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探討家庭因素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之關聯性--重新思考「家庭氣氛」的測量內涵及建構一個家庭解釋模型的新方向
書刊名:教育研究月刊
作者:陳羿足董旭英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2
卷期:94
頁次:頁71-87
主題關鍵詞:家庭因素青少年偏差行為家庭氣氛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9)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9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73
  • 點閱點閱:58
期刊論文
1.周震歐(19940600)。現代社會變遷中家庭與少年犯罪關係之探討。刑事法雜誌,38(3),1-1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玉枝(19920300)。單親家庭 (破碎家庭)對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探討。菁莪季刊,11,55-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朗文(19990300)。青少年與手足互動關係之研究。東吳社會學報,8,123-15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黃羨惠(19920600)。臺東師院暑期學士進修班國小教師對學童偏差行為看法的調查研究。臺東師院學報,4,245-27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賴保禎(19950600)。犯罪少年的親子關係之研究。空大生活科學學報,1,1-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謝文彥(19960100)。家庭因素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警政學報,28,139-15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簡曉菁(19970600)。家庭與青少年偏差行為--文獻探討分析。教育資料文摘,39(6)=233,145-16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許春金、謝文彥、周文勇(19960200)。校園暴力行為學生個案輔導。教師天地,80,29-3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學鶚、楊士隆(19970300)。臺灣地區少年吸毒行為之研究。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199-22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春金、孟維德(19970300)。家庭、學校、自我控制與偏差行為。中央警察大學學報,30,225-25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Agnew, Robert(1985)。A Revised Strain Theory of Delinquency。Social Forces,64(1),151-167。  new window
12.Agnew, Robert(1992)。Foundation for a General Strain Theory of Crime and Delinquency。Criminology,30(1),47-88。  new window
13.許春金、楊士隆(19930700)。社區與少年偏差行為:社區解組犯罪理論之實證研究。警政學報,23,183-2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王淑女(19941200)。家庭暴力對青少年暴力及犯罪行為的影響。社區發展季刊,68,191-20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蔡秀華(1990)。家庭與少年犯罪行為之關係(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青瑩(1998)。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家庭因素之分析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楓明(1999)。社會控制與青少年偏差行為--以雲嘉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南華管理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馬傳鎮(1987)。心理因素與環境因素對少年犯罪之互動性影響(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法務部(1997)。犯罪狀況及其分析。臺北:法務部犯罪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Kim, Jae-on、Mueller, Charles W.(1978)。Factor Analysis: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Practical Issues。Sage。  new window
3.吳就君(1992)。人在家庭。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彭懷真(1994)。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景然(1995)。青少年犯罪學。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郭靜晃(1997)。社會問題與適應。台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Sutherland, Edwin H.、Cressey, Donald R.(1978)。Criminology。Philadelphia:J. B. Lippincott。  new window
8.Hirschi, Travis(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ew window
9.蔡德輝(1996)。犯罪學:犯罪學理論與犯罪防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蔡德輝、楊士隆(1997)。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