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當前臺灣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述評
書刊名:公民訓育學報
作者:劉阿榮 引用關係林麗菊
作者(外文):Liu, A-ronLin, Li-chu
出版日期:2000
卷期:9
頁次:頁103-127
主題關鍵詞:公民教育典範國家公民社會公民資格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8) 博士論文(0) 專書(3)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8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069
  • 點閱點閱:211
本文論述了當前臺灣地區公民教育的三種典範,並分別加以評論。首先對公民教育的不同意涵分別陳述,並界定本文之指涉。其後逐一就三種典範述評。 第一種典範是「科技整合的公民教育典範」,即是揭示一套科技整合的公民知識體系,並與行為實踐加以融貫;第二種是「國家-社會」架構的公民教育典範,強調國家角色與霸權支配,市民(公民)社會的興起與反抗支配,進而與國家互動。第三種「公民資格論的公民教育典範」是從自由主義、公民共和主義、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分述公民的主體價值與公民德行。
期刊論文
1.劉阿榮(19990600)。臺灣之永續發展--國家與社會的觀點。社會文化學報,8,47-7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阿榮(19960600)。發現的邏輯vs.研究的心理學--K. Popper的否證論和T. Kuhu的典範論之比觀。公民訓育學報,5,257-2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孝信、黃俊傑(19961200)。美國的經典通識教育:經驗、問題與啟示。通識教育,3(4),117-13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章玉琴(19990600)。多元文化論公民觀及其公民教育觀之探究。公民訓育學報,8,343-3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沈宗瑞(19990600)。國家、社會與公民權的發展。通識教育季刊,6(2),63-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載宇(19730600)。公民訓育學系與公民訓育學。中等教育,24(1/3),1-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劉阿榮(19940500)。政經整合中的國家與社會--「金權政治」的宏觀試探。中大社會文化學報,1,193-2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李永熾(19900300)。市民社會與國家。當代,47,29-3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秀雄(19990600)。建構適合臺灣社會的公民資格觀。通識教育,6(2),39-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光輝(1973)。我國中學公民課程的演進及其現況分析。中等教育,24(1/3),25-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蘇峰山(1996)。公民資格與公民教育。公民道德與社會學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姝言(1997)。自由主義及其公民教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意茹(1997)。當代自由主義社會公民德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彭如婉(1997)。從當代社群主義的公民觀探究公民教育(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宏謀(196111)。五種遺規•教女遺規。臺北:德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Lakatos, Imre、Musgrave, Alan、周寄中(1994)。批判與知識的增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呂坤(1975)。呻吟語。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Almond, Gabriel A.、Verba, Sidney(1972)。The Civic Culture: Political Attitudes and Democracy in Five Nations。Princeton,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Dahl, Robert A.(1961)。Who Governs? Democracy and Power in an American City。New Haven, Connecticut。  new window
6.石元康(19980101)。從中國文化到現代性:典範移轉?。臺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秀容、江宜樺(1995)。政治社群。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Lent, Adam、葉永文、周凱蒂、童涵浦、陳玟伶(2000)。當代新政治思想。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Gold, Thomas B.、艾思明、胡煜嘉(1987)。從國家與社會的角度觀察--台灣奇蹟。臺北:洞察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史振鼎(1985)。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台北:臺灣省教育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光輝、詹棟樑(1998)。各國公民教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清江(1980)。我國中小學公民教育內涵及實施成效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Almond, G. A.、Verba, S.、徐湘林(1989)。公民文化:五個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民主制。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Cohen, Jean L.、Arato, Andrew(1992)。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MIT Press。  new window
15.徐正光、蕭新煌(1996)。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張茂桂、吳介民、楊靜文、陳維新(1989)。社會運動與政治轉化。臺北市:國家政策研究資料中心 (政研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師孟、林忠正、朱敬一、施俊吉、劉錦添、張清溪(19920000)。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 論臺灣官營事業之民營化。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Carnoy, Martin(1984)。The State and Political Theor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9.江宜樺(19980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Gold, Thomas Barton(1986)。State and Society in the Taiwan Miracle。Armonk:M. E. Sharpe。  new window
22.王道還、Thomas Kuhn(1985)。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允晨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相勗(1934)。訓育論。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施治生、沈永興(1988)。民主的歷史演進。台北:創造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紹光(1992)。破除對Civil Society的迷思。當代中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瞿海源(1998)。跨世紀公民教育的問題。市民社會與民主的反思。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秀雄(1998)。從政治學論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公民教育的理論與實施。臺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Block, Fred(1984)。The Ruling Class Dose Not Rule: Notes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the State。The Political Economy。New York:M. E. Sharpe. Inc.。  new window
5.顧忠華(1999)。公民社會的理論與實踐。社會學理論與社會實踐。台北:允晨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和差異。多元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振寰(1995)。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北:台灣社會研究出版。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阿杜塞(1970)。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造反的哲學人--路易.阿杜塞。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智偉(1985)。公民教育緒論。公民教育之問題與對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嚴翼長(1993)。德國的公民教育。各國公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