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歷史記憶與創傷書寫:論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及其一九八○年代小說的再現機制
書刊名:臺灣文學學報
作者:羅詩雲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o, Shih-yun
出版日期:2021
卷期:39
頁次:頁65-98
主題關鍵詞:戰後初期張光直四六事件歷史記憶創傷書寫The early post-war periodKwang-chih ChangApril 6th incidentHistorical memoryTraumatic writing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14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歐素瑛(20111200)。四六事件對臺灣大學之衝擊。臺灣學研究,12,17-4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玉林(2003)。人,法的主體與法律的考古--從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也談法律的故事。月旦法學教室,12,110-1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丸川哲史、朱惠足(20030300)。與殖民地記憶/亡魂之搏鬥--臺灣的後殖民心理地圖。中外文學,31(10)=370,29-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翠蓮(20080600)。歷史正義的困境--族群議題與二二八論述。國史館學術集刊,16,179-22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臧振華(20010600)。張光直生平事略。古今論衡,6,10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心雅(2012)。創傷與文學書寫。英美文學評論,20,V-XI。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明珂(19960900)。誰的歷史:自傳、傳記與口述歷史的社會記憶本質。思與言,34(3),147-18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史艾米(20150600)。創傷歷史與集體記憶--作為交流型記憶和文化記憶的文學。清華中文學報,13,283-3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崔末順(20151000)。「重建臺灣、建設新中國」之路:戰後初期刊物中「文化」和「交流」的意義。臺灣文學研究學報,21,39-6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木令耆(20020600)。再讀張光直「蕃薯人的故事」。二十一世紀,71,117-1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翁奕波(2002)。異鄉人變奏曲--木令耆小說創作簡論。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學報,2002(4),4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高友德、劉益昌、陳其南(19870800)。鋤頭下的學問:初訪張光直。當代,16,91-1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翠蓮(20181200)。白色恐怖時期的臺大校長傅斯年(1949~1950)。臺大歷史學報,62,213-2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楊榮慶(2010)。二二八之後的臺灣大學與學生運動--以四六事件為考察中心。現代臺灣研究,2010(5),60-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羅詩雲(20191200)。擬聲政治:論戰後初期《新臺灣》雜誌的女性修辭。淡江中文學報,41,215-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許雪姬(20080400)。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臺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1(1),33-8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甫昌(19980700)。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一九九○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2,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光興(20010900)。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多桑」與「香蕉天堂」殖民/冷戰效應下省籍問題的情緒結構。臺灣社會研究,43,41-11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孫康宜(2007)。走出白色恐怖。臺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晨星。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光直(1998)。蕃薯人的故事:張光直早年生活的回憶及四六事件入獄記。臺北:聯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映真、曾建民(1999)。噤啞的論爭。臺北: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陳平原、王德威(2005)。北京:都市想像與文化記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光正(2005)。張光直文學作品集。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秀慧(2007)。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臺北:稻鄉。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三聯書店(2002)。四海為家--追念考古學家張光直。北京: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楊儒賓(2015)。1949禮讚。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謝政諭、松岡正子、廖炳惠、黃英哲(2015)。何謂戰後 : 亞洲的1945年及其之後。台北:允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蕭阿勤、汪宏倫(20160000)。族群、民族與現代國家:經驗與理論的反思。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英哲(2007)。「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何標(2008)。明月多應在故鄉。台北:海峽學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許毓良(20180000)。臺灣在民國:1945-1949中國大陸期刊與雜誌的臺灣報導。臺北:前衛。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陳翠蓮、李鎧揚(20170000)。四六事件與臺灣大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藍博洲(20150000)。臺灣學運報告1945-1949。新北:INK印刻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李有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0)。記憶政治。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董琦琦(2016)。人文書寫與地緣景觀:20世紀中國文學中的北京印象。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張光正(2003)。番薯藤繫兩岸情:一個北京老臺胞的心情故事。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何無感(19480825)。致陳百感先生的一封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植(19480119)。老兵的佛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植(19480705)。伐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