日公布,同年3月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1020114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7月18日。
立法院(2013)。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2013年12月24日修正,2014年1月8日公布,2014年3月31日施行)。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03C09E3C3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2017102122400^00056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7月20日。
立法院(1999)。中華民國刑法(1999年3月30日修正,同年4月21日公布)。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620CC01306C007680CC003CBDC466A0CD40326D8666A0DC0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8月23日。
立法院(2007)。中華民國刑法(2007年12月18日修正,2008年1月2日公布)。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中華民國刑法/96年12月18日修正/立法歷程/立法院公報第96卷第83期院會紀錄,1144頁。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ttscgi/lgimg?@968304;1138;1145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2月30日。
立法院(2011)。中華民國刑法(2011年11月8日修正,同年11月30日公布)。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2B2F10899B0000000000000000014000000004FFFFFA00^04536100110800^0001C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8月23日。
立法院(2013)。中華民國刑法(2013年5月31日修正,同年6月11日公布)。立法院全球資訊網/法律條文/立法院法律系統。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lawc/lawsingle?009F68AAFCB5000000000000000000A000000002FFFFFA00^045361001108^0001400100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9月21日。
立法院(2007)。精神衛生法。立法院國會圖書館法律系統,2007年7月4日公布,2008年7月4日施行。資料來源:http://lis.ly.gov.tw/lgcgi/lglaw?@91:1804289383:f:NO%3DC702526*%20OR%20NO%3DC002526%20OR%20NO%3DC102526$$4$$$NO 最後瀏覽日期2014年12月5日。
朱坤茂(2012)。緩起訴制度在我國刑事訴訟法上運作與檢討。刑事法雜誌,56(4),42-44。
朱禮伶(2009)。應用駕駛模擬器探討酒後駕駛行為反應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研究所。
江樹人(2004)。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對違規駕駛人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基隆監理站個案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
何文遠(2011)。酒後駕車刑事政策分析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
何榮進(2006)。主成份分析運用於環境因子與交通安全關係之研究。立德管理學院資源環境研究所。
何嘉熙(2013)。取締酒後駕車法制之研究-以拒絶酒測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何曉飛(2011)。成年觀護個案酒駕風險知覺、拒酒自我效能與酒後駕車行為之關聯性。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
吳上星(2010)。酒駕受刑人在監適應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吳 定(2003)。政策管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吳金白(2010)。酒後駕車肇事再犯危險因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吳明隆(2008)。SPSS操作與應用變異數分析實務。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吳姿瑩(2015)。酒駕重罰化對成年累犯之嚇阻效果。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吳靜芝(2008)。美國酒駕成因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呂宜芬(2005)。我國修復式正義實踐途徑之研究-以緩起訴處分之酒醉駕車者為探討對象。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宋明哲(2001)。現代風險管理(修訂五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李佳玟(2005)。風險社會下的反恐戰爭。月旦法學雜誌,118,30-40。
李妙純、吳元培、陳孝平(2016)。以論人計酬制度提供矯正機關收容人之健康照護芻議。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5(3),235-238。資料來源: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PublicationJournal?PublicationID=10232141&IssueID=201606220001
李美華、孔祥明、李明寰、林嘉娟、王婷玉、李承宇(譯)(2005)。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第九版下冊(原作者Earl Babbie)。臺北:時英出版社。
李 茜(2000)。中國與德國、美國道路交通法律法規比較研究。中國大陸天津市財經學院法學系。
李國隆(2013)。中止犯、持續犯與一般青少年生命歷程及其再犯影響因素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李翔甫(2005)。從基本權保障觀點論警察實施酒測之職權。中央警察大學法律科學研究所。
李憲人(2013)。警察官防除交通危險權限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杜惠錦(2012)。不能安全駕駛動力交通工具罪量刑實務分析。司法周刊,1612,1-41。
周珍珍(2001)。犯罪青少年自尊、困擾問題及其因應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周桂田(2003)。從「全球化風險」到「全球在地化風險」之研究進路:對貝克理論的批判思考。臺灣社會學刊,31,157。
周盈成譯(2006)。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會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原作者David Garland)。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周愫嫻、高千雲(2001)。監獄環境對受刑人生理及心理適應狀況之影響。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31(6),119-122。
周愫嫻、曹立群(2007)。犯罪學理論及其實證。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周碧瑟、劉美媛(2001)。台灣在校青少年飲酒盛行率與相關因素的探討。台灣衛生教育雜誌,20(2),143-152。
林山田(1997)。論刑事不法與行政不法。刑事法論叢(二)。作者自版。
林山田(2000)。審判?林山田談法論政。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林山田(2001)。刑法的革新。臺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山田(2005)。刑罰學修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林山田(2008)。刑法通論上冊第10版。臺北:臺大法學院圖書部。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12)。犯罪學(增訂五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林劭仁(2000)。我國高級中學後設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林東茂(1999)。刑法爭議問題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東茂(2016)。刑法綜覽-2016修訂版。臺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林茂成(2003)。當前大型公共建設問題與對策之研究。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
林國禎(1995)。酒醉駕駛問題現況分析與執法策略之研究-以臺北市為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
林勝義(2003)。社會工作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林健陽、陳玉書、柯雨瑞(2003)。國內外毒品戒治模式分析。中央大學犯罪防治學報,4,75-98。
邱皓政(2008)。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邱淑芬、蔡欣玲(1996)。德爾菲預測術:一種專家預測的護理研究方法。護理研究,4 (1),92-98。
法務部(2004)。92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5)。93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6)。94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7)。95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8)。96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09)。97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10)。98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11)。99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12)。100年法務統計年報。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2013)。101年法務統計年報。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book/Book_Detail.aspx?book_id=191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5月25日。
法務部(2014)。102年法務統計年報。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book/Book_Detail.aspx?book_id=191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5月25日。
法務部(2015)。103年法務統計年報。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book/Book_Detail.aspx?book_id=191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5月25日。
法務部(2016)。104年法務統計年報。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book/Book_Detail.aspx?book_id=191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5月25日。
法務部(1999)。研商訂定第185條之3服用毒品、麻醉藥品、或其他相類之物,不能安全駕駛交通工具之認定標準會議紀錄。法務部公報,228,27-28。
法務部(2007)。中華民國96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臺北:法務部。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06)。道路交通安全規則(2006年6月30日修正)。全國法規資料庫/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95.6.30)。資料來源: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K0040013&LNNDATE=20060630&LSER=001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2)。道路交通安全規則(2012年10月12日修正)。全國法規資料庫/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01.10.12)。資料來源: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OldVer.aspx?Pcode=K0040013&LNNDATE=20121012&LSER=001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法務部(2013)。道路交通安全規則(2013年6月11日修正,同年6月13日施行)。法務部全球資訊網/全國法規資料庫/法規檢索/。資料來源: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k1=%e9%81%93%e8%b7%af%e4%ba%a4%e9%80%9a%e5%ae%89%e5%85%a8%e8%a6%8f%e5%89%87&t=E1F1A1&TPage=1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月18日。
法務部(2013)。統一酒駕再犯發監標準,避免執行不公。資料來源:法務部新聞發布https://www.moj.gov.tw/cp-21-50914-e15ab-001.html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1月9日。
法務部(2016)。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性別統計/檢察統計。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3_Report.aspx?list_id=728/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4月28日。
法務部(2016)。易服社會勞動制度施行概況。資料來源:法務統計/統計分析/統計摘要分析/專題分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File.ashx?list_id=1451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1月9日。
法務部(2016)。新入監不能安全駕駛罪受刑人特性分析。資料來源:法務統計/統計分析/統計摘要分析/專題分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File.ashx?list_id=1460/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2月30日。
法務部(2016)。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統計資訊服務/進階統計查詢。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inquiry/InquireAdvance.aspx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9月28日。
法務部(2018)。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統計資訊服務/進階統計查詢。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1月5日。
法務部(2018)。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統計資訊服務/進階統計查詢/檢察業務。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1月5日。
法務部(2018)。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法務統計重要參考指標(106年12月)。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1月5日。
法務部(2018)。法務部統計處/法務統計/統計資訊服務/進階統計查詢/矯正業務。資料來源: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 最後瀏覽日期:2018年1月5日。
法務部矯正署台東監獄(2013)。102年度收容人酒癮戒治處遇班。臺東:法務部矯正署台東監獄。
胡幼慧、姚美華(2008)。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胡幼慧、姚美華(2008)。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與本土女性研究實例。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徐志光(2003)。從政策執行面分析酒醉駕車處罰政策-兼論刑罰化與除罪化之探究。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
徐湘棠(2012)。警察執行取締酒後駕車勤務之影響因素分析-後現代主義的觀點。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
高新發(2010)。德菲法。載於管倖生、阮綠茵、王明堂、王藍亭、李佩玲、高新發、…、盧麗淑(編著),設計研究方法(237-252)。臺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涂芳凱(2003)。高雄市港資源整合發展策略評估之研究。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
張文菘(2009)。酒駕犯罪之探討。2009年第四屆海峽兩岸暨香港、澳門警學研討會論文集。
張文菘(2010)。酒後駕車行為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1,105-138。
張文菘(2011)。酒醉駕駛人特性及其影響因素之實證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張志泉(2010)。日本犯罪者處遇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
張旺祥(2005)。結合AHP與可拓理論應用於資訊系統委外承包商評選評估準則與權重之建立。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臺中:滄海書局。
張新立、葉純志(2003)。酒後駕車防治措施成效之監控與評估-以台北市為例。運輸計劃季刊,32(1),131-150。
張 蕙(2015)。酒癮者之酒駕再犯防治對策-以社會復歸為中心。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張麗卿(1999b)。酗酒駕車在交通往來中的抽象危險-評臺北地方法院88年度北簡字第1484號號等判決。月旦法學雜誌,54,173-180。
張麗卿(2001)。交通刑法的功能。2001年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學術補助計劃。
張麗卿(2002)。交通刑法。臺北:新學林出版公司。
張麗卿(2012)。交通犯罪之法律規範與實證分析。中原財經法學,28,133。
許春金、陳玉書、游伊君、柯雨瑞、呂宜芬、胡軒懷(2006)。從修復式正義觀點探討緩起訴受處分人修復性影響因素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計劃(國科會計畫,計劃編號:NSC93-2414-H-305-008)。
許春金、陳玉書、蔡田木等(2013)。毒品施用者處遇及除罪化可行性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
許春金(2013)。犯罪學(修訂七版)。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許春金、楊士隆、周愫嫻、鄭瑞隆、沈勝昂、陳玉書、…、侯崇文(2016)。刑事司法與犯罪學研究方法。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祖銘(2014)。防制酒駕執法現況及策進作為。中央警察大學2014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
許福生(2003)。變動時期的刑事政策。桃園:中央警察大學出版社。
許福生(2010)。風險社會與犯罪治理。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許福生(2012)。犯罪與刑事政策學。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許福生(2013)。古典犯罪學派與現代國家犯罪治理模式之評析。刑事法雜誌,57(3),72。
許恒達(2012)。從德日台三方觀點論不能安全駕駛罪之本質-從德國法之角度。台灣法學雜誌,210,116-118。
郭千哲(2005)。基層醫療診所的酒癮盛行率。台灣精神醫學,19(2),137-147。
陳玉萍(2004)。我國緩起訴制度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陳正昌、程炳林、陳新豐、劉子鍵(2009)。多變量分析方法-統計軟體應用。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亮妤(2017)。鞭刑之外,關於酒駕防治,我們還能怎麼做?法扶報報/一種說法。資料來源:https://www.laf.org.tw/index.php?action=LAFBaoBao&tag=320
陳明安(2011)。臺北縣員警取締酒後駕車執法意願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志(2008)。酒後駕車者之問題行為症候群研究:以臺北市為例。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陳喬琪(2009)。成癮不成癮,大有問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陳喬琪(2012)。從流行病學看酒癮的診斷。健康世界,315,39-41。
陳 敏(2013)。行政法總論。作者自版。
陳新民(2015)。行政法學總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陳建源(2010)。酒醉駕駛罪及其科學檢測之研究。東吳大學法律系。
陳國隆(2001)。結合3E的方式改善易肇事路段之研究。2001年中華大學管理學院第八屆運輸安全研討會論文集。431-436。
陳筱娟(2013)。酒後駕車成因分析及其防制對策之研究-以桃園縣為例。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陳麗秋(2008)。政策對美國酒駕死亡的影響。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
陸怡璇(2008)。從保護法益觀點談刑法第一百八十五條之三的不能安全駕駛罪。比較刑法專題研究課程課堂報告。
曹顧齡(1997)。道路交通處罰規定之民意調查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政研究所。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研究中心(2012)。101年上半年度全國民眾被害暨政府維護治安施政滿意度調查報告。資料來源:http://deptcrc.ccu.edu.tw/examine/showExamine/43最後瀏覽日期:2014年12月25日。
黃志祥(2014)。酒後駕車行為影響因素及刑罰威嚇效果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黃宜湘(2014)。酒醉駕車政策對警察勤務規劃與執行的影響。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黃承傳、胡谷展(2002)。台北市酒後駕車外顯特徵及違規原因分析。2002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論文集。
黃建樂(1999)。現行道路交通安全講習制度之探討。警光雜誌,516,29-31。
黃盛琪(2014)。酒駕受刑人處遇執行之研究-以花蓮看守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學系。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12)。犯罪學新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黃徵男、賴擁連(2015)。21世紀監獄學理論、實務與對策。臺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黃博謙(2005)。國民小學資訊教育評鑑指標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
曾平毅(2008)。酒後駕車防制工作之迷思。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網站交通評論。資料來源:http://www.cit.org.tw/attachments/075_075_%E9%81%8B%E8%BC%B8%E4%BA%BA%E9%80%9A%E8%A8%8A%E7%AC%AC79%E6%9C%9F.pdf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1月22日。
曾婉甄(2014)。飲酒駕駛對策法制之研究-以日本法為中心。中央警察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曾淑瑜(2009)。刑法分則實例研習-國家、社會法益之保護。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曾嘉慧(2008)。臺灣企業資訊倫理衡量指標之研究。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游俊哲(2003)。以社會行銷觀點探討台北市民眾酒後駕車之行為意向。國立交通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湯華盛、葉英堃(2004)。精神性疾病(酒精依賴/濫用)之社區流行病學。當代醫學,31(6),495-502。
湯儒彥、曹壽民(2007)。從連坐處罰探討酒醉駕車行政處罰的界限力。臺北大學法學叢論,62,91-124。
楊士隆、李宗憲(2010)。藥物法庭在台灣實施之可行性探討。中國藥物依賴性雜誌,19(4),292。
楊士隆(2007)。毒癮戒治及減害計畫政策績效指標研究。2007年度行政院衛生署管制藥品管理局委託科技研究計畫。
楊士隆、蔡德輝、張伯宏、李宗憲、莊淑婷、黃天鈺(2008),戒治機構內成癮性毒品施用者之管理與處遇模式建構。法務部委託研究結案報告。
楊竣升(2009)。日本飲酒駕駛對策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察政策研究所。
楊婷婷(2011)。酒後駕車防治策略之研究-應用層級分析法。逢甲大學運輸科技與管理學系。
楊冀華(2017)。毒品施用者司法處遇效能之追蹤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葉寶文、傅祖壇(2006)。酒後駕車行為決策之研究。運輸計劃季刊,35(3),337-364。
電子公路監理網法規檢索系統(1968)。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68年4月5日訂定)。監理法規檢索系統/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68.4.5)。資料來源: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Article.aspx?LawID=A0003000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電子公路監理網法規檢索系統(1987)。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87年6月15日修正)。監理法規檢索系統/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87.6.15)。資料來源: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History.aspx?LawID=A0003022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電子公路監理網法規檢索系統(1990)。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90年12月15日修正)。監理法規檢索系統/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90.12.15)。資料來源: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Article.aspx?LawID=A0003029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電子公路監理網法規檢索系統(1997)。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97年11月22日修正)。監理法規檢索系統/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997.11.22)。資料來源: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Article.aspx?LawID=A0003041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電子公路監理網法規檢索系統(2000)。道路交通安全規則(2000年2月1日修正)。監理法規檢索系統/所有條文/歷史法規/道路交通安全規則(2000.2.1)。資料來源: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History.aspx?LawID=A0003045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月23日。
電子公路監理網法規檢索系統(2013)。資料來源:https://www.mvdis.gov.tw/webMvdisLaw/LawArticle.aspx?LawID=A0003000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7月10日。
監察院(2013)。專業法庭(院)執行成效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臺北:監察院。
廖正豪(2012)。緩起訴制度的任務與前瞻。刑事法雜誌,56(4),7。
臺北市政府(2018)。酒駕醫療介入成果發表記者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2018年8月27日新聞稿。資料來源:https://www.gov.taipei/News_Content.aspx?n=F0DDAF49B89E9413&sms=72544237BBE4C5F6&s=42418961775F2A98。最後造訪日期:2018年9月1日。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2001)。89年臺灣法務統計專輯。21,52。臺北: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2002)。90年臺灣法務統計專輯。22,52。臺北: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2003)。91年臺灣法務統計專輯。23,52。臺北: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
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2004)。92年臺灣法務統計專輯。24,52。臺北:臺灣高等法院檢察署。
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2011)。竹檢酒駕案件酒癮戒治處遇及生命教育課程,成效顯著!。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2011年11月2日新聞稿。資料來源:http://www.scc.moj.gov.tw/ct.asp?xItem=248431&ctNode=28980&mp=013。最後造訪日期:2017年9月1日。
蔡中志(2010)。酒後駕車肇事防制對策之研究。交通學報,10(1),39-58。
蔡田木(2006a)。我國監禁狀況及其趨勢之分析。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7,227-258。
蔡永福(2014)。酒醉駕駛和公共危險之防制-以嘉義縣、市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政府與公共事務研究所。
蔡惠芳(2000)。從危險理論論不能安全駕駛罪。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
蔡偉杰(2002)。從危險犯概念論酒後駕車之刑事責任-併淺論車禍肇事逃逸罪與原因自由行為。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
蔡碧玉(2004)。刑法之修正與當前刑事政策。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蔡德輝、楊士隆(2017)。犯罪學(增訂第七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蔡震榮(1996)。德國道路交通法之介紹。1996年道路交通安全與執法研討會。252-261。
劉士誠(2014)。假釋受刑人持續與中止犯罪影響因素之縱貫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劉宗為、黃煜文(譯)(2006)。懲罰與現代社會(原作者David Garland)。臺北:商周出版。
劉耀仁(2008)。臺灣音樂著作盜版防制政策工具之系統動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潘秀玲(2010)。國小學童觀看酒類廣告頻率與其酒精期待相關性探討。國家衛生研究院電子報,337。2010年1月14日。
鄧振源(2005)。計畫評估:方法與應用(第二版)。海洋大學運籌規劃與管理研究中心。
鄧煌發(2001)。社區處遇。載於許春金(主編),刑事司法概論(327-362頁)。台北市:編者自行發行。
鄧煌發(2002)。當代社區處遇措施之探討。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5,117-146。
衛生福利部(2016)。105年度矯正機關藥癮、酒癮戒治醫療服務獎勵計畫。衛生福利部心理及口腔健康司/特殊族群處遇/矯正機關藥、酒癮戒治服務。資料來源:http://www.mohw.gov.tw/CHT/DOMHAOH/DM1_P.aspx?f_list_no=186&fod_list_no=3615&doc_no=28213&rn=841551240 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3月31日。
賴擁連(2000)。台灣地區毒品犯罪者戒治處遇成效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賴擁連(2013)。從西方社會成癮性監禁政策檢視我國當前的重刑化刑事政策。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16,43-70。臺北: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盧映潔(2001)。論危險前行為的成立要件-以德國聯邦最高法院判決見解為說明。月旦法學雜誌,78,121。
謝瑞智(2002)。犯罪學與刑事政策。臺北:文笙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謝煜偉(2004)。二分論刑事政策之考察與批判-從我國「寬嚴並進的刑事政策」談起。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簡美慧、朱正倫、束連文、謝文彥(2014)。當前酒駕政策的檢視與衍生的挑戰學術論壇,中央警察大學犯罪防治學報,19,97-115。
魏大喨(2000)。臺灣高等法院88年度上易字第4856號判決補充理由-刑法第185條之3酒醉駕車不能安全駕駛之刑事責任。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68。
蘇俊雄(1993)。刑事犯與行政犯之區別理論對現代刑事立法的作用。刑事法雜誌,37(1),28。
顧忠華(1994)。風險社會的概念及其理論意涵。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9,57-79。
二、外文書目
(一)德文書目
Hentschel, Peter., (2005). Straßenverkehrsrecht, 38. Aufl., 2005, § 24a StVG, Rdnr. 11.
Herbert Tröndle, Kommentar., (1997). Strafgesetzbuch, §315cStGB., 1997. Auf48, S.1573; §316, S.1584.
Janiszewski, Jagow, & Burmann., (2004). Straßenverkehrsrecht–Kommentar, 18. Aufl., 2004, § 24a StVG, Rdnr. 1.
SVS 2005, S.24. 參照網址: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DE/Content/Publikationen/Fachveroeffentlichungen/Rechtspflege/StrafverfolgungLangeReihen.psml. (last visit on 11/1/2015)
SVS 2005, S.44-46. 參照網址:http://www.destatis.de/jetspeed/portal/cms/Sites/destatis/Internet/DE/Content/Publikationen/Fachveroeffentlichungen/Rechtspflege/StrafverfolgungLangeReihen.psml. (last visit on 11/1/2015)
(二)日文書目
大谷實(1994)。刑法講義總論。日本東京:成文堂。
大谷實(1996)。刑事政策講義。日本東京:弘文堂。
大阪高等裁判所昭和43年11月30日裁判,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第21卷第5期,頁630。
今井猛嘉(2014)。自動車運転死傷事故等処罰法の新設:危険運転致死傷罪等の改正。刑事法ジャーナル,第41号,2014年,頁4-17。
本庄武(2015)。自動車事故を巡る厳罰化のスパイラル:危険運転致死傷罪から自動車運転処罰法へ。法学セミナー,第60卷第3号,2015年3月,頁23-28。
日本法務省(2012)。日本犯罪白書平成24年版-第7編第2章第4節之2民間協力者及び団体之官方與民間團體合作防止酒駕特別計畫之案例。http://hakusyo1.moj.go.jp/jp/59/nfm/n_59_2_7_2_4_1.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6月21日。
日本法務省(2014)。日本犯罪白書平成26年版-第1編第3章第1節之2交通犯罪の動向之(4)道交違反。http://www.moj.go.jp/housouken/houso_hakusho2.html.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9月21日。
日本道路交通法(2015)。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9%81%93%E8%B7%AF%E4%BA%A4%E9%80%9A%E6%B3%95。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0月25日。
http://ja.wikipedia.org/wiki/%E9%81%93%E8%B7%AF%E4%BA%A4%E9%80%9A%E6%B3%95。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0月25日。
日本維基百科(2013)。自動車の運転により人を死傷させる行為等の処罰に関する法律。http://ja.wikisource.org/wiki/%E8%87%AA%E5%8B%95%E8%BB%8A%E3%81%AE%E9%81%8B%E8%BB%A2%E3%81%AB%E3%82%88%E3%82%8A%E4%BA%BA%E3%82%92%E6%AD%BB%E5%82%B7%E3%81%95%E3%81%9B%E3%82%8B%E8%A1%8C%E7%82%BA%E7%AD%89%E3%81%AE%E5%87%A6%E7%BD%B0%E3%81%AB%E9%96%A2%E3%81%99%E3%82%8B%E6%B3%95%E5%BE%8B。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0月22日。
仙台高等裁判所昭和40年8月6日裁判,高等裁判所刑事判例集,18(5),575。
田平武史(2011)。飲酒に問題のある対象者の処遇の現状-飲酒運転防止プログラム。犯罪と非行,169,189-192。
交通法科学研究会(2005)。危険運転致死傷罪の総合的研究-重罰化立法の検証。日本評論社,216-217。
伊藤榮樹、小野慶二、莊子邦雄(1988)。注釈特別刑法【第六巻Ⅰ】。立花書房。
村上尚文(1993)。酒気帶び運転(その一)。收錄於石川達紘編,刑事裁判実務大系4(ii)卷道路交通(2),青林書院。
浜井浩一、芹沢一也(2010)。犯罪不安社会―誰もが「不審者」?。東京:光文社。
國友幸子(2011)。保護観察所における飲酒運転事犯者処遇~飲酒運転防止プログラムについて~。2011年6月,http://www.kurihama-med.jp/branch/pdf/alyobo_pr_225.pdf. 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0月25日。
黑武者英世(2013)。交通事犯受刑者に対する外泊の実施について。刑政,124(8)。
道路交通法研究會編著(2010)。最新道路交通法注解(全訂版)。日本:立花書房。
郷治知道(2004)。「交通法のㄧ部を改正する法律」について(2)。警察学論集,57(10),1-65。
(三)英文書目
Agrawal A, Grant JD, Waldron M,(2006). Risk for initiation of substance use as a function of age of onset of cigarette, alcohol and cannabis use: findings in a Midwestern female twin cohort. Prev Med 43, 125-8.
Akers, R. L., & Sellers, C. S., (2010). Criminological theories: Introduction,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lemagno, S. A., (2001). Women in jail:is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enough?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91(5), 798-800.
Alexander, R. & Murray, D., (1992). Understanding Substance Abuse and Treatment. Goodway Graphics, Springfield, VA.
Anderson, James. E. (2003). Public policymaking: An introduction.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34.
Beck, A. J., & Shipley, B. E., (1989). Recidivism of Prisoners Released in 1983. Bureau of Justice Statistics Special Reports.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Berg, B. L., (2001).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4th ed.). CA: pearson allyn and bacon.
Bonta, J., Wallace-Capretta, S., & Rooney, J., (2000). A quasi-experimental evaluation of an intensive rehabilitation supervision program. Criminal Justice and Behavior, 27, 312-329.
Borwer, K. J., Blow, F. C., & Beresford, T. P., (1989). Treatment implication of chemical dependency model: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Journal of Substance Abuse Treatment. 6, 147-157.
Cavaiola, Alan A. & Wuth, Charles H. (2002).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the DWI Offender. The Haworth Press.
Champion, D. J., (2001). Corre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NJ: Prentice-Hall.
Clarke & Cornish, (2001). Rational Choice. In Paternoster, Raymond & Bachman, Ronet ed. Explaining Criminals and Crime: Essays in Contemporary Criminological Theory, California: Roxbusy Publishing Company.
Clarke, R. V., Contre, S., & Petrossian, G., (2010). Deterrence and Fare Evasion: Results of a Natural Experiment. Security Journal, 23, 5-17.
Cullen, F. T., Pratt, T. C., Miceli, S. L., & Moon, M. M., (2002). Dangerous liaison? Rational choice theory as the basis for correctional intervention. In A. R. Piquero & S .G. Tibbetts (eds.), Rational choice and criminal behavior: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 New York: Routledge.
Cullen, F. T., Wright, J. P., & Applegate, B. K., (1996). Control in the community: The limits of reform? In A .T. Harland (ed.), Choosing correctional options that work: Defining the demand and evaluating the supply (69-116).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Dalkey, N., & Helmer, O. (1969). 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Management Science, 9(3), 458-467.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fson, D. H. (1975). Group techniques for prog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es. Chicago, NJ: Scott. Foresman and Company.
Deng, F., Vaughm, M. S., & Lee, L. J., (2001). Final Report: Determinants of Recidivism for Drug Offenders in Taiwan.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 TX.
Doke, E.R & Swanson, N.E. (1995). Decision variables for selecting prototyping in information systems development: a Delphi study of MIS manag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9(4), 173-182.
Donovan, D. M., & Rosengren, D. B., (1999). Motivation for behavior change and treatment among substance abusers, In J. A. Tucker, D.M. Donovan, & G. A. Marlatt (Eds.), Changing Addictive Behavior: Bridging Clinical and Public Health Strategies, 127-159,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Elliot, Delbert S., Huizinga, D., & Ageton, S. S., (1985). Explaining Delinquency and Drug Use. Beverly Hills, CA: Sage.
Evan, H., Lan, W. H. P., & Juha, S., (2013). Do alcohol taxes in Europe and the US rightly correct for externalities?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1-29.
Farnworth, & Margaret., (1989). Theory Integration versus Model Building. In: Stephen F. Messner, Marvin D. Krohn, Allen E. Liska eds.,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Study of Deviance and Crim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93-100.
Fradella, H. F., (2000). Mandatory Minimum Sentences: Arizona's Ineffective Tool for the Social Control of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Criminal Justice Policy Review, 11(2), 113-135.
Grossman, M. J.,J. L. Sindelar, M. John (1993).Alcohol and Cigarette Taxes.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7(4), 211-222.
Hagan, F. E., (2006). Research Methods in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7th ed.). Pearson Education Inc.
Hughes, G., (1998). Understanding Crime Prevention: Social Control, Risk and Late Modernity.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Hubicka, B., Laurell, H., Bergman, H. (2010). Psychosocial characteristics of drunk drivers assessed by the Addiction Severity Index, prediction of relaps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38, 71-77.
Inge, B. S., (2013). Perpetual trauma and its organizations: Mother Against Drunk Driving and drunk driving revisited. Memory Studies, 7, 239-253.
Jeffrey, H., Coben, M. D., Gregory L., & Larkin, (2007). MD, MSPH, General deterrence effects of U.S. statutory DUI fine and jail penalties: Long Term followup in 32 stat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9, pp.982-994.
Kenkel, Donald S. (1993), “Drinking, Driving, and Deterrence: The Effectiveness and the Social Costs of Alternative Policies,” The Journal of Law & Economics, 36(2), 877-913. URL: http://www.jstor.org/stable/72581.
Kenneth, C. H., & Geoffrey, P. A., The dilemmas of corrections - Alternatives to incarceration - a conservative perspective. Waveland Press, Inc. Prospect Heights, Illinois 1991, 429-430.
Larry J. Siegel, (2007). Criminology: Theories, Patterns, and Typologies. Hardcover; Publisher: Cengage Learning, 10th edition.
Liska, Allen E., Krohn, Marvin D., Messner, Stephen F., (1989). Strategies and Requisites for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Study of Crime and Deviance. In: Stephen F. Messner., Marvin D. Krohn., Allen E. Liska eds.,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n the Study of Deviance and Crim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19.
MacKenzie, D., (2001). Corrections and sentenc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vidence-based corrections and sentencing. The Prison Journal, 81, 299-312.
Maltz, M. D., (1984). Recidivism. Orlando, FL: Academic Press .
Mann, R.E., Anglin, L., & Wilkins, K., (1994). Rehabilitation for convicted drinking drivers (second offenders): Effects on mortality.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55, 372-374.
McGarrell, E. F., Chermak, S., & Weiss, A., (2002). Reducing Gun Violence: Evaluation of the Indianapolis Police Department's Directed Patrol Project, IN: Hudson Institute.
Michael D. Laurence., (1988). The Development of California Drunk-Driving Legislation 4.
Miller, T. R., Luchter, S., & Brinkman, C. P., (2002). Crash Costs and Safety Investment.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1(4), 303-315.
Mullahy, J., & Sindelar, J. L., (1994). Do Drinkers Know When to Say When?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Drunk Driving. Economic Inquiry, 32(3),383-94.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0), 423-436.
Murry, J. W., & Hammons, J. O., (1995). Delphi: A versatile methodology for conduc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18(4), 423-436.
National Center for DWI Courts (NCDC). Making your Community a safe place. available at http://www.nadcp.org/sites/default/files/ncdc/DWI_COURT_Brochure.pdf. (last visit on 2/25/2016)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2013)。http://www.nhtsa.dot.gov/people/injury/alcohol/StopImpaired/YD&DYL_Labor Day_Planner/pages/LawEnforcement.htm. (last visit on 11/4/2015.)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2013)。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riving_under_the_influence. (last visit on 10/10/2015.)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NHTSA) and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lcohol Abuse and Alcoholism (NIAAA) (NHTSA and NIAAA, 2005). A Guide to Sentencing DWI Offenders. 2nd ed., 2005. http://pubs.niaaa.nih.gov/publications/SentencingDWI/A_Guide2. pdf. (last visit on 1/10/2016)
NCDC > Learn > About DWI Court > What’s a DWI Court?DWI Cour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vailable at http://www.dwicourts.org/learn/about-dwi-court/what-dwi-court(last visit on 8/8/2015)
NCDC, National Center for DWI Courts, The ten Guiding Principles of DWI Courts, available at 1, http://www.dwicourts.org/sites/default/files/ncdc/Guiding_Principles_of_DWI_Court_0.pdf. (last visit on 4/1/2015).
http://justiceforvets.org/sites/default/files/2015_conference_web_page/Handouts/A16/A-16.pdf. (last visit on 4/2/2015).
Neuman, W. Lawrence., (2006).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6th ed.). Bost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New York Laws(2015)。http://ypdcrime.com/vt/article31.htm#t1193,New York Laws site (last visit on 4/5/2015)
Nirel, R., Landau, S. F., Sebba, L., & Sagin, B., (1997). The effectiveness of service work: an analysis of recidivism.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Criminology, 13, 73-92.
Paternoster & Bachman, (2001). Classical School: An Essay on Crime and Punishment.
Pawson, R. D., (2002). Does Megan's Law work?:A theory-driven systematic review. Centre for Evidence Based Policy and Practice. London, UK:University of London.
Peden, M., Scurfield, R., Sleet, D., Mohan, D., Hyder, A. A., Jarawan, E., & Mathers, C. Eds., (2004). World report on road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4/9241562609.pdf.
Peele, S., (1985). The meaning of addiction: Compulsive experience and its interpretation. Lexing,MA: D.C.Health.
Petersilia, J., & Turner, S., (1993). Intensive probation and parole. In M. Tonry (ed.), Crime and justice: A review of research, 17, 281-335.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helps, Charles E., 1988. "Death and taxes : An opportunity for substitutio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Elsevier, 7(1), 1-24, March.
Pratt, T. C., (2009). Addicted to incarceration: Corrections policy and the politics of misinform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ousand Oaks, CA: Sage.
Pratt, T. C., McGloin, J. M., & Fearn, N. E., (2006). Maternal cigarette smoking during pregnancy and criminal/deviant behavior: A meta-analysi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ffenders Therapy and Comparative Criminology, 50, 672-690.
Ronan, Scott M., Collins, Peter A., & Rosky, Jeffrey W., (2009). The Effectiveness of Idaho DUI and Misdemeanor / DUI Courts: Outcome Evaluation. Journal of Offender Rehabilitation, 48(2), 154-165.
Ross, H. Laurence., (1982). Deterring the drinking driver: legal policy and social control. Lexington, Mass. : Lexington Books.
Ross, H. L., & Voas, R. B., (1989). The New Philadelphia story: The effects of severe penalties for drunk driving. Washington, DC: AAA Foundation for Traffic Safety.
Ross, H. L.(1987),“Brewers view of drunk driving: a critique”,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19, 475-477.
Ross, H. L., McCleary, R., & LaFree, G., (1990). Can Mandatory Jail Laws Deter Drunk Driving: The Arizona Case. Journal of Criminal Law and Criminology. 81(1), 156-170. http://scholarlycommons.law.northwestern.edu/jclc/vol81/iss1/7 (last visit on 8/5/2015)
Laub,J.H. & Sampson,R.J. (2003). Shared beginnings, divergent lives: Delinquent boys to age 7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Siegel, L. J. (2009). Criminology (Tenth Edition). USA: Thomson and Wadworth.
Sloan, Frank A., Reilly, Bridget A., & Christoph Schenzler., (1995). Effects of Tort Liability and Insurance on Heavy Drinking and Drinking and driving.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49-77。
Tersine, R. J., & Riggs, W. E. (1976). Tersine The Delphi technique: A LongRange Planning Tool, Business Horizons, 19(2), 51-56.
Thornberry, Terence P., (1987). Towards an Interactional Theory of Delinquency. Criminology 25, 863-891.
Thombs, D. L., (2006). Introduction to Addictive Behaviors, 3rd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Tibbetts, S.G. & Hemmens, C., (2010). Criminological Theory: A Text / Reader.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oin.
Tittle, C. R., (1997). Sanction, fear, and the maintennance of social order. Social forces 55, 579-595.
Trimboli, L., & Smith, N. (2009). Drink-driving and recidivism in NSW. Crime And
Justice Bulletin, 135, NSW Bureau of Crime Statistics and Research.
United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2003). Investing in Drug Abuse Treatment-A Discussion Paper for Policy Maker. Retrieved 2016/8/1, from http://www.unodc.org/pdf/report_2003-01-31_1.pdf
US.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
(2014). Alcohol-Impaired Driv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nrd.nhtsa.dot.gov/Pubs/812102.pdf
Victor E. Flango., (2005). DWI Courts: The Newest Problem-Solving Courts. American Review: Volume 42(1), 22.
Voas, R. B., & DeYoung, D. J., (2002). Vehicle action: effective policy for controlling drunk and other high-risk drivers?. Accident Analysis Prevention 34, 263-270.
Voas, R. B.(2000),“Countermeasures for reducing alcohol-related crashes”, Forensic Science Review.
Wagenaar, A. C., Maldonado-Molina, M. M., Erickson, D. J., Ma, L., Tobler, A. L., & Komro, K. A. (2007). General deterrence effects of US statutory DUI fine and jail penalties: long-term follow-up in 32 states. 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 39(5), 982-994.
Wagenaar, A. C., Maldonado-Molina, M. M., Erickson, D. J., Ma, L., Tobler, A. L., and Komro, K. A. (2007), “General deterrence effects of US statutory DUI fine and jail penalties: long-term follow-up in 32 states,”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9(5), 982-994.
Whitehead, J. T., Pollock, J. M., & Braswell, M. C., (2003). Exploring corrections in America. Cincinnati, OH: Anderson Publishing.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52).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Mental Health: Alcoholism Subcommittee, second Report. WHO Tech Rep, Series, 48. Geneva.
Zador, P. L., Howard, J. M., Rauch, W. J., Ahlin, E. M., & Duncan, G. D. (2011). Latency periods between alcohol-related traffic violations: Implications for recidivism.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12(4), 297-305.
Zgoba, K., & Simon, L. M. J., (2005). Recidivism Rates of Sex Offenders Up to Seven Years Later:Does Treatment Matter? Criminal Justice Review, 30(2), 155-173.
Zgoba, K., Witt, P., Dalessandro, M. and Veysey, B., (2008). Megan's Law:Assessing the Practical and Monetary Efficacy. NJ:New Jersey Dept of Correction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