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非營利組織轉型成為社會企業的路徑分析:以白玫瑰社會關懷協會為例
作者:賴書婷
作者(外文):LAI, SHU-TING
校院名稱:東海大學
系所名稱:社會學系
指導教授:高承恕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7
主題關鍵詞: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組織轉型Nonprofit OrganizationsSocial Enterpriseorganizational transformat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8
為了讓組織能永續經營,能夠透過公益商機而獲得財務上獨立自主的地位,許多非營利組織嘗試轉型成為社會企業。本研究以白玫瑰社會關懷協會為例,其為了降低再犯率、協助更生人能夠順利復歸社會,歷經多種嘗試,提出了創新性的更生人整合性服務方案:「更生人監內外就業轉銜計畫」,此計畫在降低再犯率與協助更生人復歸社會上已發揮其社會效益。為了擴大服務能量,白玫瑰協會嘗試轉型,卻遭遇了許多困難。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中的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法,透過對於白玫瑰社會關懷協會的重要幹部進行半結構式的訪談,來理解其朝向社會企業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組織文化的變革、組織結構的發展策略、營運困境、政府政策等問題,這些問題凝聚成組織發展的路徑,鎖定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發展的格局與方向。
非營利組織要順利轉型成為社會企業,除組織本身的組織能力提升之外,政府需要在制度上需要建立一個適合社會企業發展的生態系,如此才能拆解路徑鎖定的問題,讓社會企業蓬勃發展。
So many 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 transforming into social enterprises, for the purposes of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organization. It operates as a profit organization which can survive to 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by making profits through social purpose. This study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White Rose Social Care Association(WRSCA). For the purposes of reducing the recommitment rate and facilitating offenders seeking uplifting situations, “Inmate Employment Transition Plan” was advanced by WRSCA, which has been showing promising results on recidivism redu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WRSCA try to transform into social enterprise to expand operation, but they’ve struck a sticky situation.
This study used the document analysis and in-depth interviews (qualitative Research). Through having the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WRSCA’s important management associat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WRSCA’s current situation, such as the transform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organizational strategy、operational dilemma、government policy and so on. The path of the organizational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y these circumstances,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is also restricted.
The study found that if Npos want to transforming into social enterprises successfully, it depends not only on the enhanced of the organizational capacity, but also the sound institution such as eco-system for enterprise establish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social enterprises can be flourish by resolving the lock-in effect in this way.
一、中文文獻

丁玉珍(2015)。政府協助非營利組織朝向社會企業發展之角色探討。國立臺灣
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王仕圖、官有垣(譯)(2012)。Jacques Defourny、Marthe Nyssens著。歐洲與美
國的社會企業和社會創新精神的概念和內涵:趨同與分歧。收錄於官有垣、
陳錦棠、陸宛蘋、王仕圖(2012)。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臺北:巨流。new window
王兆慶(2013)。長照機構制度的營利非營利之爭:社會企業的觀點。社區發展new window
季刊143期,128-139。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王道鵬(2006)。勞委會多元就業開發「經濟型計畫」執行問題探討。義守大學
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余宛如(2017)。完善社會企業生態體系比倉促立法更重要。關鍵評論網: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58897。上網日期:2017年3月4日。
吳杏臺(2011)。臺灣中小型地方特色產業組織創新管理之研究-以保證責任南
投縣日月潭農產運銷合作社為例。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
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吳宗昇、周宗穎、張抒凡(2013)。公益創投嘗試與探索:公益2.0案例的SROI
成效評估。社區發展季刊143期,95-127。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吳明珠、鄭勝分(2012)。庇護工廠轉型社會企業之研究。身心障礙研究,10
(2),148-162。
呂朝賢(2008)。社會企業與創業精神:意義與評論。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
39,81-117。
———(2013)社會企業:運作模式與倫理市場。社區發展季刊143期,78-
88。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李大川(譯)(2014)。William Eggers、 Paul Macmillan、Rick Adamson著。
政府失能下的新經濟革命(The Solution Revolution: How Business,
Government, and Social Enterprises Are Teaming Up to Solve Society’s Toughest Problems)。臺北:商周。
李宗洋(2015)。非營利組織在公私協力關係中的角色之研究:以台中市愛心食
物銀行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明軒、邱如美(譯)(2006)。Michael E. Porter著。競爭優勢(上)(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臺
北市:天下遠見。
李茂生(2015)。監獄用最低廉的價格豢養『人渣』,剩下的臺灣人就是最美麗的
風景。公益交流站:http://npost.tw/archives/20952。上網日期:2016年12月3日。
李郁怡(2013)。臺灣社會企業三大趨勢。哈佛商業評論:2013年8月號。
———(2015)。打造非營慈善組織和作平台。哈佛商業評論:2015年5月
號。
李重諺(2015)。非營利組織轉型社會企業之方案可行性分析-伊甸基金會輔具
租賃服務。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碩士論文。未
出版,臺北市。
杜承嶸、黃柏睿(譯)(2016)。B. Huybrechts, S. Mertens, and J. Rijpens著。
解釋利益關係人如何經由資源與合法正當性參與社會企業的治理(Explaining stakeholders involvement in social enterprise governance trough resources and legitimacy)。收錄於官有垣、陳錦棠、王仕圖編:社會企業的治理:臺灣與香港的比較。新北市:巨流。new window
沈其昂、林明傑(2003)性罪犯之心理評估、危險評估以及社區處遇模式。玄new window
奘社會科學學報第一期,179-212。
沈其昂、張秀鴛(2005)。性侵害加害人社區處遇的回顧與檢討。中央警察大new window
學犯罪防治學報第六期,177-198。
邢瑜(2015)。臺灣社會企業的認知與圖像建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new window
策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宗穎、吳宗昇、楊君琦(2014)。「社會企業」是組織類型還是制度創新?有
溫度的經營第一輯:社會企業主題論文集,頁65-76。新北市:成信文化。
周涵君(2011)。更生人家庭支持性服務方案之執行效果。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周雪光(2003)。組織社會學十講。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周愫嫻、侯崇文、曹光文(2014)。更生人就業狀況調查成果報告書。法務部委
託研究報告。臺北市:國立臺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
周錦宏(2008)。社會企業觀點下的地方文化產業發展:以台中縣兩個生產合作
社為例。臺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2008。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在臺灣的發展。中國行政評論,第十卷第一期。
———(2007)。社會企業組織在臺灣地區的發展。中國非營利評論第1卷,
146-182。
———(2012a)。社會企業的經營管理挑戰-以喜憨兒基金會為案例。收入於
官有垣、陳錦棠、陸宛蘋、王仕圖編: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臺北:巨流。new window
———(2012b)。社會企業的經營管理特色-以陽光社會福利基金會為例。收
入於官有垣、陳錦棠、陸宛蘋、王仕圖編:社會企業:臺灣與香港的比較。臺北:巨流。new window
官有垣、杜承嶸(2011)。臺灣非營利部門自 1950 年代迄今的發展特質、轉型
與挑戰。社區發展季刊133期,65-80。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林秀雲(譯)(2013)。Earl Babbie著。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 13th)。臺北市:雙葉。
林怡君(2008)。社會企業在臺灣的發展與限制~以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經濟型計
畫為例。「就業安全」半年刊第7卷第1期,63-67。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
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高雄:麗文文化。
林淑馨(2011)。非營利組織概論。高雄:巨流。
林瑞欽、戴伸峰、鄭添成(2006)。刑事司法機構內與機構外之處遇與連結—對
再犯之研究。收入於刑事再犯防制政策研究成果報告。法務部委託研究報告。
林德棻(2016)。社會企業於臺灣遊民服務的角色 -以大誌與街遊的個案研究為
例。國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法務部統計摘要分析:《102年10月》矯正機關收容人多元就業媒合方案辦理情
形。取自:http://www.moj.gov.tw/public/Attachment/3101717222171.pdf
法務部矯正署統計短文:假釋付保護管束及撤銷假釋情形分析。發布日期:
2016年9月。取自:
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File.ashx?list_id=1461
法務部矯正署矯正統計。發布日期:2017年2月2日。取自:
http://www.rjsd.moj.gov.tw/RJSDWEB/common/WebList3_Report.aspx?list_id=775
社企流(2016),首檔「社企循環基金」將投資厚生市集、社會網絡:盼
獲利後回饋本金,共創永續新循環。2016年12月16日。http://www.seinsights.asia/article/3289/3268/4537
侯英傑(2015)。以藝術型態進入傳統農村來推動社區永續發展模式之探討-以
台南市後壁區土溝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俞慧芸(譯)(2007)。Jeffrey Pfeffer, Gerald R. Salancik著。組織的外部控
制:資源依賴觀點(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臺北市:聯經。
姚偉(譯)(2008)。Paul J. DiMaggio and Walter W. Powell著。組織分析的新制
度主義(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上海:上海人
民。
姚偉、王黎芳(譯)(2010)。W. Richard Scott著。制度與組織:思想觀念與物質
利益(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Ideas, Interests, and Identities)。北京:中國人民。
施淑惠(2013)。當前政府推動社會企業的規劃與做法。社區發展季刊143期,new window
7-18。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洪久雅(2003)。我國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妤媜、周子敬、林坤村(2008)。性侵害犯罪之社會成本分析。犯罪學期刊11new window
卷1期,1-44。
胡美月(2014)。非營利組織衍生社會企業運作模式之研究—以瑪納(非營利組
織)、光原(社會企業)為例。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
文。未出版:臺北市。
胡哲生(2013)。社會企業,讓企業可以不一樣。收入於胡哲生、梁瓊丹、卓秀
足、吳宗昇合著: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胡哲生、梁瓊丹(2013)。勝利潛能發展中心:低調拓展震撼性身障者就業版
圖。收入於胡哲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合著: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孫智麗(2016)。國農業社會企業案例分析與現況調查。臺灣經濟研究月刊46new window
期,62-66。臺北市:台經院。
孫傳策(2009)。從修復式正義之觀點論臺灣更生保護制度。國立花蓮教育大
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袁佳琪、溫瑞芯、何信慧(譯)(2006)。Lawrence G. Hrebiniak著。策略執
行力:使策略奏效的過程、決定及行動(Making Strategy Work: Leading
Effective Execution and Change)。臺北市:培生。
高正佳(2005)。非營利組織市場化對其課責之影響。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高俊山(譯)(2011)。W.R. Scott and G.F. Davis著。組織理論-理性、自然
與開放系統的視角(Organizations and Organizing: Rational, Natural, and Open Systems Perspectives. (1st Edition))。北京:中國人民。
張子揚(2013)。社會市場與社會技術對社會創業影響—非營利組織的社會企new window
業理論建構。輔仁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張甘妹(1975)。出獄人再犯之研究。臺灣大學社會科學論叢23期,99-260。
臺北市:臺灣大學。
張菁芬(2005)。社會排除現象與對策:歐盟的經驗分析。臺北:松慧。new window
張維茹、丘佳蓉、張雅婷、王嘉妤(譯)(2015)。Howells, Grace, Stephen
Miller, and Tom Fox著。吸引早發期社會投資(Attracting Early-Stage Social Investment)。http://www.seietw.org/uploads/6/5/3/5/65354275/ul010_xi_yin_zao_fa_qi_she_hui_tou_zi_.pdf
張健鋒(2011)。我國社會企業對於原住民就業問題之因應-以布農文教基金
會與光原社會企業為例。東海大學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梁瓊丹(2013)。喜願共和國:簡單麵包,創造不簡單的土地風景。收入於胡哲
生、梁瓊丹、卓秀足、吳宗昇合著: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台北市:新自然主義。
莊耀嘉(1993)。犯罪理論與再犯預測-八十年減刑出獄人所做的貫時性研究。臺
北:法務部犯罪問題研究中心。
許芳姬(2008)。輔導更生人就(創)業之探討─以更生保護會嘉義分會為例。南
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許竣傑(2004)。非營利組織產業化--社會企業機制綜合架構規劃之研究。南華
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未出版:嘉義縣。
許嘉政、陳煜清、李宗鴻、盧玉琴、徐欽祥、陳郁汝、陳學賢、林榮俊、林玲吟、
王宏彰(譯)(2010)。Schein, E.H.著。組織文化與領導(第二版一刷)(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eadership,3rd rd.)。臺北:五南。
郭家妤(2013)。毒癮愛滋更生人復原力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國立屏東
科技大學社會工作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郭國良、徐建華(譯)(2001)。Zygmunt Bauman著。全球化:人類的後果
(Globalization: The Human Consequences.)。北京:商務。
郭藝婷(2008)。更生人回歸社會歷程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文
化與自然資源管理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玉書(2013)。再犯特性與風險因子之研究:以成年假釋人為例。刑事政策與
犯罪研究論文集,1~26。臺北: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陳玉書、簡惠霠(2002)。成年受保護管束人再犯預測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犯new window
罪防治學報,3期,153~178。桃園市:中央警察大學。
陳怡靜(2007)。更生保護工作執行現況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
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金貴(2001)。志工組織的社會事業化。2001 志工臺灣研討會,高雄:亞太公共
事務論壇。
———(2011)。社會企業家精神應用在非營利組織籌募資源的探討。2011兩
岸社會福利學術論壇。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法學部、中華文化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
———(2012)。非營利組織社會企業化經營探討。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9期,
39-51。
陳彥廷(2016)。監獄技訓方案對假釋出獄更生人就業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大
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昱良(2009)。稻草人成長記─台南土溝農村社區營造協力經驗。國立臺南藝
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敦源、張世杰(2010)。公私協力夥伴關係的弔詭。文官制度季刊,第二卷第new window
三期,17-71。臺北市:考試院。
陳瑋晴(2013)。女性更生人復歸家庭及社會之研究-以臺中女監接受支持服務
對象為例。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彭子珊(2016)。算出社會價值,促成權力轉移。天下文化604期。臺北:天
下。2016年8月17日
曾華源(2007)。更生人就業與家庭適應之社會社會工作。社會發展季刊119期,new window
298~31。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黃宗旻(2004)。臺灣更生保護制度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坤祥(2011)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政府部門人力運用與效益評估之探討。就業
安全半年刊。100年第一期。
黃怡樺、謝文彥、涂慧慈、連恆榮、史麗珠(2013)。毒品犯出監前團體輔導的
設計與執行狀況:自我瞭解、情緒因應與家庭關係。南臺學報第 38 卷(4),161-190。
黃俊豪(2009)。在農村看見藝術-台南土溝農村「社區藝術」之經驗。國立臺
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黃春長、高明瑞(2016)。社會企業特性分析研究。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new window
生研究所委託研究報告。新北市: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
楊士隆(1999)。受刑人累(再)犯問題與紓緩對策。當前犯罪防治問題與對策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new window
黃毓婷(2006)。非營利組織社會事業化之探討:以社會福利類型組織為例。國
立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黃鈺婷(2008)。社會企業身障庇護工場之行銷策略:以屏東基督教勝利之家膳工
坊為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
楊士隆(1999)。受刑人累(再)犯問題與紓緩對策。當前犯罪防治問題與對策new window
研討會論文集。嘉義:中正大學。
———(2001)。重返社會荊棘路—受刑人假釋問題。國家政策論壇第1 卷第8
期。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楊介雯(2010)。社會企業經營模式在臺灣之實踐-以光原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為例。國立清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葉祖欽、李易駿(2007)。促進就業的反社會排除政策:英國與法國的比較與分new window
析」。國家與社會,第三期,63-118。
葉瑜娟(2016),孔子不在監獄?。取自報導者網站:
https://www.twreporter.org/a/prisoners-rehabilitation,2016年2月22日。
廖滿足(2006)。更生事業僱用更生人就業之管理現況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勞工
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監察院(2014)。監察院一○三年度「不予假釋決定救濟制度之探討」專案調查
研究報告。臺北市:監察院。
詹國裕(2014)。影響更生人成功再就業關鍵因素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公共
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子琦(2011)。「多元就業開發方案」的參與觀察。就業安全半年刊,100年第
二期.臺北:勞動力發展署。
———(2014a)。參與及納入-英國政府發展社會企業的政策觀察。就業安全
半年刊,103年第一期。臺北:勞動力發展署。
———(2014b)臺灣小麥進行一場改變社會的運動:喜願共和國。想想論壇網
站: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3009。
———(2015)。英國社會企業之旅,以公民參與實現社會得利的經濟行動。台
北:新自然主義。
劉珮珊(2011)。勞委會提供就業服務、協助更生受保護人就業。就業安全電子
報:2011年2月。
劉淑瑛(2013)。《102年10月》矯正機關收容人多元就業媒合方案辦理情形。
法務部矯正署矯正統計摘要分析。
劉瑞華(譯)(1994)。Douglas North著。制度變遷與經濟成就。臺北:時報。
劉慧貞(2015)。我國社會企業協助街友就業問題之因應--以The Big Issue為例。
國立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寶娟(2003)。非營利組織企業化之研究--以社會福利組織為例。國立暨南大學
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潘中道、胡騰龍(譯)(2013)。Ranjit Kumar著。研究方法:步驟化學習指南第
二版(Research Methodology: A Step-by-Step Guide for Beginners 2/e)。臺北市:學富。
蔡志揚(2015)。社會企業立法之基本議題析探。全國律師第19卷第9期,
84-90。
蔡秀純(2006)。非營利組織產業化對社會福利組織之衝擊-以私立天主教聖
心教養院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蔡德輝、楊士隆(2000)。犯罪矯正新趨勢:社區處遇制度之可行性研究。法new window
學叢刊第四十五卷第三期,法學叢刊雜誌社。
蔡蕙蓬(2016)。農村公共藝術與社區發展影響之研究-以台南市土溝社區為
例。南華大學文化創意事業管理學系文創行銷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嘉義縣。
蔣念祖(2015),獄政改革,法務部該怎麼做?風傳媒觀點投書:
http://www.storm.mg/article/43041。上網日期:2016年11月20日。
鄭力軒(譯)(2007)。Neal Fligstein著。市場的構造:21世紀資本主義社會
的經濟社會學(The Architecture of Markets: an Economic Sociology of Twenty-first-century Capitalist Societies)。臺北:群學。
鄭勝分(2005)。歐美社會企業發展及其在臺灣應用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new window
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2007)。社會企業的概念分析。政策研究學報,7,65-108。嘉義縣,
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鄭麗珍(2012)。更生人家庭支持系統建構之研究期末報告。法務部委託研究報
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盧光倩(2016)。影響更生人就業因素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佛光大學公共事
務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蕭盈潔(2002)。非營利組織事業化—以社會福利機構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
工作學系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蕭新煌、孫志慧(2000)。一九八○年代以來臺灣社會福利運動的發展:演變與new window
傳承。收入於蕭新煌、林國明編,臺灣的社會福利運動,33-70。臺北:巨流。
謝瑤偉(1999)。出獄人就業狀況調查報告。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謝儒賢(2004)。非營利組織募款的基本原則。非營利組織培力指南第二輯,
5-36。臺北市: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魏文達(2012)。從組織變遷途徑探討非營利組織之事業化—以新北市大安庇
護農場為例。國立暨南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縣。
蘇子喬(2011)。性侵害加害人的社區處遇—對於當前「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的檢討。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評論。2011年8月1日。http://www.npf.org.tw/1/9503。上網日期:2016年5月2日。
蘇文玲(2013)。從地方特色產業發展脈絡看我國社會企業發展。社區發展季刊new window
143期。臺北市: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
蘇國禎(2014)。非營利組織產業化-以喜憨兒基金會為例。收入於須文蔚編:new window
公益的活水:臺灣社會企業的理論與實踐。新北市:財團法人新臺灣人文教基金會。
鐘惠貞(2013)。男性單親藥癮更生人回到家庭生活的坎坷路。國立臺北大學
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二、英文文獻:

Alter, K. (2006). Social Enterprise Typology Available from
http://www.virtueventures.com/setypology.pdf
Argyris, C. (1990) Overcoming Organizational Defenses. Facilitatin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Barnett, William P. & Glenn R. Carroll (1995). Modeling Internal Organization Change.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Vol. 21, 217-236.
Baron, D.P. (2001). Private Polit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Integrated
Strategy.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Vol. 10 (1), Spring, 7-45.
Bertelsmann Foundation (2016). Social impact investment in Germany: From
momentum to implementation. http://www.bertelsmann-stiftung.de/fileadmin/files/user_upload/Market_Report_SII_in_Germany_2016.pdf
Boli, John, George M. Thomas (1997). World cultures in the world polity: A century of 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 171-190.
Borzaga, C. & J. Defourny, eds. (2001).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350-370.
British Council (2014). Exporting Social Enterprise: A survey of overseas trade by UK social enterprises. Retrieved form https://uk2.live.solas.britishcouncil.net/sites/britishcouncil.uk2/files/final_digital_report_bcseuk_2014.pdf
Creswell, J. W. (1998). Qualitative inquiry and research design: Choosing among five tradi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Defourny, Jacques (2001). Introduction:From Third Sector to Social Enterprise. In Borzaga, Carlo & Jacques Defourny. eds.,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 London, England: Routledge, 1-28
Defourny, Jacques & Marthe Nyssens (2010). Conceptions of Social Enterprise and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Convergences and Divergences. Journal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1(1), 32-53.
——(2014). The EMES approach of Social Enterprise in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n Jacques, Defourny, Lars Hulgard & Victor Pesroff. eds., Social Enterprise and the Third Sector. Abingdon:Routledge, pp. 42-65.
DiMaggio, P. J.& W. Powell (1983). The Iron Cage Revisited: Institutional
Isomorphism and Collective Rationality in Organizational Field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48, 147-60.
Dees, J. Gregory (1999). Enterprising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Nonprofi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ublishing, 135-166.
Doane, D. (2001). Taking flight: The rapid growth of ethical consumerism–The ethical purchasing index 2001. London: New Economics Foundation.
Fligstein, Neil (1990).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rporate Contro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Industry: An Institutional Account of the Causes of Diversification in the Largest Firms. 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 ed. P DiMaggio, 311-36.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Social skill and the theory of fields. Sociological Theory ,19, 105-125.
Freeman, R. E. (1984). 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Boston: Pitman.
Hannan, M.T., J. Freeman (1989). Organizational Ec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irsch, Paul (1986). From Ambushes to Golden Parachutes: Corporate Takeovers as an Instance of. Cultural Framing and Institutional Integr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1, 800-837.
ICF Consulting Services (2014). A map of Social Enterprises and their Ecosystems in Europe: Executive Summary. European Commission.
Merriam, S. B. (1988). Case study research in education. Thousand Oaks, CA: Jossey-Bass.
Meyer, J. W., B. Rowan (1977). 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s: formal structure as myth and ceremony.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83, 340-63.
OECD. 1999. Social Enterprise. Paris:OECD.
Powell, W. W., R. Friedkin (1987). Organizational change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W. W. Powell (Ed.), The nonprofit sector.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 180-192
Raivio, Risto (2016). Social Enterprises and their Ecosystems in Europe: Developments in Europe. European Commission.
Ryan, W.P. (1999). The New Landscape for Nonprofi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1), 127-136.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 (2009). There’s More to Business than you Think: A Guide to Social Enterprise. http://www.setoolbelt.org/resources/271
Srikant M. Datar, Marc J. Epstein, & Kristi Yuthas(2008). In Microfinance, Clients Must Come First.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Winter).Retrieved form http://www.ssireview.org/articles/entry/in_microfinance_clients_must_come_first
Stake, R. E. (1995). The art of case study research. Thousand Oaks, CA: Sage.
Stinchcombe Arthur L. (1965). Social 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s. In J. G. March(ed.) Handbook of Organizations, 142-193. Chicago: Rand Mcnally.
Teasdale, Simon (2011). What’s in a Name? Making Sense of Social Enterprise
Discourses.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27(2), 99-119.
Weick, K. E., and M. G. Bougon (1986). Organizations us cognitive maps: Charting ways of success and failure. In H. P. Sims, Jr., and C. A. Gioia (Eds.). The thinking organization, 102-135.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Wolf, Thomas (1990). Managing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New York, New York :
Prentice-Hall.
Yin, Robert K. (2001). 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Newbury Park, CA: Sage Publications.
Young, D. R. (2001). Organizational Identity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Strategic and Structural Implications. Nonprofit Management & Leadership, 12(2), 139-157.

三、新聞報導

白錫鏗(2010)。2歲女記錯時間? 叔性侵姪女判無罪。聯合報,2010年8月
19日。
吳柏軒(2013)。校園毒品氾濫!未成年首次吸毒年齡降到12歲半。自由時
報,2013年5月27日。
林上祚(2014)。經部推育成中心 補助門檻放寬。聯合報,2014年10月17
日)。http://udn.com/NEWS/FINANCE/FIN9/8991543.shtml
林潔禎(2017)。星展社企大調查 逾6成民眾願意溢價購買社企產品。蘋果日
報,2017年7月8日。
張峩寧(2016)。歐盟460萬青年失業 貧困問題嚴重。中時電子報:2016年11
月17日。
郭芷余、邱俊吉(2010)荒謬判決 縱容色狼男子。蘋果日報,2010年8月15
日。
陳梅英(2017),國發基金通過 投資寶德能源、活水貳社企創投基金。自由時
報。2017年3月27日
陳碧芬(2015)。天使投資人9成擬錢進社企。工商時報。2015年6月25日。
黃志方(2016)。行政院促成民間籌設社企循環基金增社會福祉循環基金。工商
時報,2016年1月6日。
蔡政諺(2010)。性侵「輕判」?地院挺法官:並無強制性交。聯合報,2010
年8月25日。
顏宏駿(2017)。驚!青少年涉3級毒品 10年成長15倍。自由時報,2017年
3月1日。
蘋果日報(2010)。又見白目法官 性侵智障少女 7狼竟無罪。蘋果日報,2010
年9月11日。
———(2010)。保護孩子 趕走爛法官。蘋果日報,2010年9月26日。
——— (2011)。「法官法草案」讓人失望。蘋果日報,2011年1月7日。
———(2011)。爆爭議性侵案 更審竟無罪。蘋果日報,2010年4月1日。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