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防制組織犯罪現象與法律規範之研究
作者:黃錦秋
作者(外文):Huang,Chin-Chiu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犯罪防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許華孚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黑道幫派組織犯罪犯罪態樣組織特性the underworld gangsorganized crime,the mode of criminal activitysyndicatecrime associationqualitative interview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3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élēs)曾說「人是社會動物」,人類無法離群索居,透過交際及參與各種組織等社會模式,學習社會規範及發展個人生活能力。一群人結合在一起,藉由犯罪之方式來適應社會生活,這樣的群體,社會上大家習慣把他們稱為「黑道幫派」。黑道幫派到底是什麼?美國、日本等國政府如何防制無法被澈底消滅的黑道幫派?於1996年12月11日公布施行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依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統計,警方以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移送的被告,僅約26%以依該法起訴,更僅有約百分之23%經法院判決有罪,而台灣組織犯罪之現況,為何在司法判決結果呈現如此嚴重的「漏斗效應」?我們是否應該重新省思「防制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的法規設計有何不切實際之處?
台灣社會以累積財富視為成功人生的單一價值觀下,過度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許多家庭面臨結構解組及功能失調的問題,學校亦未能擔負應有的教育功能,許多人遂透過犯罪的模式來追求利益。而以組織形態來執行犯罪活動,更易於使犯罪之目的達成,組織性的犯罪現象乃日益猖獗。本論文以實證研究的方式,以質性訪談幫派份子及執法人員的方式,了解我國黑道幫派的犯罪態樣與組織特性。
我國刑法主要繼受德國,德國刑法於第129條、129條a、129條b設有犯罪結社罪之處罰規定,我國刑法第154條亦有犯罪結社罪之規定,然德國於法條規範中設有精緻之除外及減刑規定,自較我國刑法第154條之規定完善。且我國一般幫派組織,並非階層分明、結構嚴謹,大部分的台灣幫派組織是否已達有一定的內部規律,各構成員的意思必須從屬於該結社之特性,實值得再加以探究。因此,本論文以分析當前我國黑道幫派之結構與活動型態,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施行,於司法實務上,究竟能否有效的解決台灣幫派組織之問題。
“Man is a social being.” Said Aristotle. It means a man cannot live without company. A man learns the norm of society by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activities or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individual’s life abilities. What is the underworld gangs? The so called “underworld gangs” usually reflects the combination of groups of people who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society’s lives by crime commitment. How do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government prevent and suppress the underworld gangs which cannot be thoroughly essentially eliminated? The Organized Crime Prevention Act has been coming into force since 11 December 1996.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of C.I.B, the prosecution rate of the accused relating to the organized crime offense and delivered by the police is 26%. Moreover, the guilty verdict rate among the above prosecuted accused merely reaches 23%. Why does the result of adjudication indicate the serious “funneling effect”? Whether should we reconsider the part of impractical normative regulation in the “Organized Crime Prevention Act”?
Nowadays, under the system of values what the success equals to one’s wealth, men are excessively chasing aft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ny families are meanwhile facing the problem of deconstruction and dysfunction. Besides, schools failed to fully serve the post for their educational function. Some people seek for their benefit through the mode of crime commitment. However, it’s easier to achieve in the organized form to commit crimes. This research qualitatively interviewed the members of gangs and law enforcement in the way of empirical method to understand the background of gangs’ members, crime aspects as well as characters of crime organizations.
Forming a crime association has been stipulated for its punishment by the article 129, 129a and 129b in Germany criminal code. The same provisions are also prescribed in the article 154 of criminal code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the provisions of remission and exclusion has made the Germany’s criminal code more complete than ours. Most of Taiwan’s gangs or syndicates are not well-structured as well as the obvious stratum. It is worth discovering the characters that if they have constituted the requested condition in which members inside are subordinate to the association. Therefore, could this research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gangs and crime organization by analyzing the structure and mode of activities of Taiwan’s current underworld gangs through regulation of the article 154 in the criminal code and the Organized Crime Prevention Act?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一)專書
1. 王兆鵬(1999),《刑事被告的憲法權利》。台北:翰蘆。new window
2. 李傑清(2001),《剝奪組織犯罪所得之研究:台灣及日本組織犯罪現象與對策之比較》,台北:元照。
3. 李惠萍(2010),《2009-2010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排名分析》,台北:臺灣經濟研究院。
4. 何秉松、張平吾(2012),《臺灣黑社會犯罪》,台北:臺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
5.林東茂( 1999),《一個知識論上的刑法學思考》,台北:五南。
6.林山田(2002),《刑法各論(下)》,台北:自版。
7.林山田(2002),《刑法通論(上)》,台北:自版。
8.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02),《犯罪學》,台北:三民。
9.林明傑(2011),《矯正社會工作與諮商:犯罪防治的有效要素》, 台北:華都。
10.孟維德(2004),《公司犯罪-問題與對策》,台北:五南。
11.孟維德(2013),《跨國犯罪》,台北:五南。
12.孟維德(2005),《警察與犯罪控制》,台北:五南。
13.孟維德(2012),《警察與犯罪預防》,台北:五南。
14.孟維德(2008),《白領犯罪》,台北:五南。
15.許春金(2000),《犯罪學》, 台北:三民。
16.許春金(2004),《犯罪預防與私人保全》,台北:自版。
17.許春金(2003),《人本犯罪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18.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台北:巨流
19.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麗文。
20.張平吾(1998),《社會學》,桃園:中央警察大學。
21.陳慈幸(2005),《組織犯罪與被害者學》,台北:濤石。
22. 陳水扁(1999),《新世紀、新出路:陳水扁國家藍圖》,臺北市:國家藍圖委員會。
23. 陳國霖(2004),《Organized Crime, Business, and Politics in Taiwan,黑金~台灣政治與經濟實況揭密》,台北:商周。
24.麥留芳(1991),《個體與集團犯罪-系統犯罪學初探》,台北:巨流。
25.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03),《犯罪學概論》,台北:中央警察大學。
26.黃榮堅(2003),《基礎法學(上)》,台北:元照。
27. 蔡德輝、楊士隆(2012),《犯罪學》,台北:五南。
28.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29.褚劍鴻(),《刑法分則釋論》,台北:三民。
30. 羅大為、何為民(1999),《犯罪心理學》,台北:東華。
31. 蘇南桓(1998),《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實用權益》,台北:永然。
32. 樊維佳(2013),《黑道教我的12件事~欲成非常之人必行非常之事》,台北:海鴿。

(二)專書論文
1. 汪毓瑋主編(2012),《跨國(境)組織犯罪理論與執法實踐之研究(分論)》,台北:元照。
2. 汪毓瑋主編(2012),《跨國(境)組織犯罪理論與執法實踐之研究(總論)》,台北:元照。
3. 楊士隆主編(2008),《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五南。
4.陳慈幸主編(2002),《組織犯罪》,台北:濤石。
5.齊力(2005),《質性研究方法論》,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高雄:復文。
6.侯崇文、侯友宜(2000),《青少年幫派問題與防治對策》,載於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
7.蔡德輝、楊士隆著(2000),《幫派入侵校園問題與防治對策》,載於蔡德輝、楊士隆主編「青少年暴力行為:原因、類型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犯罪學學會。new window
8. 鄭善印(1998),《中、美、日三國幫派組織之概況及其抗制對策之比較研究》,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 (一),台北:法務部編印。
9.法治斌、林超駿(2005),《結社自由與犯罪組織-試評司法院釋字第556號解釋》,載於湯德宗主編「憲法解釋之理論與實務」第四輯,台北: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

(三)翻譯書籍
1.Eduardo Galeano(2013), 《Espejos:Una Historia Casi Universal鏡子~一部被隱藏的世界史,張偉劼譯》,台北:八旗∕遠足。
2.Sudhir Venkatesh(2009),《Gang Leader for a Day:A Rogue Sociologist Takes to the Streets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賴盈滿譯》,台北:遠流。
3.David Garland(2006),《The Culture of Control Crime and Social Order in Contemporary Society控制的文化-當代社戾的犯罪與社會秩序,周盈成譯》,台北:巨流。
4.Albert R. Roberts主編(2009),《Social Work in Juvenile and Criminal Justice Settings矯正社會工作,鄭瑞隆總校閱,鄭瑞隆、邱顯良、李易蓁、李自強譯》,台北:心理。
5.Earl Babbie(1998),《 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李美華等譯(上、下冊)》,臺北:時英。
6.Patton, Michael Q. (1995),《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質的評鑑與研究 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

二、期刊
1.王伯頎(2007),(犯罪少年生活歷程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警學叢刊》,第37卷第5期,頁107-132。
2.王櫻芬(1999),(青少年對幫派犯罪問題的態度與看法研究),《學生輔導》,第50期。
3. 王兆鵬(2003),(大法官釋字第五五六號解釋之評釋),《台灣本士法學》,第45期。
4.江玉女(1997),(組織犯罪防治條例之解析),《警光雜誌》,第486期。
5.車煒堅(1985),(台中地區少年不良幫派之研究),《警政學報》,第8期。
6.周文勇(1995),(美國抗制組織犯罪兩大利器-證人保護及監聽),《刑事科學》,第39期。
7. 許福生(2000),(臺灣地區組織犯罪防制策略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36期。new window
8. 許福生(2003),(中日兩國防制組織犯罪法制之比較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第40期。new window
9. 章光明、許福生(2001),(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幾個現象面之觀察),《警學叢刊》,第31卷第5期。new window
10.侯崇文(2000),(青少年偏差行為--社會控制理論與社會學習理論整合),《犯罪學期刊》,第6期。
11. 何達仁(2007),(引進日本公安委員會制度之研究),《月旦法學雜誌》,第140期。
12.洪宜和(2004),(窩裡反證人保護法制之觀察與比較),《軍法專刊》第50卷第3期。
13.陳慈幸(2003),(論中日防制組織犯罪之問題與對策),《刑事法雜誌》,第 47 卷第 1 期。
14.張學昌(2005),(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修正之檢討與建議(下)),《軍法專刊》,第 51 卷第 12 期。
15.鄭瑞隆(1999),(幫派入侵校園與其因應之社會工作觀點),《學生輔導》,第65期。
16. 楊士隆(2001),(幫派少年成長歷程與副文化之調查研究),《犯罪學期刊》,第8期。new window
17.鄭善印(1996),(日本不良幫派處理模式暨我國可以借鏡之處),《警學叢刊》,第27卷第1期。
18. 謝立功(1998),(防制洗錢法制之探討),《立法院院聞》,第 26 卷第2期。
19. 顧立雄、范曉玲(1997),(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立法評論),《律師雜誌》,第209期。

三、博碩士學位論文
1.江玉女(2003),《日本組織犯罪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2.吳景欽(2006),《防制組織犯罪法律規範之研究》,私立輔仁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3.吳進財(2009),《台北市都市更新與犯罪幫派經濟活動之關係》,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4.沈品璇(2010),《幫派成員中止犯罪生涯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5.林武銘(2011),《不同類型幫派組織結構及活動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6.林宜蓉(2010),《幫派脫離歷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7.林欽隆(2002),《台灣地區組織犯罪與跨國犯罪防制策略》,私立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新北。
8.施心曼(2003),《經濟型組織犯罪之追訴與抗制》,私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論文,桃園。
9.黃益盟(2006),《兩岸共同打擊跨國組織犯罪之合作--以毒品犯罪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南。
10.張學昌(2005),《組織犯罪之概念暨司法判解實證研究》,國防大學國防管理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台北。
11.楊哲昌(2008),《台北市犯罪幫派組織類型與特性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2.蔣桂傑(2008),《建立兩岸共同防制犯罪合作機制之研究-以防制組織犯罪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3.程敬閏(2004),《青少年加入幫派之危險因子、情境脈絡與幫派生涯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論文,嘉義。
14.陳柏良(2009),《防制組織性犯罪立法模式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5.唐斯淮(2007),《政府現行掃黑政策對抗黑幫組織犯罪實效研究》,私立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16.林坤立(2009),《是好玩?還是為了工作?少年入幫的中立化策略之探討》,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台北。
17.胡木源(2007),《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七條之擴大沒收、追繳、追徵實務運用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18.許乃文(2009),《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之研究─以日美法制經驗為借鏡》,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制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四、研究成果報告
1. 鄭善印、林燦璋、楊嘉銘、梁世興(1999),《當前台灣地區組織犯罪問題之整合型實證研究―從現象面向分析》,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2. 蔡德輝、黃富源、周文勇(2006),《我國組織犯罪次文化與警察機關防制對策》,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3. 許春金、馬傳鎮(1990),《台北市幫派犯罪團體之實證研究》,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4.孟維德(2009),《海峽兩岸跨境犯罪之實證研究-以人口走私活動為例》,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
5. 林東茂(1993),《德國的組織犯罪及其法律上的對抗措施ᅳ不良幫派處理模式之泛文化比較研究》,台北: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new window
6.周群英(2006),《美麗的江湖-台北縣少年參與幫派前後歷程與價值選擇之脈絡初探》,台北:台北縣少年輔導委員會自行研究報告。
7.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編印(1995),《民眾對立法遏阻黑道的看法》,台北。
8.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政策研究工作會編印(1996),《民眾對政府大舉掃黑與制定反黑條款的看法》,台北。

五、研討會論文
1. 許春金(1996),《美國組織犯罪現象及抗制措施》,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學系八十五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new window
2.黃錦秋、黃建榮、李暖源、張喆勛(2013),《我國與日本防制黑道幫派犯罪工作之比較—以法制面與執行面為論》, 2013涉外執法政策與實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new window
3. 許福生(1999),《從刑事政策觀點論台灣地區當前犯罪控制對策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new window
4. 謝文彥(2012),《組織犯罪與恐怖主義關聯性之探討》,第三屆恐怖主義與國家安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5. 馬躍中(2015),《德國組織犯罪抗制策略及其規範發展》,發表於組織犯罪防治條例的實然與應然研討會論文集,台北。
6. 樓一琳(2015),《從美國法評析我國組織犯罪防制條例下的沒收制度》,發表於組織犯罪防治條例的實然與應然研討會,台北。

六、官方資料
1.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刑事發展館(2013),《偵查犯罪—掃黑工作》,電磁資料。
2.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13),《102年度企業對政府提升防制組織犯罪成效滿意度調查報告》,未公開。
3.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13),《101年治平目標檢肅到案不起訴情形分析表》,未公開。
4.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2013),《檢肅黑道幫派執行成效與策進專案報告》,未公開。
5.立法院司法委員會(1997),《立法院法律案專輯(第二○八輯)》,立法院秘書處。
6.立法院第二屆第五會期第一次會議紀錄(1995),《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8期。
7.立法院第二屆第五會期第五次會議紀錄(1995),《立法院公報》,第84卷第12期。
8.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四次會議紀錄(1996),《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43期。
9.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六次會議紀錄(1996),《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45期。
10. 立法院第三屆第二會期第八次會議紀錄(1996),《立法院公報》,第85卷第48期。
11. 最高法院102年台上字第2653號判決
12.最高法院101年台上5786號判決
13. 最高法院102年台上2653號判決
14. 最高法院101台上5869號判決
15. 最高法院101年台上6106號判決
16. 臺灣高等法院102重上更(四)47判決
17. 臺灣高等法院101上更(一)51判決
18.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90年訴緝字第16號判決
19. 司法院大法官會議釋字384號、523號、636號、556號、471號解釋

七、網路資料
1.UPI.COM,〈165 arrested in gang crackdown in Pomona, Calif.〉,http://www.upi.com/Top_News/US/2013/09/04/165-arrested-in-gang-crackdown-in-Pomona-Calif/UPI-79191378317412/#ixzz2e5TlwXIk,2013年9月5日瀏覽。
2.NOWnews今日新聞網,〈掃黑無理?山口組老大:黑道可以穩定治安〉,http://www.nownews.com/2011/10/05/91-2746668.htm#ixzz2e5PnzIjF,2013年9月5日瀏覽。
3.星洲電子報,(有組織犯罪猖獗‧澳洲每年損失483億)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13988?tid=2,2013年9月3日瀏覽
4.自由電子報,〈黑道深夜遭擊斃,傳『抽死籤』秘密行動〉,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51034&type=%E7%A4%BE%E6%9C%3,2013年9月5日瀏覽。
5.「桃園地檢署黃錦秋檢察官指揮偵辦之1011專案 」刑事警察局新聞稿(2010年6月21日)。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新聞快訊,造訪網址:http://www.cib.gov.tw/news/news01_2.aspx?no=2974(瀏覽日期2011年6月20日)
6. 中時電子報,(美國政府官方公布,「全球跨國犯罪威脅評估報告」),台北,2001 年3 月30 日,網址:http://andywant.chinatimes.com.tw(瀏覽日期2011年6月20日)
7. 鄒軍著,《台灣黑道漂白大觀─國民黨下台內幕》(東莞:常平中學),2005 年8 月7 日<http://www.dgcz.cn/Article/humanities/history/historysky/hiunofficial/200508/6928.html>2013年9月5日瀏覽
8. 林吉郎著,《我國國家安全與危機管理:整合性緊急管理政策與機制》(台北)<www.geocities.com/tranps2000/book006/2-2.htm - 238k ->2013年9月4日瀏覽
9.自由電子新聞網:賴仁中,「近七成幫派成員出獄後再犯」,(台北)2002 年1 月14 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2/new/jan/14/today-c1.htm, 瀏覽日期2013年9月1日
10.蘋果電子報:(白狼將衝撞立院? 民進黨痛批黑道治國)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401/370923/,2013年9月6日瀏覽
11.自由電子報:《佔領國會》白狼嗆王金平:不要代議制就辭院長;明鏡:白狼是暴力的黑道政客http://iservice.libertytimes.com.tw/liveNews/news.php?no=851034&type=%E7%A4%BE%E6%9C%3,2013年9月6日 瀏覽
12.BBC中文網,台灣特約記者林楠森:《顏清標專訪:總統、富豪、媽祖加持的無黨立委》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chinese_news/2012/01/120105_tw_election_yanqingbiao.shtml,瀏覽日期2013年10月7日
13.東森新聞雲:日本黑道最大勢力「山口組」,擁百年歷史轉型炒股大亨,http://www.ettoday.net/news/20120212/24390.htm,瀏覽日期2014年8月7日
14.江南案發生於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俗謂「劉江南」)在美國遭到中華民國國防部情報局僱用的台灣黑道份子刺殺身亡。內情曝光後兩國關係頓時緊張,中華民國方面雖然承認江南案為該國情報局官員主使,但仍強調本案乃情報局官員獨斷專行所致,非高層授意,並逮捕了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等人。然而當時坊間認為蔣孝武可能是主謀,但並無確切證據。參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1%9F%E5%8D%97%E6%A1%88
15.竹聯幫,中華民國著名的國際性華人黑社會組織。主要活動地域在臺灣北部與中國大陸等地。兩岸三地及東北亞、東南亞,甚至歐美等國家都有關係勢力,初期在中華民國正式的核心成員約有20,000人,包含準成員與關係合夥人號稱高達10萬人。目前與四海幫、天道盟並稱為台灣三大黑幫。(參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zh-tw/%E5%9B%9B%E6%B5%B7%E5%B9%AB)
16. 四海幫,台灣著名的黑社會組織,也是台灣第二大幫派。成立於1953年,以台北為主要據點,台灣自北至南以及日本、東南亞和美國等地皆有其勢力或關係勢力。(參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B%9B%E6%B5%B7%E5%B9%AB)
17. 天道盟是台灣三大黑社會組織中地緣關係最強的角頭聯盟。相較於竹聯幫、四海幫、松聯幫等成立於1950、60年代的幫派,天道盟的歷史雖然較短,但勢力亦相當可觀,與前述幫派並列。就其成員出身來看,屬於本省掛幫派。除了台灣本土外,天道盟在海外均有活動,包括亞洲其他國家及美國等。(參維基百科,網址:Wiki http://www.twwiki.com/wiki/%E5%A4%A9%E9%81%93%E7%9B%9F)
18.柯雨瑞著,犯罪學家Hirschi社會控制理論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個 人網頁http://ko.cpu.edu.tw/。
19.聯合報,1993年5月29日,第9版
20. Udn,(聯合報記者林文輝:「大貓」羅福助 最討厭被叫黑道,2012/04/20 , http://mag.udn.com/mag/people/storypage.jsp?f_ART_ID=385025#ixzz310mghqmZ Power By udn.com,2014年4月5日瀏覽
21. 星洲日報,(台灣台中市黑幫頭目翁奇楠遭鎗擊身亡事件,由於爆出有4名警官在案發現場,使得外界從關注治安問題轉為是否有黑白掛勾……藍營五都選情受衝擊,網址http://news.sina.com 2010年06月05日 21:26 )瀏覽日期2013年12月30日
22.日本是世界上唯一承認黑幫合法性的國家,Yakuza也成為最具公開性質的黑幫,擁有嚴密的組 織體系。而俄羅斯黑幫以冷酷無情為主要特徵,黑幫間鬥爭非常殘酷,各種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三合會組織嚴密,觸角遍佈全球,據估計可能經手了世界上 90%的海洛因交易。 詳見鐘岩,世界五大黑幫現狀掃瞄:日本黑社會隨身帶名片,中國新聞網,2007 年 5 月 23 日,網址:http://big5.china.com.cn/world/txt/2007-05/23/content_8292762.htm。瀏灠日期2014年10月31日

二、英文部分
(一)書籍
1.Michael G.Macfield and Earl R.Babbie(2008),《Research Methods for Criminal Justice and Criminology, Sixth Edition》, Wadsworth, Gengage Learning.
2.Ronald L.Akers and Christine S.Sellers(2009),《Criminological Theories-Introduction,Evaluation,and Application, Fifth Editi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John H. Laub(1983), 《Criminology In The Making-An Oral History》,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4.Eugene McLaughlin and John Muncie(2001),《The Sage Dictionary Of Criminology》, Sage Publications.
5.Barbara Hudson(2003),《Justice in the Risk Society-Challenging and Re-affirming Justice in Late Modernity》, Sage Publications.
6.Abadinsky, H. (2003), 《 Organized Crime》, Boston, MA: Allyn & Bacon.
7.Beare, M. E. (1999), 《 Illegal Migration: Personal Tragedies, Social Problems, or National Security Threats? In P. Williams (Ed.), Illegal Immigration and Commercial Sex: The New Slave Trade.》London: Frank Cass Publishers.
8.Houston, J. & Parsons, W. W. (1998), 《Criminal Justice and the Policy Process》, Chicago: Nelson-Hall Publishers.
9.Martin, J. M. & Romano, A. T. (1992), 《Multinational Crime: Terrorism, Espionage, Drug & Arms Traffick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10.Muraskin, R. & Roberts, A. R. (1999), 《Vision for Change: Crime and Justi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Upper Saddle River , NJ: Prentice-Hall, Inc.
11.Schmalleger, F. (2002), 《Criminology Toda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Hall.
12.Yablonsky, Lewis(1990), 《Criminology: crime and criminalit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3.Walker, S. (1998), 《Sense and Nonsense about Crime and Drugs.》, Belmont, CA: West/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二)期刊論文
1.Chin, Ko-lin (1996), 《Chinatown Gangs.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hin, Ko-lin (1999), 《Smuggled Chinese. 》, Philadelphia, P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3.Gilling, D. (1997), 《Crime Prevention: Theory, Policy and Politics.》, London, UK: UCL Press Limited.
4.Shelley, L. L. (1998),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 in the United States.》, Kobe University Law Review, 32(1), 77-91.
5.Vold, G. B. & Bernard, T. J. (1986), 《Theoretical Criminology. 》,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網路資料
1.US v. Lawson (http://caselaw.lp.findlaw.com/data2/circs/6th/044480p.pdf)
US v. Nascimento
(http://caselaw.lp.findlaw.com/cgi-bin/getcase.pl?court=1st&navby=docket&no=061152)
2.Aquilio, Mark, The Supreme Court Limits Civil Rico Claims, ASBBS E-JOURNAL, Vol.3, Iss.1, February 20, 2007. 檢索日期2014年10月15日,網址 http://www.asbbs.org/proceedings/Aquilio%20ASBBS%20EJ2007.htm.
3.Gregory Joseph,Civil Rico,Chicago:ABA,2000,2th edition,p.189.
4. N.O.W. v. Scheidler (http://www.law.cornell.edu/supct/html/92-780.ZO.html)
5. CEDRIC KUSHNER PROMOTIONS, LTD. V. KING (http://www.law.cornell.edu/supct/html/00-549.ZS.html)
6. Reves v. Ernst & Young (http://www.law.cornell.edu/supct/html/91-886.ZS.html)
7. CEDRIC KUSHNER PROMOTIONS, LTD. V. KING (http://www.law.cornell.edu/supct/html/00-549.ZS.html)
8.Anza v. Ideal Steel Supply Corp. (http://caselaw.lp.findlaw.com/scripts/getcase.pl?court=US&vol=000&invol=04-433)
9.Stephen Aguilar-Millan, Joan E. Foltz, John Jackson, Amy Oberg, The Globalization of Crime, THE FUTURIST, November-December, 2008, p.42-44. Retrieved March 6, 2009, from 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 database.
10.Congressional Record,116 th Cong.,1970:60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