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元代以前童謠的文化現象研究
作者:康靜宜 引用關係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陳宏銘博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元代童謠文化現象集體無意識傳播現象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4
論文摘要
中國在元代以前無童謠專著,童謠作品多散錄於歷代文獻中,正史書籍的記錄較多,故元代以前的童謠內容多具有政治性,並有許多雜染荒唐的附會與神秘色彩的例子,非以反映兒童的生活面向為本位;元代以前的童謠,其名為「童謠」者,卻非以表現兒童的生活為其素材,此種名實不符的創作現象,有其產生與發展的因素,本研究即在探討元代以前童謠的發生原因,展現童謠發展的過程,以精細的研析,發見古代童謠的特質。
本論文之研究是將元代以前童謠的產生與創作視為一文化現象,將童謠置於歷史文化環境中做整體考察,探究童謠作品的內涵意義,以及童謠作品在流傳過程中,與社會環境中的人民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生活形態、文藝創作等的互涉關係。
論文的撰述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古代童謠源流分析,義界中國古代童謠,探討古代童謠理論,析論元代以前童謠發展情況;第二部分為古代童謠產生與發展的環境分析,以童謠的集體無意識表現與傳播表現為論述面向,一則將「巫術思想」和「讖緯思想」視為中國民族的集體無意識,探討其內涵以及對童謠的影響,二則將童謠視為一種民間文學、公眾輿論、語言策略,探討元代以前童謠的傳播現象;第三部分為童謠文本內容分析,論述元代以前童謠的政治功能表現、社會生活表現、語文形式表現,一則從預言性與評論性的童謠內容,探討古代童謠的政治功能表現,二則以母親育兒、風俗民情、遊戲娛樂、記錄傳說等社會生活內容,析論童謠的社會生活表現及其彰顯的意義,三則分析童謠的結構、句式、修辭,探討古代童謠的文學表現。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解析了元代以前童謠的創作與發展的文化現象,呈顯元代以前童謠的歷史意義;在研究展望部分,古代童謠的文化現象研究成果可以提供為後世瞭解當代的「資訊」、「新聞事件」或是「謠言」等,在當代中的運作情況,以及其對當代社會人類的影響,研究古代童謠的流傳現象,能夠照見各時代傳媒與信息,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關鍵字:元代、童謠、文化現象、集體無意識、傳播現象
徵引及參考文獻

一、古典書籍
經籍類
《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79年版。
史籍類
《百衲本二十四史》,臺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臺六版。
《史記》,(漢)司馬遷撰,中華書局1959年。
《漢書》,(漢)班固撰,中華書局1962年。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中華書局1965年。
《三國志》,(晉)陳壽撰,(劉宋)裴松之注,中華書局1959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撰,中華書局1974年。
《宋書》,(梁)沈約撰,中華書局1974年。
《南齊書》,(梁)蕭子顯撰,中華書局1972年。
《梁書》,(唐)姚思廉撰,中華書局1973年。
《陳書》,(唐)姚思廉撰,中華書局1973年。
《南史》,(唐)李延壽撰,中華書局1975年。
《魏書》,(北齊)魏收撰,中華書局1974年。
《北齊書》,(唐)李百藥撰,中華書局1972年。
《周書》,(唐)令狐德芬等撰,中華書局1971年。
《北史》,(唐)李延壽撰,中華書局1974年。
《隋書》,(唐)魏徵等撰,中華書局1973年。
《新唐書》,(宋)歐陽脩、宋祁撰,中華書局1975年。
《資治通鑒》,(宋)司馬光編著,中華書局1982年。

二、現代書籍類(依作者姓名筆畫排列)
(一) 童謠輯錄專著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9月。
(明)楊慎:《古今風謠》,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明)楊慎:《古今謠諺》,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年11月。
(清)史夢蘭:《古今風謠拾遺》,臺北:宏業書局,1972年。
(清)杜文瀾:《古謠諺》,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10月。
(清)杜文瀾編:《古謠諺》(上∕下冊),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8月4版。
高殿石:《中國古代童謠輯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商禮群選注:《古代民歌一百首》,臺北:建宏出版社,1996年1月初版。
楊家駱編:《粵謳、民間歌謠集》(中國學術名著第二輯俗文學叢刊第一集第六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3月2版。
雷群明、王龍娣:《中國古代童謠賞析》,湖南: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年1月。
龔顯宗:《明代童謠的賞析與研究》,臺北:富春文化出版社,1995年。
龔顯宗:《魏晉南北朝童謠研析》,臺北:國語日報出版社,1997年。

(二) 研究專書
丁鼎、楊洪權:《神秘的預言——中國古代讖言研究》,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民間文學論文選(1949-1979)》上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5月。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民間文學論文選(1949-1979)》中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5月。
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上海分會編:《中國民間文學論文選(1949-1979)》下冊,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5月。
王玉德等著:《中華神秘文化》,湖南:湖南出版社,1993年6月。
向回:《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8月1版。
朱介凡:《中國歌謠論》,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84年4月2版。
朱介凡編著:《中國兒歌》,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3年6月4版。
朱自清:《中國歌謠》,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1版2刷。
朱自清:《中國歌謠》,臺北:世界書局,1978年2月。
朱自清:《朱自清說詩》,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1版。
朱國華:《文學與權力——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1版。
江上漁者:《童謠和讖語中的歷史》,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年1月1版。
江曉原:《星占學與傳統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1版。
吳同瑞、王文寶、段寶林編:《中國俗文學七十年——「紀念北京大學《歌謠》周刊創刊七十周年暨俗文學學術研討會」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1月。
宋兆麟:《巫與民間信仰》,中國華僑出版社,1990年11月。
宋筱蕙:《兒童詩歌的原理與教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年11月。
李中華:《讖緯與神秘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
李利芳:《中國發生期兒童文學理論本土化進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8月1版。
周生亞:《古代詩歌修辭》,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年4月。
周作人:《周作人全集(第五冊)》,臺北:藍燈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6月。
周桂鈿:《中國古人論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
林文寶:《兒童詩歌論集》,臺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1月。
林政華:《瓶頸與突破——兒童少年文學觀念論集》,臺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1994年2月。
祁連休、程薔、呂微主編:《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2月。
金賢珠:《唐五代敦煌民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10月。
門巋、張燕瑾:《中國俗文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6月。
柏蓮子:《讖謠文化精粹——大預言全書》,臺北:沛來出版社,2000年9月。
段寶林:《中國民間文學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4版。
胡萬川:《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臺灣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6 月。new window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烏丙安:《中國民間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
高有鵬:《中國民間文學史》,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8月1版。
高長江:《符號與神聖世界的建構——宗教語言學導論》,吉林:吉林大學出版,1993年12月。
高國藩:《中國民間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5年9月。
高華瓶、曹海東著:《中華巫術》,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3月。
張清榮:《兒童文學創作論》,台北:富春文化出版社,2001年。
陳正治:《兒童詩寫作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7月。
陳國鈞:《文化人類學》,台北:三民書局,1992年。
賀昌盛:《象徵:符號與隱喻 漢語象徵詩學的基本型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馮輝岳編著:《童謠探討與賞析》,臺北:國家出版社,1998年1月。
黃濤:《語言民俗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
楊民康:《中國民歌與鄉土社會》,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楊蔭深:《中國俗文學概論》(中國學術名著第二輯俗文學叢刊第一集第七冊),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3月2版。
萬建中:《民間文學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7月。
雷僑雲:《中國兒童文學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8年10月。new window
雷僑雲:《敦煌兒童文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9月。
熊秉真:《童年憶往——中國孩子的歷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3月。new window
趙天儀:《兒童詩初探》,臺北:富春文化事業公司,1992年10月。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3月。
劉守華、陳建憲主編:《民間文學教程》,湖北: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劉筱紅:《神秘的五行》,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3版。
劉鳳芯主編:《擺盪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兒童文學論述選集1988~1998》,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000年6月。
衛紹生:《神秘與迷惘:中國古代方術闡釋》,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 月。
鄭小江主編:《中國神秘文化》,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8年11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1月。
龍協濤:《文學閱讀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薛明揚:《中國古代預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10月。
謝貴安:《中國讖謠文化研究》,海南出版社,1993年。(此書後來授權臺灣出版,內容相同,僅調整章節順序,作者及書名均有更改,柏蓮子:《讖謠文化精粹——大預言全書》,臺北:沛來出版社,2000年9月。)
鍾敬文編:《歌謠論集》(影印本),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年9月。
鍾敬文學術總監,苑利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史詩歌謠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
譚達先:《論中華民間文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鐘肇鵬:《讖緯略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11月。
[法]列維‧布留爾著,丁由譯:《原始思維》,商務印書館,1995年3月。
[法]泰納:《藝術哲學》,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
[瑞士]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原著,馮川、蘇克編譯:《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
[瑞士]皮亞杰著,傅統先譯:《兒童的語言與思維》,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年。
〔美〕阿瑟‧阿薩‧伯格著、姚媛譯:《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10月2版。

三、學位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華艷:《從謠諺看宋代社會的近世化傾向》,暨南大學歷史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王黎君:《兒童的發現與中國現代文學》,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4月。
王麗娟:《論朱自清的「歌謠」》,華東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論文,2008年。
向回:《雜曲歌辭與雜歌謠辭研究》,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5月。
吳翠華:《中國古代童謠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12月。
李傳軍:《歌謠俗語與兩漢魏晉南北朝社會》,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論文,2005年4月。new window
李靜:《魏晉南北朝少兒研究》,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5 月。
侯莉敏:《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學博士論文,2006年5月。
殷善培:《讖緯中的宇宙秩序》,花木蘭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殷善培:《讖緯思想研究》,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new window
秦艷瓊:《童謠綜論——從文藝學到教育學》,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學碩士論文,2008年5月。
陳華:《大眾文化與民間文化關係中的童謠研究——以校園「新童謠」為例》,西北民族大學社會人類學民俗學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6月。
曾愛娥:《童言童語 童心童趣——傳統民間兒歌語言探析》,華中師範大學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碩試論文,2005年6月。
舒大清:《中國古代童謠的發生及理性精神》,北京首都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論文,2005年。
詹蘇杭:《讖緯與漢樂府》,陝西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趙俊婷:《兒歌的教育觀研究——基於廣西幼兒園課程文本的分析》,廣西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育學原理碩試論文,2008年4月。
趙凱:《秦漢時期的輿論及其社會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博士論文,2003年6月。
趙葉花:《先秦歌謠研究》,蘭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劉冰:《周作人早期兒童觀、兒童文學觀研究》,東華師範大學人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碩試論文,2005年5月。
劉浩:《魏晉兒童研究》,安徽大學專門史碩試論文,2007年4月。
霍美麗:《話語轉換與價值重塑——試析漢民族童謠的歷史記載和當下傳播》,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論文,2007年4月。
鞠桂芝:《從先秦風俗看先民的精神世界》,山東師範大學專門史碩士論文,2008年4月。
羅梅花:《兒童本位視角下的中國當代兒童詩歌》,首都師範大學文藝學碩士論文,2009年5月。
譚曉靜:《明代的「妖書」、「妖言」研究》,江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碩士論文,2008年5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王子今:〈略論兩漢童謠〉,《重慶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2007年,頁19-24。
王科:〈《三國演義》中童謠價值取向及其成因研究〉,《電影大學》(下),2007年4月,頁42-43。
王科:〈文學兒歌主題限域研究〉,《現代語文》,2008年8月,頁155-156。
王科:〈童謠考釋〉,《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10月,頁114-116。
王書才:〈簡說漢唐三言詩〉,《語文教學研究》2007年第1期,2007年,頁75-77。
王傑:〈略論兒童文學中的傳統文化資源〉,《徐州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1期,2007年3月,頁98-99。
王凱旋:〈漢代謠諺與世風〉,《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2004年,頁55-57。
王夢靈:〈對當今社會兒童歌曲傳播、創作問題的思考〉,《藝術教育》,2007年,頁16-17。
王劍:〈論童謠中巫術思想的表現與影響〉,《湖北教育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6年5月,頁65-67。
王瑾:〈中國古代童謠論〉,《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17卷第1期,2000年1月,頁19-25。
史瑞玲:〈《水滸傳》宋江「神道設教」故事嬗變考論〉,《濟南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2000年,頁6-9。
布力布力‧艾克熱木:〈維吾爾族民間童謠的形象性〉,《民族文學研究》,2004年3月,頁109-113。
別廷峰:〈談《三國演義》裡的童謠〉,《承德民族師專學報》1994年第3期,1994年,29-32頁。
吳承學:〈謠讖與詩讖〉,《程千帆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
吳恩培:〈周代吳地詩歌散論〉,《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2008年,頁71-73。
吳海燕:〈魏晉南北朝民間謠諺對封建統治的揭露和貶斥〉,《平原大學學報》第20卷第2期,2003年5月,頁105-108。
吳鵬霄:〈簡論三國時期時政謠諺的內容〉,《蘭台世界》下半月,2009年10月,頁59-60。
李利芳:〈兒歌研究的多元走向——我國二十世紀前期兒童文學理論研究綜述〉,《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8卷第2期,2007年2月,頁16-18。
李華:〈《左傳》中的引用〉,《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5期,2008年9月,頁97-100。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歌謠風議與官民互動〉,《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2期,2004年,頁132-136。
李傳軍:〈魏晉南北朝時期歌謠的傳播〉,《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0卷第3期,2004年6月,頁73-77。
沈艷鳳:〈唱想民間童謠,促進幼兒發展〉,《學前教育研究》第433期,2008年,頁56-57。
周玉波:〈《左傳》引用謠諺現象略說〉,《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2003年4月,頁534-540。
周書雲:〈童謠巫術論〉,《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2005年5月,頁151-154。
周海平:〈「康衢童謠」考析〉,《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43卷第2期,2006年3月,頁155-157。
邵正坤:〈民間謠諺與北朝政治〉,《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5期,2007年9月,頁55-59。
段珂:〈《三國演義》中謠諺的妙用〉,《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叢刊》第三輯,2005年,頁293-296。
胡克森:〈謠諺、「楚辭」與「亡秦必楚」〉,《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8卷第1期,2009年2月,頁122-127。
胡萍:〈《左傳》謠諺的語言特點〉,《黃山學院學報》第9卷第1期,2007年2月,頁147-149。
胡福貞:〈中國古代兒童遊戲今析〉,《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1期,1998年,頁98-100。
倪芳芳:〈童謠析論:以《古謠諺》為範疇〉,《元培學報》第三期,1996年12月,頁185~203。
唐群:〈論客家民間傳統童謠的地域特色〉,《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2007年,頁82-84。
唐群:〈論客家童謠的文化功能〉,《嘉應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卷第5期,2005年10月,頁16-18。
孫波:〈中國古代童謠論〉,《語文學刊:文言文教學》讀寫版,2005年第2期,頁57-62。
泰勒‧何德蘭文,魏長保等譯:〈傳教士筆下的中國兒歌〉,《文博精華》2008年第8期,2008年,頁?。
馬雅琴:〈論《搜神記》詩歌謠諺應用藝術價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2卷第3期,2002年9月,頁87-90。
馬新:〈人生哲理謠諺與兩漢世風〉,《民俗研究》,2001年1月,頁88-96。
馬新:〈時政謠諺與兩漢民眾參與意識〉,《齊魯學刊》第165期,2001年,頁82-88。
高帆:〈中國古代兒童詩淺探〉,《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6年,頁66-71。
高寧:〈淺議「童謠」問題的哲學民眾評價論本質〉,《消費導刊》,2007年4月,頁206-207。
高寧:〈試議「古代童謠」的哲學民眾評價主體〉,《現代商業》,2004年4月4日,頁168。
高賢棟:〈北朝時政謠諺與民間信仰〉,《民俗研究》2004年第1期,2004年,頁113-119。
張翅:〈《左傳》伏筆藝術簡論〉,《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4卷第2期,2002年6月,頁39-41。
張婷婷:〈論《三國演義》中的童謠及其小說功能〉,《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22卷第2期,2006年6月,頁9-10。
張影潔:〈唐前詼諧謠諺概述〉,《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9卷增刊,2007年5月,頁291-292。
曹振武:〈淺議謠諺歇後語入志〉,《黑龍江史志》,2007年8月,頁5-7。
陳才訓:〈《史記》歌謠諺功能淺論〉,《張家口師專學報》第18卷第5期,2002年10月,頁12-18。
陳秀娟:〈童謠與五行——兼論東漢政治歷史〉,《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6期,1994年,頁38-42。
陳泳超:〈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研究〉,《求是學刊》第139期,2000年11月,頁76-83。
陳新漢:〈關於民謠的社會評價論思考〉,《人文雜誌》1996年第6期,1996年,頁118-122。
陳鵬程、牟永福:〈試論《左傳》歌謠的政治功能〉,《文史長廊》,1996年,頁57-60。
陳鵬程:〈試論《國語》中歌謠諺語的政治功能〉,《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第4期,2008年8月,頁67-70。
舒大清:〈政治民謠與《詩經》的比較〉,《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第59卷第6期,2006年11月,頁737-741。
舒大清:〈論中國古代政治童謠的消長規律〉,《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7卷第2期,2007年2月,頁25-28。
舒大清:〈論《左傳》中童謠類繇辭的發生機制〉,《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08年,頁7-14。
舒大清:〈謠與童謠的文字學和文獻學考源〉,《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10期,2008年,頁119-121。
舒大清:〈中國古代政治童謠與讖緯、讖語、詩讖的對比〉,《求索》,2008年11月,頁164-166。
舒大清:〈由兩則政治童謠的考察看他的理性精神〉,《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1卷,2009年1月,頁89-92。
舒大清:〈論中國古代政治童謠的附會〉,《井岡山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0卷第3期,2009年3月,頁34-37。
舒大清:〈論中國古代政治童謠的偽造〉,《江漢論壇》,2009年11月,頁103-106。
賀賓:〈由謠諺所見的民間倫理觀念〉,《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2006年9月,頁24-30。
閏雪瑩:〈百年(1900-2007)中國古代歌謠研究述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34期,2008年,頁108-115。
黃淮東:〈論周作人的民間童話、兒歌與兒童教育觀〉,《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4卷第4期,2002年8月,頁76-81。
黃路明:〈論童謠的幼兒語言教育功能〉,《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0卷增刊,2008年5月,頁92-94。
黃麗:〈論中國古代文學的起源〉,《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2007年,頁116-118。
詹蘇杭:〈讖緯與漢代童謠〉,《樂山師範學院學報》第24卷第6期,2009年6月,頁23-25。
達紅:〈淺論當代童謠的異化〉,《常州工學院學報》第24卷第4期,2006年8月,頁62-65。
趙婉平:〈白族傳統童謠德育化特色及其在德育實踐中的應用研究〉,《大理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6-21。
趙瑤丹:〈中國古代謠諺研究三十年(1978~2008)〉,《社會科學評論》2009年第1期,2009年,頁108-123。
趙瑤丹:〈兩宋謠諺的社會內容和時代色彩〉,《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1卷第5期,2006年,頁33-39。
劉湘蘭:〈論漢唐間的五行志與志怪小說〉,中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9卷第5期,2009年,頁29-36。
劉緒義:〈謠言是一種意識形態〉,《文史博覽》第14期,2005年,頁13-17。
潘白鴿:〈葛謠、童謠的歷史演變〉,《現代語文》,2008年11月,頁159-160。
潘洪鋼:〈傳統社會中的民間謠諺與社會政治生活——以清代謠諺為例的討論〉,《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6期,2008年,頁146-151。
蔣南華:〈關於晉滅虢、虞的具體時間問題〉,《貴州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1994年,頁30-35。
鮑廣麗:〈試論《史記》引用謠諺的藝術〉,《江淮論壇》1998年第4期,1998年,頁96-101。
鮑耀明:〈關於知堂老人的《童謠研究稿本》〉,《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8期,2002年,頁67-68。
謝采筏:〈從夢幻的現實到現實的夢幻——童謠「熒惑說」新探〉,《浙江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4年,頁22-29。
韓克善:〈試論中國古代童謠的政治性特徵〉,《現代語文》,2008年2月,頁125-126。
韓克善:〈試論中國古代童謠的藝術手法〉,《文學語言學研究》文教資料2008年1月下旬刊,2008年1月,頁12-14。
韓高年:〈從「謠」、「諺」、「歌」看先秦詩歌的形態及其演變〉,《學習與探索》第148期,2003年,頁109-111。
韓進:〈「周作人與兒童文學」研究述評〉,《中國文學研究》第36期,1995年,頁71-77。
(日)串田久治:〈漢代的「謠」與社會批判意識〉,《中國哲學史》1996年第1-2期,1996年,頁115-11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