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柔性司法工程之構建開展與發展軌向
作者:施茂林 引用關係
書刊名:法學發展新趨勢:司法.財經.科技新議題;吳尚儒, 張智聖, 魏馬哲 (主編)
頁次:1-63
出版日期:2015
出版項:臺北:亞洲大學財經法律學系
主題關鍵詞:工程司法法學發展
學門:法律學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
期刊論文
1.曾華源、白倩如(20091200)。司法與社會工作實務。社區發展季刊,128,34-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如媛(20050300)。修復式司法的現狀與未來。月旦法學,118,4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蕭逸民(2012)。蘇案平反突顯被害人保護新議題。新社會,2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許福生(20091200)。我國犯罪被害人保護法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8,73-8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施茂林(2009)。台灣司法福利化的現況與展望--以司法保護為主軸。2009年台灣司法福利化的現況與展望學術與實務/法律與社工的論壇,中正大學、亞洲大學合辦 (會議日期: 2009年11月19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施茂林(2010)。透過法律社會觀檢驗柔性司法之底蘊立基。司法保護及社區關懷中心2010年度成果發表會,玄奘大學 (會議日期: 2010年12月16日)。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更生保護實務與犯罪矯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更生保護實務與犯罪矯正學術研討會,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主辦 。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法務部統計處(2012)。法務統計摘要。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監察院(2005)。緩起訴制度與績效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監察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蔡德輝、楊士隆(2006)。少年犯罪: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蔡漢賢、李明政(2004)。社會福利新論。臺北:松慧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楊力(2006)。社會學視野下的法律秩序。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Unger, Roberto Mangabeira、王佳煌(2000)。現代社會的法律,社會理論的批判。台北:商業周刊。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姜世明(2011)。法律倫理學。臺北市:元照出版有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黃秀香、鄭善明、翁慧圓、張柏晴、呂民璿(2004)。青少年復原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郭靜晃(2004)。兒童少年福利與服務。臺北: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彭堅汶(2006)。民主社會的人權理念與經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何明晃(2009)。少年司法實務論叢。新學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沙依仁(2005)。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蘇俊雄(1991)。法治政治。臺北: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清怡(2005)。以修復性司法再定位我國刑事簡易訴訟程序及認罪協商制度。台北市:司法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林鈺雄(2007)。刑事訴訟法。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柯慶賢(1998)。刑法專題研究。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周萬來(2008)。議案審議--立法院運作實況。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林茂榮、楊士隆(2007)。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永謀(2007)。刑事訴訟法釋論。林永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Alcock, Pete、Erskine, Angus、May, Margaret、李易駿、邱汝娜、林慧芬、侯東成、鄭怡世、賴月蜜(2006)。解讀社會政策。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詹火生、陳小紅、陳東升、吳淑瓊、龐建國(2003)。社會學概論。臺北:匯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蘇俊雄(1995)。刑法總論。臺大法學院圖書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呂亞力(2004)。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李鴻禧(1999)。憲法與人權。臺北:元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Evan, William M.、鄭哲民(1996)。法律社會學。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周震歐(1993)。犯罪社會學。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葉明德(2006)。政治學。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Levine, Herbert M.、王業立、郭應哲、林佳龍(2003)。最新政治學爭辯的議題。韋伯文化國際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林山田(2004)。刑事程序法。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蕭新煌(2005)。蕭新煌的臺灣觀察筆記:剖析臺灣轉型的五大挑戰。臺北:新自然主義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周愫嫻(2004)。少年犯罪。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08)。犯罪學。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司法院(1999)。全國司法改革會議實錄。台北:司法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崇名(2004)。法律與社會--西方法律文明與未明的韋伯。台北:揚智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林清祥(1997)。少年事件處理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陳美燕、鍾宗霖、初亞南、吳宗穎(2005)。少年再犯之研究。台北市:司法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林朝榮(2007)。檢察制度民主化之研究。文笙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張平吾(1996)。被害者學。台北:三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林鈺雄(2006)。新刑法總則。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士隆、林健陽(20070000)。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臺北: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司法院司法行政廳(2001)。司法院八十九年度邀請各界參與司法改革座談會所提建言暨處理意見彙編。台北:司法院秘書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蘇永欽(19981000)。司法改革的再改革:從人民的角度看問題,用社會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臺北:月旦。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王伯琦(1981)。近代法律思潮與中國固有文化。法務通訊雜誌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于建洲、黃淑慎(2003)。再造公與義的社會與理性空間。時報文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公丕祥。海峽兩岸金融法制建設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冉井富、朱景文、胡水君、陸益龍、郭曉飛(2006)。法社會學。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司法官訓練所(2006)。司法倫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司法院司法行政廳(2002)。公務員彈劾懲戒懲處之理論與實務。司法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台北律師公會(2011)。法律倫理。台北律師公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台灣法學會。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台灣法學與法學教育。台灣法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朱石炎(2010)。刑事訴訟法新論。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江元慶(2006)。司法無邊--三名老人流浪法庭27年的真實故事。百善書房。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余振華(2005)。刑法深思,深思刑法。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李文志(2003)。社會科學在台灣。元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周治平(1968)。刑法總論。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林東茂(2008)。刑法綜覽。一品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法務部(2008)。法窗透視錄。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法務部。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法務部保護司(2011)。2010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法務部保護司(2011)。中華民國100年犯罪狀況及其分析。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法務部保護司。犯罪被害人保護研究彙編。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法務部(2007)。兩性犯罪統計專刊。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法務部(2008)。變與不變、轉念之間--開創犯罪矯正工作的新紀元。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邱聯恭(2001)。司法之現代化與程序法。三民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施茂林(2008)。司法保護諦新獻--多元專業創新的全面整合。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施茂林(2012)。法律在你身邊--法律風險防身術。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施茂林、吳謀焰(2004)。犯罪被害事件分類保護護照。臺灣臺北地方法院檢察署。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施茂林、劉清景(2007)。e世代常用六法智庫。世一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洪德謙(1998)。21世紀社會學。揚智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徐錦鋒(2008)。少年觀護制度倫理與實務。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2006)。更生60,讓愛起飛--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成立六十周年特刊--以回顧過去10年與展望未來為中心。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康寶奇、杜豫蘇(2012)。司法視野下的社會管理創新。人民法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張笠雲、呂玉瑕、王甫昌。九〇年代的台灣社會: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系列二。中央研究院社研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張華葆(1997)。少年犯罪預防及矯治。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許春金(1999)。犯罪學。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彭懷恩(2004)。比較政治學。風雲論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賀德芬(1988)。點滴在心頭一個法律人的關懷。幼獅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陽君仁(2005)。新世紀的法律課題。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劉火卓(2008)。法社會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作揖(2007)。少年觀護之作。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劉清景(2001)。中國司法嘉言錄。大偉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蔡宗哲(2005)。政治學理解、判斷與行動。華立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蔡墩銘(1987)。司法批判--法治與人權。敦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蔡墩銘(2002)。國家與法律--廿世紀台灣政治見聞。翰蘆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韓忠謨(1968)。刑法原理。台大法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瞿同祖(1990)。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里仁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魏宏(2003)。法律的社會學分析。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洪鎌德(2004)。法律社會學。台北:揚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盧靜儀(20060000)。民初立嗣問題的法律與裁判。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甘添貴(19960000)。刑法之重要理念。臺北:瑞興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馬傳鎮(20080000)。犯罪心理學新論。臺北:心理。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許春金(2006)。人本犯罪學--控制理論與修復式正義。三民。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高鳳仙(2008)。家庭暴力法規之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林山田(1997)。論防制犯罪對策。刑事法論叢。台大法學院。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永頌(1998)。台灣司法改革的困境與前瞻。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洪貴參、黃瑞明(1980)。司法風紀問題--律師、法官的倫理。改革司法。張榮發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慈幸(2008)。被害者學與犯罪被害人保護之現狀與未來趨向。刑事政策與犯罪研究論文集。法務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小玲、劉奕蘭(2002)。國小學童所知覺的父母婚姻暴力與行為問題關聯之研究。台灣社會問題研究。巨流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