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文協活動寫真隊與美臺團的啟蒙活動
書刊名:臺灣史研究
作者:李毓嵐
作者(外文):Lee, Yu-lan
出版日期:2022
卷期:29:1
頁次:頁45-88
主題關鍵詞:蔡培火文協活動寫真隊美臺團Pei-hwo Tsai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film teamMei-Tai Group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539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陳文松(20131200)。日記所見日治時期臺灣人的「打麻雀」--以吳新榮等人的經驗為中心。成大歷史學報,45,129-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政亮(20060300)。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臺灣人的電影實踐。文化研究,2,127-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施懿琳、陳曉怡(20101000)。日治時期府城士紳王開運的憂世情懷及其化解之道。臺灣學誌,2,49-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臺灣風物雜誌社(19691200)。梁加升先生事略。臺灣風物,19(3/4),10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毓嵐(20030900)。蔡培火與臺灣白話字運動。近代中國,155,23-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葉龍彥(19941200)。臺灣文化協會的電影隊--「美臺團」。臺灣文獻,45(4),225-2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筱峯(2018)。美臺團與辯士。臺灣學通訊,104,26-2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添水(1952)。續省臨時議會新像圖。旁觀雜誌,18,22-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葉龍彥(19990600)。電影巡映隊--美臺團。鄉城生活雜誌,65,64-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培火(1923)。母國人同胞に告ぐ。臺灣民報,1(11),11-1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蔡錦堂(2018)。日治時期的電影與紀錄片。臺灣學通訊,10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王姿雅(2010)。從影像巡映到台灣文化人的電影體驗--以中日戰爭前為範疇(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傅欣奕(2013)。日治時期電影與社會教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玟錚(2007)。蔡培火及其政治文化抗日運動(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秀澧(2002)。台灣戲院變遷--觀影空間文化形式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佩蓉(2005)。抵抗的年代.交戰的思維--蔡培火的文化活動及其思想研究(以日治時期為主)(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賴品蓉(2016)。日治時期台南市戲院的出現及其文化意義(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白春燕(2021)。日治時期台灣文化協會新劇運動系譜(1921-1936)(博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卓于綉(2008)。日治時期電影文化的建制:1927-1937(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林獻堂、許雪姬(2001)。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三澤真美惠、李文卿、許時嘉(2012)。在「帝國」與「祖國」的夾縫間:日治時期臺灣電影人的交涉與跨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祝賀會(1926)。臺北師範學校卒業及修了者名簿。臺北師範學校創立三十周年記念祝賀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獻堂、許雪姬(2000)。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龍彥(2006)。臺灣的老戲院。遠足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信彰(2009)。傳唱臺灣心聲:日據時期的臺語流行歌。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筱峰(1991)。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獻堂、許雪姬(2004)。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獻堂、許雪姬、周婉窈(2003)。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獻堂、許雪姬、呂紹理(2003)。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葉榮鐘、蔡培火、吳三連、陳逢源、林柏壽(1979)。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學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獻堂、許雪姬、鍾淑敏(2001)。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淳彥(1999)。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株式会社台南新報社(1907)。南部台湾紳士録。株式会社台南新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培火、張漢裕(2000)。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2000)。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三澤真美惠(2001)。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台湾総督府警務局(1995)。台湾総督府警察沿革誌。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葉榮鐘(20000000)。日據下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臺中:晨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昭容(2011)。日治時期彰化地區文化事業之研究。新北:稻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柏維(1993)。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呂訴上(1961)。臺灣電影戲劇史。銀華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葉龍彥(1998)。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廖振富(20160000)。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臺中:臺中市文化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文松(20190000)。來去府城透透氣:一九三○-一九六○年代文青醫生吳新榮的日常娛樂三部曲。蔚藍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三澤真美惠(2010)。「帝國」と「祖國」のはざま:植民地期台湾映畫人の交涉と越境。岩波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川瀬健一(2010)。植民地台湾で上映された映画:1899(明治32年-1934(昭和9)年。東洋思想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田村志津枝(2007)。李香蘭の恋人:キネマと戦争。筑摩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李國澤(1955)。臺南市私立長榮中學校友芳名錄:七十週年校慶紀念。長榮中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岩本憲児、晏妮(2019)。戦時下の映画:日本‧東アジア。森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麗俊、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2001)。水竹居主人日記。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陳耀昌(2021)。島之曦。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黃旺成、許雪姬(2014)。黃旺成先生日記(十三)一九二六年。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黃信彰(2010)。工運 歌聲 反殖民:盧丙丁與林氏好的年代。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賴品蓉、陳世岸、侯建全、劉于臻、郭盈良、高基榮、陳淑文、陳維生、張至宏、黃鈺婷、鄭乃文(2017)。嘉義市老戲院踏查誌。臺灣圖書室文化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顧雅文(2018)。周天啟。新修彰化縣志(卷九)人物志︰政治人物篇。彰化縣政府。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