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中文閱讀策略研究—以《文心雕龍》「文術論」為理論視域
作者:楊曉菁
作者(外文):Yang, Hsiao-Ching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語文學系
指導教授:孫劍秋
張曉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閱讀策略文心雕龍創作論文學理論文本中心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Wen Xin Diao LongTheory of Creationtext-centeredliterary theor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3
摘要
以中國的文學理論為中文文本的閱讀找到話語權及理論的撐持,並企圖召喚閱讀的靈魂是筆者進行本論文的初衷與理想。
閱讀是一個建構意義的過程,意義的建構不僅在文本本身,而是透過作者、文本與讀者三者間的彼此激盪、交相碰撞而成就的。作者、讀者、及文本之間互為流動的關係,使得文本的閱讀與詮釋有了繁複且多層次的意涵。
《文心雕龍‧知音》中曾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此言說明作者的創作是因為情感興發而為文造辭,是從內容而形式;而讀者閱讀時的路徑則是從文本的形式結構起始,漸次進入情境,後方能明瞭文本的意旨甚或作者之心志。於是,文本的意義與價值是透過作者與讀者兩相交流而產生。作者創作的目的是提供讀者閱讀與鑑賞,作者與讀者兩者以不同角度切入,彼此的視角相互對望,但是其共同到達的目標便是文本本身。
借鑒於劉勰《文心雕龍》的「文術論」(創作理論)之主因,乃是「文術論」此部分是劉勰鉅細靡遺地從不同層面來論述「創作」時所當關注並且經歷之各個向度,舉凡:作者的藝術構思、氣質才性、創意通變;創作時的遣詞用字、造句謀篇、鎔裁布局、聲律文采……等等,這些論述,從抽象而具體,依內而外,文質兼具,針對創作歷程進行通盤考量。也因為劉勰在《文心雕龍》創作論所揭示的文本層次上之系統性及內涵架構的統一性,遂引動了筆者此研究開創出具序列性的閱讀策略之發想。
本研究預計開展的七項閱讀策略,具有其內在思維及外在組織的層次性、順序性及連貫性,它們可以個別獨立施行,但事實上,彼此之間又交互影響。例如︰讀者具有「提問」的思維後,方能據之以進行「推論」,找出疑問處之解答;有「摘要」策略的能力之後,便能夠有效地挑選多重的、適切的文本來進行「綜合分析」與比較,可見閱讀策略之間的關係是彼此鏈結,且具有相輔相成的功能。
「理論」為體,「實際」為用,「體」、「用」之結合,讓閱讀策略有所本而能持續前行。閱讀看似是人人皆能自行為之的活動,但是細嚼其中奧義,又有許多可以釐清及探究的問題,尤其,通過學理基礎的論證,建構具系統性的策略學習鷹架,必然可以引領閱讀策略施行的效能。期許此研究對於以中國傳統文學理論來詮釋中文閱讀及作為閱讀策略指引一事,具有拋磚引玉的試煉之意。
【關鍵詞】︰閱讀策略、文心雕龍、創作論、文學理論、文本中心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find a support for the reading theory and right of discourse in Mandarin Chinese texts and thus readers can reach the cores and souls of the texts. As a meaningful process, reading is a combin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the writer, text, and reader. When this process is completed, the text is able to generate a rich and multi-tier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Wen Xin Diao Long (文心雕龍), the processes of a writer and reader are different. A writer initiates with content and then structure, while a reader in a reverse order. Despite the different order, a writer and reader share a common ground: they aim to devote themselves in the text itself. Wen Xin Diao Long examines aspects of creation, sa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literate quality, wording, structure, phonic performance, etc. This systematic and consistent analysis motivates this dissertation to propose serial reading strategies.
This dissertation develops seven reading strategies: asking a question, inference, making an abstract, overall analysis, etc. Although in a serial order, every one of them has an internal connection and can be applied independently. These reading strategies, along with the practice of reading, scaffold a systematic learning approach and are expected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in teaching reading.
Keywords: reading strategy, Wen Xin Diao Long, Theory of Creation, text-centered, literary theory
一、《文心雕龍》類
(一)專書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見《文津閣四庫全書.集部.詩文評類》共十卷,第1482 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施友忠(英譯)《文心雕龍》,臺北︰台灣中華書局,1970年11月。
詹鍈︰《文心雕龍的風格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
楊明照:《文心雕龍校注拾遺》,臺北:崧高書社,1985年。
陳兆秀︰《文心雕龍術語探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曹順慶︰《文心同雕集》,成都︰成都出版社,1990年。
沈謙︰《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華正書局,1990年7月。new window
陸侃如、牟世金:《劉勰和文心雕龍》,臺北:萬卷樓出版,1991年。
黃亦真《文心雕龍比喻技巧研究》, 臺北,學海出版社,1991年。
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金民那︰《文心雕龍的美學》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牟世金︰《文心雕龍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寇效信著:《文心雕龍美學範疇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
沈謙:《文心雕龍與現代修辭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7月。
蔡宗陽︰《文心雕龍探賾》, 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01年。new window
劉渼︰《台灣近五十年來「文心雕龍」學研究》,臺北︰萬卷樓書局,2001 年。new window
王義良:《文心雕龍文學創作論與批評論探微》,高雄:高雄復文書局,2002年9月。
張少康主編︰《文心雕龍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穆克宏:《文心雕龍研究》,廈門:鷺江出版社,2002年8月。
王更生︰《文心雕龍導讀》,臺北︰華正書局,2004年2月。
郭鵬:《文心雕龍》的文學理論和歷史淵源,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7月。
王運熙︰《文心雕龍探索》增補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4月。
呂武志:《魏晉文論與文心雕龍》,臺北:樂學書局,2006年。new window
王更生︰《文心雕龍管窺》,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
卓國浚︰《文心雕龍精讀》,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07年。
蔡宗陽︰《劉勰文心雕龍與經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戚良德︰《文心雕龍校注通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楊明照:《楊明照論文心雕龍》,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2008年1月。
童慶炳:《童慶炳談文心雕龍》,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簡良如︰《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像,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08年12月。new window
張少康︰《劉勰及其文心雕龍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系統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2010年4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二十二講,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
羅立乾注釋、李振興校閱︰《新譯文心雕龍》,臺北︰三民書局,2011年。
胡海、楊青芝:《文心雕龍》與文藝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周振甫:《文心雕龍今譯》,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3年。
黃維樑︰《從《文心雕龍》到《人間詞話》—中國古典文論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游志誠︰《文心雕龍與劉子跨界論述》,臺北︰華正書局,2014年。

(二)期刊論文

黃維樑︰〈精雕龍與精工甕——劉勰和「新批評家」對結構的看法〉,刊於《香new window
港文學》1989年9月、10月號,又刊於臺北《中外文學》1989 年12月號。
黃維樑︰〈美國的《文心雕龍》翻譯與研究〉,臺北︰《漢學研究通訊》1991 年new window
3月。
黃維樑︰〈《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講稿),刊於臺北《中國文哲研究
通訊》第二卷第一期,1992年3月。 又刊於上海《文藝理論研究》1992年第3期。
陶水平︰〈隱秀篇主旨新說〉,江西︰《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4月。
方元珍︰〈「桃李不言而成蹊」—《文心雕龍》論作家〉,﹙台北︰《2007年文心雕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年﹚。
趙豔菊:〈論《文心雕龍‧體性》篇中的風格說〉,(江西:《中國古代文學研究》,2009年,第2期),頁26-27。
樊婷:〈淺論《文心雕龍》中的〈體性〉〈定勢〉〈風骨〉篇的文學風格〉,(黑
龍江:鴨西大學學報,2010年,第10卷,第6期),頁89-90。
蔡昀妮 ︰〈《文心雕龍.情采篇》中「情」、「采」觀念析論 〉,《 國文天地》,第307期,26卷第7期,2010年12月,頁51-54。
郭文沁 ︰〈論《文心雕龍˙體性》篇中創作意識與後世研究觀點評述〉,《雲漢學刊》,第26期, 2013年2月,頁222-241。new window
簡福興 ︰〈文學批評與創作的關係--以《文心雕龍》為例〉,﹙高雄︰《中山學報》2013年8月,第33期﹚,頁129-137。

(三)學位論文
方元珍︰〈《文心雕龍》與佛教之關係〉﹙臺北︰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1984年﹚。
呂立德︰〈《文心雕龍》時序篇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徐亞萍︰〈《文心雕龍》通變觀與創作論之關係〉﹙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89年﹚。
魏素足︰〈黃侃及其《文心雕龍札記》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5年﹚。
李瑋娟︰〈《文心雕龍》修辭理論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陳忠和︰〈從劉勰『六觀』論張岱小品文〉﹙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9年﹚。
溫光華︰〈劉勰文心雕龍文章藝術析論〉﹙臺北︰台灣師大博士論文,2002年﹚
楊邦雄︰〈《文心雕龍》創作論之運用研究〉﹙新竹︰玄奘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卓國浚︰〈《文心雕龍》文論體系新探:閱讀式架構〉﹙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new window
賴欣陽︰〈《文心雕龍》的「作者」理論〉﹙臺中︰國立興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
楊欗梨︰〈《文心雕龍》創作論對國民中小學寫作教學之應用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李致蓉︰〈言意之辨與《文心雕龍》文學技巧論研究〉﹙臺北︰輔仁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
黃承達︰〈《文心雕龍》創作論實際批評〉﹙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林家宏︰〈《文心雕龍》文體論實際批評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大碩士論文,2007年﹚。
趙敏著:〈劉勰的創作才性論研究 ──《文心雕龍‧體性》篇作家評語疏證〉﹙北京:首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陳忠源︰〈韋沃《文學理論》與劉勰《文心雕龍》之比較〉,﹙宜蘭︰佛光大學博士論文,2009年﹚。
陳鳳秋︰〈《文心雕龍》理論在高中國文範文教學之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new window
歐雅淳︰〈《文心雕龍》創作論運用於高中作文教學之研究──以核心選文三十篇內容布局為主〉﹙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許惠英︰〈《文心雕龍》創作論修辭技巧之研究﹚〉,﹙臺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陳秀美︰〈文心雕龍「文體通變觀」研究〉,﹙臺北︰ 淡江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new window
何恭傑︰〈劉勰《文心雕龍》對唐代文藝理論的影響──以情志與文采為主的討論〉,﹙臺中︰ 國立中興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黃維樑 、徐志嘯 ︰〈《文心雕龍》與西方文學理論--兩岸學者宏觀《文心雕龍》(上)〉,《 國文天地》,第322期,27卷第10期, 2012年3月,頁59-64。new window
方元珍︰〈從《禮記》論劉勰宗經思想〉,《中國文化大學中文學報》, 第 25期, 2012年10 月,頁127-155。new window
方元珍︰〈《文心雕龍》風格論探析〉,《空大人文學報 》,第 21期,2012年12月,頁1-31。new window
簡福興︰〈文學批評與創作的關係--以《文心雕龍》為例〉,《中山學報》,第33期 ,2013年8月, 頁129-137。
凌照雄︰〈以《文心雕龍.章句》要旨析論〈滕王閣序〉的四重結構 〉,《中國語文》,第674期,2013年8月,頁72-81。


二、其他學術論著
(一)專書
古代
〔西漢〕司馬遷︰《史記》二冊,二十五史清乾隆武英殿刊本景印,臺北︰藝文
印書館,1971年
〔東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7年。
〔南朝梁〕蕭統編.李善注︰《昭明文選》,台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魏〕王肅注︰《孔子家語》十卷,臺北 : 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歐陽修︰《六一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
〔清〕曹雪芹:《紅樓夢》三冊,臺北:里仁書局,2007年。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清〕劉熙載︰《藝概》,臺北︰華正書局,1988年。

現當代
梁實秋、葉公超主編︰《新月散文選》,臺北︰雕龍出版社,1978年。
洪醒夫︰《黑面慶仔》,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年。
王力︰《龍蟲並雕齋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1年。
黃長著等譯:《語言及語言學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岑麟祥等翻譯,北京︰北京商務
印書館,1982年。
朱德熙:《語法、修辭、作文》,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
郁達夫︰《郁達夫散文選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4年。
錢鍾書︰《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張志公:《語法與修辭》上下冊,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發行,臺灣版權由臺北新學識文教出版中心負責,1987年。
〔德〕漢斯•羅伯特•姚斯撰,周寧、金元浦譯:《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瀋陽:遼寧出版社,1987 年 。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1月。
吳應天︰《文章結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
趙憲章︰《文藝學方法通論》,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0年。
胡曉明:《中國詩學之精神》,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李壽福主編︰《西方現代文藝理論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 年12月。
林尹:《文字學概說》,臺北:正中書局,1991年。
張春興:《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1991年。
張愛玲:《傾城之戀-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一》,臺北:皇冠出版社,1991年。
許世瑛:《中國文法講話》,臺北:台灣開明書店,1992年。
曾祥芹、韓雪屏主編︰《國外閱讀研究》,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伊莉莎白.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臺北,駱駝出版社,1994年。
香港考試局︰《香港高級程度會考報告》,香港:香港考試局,1995年。
李澤厚:《美的歷程》,臺北:三民書局,1996年。
張必隱︰《閱讀心理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曹順慶主編︰《比較文學新開拓》,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
劉忠惠主編︰《寫作指導(下)--文體實論》,台北:麗文文化出版社,1996年。
Michael Payne,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岡、德希達與克麗斯蒂娃導讀》,臺北市:書林出版社,1996年。
馬孝霞:《閱讀教學心理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Richard Mayer著、林清山譯︰《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臺北:遠流出版社,1997年。
朱光潛:《談文學》,臺北:大坤書局,1998年。
黃繼持編:《魯迅全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
周漢光:《閱讀與寫作教學》,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 臺北︰開明書店 ,1999年。new window
張讓:《剎那之眼》,臺北:大田出版社,2000年。
龍應台:《百年思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2000年。
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年。
賴蘭香:《中文傳意—寫作篇》,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年。
崔希亮:《語言理解與認知》,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
黃永武《字句鍛鍊法》 台北:洪範書局,2002年7月。
羅蘭.巴特著,劉森堯譯︰《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2年5月。
劉運好︰《文學鑑賞與批評論》,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
呂叔湘、朱德熙著:《語法修辭講話》,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艾德勒.范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7月
王寧、鄒曉麗︰《篇章》,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3年11月。
王運熈︰《中古文論要義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
潘新和︰《語文表現與存在》【上下卷】,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
唐諾︰《閱讀的故事》,臺北,印刻出版公司,2005年3月。
董學文︰《西方文學理論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鄭振峰、李彥循、王軍、唐健雄等編著:《漢字學》,北京:語文出版社,2005年。
Michael Panye著,李奭學譯︰《閱讀理論,拉康、德希達與克麗斯蒂娃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05年。
范銘如、陳俊啟 《二十世紀文學名家大賞.朱自清》,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5月。
賴麗珍譯︰《教學生做摘要:五十種改進各學科學習的教學技術》(原作者:Rick Wormeli)。 臺北 :心 理 出版社 ,2006年(原 著出 版年:2005)。
董蓓菲:《語文教育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
陳烜之:《認知心理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張春興:《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書局,2007年。
羅蘭.巴特著,李幼蒸譯︰《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7年4月。
〔英〕霍爾布魯克.傑克遜著,吳永貴譯︰《書.閱讀》,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10月。
陳賢純︰《對外漢語閱讀教學十六講》,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8年。
龍應台:《目送》,臺北:時報出版社,2009年1月。
朱自清︰《精讀指導舉隅》,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
孫劍秋主編︰《閱讀教學理論與實務》,臺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出版,2009年12月。
竺家寧:《詞彙之旅》,臺北:正中書局,2009年12月。
黃麗容︰《散文寫作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9年。
王夢鷗︰《中國文學理論與實踐》,臺北︰里仁書局,2009年。new window
教育部︰《全國閱讀論壇— 2009︰閱讀策略與閱讀教學》,臺北︰教育部, 2009年。
史登伯格著,李玉琇、蔣文祁譯︰《認知心理學》,台北:雙葉書局,2010年3月。
周小兵、張世濤、干紅梅︰《漢語閱讀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7月。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10月。
岑紹基︰《語言功能與中文教學》,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0年。
劉見成、張燕梅,《謬誤、意義與推理—邏輯初階》,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社,2011年1月。
柯慶明、蕭馳編︰《中國抒情傳統的再發現》【上下冊】,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3月。
周慶華︰《語文符號學》,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5月。
高友工︰《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年8月。
李衍華︰《邏輯.語法.修辭》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9月。
趙憲章:《文體與形式》,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11年。
陳鳴︰《創意寫作-虛構與敘事》,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
楊遠編著,倪台瑛修訂:《標點符號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11年。
安徽師範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中國詩學研究第八輯—文心雕龍專輯》,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年。
亞里斯多德著、劉效鵬譯註導讀︰《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2年4月。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1月。
慕君︰《閱讀教學對話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11月。
劉業超︰《文心雕龍通論》【上中下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12月。
M.H.Abrams.Geoffrey Galt Harpham 原著,蔡佳瑾審議,吳松江原譯︰《文學術語手冊》,臺北:書林出版社,2012年。
Paul Ricoeurm 原著,孔明安、張劍、李西祥翻譯︰《詮釋學與人文科學》,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12年。
葉黎明:《寫作教學內容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
慕君:《閱讀教學對話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柯華葳︰《閱讀動起來 (4 ).閱讀策略可以輕鬆玩︰臺北VS.香港 一課兩教》,
臺北︰天下雜誌出版,2012年。
何更生︰《新課程語文怎麼教》,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月。
孫紹振︰《月迷津渡—古典詩詞個案微觀分析》,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1月。
莊平悌︰《同義手段理論與語文閱讀教學》,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3年1月。
李家棟︰《閱讀課型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3月。
夏丏尊、葉聖陶,《文章作法》,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夏丏尊、葉聖陶,《文章講話》,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夏丏尊、葉聖陶,《文話七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葉聖陶、朱自清︰《略讀指導舉隅》,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4月。
魏建功:《漢字形體變遷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5月。
(法)羅曼.羅蘭《名人傳》,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2013年11月。
李家同︰《大量閱讀的重要性》,臺北︰五南書局,2013年。
陸璟︰《PISA測評的理論和實踐》,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11月。
潘新和︰《「表現-存在論」語文學視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祝敏青︰《文學言語的修辭審美建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10月。
褚樹榮︰《叩問課堂-語文教學慎思錄》,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11月。
何永清、孫劍秋合著︰《文法與修辭》,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4 年 09 月。
興膳宏著,蕭燕婉譯注︰《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4年12月。
胡勤︰《語文認識論》,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美〕查爾斯.E.布萊斯勒著,趙勇、李莎、常培杰等譯︰《文學批評—理論與實踐導論第五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
陳芳明︰《很慢的果子》,台北︰麥田出版社,2015年4月。
孫紹振、孫彥君︰《文學文本解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4月
賴瑞云:《文本解讀與多元有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


(二)期刊論文
余佳娟︰〈閱讀策略中成語的認知與導入研究︰以對外華語文教學為討論範疇〉
,《國立中央大學第二屆以中/英文為第二語言/外語之閱讀與寫作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004年。
楊小洋、申繼亮、崔艷麗〈學生提問與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關係研究〉,《心理科學》雜誌,2006年第四期,頁806-810。
方元珍︰〈《文心雕龍.原道》儒道思想探驪〉,《空大人文學報 》,第15期,2006年12月,頁37-54。new window
張奎志︰〈文本.作者.讀者——文學批評在三者間的合理遊走〉,黑龍江哈爾濱《學習與探索》,2008年第4期。
張新仁︰〈台灣閱讀摘要研究回顧與前瞻〉,臺北國 科 會 人 文 處 《台灣閱讀回顧與展望座談會 手 冊 》 ,2009年, 頁69-83
江芳盛、李懿芳︰〈國際學生評量計畫(PISA)試題特色分析及其對我國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009年,87期,頁27-50。new window
林曉芳︰〈國際大型教育評比資料庫介紹:TIMSS、PISA〉,《趨勢導報》,2009a,12 月號,頁110-123。
林曉芳︰〈影響中學生科學素養差異之探討:以臺灣、日本、南韓和香港在PISA2006 資料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09b),5(4),頁77-107。new window
張貴琳、黃秀霜、鄒慧英︰〈從國際比較觀點探討臺灣學生PISA 2006 閱讀素養表現特徵〉,《課程與教學季刊》,2010年,13(1),頁21-46。new window
洪月女︰〈以goodmen的閱讀理論探討中英文閱讀之異同〉,《新竹教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報》,2010年,3(1),頁87-114。
許智香︰〈經典閱讀教學的歷程分析〉,《慈濟大學教育研究學刊》,2011年,第七期,頁201-239。
吳韻宇︰〈從比較閱讀策略與PISA閱讀歷程談語文教學實踐〉,《閱讀理解與兩岸課程教學》,2012年,頁367-382。
楊曉菁︰〈從國際閱讀素養評量之文體類別探究古典散文教學之可能性—以〈赤壁賦〉為例〉,《中國語文》,第683期,31-53頁,2014年5月。
楊曉菁︰〈古典文學教學的新視野--以「寫作手法」進行閱讀教學〉,(《國文天地》,第349期,第30卷第1期,2014年6月),頁68-76。
楊曉菁︰〈主題閱讀應用於高中散文教學之試探—以親情散文為例〉,(《國文天地》,第352期,第30卷第4期,2014年9月),頁45-60。
甘秉慧︰〈談《文心雕龍》的創作理論與文藝心理學--以〈神思〉〈養氣〉兩篇為例 〉,《馬偕學報》,第12期,2014年9月,頁57-77。
楊曉菁︰〈從PISA之文體分類審視中文文體類別之適切性 〉,(《國文天地》,第357期,第30卷第9期,2015年2月),頁39-51。
張瑛玿:〈自我發問策略對國小學生的閱讀理解與自我發問表現之影響〉,﹙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1994年。)

(三)學位論文
連啟舜︰〈國內閱讀理解教學研究成效之統合分析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邱莉珺︰〈OECD教育指標系統之研究〉,﹙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
吳蕙紋︰〈敘述文及說明文的閱讀 : 高職學生閱讀策略的研究〉,﹙臺中︰靜宜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魏靜雯︰《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臺北︰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胡瓊君︰〈高中生中、英文閱讀策略之差異及其與中、英文閱讀理解能力關係之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彭妮絲︰〈白話文暨文言文閱讀理解教學研究〉,﹙台中︰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new window
劉采玟︰〈增進國中學生閱讀策略運用之教學研究〉,﹙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林芳均︰〈文章結構與摘要教學對高一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new window



三、外文參考書目
Anderson, R. C., & Pearson, P. D. (1985). A schema theoretic view of basic process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D. Pearson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pp. 291).New York : Longman
Carrier, C.A.,& Patridge, T.F.(1981).Levels of questions:a framework for the exploration of processing activiti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305-382.
Dole, J.A., Duffy, G.G, Roehler, L.R., & Pearson, P. D.(1991). Moving from the old to
the new :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61, 239-264.
Duke, N. K., Pearson, P. D. (2002). Effective practice for develop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 A. E. Farstrup, & S. J. Samuels (Eds.) What research has to
say about reading instruction .Newark, DE :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Ehri, L. C. (1982). Learning to read and spell.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Washington, D. C.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p365-387.
Gagné et al,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Hidi, S., & Anderson, V. (1986). Producing writing summaries: task demands,
cognitive opera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instruction.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6(4), 473-493.
King, (1989).Effects of self-questioning training on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lectur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on psychology,14, 1-16.
Novak, J. D., & D. B. Gowin. (1984). Learning How to Learn. New York and Cambridge,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ressley-Forrest,D.L.,& Gillies, L. A.(1985). Children’s flexible use of strategies
during reading. In M. Pressley & J.R.Levin (Eds.).Cognitive strategy research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N.Y. : Springer
Roller, C. M. (1990).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knowledge and structure variables in
the processing of expository prose.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5(2),79-89
Schmelzer,R.V.(1975). The effect of college student constructed questions on
comprehension of a passage of expository pros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Van Oostendorp,H﹠S.R.Goldman.(Ed),(1999).The construction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 during reading ,p199-201。.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Publishers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