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楊簡學術思想研究─以《詩》、《禮》、《論語》學為核心考察
作者:林萃菱
作者(外文):LIN, TSUI-LING
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黃忠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楊簡義理解經道心聖人之心正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7
楊簡學術思想研究
─以《詩》、《禮》、《論語》學為核心考察
摘要
作為陸門的首徒,楊簡繼承師說並發皇心學,以其為學術思想的通貫之道,其學說獨具時代的意義與特色。本論文以宏觀之角度切入,深鑿楊簡《詩》論中之情性觀,以及《禮》學、《論語》學的論點,對於時代特殊之學術氛圍,亦於論文中探究,藉此顯豁楊簡對經典文本詮釋的微言大義,更按圖索驥得出其與時代的對應。藉此釐清其以心學所建構的思想體系,明其心體所強調之無形無體、無思無為、無際畔、皜皜精一、純一無二,何以能如水鑑照,將所自有、所固有之本心混融於萬事萬理中,探索楊簡學術思想中明「聖人之心」,以「六經皆一旨」作為天地之大義、人間之正情的表述,釐析其如何開展出學說的特殊面貌。
在論題的設定與章節的安排上,作此擘畫。其目的為使楊簡的的學說思想能夠更眉目清朗地呈顯,有機地聯結在各個範疇中的相關論點,關乎《詩》、《禮》、《論語》學的諸多契合觀念,見出其統一而和諧之論點。故論文採取系統性的總說,與細部的分論,最後作學術特質歸趨的整體說明。論文第一章說明研究命題寫作之緣由,針對研究現況,說明何以論題作如此設定,其彰顯的主要意義究竟為何?以及說明論文所揀選的材料,設定之範圍,欲闡述之重要觀點為何,皆在此篇章作大要的說明。第二章說明楊簡心學體系的建構,如何地開展,對其學說的旨趣與作用,產生何種功能。對於其解經產生的重要特色,使用之語言系統與語彙的特殊運用,如「心」、「意」、「我」、「一」、「覺」、「寂」等等須加以明瞭,方得以進入其封閉型的語言系統,顯豁其學說要旨,本篇章將作詳細地說明。第三章說明楊簡如何以心學論《詩》,其《詩經》有何特徵與獨到見解,並援引西方文學理論對其經典文本意義,詳細地剖析,以期更深入闡明其詩旨要義。第四章則將焦點置於楊簡的《禮》學,楊簡對三《禮》的態度為何,其解經的特色為何,探討其禮學的本源奠定以何者為基礎?並分梳理學與禮學的不同之處。第五章說明楊簡的《論語》學見解,對儒學在理學的時代氛圍下,呈現的不同精神有所說明。第六章對楊簡整體的《詩經》學、《禮》學、《論語》學思想義涵作總結。
關鍵詞:楊簡、義理解經、道心、聖人之心、正情
徵引書目



一、傳統文獻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
年5月)。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5月)。
〔宋〕蘇轍:《詩集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70冊。
〔宋〕王安石:《臨川文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83年),第1105冊。
〔宋〕程顥、程頤著,〔民〕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7月)。
﹝宋﹞范處義《詩補傳‧自序》《通志堂經解》,卷前(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1980年9月)。
〔宋〕朱熹:《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2008年)。
〔宋〕朱熹:《論語或問》卷十四,《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9月)。
〔宋〕朱熹:《詩集傳》,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冊。
〔宋〕黎靖德編,〔民〕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1987年
1月)。
〔宋〕陸九淵著,〔民〕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1月)。
〔宋〕楊簡:《慈湖遺書》,《四明叢書》約園刊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
年1月)。
〔宋〕楊簡:《慈湖詩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73冊。
〔宋〕楊簡:《楊氏易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14冊。
〔宋〕楊簡:《慈湖遺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1156冊。
〔宋〕楊簡:《先聖大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第706冊。
﹝宋﹞王應麟著、張驍飛點校〈九先生祠堂記〉《深寧文鈔摭餘編》(北京:中華
書局,2010年)。
〔元〕脫脫等:《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11月)。
〔清〕黃宗羲原著,全祖望補修,〔民〕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宋元學案》(北
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74年10月)。
〔清〕朱彝尊《經義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二、近人論著

王汶成:《文學語言中介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
付長珍:《宋儒境界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8月)。
皮錫瑞:《經學歷史》,〈經學積衰時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
朱志榮:《中國文學藝術論》,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牟鍾鑒:《儒學價值的新探索》,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8月)。
汪正龍:《文學意義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6月)。
吳雁南、秦學頎、李禹階主編:《中國經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年9月)。
李榮啟:《文學語言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胡曉軍:《宋代詩經文學闡釋研究》,四川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6月)。
姜廣輝等撰:《中國經學思想史》(第四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侯外廬、邱漢生、張豈之:《宋明理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
郝桂敏:「宋代《詩經》文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2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6年11月)。
馬育良:《中國性情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5月)。
陳忻:《南宋心學學派的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
崔大華:《南宋陸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5月)。
章才權:《宋明經學史》,韶關: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三上)》臺北:三民書局,(1989年)。
張立文:《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2月)。


張立文主編,張立文、祁潤興著:《中國學術通史》(宋元明卷),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4年12月)。
程元敏:《詩序新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5年1月)。
猶家仲:《詩經的解釋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5年)。
黃忠慎:《嚴粲詩緝新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8年2月)。new window
黃忠慎:《宋代《詩經》學探析:以歐陽修、蘇轍等六家為中心的考察》,新北:
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6月)。
董學文:《文學理論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
蒙培元:〈德性還是知識?〉《朱熹哲學十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年10月)。
彭永捷:《朱陸之辯─朱熹陸九淵哲學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5月)。
彭啟福:《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10月)。
蔡方鹿:《宋明理學心性論》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5月)。
蔡方鹿:〈經學理學化及其意義〉,《經學與中國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
社,(2009年6月)。
翟瑞芳:《宋代家禮的立制與實踐》上海師範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碩論,(2007
年4月)。
劉月新:《解釋學視野中的文學活動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年5月)
劉述先、楊貞德主編:《理解、詮釋與儒家傳統:理論篇》,南港:中央研究院文
哲研究所,(2007年12月)。
楊世文:《走出漢學─宋代經典辨疑思潮研究》,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8
年6月)。
楊新勛:《宋代疑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6月)。
趙毅衡:《文學符號學》,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0年9月)。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念》,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褚斌傑:《儒家經典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鄧克銘:《宋代理概念之開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new window
鄧瑩輝:《兩宋理學美學與文學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
月)。
鄭曉江、李承貴:《楊簡》,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10月)。
戴維:《詩經研究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羅婷:《克里斯多娃》,臺北:生智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new window



三、期刊論文

朱漢民、張國驥:〈兩宋的《論語》學詮釋與儒學重建〉《中國哲學史》第四期,
(2008年6月)。
何俊:〈由禮轉理抑或以禮入理:唐宋思想轉型的一個視角〉《北京大學學報》(哲
學社會科學版)第44卷第6期,(2007年11月)。
李禹階:〈理學與經學〉《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第1期,(1995年6月)。
李國玲、楊世文:〈從《周禮》一書略說宋代《周禮》學〉《四川圖書館學報》,
(2005年3期總第145期)。
李承貴、賴虹:〈論楊簡的儒學觀〉,《南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
1期(1997年3月)。
李承貴:〈楊簡釋「論語」抉微─以《論語》中部分文本為案例〉《江南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2012年5月)。
李開:〈中國禮學文化的嬗變〉《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
姜廣輝:〈論宋明理學與經學的關係〉《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
第5期,(2004年9月)。
姜智芹:〈經典詮釋的無限可能性與限定性〉,《雲南社會科學》,(2007年第
3期)。
唐明貴:〈宋代《論語》研究的勃興及成因〉《儒學研究》第28卷第3期,(2007
年5月)。
孫齊魯:〈陸象山與楊慈湖師弟關係辯證〉,《現代哲學》,(2010年第2期)。
孫顯軍:〈楊簡的《大戴禮記》研究〉,《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35卷第4期,(2009年7月)。
夏微:〈宋代周禮學文獻述論〉《史學集刊》第4期,(2008年4月)。
秦海鷹:〈互文性理論的緣起與流變〉,《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第3期)。
陳來:〈儒家理的觀念與現代社會〉,《孔子研究》(2001年第1期)。
郝桂敏:〈楊簡慈湖詩傳的闡釋特徵〉,《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第21卷第11
期(2004年11月)。
張念誠:〈楊簡心學定位的兩個問題〉,《國立中央大學文學院人文學報》第23new window
期(2001年6月)。
張實龍:〈慈湖先生本心論發微〉,《浙江學刊》,(2011年第3期)。
惠吉興:〈宋代學者對「周禮」的爭論〉《管子學刊》(2001年第4期)。
惠吉興:〈儀式的意義─宋代學者論禮的起源與內涵〉《現代哲學》(2003年第1
期)。
曾凡朝:〈論楊簡以陰陽解易及其心學特質〉,《山東教育學院學報》總第128期
(2008年第4期)。
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外國文學》,(1996年第1期)。
葉文舉︰〈楊簡詩經研究的心學特色〉,《孔子研究》(2009年第2期)。
葉舒憲:〈文化大傳統研究及其意義〉《百色學院學報》第25卷第4期,2012年
7月)。
舒開智、張麗:〈互文性與文學經典〉《陰山學刊》,第22卷第6期,(2009年12
月)。
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黃俊傑new window
編:《中國經典詮釋傳統(一)通論篇》(臺北:喜瑪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2002
年6月)。
黃忠慎:〈心學語境下的《詩經》詮釋──楊簡《慈湖詩傳》析論〉,《東吳中文
學報》第19期(2010年5月)。
黃忠愼:〈輔廣《詩童子問》與楊簡《慈湖詩傳》之比較研究〉《文與哲》第19
期,(2011年12月)。
黃忠慎:〈詩經註我,我註詩經─楊簡《慈湖詩傳》再探〉《東吳中文學報》第
21期,(2011年5月)。
黃忠慎:〈經典、道與文字─輔廣與楊簡《詩經》學之比較研究〉《政大中文學報》
第16期,(2011年12月)。
黃忠慎:〈《慈湖詩傳》對「思無邪」的詮釋與運用〉《成大中文學報》第41期,new window
(2013年6月)。
黃忠慎:〈輔廣《詩童子問》新論〉,《臺大中文學報》第32期,(2010年6月)。new window
黃忠慎:「呂祖謙《讀詩記》與戴溪《續讀詩記》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
刊》,第35期,(2009年9月)。
彭啟福:〈朱熹的知識論詮釋學和陸九淵的實踐論詮釋學〉《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36卷第3期,(2008年5月)。
董金裕:〈楊簡的心學及其評價〉《政治大學學報》(第61期)。
楊大春:〈解構批評的困擾〉,《當代西方文論研究》,(1996年第6期)。
楊清海:〈理學家文學思想的情理觀探析〉《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年第24卷第1期)。
蔡方鹿:〈宋明理學的經學觀〉《四川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
期,(2009年1月)。
蔡方鹿:〈楊簡的心學思想及其在心學史上的地位〉,《寧波黨校學報》,(2004年
第4期)。
趙燦鵬:〈宋儒楊慈湖著述考錄〉,《書目季刊》第39卷第4期,(2006年3月)。
趙燦鵬:〈楊慈湖與南宋後期的儒學格局〉《湖南大學學報》第23卷第4期,(2009
年7月)。



鄧瑩輝、林繼中:〈詩以道情性之正—論宋代理學文學的情性觀〉《福建師範大學
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
潘斌:〈宋代禮記學文獻綜論〉《古籍整理研究學刊》第6期,(2008年11月)。
劉曉梅:〈楊簡實心思想探微〉,《蘭州學刊》,(2006年第5期)。
劉玉敏:〈楊簡思想淵源探析〉《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24卷第1期,
(2011年1月)。
鍾彩鈞:〈楊簡慈湖心學概述〉,《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17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檀作文:〈漢宋詩經學的異同〉,《齊魯學刊》,(2001年第1期)。
蘇珊:〈互文性在文學中的意義網絡及價值〉,《中州學刊》,第3期,(2008年5
月)。



四、學位論文

徐建勇:《楊簡哲學思想研究》湘潭:湘潭大學哲學與歷史文化碩士論文,(2002
年5月)。
張念誠:《楊簡心、經學問題的義理考察》中壢: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2003年5月)。
曹海東:《朱熹經典解釋學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北大
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曾凡朝:《楊簡易學思想研究》,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趙玉強:《慈湖詩傳︰心學闡釋的詩經學》杭州: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博士論文,
(2009年6月)。
劉秀蘭:《化經學為心學─論慈湖之經學思想與理學之開新》臺北:臺灣大學中
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
簡澤峰:《宋代詩經學新說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8new window
年6月)。








五、西方論著

﹝德﹞加達默爾著,洪漢鼎譯:《真理與方法》,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年。
﹝奧﹞維根斯坦著,范光棣譯:《哲學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
﹝美﹞保羅‧利科爾著:陶遠華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
〔法〕保羅‧利科Paul Ricoeur著,孔明安等譯:《解釋學與人文科學》Hermeneutics and the Human Sciences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6月
〔英〕特裡‧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著,王逢振譯:《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理論--當代西方文藝理論》Phenomenology,Hermeneutices,and Reception Theory:Contrnporary Literary Theory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義〕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等著,王宇根譯:《詮釋與過度詮釋》(Interpretation and Over interpretation),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4月
〔德〕海德格(Heidegger Martin):《存在與時間》,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4月
〔德〕維特根斯坦著、范光棣譯:《哲學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德〕蒂費納‧薩莫瓦約著,邵煒譯:《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