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晚唐綺豔詩中的「豔色」與「抒情」
作者:蔡柏盈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施逢雨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7
主題關鍵詞:中唐晚唐綺豔詩豔色抒情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4
  中晚唐的綺豔詩,不但在唐代詩歌中佔有特殊的份量及地位,也是討論晚唐詞體形成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然而,有關中晚唐綺豔詩的研究,多半附於專家詩作的研究之下,缺乏統整性的探討。本論文著重綺豔詩的「豔色」描寫與「抒情」表現,並以南朝與中晚唐兩個時代的綺豔詩,具有影響、對應、繼而開展的關係為切入點,探討中晚唐綺豔詩的發展進程及其特點。論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探討唐代以前的綺豔詩,從創作意圖及內容情意、形式上的特徵,辨析南朝「豔詩」與先秦兩漢的女性敘寫詩歌的區別。南朝的「宮體豔詩」實以詩人的「豔色觀看」為創作意圖,並以「豔色趣味」為主要表現。其次,以「戀情」為主題的樂府民歌,則是綺豔詩男女豔情敘寫的開端。第二章論中唐綺豔詩之興起。初唐至中唐,綺豔詩的創作歷經由衰微而又興盛的過程。中唐綺豔詩的興起與士妓文化有關,在元稹、白居易以冶遊為主題的綺豔詩中,詩人突破了宮體豔詩「豔色觀看」的創作意圖,以「參與者」的身分寫作,為綺豔詩的創作注入轉變。第三章以李賀的綺豔詩為探討中心,與前述元稹、白居易的綺豔詩相互比較,探討中唐綺豔詩抒情表現的進展。在創作手法上,李賀大量運用南朝宮體豔詩與樂府戀情民歌素材,寫作以女性情思為主的綺豔詩。第四章論晚唐綺豔詩的美典,並以晚唐溫庭筠、杜牧、李商隱三家綺豔詩作為主要探討對象。晚唐的綺豔詩,不但建立屬於士階層品味美感的審美趣味,在抒情情思的表現上,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最後,綺豔詩表現深微婉約情思,與其慣用的深美麗致的修辭語言,對晚唐其他類型的詩歌也有所影響。
(一)本書目中文著作依書名或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西文著作依作者姓氏之字母順序排入。
(二)中文著作中,清代(含)以前著作因一向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今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的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僅有少數以書名為人所熟知者準清以前著作之例,依書名排列。遇有疑難則以互見方式處理。
(三)全書所引正史均係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書目中不再一一指明。


岸邊成雄著。 梁在平,黃至炯譯。《唐代音樂史的研究》。 台北:台灣中華,1973。
《白居易集箋校》。朱金城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8。
《北里志》。﹝唐〕孫棨。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
《北史》。〔唐〕李延壽撰。
卞孝萱。《元稹年譜》。山東:齊魯書社,1980。
蔡英俊。《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1。
曹中孚。〈杜牧詆諆元白詩辨〉。《學術月刊》,1981第9期,頁79-81。
曹道衡。《南朝文學與北朝文學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楚辭補註》。﹝宋﹞洪興祖。 收於《楚辭四種》。台北:華正書局,1992。
陳伯海主編 。《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蹟考辨〉。《中華文史論叢》,1982第2期,頁245-267。
陳允吉、吳海勇。《李賀詩選評》。上海:上海古籍,2004。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書》。 〔隋〕姚察,〔唐〕魏徵,姚思廉編修。
褚斌杰。《楚辭要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大唐新語》。〔唐〕劉肅撰。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戴偉華。《唐代幕府與文學》。北京:現代出版社,1990。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1998。
《登科記考》。﹝清﹞徐松;北京:中華書局,1984。
《杜詩詳注》。﹝清〕仇兆鰲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方瑜。〈空間、圖像、靈光——李賀詩中的女性圖像:以鬼神兩首為例〉。收入其
《唐詩論文集及其他》。台北:里仁,2005。頁123-148。
方瑜。〈空間與夢想中的女性圖像——從《空間詩學》觀點讀李賀《宮娃歌》〉,台
大中文系編,《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頁
153-170。
方瑜。《中晚唐三家詩析論》。台北:牧童出版社,1975。
《樊川詩集注》。〔清〕馮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新1版。
《樊川文集》。〔唐〕杜牧撰。台北:漢京,1983。
Frodsham, J.D. The Poems of Li Ho. Oxford : Clarendon Press, 1970.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傅璇琮編撰。《唐人選唐詩新編》。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高氏三宴詩集》。〔唐〕高正臣輯。收《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32冊。台
北:台灣商務,1983。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new window
高友工。劉翔飛譯。〈律詩的美典〉。《中外文學》18卷2、3期(1989),頁4-34,32-46。new window
龔鵬程。〈無題詩論究〉。《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7期(1989):頁29-50。new window
顧學頡。《顧學頡文學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漢書》。〔漢〕班固撰。
胡大雷。《宮體詩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淮南子》。高誘注。四部備要本。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81。
《晉書》。〔唐〕房玄齡撰。
《舊唐書》。〔後晉〕劉昫撰。
簡恩民。《晚唐詩中書寫「女性及男女情愛」主題之研究》。政治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new window
蔣寅。〈權德輿與唐代的贈內詩〉。《山西大學師範學院學報》,1999第1期,頁
53-57。
蔣寅。〈過度修辭:李賀的藝術精神〉。《陝西師範大學學報》,2004第11期,頁55-61。
《教坊記箋訂》。﹝唐﹞崔令欽撰,任半塘箋訂。台北:宏業書局,1973。
《開元天寶遺事》。〔五代〕王仁裕。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康正果。《風騷與豔情》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社,2004。new window
李豐楙。〈仙、妓與洞窟——唐五代曲子詞與遊仙文學〉。收於其《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台北:學生書局,1996。頁375-422。
《李賀集》。王友勝、李德輝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
《李賀詩集》。葉蔥奇疏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李賀詩歌集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7。
收入以下兩個注本:
《李長吉歌詩匯解》。〔清〕王琦。
《昌谷集注》〔清〕姚文燮。
《禮記》。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李商隱文編年校注》。劉學鍇、余恕誠編。北京:中華書局,2002。
《李太白全集》。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
李宜學。《 李商隱詩與花間集詞關係之研究 》。中山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廖美雲。《唐伎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5。
林淑娟。《中國詠物詩「託物言志」析論》。台北:萬卷樓,2002。
林順夫。張宏生譯。《中國抒情傳統的轉變——姜夔與南宋詞》。上海:上海古籍,
2005。
林同濟。〈李賀歌詩研究〉。《中華文史論叢》,1982年第1期。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頁406-458。new window
《梁書》。〔唐﹞魏徵、姚思廉撰。
呂正惠。〈論李商隱詩、溫庭筠詞中「閨怨」作品的意義及其與「香草美人」傳統
的關係〉。收於《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論文集》。逢甲大學中文系所編輯,
台北:新文豐,1995。頁57-76。
劉斯翰。《溫庭筠詩詞選》。台北:遠流出版社,1988。
劉若愚。 杜國清譯 。《中國詩學》。台北:幼獅文化公司,1977。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研究》。安徽:合肥大學出版社,1998。
劉學鍇、余恕誠。 《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8。
劉學鍇、余恕誠選注 。《李商隱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二版。
劉學鍇。《李商隱傳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出版,2000。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9。
《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本。〔清〕阮元刻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79。
梅家玲。〈漢晉詩歌中「思婦文本」的形成及其相關問題〉。收於其《漢魏六朝文學新論》。台北:里仁書局,1997。頁93-150。new window
繆鉞。《杜牧年譜》。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南史》。〔唐〕李延壽撰。
Owen ,Stephen.(宇文所安)。 賈晉華譯。《初唐詩》。 北京:三聯書店,2004。
Owen Stephen. (宇文所安)。鄭學勤譯。《追憶》。北京:三聯書店,2004。
錢鐘書。《談藝錄》。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
青山宏。程郁綴譯。《唐宋詞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清〕嚴可鈞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58。
《全唐詩》。〔清〕彭定求等奉敕撰。北京:中華書局,1960。
《全唐文》。〔清〕董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3。
任半塘。《唐聲詩》。上海:上海古籍,1982。
商偉。〈論唐代的古題樂府〉。《文學遺產》1987第2期。頁39-48。
沈冬。〈小妓攜桃葉,新歌踏柳枝──民間樂舞《楊柳枝》〉,收於氏著《唐代樂舞
新論》。台北:里仁書局,2000,頁73-141。
《詩筏》。〔清〕賀貽孫。《清詩話續編》本。引自陳伯海《唐詩彙評》(見該條)。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new window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1993,new window
1(23:1),頁1-30。
《史記》。〔漢〕司馬遷撰。
《世說新語箋疏》。余嘉錫撰。台北:華正書局,1984。
《說苑》。〔漢〕劉向撰,盧元駿註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 。《中國詩歌原理》。 台北:洪葉文化,1993
蘇雪林。《玉溪詩謎》。原名《李義山戀愛事蹟考》。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9。
《隋書》。〔唐〕魏徵撰。
《唐才子傳校箋》。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國史補》。〔唐〕李肇。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丁如明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Tu, Kuo-Ch’ing. Li Ho . Boston : Twayne Publishers, 1979.
《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清〕嚴可鈞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58。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台北:正中書局,1983。
王運熙。《六朝樂府與民歌》。上海:古典文學,1957新1版。
王運熙、顧易生主編 。《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籍,1996。
顧易生、蔣凡。《中國文學批評通史-先秦兩漢文學卷》。
王運熙、楊明《中國文學批評通史—隋唐五代卷》。
《韋莊集箋注》。聶安福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溫飛卿詩集箋注》。〔清〕曾益等箋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聞一多。《唐詩雜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吳旻旻。《香草美人傳統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new window
吳品萫。《李商隱詩歌「女性敘寫」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1。
吳在慶。《杜牧論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撰。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逯欽立輯校。台北:學海,1991再版。
蕭滌非。《漢魏六朝樂府文學史》。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顏崑陽。《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台北:里仁書局,2005修訂一版。
《彥周詩話》。〔宋〕許顗 。《歷代詩話》本。引自陳伯海《唐詩彙評》(見該條)。
葉蔥奇。《李商隱詩集疏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
葉嘉瑩。《迦陵談詩》。台北:三民書局,1970。
葉嘉瑩〈常州詞派比興寄託之說的新檢討〉,收於《中國古典詩歌論集》。台北:
桂冠圖書,1991),頁179-224。
葉嘉瑩。〈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 〉收於其《詞學新詮》。new window
台北:桂冠,2000。頁99-187。
游國恩。《楚辭論文集》。台北:九思出版社,1977。
余陛雲。《詩境淺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余恕誠〈晚唐五代綺豔詩詞的若干區別與啟示〉。收於其《唐詩風貌及其文化底
蘊》。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9。頁305-319。
余恕誠。《唐詩風貌》。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玉泉子》。〔唐〕闕名。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玉臺新詠箋注》。〔陳〕徐陵編,〔清〕吳兆宜注,程琰刪補,穆克宏點校。北京:
中華書局,1985。
《玉谿生詩集箋注》。﹝清〕馮浩箋注,蔣凡標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雲溪友議》。〔唐〕范攄。收於《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見該條)。
袁梅、孫鴻亮。〈元稹「豔詩」考異〉。《唐都學刊》,2004第4期,頁59-62。
袁行霈。〈長吉的歌詩與詞的內在特質。《第一屆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4。頁3-19。
原田憲雄,《李賀論考》。京都:朋友書店,1980。
《元稹集》。冀勤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2。
《元稹集編年校注》。楊軍箋注 。西安:三秦,2002。
《樂府詩集》。〔宋﹞郭茂倩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樂府指迷》。〔宋〕沈義父。收於唐圭璋,《詞話叢編》。台北:新文豐,1988。
《載酒園詩話》。〔清〕賀裳。《清詩話續編本》。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見
該條)。
張伯偉。《禪與詩學》。台北:揚智文化,1995。
張明非。〈中唐豔情詩的勃興〉。《遼寧大學學報》,1990第1期,頁8-12。
張永鑫。《漢樂府研究》。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
鄭華達。〈敬順與悔嫁—唐代閨怨詩的社會意識〉。《大陸雜誌》97:4(1998),頁
145-158。

鄭毓瑜。〈神女論述與性別演義—以屈原、宋玉賦為主的討論〉。 收於洪淑苓編《古new window
典文學與性別研究》。 臺北:里仁,1997。
鄭毓瑜。 〈由話語建構論宮體詩的寫作意圖與社會成因〉。收於《古典文學與性new window
別研究》, 頁167-194。
鄭毓瑜 。〈身體時氣感與漢魏抒情詩——漢魏文學與楚辭、月令的關係〉。收於《文new window
本風景:自我與空間的相互定義》。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頁293-343。
鄭志敏。《細說唐妓》。台北:文津,1997。
鄭華達。《唐代宮怨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new window
鍾來茵。《李商隱愛情詩解》。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周書》。〔唐〕令狐德棻等撰。
周振甫。《詩文淺釋》。 台北:木鐸出版社,1987。
朱崇儀。〈閨怨詩與豔詩的「主體」〉。《文史學報》29期(1999):頁73-89。new window
朱金城。《白居易年譜》。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