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農村的「皇民化」-高雄州「部落」社會教化團體的運作
作者:陳怡宏
作者(外文):Yi-hung Chen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吳密察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4
主題關鍵詞:社會教化運動青年團保甲農事實行組合部落振興民風作興皇民奉公會Social Education MovementYouth CorpsBaojia systemAgriculture implementation teamsHamlet revitalizationRevitalizing National Customs Associationsthe Imperial Subjects for Patriotic Servic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1
相較於過去研究重視由壓迫與反抗史觀出發,並由高度意識型態觀點出發探討「皇民化」及社會教化政策,並過重政策史及殖民地菁英的視角。本論文則論述1930年代以來的高雄州農村的官製社會教化團體創設經過、運作實況及非殖民地菁英的視角。透過官方文書資料與社會教化團體參與者陸季盈日記,從外部觀點及內部觀點分析此團體。
首先分析1930年代社會教化運動興起前存在於高雄州的部落組織,主要有民間的庄廟與官方的保甲及共同苗代組合。庄廟為部落傳統議事中心,官方1936年前僅採取設立登記及管理人許可制進行管理。保甲是依照自然村為基礎設立的治安組織,受警察派出所管理,「保」創設後成為後續高雄州官方設置官製部落組織的設立基本單位。1910年代中後期,高雄州以保為單位開始設立「共同苗代組合」促進部落農業發展。接著分析1936年前的高雄州社會教化情形,大致設立家長會及國語普及會(後改稱國語講習所),1931年以前,官方並不特別重視,隨著十年國語普及事業推行,1933年度後開始顯著設立相關國語普及設施。
第三章接著講述高雄州社會教化團體的設立過程。本章以青年團為例,1930年至1938年間青年團設立區域為公學校通學單位,隨著1930年代社會教化運動在部落的發展,加上中日戰爭爆發,強化擴大青年團以統制青年,青年團下設置部落分團,強化與部落的關係。本章以陸季盈日記為例,探討青年團除戰爭動員外,也包含公民養成及個人成就的可能性,這些活動更吸引青年團成員,成為柔性法西斯組織得以存續發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章及第五章分從制度與運作層次探討部落官製社會教化團體的創設與運作問題。首先介紹1930年代以來日本本國推行的社會教化運動如何與臺灣產生連動,因此臺灣開始產生部落社會教化團體。高雄州結合產業與教化功能,在農村部落設置農實組,並創設社會教育統制機構民風作興會進行指導。接著分從農實組的組織、功能、人員方面討論,發現一開始農實組賦予產業與教化任務,隨著戰爭發展被賦予更多新的任務,而農實組職員在部落也就逐漸擁有更多權力。人員方面,分析農實組職員組成以中上層自耕農民及部分在村地主為主的可能性較大,實際執行者委任專任書記處理,這些書記雖非組合長也非菁英,但年輕且具備日語溝通能力,為官製社會教化團體的末端執行者。新制度農實組與舊制度保甲之間,從若干事例看來,有些街庄有高度重疊,有些無太多重疊,顯示部落有新人擔任農實組組合長。第四章最後探討中日戰爭爆發後,高雄州部分郡守透過「寺廟整理」並將財產等轉換至「農實組」(官製社教團體)名下,企圖徹底轉換部落議事中心,以達官方控制的目的,本節並探討臺灣人對寺廟整理的應對方式。
第五章則從陸季盈日記,探討街庄民風作興會與農實組的運作實況,並論述皇民奉公會成立後的變遷。發現幾點:首先,農實組確實實行相關產業與教化事業,不過這些都在街庄民風作興會的指導下,街庄民風作興會與部落農實組則是在郡民風作興會的積極統制下運作。其次發現部落民眾缺乏學習國語的動機,官方積極鼓勵與成效間存有落差。第五章最後論述皇奉會成立後部落同時存在保甲、部落會及農實組三種組織,及其產生的問題。
This thesis discusses abou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 villages (a.k.a. hamlets/burakus) of Takao Prefecture (高雄州), and how they worked since 1930s. The analysi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is mainly based on official documents, and the diary of Lu, Ji-Ying (陸季盈), a participant of these organizations. The research is done with both internal and extarnal perspective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analyzes a policy called the Baojia System (保甲制, a.k.a. hoko&;#770; system), and the organizations such as the temples and the Common Bed-For-Rice-Plants Teams (共同苗代組合) in villages of Takao Prefecture before 1936. The Baojia System was a security system for villages, establishing Bao as the base unit of a village. The temples were the centers of villages, and were managed by the registration and licensing system of the government. The Common Bed-For-Rice-Plants Association had been established by the Takao Prefecture government based on Bao in order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villages since 1910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situa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in Takao Prefecture -- the official Kachokai(家長會) and Kokugo Fukyukai (國語普及會)/Kokugo Koshujo (國語講習所). Before 1931, the government had minor concerns about the Kokugo Fukyu movement. However, it started to actively propagating the movement after 1933 via establishing Kokugo Koshujo islandwide.
The third chapter then discusses the processe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 Takao Prefecture. Common schools (公學校) became the main unit of Youth Corps (青年團, a.k.a. Seinendan) from 1930 to 1938, and sub-corps (分團) of villages was established due to the outbreak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social education movement since 1930s, in order to strengthe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ps and the villages. We also analyze of Lu, Ji-Ying''s diary for his discussions about the function of Seinendan. The Youth Corps were established not only for the war mobilization, but also for increasing possibilities to develop personal achievements for citizens, which was more appealing to members of Seinendan. This is one critical reason why the flexible fascist organizations would even exis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in villages in aspects of their systems and operations. First of all, we introduce how the social education movement in Japan is connected with Taiwan, and how the social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of villages were established in Taiwan since 1930s. The Takao Prefecture government established AITs (Agriculture Implementation Teams, 農事實行組合) in villages, which hold both industrial and education functions, and established RCNAs (Revitalizing National Customs Associations, 民風作興會) for domination purposes. Second, we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IT in organizational and functional aspects. The AIT was initially assigned the tasks of industrial and social education. As the war continued, the AIT was given more tasks, and the staff gradually gained more power in villages.
We also analyze the social classes of the AIT affiliates, and conclude that the organizations were mostly dominated by upper farmers and landowners. Last but not least, we discuss about the policies of the Takao Prefecture government of transferring the temples'' properties to the AITs, in order to have better control of villages as the Sino-Japanese War continued. We also talk about the reactions of Taiwanese people to these policie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operations of RNCA and AIT, and the impacts of the ISPS (Imperial Subjects for Patriotic Services, 皇民奉公會), utilizing materials investigated from Lu, Ji-Ying''s diary. Several key points were found based on our investigation -- First of all, while AITs implemented agricultural and social education business, these actions were all guided by RNCA of each town. The RNCA and AIT of each town were both operating under the domination of the county''s RNCA. Second, although the government propagated new policies of Japanes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villagers'' incentive of language learning remains low. In the end, we discuss about the fact and the problems about the concurrence of Baojia, the Hamlet Association (部落會), and the AIT within villages.
一、史料
(一)檔案、要覽與統計文書
〈州、廳&;#12494;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12494;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中改正〉,《府報》,3998a號,19400922。
〈表194 歷年農業戶口〉, 收錄於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編輯,《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 臺北: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1946
〈保甲條例施行規則中改正〉,《府報》,2212a號,19201001。
〈屏東郡下&;#12398;保正〉,《高雄新報》日刊 16版,1940/1/1。
〈屏東郡里港庄下各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3版,1941/01/01。
〈街庄&;#12494;名稱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官報》,0443a號,19430922。
〈街庄&;#12494;名稱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府報》,3998a號,19400922。
《大正十三年  高雄州第五統計摘要》,出版地不詳,1926。
《大正十四年  高雄州第六統計摘要》,出版地不詳,1927。
《岡山郡要覽》,高雄市: 岡山郡,1935。
《昭和二年  高雄州第八統計摘要》,出版地不詳,1929。
《昭和三年  高雄州第九統計摘要》,出版地不詳,1930。
《昭和五年  高雄州第十一統計摘要》,出版地不詳,1932。
《高雄州要覽》,高雄: 高雄州廳,1927。
《&;#39641;雄州要覽》,出版地不詳,1939。
《&;#39641;雄州要覽》,高雄: 高雄州廳,193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戶口(昭和二年)》,臺北: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8。
內務省文書課,《16.朝鮮‧臺灣同胞&;#12491;關&;#12473;&;#12523;處遇改善&;#12491;關&;#12473;&;#12523;與論指導方針(所&;#34101;館:外務省外交史料館)》,東京:JACAR(&;#12450;&;#12472;&;#12450;&;#27508;史資料&;#12475;&;#12531;&;#12479;&;#12540;)藏(館藏號:B02031289000),未刊行,1944/12/30。
瓦&;#30936;子農事實行組合,《昭和十四年一月現在 東港郡新園庄瓦&;#30936;子農事實行組合概況》,高雄州,1939。
里港庄協議會,《昭和八年第十四回里港庄協議會會議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聯圖藏,未刊行,1933/1/29。
里港庄協議會,《昭和十二年第二十回里港庄協議會會議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聯圖藏,未刊行,1937/2/22。
里港庄協議會,《昭和十三年第二十二回里港庄協議會會議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聯圖藏,未刊行,1938/2/19。
岡山郡,《昭和十二年版 岡山郡要覽》,岡山郡,1937。
岡山農業實行組合,《岡山農業實行組合規約》,未刊行:陳怡宏藏,未刊行,1944-1945。
府政調查會,《昭和十三年度&;#12491;於&;#12486;特&;#12491;考慮&;#12473;&;#12461;&;#12504;重要方策答申書》,臺北: 府政調查會,1937。
府政調查會,《國防國家體制&;#12491;&;#21373;應&;#12473;&;#12505;&;#12461;重要方策答申書》,臺北市: 府政調查會,1940。
東港郡東港街大潭新農事實行組合,《昭和十四年三月  東港郡東港街大潭新農事實行組合概&;#20917;》,東港: 東港郡東港街大潭新農事實行組合,1939。
法制局,〈台灣青年鍊成特別令&;#12530;定&;#12512;〉,《公文類聚‧第六十八編‧昭和十九年‧第七十四卷‧學事二‧國民學校‧雜載(所&;#34101;館:國立公文書館)》,東京:JACAR(&;#12450;&;#12472;&;#12450;&;#27508;史資料&;#12475;&;#12531;&;#12479;&;#12540;)藏(館藏號:A03010206900),未刊行,1944/3/27。
宮本延人, 〈第二表 整理寺廟廟宇神像處分調 高雄州(自昭和十二年一月一日至昭和十七年十月末日)〉, 收錄於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12395;&;#12362;&;#12369;&;#12427;寺廟整理問題》 奈良縣:天理&;#25934;道友社,1988,頁104。
宮本延人, 〈整理寺廟廟宇神像處分調 第三表 神像廟宇以外&;#12494;所屬財產處分調 高雄州(自昭和十二年一月一日至昭和十七年十月末日)〉, 收錄於 《日本統治時代台灣&;#12395;&;#12362;&;#12369;&;#12427;寺廟整理問題》 奈良縣:天理&;#25934;道友社,1988,頁116。
高雄州,《昭和七年 高雄州第十三統計摘要》,高雄: 高雄州,1934。
高雄州,《昭和八年 高雄州第十四統計摘要》,高雄: 高雄州,1935。
高雄州,《昭和六年 高雄州第十二統計摘要》,高雄: 高雄州,1933。
高雄州,《昭和四年 高雄州第十統計摘要》,高雄: 高雄州,1931。
高雄州,《高雄州&;#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公共用地施設費&;#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工業用水道費&;#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罹災救助基金&;#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 昭和15年度 》,高雄: 高雄州,1941。
高雄州,《高雄州&;#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公共用地施設費&;#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罹災救助基金&;#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 昭和12年度》,高雄: 高雄州,1938。
高雄州,《高雄州&;#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公共用地施設費&;#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罹災救助基金&;#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 昭和13年度》,高雄: 高雄州,1939。
高雄州,《高雄州&;#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公共用地施設費&;#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12539;高雄州特別會計罹災救助基金&;#27507;入&;#27507;出決算書. 昭和14年度》,高雄: 高雄州,1940。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高雄州統計書》 高雄: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40,頁0164。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昭和九年高雄州統計書》,高雄: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6。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昭和十一年高雄州統計書》,高雄: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8。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昭和十二年高雄州統計書》,高雄: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9。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昭和十三年高雄州統計書》,高雄: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40。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昭和十年高雄州統計書》,高雄: 高雄州知事官房文書課,1937。
高雄州教育課,《大正十四年十月調製年高雄州學事一覽》,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25。
高雄州教育課,《昭和二年高雄州學事一覽》,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27。
高雄州教育課,《昭和三年高雄州學事一覽》,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28。
高雄州教育課,《昭和五年高雄州學事一覽》,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30。
高雄州教育課,《昭和六年高雄州學事一覽》,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31。
高雄州教育課,《昭和四年高雄州學事一覽》,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29。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一年十二月)》,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37。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二年十二月)》,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38。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三年十二月)》,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39。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五年四月)》,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40。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五年版)》,出版地不詳: 高雄州教育課,1941。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六年版)》,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42。
高雄州教育課,《高雄州學事一覽 &;#25934;育課 (昭和十年十月)》,高雄: 高雄州教育課,1935。
高雄州農會,《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七年度》,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33。
高雄州農會,《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八年度》,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34。
高雄州農會,《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十三年版》,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38。
高雄州農會,《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十五年版》,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40。
高雄州農會,《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十四年版》,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39。
高雄州農會,內海忠司編,《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十一年度》,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37。
高雄州農會,內海忠司編,《高雄州農業年報 昭和十年度》,高雄市: 高雄州農會,1936。
高雄州總務部總務課,《昭和十四年高雄州統計書》,高雄: 高雄州總務部總務課,1942。
高雄州廳,《&;#39641;雄州要覽》,高雄: 高雄州廳,1933。
高雄州廳,《&;#39641;雄州要覽》,高雄: 高雄州廳,1935。
旗山街役場, 〈昭和十七年旗山街館內概況(中譯本)〉, 收錄於 蔡正松總編纂編輯,《旗山鎮誌(第三冊)》 高雄:高雄縣旗山鎮公所,2006
臺南地方法院岡山出張所,《農事實行組合登記簿第一冊》,臺北:檔案管理局藏(館藏號:利字第390號,案次號118),未刊行,1936-44。
臺南地方法院岡山出張所,《農事實行組合登記簿第二冊》,臺北:檔案管理局藏(館藏號:利字第390號,案次號118),未刊行,1936-44。
臺南地方法院岡山出張所,《農事實行組合登記簿第三冊》,臺北:檔案管理局藏(館藏號:利字第390號,案次號118),未刊行,1936-44。
臺南地方法院岡山出張所,農事實行組合登記簿第一冊,in , 高雄:臺南地方法院岡山出張所,1936。
臺南廳,《寺廟調查書 臺南廳》,1915。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輯,《鳳山縣采訪冊 十卷》,臺北: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行,遠流出版,2007。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編,〈表194 歷年農業戶口〉,《臺灣省五十一年來統計提要》,網址:http://twstudy.iis.sinica.edu.tw/twstatistic50/,中央研究院提供(瀏覽日期:2013/11/05)。
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警務處,〈附件:臺灣&;#12398;保甲制度(鈴木斗人著)〉,《臺灣的保甲制度函送案 》,臺北:國史管館臺灣文獻館藏(館藏號:00314100002002),未刊行,1946/01/10。
臺灣軍&;#21442;謀長秦,〈&;#23550;&;#32207;督府要望事項&;#12395;&;#38306;&;#12377;&;#12427;件 台&;#28286;軍〉,《陸軍省-密大日記-S12-12-22(所&;#34101;館:防衛省防衛研究所)》,東京:JACAR(&;#12450;&;#12472;&;#12450;&;#27508;史資料&;#12475;&;#12531;&;#12479;&;#12540;)藏(館藏號:C01004391100),未刊行,1937/04/26。
臺灣紙芝居協會,《《常在戰場》紙芝居》,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3.007.0105),未刊行,1941-1945。
臺灣農民組合(1936/6/28), 〈臺灣農民組合規約〉, 收錄於 蔡石山編著編輯,《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農民組合本部對內部組合員鬥爭路線指導文(1931/8/25)〉, 收錄於 蔡石山編著編輯,《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農民組合各支部情報文(1930?/?/?)〉, 收錄於 蔡石山編著編輯,《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
臺灣農民組合, 〈臺灣農民組合規約修正案(1927/12/5)〉, 收錄於 蔡石山編著編輯,《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 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昭和十三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1939。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昭和十四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1940。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5。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十一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7。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十二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8。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昭和十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1936。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大正四年第二次臨時臺灣戶口調&;#26619;記述報文》,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編,《臨時臺灣戶口調查概覽表 第2次(大正4年)》,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戶口調查部,1917。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高雄州岡山郡) 》,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3。
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高雄州鳳郡) 》(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臨時國勢調查部,1933),頁14-15。
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學事年報》,臺北: 臺灣總督府,1923-1937年度。
臺灣總督府內務局,《市街庄概況 昭和十七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內務局,1942。
臺灣總督府企畫部,《昭和十五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1941。
臺灣總督府企畫部,《昭和十六年末 臺灣常住戶口統計》,臺北: 臺灣總督官房企畫部,1942。
臺灣總督府總務局,《市街庄概況 昭和十八年》,臺北市:臺灣總督府總務局,194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4,頁0098 - 009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5,頁0120 - 012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6,頁0126 - 0126。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6,頁0130 - 013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8,頁0144 - 0144。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0,頁0123 - 0123。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1,頁0047 - 0047。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2,頁0022 - 0022。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警察及衛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8,頁0149 - 0149。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警察及衛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29,頁0099 - 0100。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 〈保甲及壯丁團〉, 收錄於 《臺灣總督府警察統計書》 臺北: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衛生課,1937,頁0128 - 0128。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昭和十一年版)》,高雄: 鳳山郡役所,1936。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昭和十三年版)》,高雄: 鳳山郡役所,1938。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昭和十六年版)》,高雄: 鳳山郡役所,1941。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要覽(昭和十年版)》,高雄: 鳳山郡役所,1935。
鳳山郡役所,《鳳山郡勢一覽》,高雄: 鳳山郡役所,1930。
潮州郡役所,《潮州郡概況  昭和十三年版》,潮州郡,1938。
謝盛金,《高雄州東港郡佳冬庄大武丁農事實行組合概況 昭和十四年調製 (昭和十三年十二月末日現在)》,高雄州,1939。
(二)時人專書
《昭和十七年度 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北: 臺灣總督府,1942。
《昭和十三年度 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北: 臺灣總督府,1938。
《昭和十五年度 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北: 臺灣總督府,1941。
《昭和十四年度 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北: 臺灣總督府,1940。
《高雄州產業調查會農業部資料》,高雄市: 高雄州,1936。
《第拾七次臺灣銀行會社錄附市會議員街庄協議會原名簿》,出版地不詳,1935。
《臺灣人士鑑》,臺北市: 臺灣新民報,1934。
大園市藏,《臺灣人物誌》,臺北: 谷澤書店,1916。
小池金之助,〈農事實行組合讀本〉,《臺灣產業組合時報》001期 ,1942,臺北,頁32-36。
小野田快雄,《高雄州下農事實行組合&;#12398;概要》,臺北市: 臺灣經濟研究會,1938。
中西利八,《新日本人物大系》,東京: 東方經濟學會出版部,1936。
永田城大,《皇民化運動&;#12392;產業報國》,臺北市: 實業之臺灣社,1939。
內務省,〈部落會、町內會整備要領〉, 收錄於旭野正信編輯,《新體制確立&;#12398;理念&;#12392;機構》,金澤:北陸昭德會,1940,頁38-42。
只今精三,《本島&;#12491;於&;#12465;&;#12523;農事小組合&;#12491;就&;#12486;》,臺中市:農林專門學校農學科卒業報文,1926。
江間常吉,《皇民化運動》,臺北: 臺灣駐在內地記者協會,1939。
呂靈石,《和漢兩文改正地方制度法規》,臺北: 臺灣新民報社,1935。
林進發,《臺灣官紳年鑑》,臺北: 民眾公論社,1932。
長尾景德,大田修吉,《新稿 臺灣行政法大意》,臺北市: 杉田書店,1934。
前園滿義,前園滿義編,《昭和十三年 民風作興會》,高雄: 高雄公論社,1938。
宮崎直勝,《寺廟神&;#12398;昇天--臺灣寺廟整理覺書》,臺北: 東都書籍株式會社,1942。
財團法人臺灣&;#25934;育會,《臺灣教育沿革誌》,臺北: 臺灣教育會,1939。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昭和九年十月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1934。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昭和十一年十月  高雄州澎湖廳官民職員錄》,高雄市: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1936。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昭和十三年十月  &;#39641;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1938。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昭和十五年十月現在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1940。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昭和十四年十月現在  高雄州下官民職員錄》,高雄市: 高雄&;#12491;&;#12452;&;#12479;&;#12459;社,1939。
高雄州,《社會教育概要 昭和十三年》,高雄市: 高雄州,1939。
高雄州,《青年團一人一研究》,高雄: 高雄州,1939。
高雄州,《高雄州產業調查會農業部資料. 下》,高雄: 高雄州 ,1936。
高雄州農會,《肥料配合所要覽》,高雄: 高雄州農會,1938。
&;#26806;原通好,《台灣農民生活考》,台北市: &;#32214;方武歲,1941。
熊谷辰治郎,《大日本青年團史》,東京: 熊谷辰治郎,1942。
臺南新報社編,《南部臺灣紳士錄》,臺南: 臺南新報社,1907。
臺灣日日新報社,《新舊對照管轄便覽》,臺北市: 臺灣日日新報社,1921。
臺灣教育會社會教育部,《昭和九年二月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臺北: 臺灣總督府,1934。
臺灣新聞社,《臺灣新聞社編 臺灣實業名鑑(第一輯)》,臺中州臺中市,1934。
臺灣農友會,發行者不詳編,《本島&;#12491;於&;#12465;&;#12523;農事實行小團體&;#12494;概況》: 臺灣農友會,1936。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七年度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北: 臺灣總督府,1943。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二年二月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臺北: 臺灣總督府,1937。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五年度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北: 臺灣總督府,1941。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四年度臺灣&;#12398;社會教育》,臺灣總督府: 臺灣總督府 ,1940。
臺灣總督府,《昭和十年十月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臺北: 臺灣總督府,1935。
臺灣總督府,《昭和四年四月 臺灣社會教育概要》,臺北: 臺灣總督府,1929。
臺灣總督府,《臺日大辭典》,臺北市: 臺灣總督府,1932。
臺灣總督府文&;#25934;局,《現行臺灣社寺法令類纂》,臺北: 臺灣總督府文&;#25934;局,1936。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優良男女青年團實績概況昭和12年1月》,臺北: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1936。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編,《臺灣&;#12395;於&;#12369;&;#12427;優良部落設施概況》 (臺北: 臺灣總督府文教局社會課, 1940)。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臺灣總督府殖產局 農事實行小團體&;#12494;現況&;#12488;指導獎勵計畫》,臺北: 臺灣總督府殖產局,1938。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臺灣總督府警務局 詔敕、令旨、諭告、訓達類纂》,臺北: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41。
鳳山郡役所,《昭和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部落振興團體研究會發表要項》,高雄州: 鳳山郡役所,1940。
鳳山郡映畫協會,《昭和十五年三月  鳳山郡映畫協會概況》,鳳山郡: 鳳山郡映畫協會,1940。
增田福太郎,《台灣&;#12398;宗&;#25934; : 農村&;#12434;中心&;#12392;&;#12377;&;#12427;宗&;#25934;&;#30799;究》,東京: 養賢堂,1939。
潮州街役場,《昭和十五年一月  社會&;#25934;育&;#25934;化要覽》,潮州街: 潮州街役場,1940。
興南新聞社,《臺灣人士鑑》,臺北市: 興南新聞社,1943。
篠原哲次郎,篠原哲次郎編,《昭和七年版  臺灣市街庄便覽》,臺北市: 臺灣日日新報社。
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 臺灣總督府,1916。
鷲巢敦哉,《台灣保甲皇民化讀本》,臺北:鷲巢敦哉,1941。
(三)時人期刊
〈【座談會】大東亞省設置&;#12392;奉公運動〉,《新建設》,1卷1期 ,1942,臺北,頁2-7。
一番&;#12465;&;#28716;佳雄,〈台灣農業義勇團&;#12398;昨今〉,《臺灣時報》,昭和十四年卷六月期 ,1939,臺北,頁100-111。
加村政治,〈現下&;#12398;寺廟整理問題&;#12395;就&;#12390;(&;#12388;&;#12389;&;#12365;)〉,《臺灣地方行政》,004卷012期 ,1938,臺北,頁30-48。
加村政治,〈現下&;#12398;寺廟整理問題&;#12395;就&;#12390;〉,《臺灣地方行政》,004卷011期 ,1938,臺北,頁33-41。
犬飼圓碩,〈高雄州下&;#12395;於&;#12369;&;#12427;特殊產業&;#12398;獎勵&;#12392;州民&;#12398;自覺〉,《臺灣地方行政》,004卷005期 ,1938,臺北,頁110-115。
高橋東夢,〈現下&;#12395;於&;#12369;&;#12427;區長及區總代&;#12392;保正&;#12395;關&;#12377;&;#12427;一考察〉,《臺灣地方行政》,007卷002期 ,1941,臺北,頁14-17。
作者不詳,〈八課 民情調查=寺廟整理=〉,《語苑》,032卷006期 ,1939,臺北,頁57-62。
山浦忠夫,〈我&;#12364;分團&;#12398;經營〉,《青年之友》120期 ,1942,臺北,頁18-20。
山本正男,〈農村社會事業&;#12392;產業組合〉,《臺灣地方行政》,005卷002期 ,1939,臺北,頁7-11。
植田勇次郎,宮田彌太郎,〈理想&;#12398;街庄〉,《臺灣地方行政》,006卷005期 ,1940,無版權頁,頁90-109。
清水七郎,〈地域的下部組織運營&;#12395;關&;#12377;&;#12427;一考察〉,《臺灣地方行政》,9卷1期 ,1943,臺北,頁12-20。
多仁照廣,〈日本統治下台&;#28286;&;#12398;青年&;#22243;〉,《敦賀論叢(敦賀女子短期大&;#23398;紀要)》8期 ,1993,福井,頁41-56。
中井淳,〈臺灣&;#12398;國民運動〉,《臺灣時報》1944年7月期 ,1944,臺北,頁1-18。
田宮大義,〈寺廟整理&;#12392;天理教〉,《臺灣地方行政》,007卷004期 ,1941,臺北,頁34-35。
梅原寅之助,〈下部組織&;#12392;&;#12381;&;#12398;鍊成&;#12395;就&;#12390;〉,《臺灣之產業組合》173期 ,1941,臺北,頁2-6。
米山耕造,〈大潭新部落&;#12399;何故&;#12395;農事實行組合&;#12434;必要&;#12392;&;#12375;&;#12383;&;#12363;〉,《高雄州時報》046期 ,1936,臺灣,頁16-25。
本誌記者,〈教化&;#12392;產業&;#12398;結合民風作興農事實行組合&;#12434;高雄州下各郡&;#12398;現地&;#12395;視&;#12427;〉,《臺灣地方行政》,003卷003期 ,1937,臺北,頁29-41。
陸雲皆,〈讀者論壇〉,《臺灣地方行政》,004卷012期 ,1938,臺灣,頁96-97。
林文銓,〈我&;#12364;大潭新部落&;#12395;就&;#12390;〉,《臺灣地方行政》,002卷008期 ,1936,臺北,頁80-83。
林佛樹,〈米&;#12398;供出責任制〉,《臺灣時報》昭和19年8月期 ,1944,臺北,頁33-36。
鈴樹忠信,〈昭和十三年度高雄州下街庄豫算&;#12395;就&;#12390;〉,《臺灣地方行政》,004卷004期 ,1938,臺灣,頁127-136。
臺灣地方自治協會,〈座談會 街庄長&;#12395;&;#32884;&;#12367;第一線&;#12398;實情(一)〉,《臺灣地方行政》,007卷011期 ,1941,臺北,頁67-86。

(四)日治時期官報、報紙
〈一庄&;#12395;一神社 寺廟&;#12420;祭祀公業&;#12434;整理&;#12375;&;#12390; 屏東郡&;#12364;來年中&;#12395;建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9/09/10。
〈一庄&;#12395;一祠宛 建立&;#12398;計畫 屏東郡&;#12398;寺廟整理〉,《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9/05/06。
〈上山總督拜城隍 獎勵迷信的老紳士大滿足〉,《臺灣民報》8版,1926/12/19。
〈士林保甲〉,《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1898/1/8。
〈大寮庄青年團查閱 優良團員&;#12398;表彰式&;#12418;舉行〉,《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2/12/28。
〈大樹庄&;#12398;品評會 各種褒賞授與式〉,《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2/03/30。
〈中南部地方&;#29987;業視察記(終) 篤農家主義&;#12434;排&;#12375;農事實行組合主義&;#12391;六&;#12465;年輪作系統&;#12434;樹&;#12390;&;#12383; 高雄州&;#12398;&;#29987;業助長政策〉,《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38/10/20。
〈文&;#25934;局處務規程〉,《府報》,0083a號,19270419。
〈水稻競作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25/10/15。
〈四林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3版,1940/01/01。
〈市街庄吏員養成所生募集 修了者&;#12395;就職斡旋〉,《高雄新報》日刊2版,1941/11/21。
〈本島動&;#12398;再檢討 &;#12369;&;#12405;本部參與會開催/森岡本部長挨拶〉,《臺灣日日新報》夕刊2版,1940/6/21。
〈民風作興&;#12398; 答申並&;#12395;宣言&;#12356;&;#12389;&;#12390;&;#12418;杏決&;#12373;&;#12427;豫定&;#12424;&;#12426;&;#36933;&;#12428;&;#12390;散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1版版,1936/07/26。
〈民風作興&;#12398;答申並&;#12395;宣言 &;#12356;&;#12389;&;#12428;&;#12418;可決&;#12373;&;#12427; 豫定&;#12424;&;#12426;遲&;#12428;&;#12390;散會/答申&;#12398;大要〉,《臺灣日日新報》日刊11版,1936/07/26。
〈民風作興&;#12434;目指&;#12375;大協議會開&;#12363;&;#12427; 中川總督臨場&;#12398;下&;#12395;熱烈&;#12394;意見吐露〉,《臺灣日日新報》夕刊夕刊02版版,1936/07/26。
〈民風作興協議會 二十五日、總督府&;#12391;〉,《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7版版,1936/07/21。
〈民風作興協議會 廿五日開催〉,《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版,1936/07/18。
〈民風作興協議會(續報)答申宣言均可決 多主張修正第五條字句〉,《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版,1936/07/27。
〈全島市&;#31246;務打合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9/09/30。
〈共同苗代組合〉,《臺灣日日新報》日刊4版,1921/04/25。
〈各街庄&;#12395;末社岡山郡下&;#12395;建立 〉,《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8/09/24。
〈地方部處務規程改正〉,《府報》,1589a號,19180619。
〈寺廟&;#12398;半數&;#12364;廢止方&;#12434;申出&;#12389;〉,《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9/06/18。
〈寺廟&;#12434;廢止&;#12375;&;#12390; 街庄&;#12395;神社建立〉,《臺灣日日新報》5版,1939/04/20。
〈州、廳&;#12494;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12494;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中改正〉,《府報》,2776a號,19360903。
〈州、廳&;#12494;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12494;名稱、位置、管轄區域中改正〉,《官報》,0443a號,19430922。
〈州、廳&;#12494;位置、管轄區域及郡市&;#12494;名稱、位置、管轄區域&;#12491;關&;#12473;&;#12523;件中改正〉,《府報》,1934a號,19331013。
〈州下&;#12395;魁&;#12369; 青年團動員發&;#12377; &;#12369;&;#12405;潮州&;#12395;&;#12390;查閱實施〉,《高雄新報》日刊3版,1942/01/16。
〈州廳&;#12494;有給吏員&;#12491;臨時家族手當支給〉,《府報》,4026a號,19401027。
〈有慮於此〉,《臺灣日日新報》日刊6版,1898/9/27。
〈自給肥料增產成案 鳳山郡積極的&;#12395;獎勵〉,《高雄新報》日刊3版,1940/6/24。
〈事變下‧一段&;#12392;緊張 地方長官會議開&;#12363;&;#12427; 總督、時局對策&;#12434;訓示/指示事項〉,《臺灣日日新報》夕刊1版,1938/4/22。
〈奉公運動&;#12395;紙芝居 臺灣紙芝居協會誕生〉,《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3版,1941/09/27。
〈始政茲&;#12395;輝&;#12367;五十周年本島護持重大施策展開&;#12408;〉,《臺灣新報》日刊01版,1945/06/17。
〈岡山/瓜組開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1934/10/24。
〈岡山庄後紅附近溪水汎濫被害慘狀惟所在地治水工事湊效〉,《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1931/09/15。
〈岡山神社&;#12398;末社&;#12434; 彌陀&;#12395;新設 寺廟整理&;#12434;斷行&;#12375;&;#12390;〉,《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1938/07/20。
〈明治三十二年府令第五十九號中改正〉,《府報》,2684a號,19220617。
〈東港郡下&;#12398;保正〉,《高雄新報》日刊 16版,1940/1/1。
〈東港郡下籌開堆肥展〉,《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33/08/04。
〈東港農實組職員鍊成會終&;#12427;〉,《臺灣日日新報》日刊4版,1943/10/22。
〈社寺&;#12494;建立廢合等願屆書等取扱方〉,《府報》,0557a號,18990711。
〈社寺建立廢合願屆書取扱方中改正〉,《府報》,2716a號,19220730。
〈社說 /事變下&;#12398;臺灣&;#12392;寺廟整理 信仰&;#12398;革新機運&;#12434;善導&;#12379;&;#12424;〉01版,1938/05/18。
〈青年團體設置標準&;#12491;關&;#12473;&;#12523;件〉,《府報》,1060a號,19300917。
〈青年團體設置標準廢止〉,《府報》,4380a號,19411230。
〈保甲條例〉,《府報》,0361a號,18980831。
〈保甲條例施行細則標準〉,《府報》,1339a號,19030509。
〈保甲條例施行細則標準中改正〉,《府報》,1625a號,19041105。
〈保甲條例施行規則〉,《府報》,0361a號,18980831。
〈保甲條例施行規則中改正〉,《府報》,2805a號,19091005。
〈屏東共同苗代組合及篤農家表彰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28/03/25。
〈屏東苗代組合播田競技農會其他授賞〉,《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31/02/26。
〈屏東郡九塊庄〉,《高雄新報》日刊7版,1941/01/01。
〈屏東郡九塊庄九塊第一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九塊第二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三塊厝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下冷水坑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土厝&;#24269;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大丘園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老老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東寧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後庄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高田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九塊庄豐田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郡長興庄下各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3版,1941/01/01。
〈屏東郡保正壯丁團長〉,《高雄新報》日刊7版,1941/01/01。
〈屏東郡苗代組合田植競技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1/02/25。
〈屏東郡&;#29987;米品評會二十四日開&;#12367;〉,《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1版,1931/01/21。
〈屏東郡管內保正(昭和十八年)〉,《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3/01/05。
〈屏東郡管內保正〉,《高雄新報》日刊2版,1942/01/02。
〈屏東郡鹽埔庄下各農事實行組合〉,《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屏東深耕競技〉,《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31/12/20。
〈待望&;#12398;皇民奉公會成立 皇國民&;#12383;&;#12427;誇&;#12398;下 劃期的&;#12394;新發足 實踐要綱、運動規約決定〉,《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1版,1941/04/19。
〈思切&;#12388;&;#12383;廟宇改態 廟有&;#12398;財&;#29987;&;#12434; 農事組合&;#12408;移讓 建物&;#12399;事務所&;#12395;改造〉,《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7/11/22。
〈施山水稻競作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1版,1925/09/12。
〈皇民化&;#12434;目標&;#12392;&;#12373;&;#12427;&;#25934;化&;#12398;重要性&;#12434;知&;#12428;民風作興協議會&;#12398; 開催&;#12395;際&;#12375;&;#12390;文&;#25934;局深川繁治(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6版版,1936/07/23。
〈降匪遊艋〉,《臺灣日日新報》日刊3版,1898/9/21。
〈財團組織&;#12398;下&;#12395; 寺廟&;#12398;財&;#29987;&;#12434;整理 高雄州鳳山郡&;#12395;初&;#12398;許可〉,《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7版,1939/07/09。
〈迷信島〉,《臺灣民報》8版,1925/12/06 。
〈高州教化聯合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1934/05/27。
〈高雄 水稻競作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26/12/05。
〈高雄 &;#31870;倉庫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20 /12/24。
〈高雄共同苗代聯合會 十二年度&;#12398;事業計畫〉,《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版,1923/08/27。
〈高雄州&;#12398;共同苗代組合 附米作改良費〉,《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21/04/24。
〈高雄州下&;#12398;一期米作柄&;#12399;平年作〉,《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26/05/07。
〈高雄州下各街庄設置民風作興會 對國民精神高揚邁進〉,《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版,1936/08/09。
〈高雄州第十三回臨時州會 舉州協力&;#12398;臨戰體制提出議案一瀉千里〉,《高雄新報》日刊1版,1941/10/8。
〈高雄州農家自家用米共同管理實施&;#12408;共精共配&;#12395;農事實行組合〉,《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41/05/30。
〈高雄港勢展覽會 獎勵迷信要迎媽祖 任命紳士做委員!是否媽祖的信徒?〉,《臺灣新民報》4版,1931/03/14。
〈區會部落會等整備要領〉,《府報》,4228a號,19410702。
〈國民精神總動員&;#12398;一大運動&;#12434;開始 &;#20869;地&;#12395;呼應徹底&;#12434;期&;#12377;〉,《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1937/9/11。
〈常會運營研究會 高雄州指定五里林部落〉,《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2/11/19。
〈產業組合法中改正〉,《府報》,1622a號,19320914。
〈部落振興會&;#12434;設置〉,《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3版,1934/4/22。
〈街庄&;#12494;名稱及管轄區域中改正〉,《府報》,2776a號,19360903。
〈街庄役場處務規程&;#20950;則〉,《府報》,2212e號,19201001。
〈勤行報國&;#12395;邁進鳳山道場&;#12391;訓練 高雄州勤行青年隊十三日出發〉,《高雄新報》日刊3版,1941/1/11。
〈新竹通信 選舉保正〉,《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03/06/07。
〈新園庄保正〉,《高雄新報》日刊16版,1940/01/01。
〈楠梓庄 盛種西瓜〉,《臺灣日日新報》夕刊04版,1929/10/05。
〈楠梓庄被害詳報〉,《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1931/09/15。
〈農事視察團〉,《臺灣日日新報》日刊
〈農事實行組合&;#12398;指導計畫〉,《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6版,1938/10/28。
〈農組&;#24378;化打合〉,《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9版,1938/07/16。
〈農實組合&;#12398;強化&;#12395; 「聯合會」&;#12434;設立岡山郡農業本然&;#12398;指導体&;#12408;〉,《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2/04/23。
〈種子倉庫落成式〉,《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918/03/18。
〈種作田&;#12392;共同苗代〉,《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06/08/04。
〈臺南通信(一月二十八日支局報) 台南縣下&;#12398;歸願者〉,《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4版,1899/02/08。
〈臺灣&;#12398;&;#25934;化&;#12395;新時期&;#12434;劃&;#12379; 民風作興協議會&;#12395;期待&;#12377;〉,《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版,1936/07/25。
〈臺灣大政翼&;#36059;會(假稱) 目的&;#12392;組織、&;#20869;容(森岡總務長官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1版,1940/11/23。
〈臺灣市制施行令中改正〉,《府報》,1934a號,19331013。
〈臺灣州制、臺灣廳地方費令、臺灣市制、臺灣街庄制施行&;#12494;件〉,《府報》,2170a號,19200730。
〈臺灣青少年團&;#12491;關&;#12473;&;#12523;件〉,《官報》,0316a號,19430424。
〈臺灣青少年團設置要綱〉,《府報》,4380a號,19411230。
〈臺灣產業金庫令〉,《官報》,0550a號,19440203。
〈臺灣產業金庫令施行規則〉,《官報》,0560a號,19440216。
〈臺灣產業組合規則施行規則中改正〉,《府報》,1757a號,19330311。
〈臺灣街庄制施行令〉,《府報》,2211a號,19200930。
〈臺灣農事實行組合登記取扱手續〉,《府報》,1757a號,19330311。
〈臺灣農業會令(號外)〉,《官報》,0522e號,19431229。
〈臺灣農業會令施行規則〉,《官報》,0531e號,19440112。
〈臺灣總督府官制中改正〉,《府報》,3103a號,19371010。
〈臺灣總督府官房&;#31453;各局事務分掌規程中改正〉,《府報》,3917e號,19261012。
〈臺灣總督府社會教育官特別任用令〉,《府報》,3103a號,19371010。
〈臺灣總督府部內職員臨時家族手當支給規程〉,《府報》,4026a號,19401027。
〈製糖業及交通機關(下)〉,《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1907/03/10。
〈鳳山 農事指導講習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8版,1938/07/19。
〈鳳山郡&;#12398;品評會 二&;#12388;&;#12398;褒賞授與式〉,《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2/04/02。
〈鳳山郡下保正〉,《高雄新報》日刊14版,1940/1/1。
〈鳳山郡大樹庄井子腳農實組合第五回通常總會〉,《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0/07/23。
〈廟&;#12434;寺院&;#12395;改造〉日刊05版,1939/12/17。
〈潮州&;#12395;妙心寺 媽祖廟&;#12434;改稱〉,《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9/12/27。
〈潮州水稻競作會〉,《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23/12/19。
〈潮州郡 水稻競作會 褒賞授與式舉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2版版,1923/12/18。
〈潮州郡&;#20869;埔庄&;#12391; 廟宇&;#12434;全廢 建物&;#12399;國講所&;#12395;利用〉,《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8/06/15。
〈潮州郡水稻競作會 褒賞授與式舉行〉,《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1版,1926/12/13。
〈鄭、孔二廟&;#12399;存置 雜寺廟&;#12399;一掃 屏東郡&;#12391;&;#12418;信仰是正〉,《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5版,1938/10/02。
〈彌陀神社造營 二千六百年記念事業&;#12395;〉,《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1939/10/13。
〈聯合青年團查閱明後日&;#12363;&;#12425;順次實施〉,《高雄新報》日刊不詳版,1940/01/27。
〈舊慣&;#12491;依&;#12523;社寺廟宇等建立廢合手續〉,《府報》,0557a號,18990711。
〈舊慣&;#12398;寺廟&;#12434;廢止 日本祭神&;#12434;奉祀 各街庄&;#12395;攝社末社&;#12434;建立 皇民化運動&;#12398;一翼&;#12395;〉,《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7版,1938/08/19。
〈舊慣&;#12420;寺廟祠 鳳山&;#12391;改革 斷乎改善委員會結成〉,《臺灣日日新報》日刊5版,1938/06/19。
03版,1934/03/17。
大&;#34101;省印刷局編,〈農業團體法〉,《官報》,4846號,19430311,頁332-341。
大&;#34101;省印刷局編,〈農業團體法施行令〉,《官報》,5002號,19430913,頁265-275。
文教局長深川繁治(談),〈皇民化&;#12434;目標&;#12392;&;#12377;&;#12427; &;#25934;化&;#12398;重要性&;#12434;知&;#12428; 民風作興協議會&;#12398;開催&;#12395;際&;#12375;&;#12390;〉,《臺灣日日新報》日刊06版,1936/07/23。
高有智、何榮幸、郭石城、謝錦芳,〈無為而治 戴炎輝孕育天才家族〉,《中國時報》A8版,2009/5/24。
高雄州廳,〈昭和九年告示第百七十二號農事實行組合設立&;#12494;件〉,《高雄州報》,915號,1934/9/6,頁151。
高雄州廳,〈昭和十一年告示第百七十一號高雄州廳農事實行組合設立&;#12494;件〉,《高雄州報》,1187號,1936/11/27,頁222。
高雄州廳,〈昭和十一年告示第百二十七號農事實行組合設立&;#12494;件〉,《高雄州報》,1161號,1936/9/19,頁177。
高雄州廳,〈昭和十七年訓令二十二號高雄州青少年團要綱〉,《高雄州報》,1798號,1942/6/17。
高雄州廳,〈昭和十二年告示第二九號農事實行組合設立&;#12494;件〉,《高雄州報》,1216號,1937/2/16,頁32。
高雄州廳,〈昭和十二年告示第六十二號農事實行組合併合&;#12494;件〉,《高雄州報》,1265號,1937/4/11,頁83。
高雄州廳,〈昭和十八年告示第一千五百十九號高雄州廳農事實行組合變更&;#12494;件〉,《高雄州報》,2023號,1943/11/24,頁577。
高雄州廳,〈昭和十八年訓令第二十五號〉,《高雄州報》,1956號,1943/5/17,頁281-282。
高雄州廳,〈昭和十三年告示第百八十二號高雄州廳農事實行組合設立&;#12494;件〉,《高雄州報》,1393號,1938/12/8,頁265-266。
高雄州廳,〈昭和十三年訓令二十八號高雄州青年團準則〉,《高雄州報》,1367號,1938/7/31,頁191-195。
高雄州廳,〈昭和十五年州令第十三號市街庄及街庄組合&;#12494;有給吏員臨時家族手當支給&;#12494;件〉,《高雄州報》,號外號,1940/11/11,頁1。
高雄州廳,〈昭和十五年州令第十號市街庄吏員養成所規程〉,《高雄州報》,1525號,1940/9/22,頁426。
高雄州廳,〈昭和十五年訓令第二十四號市街庄吏員養成所規程施行細則〉,《高雄州報》,號外號,1940/10/7,頁1。
高雄州廳,〈昭和十年告示第十三號農事實行組合設立&;#12494;件〉,《高雄州報》,959號,1935/2/5,頁29。
高雄州廳,〈昭和五年訓令第二十八號高雄州青年團準則〉,《高雄州報》,1393號,1930/8/2,頁166-169。
陸雲皆,〈皇民奉公運動&;#12392;部落運營&;#12398;實際〉,《高雄新報》日刊4版,1943/1/19。
蕃薯&;#34260;廳,〈保甲條例施行細則〉,《蕃薯&;#34260;廳報》,59號,1903/12/8,頁158。
(五)陸東原家族文物
不詳,〈陸季盈與妻子陸林迎夫妻合影〉,《陸季盈家族相簿﹝第一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54.0064),未刊行,1940。
不詳,〈陸季盈1940年8月24日九曲堂青年團大崗山露營紀念合照〉,《陸季盈家族相簿﹝第一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54.0051),未刊行,1940。
不詳,〈陸季盈父親陸再璧先生側拍〉,《陸季盈家族相簿﹝第一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54.0095),未刊行,1945-。
陸季盈,〈陸季盈生平資料〉,《陸季盈「我的記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72),未刊行。
陸季盈,〈「大樹庄役場」明信片〉,《陸季盈家族相簿﹝第一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54.0044),未刊行。
陸季盈,《五里林救民先賢陸厥修其人其事》,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73),未刊行。
陸季盈,〈高雄州岡山郡楠梓第二公學校卒業記念〉,《陸季盈家族相簿﹝第一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54),未刊行。
陸季盈,《陸季盈1933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2),未刊行,1933。
陸季盈,《陸季盈1934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3),未刊行,1934。
陸季盈,《陸季盈1935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4),未刊行,1935。
陸季盈,《陸季盈1936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5),未刊行,1936。
陸季盈,《陸季盈1937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6),未刊行,1937。
陸季盈,《陸季盈1938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7),未刊行,1938。
陸季盈,《陸季盈1938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7),未刊行,1938/6/11。
陸季盈,《陸季盈1938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7),未刊行,1938/7/21。
陸季盈,〈陸季盈1939年3月18日高雄州主辦第一屆民風作興會〉,《陸季盈家族相簿﹝第一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54.0044),未刊行,1939。
陸季盈,《陸季盈1939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8),未刊行,1939。
陸季盈,《陸季盈1939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8),未刊行,1939/12/18。
陸季盈,《陸季盈1940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9),未刊行,1940。
陸季盈,《陸季盈1940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09),未刊行,1940/4/22。
陸季盈,《陸季盈1941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11),未刊行,1941。
陸季盈,《陸季盈1941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10),未刊行,1941/4/21。
陸季盈,《陸季盈1942、1944、1947-1948年日記》,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藏(館藏號:2009.001.0012),未刊行,1942-1948。
陸季盈,〈致梁連和書信〉,《陸季盈1957-1980年發送信稿》,(館藏號:2009.001.059),未刊行,1972/11/24。
二、近人著作
(一)專書
De Grazia Victoria原著,豊下楢&;#24422;翻譯,《柔&;#12425;&;#12363;&;#12356;&;#12501;&;#12449;&;#12471;&;#12474;&;#12512; : &;#12452;&;#12479;&;#12522;&;#12450;&;#12539;&;#12501;&;#12449;&;#12471;&;#12474;&;#12512;&;#12392;余暇&;#12398;組織化》,東京: 有斐閣,1989。
Duara Prasenjit,王福明譯,《文化,&;#26435;力与&;#22255;家 : 1900-1942年的&;#21326;北&;#20892;村》,南京: 江蘇人民,1995。
Tsai Hui-Yu Caroline. (2008). Taiwan in Japan''s Empire-Building :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Colonial Engineering. Florence, KY, USA: Routledge.
山中永之佑,《日本近代地方自治制&;#12392;&;#22269;家》,東京: 弘文堂,1999。
日本青年館,《大日本青少年團史》,東京: 日本青年館,1970。
田代洋一,《農業‧協同‧公共性》,東京: 筑摩書房,2008。
向山寬夫,《日本統治下&;#12395;&;#12362;&;#12369;&;#12427;台&;#28286;民族運動史》,東京:中央經濟&;#30799;究所,1987。
池田順,《日本&;#12501;&;#12449;&;#12471;&;#12474;&;#12512;体制史論》,東京: 校倉書房,1997。
吳文星,《日治時期臺灣的社會領導階層》,臺北: 五南,2008。new window
周婉窈著,《海行兮的年代 : 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 允晨文化,2003。new window
松本武祝,《朝鮮農村&;#12398;<植民地近代>&;#32076;&;#39443;》,東京: 社&;#20250;評論社,2005。
松本武祝,《植民地&;#27177;力&;#12392;朝鮮農民》,東京: 社&;#20250;評論社,1998。
林呈蓉,《皇民化社會的時代》,臺北: 台灣書房出版有限公司,2010。new window
林美容,《高雄縣民間信仰》,高雄: 高雄縣政府,1997。
近藤正己,《&;#32207;力戰&;#12392;台&;#28286; 日本植民地崩&;#22730;&;#12398;&;#30799;究》,東京都: 刀水書房,1996。
近藤正己,北村嘉&;#24693;,駒&;#36796;武,《&;#20869;海忠司日記 1928-1939 : 帝&;#22269;日本&;#12398;官僚&;#12392;植民地台&;#28286;》,京都: 京都大&;#23398;&;#23398;術出版&;#20250;,2012。
柯志明著,《米糖相剋 : 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臺北市: 群學,2003。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 : 與東亞史的交錯》,台北市:播種者文化,2004。
若林正丈著,臺灣史日文史料典籍研讀會譯,《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臺北: 播種者出版,2007。
修昔底德著,&;#35874;德&;#39118;&;#35793;,《伯&;#32599;奔尼撒&;#25112;&;#20105;史》,北京: 商&;#21153;印&;#20070;&;#39302;,1985。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台灣&;#12395;&;#12362;&;#12369;&;#12427;寺廟整理問題》,奈良縣:天理&;#25934;道友社,1988。
宮崎聖子,《植民地期台&;#28286;&;#12395;&;#12362;&;#12369;&;#12427;青年&;#22243;&;#12392;地域&;#12398;&;#22793;容》,東京都:御茶&;#12398;水書房,2008。
許世楷,《日本統治下&;#12398;台灣:抵抗&;#12392;彈壓》,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委託真理大學執行),《館藏陸東原家族文物相關日文手稿打字暨翻譯整理採購案成果報告書》,臺南: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2010。
張炳楠監修,李汝和主修,王世慶整修,《臺灣省通志卷一土地志疆域篇(全五冊)第四冊》,臺北: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0。
陳翠蓮,《台灣人的抵抗與認同:一九二&;#12295;-一九五&;#12295;》,臺北:遠流發行,2008。new window
曾士榮,《近代心智與日常台灣:法律人黃繼圖日記中的私與公 (1912-1955)》,臺北: 稻鄉出版社,2013。
楊明義,《塔樓村誌》,屏東: 塔樓社區發展協會,2001。
葉淑貞,《臺灣日治時代的租佃制度》,臺北: 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1。new window
增田福太郎,黃有興,《臺灣宗教信仰:增田福太郎名著「臺灣&;#12398;宗教」的全面解讀》,臺北市: 東大,2005。
蔡培火等,《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叢書編輯委員會,1971。new window
蔡石山編著,《滄桑十年:簡吉與臺灣農民運動1924-1934》,臺北:遠流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2。
蔡錦堂,《日本帝&;#22255;主義下台&;#28286;&;#12398;宗&;#25934;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蔡錦堂編著,《戰爭體制下的台灣》,台北市: 日創社文化,2006。
鄭水萍,《橋頭記事》,高雄: 高雄縣橋頭鄉公所,1997。
戴炎輝,《&;#28152;代台灣之鄉治》,臺北市: 聯經,1979。
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 國史館,2012。new window
羅景川,《大樹鄉老照片專輯》,高雄縣: 高雄縣大樹文史協會,2004。
(二)學位論文
Chou Wan-yao,The k&;#333;minka movement: Taiwan wartime Japan,1937-1945. Yale University Ph.D.Dissertation,1991。
井野川伸一,《日本天皇制與臺灣「皇民化」》,台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王麗蓉,《清代高雄平原寺廟與地方社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古蕙華,《日治後期臺灣皇民化運動中的圖像宣傳與戰時動員(1937-1945)—以漫畫和海報為中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2010。
江智浩,《日治末期(1937-1945)臺灣的戰時動員組織--從國民精神總動員組織到皇 民奉公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1997。
何義麟,《皇民化政策之研究--日據時代末期日本對台灣的教育政策與教化運動》,台北市: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吳文雄,《屏東縣里港鄉塔樓聚落變遷之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
李亮霆,《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對地方社會的控制與回應-以新莊郡為例》,桃園縣: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2010。
林雅鈴,《日本皇民化政策與台灣文學的反動精神》,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邱雅芳,《聖戰與聖女:以皇民化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為中心( 1937&;#8764;1945)》,台中縣: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徐若書,《皇民化運動之研究-以對台灣文化之影響為中心》,新北市: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4。
郭佳玲,《日治時期台中州社會教化運動之研究(1920&;#8764;1945)》,臺中: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
郭婷玉,《日本時代東港地方社會發展與社會力量之形成》,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文松,《青年&;#12398;爭奪:一九二0年代植民地台&;#28286;青年教化運動--文教局&;#12398;設立&;#12434;中心&;#12395;&;#12375;&;#12390;》,東京:東京大&;#23398;&;#32207;合文化研究科修士論文,2000。
陳文松,《植民地支配&;#12392;「&;#38737;年」:台&;#28286;&;#32207;督府&;#12398;「&;#38737;年」教化政策&;#12392;地域社&;#20250;&;#12398;&;#22793;容 》,東京: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30799;究科地域文化&;#30799;究專攻博士論文,2008。
陳怡宏,《忠誠和反逆之間—1895~1901年間台北、宜蘭地區「土匪」集團研究》,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柏棕,《血旗揚帆:臺灣海軍特別志願兵的從軍始末(1943-1945)》,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陳秋月,《日治末期的學校教育與戰爭動員—以新竹公學校為中心(1937-1945)》,新竹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6。
楊境任,《日治時期台灣青年團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鄭麗玲,《戰時體制下的台灣社會(1937-1945)-治安、社會教化、軍事動員》,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藍奕青,《帝國之守──日治時期臺灣的郡制與地方統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new window
(三)單篇文章
Chen Hung Wen,〈書評 宮崎聖子著『植民地期台&;#28286;&;#12395;&;#12362;&;#12369;&;#12427;青年&;#22243;&;#12392;地域&;#12398;&;#22793;容』〉,《&;#12450;&;#12472;&;#12450;教育史研究》18期 ,2009,東京,頁79-81。
Ching-Chin Chen, "The Japanese Adaptation of the Pao-Chia System,"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34, no. 2 (1967),391-416.
王世慶,〈皇民化運動前的臺灣社會生活改善運動:以海山地區為例(1914-1937)〉,《思與言》,29卷4期 ,1991/12,頁5-63。new window
立法院第6屆第5會期第2次會議,〈「地籍清理條例」草案—完成三讀—〉,《立法院公報》,96卷20期,2007,臺北,頁132-215。
庄司俊作,〈近現代&;#12398;村落&;#12392;地域的基盤機能 : &;#25998;藤仁氏&;#12398;新論文&;#12395;&;#24540;&;#12360;&;#12390;〉,《社&;#20250;科&;#23398;》90期 ,2011,京都,頁197-222。
庄司俊作,〈近現代村落史研究序論〉,《社&;#20250;科&;#23398;》86期 ,2010,京都,頁149-165。
庄司俊作,〈&;#25126;時下部落&;#20250;&;#12398;設立過程(上):主体形成、村落形成&;#12398;視&;#28857;&;#12363;&;#12425;〉,《社&;#20250;科&;#23398;》79期 ,2007,京都,頁31-58。
庄司俊作,〈&;#25126;時下部落&;#20250;&;#12398;設立過程(下):主体形成、村落形成&;#12398;視&;#28857;&;#12363;&;#12425;〉,《社&;#20250;科&;#23398;》83期 ,2009,京都,頁 33-72。
朴燮, 〈第二章 系統組織化與農村開發──20世紀的日本、台灣及朝鮮〉, 收錄於 堀和生,中村哲編輯,《日本資本主義與臺灣.朝鮮 : 帝國主義下的經濟變動》 臺北:博揚文化,2010,頁51-71。
江燦騰, 〈日僧東海宜誠與近代高雄佛教的發展〉, 收錄於 《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 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頁159-186。new window
竹中亮造,〈寺廟整理&;#12398;性格〉,《天理台&;#28286;研究&;#20250;年報》4期 ,1995,奈良
何義麟,〈宮崎聖子著『植民地期台&;#28286;&;#12395;&;#12362;&;#12369;&;#12427;青年&;#22243;&;#12392;地域&;#12398;&;#22793;容』 (書評特集)〉,《現代台&;#28286;研究》36期 ,2009,吹田,頁64-67。
吳文星, 〈日據時期高雄社會領導階層〉, 收錄於 黃俊傑編輯,《高雄歷史與文化論集第一輯》 高雄:陳中和翁慈善基金會,1994
呂仁偉,洪櫻芬, 〈傳統寺廟與村落發展─以潮州泗林「朝林宮」為例〉, 收錄於 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編輯,《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建校八十三週年校慶基礎學術研討會》,高雄: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2007/6/1,頁GE-1-GE18。
牧野篤,〈書評 宮崎聖子著植民地期台&;#28286;&;#12395;&;#12362;&;#12369;&;#12427;青年&;#22243;&;#12392;地域&;#12398;&;#22793;容〉,《日本&;#12398;教育史&;#23398;》52期 ,2009.1,東京,頁192-195。
近藤正己著,阮文雅譯, 〈異民族的教化方針與其施行方法〉, 收錄於 薛化元編輯,《近代化與殖民 : 日治臺灣社會史研究文集》 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2,頁519-533。
姚人多,〈政權轉移之治理性:戰後國民黨政權對日治時代保甲制度的承襲與轉化〉,《臺灣社會學》15期 ,2008,臺北,頁47-106。new window
施添福,〈日治時代臺灣地域社會的空間結構及其發展機制--以民雄地方為例〉,《臺灣史研究》,8卷卷1期 ,2001/10,頁1-39。new window
洪秋芬,〈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和地方宗教信仰中心關係之探討—豐原慈濟宮的個案研究—〉,《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2卷2期 ,2004,臺北,頁1-41。new window
孫歌, 〈丸山真男的兩難之境〉, 收錄於 《亞洲意味著什麼》 臺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2001,頁99-142。new window
馬杉吉則,〈日本統治期台&;#28286;&;#12398;宗教政策&;#12395;&;#38306;&;#12377;&;#12427;一考察 : 「皇民化」期&;#12434;中心&;#12392;&;#12375;&;#12390;〉,《&;#12461;&;#12522;&;#12473;&;#12488;教社&;#20250;問題研究》57期 ,2008,京都,頁205-242。
許光廷,〈嘉義縣大林鎮日治時空間/權力的秩序〉,《環境與藝術學刊》2期 ,2001/12,頁151-174。new window
許淑娟,〈日治時代部落振興運動的社區精神〉,《環境與世界》8期 ,2003,高雄,頁25-54。new window
陳文松,〈評介宮崎聖子著《植民地期台&;#28286;&;#12395;&;#12362;&;#12369;&;#12427;青年&;#22243;&;#12392;地域&;#12398;&;#22793;容》〉,《臺灣史研究》,17卷2期 ,2010,臺北,頁243-252。
陳秋坤, 〈日治時代農業發展〉, 收錄於 《里港鄉志》 屏東:里港鄉公所,2003
蔡慧玉, 〈日本、朝鮮和臺灣三地農家小組合的動員整編:以一九三0年代農村振興運動為例〉, 收錄於 陳慈玉編輯,《地方菁英與臺灣農民運動》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7,頁451-506。new window
蔡慧玉,〈一九三○年代臺灣基層行政的空間結構分析──以「農事實行組合」為例〉,《臺灣史研究》,5卷2期 ,1998,臺北,頁55-100。new window
蔡慧玉,〈日治臺灣街庄行政(1920-1945)的編制與運作:街庄行政相關名詞之探討〉,《臺灣史研究》,3卷2期 ,1996,臺北,頁93-140。new window
蔡錦堂,〈皇民化運動前臺灣社會教化運動的展開──1931~1937〉, 收錄於 淡江大學歷史系編輯,《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社會、經濟與墾拓論文集》 臺北:淡江大學歷史系,1995,頁369-388。
蔡錦堂,〈臺灣宗教研究先驅增田福太郎與臺灣〉, 收錄於 增田福太郎,黃有興編輯,《臺灣宗教信仰 : 增田福太郎名著「臺灣&;#12398;宗教」的全面解讀》 臺北市:東大,2005
蔡錦堂,〈日本治臺時期所謂「同化政策」的實像與虛像初探〉,《淡江史學》13期 ,2002,臺北,頁181-192。new window
蔡錦堂,〈再論「皇民化運動」〉,《淡江史學》18期 ,2007,臺北,頁227-245。new window
蔡錦堂,〈再論日本治臺末期神社與宗教結社諸問題--以寺廟整理之後的臺南州為例〉,《師大臺灣史學報》4期 ,2011,臺北,頁67-93。new window
(四)網站及資料庫

〈102年上半年地籍清理業務工作會報(第1場)會議資料〉網址:http://www.pthg.gov.tw/plantpp/FileDL_Detail.aspx?s=12612&;n=10913,(瀏覽日期:2013/9/5)。
〈2008 高雄左營萬年季_環潭廟宇〉網址:http://cabu.kcg.gov.tw/ks2008/c_temple2.asp,(瀏覽日期:2013/8/22)。
〈五里林天后宮簡介〉網址:http://sixstar.moc.gov.tw/blog/A825002/knowHowFronListAction.do?method=doReadKnowHow&;source=2&;knowhowId=4830,(瀏覽日期:2013/9/15)。
〈戊申詔書〉網址:http://tamutamu2011.kuronowish.com/bosinnsyousyo.htm,(瀏覽日期:2013/12/11)。
〈地籍清理條例〉網址: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60089,(瀏覽日期:2013/9/5)。
〈歷屆鄉長〉網址:http://www.ctc.gov.tw/Mayor/successive.php,(瀏覽日期:2013/09/15)。
〈戴炎輝(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hant/%E6%88%B4%E7%82%8E%E8%BC%9D,(瀏覽日期:2013/9/5)。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日治二萬分之一台灣堡圖(明治版)〉,《台灣百年歷史地圖》,網址: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whgis.aspx,2013/12/23)。
高雄縣政府觀光交通局,〈水流庄〉網址:http://sixstar.moc.gov.tw/blog/A825002/communityNewsPublishListAction.do?method=doRead&;contentId=88626,(瀏覽日期:2013/9/15)。
曾芝慧,〈永安文史工作室_寺廟之美在永安〉網址:http://163.16.67.253/joomla01/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108&;Itemid=266,(瀏覽日期:2012/7/20)。
漢珍數位圖書,〈陳戊川〉,《臺灣人物誌》,網址: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漢珍數位圖書提供(瀏覽日期:2013/12/15)。
臺灣總督府,〈米山耕造〉,《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s2g.action,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提供(瀏覽日期:2013/9/9)。
臺灣總督府,〈何陽〉,《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提供(瀏覽日期:201310/21)。
臺灣總督府,〈新妻猛〉,《臺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網址:http://who.ith.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提供(瀏覽日期:201310/21)。
蔡錦堂,〈社會教化〉,《臺灣大百科》,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01&;Keyword=%E7%A4%BE%E6%9C%83%E6%95%99%E5%8C%96,(瀏覽日期:2013/08/30)。
蔡錦堂,〈部落振興運動〉,《臺灣大百科》,網址: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802,(瀏覽日期:2010/06/10)。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