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研究
作者:游建興
校院名稱:佛光大學
系所名稱:文學系
指導教授:潘美月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1999
主題關鍵詞:台灣方志神話傳說讖緯文學流變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 博士論文(1) 專書(2)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25
摘 要
台灣文學一直是筆者最為感興趣的領域,尤其是明清時期,於是長期的關注與收集文獻史料時即發現,清代編纂的台灣方志裡面載錄了非常豐富,關於當時流傳於地方上的神話與傳說。這些文獻資料雖然一部分因為兩岸文化的緊密關聯,所以呈現異曲同工之處,甚至是完全雷同。但是仍然有一大部分與來自大陸內地的中國傳統神話與傳說有著不同面貌,非常具有台灣的當地特色。這樣的特點並未受到文學研究應有的重視,故觸發筆者決定持續深入了解與探索。
首先,從收集資料與整理分類開始,依據內容主題和主題類型來加以分類整理,並進行初步介紹與討論,接著運用相互對照的方式,與傳統中國神話傳說兩相參照,討論其間之同異和原由。其次,透過神話與傳說內容的審視,論析隱含其中所蘊藏的思想內涵,並看到當年引起群眾內心共鳴,而流傳地方上的這些故事,它們所產生的時代大環境。再者,筆者從同一個地點名稱由來的故事,出現各地不同的內容版本的情況,也看到了文學因為時間、空間與編者的不同,產生了文學流變的現象。最後,面對如何給予台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一個定位?簡言之,即它有別於其他未收入方志中的台灣神話與傳說的特色為何。經過多方參照與審視後,在原住民形象的敘寫,充滿實證考據風格的書寫形式,政治氣氛影響敘事策略,還有頗受文人青睞成為創作素材等,以上諸多特點都是台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所獨有的特色。
目前台灣學界對於神話與傳說的研究,多數集中在中國傳統神話與傳說,部分學者則是從事民間故事以及神明信仰方面的研究;台灣原住民各族群相關神話與傳說,也是台灣神話與傳說研究領域的另一熱門議題。關於明清時期台灣方志中神話與傳說,甚少研究者有較全面性的加以整理和研究。導致今日一般大眾亦很少有人知道,原來明清時期的台灣也擁有相當豐富與精采的神話與傳說。
參考書目:
一、臺灣文獻史料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北:大通出版,1984年。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北:大通出版,1984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北:大通出版,1987年。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王禮、陳文達,《臺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全臺詩編輯小組,《全臺詩》五冊,臺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1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江日昇,《臺灣外記》,臺北:新文豐出版,1996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李元春,《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2003年。new window
李丕煜、陳文達,《鳳山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李玉芬等合撰,《成功鎮志.地理篇》,臺東:成功鎮公所出版,2003年。
李望洋,《西行吟草》,臺北:龍文出版社,1992年。
李逢時,《泰階詩稿》,臺北:龍文出版社,2001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臺北:新文豐出版,1988年。new window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new window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周凱,《廈門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1994年。
周鍾瑄、陳夢林,《諸羅縣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84年。
周璽,《彰化縣志》,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1962年。
季麒光,《臺灣輿地彙鈔》,臺北:大通出版,2000年。
林豪,《澎湖廳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姚瑩,《東槎紀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6年。
施琅,《靖海紀事》,成都:巴蜀出版,2000年。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洪波浪主修,《臺南縣志》,臺南:臺南縣政府出版,1980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北:大通出版,2000年。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郁永河,《裨海紀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6年。
倪瓚元,《雲林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中:文聽閣出版,2007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58年。
高拱乾,《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崑剛等敕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啟文出版社,1963年。
清高宗,《欽定大清會典》,臺北:世界出版社,1988年。
莊英章、吳文星,《頭城鎮志》,宜蘭:頭城鎮公所出版,1985年。
連橫,《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75年。
連橫,《臺灣詩薈》,臺北:臺北市文獻委員會出版,1977年。
連橫,《臺灣通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83年。
連 橫,《雅堂叢刊詩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87年。
連 橫,《雅堂文集》,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2年。
陳玉美攥修,《臺東縣史》,臺東:臺東縣政府出版,2001年。
陳國瑛,《臺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陳培桂,《淡水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北:宗青出版,1995年。
陳漢光,《臺灣詩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84年。
彭國棟,《廣臺灣詩乘》,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56年。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北:大通出版,1997年。
黃逢昶,《臺灣生熟番紀事》,南投:臺灣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
楊廷理,《東瀛紀事》,成都:巴蜀出版,1993年。
楊英著,《從征實錄》,臺北:大通出版,1997年。
翟灝,《臺陽筆記》,臺北:臺灣古籍出版,200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代琉球紀錄集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福建通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清一統志臺灣府》,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清季申報臺灣記事集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4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案匯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詩鈔》,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7年。
趙爾巽,《清史稿》,臺北:洪氏出版社,1981。
劉序楓編,《清代檔案中的海難史料目錄》,臺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科學研究中心出版,2004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潘敬尉,《臺灣詩錄拾遺》,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79年。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3年。
蔣鏞《澎湖續編》,臺北:臺灣銀行出版,1961年。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1998年。
盧世標,《宜蘭縣志》,宜蘭:宜蘭文獻委員會出版,1969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礁溪鄉誌編纂委員會,《礁溪鄉志》,宜蘭:礁溪鄉公所出版,1994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北:成文出版,1983年。



二、台灣民間文學集
王詩琅著,《臺灣歷史故事》,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9年。
余遂賓主編,《基隆市民間文學采集》,基隆:基市文化局出版,1999年。
宋隆全、胡萬川,《宜蘭縣民間文學集》,宜蘭:宜蘭文化中心出版,1999年。
李獻璋編,《臺灣民間文學集》臺北,龍文出版社,1989年。
林叟編,《臺灣民間傳奇》,臺北,聯雅出版社,1979年。
林道生編著,《原住民神話與文化賞析》,臺北:漢藝色研出版社,2003年。
林豪勳編,《卑南族神話故事集錦》,臺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4年。
林聰明、胡萬川,《羅阿蜂、陳阿勉故事輯》,宜蘭:文化中心出版,1998年。
林藜,《臺灣民間傳奇》,臺北:稻田出版社,1995年。
邱坤良、施如芳、張秀玲、藍素絹、郝譽翔,《宜蘭縣口傳文學》,宜蘭:宜蘭縣政府出版,2002年。
姜佩君編著,《澎湖民間傳說》,臺北:聖環圖書出版社,1998年。
胡萬川、黃晴文編,《大甲閩南故事集一》,豐原:臺中縣文化局出版,1995年。
胡萬川、王正雄編,《大安鄉閩南故事集二》,豐原:臺中縣文化局出版,1998年。
胡萬川、陳益源編,《雲林縣閩南故事集(一)》,雲林:雲林縣文化局出版,1999年。
胡萬川、王正雄編,《東勢鎮閩南故事集(一)》,臺中:臺中縣文化局出版,2000年。
胡萬川等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0》<北斗田尾社頭地區>,彰化:彰化縣文化局出版,2003年。
夏曼‧藍波安,《八代灣的神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
陳益源總編輯,《彰化縣民間文學集21》<鹿港福興和美社頭地區>,彰化:彰縣文化局出版,2004年。
陳慶浩、王秋桂主編,《臺灣民間故事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游謙、施芳瓏,《宜蘭縣民間信仰》,宜蘭:宜蘭縣政府出版,2003年。
廖毓文,《臺灣神話》,臺北:國峰出版社,1972年。
趙莒玲,《臺灣開發故事》,臺北:天衛文化出版社,1998年。


三、參考工具書:
吳進喜,《臺灣地名辭書》,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2000年。
林美容編,《臺灣民間信仰研究書目》,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1997年。
林偉洲、張子文、郭啟傳撰文;盧錦堂主編,《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1年。
金榮華,《六朝志怪小說情節單元索引》甲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4年。
胡萬川編,《臺灣民間故事類型》,臺北:里仁出版社,2008年。
莊萬壽、溫振華、林礽乾等總編,《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師大人文中心出版,2004年。
陳正祥,《臺灣地名辭典》,臺北:南天書局出版社,1993年。
遠流臺灣館編,《臺灣史小事典》,臺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四、中文專書
丁乃通,《中西敘事文學比較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丁山,《中國古代宗教與神話考》,北京:龍門書局,1961年。
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尹建中編,《臺灣山胞各族傳統神話故事與傳說文獻編纂研究》,臺北:臺灣大學人類學系,1994年。
尹榮芳,《神話求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仇德哉,《臺灣之寺廟與神明》,臺北:臺灣省文獻會出版,1983年。
方寶璋,《閩臺民間習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木枝‧籠爻,《噶瑪蘭族-永不磨滅的尊嚴與記憶》,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
王玉德、楊昶,《神祕文化典籍大觀》,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王孝廉,《神話與小說》,臺北:時報出版社,1986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世界─各民族的創世神話及信仰》,臺北:時報文化,1987年。
王孝廉,《中國的神話與傳說》,臺北:聯經出版事業,1994年。
王孝廉,《水與水神》,臺北:漢忠文化出版社,1998年。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出版社,1996年。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博揚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民間宗教與信仰》,臺北:博揚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博揚出版社,2004年。
王青,《漢朝的本土宗教與神話》,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與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new window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new window
王國良,《神異經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搜神後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年。
王國良,《六朝志怪小說考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
王國良,《續齊諧記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王從仁,《玄武:吉祥納福看瑞獸》,臺北:世界書局出版社,1995年。
王德保,《神話的意蘊》,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鍾陵,《中國前期文化──心理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1年。
仕繼愈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史明,《民族形成與臺灣民族》,東京:殊式會社東京研文社,1992年。
田兆元,《神話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石萬壽,《臺灣的拜壺民族》,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石萬壽,《臺灣的媽祖信仰》,臺北:臺原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印 順,《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4年。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朱炳祥,《伏羲與中國文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江仁傑,《解構鄭成功-英雄、神話與形象的歷史》,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6年。
何 新,《諸神的起源》,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何 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何 新,《宇宙的起源─長沙楚帛書新考》,臺北:時事出版社,2002年。
何 新,《何新古經新解-宇宙之間:宇宙的起源》,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
何平立,《崇山理念與中國文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
何星亮,《圖騰文化與人類諸文化的起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91年。
何星亮,《中國自然神與自然崇拜》,上海:三聯書店,1995年。
冷德熙,《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
吳桂就,《方位觀念與中國文化》,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呂 微,《神話何為-神聖敘事的傳承與闡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呂宗力、欒保群編,《中國民間諸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1年。
呂理政,《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1990年。
宋光宇編譯,《人類學導論》,臺北:桂冠出版社,1984年。
宋兆麟,《巫覡──人與鬼神之間》,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李 零,《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 零,《中國方術續考》,北京:東方出版社,2000年。
李 申,《中國古代哲學和自然科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李 立,《文化嬗變與漢代自然神話演變》,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2000年。
李 震,《宇宙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李中華,《讖緯與神祕文化》,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李壬癸,《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與互動》,臺北:常民文化出版社,1997年。new window
李亦園,《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new window
李亦園、王秋桂主編,《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1996年。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臺北:鐘鼎文出版公司,1967年。
李福清(B.Riftin)著,《從神話到鬼話》,臺中:晨星出版社,1998年。
李豐楙,《神仙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3年。
李豐楙,《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李豐楙,《六朝隋唐仙道類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97年。
李豐楙,《不死的探求──抱朴子》,臺北:時報文化,1998年。
李豐楙編,《東港迎王-東港東隆宮丁丑正科平安祭典》,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1998年。
杜而未,《山海經神話系統》,臺北:學生書局,1976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學生書局出版,1977年。
周次吉,《神異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6年。
周春堤,《地理現象與地理思想》,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7年。
周桂鈿,《天地奧秘的探索歷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
周桂鈿,《中國古人論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孟彗英,《活態神話─中國少數民族神話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
季羨林,《比較文學與民間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明立國,《臺灣原住民的祭禮》,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林明峪,《媽祖傳說》,臺北:亞聯出版,1980年。
林國平,《閩臺民間信仰源流》,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臺北:稻鄉出版社,1988年。new window
林富士,《孤魂與鬼雄的世界》,臺北:文化出版社,1995年。
林惠祥,《神話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5年。
邱宜文,《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邱宜文,《山海經的神話思維》,臺北:文津出版社,2002年。
金祖孟,《中國古宇宙論》,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91年。
長卿,《山海經的智慧》, 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俞美霞,《東漢畫像石與道教發展-兼論敦煌壁畫中的道教圖像》,臺北:南天書局,2000年。
洪淑苓,《民間文學的女性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4年。new window
胡萬川著,《民間文學的理論與實際》,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胡萬川著,《真實與想像-神話傳說探微》,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年。new window
范伯群、孔慶東主編,《通俗文學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范毓周主編,《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茅 盾,《神話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
凌純聲,《中國與海洋洲的龜祭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72年。
凌純聲,《中國邊疆民族與環太平洋文化》,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
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徐 石,《雷神崇拜:中國文化源頭探索》,上海: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92年。
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臺北:里仁書局,1999年。
徐志平。《中國古代神話選注》,臺北:里仁出版社,2006年。
浦忠成,《臺灣鄒族的風土神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浦忠成,《敘事性口傳文學的表述-臺灣原住民特富野部落歷史文化的追溯》,臺北:里仁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浦忠成,《被遺忘的聖域》,臺北:五南出版社,2007年。
袁 珂,《中國神話史》,臺北:時報文化,1991年。
袁 珂,《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1992年。
袁 珂,《中國古代神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
袁 珂,《中國神話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
馬昌儀主編,《中國神話學文論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
馬昌儀,《中國靈魂信仰》,臺北:雲龍出版社,1999年。
高莉芬,《蓬萊神話:神山、海洋與州島的神聖故事》,臺北:里仁出版社,2007年。
高福進,《太陽崇拜與太陽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常若松,《人類心靈的神話-榮格的分析心理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0年。
康 豹,《臺灣的王爺信仰》,臺北:商頂文化出版社,1998年。
張振岳,《臺灣後山風土誌》,臺北:臺原出版社,1994年。
張振犁,《中原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
張 珣,《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臺北:中研院民族所出版,2003年。
張紫忱,《中國民俗學史》,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
梁景之,《清代民間宗教與鄉土社會》,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
梅新林,《仙話──神人之間的魔幻世界》,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
許東海,《女性、帝王、神仙-先秦兩漢辭賦及其文化身影》,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陳久金,《帛書及古典天文史料注析與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1年。new window
陳平原主編,《現代學術史上的俗文學》,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陳建憲,《神祇與英雄-中國古代神話母題》,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年。
陳炳良,《神話.禮儀.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5年。
陳益源,《臺灣民間文學採錄》,臺北:里仁出版社,1999年。
陳捷先,《清代臺灣方志研究》,臺北:學生出版社,1996年。
陳捷先,《東亞古方志學探論》,臺北:著者自行出版,1997年。
陳慧樺、古添洪編,《從比較神話到文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3年。
陳鵬翔編,《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出版社,2004年。
陳器文,《玄武神話.傳說與信仰》,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1年。
陸思賢,《神話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
陶 陽、鍾秀著,《中國創世神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陶思炎,《風俗探幽》,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5年。
傅勤家,《道教史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6年。
傅錫壬,《中國神話與類神話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普 珍,《中華創世葫蘆-彝族破壺成親.魂歸葫天》,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
曾永義,《俗文學概論》,臺北:三民書局出版社,2003年。new window
湯一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new window
湯貴仁,《泰山封禪與祭祀》,濟南:齊魯書社,2003年。
黃俊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臺北:聯經出版社,1982年。
黃晨淳編著,《媽祖的故事》,臺中:好讀出版社,2005年。
楊利慧,《女禍的神話與信仰》,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
楊儒賓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中正書局,1996年。
楊學政,《原始宗教論》,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
萬建中,《解讀禁忌:中國神話、傳說和故事中的禁忌主題》,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葉舒憲選編,《神話──原型批評》,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年。
葉舒憲,《探索非理性的世界──原型批評的理論與方法》,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編選,《結構主義神話學》,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8年。
葉舒憲,《英雄與太陽-上古史詩原型重構》,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1年。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葉舒憲,《中國古代神秘數字》,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
葉舒憲、蕭兵、(韓)鄭在書,《山海經的文化尋蹤──想像地理學與東西文化碰觸》,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
葉舒憲,《老子與神話》,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詹鄞鑫,《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宗教綜論》,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
詹鄞鑫,《心智的誤區──巫術與中國巫術文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鄒啟耀,《中國巫蠱考察》,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
鄒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2004年。
管成南,《中國民間文學欣賞》,臺北:國家出版社,1993年。
聞一多,《神話研究》,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
臧振華,《臺灣考古》,臺北:文建會出版,1999年。new window
蒙培元、鄺柏林主編,《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蒲慕州,《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3年。new window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
趙沛霖,《先秦神話思想史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new window
劉文英,《中國古代的時空觀念》,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年。
劉文英,《星占與夢占》,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年。
劉守華,《道教及中國民間文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
劉枝萬著,《臺灣民間信仰論集》,臺北:聯經出版社,1983年。new window
劉若愚,《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1981年。
劉惠萍,《伏羲神話傳說與信仰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潛明茲,《中國古代神話與傳說》,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3年。
蔡相煇,《臺灣的王爺與媽祖》,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蔡相煇,《臺灣的祠祀與宗教》,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蔡蕙如,《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之研究》,臺南:南市文化局出版,1998年。
鄭志明,《宗教神話與崇拜的起源》,臺北:大元書局出版社,2005年。
鄧啟耀,《中國神話的思維結構》,重慶:重慶出版社,1977年。
魯瑞菁,《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2002年。new window
盧萬發,《方志學原理》,成都:巴蜀書社出版社,2007年。
盧曉輝,《現代性與民間文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2004年。
蕭 兵,《楚辭與神話》,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
蕭 兵,《楚辭的文化破譯──一個微宏觀互滲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蕭 兵,《古代小說與神話》,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
蕭兵,《神話學引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
蕭登福,《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臺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new window
蕭登福,《道教星斗符印與佛教密宗》微卷資料,臺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資料中心,1994年。
蕭登福,《讖緯與道教》,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故事考論──「傳承」、「虛實」問題之考察與析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謝選駿,《神話與民族精神》,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97年。
鍾宗憲,《中國神話的基礎研究》,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
鍾華操,《臺灣地區神明的由來》,臺中:臺灣省文獻會出版,1979年。new window
鍾敬文,《民俗學概論》,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魏慶徵,《古代兩河流域與西亞神話》,山西:北嶽文藝出版社,1994年。
羅永麟,《中國仙話研究》,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3年。
羅問,《十八王公廟奇談》,臺北:金波羅文化出版社,1998年。
譚達先,《中國民間童話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2年。
關永中,《神話與時間》,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07年。new window
鐘肇鵬,《讖緯論略》,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1994年。
龔顯宗,《臺灣小說精選 神話˙傳奇˙鄉野˙歷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5年。



五、台灣文、史專書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研究室編,《河洛文化與臺灣》,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04年。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9年。new window
朱雙一,《閩臺文學的文化親緣》,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
江寶釵,《臺灣古典詩面面觀》,臺北:巨流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吳麗珠,《《四庫全書》收錄臺灣文史資料之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社,2004年。
汪毅夫、呂良弼,《臺灣文化概觀》,福州:教育出版社,1993年。
卓克華,《清代臺灣的商戰集團》,臺北:臺原出版社,1990年。
卓克華,《寺廟與臺灣開發史》,臺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06年。
卓克華,《臺北古蹟探源》,臺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林文龍,《臺灣史蹟論叢》三冊,臺北:國彰出版社,1987年。
林淑慧,《臺灣清治時期散文的文化軌跡》,臺北:臺灣學生出版社,2007年。
林衡道,《臺灣史》,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96年。
金善鑫等編輯,《揭開福爾摩沙的面紗-臺灣的自然地理》,臺中:文建會中辦室出版,2000年。
封德屏,《鄉土與文學》,臺北:文訊雜誌出版社,1994年。
施懿琳,《從沈光文到賴和》,高雄:春暉出版社,1998年。
洪英聖,《畫說康熙臺灣輿圖》,臺北:聯經出版社,2002年。
洪敏麟,《臺灣地名沿革》,南投:臺灣省政府新聞處出版,1985年。
徐惠隆,《蘭陽的歷史與風土》,臺北:臺原出版社,1992年。
翁聖峰,《清代臺灣竹枝詞之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戚嘉林,《臺灣史》五冊,臺北:著者發行,1991年。
曹永和、黃富三,《臺灣史論叢》,臺北:眾文圖書出版社,1980年。new window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臺北:聯經出版社,1985年。new window
莊英章,《田野與書齋之間:史學與人類學匯流的臺灣研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04年。
許雪姬、林玉茹,《「五十年來臺灣方志成果評估與未來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籌備處出版,1999年。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陳正之,《智慧的語珠/臺灣的傳統諺語》,臺中:臺灣省新聞處出版,1998年。
陳昭瑛,《臺灣詩選注》,臺北:正中書局出版社,1996年。
陳昭瑛,《臺灣與傳統文化》,臺北:臺灣大學出版社,2005年。new window
陳柏州,《蘭陽風土記事》,臺北:玉山社出版社,1996年。
陳錦昌,《鄭成功的臺灣時代》,臺北:向日葵文化出版社,2004年。
湯錦臺,《大航海時代的臺灣》,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1年。
黃秀政,《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2年。new window
黃美娥,《重層現代性鏡像》,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黃美娥,《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
黃榮洛,《渡臺悲歌-臺灣的開拓與抗爭史話》,臺北:臺原出版社,1989年。
楊雲萍,《臺灣史上的人物》,臺北:成文出版社,1981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文學界雜誌出版社,1987年。
廖風德,《臺灣史探索》,臺北:學生書局出版社,1996年。
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7年。
廖雪蘭,《臺灣詩史》,臺北:武陵出版社,1989年。
劉登翰編,《臺灣文學史》,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1年。
劉登翰編,《中華文化與閩臺社會》,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
潘英著,《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佈研究》,臺北:南天書局出版社,2000年。new window
戴昌鳳,《臺灣的海洋》,臺北:遠足文化出版社,2003年。
戴寶村、王峙萍,《從臺灣諺語看臺灣歷史》,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4年。
薛化元、李筱峰、戴寶村、潘繼道,《臺灣的歷史》,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4年。
簡後聰編,《福爾摩沙傳奇-臺灣的歷史源流》,臺中:文建會中辦室出版,2000年。
藍淑貞,《細說臺灣諺語》,臺南:著者出版,2003年。
藤井省三,《臺灣文學這一百年》,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
龔顯宗,《臺灣文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8年。






六、譯文專書
Robert Hopcke 着;蔣韜譯,《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1997年。
尤利‧魯托赫著;黃瓊仙譯,《鯨魚消失的時候》,臺北:藍瓶子文化出版社,1999年。
卡希勒(Ernst Cassirer)著;甘陽譯,《人論》(An Essay on Man),臺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
卡萊爾(Thomas Carlyle)著;何欣譯,《英雄與英雄崇拜》,國立編譯館出版,1963年。
弗雷澤(J.G..Frazer);汪培基譯,《金枝》,臺北:久大出版社,1991年。
必麒麟(W.A.Pickering)着;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臺北:原民文化出版社,1999年。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着;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耶律亞德(Mircea Eliade)着;楊儒賓譯,《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百田彌榮子着;范禹譯,《中國傳承曼荼羅 中國神話傳說的世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賴其萬、符傳孝譯,《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1990年。
李維史托(Claude Levi-Strauss)著;楊德睿譯,《神話與意義》(Myth and Meaning),臺北:麥田出版社,2001年。
真野隆也着;郎穎譯,《人間樂園:中外傳說裡的奇幻仙境》,臺北:達觀出版社,2007年。
鳥居龍藏著;楊南郡譯註,《探險臺灣》,臺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
喬塞夫‧坎伯(Joseph Campbell)著;朱侃如譯,《千面英雄》(The Hero of Thousand Faces),臺北:立緒出版社,1997年。
渡邊欣雄著;楊照譯,《東方社會之風水思想》,臺北,景地出版社,1998年。
菲爾‧科西諾(Phil Cousineau)著;梁永安譯,《英雄的旅程》(The Hero’s Journey),臺北:立緒出版社,2001年。
愛迪安˙吉爾松着;陳俊輝譯,《神與哲學》,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2007年。
藤野岩友着;韓基國編譯,《巫系文學論-以《楚辭》為中心》,重慶:重慶出版社,2005年。
鈴木作太郎著;陳萬春譯,《臺灣蕃人的口述傳說》,臺灣:中國口傳文學學會出版,2003年。



七、期刊論文
王孝廉,<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一些問題>《文史學報》,1982,第12期,頁49-71。new window
安煥然,<宋元明清敕封媽祖事因類型與歷朝海洋事業發展之「官民關係」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第24卷1期,1995,頁227-259。
朱鋒,<都督魚與麻薩末>《臺灣風物》2卷1期,1952,頁8。
李泰翰,<清代臺灣水仙尊王信仰之探討>《民俗曲藝》143期,2004,頁271-303。new window
林美容,<高雄縣王爺廟分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88期,1999,頁107-133。
林茂賢,<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靜宜人文學報》第17期,2002,頁91-113。new window
松浦章,<清代的海上貿易與海盜>《史聯雜誌》30/31合期,1997,頁89-96。
夏曼‧藍波安,<在地名與外來名的思維>《聯合文學》,第216期,2002,頁144-145。
徐麗霞,<地景與傳說-燭臺嶼>《中國語文》,第556期,2003,頁103-114。
徐麗霞,<林道乾傳說(上)>《中國語文》563期,2004,頁101-114。
徐麗霞,<林道乾傳說(中)>《中國語文》564期,2004,頁101-114。
翁安雄,<臺灣海洋信仰中的水仙王-以澎湖媽宮的水仙宮為例>《史匯》第4期,2000,頁71-93。new window
陳煒舜,<淺談傳統方志與文學研究>《文學新鑰》第六期,2007,頁115-134。new window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上)>《漁業推廣》170期,2000,頁39-49。
黃聲威,<淺探海洋文化(下)>《漁業推廣》171期,2000,頁39-44。
鄭志明,<王爺傳說(上)>《民俗曲藝》52期,1988,頁17-37。new window
鄭志明,<王爺傳說(下)>《民俗曲藝》53期,1988,頁101-118。new window
蕭登福,<玄天上帝性格及信仰探源>《宗教哲學》第6卷第4期,2000,頁109-133。new window
戴寶村,<臺灣海洋史與海盜>《宜蘭文獻雜誌》16期,1995,頁3-8。new window
戴寶村,<臺灣海洋史的新課題>《國史館館刊》36期,2004,頁23-41。
謝其祿,<三仙臺>《臺灣月刊》,第17期,1984,頁30-31。
簡榮聰,<玄天上帝信仰發展及其人文考辨>《臺灣文獻》第46卷2期,1995,頁121-131。new window
簡榮聰,<臺灣「原始」傳說與海洋文化的關係(上)>《臺灣源流》第6期,1997,頁81-93。
簡榮聰,<臺灣「原始」傳說與海洋文化的關係(中)>《臺灣源流》第7期,1997,頁92-102。



八、論文集論文
三尾裕子,<王爺信仰的發展:臺灣與中國大陸之歷史和實況的比較>收於徐光正、林美容編《人類學在臺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99,頁31-67。new window
中村孝志著,<關於I.V.K.B譯國姓爺攻略臺灣記>吳密察、翁佳音、許瑤賢編《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下卷)》,臺北:稻香出版社,1978,頁183-218。
林美容,<與彰化媽祖有關的傳說故事與諺語>《臺灣人的社會與信仰》,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3,頁199-208。new window
林美容,<媽祖形象的顯與隱>《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臺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6,頁11-26。new window
莊萬壽著,<臺灣海洋文化>《臺灣文化論:主體性之建構》,臺北:玉山社出版社,2003,頁67-85。new window
鹿憶鹿,<臺灣原民的魚蟹神話傳說故事探討>《海洋與文藝國議會議論文集》,高雄:中山大學文學院出版,1999,頁183-192。
黃文博,<臺灣的王爺信仰>魏淑貞總編《臺灣廟宇文化大系(肆)五府王爺卷》,臺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94,頁6-29。
董芳苑,<獨立於中國之外的臺灣民間信仰>《臺灣漢文化之本土化》,臺北:前衛出版社,2003,頁59-78。
廖鴻基,<海洋文學及藝術>邱文彥主編《海洋永續經營》,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2003,頁117-138。
鄭水萍<臺灣的海洋文化資產>邱文彥編《海洋文化與歷史》,臺北:胡氏圖書出版社,2003,頁91-206。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