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為臺灣傳播研究另闢蹊徑?:傳播史研究與研究途徑
書刊名:新聞學研究
作者:林麗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Lihyun
出版日期:2000
卷期:63
頁次:頁35-54
主題關鍵詞:傳播研究典範傳播史研究方法歷史社會學Communication research paradigmCommunication historyMethodologyHistorical sociolog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2) 專書(5)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74
  • 點閱點閱:178
     數十年來,台灣的傳播研究深受美國主流典範的影響。這個典範偏重效果及微觀的分析而忽略結構及鉅觀的部份,因此無法充分解釋台灣社會變遷中的傳播現象。在此「非常時期」(the period of anomaly)──也就是舊典範面臨危機而新典範尚未成型之際──本文指出,面對傳播環境中的變遷與挑戰,傳播史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領域,因為史學研究中鉅觀及動態的分析,有助於觀照傳播體制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建構根植於本土的理論架構。接著,本文討論未來進行傳播史研究時可能採用的幾種途徑──歷史主義的、客觀的 與解釋的 ──,並分析它們的優點與限制。本文的目的在於拋磚引玉,期盼有更多的人共同來耕耘這片重要而尚待努力開發的領域。
     Taiwan's communication research has long been influenced by the dominant researchparadigm in the US. This paradigm, focusing on micro-level analysis and ignoring the macro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can not fully answer the communication problems in Taiwan's social transition. At the present "period of anomaly" i. e. the period when the old paradigm is in crisis but a new one has not yet come,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historical studies would be indispensable in meeting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reason is that a holistic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can shed light on the historical trend for the particular context. The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main historical approaches--the historicist, objective and interpretative ones--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The discussion here aims to inspire and to invite people to come to this important but largely unexplored field in communication studies.
期刊論文
1.Gitlin, Todd(1978)。Media Sociology: The Dominant Paradigm。Theory and Society,6(2),205-253。  new window
2.余英時(19790700)。中國史學的現階段:反省與展望--代「發刊辭」。史學評論,1,1-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徐佳士(19741100)。臺北市家庭主婦對家庭計劃宣傳的反應。新聞學研究,14,1-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明珂(19960900)。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翁秀琪(1999)。多元典範衝擊下傳播研究方法的省思:從口述歷史在傳播研究中的應用談起。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年6月27-29日)。新竹縣:關西鎮統一健康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程宗明(1997)。台灣戰後廣播工業的控制與依附研究(1947-1961)--抑制面與管制生產面的收音機產業。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7年6月18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程宗明(1997)。對台灣戰後初期報業的原料控制(1945-1967)--新聞紙的壟斷生產與計畫供應。中華傳播學會1997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7年6月18日)。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程宗明(1998)。析論台灣傳播學研究/實務的生產(1949-1980)未來--從政治經濟學取向思考對比典範的轉向。中華傳播學會1998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8年6月29-30日)。台北縣深坑鄉:新翠谷世新會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劉平君(1999)。文化研究的「翻譯」--從英國到台灣。中華傳播學會1999年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9年6月27-29日)。新竹縣關西鎭:統一健康世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程宗明(1998)。台灣電訊傳播制度的「主體性格」分析:電信事業獨佔表現與資費制度的關聯性研究(1950-1970)。一九九八年輔仁大學第二屆媒介與環境學術研討會,(會議日期: 1998/11/14-15)。台北新莊: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洪桂己(1957)。臺灣報業史的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世凡(1985)。臺灣大眾傳播學術研究之表析(民國五三年至七四)(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金銓(1984)。大眾傳播理論。臺北: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豫(1998)。西洋史學史。臺北市:雲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Herman, E. S.、Chomsky, N.(1994)。Manufacturing consent: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ass media。London, UK:Vintage。  new window
4.江文瑜、曾秋美(1995)。消失中的臺灣阿媽。臺北:玉山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光臨(1983)。中國新聞傳播史。臺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Weber, Max(1949)。The Methodology of Social Sciences。New York:Free Press。  new window
7.李天鐸(19970000)。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方漢奇、陳業劭(1992)。中國當代新聞事業史。北京:新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兆武(1995)。歷史與歷史學。香港:牛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徐佳士(1975)。台灣地區民眾家庭計畫傳播模式。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徐佳士(197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徐佳士(1976)。台灣地區大眾傳播過程與民眾反應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徐佳士(1984)。台灣地區傳播與國家發展。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國祥、祝萍(1987)。台灣報業演進40年。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昶(1989)。人心中的歷史:當代西方歷史理論述評。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潘家慶(1990)。台灣地區大眾傳播與議題設定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潘家慶(1995)。台灣地區民眾傳播行為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賴光臨(1984)。政令宣導與媒體效用之調查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賴光臨(1984)。媒介在公共宣傳的效果。台北:國家科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賴澤涵(1993)。悲劇的開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蘇新(1992)。未歸的台共鬥魂:蘇新的自傳與文集。台北:時報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Carr, E.(1961)。What is History?。Harmondsworth:Penguin。  new window
23.Collingwood, R. G.、陳永福(1981)。歷史的理念。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Curran, J.、Seaton, J.(1997)。Power Without Responsibility。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25.Jenkins, K.(1997)。The Postmodern History Reader。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26.Mills, C. W.(1959)。Sociological Imagina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27.Mosco, Vincent、馮建三、程宗明(1998)。傳播政治經濟學。台北:五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Popper, K. R.(1966)。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29.Weber, M.(1974)。From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30.Popper, Karl R.(1957)。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new window
31.Williams, R.(1977)。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2.Gold, Thomas B.(1986)。States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New York。  new window
33.馮建三(19950000)。廣電資本運動的政治經濟學:析論1990年代台灣廣電媒體的若干變遷。臺北:唐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張茂桂、吳介民、楊靜文、陳維新(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政研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張錦華(19940000)。媒介文化、意識形態與女性:理論與實例。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馮建三(19980000)。大媒體:II--媒體社會運動。臺北:元尊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O'Donnel, G. A(1986)。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Tentative Conclusions about Uncertain Democracies。Baltimore: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8.Turner, Graeme、唐維敏(19981115)。英國文化研究導論。臺北:亞太。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Weber, Max(1968)。Economy and Society。New York:Bedminster Press。  new window
40.徐佳士(1984)。大眾傳播理論。台北: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李鎮洲(1994)。火燒島第一期新生:一個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回憶。臺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劉現成(1997)。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林芳玫(19960000)。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Kuhn, Thomas Samuel(1970)。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new window
45.馮建三(19920000)。資訊.錢.權:媒體文化的政經研究。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鄭瑞城(19930000)。解構廣電媒體:建立廣電新秩序。臺北:澄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盧非易(19980000)。臺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臺北:遠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Thompson, John B.(1995)。The Media and Modernity: A Social Theory of Media。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葉明勳(19510312)。光復以來的臺灣報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光國(1993)。西方社會科學理論移植到東方所造成的相關問題及其對策。西方科學社會理論的移植與應用。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瞻(1975)。三十年來的大眾傳播事業。台灣光復三十年。台中: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Golding, P.(1995)。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and the media。The Scope of Govern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Habermas, J.(1985)。Modernity: an incomplete project。Postmodern Culture。London:Pluto Press。  new window
5.Hamilton, P.(1992)。The enlightenment and the birth of social science。The Formation of Modernity。Cambridge:Polity Press。  new window
6.Ranke, L.(1970)。The ideal of universal history: Ranke。The Varieties of History: from Voltaire to the Present。London:Macmillan。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