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光地《詩》《書》義理研究
作者:黃彥菱
作者(外文):HUANG, YEN-LING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李光地詩經尚書四書義理Li Guang-DiShijingShangshuFour BooksAn Exegetical Stud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清初康熙帝提出「崇儒重道」的政策,欲以儒家道統思想做為政治統治重心,結合道統與治統,目的是為了鞏固其政權地位。其大力推動朱子學說,甚至將程朱學立為官學,藉以攏絡漢人,更是加強了己身統治威權的正統性與穩固性。與康熙帝私交甚篤且位高權重之清初理學大臣李光地,更是主張此一政治意圖之代表人物;李光地雖以程朱學為宗,然在探討其思想之同時,須以儒家經典為依據探究其義理內涵,方能深入。考量到欲將研究主題與其政治思維結合,加上現存研究成果之侷限,故本論文乃以李光地為研究對象,探究其《詩》、《書》之義理內容,希冀藉此呈現李光地學術風貌與客觀之評價。
  本論文第一章在說明研究背景、範圍,以及其動機與目的,而後將現存研究資料及成果做出彙整,提出可研究之進路與相應方式。第二章討論李光地所處之時代學術概況及生平略述,探討其學術思想之基礎及其轉折。第三章探究李光地經學之基本立場,以對清初科舉改革與復興經學之功來進行論述,並透過了解其治學方法,呈現其對儒家經典之詮釋方式。第四章旨在探討李光地《四書》學中論及知本、明性等心性觀點與相關之工夫論,並說明其《四書》學對自身詮釋《詩》、《書》義理所帶來的影響。第五章及第六章則分別論述其《詩經》與《尚書》之義理思想,並提出小結。第七章結論,除了條列式分述本論文研究成果外,亦以個人研究淺見做出總結。
Emperor Kangxi proposed " Worship the scholar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Confucianist Confucian orthodoxy " and wanted to take the Confucianist Confucian orthodoxy thought as political rul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the union Confucianist Confucian orthodoxy with Political, the goal is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its political power status. It impels the Chuhsi theory vigorously, even Cheng Zhu Xueli for official study, so as to gathers together the Han people, strengthened the Ching dynasty rule authority legitimacy and the robustness.Is really sincere with the Kanghsi emperor personal friendship also the position high weight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of Neo-Confucianism Minister the Li Guang-Di, advocates of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this political intention;Although Li light by Cheng Zhu Xuewei ancestor, however while discusses its thought, must take the Confucianist classics as the basis inquire into its righteousness principle connotation, then can go deep into.Taking account of to want will study the topic to combine with its political thinking and plus an existing research achievement it limit, therefore the present paper will be take the Li Guang-Di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quired into An Exegetical Study of Li Guang-Di's "Shijing" and "Shangshu", crave for to present academic appearance for Li Guang-Di and objective evaluation with this.
This thesis first chapter is explanation research background, scope, as well as its motive and goal, after but makes the extant research material and the achievement collects entire, proposes may admission passage of and the corresponding way the research. Second chapter chapter discusses the Li Guang-Di to locate a generation of academic survey and the biography tells in brief, discusses foundation of and the transition its academic thought. Third chapter inquired into Li Guang-Di study of the basic standpoint, by merit of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reform and the revival study of the carries on the elaboration in the early Ching dynasty, and penetrates understood its doing scholarly research method, presents it to annotation of way the Confucianist classics. Fourth chapter is aim in the middle of inquiring into Li Guang-Di's "The Four Books" learning the disposition point of views, such as in point of Chin-pen and Ming Xing...etc. and the related time theory, and explain that its "The Four Books" learns to explain to the self "Shijing", "Shangshu" reasons bring of influence. Fifth chapter and the sixth chapter elaborate it separately the exegetical Study of Li Guang-Di's Shijing and Shangshu, and and proposes the subtotal. The seventh chapter conclusion, besides lists item by item the type minute to state the present paper research results, also makes the summary by individual research humble opinion.
一、傳統文獻
(一)李光地相關著述
1.﹝清﹞李光地:《尚書七篇解義》,《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2.﹝清﹞李光地:《詩所》,《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3.﹝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大學古本說》,《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4.﹝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中庸章段》,《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5.﹝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中庸餘論》,《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6.﹝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讀論語劄記》,《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7.﹝清﹞李光地:《榕村四書說‧讀孟子劄記》,《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8.﹝清﹞李光地:《正蒙注》,《榕村全集》,臺北:大西洋圖書公司,1969年
9.﹝清﹞李清植纂輯:《李文貞公年譜》,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10.﹝清﹞李光地:《榕村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1.﹝清﹞李光地著,陳祖武點校:《榕村語錄 榕村續語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12.﹝清﹞李清馥編:《榕村譜錄合考》,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1999年
(二)古典文獻
1.﹝漢﹞伏生:《尚書大傳》,《叢書集成初編》第356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2.﹝漢﹞班固著,﹝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
3.﹝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6年
4.﹝漢﹞焦延壽:《焦氏易林》,臺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校宋本重雕
5.﹝漢﹞司馬遷:《史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
6.﹝漢﹞鄭玄注,﹝唐﹞孔穎達正義,﹝清﹞阮元校勘:《禮記正義》,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7.﹝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清﹞阮元校勘:《周禮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8.﹝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李學勤主編:《尚書正義》,《十三經注疏》,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1年
9.﹝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論語注疏》,臺北:大化書局,1989年,影印﹝清﹞嘉慶二十年重刊宋本
10.﹝晉﹞陸璣著,﹝清﹞丁晏校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續修四庫全書》第7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注:《後漢書》,《百衲本廿四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影印﹝宋﹞紹興刊本
12.﹝南朝.梁﹞皇侃疏:《論語集解義疏》,臺北:廣文書局,1991年,影印﹝清﹞乾隆嘉慶間鮑廷博刻《知不足齋叢書》本
13.﹝唐﹞成伯璵:《毛詩指說》,《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14.﹝唐﹞韓愈著,﹝清﹞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15.﹝宋﹞鄭樵著,顧頡剛點校:《詩辨妄》,北平:樸社,1933年
16.﹝宋﹞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7.﹝宋﹞歐陽脩、宋祁等撰:《新唐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18.﹝宋﹞陳亮:《陳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9.﹝宋﹞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
20.﹝宋﹞蘇軾:《書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1.﹝宋﹞王應麟:《詩攷》,《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2.﹝宋﹞陳祥道:《論語全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23.﹝宋﹞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24.﹝宋﹞孫復:《孫明復小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0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25.﹝宋﹞楊時:《龜山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2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26.﹝宋﹞呂祖謙:《東萊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27.﹝宋﹞薛季宣:《浪語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28.﹝宋﹞朱熹:《四書或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9.﹝宋﹞歐陽脩:《詩本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0.﹝宋﹞李樗、黄櫄:《毛詩李黃集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1.﹝宋﹞段昌武:《毛詩集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2.﹝宋﹞邵雍:《皇極經世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3.﹝宋﹞邵雍:《皇朝文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5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4.﹝宋﹞鄭樵:《通志》,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
35.﹝宋﹞朱熹:《四書集註》,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36.﹝宋﹞林之奇:《尚書全解》,《通志堂經解》第5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37.﹝宋﹞陳大猷:《書集傳或問》,《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38.﹝宋﹞黃度:《尚書說》,《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39.﹝宋﹞王柏:《書疑》,《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40.﹝宋﹞金履祥:《尚書表注》,《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41.﹝宋﹞范處義:《詩補傳》,《通志堂經解》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42.﹝宋﹞李昉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年,影印《四部叢刊》本
43.﹝宋﹞蘇軾:《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44.﹝宋﹞朱熹著,陳俊民校訂:《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2000年
45.﹝宋﹞朱熹:《詩集傳》,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6.﹝宋﹞朱熹:《詩序辨說》,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7.﹝宋﹞朱熹:《伊洛淵源錄》,朱傑人、嚴佐之、劉永翔主編:《朱子全書》第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48.﹝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49.﹝宋﹞張載:《張載集》,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年
50.﹝宋﹞朱鑑:《詩傳遺說》,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5年,影印摛藻堂《欽定四庫全書薈要》
51.﹝宋﹞陸九淵著,鍾哲點校:《陸九淵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52.﹝宋﹞周敦頤:《周敦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53.﹝元﹞脫脫等修:《宋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54.﹝元﹞陳悅道:《書義斷法》,《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5.﹝元﹞梁益:《詩傳旁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6.﹝元﹞劉瑾:《詩傳通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7.﹝元﹞劉玉汝:《詩纘緒》,《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8.﹝元﹞朱公遷:《詩經疏義會通》,《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9.﹝元﹞吳澄:《書纂言》,《通志堂經解》第6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60.﹝元﹞朱祖義:《尚書句解》,《通志堂經解》第7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61.﹝元﹞許謙:《詩集傳名物鈔》,《通志堂經解》第8冊,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3年
62.﹝明﹞顧炎武:《亭林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63.﹝明﹞黃宗羲:《南雷文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
64.﹝明﹞宋濂:《元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65.﹝明﹞劉三吾等撰:《書傳會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6.﹝明﹞胡廣等撰:《書經大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7.﹝明﹞黃道周:《洪範明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8.﹝明﹞陳第:《尚書疏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9.﹝明﹞王樵:《尚書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0.﹝明﹞朱謀:《詩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1.﹝明﹞李先芳:《讀詩私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7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2.﹝明﹞姚舜牧:《重訂詩經疑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3.﹝明﹞朱朝瑛:《讀詩略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74.﹝明﹞章潢:《圖書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7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75.﹝明﹞王艮:《王心齋全集》,臺北:廣文書局,1987年,日本嘉永元年刻本
76.﹝明﹞王守仁:《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77.﹝明﹞顧炎武著、陳垣校注:《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年
78.﹝清﹞陸隴其:《古文尚書考》,《叢書集成初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79.﹝清﹞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80.﹝清﹞徐世昌:《清儒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81.﹝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年
82.﹝清﹞沈鍾等纂,﹝清﹞莊成重修:《安溪縣志》,臺北:臺北安溪同鄉會 1967年,﹝清﹞乾隆版補刻本影印
83.﹝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84.﹝清﹞趙爾巽等撰:《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85.﹝清﹞段玉裁:《古文尚書撰異》,臺北:大化書局,《段玉裁遺書》上冊,臺北:大化書局,1977年,影印經韻樓叢書刊本
86.﹝清﹞全祖望:《鮚埼亭集、鮚埼亭集外編》,臺北:華世出版社,1977年
87.﹝清﹞昭槤撰、何英芳點校:《嘯亭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
88.﹝清﹞張廷玉等奉敕修:《明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89.﹝清﹞嚴虞惇:《讀詩質疑》,《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0.﹝清﹞顧鎮:《虞東學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9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1.﹝清﹞朱鶴齡:《尚書埤傳》,《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6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2.﹝清﹞朱鶴齡:《詩經通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3.﹝清﹞清聖祖著,張玉書等編:《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初、二、三、四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94.﹝清﹞黃任、郭賡武纂修:《泉州府志》,福建:泉州志編纂委員會,1984年
95.﹝清﹞永瑢、紀昀等編纂:《合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及四庫未收書目禁燬書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96.﹝清﹞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臺北:明文書局 ,1985年
97.﹝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98.﹝清﹞陳啟源:《毛詩稽古編》,《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影印《皇清經解》本
99.﹝清﹞惠周惕:《詩說》,《皇清經解毛詩類彙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影印《皇清經解》本
100.﹝清﹞莊述祖:《毛詩周頌口義》,《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影印《皇清經解》本
101.﹝清﹞陳奐:《詩毛氏傳疏》,《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1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102.﹝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續經解毛詩類彙編》第2冊,臺北:藝文印書館,1986年,影印《皇清經解續編》本
103.﹝清﹞朱彝尊:《經義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04.﹝清﹞孫希旦撰,沈嘯寰、王星賢點校:《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105.﹝清﹞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8年
106.﹝清﹞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臺北:明文書局,1988年
107.﹝清﹞劉錦藻編纂:《清朝文獻通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108.﹝清﹞崑岡等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109.﹝清﹞永瑢、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110.﹝清﹞賀長齡、魏源:《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 年
111.﹝清﹞姚際恆:《詩經通論》,臺北:廣文書局,1993年
112.﹝清﹞戴震著,張岱年主編:《毛詩補傳》,《戴震全書》,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
113.﹝清﹞章梫纂,褚家偉、鄭天一、劉明章校注:《康熙政要》,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
114.﹝清﹞程廷祚:《晚書訂疑》,《續修四庫全書》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5.﹝清﹞宋鑒:《尚書考辨》,《續修四庫全書》第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影印﹝清﹞嘉慶四年刻本
116.﹝清﹞毛奇齡:《白鷺洲主客說詩》,《續修四庫全書》第6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117.﹝清﹞王先謙輯:《續文古辭類纂》,《續修四庫全書》第1610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據﹝清﹞光緒八年王氏虛受堂刻本影印
118.﹝清﹞王夫之:《詩廣傳》,收錄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119.﹝清﹞王夫之:《尚書稗疏》,收錄於船山全書編輯委員會編校:《船山全書》,長沙:嶽麓書社,1998年
120.﹝清﹞全祖望著,朱鑄禹彙校集注:《全祖望集彙校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21.﹝清﹞永瑢、紀昀等編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藝文印書館,2004年
122.﹝清﹞皮錫瑞著、周予同注釋:《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
123.﹝清﹞閻若璩著,呂翊欣,黃懷信點校:《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4.﹝清﹞毛奇齡著,呂翊欣,黃懷信點校:《古文尚書冤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整理:《康熙起居注》,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126.清代實錄館纂修:《清實錄(世祖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27.清代實錄館纂修:《清實錄(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28.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起居注冊‧康熙朝》,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29.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紀寶成主編:《清代詩文集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二、近人專著(依出版年排序)
(一)專書著作
1.朱志清:《詩言志辨》,上海:開明書店,1947年
2.﹝日﹞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3.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4.古國順:《清代尚書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5.曾昭旭:《王船山哲學》,臺北:遠景出版社,1983年
6.陸寶千:《清代思想史》,臺北:廣文書局,1983年
7.蕭一山:《清代通史》,北平:中華書局 ,1986年
8.朱廷獻:《尚書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9.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
10.黃忠慎:《南宋三家詩經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
11.李威熊:《中國經學發展史論》上冊,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12.劉起釪:《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
13.陳捷先:《明清史》,臺北:三民書局,1990年
14.李紀祥:《明末清初儒學之發展》,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15.陳祖武:《清初學術思辨錄》,河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2年
16.許蘇民:《李光地傳論》,福州:廈門大學出版社,1992年
17.楊國楨、李天乙主編:《李光地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
18.夏傳才:《詩經研究史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
19.牟宗三:《心體與性體》,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20.方克立:《中國哲學史上的知行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
21.陳節著,張善文、馬重奇主編:《詩經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22.郜積意、胡鳴著,張善文、馬重奇主編:《尚書漫談》,臺北: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23.程元敏:《書序通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9年
24.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25.高令印、陳其芳:《福建朱子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
26.潘重規:《論語今注》,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27.呂元驄、葛榮晉:《清代社會與實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00年
28.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29.林葉連:《中國歷代詩經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2年
30.張麗珠:《清代新義理學》,臺北:里仁書局 ,2003年
31.王汎森:《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32.劉國忠、黃振萍主編:《中國思想史參考資料集-隋唐至清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
33.鮑世斌:《明代王學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4年
34.洪湛侯:《詩經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35.張立文、祈潤興:《中國學術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5年
37.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38.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附《清代學術概論》)》,臺北:里仁書局,2005年
39.饒宗頤:《新出土文獻論証》,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0.陳戰峰:《宋代《詩經》學與理學─關於《詩經》學的思想學術史考察》,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41.葉國良、夏長樸、李隆獻合著:《經學通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6年
42.孟森:《明清史講義》,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
43.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
44.朱義祿:《《朱子語類》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45.尹繼佐、周山:《中國學術思潮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46.楊菁:《清初理學思想硏究》,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47.朱漢民、蕭永明:《宋代《四書》學與理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48.姜廣輝編:《中國經學思想史第三卷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49.吳海蘭:《黃宗羲的經學與史學》,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
(二)碩博士論文
1.林煌崇:《明末清初之經世學風與史學思想》,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91年
2.李梅風:《李光地《周易折中》案語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3.鄭雅竹:《李光地易學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4.郭佩琦:《李光地《榕村四書說》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5.林俞佑:《李光地經學思想之闡微》,臺中:逢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年
6.黃彥菱:《李光地之知本明性思想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7.楊靜:《理學背景下的《詩集傳》闡釋學研究》,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8.林怡芬:《《四庫全書》的《詩經》學觀點研究》,雲林: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9.蔣秋華:《二程詩書義理求》,臺灣:國立臺灣大學,博士論文,1991年
10.楊晉龍:《明代詩經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11.楊菁:《李光地與清初理學》,臺北:東吳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0年
12.高志成:《王夫之、李光地對朱子《易》學的繼承、批判與發展》,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
13.郝永:《朱熹《詩經》解釋學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14.姜龍翔:《朱子《詩》《書》學義理思想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
15.王寅:《李光地與清初經學》,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3年
16.王和群:《從明末清初論意的形下趨向談明清義理學的轉型》,臺灣:國立中興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17.姚愛娟:《李光地經學思想的哲學研究─以《榕村語錄/續語錄》為中心》,天津: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三)期刊論文
1.陳祖武:〈李光地年譜略論〉,《文獻》,1989年第3期(總第41期),1989年3月
2.梅家玲:〈〈毛詩序〉「風教說」探析:兼論其與六朝文學批評之關係〉,《臺大中文學報》,3期,1990年
3.詹石窗:〈李光地與易學〉,《周易研究》,1992年第4期。
4.陳梧桐:〈〝仰觀神策驅天狼〞—李光地與清初統一事業〉,《文史知識》,1992年第12期,1992年12月
5.陳祖武:〈論李光地的歷史地位〉,《清史研究》,1993年第01期
6.李秉乾:〈清代名臣李光地著作版本考〉,《福建圖書館學刊》,1993年第2期,1993年2月
7.林慶彰:〈朱子對傳統經說的態度─以朱子《詩經》著述為例〉收錄於鍾彩鈞編:《國際朱子學會議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3年5月
8.王鍾翰:〈康熙與理學〉,《歷史研究》,1994年第3期,1994年3月
9.陳居淵:〈清代的王學〉,《學術月刊》,1994年第5期,1994年5月
10.曾春海:〈李光地的易學初探〉《清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6月
11.何孝榮:〈論康熙提倡程朱理學〉,《清史研究》,1996年第4期,1996年4月
12.韓琦:〈君主和布衣之間:李光地在康熙時代的活動及其對科學的影響〉,《清華學報》,第26卷第4期,1996年12月
13.劉大鈞:〈讀《周易折中》〉,《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
14.蔡方鹿:〈朱熹尚書學析論〉,《孔子研究》,1997年第4期
15.孫利:〈朱熹「十六字心訣」釋義〉,《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2期,2001年
16.張永儁:〈清代朱子學的歷史處境及其發展〉,《哲學與文化》,第28卷第7期,2001年7月
17.陳榮開:〈朱子的《中庸》說:《中庸章句.序》中有關道心、人心問題的看法〉,收錄於《朱傑人主編:《邁入21世紀的朱子學─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18.朱傑人:〈朱子《詩傳綱領》研究〉,收錄於鍾彩鈞主編:《朱子學的開展─學術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2002年6月
19.郭震旦:〈晚明空疏學風與實學思潮〉,《棗莊專科師範學校學報》,第21卷第3期,2003年
20.徐公喜:〈朱熹十六字心傳道統思想形成論〉,《宜賓學院學報》,第1期,2004年
21.鍾彩鈞:〈李光地的易學思想〉,《第三屆國際暨第八屆清代學術研究會》,2004年3月
22.姚海燕:〈論朱熹《詩集傳》之「淫詩說」〉,《懷化學院學報》,第23卷第4期,2004年8月
23.張春梅:〈李光地簡論〉,《新鄉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18卷第6期,2004年11月
24.李家樹:〈南宋朱熹、呂祖謙『淫詩說』駁議述評〉,《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1期,2005年1月
25.李英順:〈淺析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產生的歷史背景〉,《長春工業大學學報》,第17卷第2期,2005年6月
26.林國標:〈清初理學與清代學術〉,《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4期,2005年8月
27.杜海軍:〈呂祖謙的《詩》學觀〉,《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2005年9月
28.武才娃:〈試論清初理學的特色〉,《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9期,2005年9月
29.彭維杰:〈朱熹「淫詩說」理學釋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第11期,2005年12月
30.李士金:〈朱熹《詩集傳.國風》思想研究的深刻政治意蘊〉,《廣西社會科學》,第12期,2006年
31.王基西:〈理學家小傳(六十四)─安溪先生李光地〉,《中國語文》,第98卷第2期,2006年2月
32.林國標:〈李光地理學思想評議〉,《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33.陳英姿、沈芳:〈比較分析《毛傳鄭箋》與《詩集傳》對比興認識的歧異〉,《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1卷第7期,2006年7月
34.嚴金東:〈評朱熹對「思無邪」的解說〉,《重慶社會科學》,第10期,2007年
35.楊菁:〈李光地《詩經》學研究〉,《國文學報》,41期,2007年6月
36.林俞佑:〈論李光地的《學》、《庸》之學〉,《雲漢學刊》,第14期,2007年6月
37.楊新勛:〈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在《詩經》學史上的意義〉,《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2008年11月
38.陳良中:〈論朱子《尚書》學章句義理之得失〉,《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2009年
39.林慶彰:〈中國經學史上的回歸原典運動〉,《中國文化》,第30期,2009年
40.王春林:〈朱熹疑偽《古文尚書》一說考辨〉,《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8期,2009年
41.江乾益:〈鄭玄「風雅正變說」申〈毛詩序〉探論〉,《興大中文學報》,第27期,2010年6月
42.黃忠慎:〈論呂祖謙在《呂氏家塾讀詩記》在《詩經》學史上的承衍與新變〉,《清華學報》,新42卷第1期,2012年3月
43.黃忠慎:〈尊《序》?反《序》?—析論《毛詩李黃集解》的解《詩》立場〉,《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6期,2012年5月
44.姜龍翔:〈論朱子《詩集傳》對二〈南〉修齊治平之道的開展〉,《清華中文學報》,第7期,2012年6月
45.黃忠慎:〈理解、運用:析論孔孟荀在《詩經》學史上的貢獻與意義〉,《東吳中文學報》,第25期,2013年5月
46.施厚羽:〈從《御纂朱子全書》看清代前期官方意識形態與士風之形塑〉,《史繹》,第38期,2014年6月
47.黃忠慎:〈朱熹「淫詩」論衡〉,《靜宜中文學報》,第6期,2014年12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