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選》詩收錄尺度探微
作者:羅志仲
校院名稱:國立清華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朱曉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08
主題關鍵詞:文選收錄尺度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8
《文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然至今的研究重心仍在文獻學上。本文以這方面的既有成果為基礎,自文學角度與《文選》所收作品入手,探索《選》詩收錄尺度。
第一章回顧並評價《文選》學歷史,指出其貢獻與盲點,並透過具體事例,提出新的研究之道:該如何正確認識〈文選序〉的內容及份位,應怎樣體會編者蕭統的本意與用心。
第二章釐清《選》詩部分類名的意義及其異同,包括有無「臨終」類?「詠懷」與「哀傷」的區別何在?「遊覽」與「行旅」的分野在哪?「雜詩」類的真正意涵為何?
第三章從四個面向探討蕭統的詩歌與詩史觀:對於公認的佳作、名篇,他如何取捨?對於歷代詩人、詩壇,他怎樣看待?對於並非佳作卻在文學史上扮演關鍵角色的詩篇,他作何處理?對於當代與未來的詩壇,他有何期許?
第四章從不入選的角度,推敲《選》詩收錄尺度,包括不收豔情詩以及不為詠物、遊戲詩立類的原因。
第五章觀察政治因素對《選》詩收錄的影響,包括「補亡」、「述德」、「勸勵」、「獻詩」四類的政教功能,以及「公讌」、「祖餞」兩類的實用價值。
第六章剖析《文選》對於纏訟數百年的話題,像是尊王尊劉的文質之辨、尊陸尊潘的審美觀之爭,有何裁決之道?
第七章從學界較少注意的角度著眼——蕭統以皇家勢力編纂《文選》,推動其主導文壇之目的,兩者間隱含何種緊張關係——總結全文。
一、《文選》及其相關論著
李善注:《文選》,臺北:正中書局,1985
李善等六人:《增補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9
李善等六人:《奎章閣所藏六臣注本文選》,漢城:正文社,1983
佚名編:《唐鈔文選集注彙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饒宗頤編:《敦煌吐魯番本文選》,北京:中華書局,2000

方回:《文選顏鮑謝詩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張鳳翼:《文選纂注》,《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85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
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補編》11冊,濟南:齊魯書社,2001
于光華:《評註昭明文選》,臺北:學海出版社,1981
陳景雲:《文選舉正》北京:國家圖書館藏,清咸豐七年抄本
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臺北:廣文書局,1966
孫志祖:《文選考異》,臺北:廣文書局,1966
胡克家:《文選考異》,臺北:正中書局,1985
張雲璈:《選學膠言》,臺北:廣文書局,1966
梁章鉅:《文選旁證》,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高步瀛:《文選李注義疏》,北京:中華書局,1985

王立群:《《文選》成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王立群:《現代「文選」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王令樾:《文選詩部探析》,臺北:國立編譯館,1996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編:《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中國文選學研究會編:《《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江雅玲:《文選贈答詩流變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9
岡村繁:《文選之研究》,《岡村繁全集》第貳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胡大雷:《文選詩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曹道衡、傅剛:《蕭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斯波六郎:《文選諸本之研究》,臺北:法嚴出版社,2003
傅剛:《《文選》版本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傅剛:《《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楊淑華:《《文選》選詩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3年6月
游志誠:《昭明文選學術論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
趙福海主編:《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鄭州大學古籍所編:《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駱鴻凱:《文選學》,北京:中華書局,1989
穆克宏:《昭明文選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韓暉:《《文選》編輯及作品繫年考證》,北京:群言出版社,2005
顧農:《文選與文心》,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

二、古籍
(一)、經部
孔穎達:《周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毛詩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賈公彥:《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賈公彥:《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孔穎達:《春秋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徐彥:《春秋公羊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昺:《論語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孫奭:《孟子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昺:《孝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邢昺:《爾雅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2001

朱熹:《詩集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0
楊復:《儀禮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0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褚寅亮:《儀禮管見》,《續修四庫全書》8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北京:中華書局,1984

釋行均:《龍龕手鏡(高麗本)》,北京:中華書局,2006
顏師古註:《急就篇》,《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22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王汝濤等:《類說校注》,福州: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
陳第:《毛詩古音考》,北京:中華書局,1988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5
王念孫:《廣雅疏證》,北京:中華書局,2004
江有誥:《先秦韵讀》,《叢書集成三編•江氏音學十書》,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夏燮:《述均》,《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三編)•小學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二)史部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中新書局,1977
王先謙:《漢書補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盧弼:《三國志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6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98
沈約:《宋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蕭子顯:《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姚思廉:《梁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姚思廉:《陳書》,北京:中華書局,2002
魏收:《魏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百藥:《北齊書》,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延壽:《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延壽:《北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魏徵:《隋書》,北京:中華書局,1999,橫排本
劉昫:《舊唐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
脫脫:《宋史》,北縣:藝文印書館,1972

孔晁注:《逸周書》,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0
郭璞注:《穆天子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7
韋昭:《國語韋氏解》,臺北:世界書局,1975
梁端校注:《列女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1
向新陽、劉克任:《西京雜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湯球:《九家舊晉書輯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湯用彤校注:《高僧傳》,北京:中華書局,1996
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道宣:《續高僧傳》,《續修四庫全書》128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浦起龍:《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93
杜佑:《通典》,北京:中華書局,2003
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2005
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2004
樂史:《太平寰宇記》,北京:中華書局,2000
王樹民:《廿二史劄記校證(訂補本)》,北京:中華書局,2005
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章學誠:《校讎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
姚振宗:《隋書經籍志考證》,《續修四庫全書》9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三)子部
馬王堆漢墓帛書整理小組:《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釋文》,《馬王堆漢墓帛書》第四冊,北京: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馬繼興:《馬王堆古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孫詒讓:《定本墨子閒詁》,臺北:世界書局,1992
吳則虞:《晏子春秋集釋》,臺北:鼎文書局,1977
郭慶藩:《莊子集釋》,臺北:貫雅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1
王先謙:《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1981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1985
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1998
閻振益、鍾夏:《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汪榮寶:《法言義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997
荀悅:《申鑒》,臺北:世界書局,1962
王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6
楊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箋(下)》,北京:中華書局,1997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張萬起、劉尚慈:《世說新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3
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北京:中華書局,2006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蕭繹:《金樓子》,《中國子學名著集成》90冊,臺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1987
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96new window
吳從先:《小窗自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253冊,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5

虞世南:《北堂書鈔》,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歐陽詢:《藝文類聚》,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徐堅:《初學記》,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白居易:《白氏六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唐代四大類書》,2003
李昉:《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7
吳淑:《事類賦注》,北京:中華書局,1989
謝維新:《古今合璧事類備要》,臺北:新興書局,1971

竺大力共康孟詳譯:《修行本起經》,《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優婆塞支謙譯:《太子瑞應本起經》,《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杜琮、張超中:《黃庭經今譯•太乙金華宗旨今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二四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菩提流支譯:《金剛仙論》,《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二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僧祐:《弘明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4
智顗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玄義》,《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三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智顗說、灌頂記:《妙法蓮華經文句》,《大正原版大藏經》第三八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智顗:《四教義》,《大正原版大藏經》第四六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吉藏:《二諦義》,《大正原版大藏經》第四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道宣:《廣弘明集》,京都:中文出版社,1978
釋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大正原版大藏經》第四九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5
袁了凡:《了凡四訓》,《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第一編《藏外佛經》15冊,合肥:黃山書社,2005

(四)集部
洪興祖:《楚辭補注》,臺北:天工書局,1994
俞紹初輯校:《建安七子集》,北京:中華書局,2006
黃節:《曹子建詩注》,臺北:世界書局,1998
趙幼文:《曹植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黃葵點校:《陸雲集》,北京:中華書局,1988
曾集編:《宋本陶淵明詩》,《續古逸叢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湯漢注:《陶靖節先生詩》,《百部叢書集成初編•拜經堂叢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陶澍集注:《靖節先生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顧紹柏:《謝靈運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2004
錢仲聯:《鮑參軍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曹南融:《謝宣城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俞紹初、張亞新:《江淹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陳慶元:《沈約集校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李伯齊:《何遜集校注》,濟南:齊魯書社,1988
俞紹初:《昭明太子集校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倪璠:《庾子山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
吳兆宜:《徐孝穆集箋》,臺北:世界書局,1963
皮日休:《松陵集》,《四庫全書珍本》12集19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2
傅占衡:《湘帆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165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
盧文弨:《抱經堂文集》,《續修四庫全書》143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顧廣圻:《思適齋集》,《續修四庫全書》14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阮元:《揅經室三集》,《續修四庫全書》,147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俞正燮:《俞正燮全集》,合肥:黃山書社,2005

吳兆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羅國威:《文館詞林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李昉等撰:《文苑英華》,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9
章樵注:《古文苑》,臺北:鼎文書局,1973
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1
蒲積中:《古今歲時雜詠》,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陸時雍:《古詩鏡》,《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11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馮惟訥:《古詩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79、138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之象:《古詩類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15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祚明:《采菽堂古詩選》,《續修四庫全書》1591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1999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98

紀容舒:《玉臺新詠考異》,《百部叢書集成•畿輔叢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殷孟倫:《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題辭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6
陳懋仁:《文章緣起註》,臺北:廣文書局,1970
張錫瑜校刻:《鍾記室詩平三卷》,南京:南京大學大學藏,清咸豐十年本
王叔岷:《鍾嶸詩品箋證稿》,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2
曹旭:《詩品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
劉攽:《中山詩話》,《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47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表臣:《珊瑚鉤詩話》,《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百川學海》,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臺北:東昇出版公司,1980
謝榛:《四溟詩話》,《歷代詩話續編(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
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85
許學夷:《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沈德潛:《說詩晬語》,《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1988
李調元:《賦話》,臺北:世界書局,1964
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朱乾:《樂府正義》,京都:株式會社同朋社,1980
孫梅:《四六叢話》,《續修四庫全書》1715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潘德輿:《養一齋詩話》,《續修四庫全書》170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五)學術筆記
劉餗:《隋唐嘉話》,北京:中華書局,1997
張鷟:《朝野僉聞》,北京:中華書局,1997
劉肅:《大唐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
李匡乂:《資暇集》,《百部叢書集成初編•陽山顧氏文房》,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黃伯思:《東觀餘論》,《百部叢書集成初編•學津討原》,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程大昌:《考古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5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洪邁:《容齋續筆》,《叢書集成三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陸游:《老學庵筆記》,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王楙:《野客叢書》,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俞文豹:《吹劍錄外集》,《百部叢書集成•知不足齋叢書》,北縣:藝文印書館,1966
王應麟:《困學紀聞》,《續修四庫全書》1143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王觀國:《學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
顧炎武:《原抄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1970
何焯:《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念孫:《讀書雜志》,《清代學術筆記叢刊》29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三、近今人著作
丁福林:《鮑照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王瑤:《中古文學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王叔岷:《斠讎學》,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72
王發國:《詩品考索》,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王運熙:《樂府詩述論(增補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王運熙:《漢魏六朝唐代文學論叢(增補本)》,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王夢鷗:《古典文學論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84
中國畫像石編輯委員會:《山東漢畫像石》,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2000
中國畫像石編輯委員會:《四川漢畫像石》,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76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臺北:宏業書局,1983
朱曉海:《漢賦史略新證》,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4
吳小如等編著:《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5
余冠英:《漢魏六朝詩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
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new window
李雁:《謝靈運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李詳:《李審言文集》,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李徽教:《詩品彙注》,慶北:嶺南大學校出版部,1983
何文匯:《雜體詩釋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1
何定生:《詩經今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8
何啟民:《竹林七賢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
松浦友久著,孫昌武、鄭天剛譯:《中國詩歌原理》,臺北:洪範文化事業公司,1993
范子燁、劉躍進:《六朝作家年譜輯要》,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9
姜亮夫:《楚辭通故》,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
袁行霈:《陶淵明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高亨、董治安:《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1997
高明士:《唐代東亞教育圈的形成—東亞世界形成史的一側面》,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1984new window
黃亞卓:《漢魏六朝公宴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書局,1983
許文雨:《文論講疏》,臺北:正中書局,1967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陳慶浩:《鍾嶸詩品集校》,臺北:東亞出版社,1978
曹旭:《詩品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曹道衡:《中古文史叢稿》,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3
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學史料叢考》,北京:中華書局,2003
曹道衡:《中古文學史論文集續編》,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曹道衡、劉躍進:《南北朝文學編年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張可禮:《東晉文藝繫年》,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校考》,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6
張伯偉:《東亞漢籍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
張伯偉:《鍾嶸詩品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張政烺:《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崔宇錫:《魏晉四言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6
陸侃如:《中古文學繫年》,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程千帆:《古詩考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程千帆:《閑堂文藪》,濟南:齊魯書社,1984
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濟南:齊魯書社,1998
葉嘉瑩:《漢魏六朝詩講錄》,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3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1995
逯欽立:《漢魏六朝文學論集》,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
楊鴻年:《隋唐兩京考》,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
詹福瑞:《漢魏六朝文學論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1
廖志強:《六朝駢文聲律探微》,臺北:天工書局,1998
劉師培:《劉申叔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劉淑芬:《六朝的城市與社會》,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2new window
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北京:三聯書店,1996
劉躍進:《中古文學文獻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劉躍進:《古典文學文獻學叢稿》,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劉躍進:《玉臺新詠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0
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
鄧國光:《摯虞研究》,香港:學衡出版社,1990
錢鍾書:《管錐編》,香港:中華書局,1980
穆克宏:《魏晉南北朝文學史料述略》,北京:中華書局,2002
鍾士倫:《《金樓子》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羅宗強:《讀文心雕龍手記》,北京:三聯書店,2007
羅振玉:《羅雪堂先生全集》,臺北:大通書局,1986
羅根澤:《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漢地方行政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乙部)—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7

四、學位論文
向麗頻:《南北朝至初唐五言律詩格律形成之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5年6月
林哲庸:《永明聲律說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年6月
郭永吉:《自漢至隋皇帝與皇太子經學教育禮制蠡測》,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11月new window
劉漢初:《蕭統兄弟的文學集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5年6月
顏尚文:《梁武帝「皇帝菩薩」理念的形成及政策的推展》,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89年6月new window
蘇佳文:《六朝詩文中的王昭君、班婕妤現象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7月

五、論文
丁邦新:〈漢語聲調源于韻尾說之檢討〉,《丁邦新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王文進:〈南朝「山水詩」中「遊覽」與「行旅」的區分〉,《東華人文學報》1期,1999年7月
王曉東:〈《文選》係倉促成書說〉,《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朱曉海:〈「綺錯」「綺靡」解〉,《清華學報》新25期1卷,1995年3月
朱曉海:〈清理「齊氣」說〉,《臺大中文學報》9期,1997年6月new window
朱曉海:〈嵇康仄窺〉,《臺大中文學報》19期,1999年5月new window
朱曉海:〈曹子建詩卓犖舉隅〉,《新國學》第三卷,成都:巴蜀書社,2001
朱曉海:〈陸機入洛年代重探〉,《華學》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6月
朱曉海:〈讀《文選•序》〉,《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21輯,2003年12月
朱曉海:〈論陸機〈擬古詩〉十二首〉,《臺大中文學報》19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文賦〉通釋〉,《清華學報》新33卷2期,2003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潘岳論〉,《燕京學報》新15期,2003年12月
朱曉海:〈讀《文選》之〈與朝歌令吳質書〉等三篇書後〉,《廣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0卷1期,2004年1月
朱曉海:〈陸機心靈的困境〉,《中華文史論叢》第76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
朱曉海:〈論張協〈雜詩〉〉,《淡江大學中文學報》第十一期,2004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六朝玄學對文學影響的另類觀察〉,《六朝學刊》第一期,2004年12月
朱曉海:〈魏晉遊仙、詠史、玄言詩探源〉,《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朱曉海:〈阮籍〈詠懷〉詩謎解〉,《燕京學報》新20期,2006年5月
朱曉海:〈劉向《列女傳》文獻學課題述補〉,《臺大中文學報》24期,2006年6月
朱曉海:〈論庾信〈擬詠懷〉二十七首〉,《臺灣學術新視野—中國文學之部(一)》,臺北:五南圖書公司,2007
朱曉海:〈《文心雕龍》的通變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1期,2007年7月new window
朱曉海:〈從蕭統佛教信仰中的二諦觀解讀《文選•遊覽》三賦〉,《清華學報》新37卷2期,2007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文選》中勸進文、九錫文研究〉,《清華學報》新38卷2期,2008年6月
朱曉海:〈魏晉時期文學自覺說的省思〉,《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二十二輯,2004年12月。new window
朱曉海:〈論徐陵《玉臺新詠•序》〉,《中國詩歌研究》第四輯,2007年7月
朱曉海:〈論向秀〈思舊賦〉〉,江建俊編:《竹林名士的智慧與詩情》(臺北:里仁書局,2008年)
余恕誠、張柏青:〈強韻考論〉,《國學研究》第七輯,2000年7月
李維棻:〈《文選》李注纂例〉,《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文史哲學報》第15期,1966年8月new window
林田慎之助著、陳曦鐘譯、周一良校:〈裴子野〈雕龍論〉考證—關於〈雕蟲論〉的寫作年代及其復古文學論〉,《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六輯,1986年12月
林田慎之助撰、曹旭譯:〈《文選》和《玉臺新詠》編纂的文學思想〉,《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1期,2006年1月
周勛初:〈論《文選》中的四言詩〉,《《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周勛初:〈李白「三擬《文選》」說闡微〉,《鄭州大學學報》總181期,2006年1月
洪順隆:〈六朝祖餞、贈答詩論略〉,《第三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魏晉南北朝詩學》,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1996
洪順隆:〈《文選•詠懷詩》論:與我的六朝題材詩中的詠懷詩觀比較〉,《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new window
洪順隆:〈《文選》雜體詩歌文體性質研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7期,2000年9月new window
俞紹初:〈讀〈文選序〉三題〉,《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1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
俞紹初:〈《文選》成書過程擬測〉,《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胡大雷:〈「宮體」有狹義之「詩」與廣義之「文」之分—兼論徐摛非宮體詩開創者而是駢文的倡導者〉,《中日學者六朝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12月
胡耀震:〈〈陶淵明集序〉的寫作時間和蕭統評陶的獨異眾說、自相矛盾〉,《中國中古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范當前:〈論六朝祖餞詩〉,《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1期
殷孟倫:〈如何理解《文選》的編選標準〉,《文史哲》1963年第1期
黃永武:〈《昭明文選》李善注摘例〉,《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許逸民:〈從蕭統的目錄學思想看《文選》的選錄標準〉,《《文選》與「文選學」—第五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
許逸民:〈「徐庾體」辨〉,《中日學者六朝文學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中文系,2006年12月
陳復興:〈江文通〈雜體詩三十首〉與蕭統的文學批評〉,《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陳慶元:〈謝朓詩歌繫年〉,《文史》第21輯,北京:中華書局,1983
陳慶元:〈蕭統對永明聲律說的態度並不積極—《文選》登錄齊梁詩剖析〉,《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曹道衡:〈從樂府詩的選錄看《文選》〉,《文學遺產》1994年4期
張少康:〈《文心雕龍》的文體分類論—和《昭明文選》文體分類的比較〉,《江蘇大學學報(社科版)》2007年1期
張寶三:〈束皙〈補亡詩〉論考〉,《第一屆經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莫礪鋒:〈從《文心雕龍》與《文選》之比較看蕭統的文學思想〉,《中外學者文選學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8
傅剛:〈從《文選•詩》看蕭統的詩歌觀〉,《文選學新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
傅剛:〈《玉臺新詠》編纂時間再討論〉,《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9卷3期,2002年5月
傅剛:〈南朝社會的變化與豔體詩風的形成〉,北京大學中文系編:《立雪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劉奉文:〈兩部重要的李注引用書目研究〉,《文選學論集》,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
劉淑芬:〈中古都城坊制的崩解〉,《大陸雜誌》82卷1期,1991年1月new window
劉敏:〈《文選》祖餞詩淺探〉,《哈爾濱學院學報》26卷9期,2005年9月
齊益壽:〈《文心雕龍》與《文選》在選文定篇及評文標準上的比較〉,《古典文學》第三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
錢志熙:〈魏晉「雜詩」〉,《文史知識》1996年2期
糜文開:〈詩經的基本形式及其變化〉,《文壇》43、44期,1964年1-2月
羅志仲:〈《文選》同收謝瞻、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臺集送孔令〉詩辨〉,《第七屆《文選》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文學院,2007年10月
羅志仲:〈《世說•文學》文學觀管窺〉,《中國古典文學與文獻學研究》第四輯,北京:學苑出版社,2008年1月
羅國威:〈沈約任昉年譜〉,《學術集林》卷十二,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7
顧農:〈西晉三作家論〉,《燕京學報》新21期,2006年11月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