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薛蕙老學思想研究
作者:張博勳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莊耀郎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薛蕙老子集解老學思想儒老融合性命之學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431
在明代的《老子》注解著作中,薛蕙《老子集解》在他個人的見解下,融合儒、老、釋思想概念,形成其獨特老學思想體系,在老學思想發展史上增添了新的詮解方式。本研究即以探討薛蕙老學思想為核心,盡可能在現有可見的文獻基礎下,作確實的考證與整理。並在不失其原意的情況下統整出其老學思想體系,而作深入的釐析與探討。
本論文從分析薛蕙生平學思經歷與著作為起點,對薛蕙的生平、著述、成學背景與學術成就作概略之介紹。並分析薛蕙思想的形成歷程,探討其前後期老學思想的變化。對於其老學思想呈現的最重要著作──《老子集解》,則主要針對其嘉靖九年初本與嘉靖十五年定本作釐析,以見薛蕙早晚期老學思想概況。且觀察現存歷代所流傳之《老子集解》,將就其成書、形式、版本與內容方面等問題逐一探討。
在論述薛蕙對《老子》義理的詮釋方式與系統建構方面。將從薛蕙對《老子》「道」的認知與詮說作為引入,探討薛蕙對《老子》義理所採行的詮釋方向,以見薛蕙詮解方式的特質。探討薛蕙如何運用其所認知的性命之學對《老子》進行詮說與改造,並以這種詮說角度為《老子》思想作辨正與澄清,以期還原他所認知的真正《老子》思想。同時就薛蕙所建構的《老子》義理系統進行分析,統整出他的思想體系概況。以見他將個人的老學思想認知運用到宇宙、人生、政治時,所展現出來的理論架構。
最後對於薛蕙《老子集解》與老學思想,進行綜合評述,探討其理論淵源與對後世類似詮解者之影響,以見其在歷代《老子》研究中的立場與價值所在。並就薛蕙個人學術思想性格特質與當時之時代背景作綜合探討,說明薛蕙老學思想的時代意義以及影響。
文末另附有五篇附錄。將薛蕙生平與著述作繫年,使相關可考之資料條理化。並對《老子集解》內容進行分析與條理化,從對河上公本、王弼本、吳澄本與薛蕙《老子集解》本經文章句異同比較,推論《老子集解》可能的淵源底本。從各版本間的經文章句、文字異同與引用前人文獻概況的比較,得知薛蕙前後期老學思想的變化概況。從音韻注釋概況,展現出薛蕙《老子集解》在音韻注釋上的說解方式與運用情形。
本研究期望能以謹慎的態度,盡可能客觀而詳實地整理各版本的內容,並加以分析,給予後續研究者一些文獻整理與研究上的方便。同時期望藉由這些分析,忠實而客觀地呈現薛蕙《老子集解》與老學思想中的內容形式和思想理路。釐析出薛蕙老學思想特質與薛蕙詮老體系,彰顯出薛蕙詮老體系下所展現思想風貌,為多樣化的老學詮釋增添新成分,廣闊我們對老學詮釋的觀察視野。
一、古籍與疏釋部分(含原典、集解、注釋,依原典時代先後排列)

(一)相關《老子》原典疏釋部分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道德經》(北京: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據宋建安虞氏刊本景印,1998年5月1版,頁1-23)。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道德真經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1985 年12月再版,頁123-157)。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道德經》(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二函,據明嘉靖九年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本景印,1965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9,日本慶長間活字排印本,1982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河上公注》(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11,日本天文十五年古鈔本,1982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漢〕河上公 章句:
《老子河上公注》(臺北:成文出版社,《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11,日本近衛公爵藏鈔本,1982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據武英殿聚珍版景印,1998年5月1版,頁1-23)。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臺北:世界書局,《新編諸子集成》三,據明華亭張氏原本排印,1991年5月新5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道德真經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二函,據明刊正統道藏本景印,1965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道德經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二函,據清黎庶昌刊古逸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
《老子‧附帛書老子》(臺北:學海出版社,1994年5月再版本)。
〔周〕老子 著原典/〔魏〕王弼 注/樓宇烈 校釋: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3月2刷)。
〔漢〕嚴遵/王德有 點校:
《老子指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2刷)。
〔唐〕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御註道德真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587-636)。
《唐玄宗御製道德真經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637-730)。
〔唐〕陸希聲:
《道德真經傳》(宛委別藏096,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0月初版,頁1-124)。
〔宋〕司馬光:
《道德真經論》(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1985 年12月再版,頁527-542)。
〔宋〕王安石 撰/容肇祖 輯:
《王安石老子注輯本》(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5月第1版)。
〔宋〕蘇轍:
《道德真經註》(老子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1985 年12月再版,頁573-620)。
《老子解》(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37,據寶顏堂秘笈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老子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187-238,1985年6月)。
〔宋〕宋徽宗: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783-846)。
〔宋〕江澂:
《道德真經疏義》(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0、21,1985 年12月再版,冊20頁735-冊21頁118)。
〔宋〕呂祖謙 校正:
《音註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五函,據宋麻沙劉氏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宋〕董思靖:
《太上老子道德經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六函,據十萬卷樓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宋〕林希逸:
《老子鬳齋口義》(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七函,據寬文四年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宋〕范應元:
《老子道德經古本集註》(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七函,據續古逸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元〕吳澄:
《道德真經註》(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粵雅堂叢書》第十五函,1965年)。
《道德真經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八函,據明刊正統道藏本景印,1965年初版)。
《道德真經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257-322,1985年6月)。
〔明〕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註道德真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19,1985 年12月再版,頁545-586)。
〔明〕薛蕙:
《老子集解》(清光緒十四年惜陰書局重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老子集解》(清光緒二十二年長沙胡元堂刊本,現藏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老子集解 附考異》(長沙: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39 年12月初版)。
《老子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明嘉靖十五年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老子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清道光二十六年宏道書院刊惜陰軒叢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老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簡編》174,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與〔金〕趙秉文《道德眞經集解》合輯,1966年3月臺一版)。
《老子集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惜陰軒叢書》第九函,1967年)。
《老子集解》(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49,道德經名注選輯四,據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嘉靖間刊本影印,1978年12月初版,頁43-300)。
《老子集解 附考異》(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40,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老子集解 附考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叢書集成新編》19,據惜陰軒叢書本排印,1985年元月初版,頁307-323)。
《老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四部要籍注疏叢刊──老子》,據惜陰軒叢書本影印,1998年5月1版,頁1185-1218)。
《老子集解》(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中華續道藏》初輯第八冊,據明嘉靖間刊本影印,1999年5月初版,頁3-67)。
《老子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954,頁565-614,子部,道家類,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影印,2002年3月第一版)。
〔明〕張洪陽:
《道德經註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明萬曆十九年積秀堂刊道書全集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釋德清:
《老子道德經憨山註‧莊子內篇憨山註》(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年5月初版3刷)。
《老子道德經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九函,據光緖十二年金陵刻經處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朱得之:
《老子通義》(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函,據嘉靖四十四年朱氏浩然齋刊三子通義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王道:
《老子億》(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函,據萬曆三十七年朱延禧刊王文定公遺書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陸西星:
《老子道德經玄覽》(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函,據方壺外史全集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沈一貫:
《老子通》(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一函,據萬曆十五年刊老莊通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焦竑 :
《老子翼》(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一函,據萬曆十六年王元貞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老子翼》(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漸西村舍叢刊》第六函,1970年)。
《老子翼》(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中國子學名著集成》51,道德經名注選輯六,據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所藏明萬曆間原刊本影印,1978年12月初版,頁1-372)。
《老子翼》(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41,據漸西村舍叢刊本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老子翼》(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323-444,1985年6月)。
《老子翼》(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60,1985年12月再版,頁643-734)。
〔明〕林兆恩:
《道德經釋略》(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二函,據萬萬曆中刊林子本景印,1965年初版)。
〔明〕徐學謨:
《老子解》(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第十二函,據萬曆中刊本景印,1965年初版)。
〔清〕張爾岐:
《老子說略》(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55,子部三六一,頁481-518,1985年6月)。
〔清〕王夫之:
《老子衍》(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5月臺景印初版)。
〔清〕魏源:
《老子本義》(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542,據漸西村舍叢刊本排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清〕高延第:
《老子證義》(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續編》第八函,據光緒十二年涌翠山房刊本景印,1970年初版)。
朱謙之 釋、任繼愈 譯:
《老子釋譯‧附帛書老子》(臺北:里仁書局,1985年3月)。
高亨:
《重訂老子正詁》(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印行,1981年2月)。
蔣錫昌:
《老子校詁》(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4月初版)。
嚴靈峰 輯: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5年初版)。
《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0年初版)。
《老子崇寧五注》(臺北:成文出版社,1979年10月初版)。
《無求備齋老列莊三子集成 補編》(臺北:成文出版社,1982年初版)。
嚴靈峰:
《老子達解》(臺北:華正書局,1983年8月)。
王卡 點校: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0月北京2刷)。
陳鼓應:
《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二次修訂版)。
王淮:
《老子探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初版12刷)。

(二)其它古籍

〔周〕孫武 撰/〔漢〕曹操等 注/楊丙安 校理: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3月1版1刷)。
舊傳〔周〕左丘明 撰/〔三國吳〕韋昭 注/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 校點:
《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周〕左丘明 撰/〔晉〕杜預 集解/〔唐〕孔穎達等 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周〕列禦寇 著原典/〔晉〕張湛 注:
《列子》(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3月臺1版)。
〔周〕莊周 著原典/〔清〕郭慶藩 編:
《莊子集釋》(王孝魚 整理,臺北:群玉堂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0月初版)。
〔周〕荀子 著原典/李滌生 集釋:
《荀子集釋》(臺北:學生書局,1994年10月第7次印刷)。
〔周〕韓非子 著原典/〔清〕王先慎 集解:
《韓非子集解》(臺北:華正書局,1991年10月初版)。
〔秦〕呂不韋 編撰原典/陳奇猷 校釋:
《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8月初版)。
〔漢〕毛亨 傳/〔漢〕鄭玄 箋/〔唐〕孔穎達等 正義:
《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公羊壽 傳/〔漢〕何休 解詁/〔唐〕徐彥 疏:
《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劉安 編撰原典/劉文典 撰/馮逸、喬華 點校:
《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5月1版1刷)。
〔漢〕劉安 編撰原典/何寧 集釋:
《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0月1版1刷)。
〔漢〕孔安國 傳/〔唐〕孔穎達等 正義:
《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司馬遷 著原典/(日人)瀧川龜太郎 考證:
《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宏業書局,1990年10月再版)。
〔漢〕劉向 著原典/趙善詒 疏證:
《說苑疏證》(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10月臺1版)。
〔漢〕許慎 著原典/〔清〕段玉裁 注:
《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8月增訂八版)。
〔漢〕王逸 章句:
《楚辭章句》(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1974年4月再版)。
〔漢〕趙岐 注/舊題〔宋〕孫奭 疏:。
《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
《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 注/〔唐〕賈公彥 疏:
《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漢〕鄭玄 注,〔唐〕孔穎達等 正義:
《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何晏 集解/〔宋〕邢昺 疏:
《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王弼、〔晉〕韓康伯 注/〔唐〕孔穎達等 正義:
《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魏〕王弼 著原典/樓宇烈 校釋:
《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1版)。
〔晉〕陳壽 撰/〔宋〕裴松之 注:
《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三國志注附索引》,1978年11月3版)。
〔晉〕郭璞 注/〔宋〕邢昺 疏:
《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晉〕范甯 注/〔唐〕楊士勛 疏:
《春秋穀梁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唐〕玄宗御注/〔宋〕邢昺 疏:
《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阮元重刊宋本十三經注疏本,1997年8月初版13刷)。
〔梁〕蕭統 編/〔唐〕李善 注:
《文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1版)。
〔宋〕周敦頤 著:
《周子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9月臺一版)。
〔宋〕邵雍 著:
《皇極經世書》(臺北:廣文書局,1988年7月初版)。
〔宋〕張載 撰:
《張載集》(臺北縣樹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2004 年3 月初版1 刷)。
〔宋〕程顥、程頤 撰/王孝魚 點校:
《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7月第1版)。
〔宋〕程頤、程灝 撰/朱熹 編:
《河南程氏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11月臺一版)。
〔宋〕程頤:
《易程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10月二刷)。
〔宋〕蘇軾:
《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2月北京第4次印刷)。
〔宋〕蘇轍:
《蘇轍集》(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臺景印初版)。
〔宋〕李昉等 編撰:
《太平御覽》(臺北:國泰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正月初版)。
〔宋〕王溥:
《唐會要》(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初版)。
〔宋〕楊時:
《楊龜山先生全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初版)。
〔宋〕洪興祖:
《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2005年10月初版11刷)。
〔宋〕陸九淵 著:
《象山全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3年7月初版)。
〔宋〕朱熹:
《楚辭集注》(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1983年6月四版)。
〔宋〕朱熹 撰/朱傑人等 編:
《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1刷)。
〔宋〕朱熹:
《四書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朱子全書》陸,頁491-1023,2002年12月1刷)。
〔宋〕釋普濟:
《五燈會元》(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4月初版)。
〔宋〕黎靖德 編/王星賢 點校: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北京5刷)。
〔元〕脫脫等 編撰:
《宋史》(臺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宋史并附編三種》,1978年9月初版)。
〔元〕杜道堅:
《玄經原旨發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正統道藏》冊21,頁447-480,1985 年12月再版)。
〔明〕王廷相 著/王孝魚 點校:
《王廷相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北京2刷)。
〔明〕顧璘:
《憑几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3,集部二0二,頁262-311,1985年12月)。
〔明〕崔銑:
《洹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集部二0六,頁369-672,1985年12月)。
〔明〕呂柟:
《涇野先生文集三十六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60(頁457-720)、61(頁1-515),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李夢陽:
《空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2,集部二0一,1985年12月)。
〔明〕何景明:
《大復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67,集部二0六,頁1-368,1985年12月)。
〔明〕楊慎 撰/〔明〕張士佩 編:
《升菴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0,集部二0九,1985年12月)。
〔明〕楊慎:
《升菴詩話》(濟南:齊魯書社,《全明詩話》二,頁849-1095,2005年6月一版)。
《升菴南中集》六卷(明嘉靖二十四年涪州譚棨刊本,現藏中華民國故宮博物院圖書館)。
〔明〕薛蕙:
《約言》一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4,頁267-299,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約言》(收於〔明〕鄭梓編/〔明〕王完增補《明世學山》重號,明嘉靖甲寅原刊隆萬間增補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約言》(收於〔明〕王完編《丘陵學山》重號,明隆慶戊辰(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約言》一卷(臺北縣板橋:藝文印書館,《百部叢書集成‧百陵學山》第六函,據〔明〕王完所輯《百陵學山》選錄本影印,1967年)。
《約言》(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叢書集成初編》103,據〔明〕王完所輯《百陵學山》選錄本影印,1939年12月初版)。
《約言》(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605,據〔明〕王完所輯《百陵學山》選錄本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西原約言》(收於〔清〕陶珽纂《續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6月一版),頁195-197)。
《西原先生遺書》二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4(頁212-266),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集部69(頁356-410),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亦同時收錄)。
《西原先生遺書》二卷(明嘉靖年間王廷刻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考功集》十卷、附錄一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2,集部二一一,頁1-131,1985年12月)。
《薛考功集》(明嘉靖間吳郡章簡甫寫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考功集》(明覆刊嘉靖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考功集》(明萬曆辛卯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西原集》二卷(明嘉靖年間刊本,明嘉靖十四年李宗樞序,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西原詩》(收於〔明〕李心學編《明詩十二家》中,明莆陽程拱宸重校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西原詩》(收於〔清〕黃昌衢編《藜照樓明二十四家詩定》中,清康熙己已原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薛詩拾遺》一卷(舊鈔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明〕高叔嗣:
《蘇門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73,集部二一二,頁561-652,1985年12月)。
〔明〕李濂:
《嵩渚文集一百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0(頁329-652)、71(頁1-395),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葛守禮:
《葛端肅公文集十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3,頁264-387,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孔天胤:
《孔文谷集十六卷、續集四卷、詩集四卷、文谷漁嬉稿二十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95,頁1-553,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顧夢圭:
《疣贅錄九卷續錄二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3,頁1-186,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臺北:新興書局,《筆記小說大觀》十五編七冊,1984年5月)
〔明〕王世貞:
《藝苑卮言》(濟南:齊魯書社,《全明詩話》三,頁1875-1983,2005年6月一版)。
《國朝詩評》(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2582,據天都閣藏書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明詩評》(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2583,據紀錄彙編本影印,1985年,北京新一版)。
〔明〕胡應麟:
《詩藪》(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17(頁627-760)、418,詩文評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王圻:
《續文獻通考二百五十四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85~189,類書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明〕劉永澄:
《劉練江先生集八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79,頁356-483,別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李心學 編:
《明詩十二家》(明莆陽程拱宸重校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明〕李贄:
《續藏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李贄文集第四卷,2000年5月一版)。
〔明〕焦竑 編:
《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零九~一百一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明〕顧起綸:
《國雅品》(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六冊,1991年1月初版)。
〔明〕王兆雲 輯:
《皇明詞林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六、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李紹文:
《皇明世說新語》(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二十二冊,1991年1月初版)。
〔明〕劉夢雷:
《聖朝名世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四十一冊,1991年1月初版)。
〔明〕徐紘 編、〔明〕王道端 續:
《皇明名臣琬琰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四十三~四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汪國楠 編述:
《皇明名臣言行錄新編》(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四十六~四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林之盛 編述:
《皇明應諡名臣備考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五十六~五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明〕鄧球 編:
《皇明泳化類編》(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 補編》,補編27(頁215-689)、28、29(頁1-436),2005年第一版)。
《閒適劇談》(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84,頁429-680,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明〕朱睦㮮 編:
《萬卷堂書目四卷》(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7(頁413-568),2005年10月1版1刷)。
〔明〕蔣一葵:
《堯山堂外紀》(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47(頁377-793)、148(頁1-494),雜家類,1995年9月初版1刷)。
〔明〕李先芳:
《亳州志》(明嘉靖四十三年刊本,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藏有微片影像,缺第二卷)。
〔明〕張萱:
《西園聞見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一十六~一百二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明〕過庭訓 纂集:
《明分省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二十九~一百四十冊,1991年1月初版)。
〔明〕方弘靜:
《千一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126,頁99-494,子部,雜家類,2002年3月第一版)。
〔明〕傅梅:
《嵩書二十二卷》(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31(頁521-751)、232(頁1-182),地理類,1996年8月初版1刷)。
〔明〕張溥 輯:
《漢魏六朝百三家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7月初版)。
〔明〕俞憲 編:
《盛明百家詩》(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04(頁394-848)~ 集部308,總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朱之蕃 選:
《盛明百家詩選》(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31 ~ 集部332(頁1-205),總集類,1997年6月初版1刷)。
〔明〕丁元薦 撰:
《西山日記二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1172,頁277-374,子部,雜家類,2002年3月第一版)。
〔明〕高攀龍 撰/〔明〕陳龍正 編:
《高子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292,集部二三一,別集類,頁329-722,1985年12月)。
〔明〕郭良翰 輯:
《問奇類林三十五卷、續三十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第十五冊,頁97-786,2000年)。
〔明〕劉萬春:
《守官漫錄五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37,頁171-346,2000年第一版)。
〔明〕劉宗周:
《人譜一卷、人譜類記二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717,子部二三,頁175-270,1985年2月)。
〔明〕談遷 著/張宗祥 校點:
《國榷》(北京:中華書局,1958年12月1版,2005年8月北京第3次印刷)。
〔清〕陶珽 纂:
《續說郛》(臺北:新興書局,1964年6月一版)。
〔清〕錢謙益:
《列朝詩集小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一冊,1991年1月初版)。
〔清〕黃宗羲:
《明儒學案》(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2月臺景印初版)。
《明儒學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457,史部二一五,1983年)。
〔清〕黃宗羲 著、沈芝盈 點校:
《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0月一版)。
《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月二版)。
〔清〕黃宗羲 編:
《明文海》(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3-1458,集部三九二-三九七,1986年3月)。
〔清〕彭孫貽:
《明詩鈔》(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茗齋集附明詩鈔》48 (頁921-1199),據上海涵芬樓影印海鹽張氏涉園藏手稿刻本寫本,1981年2月初版)。
〔清〕王夫之:
《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7月再版)。
〔清〕黎元寛:
《進賢堂稿二十八卷》(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5(頁521-754)、146,2000年第一版)。
〔清〕張夏:
《雒閩源流錄》(臺南縣: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23,頁1-305,傳記類,1996年8月初版1刷)。
〔清〕黃昌衢 編:
《藜照樓明二十四家詩定》(清康熙己已原刊本,現藏中華民國國家圖書館)。
〔清〕王士禛 撰、靳斯仁 點校:
《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1月1版,1997年12月湖北3刷)。
〔清〕王士禛:
《帶經堂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11月初版)。
〔清〕朱彝尊:
《經義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77-680,史部四三五-四三八,1984年10月)。
《明詩綜》(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59(頁173-925)-1460,集部三九八-三九九,1986年3月)。
《靜志居詩話》(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九、十冊,1991年1月初版)。
〔清〕李調元 校:
《升菴先生年譜》(北京:中華書局,《叢書集成初編》3450,據函海本排印,1991年,北京第一版)。
〔清〕陳田:
《明詩紀事》(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二~十五冊,1991年1月初版)。
〔清〕杜蔭棠 輯錄:
《明人詩品》(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十六冊,1991年1月初版)。
〔淸〕徐開任 編:
《明名臣言行錄》(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五十~五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淸〕查繼佐:
《罪惟錄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十五~八十六冊,1991年1月初版)。
〔清〕傅維麟:
《明書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十七~八十八冊,1991年1月初版)。
〔清〕徐乾學 編:
《傳是樓書目》(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17(頁301-406)、18,2005年10月1版1刷)。
〔清〕徐乾學 等撰:
《讀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12-114,經部一0六-一0八,1983年8月)。
《徐本明史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八十九~九十四冊,1991年1月初版)。
〔清〕清聖祖御定、張豫章等奉敕編:
《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37,集部三七六-三八三,1986年3月)。
〔清〕清聖祖御定、彭定求等奉敕編:
《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1月第6次印刷)。
〔清〕孫奇逢:
《中州人物考》(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一百四十一冊,1991年1月初版)。
〔清〕蕭穆:
《敬孚類稿》(臺北縣永和: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43輯426,1969年11月初版)。
〔清〕黃虞稷 編:
《千頃堂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76,史部四三四,1984年10月)。
〔清〕秦蕙田:
《五禮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5-142,經部一二九-一三六,1983年12月)。
〔清〕王鴻續等 撰:
《明史稿列傳》(臺北:明文書局,《明代傳記叢刊》第九十五~九十七冊,1991年1月初版)。
〔清〕張廷玉等 編撰:
《明史》(臺北:鼎文書局,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明史并附編六種》,1980年1月3版)。
〔清〕沈德潛、周準 選編:
《明詩別裁》(臺北:商務印書館,1978年2月臺1版)。
〔清〕魯九皋:
《詩學源流考》(臺北:木鐸出版社,《清詩話續編》(中),1983年12月初版)。
〔清〕和珅等 奉敕撰:
《大清一統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74-483,史部二三二-二四一,1984年7月)。
〔清〕范邦甸等 編:
《天一閣書目四卷附碑目》(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明清卷2(頁115-610)、3、4(頁1-262),2005年10月1版1刷)。
〔清〕趙弘恩等 監修/〔清〕黃之雋等 編纂:
《江南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507-512,史部二六五-二七0,1984年7月)。
〔清〕嵇璜、曹仁虎等 奉敕撰:
《欽定續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392-401,史部一五0-一五九,冊392於1984年3月出版、其餘於1984年7月出版)。
〔清〕嵇璜、曹仁虎等 奉敕撰:
《欽定續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626-631,史部三八四-三八九,1984年10月)。
〔清〕紀昀等 編撰:
《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6版)。
〔清〕嚴可均 校輯: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6月1版7刷)。
〔清〕劉寶楠:
《論語正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年11月初版)。
〔清〕華度 修、蔡必達 纂:
《亳州志》(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復旦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21(頁121-642)、22(頁1-494),清乾隆五年刊本,2010年5月1版1刷)。
〔清〕鄭交泰等 纂修:
《亳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乾隆三十九年刊本,1985年3月臺一版)。
〔清〕任壽世等 修、劉開等 纂:
《亳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道光五年刊本,1985年3月臺一版)。
〔清〕何紹基等 纂:
《重修安徽通志》(臺北:華文書局,據清光緖三年重修本影印,1967年8月初版)。
〔清〕鍾泰等 纂修:
《亳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清光緒二十年刊本,1985年3月臺一版)。
〔清〕丁丙 輯:
《善本書室藏書志》(臺北:廣文書局,據光緖三十四年錢塘丁氏刋本影印,1988年12月再版)。
〔清〕丁仁 編:
《八千卷樓書目二十卷》(北京:商務印書館,《中國著名藏書家書目匯刊》近代卷6(頁357-610)、7、8,2005年10月1版1刷)。
〔清〕張之洞 撰/〔清〕范希曾 補正/蒙文通 校點:
《書目答問補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年1月31日初版)。


二、近人專著部分
(依編撰者筆劃順序排列,各作者的著作則按出版年、月及版次排列)

(一)專書著述

丁原植:
《郭店竹簡老子釋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9年4月增修版)。
丁原明:
《黃老學論綱》(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年1月1版4刷)。
大正新脩大藏經刊行會:
《大正新脩大藏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年1月修訂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
《明實錄》(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6年)。
王雲五等 重編:
《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2年3月初版)。
王有三:
《老子考》(臺北:東昇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1年1月初版)。
王邦雄:
《老子的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4月初版7刷)。
王忠林等 著:
《中國文學史初稿》(增訂版)(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王素美:
《吳澄的理學思想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王俊彥:
《王廷相與明代氣學》(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7月)。
方東美:
《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11月再版)。
《生生之德》(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7月4版)。
《中國人生哲學》(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3月7版)。
尹振環:
《楚簡老子辨析──楚簡與帛書《老子》的比較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11月第一版)。
尤淑君:
《名分禮秩與皇權重塑:大禮議與嘉靖政治文化》(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6年9月)。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編:
《儒藏》(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1版)。
左東嶺:
《王學與中晚明士人心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朱鴻林:
《明儒學案點校釋誤》(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1年12月)。
任繼俞 主編、鍾肇鵬 副主編:
《道藏提要》(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7月)。
牟宗三:
《現象與物自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3月初版4刷)。
《中國哲學的特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8,2003年4月初版)。
《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8月5刷)。
《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8月修訂8版)。
《圓善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2,2003年4月初版)。
《智的直覺與中國哲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牟宗三先生全集20,2003年4月初版)。
《心體與性體》(臺北縣新店:正中書局,2006年3月臺初版第12次印行)。
沈清松:
《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臺北:牛頓出版社,1987年1月初版)。
《現代哲學論衡》(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10月四刷)。
沈清松 編著:
《詮釋與創造──傳統中華文化及其未來發展》(臺北: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1995年元月初版)。
余英時:
《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9年4月初版第21刷)。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87年3月1版)。
李勉:
《老子詮證》(臺北:臺灣東華書局,1987年10月2版)。
吳光:
《黃忠羲著作彙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5月初版)。
武長德:
《科學哲學──科學的根源》(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4年1月初版)。
周次吉:
《老子考述》(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5月)。
金恩輝、胡述兆 主編:
《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臺北:漢美圖書有限公司,1996年4月初版)。
胡楚生:
《老莊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10月初版)。
韋政通:
《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9月初版)。
唐君毅:
《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80年3月四版)。
《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香港:新亞研究所,1980年9月五版)。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學生書局,1979年2月修訂四版)。
徐復觀: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版)。
柴熙:
《認識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8月臺5版)。
高齡芬:
《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月初版)。
高令印、樂愛國 撰:
《王廷相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二刷)。
袁保新:
《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二刷)。
容肇祖:
《中國歷代思想史‧明代卷》(臺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亳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亳州市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0年6月1版1刷)。
梁啟超:
《清代學術概論》(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台二版一刷)。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8月初版)。
陳鼓應:
《老莊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4月初版)。
陳鼓應、白奚:
《老子評傳》(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陳麗桂:
《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1年4月初版)。
陳錫勇:
《郭店楚簡老子論證》(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9月15日初版)。
陳俊輝:
《哲學的基本架構》(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初版2刷)。
陳斌:
《明代中古詩歌接受與批評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03月第1版)。
許抗生:
《老子研究》(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3月初版)。
張起鈞:
《老子哲學》(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12月初版12刷)。  
張心澂:
《偽書通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張揚明:
《老子考證》(臺北:黎明文化事業,1985年5月初版)。
張成秋:
《先秦道家思想研究》(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5年4月版)。
《老子王弼學》(臺北:中華民國老莊學會,1992年12月)。
張立文:
《宋明理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初版)。
張豈之 主編:
《中國思想學說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7年8月1版)。
黃公偉:
《道家哲學系統探微》(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9年12月,初版2刷)。
黃釗 主編:
《道家思想史綱》(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年4月1版7月1刷)。
黃卓越:
《明永樂至嘉靖初詩文觀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1版1刷)。
黃靈庚:
《楚辭章句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9月1版1刷)。
傅偉勳:
《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臺北: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7月初版)。
《從西方哲學到禪佛教》(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5月版)。
馮友蘭:
《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年12月初版)。  
勞思光:
《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10月7版)。
賀榮一:
《道德經註釋與析解》(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5年1月)。
詹劍峰:
《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1版1刷)。
葛榮晉:
《王廷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年1月初版)。
《王廷相和明代氣學》(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新文豐出版公司編輯部:
《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年12月再版)。
雷磊:
《楊慎詩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廖可斌:
《復古派與明代文學思潮》(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初版)。
《明代文學復古運動研究》(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12月1版1刷)。
熊鐵基等 著:
《中國老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1版)。
蔡仁厚:
《中國哲學史大綱》(臺北:學生書局,1999年9月初版4刷)。
劉治堂 修:
《亳縣志略》(臺北:成文出版社,民國廿五年鉛印本,1975年臺一版)。
劉笑敢:
《老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4月初版)。
《老子古今:五種對勘與析評引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5月 1版)。
劉福增:
《老子哲學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9年3月初版)。
劉真倫:
《升庵辭品校證》(臺北:華正書局,1996年6月初版)。
劉固盛:
《宋元老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9月一版一刷)。
鄭良樹:
《老子新校》(臺北:學生書局,1997年4月初版)。
蔣元卿:
《皖人書錄》(合肥:黃山書社,1989年12月一版一刷)。
錢穆: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3月九版)。
《莊老通辨》,(臺北:東大圖書,1991年12月初版)。
《中國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8月初版9刷)。
蕭天石 主編: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
魏元珪:
《老子思想體系探索》 (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7年8月初版)。
羅根澤 編著:.
《古史辨》第四冊、第六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羅光:
《中國哲學思想史.元明篇》(臺北:學生書局,《羅光全書》12,1996年8月初版)。
嚴靈峰:
《中外老子著述目錄》(臺北:中華叢書委員會,1957年5月)。
《老莊研究》(臺北:中華書局,1966年初版)。
《老子研讀須知》(臺北:正中書局,1992年4月臺初版)。
饒宗頤:
《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1月1版)。
顧頡剛 編著:
《古史辨》一~三冊(上海:上海書店,1992年)。

(二)西文譯作

Hans-Georg Gadamer 著/洪漢鼎 譯:
《真理與方法──哲學詮釋學的基本特徵》(上海:上海譯文出版,1999年4月第1版)。
Stephen W.Hawking 著/許明賢、吳忠超 譯:
《詮釋學》(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初版三刷)。

(三)期刊論文

山井湧(日人):
〈《明儒學案》考辨〉(收於《黃宗羲論──國際黃宗羲學術討論會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頁473─488)。
江淑君:
〈蘇轍《老子解》義理內蘊探析──兼論「儒道交涉」的老學視域〉(收於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頁119-143)。
〈王雱《老子注》「性論」發微──兼論「援儒入《老》」之詮解向度〉(收於《東吳大學中文學報》第八期,2002年5月,頁123-146)。
〈薛蕙《老子集解》對程、朱老學之評議〉(收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四十五期,2009年6月,頁107-138)。
〈薛蕙《老子集解》性命思想探析〉(收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國文學報》第四十六期,2009年12月,頁1-30)。
〈老子非陰謀捭闔之術——以明人詮解《老子》三十六章為觀察之核心〉(收於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國學術年刊》第三十二期(春季號),2010年3月,頁29-64)。
沈清松:
〈郭店竹簡《老子》的道論與宇宙論──相關文本的解讀與比較〉(收於《哲學與文化》26卷4期,1999年4月,頁298-335)。
余培林:
〈老子之弱道哲學〉(收於《國文天地》47期,1981年4月,頁78-81)。
李承貴:
〈《老子》「道」的境界意蘊〉(收於《中國文化月刊》269期,2002年8月,頁1~10)。
李 慶:
〈明代的《老子》研究〉(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3月一版1刷),頁326-356)。
〈論王道及其《老子億》──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二〉(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3號,1999年3月,頁251-273)。
〈論焦竑的《老子翼》──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三〉(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4號,2000年3月,頁253-278)。
〈論沈一貫及其《老子通》──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四〉(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5號,2001年3月,頁205-225)。
〈論林兆恩的《老子釋略》──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五〉(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6號,2002年3月,頁77-94)。
〈陸西星和他的《老子道徳經玄覧》──明代的《老子》研究之六〉(收於(日本金澤大學)《言語文化論叢》第7號,2003年3月,頁131-146)。
〈論薛蕙的《老子集解》──明代的《老子》研究之七〉(收於(大陸)《阜陽師範學院學報》109(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頁1-7)。
〈薛蕙的文學觀〉(收於(大陸)《文學前沿》,2006年00期,頁133-145)。
李蕙如:
〈薛蕙老學思想初探〉(收於《東吳中文研究集刊》14,2007年6月,頁53-70)。
吳儀鳳:
〈老子王弼注、河上公注、嚴遵道德指歸三家注本比較〉(收於《孔孟月刊》426,1998年2月,頁16至23)。
胡以嫻:
〈老子道德經中「道」之意義之釐定〉(收於《中國文化月刊》43、44期,1983年5、6月,頁82~92、108~126 )。
〈老子形上學之證成〉(收於《中國文化月刊》64、65期,1985年2、3月,頁61~78、49~63)。
袁保新:
〈再論老子之道的義理定位──兼答劉笑敢教授「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1997年6月,頁145-159)。
莊耀郎:
〈試論道德經的生命進路:從道德經的語言形式談起〉(收於《中國學術年刊》8期,1986年6月,頁125~140)。
陸沉:
〈郭店《老子》與「老子」公案〉(收於(大陸)《宗教學研究》2001年03期,頁129-136)。
傅武光:
〈老子是陰謀家嗎?〉(收於《國文天地》136,12卷4期,1996年9月,頁20-21)。
黃繼立:
〈王士禛《池北偶談》「汾陽孔文谷天胤云:詩以達性,然須清遠為尚」條考辨〉(收於《文學新鑰》創刊號2003 年7 月,頁137~158)。
雷磊:
〈明代六朝派的演進〉(收於(大陸)《文學評論》2006年2期,頁76-86)。
雷磊、駱凡:
〈薛蕙文學交游考論〉(收於(大陸)《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01期,頁107-112)。
趙衛民:
〈老子存有論問題的提出〉(收於《鵝湖月刊》225期,1994年3月,頁23-28)。
劉笑敢:
〈關於老子之道的新解釋與新詮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6 ,1997年6月,頁1-40)。
〈經典詮釋中的兩種內在定向及其外化──以王弼《老子注》與郭象《莊子注》為例〉(收於《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二十六期 ,2005年3月,頁287-319)。
劉榮賢:
〈從郭店楚簡論「老子」書中段落與章節之問題〉(收於《中山人文學報》10,2000年2月,頁1-26)。
〈從郭店楚簡看老子思想及其書之起源〉(收於《靜宜人文學報》12,2000年3月,頁51-65)。
蕭天石:
〈道德經名注選輯七序〉(收於《中國子學名著集成》52,道德經名注選輯七(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78年12月初版),頁1-7)。
〈歷代老子注本簡述〉(收錄於《道教文化》,第二卷4期,1979 年5、6月,頁6-7)。
謝朝清:
〈老子對於無之體認及應用〉(收於《臺北師專學報》14期,1987年9月,頁123~142)。
鍾彩鈞:
〈黃宗羲《明儒學案》的異本問題〉(《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八卷第二期,2008年6月,頁111-121)。
魏元珪:
〈老子道論的辯證──有關老子「道」內涵之系列探索〉(收於《中國文化月刊》175、176、177、178期,2002年5、6、7、8月,頁10-38 、9-24 、6-32 、5-32 )。
顏國明:
〈朱子闢老子平議──以「老子即楊墨」與「老子是權謀法術」為例〉(收於《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第十四期,2001年9月,頁365-397)。
羅 浩:
〈郭店《老子》對文中的一些方法論問題〉(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七輯(北京:三聯書局,1999年),頁197-207)。
鷲野正明(日人):
〈薛蕙的生平、思想及詩歌創作〉(收於增野弘幸 等著、李寅生 譯:《日本學者論中國古典文學──村山吉廣教授古稀紀念集》(四川:巴蜀書社,2005年6月第1版),頁331-346)。

(四)學位論文

林玉琴:
《薛蕙《老子集解》研究》(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6月)。
黃繼立:
《「神韻」詩學譜系研究—以王漁洋為基點的後設考察》(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1月)。
韋東超:
《明代老學研究》(大陸地區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5月)。
駱 凡:
《薛蕙詩學研究》(大陸地區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程立中:
《亳州舊志研究》(大陸地區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