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古微書》編纂與詮釋體系之研究:以天文曆法為對象
作者:戴榮冠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Rong-GuanDai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金泉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5
主題關鍵詞:《古微書》孫瑴讖緯讖緯觀GuweishuSun JueChenweiViews on Chenwe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
《古微書》乃中國首部針對讖緯文獻進行全面輯佚與詮釋之著作,在讖緯研究史、讖緯發展史上均有特殊之地位。惜乎該書於讖緯本文不標注出處,使後代學者引用甚感不便,於是紛紛另行輯佚讖緯,並批判《古微書》之缺失,使得該書雖為讖緯輯佚專著之濫觴,卻無法得到等同之歷史評價。經筆者歸納清人見解,發現《古微書》之爭議主要在於「注解標明出處,然讖緯本文不注出處」、「編輯體例混亂」、「述而少作,宗旨不明」、「讖緯排序異於各家」等問題,針對上述各項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即為本論文欲解決之方向與研究之動機。
本論文擬以「文獻整理考訂法」,考察《古微書》讖緯本文實際引書狀況,進而以「編書體例探究法」剖析何以《古微書》讖緯本文不注出處之因,以及編輯體例混亂等現象。其次,以「文本研究分析法」,考察《古微書》編纂之宗旨與論述主題,此為《古微書》文本考察之主要內容。最後,以「文本接受考證法」探索《古微書》在清代傳播與接受之面貌,並還原《古微書》應有之價值,是為本論題之研究方法與具體研究步驟。
針對《古微書》之研究,至今相關研究成果寥寥無幾,因此《古微書》之研究為吾人亟待開發之領域,以《古微書》研究作為基準,可上通漢代經學面貌,下貫中國數術研究領域,實為學術界應當重視的項目。本論題所含攝範圍遍及經學、讖緯學、文獻學、文本傳播學、文本分析、中國古代天文學與中國古代曆法學,係屬跨學科、跨領域的結合研究,而跨領域的研究乃未來中國學術思想之重要趨勢,故選擇以《古微書》作為研究對象,期望經由思想義理與讖緯數術的結合研究,以契合未來學術研究方展之方向,發揮自身所學,為中國學術思想盡一己之力。
Summary
Guweishu as China’s first Chenwei specialty collection is considerably influential to the later School of Chenwei collection. So far there have been few research results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Guweishu, hence Guweishu needs urgently to be investigated by scholars. This topic belongs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which contains throughout the study of Confucian classics, Chenwei, philology, text communication, text analysis, and the ancient Chinese astronomy and calendar, and has the development value. Therefore, the author selects Guweishu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applies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textual research and analysis, book-writing style investigation, and textual acceptance criticism to carry out the discussion, in the hope of doing their part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Chinese academic thinking through combining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aching of justice and Chenwei, so as to fit it to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research.
Keywords: Guweishu, Sun Jue, Chenwei, Views on Chenwei
Introduction
Guweishu is China’s first written work that focuses on Chenwei literature and carries out a comprehensive compilation and annotation. It holds a very speci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study of Chenwei and Chenwei development. Because the book does not cite the place of references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Chenwei, later scholars find it very inconvenient to cite hence all turn to compile Chenwei themselves and criticize the lack of Guweishu, thus even though the book is the origin of Chenwei compilation specialty but it is unable to get the equivalent historical evaluation. Via the author’s summaries of the views from the Chin Dynasty, it is discovered that Guweishu’s controversies are mainly problems such as “cited annotation but no citation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Chenwei”, “disorderly editing styles”, “more description but little original points, objectives unclear”, “ordering of Chenwei different from others”. To focus on the above described problems and to carryout in depth research is the issue this thesis wants to solve.
Materials and Methods
After reviewing the current Guweishu and Chenwei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sidered the direction this thesis can take, focusing on Guweishu’s research, the author first selects His- Tso Chien’s Shoushange Books in Series which mainly focuses on Guweishu and uses the various Chenwei compilations written works from Chin Dynasty as complements.  
This thesis aims to adapt the “literature compilation textual analysis method” to review the actual citations of Guweishu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Chenwei, and further adapts the “book editing style inquiry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why Guweishu does not cite the references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Chenwei and other phenomena such as disorder editing styles. Secondly, adapting the “text analysis method” to review Guweishu’s compilation objectives and its themes of discussion, this is the main content for Guweishu text analysis. Finally, adapting “text acceptance research method” to explore Guweishu’s dissemination and accepted appearance in Chin Dynasty, and to restore the deserved value of Guweishu, such are the research method for this thesis.
Result and Discussion
Via the author’s research steps by “themes” to carry out discussions in different chapters, the several incomprehensible phenomena about Guweishu are now known, namely “unknown biography and works by Sun Jue”, “cited annotation but no citation from the original text of Chenwei”, “disorderly editing styles”, “inclusion of many non Chenwei texts”, “large reference of ancient text as annotation without explanation”, “ordering of Chenwei different from prior scholars”, “ordering of Chenwei different from other schools of studies”, “only listed the annotation but lacking an explanatory system” such issues, through this thesis’ chapters of discussion , various incomprehensive phenomena are discovered and all involve Sun Jue’s viewpoint on the meaning of Chenwei. Because of Sun Jue’s expectation on Chenwei compi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many “Contigent” were produced in the compilation styles and interpretation content.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five specific results are obtained, firstly “clarifying Guweishu’s sources of references from the Chenwei orginal, emphasizing the results of Chenwei compilation results in Ming Dynasty”, secondly, “ revealing Guweishu’s editing styles, clarifying the reasons for not citing Chenwei original”, thirdly “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Guweishu’s content, elucidating Guweishu’s objectives”, fourthly “listing the acceptance condition by the Ching Dynasty, commenting on Guweishu’s influences in Ching Dynasty”.
Conclusion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attempt on conducting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aimed at the appearance of citation, compilation content, editing styles and dissemination acceptance such facets of Guweishu at home and abroad. With the aim to clear former negative and bias criticism about the book, hence via the discussion of this thesis in hope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review on Guweishu, enabling Guweishu to obtain its deserved objective evaluation in history of Chenwei development, so as to highlight (manifest) the value of Guweishu
參考引用書目:
一、輯佚著作:
1.元•陶宗儀:《說郛》,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2.明•孫瑴:《古微書》,明萬曆刻本,北京國家圖書館藏。
3.明•孫瑴:《古微書》,清初抄本,中國科學院藏。
4.明•孫瑴:《古微書》,《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明•孫瑴:《古微書》,守山閣叢書本,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臺北商務印書館,1939年。)
6.明•孫瑴:《古微書》,對山問月樓本,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7.明•孫瑴:《古微書》,清朱絲欄舊抄本,臺灣國家圖書館藏。
8.清•殷元正:《集緯》,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9.清•陳喬樅:《詩緯集證》,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10.清•趙在翰:《七緯》,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11.清•喬松年《緯攟》,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12.清•顧觀光:《七緯拾遺》,收錄於《緯書集成》中。
13.清‧馬國翰、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及補遺》(京都,中文出版社,1990年。)
14.清‧黃奭,《黃氏逸書考》(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15.清•姚東升:《古微書補闕》,北京國家圖書館古籍館抄本。
16.日本.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編:《緯書集成》(石家莊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17.《兩漢全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9年。)
18.《緯書集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二、古籍:
1.漢•趙爽等注:《周髀算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2.漢•劉安等編著:《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漢•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4.漢•揚雄著,劉韶軍注:《太玄校注》(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5.漢•史晨:〈史晨前後碑〉(臺北,華正書局,1989年。)
6.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7.漢•鄭玄:《駁五經異義》(臺北:藝文印書館,1972年。)
8.漢•班固等:《白虎通》(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9.漢•皇甫謐:《帝王世紀》(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10.漢•應劭:《風俗通義》(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11.漢•孔鮒:《孔叢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12.三國•張揖:《廣雅》(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13.晉•張華:《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
14.晉•郭樸:《山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5.晉•宗懍:《荊楚歲時記》(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16.晉•葛洪:《抱朴子》(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17.晉•陶潛:《集聖賢群輔錄》,收錄於《類書薈編》第一輯(臺北:文光出版社,1974年。)
18.後魏•酈道元:《水經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
19.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
20.劉宋•范曄:《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21.南朝梁•蕭統:《昭明文選》(臺北:文化圖書公司,1975年。)
22.南朝梁•任昉:《述異記》,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348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3.南朝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5年。)
24.北齊•顏之推著,蔡宗陽校注:《新編顏氏家訓》(臺北:國立編譯館,2002年。)
25.北周•庾季才:《靈臺秘苑》,收錄於《文津閣四庫全書》267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26.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6年。)
27.唐‧魏徵等,《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28.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北京:中國書店,2009年。)
29.唐•劉知幾:《史通》(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30.唐•杜佑:《通典》(合肥:黃山書社,2009年。)
31.唐•虞世南:《北唐書鈔》(臺北:文海出版社,1962年。)
32.唐•歐陽詢:《藝文類聚》(京都:中文出版社,1980年。)
33.唐•徐堅等撰:《初學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34.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類集》,收錄於董治安主編:《唐代四大類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
35.唐•瞿曇悉達:《開元占經》(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36.唐•李淳風:《乙巳占》,收錄於《四庫未收術數類古籍大全》第二集(揚州:揚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37.唐•李淳風:《觀象玩占》,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術數類,59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38.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61年。)
39.宋•趙全陽:《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臺北:自由出版社,1989年。)
40.宋•羅泌:《路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41.宋•鄭樵:《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42.宋•李昉等奉敕纂:《太平御覽》(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43.宋•王應麟:《玉海》(京都:中文出版社,1986年。)
44.宋•陳元靚編:《歲時廣記》(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4年。)
45.宋•曾公亮:《武經總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
46.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
47.宋•李石:《續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48.宋•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9.宋•楊復:《儀禮經傳通解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50.宋•王應麟:《困學紀聞》,收錄於《四部叢刊續編》,94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
51.明•俞安期:《唐類函》(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52.明•陳第:《毛詩古音考》(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
53.《四庫全書總目》
54.明•董斯張:《廣博物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5.明•徐常吉:《事詞類奇》(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5年。)
56.明•陳耀文:《天中記》,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7.明•梅鼎祚:《皇霸文紀》,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58.明•楊慎:《丹鉛總錄》,收錄於《中國歷史地理文獻輯刊》68冊(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年。
59.明•楊慎:《升菴集》,收錄於《文淵閣四庫全書》127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60.明•楊慎:《秇林伐山》,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335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1.明•楊慎:《古音略例》,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124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2.明•楊慎:《奇字韻》,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124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3.明•顧起元:《說略》,收錄於《四庫全書珍本》十二集,150-153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
64.明•焦竑:《焦氏類林》收錄於《叢書集成初編》189-19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65.明•李淑通:《五行類事占徵驗》,收錄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術數類,68冊(臺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
66.明•佚名:《天元玉曆祥異賦》,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33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

三、專書:
1.能田忠亮:《東洋天文史論叢》(東京:恆星社,1943年。)
2.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3.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緯書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漢魏文化研究會,1966年。)
4.安居香山:《緯書》(東京:明德出版社,1969年。)
5.中村璋八:《五行大義の基礎的研究》(東京:明德出版社,1975年。)
6.安居香山:《預言與革命》(東京:探求社,1976年。)
7.安居香山:《緯書之成立及其發展》(東京:國書刊行會,1979年。)
8.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9.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
10.安居香山:《讖緯思想之綜合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1984年。)
11.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1984年。)
12.安居香山:《緯書與中國的神秘思想》(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13.林金泉:《易緯歷數闡衍》,(臺南:華淋出版社,1991年。)
14.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15.王步貴:《神秘文化-讖緯文化新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16.李中華:《神秘文化的啟示-緯書與漢代文化》(北京:新華出版社,1993年。)
17.丁鼎、楊洪權:《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劉韶軍:《占星術述評》(臺北:雲龍出版社,1994年。)
19.鍾肇鵬:《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4年。)
20.劉韶軍:《中華占星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1.王玉德:《中華占候術》(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22.劉韶軍:《太玄校注》(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
23.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24.王令樾:《緯學與文學》,南京師範大學1996年博士論文。
25.劉師培:《劉師培全集》(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7年。)
26.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27.謝貴安:《中國謠讖文化研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
28.易玄:《讖緯神學與古代社會預言》(成都:巴蜀書社,1999年。)
29.柏蓮子:《中國謠讖文化-古代預言全書》(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1999年。)
30.江曉原:《星占》(香港:中華書局,2000年。)
31.鄭均:《讖緯考述》(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32.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33.黃復山:《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台灣學生書局,2000年。)
34.鄒雲湖:《中國選本批評》(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
35.李梅訓:《讖緯文獻史略》,(濟南:山東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36.徐興無:《讖緯文獻與漢代文化構建》(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37.謝貴安:《從謠言到預言:流傳千年的中國謠讖文化》(臺北:未來書城,2003年。)
38.劉樂賢:《馬王堆天文書考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
39.馮時:《中國古代的天文與人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
40.黃復山:《漢代尚書讖緯學述》(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7年。)
41.殷善培:《讖緯中的宇宙秩序》(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42.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43.吳守賢、全和鈞:《中國古代天體測量學與天文儀器》(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44.陳美東:《中國古代天文學思想》(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
45.蕭宏恩:《易緯文化揭秘》(北京:中國書店,2008年。)
46.黃國禎:《董仲舒《春秋繁露》與緯書《春秋緯》之關係研究》(臺北:花木蘭出版社,2009年。)
47.陳槃:《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48.任蜜林:《漢代內學-緯書思想通論》(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
49.呂凱:《鄭玄之讖緯學》(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單篇論文:
1.小柳司氣太:〈讖緯學を論ず〉,《哲學雜誌》,1910年第25冊第284號。
2.陳延杰:〈讖緯考〉,《東方雜誌》,1924年21卷第6號。
3.杉本忠:〈讖緯說と陰陽五行說〉,《史學》,1933年第12卷第4號。
4.杉本忠:〈讖緯說の起源び發達〉(一、二),《史學》,1934年第13卷第2、4號。
5.沈訒:〈緯書與古天文學之關係〉,《國專月刊》,1935年3月第1卷第1號。
6.佐藤文四郎:〈我邦に行はれる讖緯說の一考察〉(1,2),《斯文》,1936年18編5、8號。
7.鄭學韜:〈讖緯起源及其學說之興替〉,《國專月刊》,1937年1月第4卷第5號。
8.佐藤文四郎:〈讖緯說の成立と前漢末期の世相〉,《斯文》,1938年第20編第5號。
9.久野升一:〈讖緯說の成立と前漢末に漢火德說の稱へらゎたる理由に就ぃて〉(上、下),《東洋學報》,1938年第25卷第3、4號。
10.久野升一:〈四始五際の思想に就ぃて〉,《東洋學報》,1941年第28卷第3號。
11.中村璋八:〈日に殘存せる緯書佚文の新資料〉,《日本中國學會報》,1960年第12集。
12.安居香山:〈圖讖の形成とその沿用につぃての考察〉,《東方學》,1964年第27輯。
13.張以仁:〈緯書集成河圖類針誤〉,《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輯刊》,1964年第35本。
14.日原利國:〈災異と讖緯〉,《東方學》,1972年第43輯。
15.黎凱旋:〈《易緯》中的河圖洛書〉,《中華易學》,1980年第1卷第3期。
16.王友三:〈兩漢讖緯神學與反讖緯神學的鬥爭〉,《學術月刊》,1981年1期。
17.趙雅博:〈讖緯中的思想〉(1-6),《中華易學》,第18卷第7-10期(1981),第19卷第1-2期(1982)。
18.丁培仁:〈《易•乾鑿度》思想初論〉,《四川大學學報》,1982年第3期。
19.李煥明:〈《易緯•乾鑿度》初探〉,《中華易學》,1983年第4卷第7期。
20.劉修明:〈經、緯與西漢王朝〉,《中國哲學》,1983年第9輯。
21.黃開國:〈論漢代讖緯神學〉,《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年第1期。
22.中村璋八:〈漢碑裡的緯書說〉,《孔孟月刊》,1985年第23卷第6期。
23.林師金泉:〈齊《詩》學之三基四始五際六情說探微〉,《成功大學學報》, 20卷(1985年7月)。
24.鍾肇鵬:〈讖緯神學與宗教及自然科學的關係〉,《宗教學研究》,1985年第1期。
25.孫欽善:〈漢代的緯學與緯書〉,《文獻》,1985年第4期。
26.林師金泉:〈《詩緯》星象分野考〉《成功大學學報》(人文篇),1986年第21卷。
27.安居香山:〈緯書形成問題和緯書思想研究動向〉,《孔子研究》,1986年第2期。
28.金德建:〈論《春秋繁露》是緯書起源〉,《浙江學刊》,1986年第3期。
29.安居香山:〈道教的形成與讖緯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30.蕭洪恩:〈從氣體到氣用-《易緯》的宇宙演化論初析〉,《中國哲學史研究》,1987年第1期。
31.蕭洪恩:〈易緯、易讖以及易緯與河圖、洛書和錄、符、候的關係〉,《齊魯學刊》,1988年第5期。
32.林師金泉:〈《易緯》「六十四卦流轉注十二之辰」表研究〉,《漢學研究》 第6卷第2期 總第12期(1988年12月)。
33.朱銳:〈科學史札記:星占、讖緯、天文及禁令〉,《自然辨證法通訊》,1989年1期。
34.李鵬舉:〈漢代緯書中的古代相對性原理問題〉,《自然科學史研究》,1989年1期。
35.錢劍夫:〈試論《說文》和《緯書》的關係〉,《古漢語研究》,1989年第2期。
36.冷德熙:〈河洛之學源流略記〉,《中國文化》,1991年第5期。
37.王鐵:〈論緯書〉,《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91年第5期。
38.鄭先興:〈論讖緯〉,《南都學壇》,1991年第3期。
39.王清淮:〈兩漢讖緯透視〉,《遼寧大學學報》,1992年第6期。
40.呂錫深:〈論讖緯的思想歸屬〉,《求索》,1992年第1期。
41.王利器:〈讖緯五論〉,收錄於《國學今論》(遼寧市:遼寧教育出版社,1992年。)
42.黃開國:〈論讖緯神學的產生〉,《江西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43.徐興無:〈讖緯與經學〉,《中國社會科學》,1992年第2期。
44.王寧:〈《河圖》、《洛書》篇目輯說〉,《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3年第5期。
45.劉澤華:〈漢代緯書中神、自然、人一體化的政治觀念〉,《文史哲》,1993年1期。
46.冷德熙:〈政治神話與緯書研究〉,《北京大學學報》,1993年第1期。
47.鍾肇鵬:〈讖緯與齊文化〉,《管子學刊》,1993年第3期。
48.方志平:〈談讖緯文獻〉,《文獻》,1993年第4期。
49.董平:〈論漢代讖緯之學的興起〉,《中國史研究》,1993年第2期。
50.陳其泰:〈兩漢之際陰陽五行說和讖緯說的演變〉,《孔子研究》,1993年第4期。
51.周玟慧:〈讖緯韻譜〉,《中國文學研究》,1995年第9期。
52.史鑒:〈讖緯中的文字運用〉,《語言建設》,1995年第7期。
53.葉崗:〈漢〈郊祀歌〉與讖緯文學〉,《文學評論》,1996年第4期。
54.李學勤:〈《漢書•李尋傳》與緯書的興起〉,《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
55.李建國:〈讖緯與經學訓詁〉,《河北師院學報》,1996年第3期。
56.蕭巍:〈讖緯及其思想效應〉,《雲夢學刊》,1997年第1期。
57.張廣保:〈緯書與漢代政治〉,《原道》,1998年第5輯。
58.張廣保:〈緯書的遠古聖王及其文化創造〉,《華學》,1998年第3輯。
59.潘志峰:〈試論西漢時期神仙方術及陰陽災異思想與讖緯的興起〉,《河北學刊》,1998年第6期。
60.孫曙光:〈讖緯與漢代政治的神秘性〉,《社會科學戰線》,1998年第2期。
61.韓永賢:〈對河圖、洛書的研究〉,《內蒙古社會科學》,1998年第3期。
62.張濤:〈略論《易緯》的易學思想〉,《河北學刊》,1999年第2期。
63.黃金鵬:〈緯書與漢魏六朝文論〉,《北京大學學報》,1999年第4期。
64.索安:〈國之重寶與道教密寶:讖緯所見道教的淵源〉,《法國漢學》,第4輯(1999年12月)。
65.張廣保:〈緯書對經書的闡釋〉,《中國哲學》,2000年第22輯。
66.雷漢卿:〈緯書詞語零拾〉(一、二),《漢語史研究集刊》,2000年第2、3輯。
67.賈樹新:〈劉勰的緯書說〉,《松遼學刊》,2000年第1期。
68.張俊峰:〈讖緯與東漢社會思潮略議〉,《河北學刊》,2001年第3期。
69.蕭洪恩:〈《易緯》的自然史觀研究〉,《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
70.王博:〈子思五行說與傳統五行說的關係〉,收錄於《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
71.高懷民:〈《易緯•乾鑿度》殘篇文解析〉,《周易研究》,2001年第1期。
72.林忠軍:〈《易緯》宇宙觀與漢代儒道合流趨向〉,《哲學研究》,2002年第10期。
73.楊權:〈論兩漢章句的讖緯化〉,《現代哲學》,2002年第4期。
74.向晉衛:〈論漢代的讖緯之學〉,《廣西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75.賈立霞:〈讖書與緯書的產生〉,《管子學刊》,2003年第1期。
76.王煥然:〈讖緯的流行及其對漢賦的影響〉,《內蒙古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
77.楊清之:〈論劉勰〈正緯〉的理論價值〉,《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78.李梅訓:〈讖緯文獻的禁燬與輯佚〉,《山東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79.普義南:〈《古微書》讖緯輯佚研究〉《問學集》第十一期,2002年6月。
80.黃復山:〈《古微書》的讖緯文獻價值及評議〉,《海峽兩岸古典文獻學學術研討會》,2002年。
81.李梅訓:〈《古微書》版本源流述略〉,《文獻季刊》,2003年10月第4期。
82.李申:〈「五經六緯」說正誤〉,《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10月9日。
83.余治平:〈董仲舒的祥瑞災異之說與讖緯流變〉,《吉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84.鄭杰文:〈齊派今文經學與讖緯關係的初步考察〉,《齊魯學刊》,2003年第5期。
85.鄭杰文:〈古佚書整理中的讖緯輯佚研究〉,《山東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86.史少博:〈讖緯與孔子〉,《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87.徐公持:〈論詩緯〉,《求是學刊》,2003年第3期。
88.張廷銀:〈讖緯及道教對玄言詩興起的影響〉,《西北師大學報》,2003年第4期。
89.阿辻哲次:〈緯書字說考〉,《文教資料》,2003年第4期。
90.劉彬:〈《易緯》八卦卦氣思想初探〉,《周易研究》,2004年第6期。
91.黃復山:〈孫星衍的讖緯思想〉,《中國哲學》,2004年第25輯。
92.王克奇:〈齊地的方士文化與漢代的讖緯之學〉,《管子學刊》,2004年第4期。
93.丁鼎:〈試論「當塗高」之讖的作者與造作時代〉,《煙台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94.孫蓉蓉:〈〈正緯〉與讖緯〉,《南京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95.徐復觀:〈陰陽五行及其相關文獻的研究〉,收錄於《中國思想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年。)
96.邊家珍:〈兩漢之際的讖緯論略〉,《遼寧師範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97.劉彬:〈《易緯•稽覽圖》「一爻直一日」卦氣術考〉,《周易研究》,2005年第5期。
98.舒懷:〈《說文解字》取資緯書說〉,《湖北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99.曾德雄:〈讖緯中的帝王世系及受命〉,《文史哲》,2006年第1期。
100.曾德雄:〈讖緯中的孔子〉,〈人文雜誌〉,2006年第1期。
101.任蜜林:〈百年來中國讖緯學的研究與反思〉,《雲夢學刊》,2006年第2期。
102.任蜜林:〈論《易緯》對《周易》經傳的闡釋〉,《周易研究》,2006年第3期。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