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從追尋到偽裝--馬華散文的中國圖像
書刊名:中外文學
作者:鍾怡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Choong, Yee Voon
出版日期:2002
卷期:31:2=362
頁次:頁115-151
主題關鍵詞:神州詩社古典中國武俠中國認同流離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2)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97
  • 點閱點閱:21
     這篇論文處理的是以「中國」為主題,或具有中國情結/視域的為華散文。認同是一種關係的表現,馬來西亞的創作者由於使用中文創作,中文所牽連的是一整個文化,不只是單純的文字問題,因此極易與生產文化的那塊土地產生錯綜的情感在身分上,他們是馬來西亞華人,在文化認同這個層次,無論他們循著種族、文化、習俗、或是一些民間信仰去追索,中國仍然是根源所在。可是現實中國已赤化,他們只能以自己的想像/慾望去形塑心目中的中國。
期刊論文
1.何棨良(1974)。這種眼神。蕉風,25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棨良(1975)。十年磨劍。蕉風,27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梁紀元(1976)。梁紀元散文。蕉風,27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棨良(1975)。愛蓮說。蕉風,268,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Clifford, James(1994)。Diaspora。Cultural Anthropology,9(3),302-338。  new window
6.陳奕麟(19990300)。解構中國性:論族群意識作為文化作為認同之曖昧不明。臺灣社會研究,33,103-13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朱天文(1989)。淡江記。臺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溫瑞安(1977)。龍哭千里。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余光中(1982)。五陵少年。臺北:大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何棨良(1983)。另一種琵琶。吉隆坡:人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清嘯、黃昏星(1979)。歲月是憂歡的臉。高雄:德馨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神州詩社(1977)。風起長城遠。臺北:故鄉。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神州詩社(1978)。滿座衣冠勝雪。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梁誌慶(1998)。聽石。柔佛:南馬文藝研究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小梅(1994)。神州我獨行。吉隆坡:雪隆潮州會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蝶(1989)。上山。古晉:砂華作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郭蓮花(1999)。走月光。吉隆坡:千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溫瑞安(1979)。天下人。臺北:長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溫瑞安(1980)。中國人。臺北:四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潘碧華(1998)。我會在長城上想起你。吉隆坡:長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戴小華(1996)。深情看世界。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溫瑞安(1977)。回首暮雲遠。臺北:四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溫瑞安(1977)。狂旗。臺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溫瑞安(1978)。坦蕩神州。長河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Anderson, Benedict(1995)。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Verso。  new window
20.王賡武(1994)。中國與海外華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朱耀偉(1996)。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臺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幸謙(1995)。狂歡與破碎。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特倫斯‧霍克斯、瞿鐵鵬(1987)。結構主義和符號學。上海:譯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朱耀偉(1994)。後東方主義--中西文化批評論述策略。台北:駱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方娥真(1989)。何時天亮。台北:皇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方娥真(1978)。日子正當少女。台北:長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方娥真(1988)。剛出爐的月亮。台北:當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愛德華.薩義德、王宇根(1999)。東方學。北京:新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Bakhtin, Mikhail、Holoquist, Michael、Emerson, Caryl(1987)。Dialogic Imagination。Austin:Texas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30.Eagleton, Terry(1992)。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Blackwell。  new window
31.Said, Edward W.(1978)。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new window
32.郭洪紀(1997)。文化民族主義。臺北:揚智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大為(1999)。流動的身世。台北:九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黃錦樹(1998)。神州--文化鄉愁與內在中國。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臺北:元尊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巴巴,霍米(1999)。紀念法儂:自我,心理和殖民條件。後殖民主義文化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Althusser, Louis(1993)。Ideology and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es。Essays on seoiogry。London:New York:Verso:Verso。  new window
4.陳清僑(19970000)。離析「中國」想像:試論文化現代性中主體的分裂構形。認同、差異、主體性:從女性主義到後殖民文化想像。臺北:立緒。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鍾怡雯(1999)。台灣散文裡的中國圖像。孤獨的帝國。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