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國小英語教科書性別意涵之研究
作者:黃映源
作者(外文):Huang, Ying-Yuan
校院名稱:臺北市立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
指導教授:楊龍立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9
主題關鍵詞:英語教科書內容分析性別意涵English textbookscontent analysisgender connotation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6
隨著我國社會對於多元成家議題之關心,性別平等教育之相關議題再度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就國小英語領域而言,學生在習得英語教科書中相關字彙、句型與節慶文化的同時,也在無形中習得教科書背後隱含的性別角色意識;換言之,國小英語教科書中的性別意涵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並形塑學生的性別角色意識,因此檢視國小英語教科書中的性別意涵有其重要性。本研究旨在探究106學年度
臺灣國小英語教科書的性別意涵,研究對象為106學年度康軒版與翰林版的國小英語教科書,康軒版共十二冊、翰林版共十冊;研究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法、佐以論述分析法與訪談法,主要檢核類目為性別比例分布、性別角色意象、性別語言使用、社會現實呈現、不同性別貢獻等五項。分析結果呈現如下:
一、整體文本呈現的性別意涵
(一) 在性別比例分布上,男性角色出現的比例高於女性角色。
(二) 在性別角色意象上,男性角色被強化擁有情感性格特質,女性角色則被強
化擁有工具性格特質。
(三) 在性別語言使用上,沒有出現以單一性別指涉全體、或前後綴方式來強調
某些職業隸屬於某些性別之情形,不過男性角色在部分用詞的數量高於女性
角色。
(四) 在社會現實呈現上,有呈現不同家庭組成的方式,但種類與頻率不多。
(五) 在不同性別貢獻上,男性傑出人物的數量高於女性傑出人物。
二、不同版本呈現的性別意涵
(一) 在性別比例分布上,兩個版本中男性角色的出現比例皆高於女性角色。
(二) 在性別角色意象上,兩個版本皆刻意強化女性角色的工具性特質與男性角
色的情感性特質。
(三) 在性別語言使用上,皆沒有出現以單一性別指涉全體、或前後綴方式來強
調某些職業隸屬於某些性別之情形。不過翰林版在動詞使用上較康軒版多樣
化,而康軒版在姓名稱謂使用上較翰林版多樣化。
(四) 在社會現實呈現上,兩個版本皆有呈現不同家庭組成方式,但是種類與比
重仍可再多樣化。
(五) 在不同性別貢獻上,兩個版本對女性在公領域的貢獻著墨仍少。
三、英語教師對教科書性別意涵的覺察
(一) 不同性別的教師具有個殊性的性別平等信念。
(二) 以學生為中心、提升英語能力為主要的選書理念。
(三) 以性別敏銳感教學來彌補教科書的不足。
(四) 以增列明顯的圖片或單元為主要的建議。
The gender connotations in the English textbooks could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ffect and shape the gender awareness of students. Therefore, it was important to examine the gender connotations in the English textbooks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gender connotations in the English textbooks used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wan in school year 106. Two versions of textbooks were selected for analysis of gender connotations, including Kangshan and Hanlin, the former consisting of twelve books and the latter consisting of ten books. Content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gender proportion, gender imagery, language usage, realistic presentation, and gender contributions in the textbook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tried to have interviews with English teachers to understand their awareness of gender issues in the textbooks.
The gender connotations of the whole texts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First, male characters appeared more than female characters. Second, male characters were strengthened with emotional traits while female characters were strengthened with instrumental traits. Third, there were no inappropriate referential symbols when referring to the whole human beings and no affixes emphasizing that certain occupation could only belong to certain gender; but male characters used more pronouns, names and verbs than female characters did. Fourth,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y composition were presented in the texts, but the types and frequencies were very few. Fifth, the number of male outstanding figur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outstanding figures.
Moreover, the gender connotations of the two versions were presented as follows. First, in both versions, the number of male character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female characters. Second, male characters’ emotional traits and female characters’ instrumental traits were emphasized in both versions. Third, there were no inadequate affixes and no inappropriate referential meanings in both versions. However, the Hanlin version was more diverse in terms of verbs than the Kangshan version, and the Kangshan version was more diverse in terms of names than the Hanlin version. Fourth, different types of family composition were presented in both versions, but the types and frequencies were still few. Fifth, male outstanding figures appeared more than female outstanding figures.
Furthermore, based upon the feedback from English teach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nglish teachers’ opinions of gender issues were unique and individualized. Meeting students’ needs and improving English proficiency were the main criteria for English teachers to choose English textbooks. Besides, English teachers would make up for the insufficient parts of textbooks with their gender-sensitive teaching skills. Last of all, explicit images and units were mainly recommended for the textbooks’ editors.
小花老師、毛莉嘉(2016)。What's the 心理學小辭典。臺北:考用。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臺北:幼獅文化。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原作者:P. Brooker)。臺北市:巨流。
王姿文(2007)。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教科書現況之研究—以國小
健康與體育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雅玄(2005)。社會教科書的批判論述分析:方法論的重建。教育研究集刊,
51(2),67-97。
王萬清(1996年9月22日)。教改會建議英語課程列為國小學生必修。中國時報,3
版。
王麗紅(2012)。父親的「背影」與母親的「教誨」—國中國文教科書親職角色的
性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方淑鳳、洪宜紃、張于玲、許能羨、楊勝惠、劉菊如、賴玉倩(2017)。翰林版英
語Dino on the Go! (1至10冊)。台南市:翰林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方德隆(2002a)。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的檢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
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115-149頁)。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2002b)。校園夫子性別意識形態的重塑。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
與跨越(345-365頁) 。臺北市:五南。
方德隆(2005)。課程理論與實務。臺北市:麗文。
方毓聖(2012)。高中英語教材之性別角色探索(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
育大學,臺北市。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科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
成令方、王秀雲、游美惠、邱大昕、吳嘉苓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原作者:Allen Johnson G.)。臺北市:群學。
曲韻融 (2016)。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以性別刻板印象、種族多樣化以及
兒童角色之角度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麗珍、黃惠滿、李浩銑(2014)。方便取樣與立意取樣之比較,護理雜誌,61(3),
105-111。
林天佑(2002)。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曉雲、胡清暉(2011年4月21日)。英語教學10年內延伸至小一。自由時報電
子報。取自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paper/486056
胡紫寧、林奇諭、余宗翰、黃詩棋(2004,9月)。九年一貫課程中小學英語課程
銜接探討。「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深耕計劃:大學與國民中學攜手合作中區
成果發表會」發表之論文,台中縣豐南國中。
李玉林(1997)。ABCD 大家說。桃縣文教,7,18-20。
李卡洛(2017)。國小英語教科書性別再現之研究-以貝里斯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李安瑀(2012)。國民小學英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
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李宗玥(1999)。教材選擇的不二法門。敦煌英語教學雜誌,21,21-23。
李美枝(1981)。性別特質問卷的編製及男女大學生四種性別特質類型在成就動
機、婚姻、事業及性態度上的比較。中華心理學刊,23(1),23-37。
李美枝(1984)。女性心理學。臺北市:大洋。
李根芳、周素鳳(譯)(2003)。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原作者:J. Storey)。臺北
市:巨流。
李盛祖(1998)。臺北市教師性別角色態度調查研究。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85-89。
李惠茹、唐文慧(2004)。性別的多數、權力的少數-以台南市國中女教師的職業選
擇與晉遷為例。師大學報:人文與社會類,49(1),29-52。
李銀河(2003)。女性主義。臺北:五南。
呂美蓮(2008)。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呂純如(2005)。七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性別平權教育之研究-教科書分析與教室觀察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何宣穎(2012)。國語文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康軒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邱珍婉(2003)。親職教育。臺北:五南。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何(1990)。國語活用辭典。臺北市:五南。
周珍珠(2015)。國小國語文教科書內容實踐性別平等教育課程綱要之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開南大學,桃園市。
周素碧(2010)。國中國文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以九十七學年度南一、
康軒、翰林三版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林宇玲(2009)。解讀媒體中的性別意涵:以平面廣告為例。載於成露茜、羅曉
南(主編),批判的媒體識讀﹝第二版﹞(259-276頁)。新北市:正中。
林惠枝(2000)。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角色刻板印
象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慧文(2008)。小學國語教科書中的家庭型態與家務分工:多元文化的觀點(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施玉惠(2002,4月)。台灣九年一貫英語課程之特色以及實施後之省思。「海峽兩
岸新世紀小學課程與教材改革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臺北師院。
洪雅俐(2017)。國小生活領域課本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及插圖性別特質之內容分析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譯)(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原作者:
P. Abbott. & C. Wallace)。臺北市:巨流。
徐世秋(2009)。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性別角色、社會影響因素與身體意象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郭招顯(2007)。國民小學高年級國語文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內容分析
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唐詩佳(2013)。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平等探討及其教師對性別偏見之看法與認
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淡江大學,新北市。
唐藝秦(2014)。高中英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南大學,臺南市。
陳玉樺(2010)。國民小學客語教科書性別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五南。
陳光中、秦文力、周素嫻(譯)(1995)。社會學(原作者:N. J. Smelser)。臺北市:桂
冠。
陳伯璋(1988)。文化霸權與教育-我國高中潛在課程的剖析。載於陳伯璋(主編),
意識形態與教育(223-230頁)。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怡茹(2008)。高中美術教科書中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明敏(2003)。臺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南投縣。
陳芳瑜(2015)。臺海兩岸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性別意識之研究-以大陸人民教育出版
社和臺灣康軒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姵琁(2011)。「教科書研究分析」工作坊。教科書研究,4(2),121-127。
陳浙雲(2004)。教科書版本分析之研究與應用。北縣教育,48,18-23。
陳淳麗(2001)。國小英語師資訓練手冊。臺北市:師德企業顧問。
陳梅玲(2006)。大學倫理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慧玲(2010)。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研究-以第二
學習階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雙葉。
秦夢群(1987)。小學生該學ABC嗎?。師友,235,22-23。
莊明貞、呂明蓁(2009)。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教科書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
教育部國民教育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莊梅枝(主編)(2003)。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新北市: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
學會。
莊鎮宇(2010)。國小審定版英語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畢恆達(1996)。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
章卉(2014)。小學語文教科書插圖性別意識形態比較分析-以人教版和康軒版語文
教科書為例,教科書研究,7(1),81-104。
張欣茂、林淑玲、李明芝(譯)(2010)。發展心理學(下冊)( 原作者:Shaffer, D. R., &
Kipp, K.)。臺北市:學富文化。
張明貴(譯)(2006)。意識形態與烏托邦。(原作者:K. Mannheim)。臺北市:桂冠。
張春興(2000)。張氏心理學辭典(修正版)。臺北市:東華。
張湘君、王勝忠、吳麗玲、馮錦寶、詹椒青(2017)。康軒版英語Go! Go! Starter (1
至4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湘君、王勝忠、吳麗玲、馮錦寶、詹椒青(2017)。康軒版英語C版Follow Me (1
至8冊)。新北市: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張煌焜(2014)。論述分析方法與傅柯的論述分析研究。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
教育哲學方法論(247-270頁)。臺北市: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廣利(2003)。重構女性主體性:一種後現代女權主義理論。湖南大學學報:社
會科學版,17(4),89-92。
張馨丹(2010)。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融入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臺北市:
教育部。
粟慧文(2003)。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游光銳(2003)。九年一貫國小英語課程之政策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交通
大學,新竹市。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
5-42。
游美惠(2001)。性別意識&性別意識形態。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5,98-100。
游美惠(2014)。性別教育小詞庫。高雄市:巨流。
黃卉妤(2009)。生活課程教科書之性別角色意涵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政傑(1998)。建立優良的教科書審訂制度。課程與教學季刊,1(1),1-16。
黃政傑(1988)。生活與倫理課本教些什麼。教育理想的追求。臺北:心理。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黃琦珴(2011)。高職英文教科書中性別歧視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意琁(2013)。以女性主義途徑分析我國性別主流化推行現況(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臺中市。
黃瓊慧(2009)。國中英語教科書之性別角色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
大學,嘉義市。
黃馨慧(2003)。性別與溝通-兩性差異與溝通。載於潘慧玲(主編),性別議題導論
(255-281頁)。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囇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臺北市:女書。
葉彭鈞(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科書選用狀況及相關因為之研究-以新竹縣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詹餘靜(2004)。教師、教學、評量與教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英語教學探究。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7(1),167-196。
楊孝濚(2006)。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行為科學研究法(下) (809-831
頁)。臺北市:東華書局。
楊秀珍(2013)。國民小學高年級台語(閩南語)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楊明德(2005)。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之探討---以國中英語課本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楊姍錞(2008)。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歷史人物選取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楊媛涵(2014)。國中健康教育教科書情感關係之性別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献文(2007)。國小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內容分析(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北市。
楊鳳純(2008)。國民小學生活敎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葉肅科(2011)。性別教育:超越兩性關係。臺北:洪葉。
楊龍立(2016)。教育研究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廖月觀(2008)。國小高年級教科書性別平等教育議題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賈馥茗(1971)。兒童發展與輔導。臺北市:台灣書店。
臺北市教育局(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語文學習領域英語課程綱要。臺北市:教
育局。
鄭伊文(2017)。國小音樂教科書之性別音樂符號學分析—新音樂學觀點(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鄭毓錚(2013)。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意識形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
91-125。
歐陽子、楊美惠、楊翠屏(譯)(1992)。第二性(原作者:Simonede Beauvoir)。臺北
市:志文。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作者:S. A. Basow)。
臺北市:智揚。
劉容伊(2005)。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形態之
研究--以視覺藝術範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市。
劉勉均(2014)。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之性別教育論述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劉淑雯(2006)。國小健康與體育教科書內容中性別議題的檢視和探討。載於教科
書之回顧與前瞻學術研討會-新世紀中小學教科書革新與研究(頁147-160)。
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劉淑惠(2010)。國小客語教科書的性別角色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聯合大學,苗栗市。
劉淑雯、呂明蓁、陳怡儒等(2012)。100學年度國民中小學性別平等教育教科書
評鑑規準建構之研究-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輔導
群專案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劉藍芳、林信志、楊國揚(2016)。高級中學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研究。教育科
學期刊,15(1),87-112。
黎倩菱(2013)。高中公民與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心理。
蕭文家(2008)。國民小學國語教科書性別角色研究分析─以故事類課文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屏東縣。
賴文惠(2011)。性別平等教育議題年度比較之內容分析-以國小社會教科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賴怡秀(2012)。台灣高中老師對英語教科書教材性別用詞看法。高雄師大學報,
33,35-61。
盧怡君(2009)。臺海兩岸國/初中健康與體育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亭如(2006)。國小英語教科書潛在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嘉義市。
謝小芩、李安莉、李芳玲、王佩芬、陳惠敏、游千慧、楊佳羚(1999)。檢視國中
二年級教科書是否符合兩性平等原則。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成果報告。臺
北市:教育部。
謝卓君(2012)。國民小學閩南語教科書的性別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
智大學,桃園市。
謝美年(2003)。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
內容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
鍾雅如(2015)。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分析-以六年級為例(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戴維揚(1998,5月)。國小英語教學現況調查研究。「第十五屆中華民國英語文教
學研討會」發表之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戴麗觀(1999)。英語教學實施之我見。班級經營,4(2),33-37。
簡玉萍(2011)。國小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教科書之性別議題現況檢視(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簡成熙(2000)。男性研究在性別研究教育上的價值。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
20-24。
藍順德(2003a)。從教科書開放談教科書的定位。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
會(主編),教科書之選擇與評鑑(1-23頁)。高雄市:高雄復文。
藍順德(2003b)。教科書開放政策的演變與未來發展趨勢。國立編譯館館刊,
31,3-11。
顏慶祥(2004)。中國大陸教育研究:政策與制度。臺北市:五南圖書。
蘇怡婷(2008)。國中英語科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蘇紅軍、柏隸(2006)。西方後學語境中的女權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
顧燕翎(1996)。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

英文部分
Austin, J. L. (1975).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em, S. L.(1974). The measurement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la Psychology, 42, 155-162.
Cameron, D.(2006). Gender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n B. Aarts & A.
McMahon(Eds.), The Handbook of English Linguistics.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Calhoun, C. J. & Keller, S.(1994). Sociology. New York: Mcgraw-Hill.
Castell, S. A. Luke, and C. Luke (Eds.), Language, authority and criticism. New
York: Philadelphia.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2006). Collins COBUILD
Advanced Learner's English Dictionary (5th ed.). UK.: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Critical Study 0f Language.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Gerson, J. M., & Peiss, K. (1985). Boundaries, negotiation, consciousness:
Reconceiptualizing gender relations. Social Problems, 32(4), 317-331.
Gilbert, R. (1989). "Text analysis and ideology critique of curricular content." In S. de
Castell. A. Luke and C. Luke (Eds). Language, authority and criticism. Readings
on the school textbook(pp. 140-158). London:Falmet.
Halliwell, S. (1992).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New York: Longman.
Hamdan, S. (2010). English-language textbooks reflect gender bias: a case study
in Jordan. Advances in Gender and Education, 2, 22-26.
John I. Goodlad and Associates. (1979). Curriculum Inquiry: The Study of Curriculum Practice. New York: Macgraw Hill.
Kitamura, K. (1990). Interactional Synchrony: A Fundamental Condition for
Communication. In M. Moerman and M. Nomura (Eds.), Culture Embodied. (pp. 123-140). Osaka: 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
Kortenhaus, C. M., & Demarest, J. (1993). Gender role stereotyping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an update. Sex Roles, 28(3), 219-232.
Lee, J. F. K., & Collins, P. (2006, June).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Hong Kong English textbook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 the Asian-Pacific Region: Challenges and Possibilities in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China.
MacDonald, M. (1980). Schooling and the reproduction of class and gender relations.
In L. Bartion, R. Meighan, & S. Walker (Eds.) Schooling, ideology, and the
curriculum (pp. 29-50). Barcombe, UK: The Falmer Press.
Macionis, J. J.(1997). Soci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Mahnaz, H. (2014). Gender representation in current EFL textbooks in Iranian
secondary school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5(2), 253-261.
Majid, A., & Fateme, E. (2015). A brief overview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in
relation to gender studies in English language textbook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6(5), 1033-1043. doi: 10.17507/jltr.0605.16
Meiser, S. T., & Davis, S. R. (1993). The Elements of Counseling (2nd 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s/ Cole.
Moerman, M.(1992). Life After C. A.: An Ethnographer's Autobiography, Text In
Context,123-140.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NCTE)(2008). Guidelines for gender-fair
use of language. Retrieved from htte://www.ncte.org/positions/statement/
genderfairuseoflang
Ndura, E. (2004). ESL and cultural bias: an analysis of elementary through high
school textbooks in the west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17(2), 143-153.
Patton, M.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CA: Sage.
Pingel, F. (2009). UNESCO guidebook on textbook research and textbook revision
(2nd revised & updeated ed.). Hannver: Hahn.
Porreca, K, L. (1984). Sexism in current ESL textbooks. TESOL Quarterly, 18(4),
704-724.
Reinharz, S. (1992). Feminist methods in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arle, J. (1979). “Searle, “The Logical Status of Fictional Discourse.” In 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 (pp. 58-75). Cambridge: Cambridge UP.
Shaffer, D. R. (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5th ed.). CA: Brooks/Cole.
Siegfried, J.(2001). Discourse and knowledge: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aspects of a critical discourse and dispositive analysis. In R. Wodak, & M. Meyer (Eds.).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doi:10.4135/9780857028020
Sutherland, M. B. (1981). Sex bias in education. Oxford, UK: Blackwell.
Thomas, L. (2004). Language, society and power: an introduction (2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Trecker, J. L. (1971). Women in US history high school textbooks, Social Education,
35(3), 249-260.
Van Dijk, T. A. (1993). "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4(2), 249-283.
Walker, S., & Barton, L. (1983). Gender, class, and education. Barcombe, UK: The
Falmer Press.
Wodak, R., & Reisigl, M. (2001). The Semiotics of Racism. Approache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Vienna: Passagen Verlag.
Wood, L. A., & Kroger, R. O (2000). Doing Discourse Analysis: Methods for
Studying Action in Talk and Text.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Wood, J. T. (1991). Politics, gender, and communication:. Areview of contemporary
text. Communication education, 40(1), 116-123.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