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昨日之日:論王鼎鈞回憶錄書寫之集體記憶與重構
作者:曹世耘
作者(外文):Shih-YunTsao
校院名稱:國立成功大學
系所名稱:中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朝成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王鼎鈞集體記憶回憶心理創傷國族懷鄉Wang Ding Juncollective memoriesmemorytraumanostalgia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5
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昨天的雲》、《怒目少年》、《關山奪路》、《文學江湖》問世之後,在傳記文學的領域內豎立了一個里程碑,也開啟有關對日抗戰、國共內戰的討論。在這一波論述的熱潮中,論述的焦點經常被擺放在「歷史真相」與「集體記憶」之上,然而甚少論及王鼎鈞親自撰述回憶錄的敘事策略與結構。
因此本論文主要以文本分析的方式,探討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中每一部的敘事動機,以及如何以概念先行的方式,決定回憶的內容與陳述模式,而在這樣的討論中,去探尋王鼎鈞個人在每個不同時期,之所以藉著大量的史料來佐證記憶的原因,究竟是為了驗證個人記憶的真偽?還是為了發掘個人記憶與集體記憶之間的落差?或者是驗證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歷史因果。
王鼎鈞的回憶錄寫作,企圖與規模宏大,其論述方式可以視為要建立一個回憶錄寫作技巧的體系,並且也給後來研究者將之理論化的契機。
The tetralogy of Wang Ding Jun’s memoirs—Zuo Tian De Yun, Nu Mu Shao Nian, Guan Shan Duo Lu, and Wen Xue Jiang Hu—not only erects an monument in biographical literature but also starts up the discussions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Chinese Civil War. In the heated debates, the focus has always been on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of the events, and it seldom discusses the narrative strategies and the structure of Wang’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This dissertation primarily depends on textu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focus on the narrative motives in each of Wang’s work, and deals with how he employs “the conception antecedency”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s and the narratives of his memory writings. This dissertation wishes to explore the attributes behind Wang’s use of historical evidences in his memoirs in each period. Is this to examine the authenticity of his personal memories? Or is it to find the gap between personal memories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Or is it to exemplify the historical consequences that he actually experienced?
The grand scale and the great ambition in Wang’s memoir writings offers a structure for systematic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This also sees a threshold for future researchers to further theorize Wang’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參考書目

一、王鼎鈞相關書目

1.回憶錄

《昨日的雲》,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
《怒目少年》,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
《關山奪路》,台北:爾雅出版社,2005。
《文學江湖》,台北:爾雅出版社,2009。

2.作品集(按照出版年份排列)

《短篇小說透視》,台北:大江,1969。
《情人眼》,台北:吳氏圖書,1970。
《開放的人生》,台北:爾雅出版社,1975。
《人生試金石》,台北:吳氏圖書,1975。
《我們現代人》,台北:吳氏圖書,1976。
《文學種籽》,台北:明道文藝,1982。
《海水天涯中國人》,台北:爾雅出版社,1982。
《看不透的城市》,台北:爾雅出版社,1984。
《作文七巧》,台北:吳氏圖書,1984。
《作文十九問》,台北:吳氏圖書,1986。
《碎玻璃》,台北:吳氏圖書,1988。
《左心房漩渦》,台北:爾雅出版社,1988。
《靈感》,台北:爾雅出版社,1989。
《兩岸書聲》,台北:爾雅出版社,1990。
《山裡山外》,台北:吳氏圖書,1992。
《文路》,台北:益智出版社,1993。
《小說技巧舉隅》,台北:光啟出版社,1993。
《隨緣破密》,台北:爾雅出版社,1997。
《心靈分享》,台北:爾雅出版社,1998。
《有詩》,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千手捕蝶》,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活到老,真好》,台北:爾雅出版社,1999。
《滄海幾顆珠》,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風雨陰晴》,台北:爾雅出版社,2000。
《意識流》,台北:爾雅,2003。
《葡萄熟了》,台北:大地,2006。
《黑暗聖經》,台北:爾雅,2008。
《桃花流水杳然去》,台北:爾雅,2012。
《度有涯日記─回憶錄四部曲域外篇》,台北:爾雅,2012。
《單身溫度》,台北:爾雅,2013。
《東鳴西應記》,台北:爾雅,2013。

3.研究專書

蔡倩如:《王鼎鈞論》,台北:爾雅,2002。
亮軒:《陰雨風晴王鼎鈞》,台北:爾雅,2003。
方方:《妙手文心──王鼎鈞創作心理及寫作理論探析》,台北:爾雅,2009。
黃淑靜:《走盡天涯,歌盡桃花:王鼎鈞散文藝術》,台北:爾雅,2009。
張春榮:《文心萬彩:王鼎鈞的書寫藝術》,台北:爾雅,2011。new window
蕭蕭‧白靈主編:《悅讀王鼎鈞‧通徹文心》,台北:爾雅,2012。
王凌曉‧王彥峰主編:《散文鼎公:王鼎鈞論文集》,北京:中國華僑,2012。

4.學位論文

蔡倩如:《王鼎鈞散文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陳秀滿:《散文捕蝶人─王鼎鈞散文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1。
丁幸達:《王鼎鈞及其散文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邱郁芬:《王鼎鈞散文的自傳性書寫研究》。國立新竹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
文,2007。

二、徵引書目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1905-1991),〔The Production of Space〕, London:Blackwell, 1991。
葛賢寧:《常住峯的青春》,台北:文藝創作社,1952。
蔣中正:《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3。
葛賢寧:《論戰鬥的文學》,台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
蔣中正:《蘇俄在中國──中國與俄共三十年紀要》,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57。
孫文:《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1963。
《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出版社,1978。
黑格爾著‧賀麟、王玖興譯:《精神現象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陳紀瀅:《文藝運動二十五年》,台北:重光出版社,1977。
中華文化基金會:《掃蕩二十年──掃蕩報的歷史紀錄》,台北:中華文化基金會,1978。
張煦本:《記者生涯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2。
鄭州軍分區編輯室編:《鄭州戰役資料選編》,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長春黨史資料》,長春市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1987。
《瀋陽軍區歷史資料選編》,北京:長征出版社,1988。
王迪康、朱悅鵬、劉道新、張文榮、刑致遠編:《東北解放戰爭紀實》,北京:長征出版社,1988。
張戰物:〈論于子三運動〉,《解放戰爭時期學生運動論文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88。
蔡源煌:《海峽兩岸小說的風貌》,台北:雅典出版社,1989。
張正隆:《雪白血紅:雪白》,台北:風雲出版社,1991。
陳道闊、江深:《大決戰(下局):裂岸》,台北:風雲出版社,1991。
王道平、周宏雁、姜鐵軍:《震撼世界的大決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1。
黃友嵐:《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史》,北京:檔案出版社,1992。
丁永隆、孫宅巍合著:《南京政府崩潰始末》,台北:巴比倫出版社,1992。
佛德雷里克‧詹姆森(Fredric Jameson):《新歷史主義與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方蒙主編:《大公報與現代中國──1926-1949大事紀錄》,重慶出版社,1993。
廖風德:《學潮與戰後的中國政治》,台北:東大出版社,1994。new window
黃仁宇:《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日記》,台北:時報出版社,1994。
汪暉:《汪暉自選集》,廣西師範大學,1997。
費修珊、勞德瑞著,劉裘蒂譯:《見證的危機─文學、歷史與心理分析》,台北:麥田出版社,1997。
(法)布爾迪厄:《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人海人民出版社,1997。
(法)布爾迪厄著‧李猛、李康譯:《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反思社會學的論題》,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文學界出版社,2000。
彭德懷著,薛月順編:《中共教導旅陝北作戰日誌》,台北:國史館,2001。
黃仁宇:《黃河青山》,台北:聯經出版社,2001。
雙文:《那些年,我們在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2001。
(法)皮埃爾‧布迪厄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與結構》,北京:中央編譯,2001。
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王天濱:《台灣新聞傳播史》,台北:亞太圖書出版社,2002。
馮馮:《霧航──媽媽不要哭》,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
張進:《新歷史主義與歷史詩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方維保:《紅色意義的生成──20世紀中國左翼文學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
Richard Jenkins著;王志弘、 許妍飛譯:《社會認同》,台北:巨流出版社,2006。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40年》,高雄;春暉出版社,2006。
應鳳凰:《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社,2007。
馬克思‧霍克海默、提奧多‧阿多諾著,林宏濤譯:《啟蒙的辯證》,台北:商周出版社,2008。
王德威:《1949:傷痕書寫與國家文學》,香港:三聯書店,2008。
范泓:〈王雲五與金圓券風潮〉,《在歷史的投影中》,台北:秀威出版社,2008。
《鍾肇政口述歷史──戰後台灣文學發展史十二講》,台北:唐山出版社,2008。
雅克‧勒高夫著,方仁杰、倪復生譯:《歷史與記憶》,北京:中國人民,2010。
楊照:《霧與畫──戰後台灣文學史散論》,台北:麥田,2010。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出版社,2011。
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2012。
李宗剛:《新式教育與五四文學的發生》,新北市:花木蘭文化,2012。
封德屏策畫‧張春榮編選:《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王鼎鈞》(台北:文訊,2013。


三、期刊文章

1.台灣期刊論文:

沈謙,〈駱駝背上的樹--王鼎鈞散文的人格與風格〉,《台灣現代散文研討會》,台北:九歌文教基金會,1997,頁1-9。
黃雅莉:〈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中央大學人文學報》〔民國102年01月〕,頁139-146。new window
高華:〈讀王鼎鈞的《文學江湖》:冷戰年代一位讀書人的困窘和堅守〉,《思想》〔民國100年6月〕,頁315-332。new window
張瑞芬:〈江湖路遠──評王鼎鈞《文學江湖》〉《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2009年6月〕,頁96-101。new window
古遠清:〈臺灣文壇的「實況轉播」──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香港文學》〔第326期2012年〕,頁81-85。
應鳳凰:〈王鼎鈞自傳與文學史重構──《文學江湖》再現之五○年代文學歷史〉《文學史敘事與文學生態──戒嚴時期臺灣作家的文學史位置》〔台北市:前衛出版社,2012年11月〕,頁117-136。new window
張堂錡:〈略論王鼎鈞與中國現代作家的文學因緣〉《王鼎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明道大學文藝基金會出版,2010年5月〕,頁16。

2.大陸期刊論文

袁勇麟:〈歷史之書 智慧之書──論王鼎鈞回憶錄四部曲〉,《揚子江評論》,2015第六期。
燕世超:〈論王鼎鈞散文的跨文體寫作及其鄉愁美學〉,《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十期。
溫奉橋:〈智者心語 性靈文字——讀王鼎鈞散文隨感〉,《名作欣賞》2009年第十五期。
燕世超,向莉莉:〈論王鼎鈞懷鄉散文的抒情藝術〉,《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年第四期。
高艷:〈論王鼎鈞散文的敘述藝術〉,《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9年第四期。
趙秀媛:〈碎琉璃里的母愛光輝——王鼎鈞散文《一方陽光》賞析〉,《名作欣賞》,2005年第十三期。
張震宇、高彩霞:〈夢里不知身是客——試論王鼎鈞散文的「原鄉」形象〉,《張家口師專學報》,2001年第五期。

3.報刊資料

王真誠:〈澎湖防衛司令部子弟學校〉,《自由青年》革新卷第八期,1950年12月30日出版,頁26。
王鈞,〈扶得東來西又倒──這幾年對文藝出版物的印象〉,《自由青年》,第十七卷第九期中華民國四十六年五月一日,頁11。
王鈞:〈恩仇血淚記〉,《自由青年》,第十七卷第八期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頁12。
王鈞:〈恩仇血淚記〉,《自由青年》,第十七卷第八期中華民國四十六年四月十六日,頁13。
劉恒修:〈主張改造臺灣歌仔戲〉,《自由青年》,革新卷第四期民國39年11月20日出版,頁10。
司徒登:〈女匪幹歌仔戲是怎樣上演的?──接受了《自由青年》讀者的建議〉,《自由青年》,年革新卷第十一期民國42年1月30日出版,頁14。
王鼎鈞:〈作品充滿鄉土色彩的臺灣作家〉,《文星》,第五卷第二期,民國48年12月1日出版,頁23-25。
彭品光:〈不容異端份子汙染文壇──我編《當前文學問題總批判》敬告讀者〉,民國六十六年一月十六日星期四第九版。
彭品光,〈慎防毒素思想走私──我們為何反對開放「三十年代文學的理由」〉,《中華日報》,民國六十七年一月十三日星期五,第十一版。
發刊詞:〈努力文藝的耕耘工作〉,《自由青年》,革新卷第四期,民國三十九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版,頁2。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