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林獻堂的佛教因緣與佛教思想之研究
書刊名: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作者:王振勳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Wang, Jivn-shinn
出版日期:2008
卷期:6:2
頁次:頁1-30
主題關鍵詞:林獻堂佛教人間佛教宗教天演論Hsien Tang LinBuddhismConfucianismPersonalityMoralityRelig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840
  • 點閱點閱:85
林獻堂是日治時期台中霧峰林家的族長,他具有儒家與佛家思想的性格,這成爲他推動政治社會運動態度作爲感恩回報的處世方式,他的佛學因緣來自林家的信仰傳承,梁啟超思想的啟發,以及自己閱讀佛經的感悟。日治晚期積極學佛的最重要的內在支持力量。他的宗教意識最主要表達在祭祖活動,以視死如生的並力求實踐,他以人間佛教的理念,自視平淡自然且謙抑自制,追求大公無私,超脫個人愚痴貪念,以心控身到以身調心的境界,有如觀音佛陀聞聲救苦的悲憫情懷,他重視女權,以空色作爲超越慾望的大端,奉行一切諸善的泛道德觀。
Hsien Tang Lin was the Wu-Frong country gentry's leader in the Taiwan central region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He has special personality that enriched the thinking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 which became the main inner power to push him engaging the political movement and social education. He expressed the worshiping ancestors respectfully that reflected the good manner to the dead as feel grateful repay of conducting value to human being. Mr. Lin's Buddhism faith was causing originally from the tradition clan religion, the scholar of Mr. Chi Chow Liang's thought, and his own awareness of studying the Buddhist scripture. Mr. Lin learned the Buddhist theories very hard as well as fulfillment at daily work. He believed that the Buddhism must into society to provide beneficence to people, suppress self-control, pursue impartial, transcend personal stupid fantastic and greediness, also control personal behavior as to adjust heart peacefully, for that liked Buddha hearing noise to save mind out off the bitterness. Mr. Lin pay attention to the women's rights, looked empty on the pleasure of feminine companionship, conducted everything kindly as fulfilled by morals view.
期刊論文
1.王志楣(19940400)。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中華學苑,44,151-16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成建華(2000)。從「缘起論」看佛教的「無我」思想。中國佛學,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王世慶(19720900)。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聖嚴法師(2006)。觀世音菩薩與現代社會。第五屆中華國際佛學會議,(會議日期: 2006年3月4-6日)。台北:法鼓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雪姬(2000)。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中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台中市政府文化局承辦 (會議日期: 2000年9月14-15日)。台中:台中市政府文化局。9-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楊千惠(2002)。神聖空間中的女性宗教活動研究--家、精舍、禪寺的連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周中一(1988)。佛學研究。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梁啟超(1970)。飲冰室全集。臺北市:文化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敏霞(2007)。日據時期的台灣佛教。台中:台灣佛教叢書編輯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鵬鳴(1999)。梁啓超學術思想評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霧峰教會編輯小組(2005)。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霧峰教會設教90週年紀念特刊。霧峰:霧峰教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建光(2006)。如是我樂--佛教幸福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辛世俊(2006)。人圓佛成--佛教人生觀。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何金松(200407)。漢字文化解讀。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悟光法師(1991)。心經思想的蠡測。高雄縣:派色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啓超(2005)。梁啓超談佛。北京:東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菩提長青雜誌社(1992)。台灣佛寺導遊。台北:菩提長青雜誌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河(2008)。佛家二十講。北京: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趙雅博(2005)。仁愛與寬恕放在生與死後。台北:文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羅光(1979)。宗教與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赫胥黎、嚴復(1960)。天演論。台北: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夢鷗(1995)。禮記今註今釋。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賴西安(1977)。臺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臺北:近代中國。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羅竹風(199502)。人、社會、宗教。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傳道法師(2001)。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闞正宗(2004)。臺灣佛寺的信仰與文化。臺北:博揚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陳其南(198602)。婚姻、家族與社會--文化的軌跡。臺北:允晨文化實業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許雪姬、王美雪(1998)。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張岱年(1989)。中國倫理思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釋印順(1989)。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玲蓉(1992)。日據時期神道統治下的臺灣宗教政策。臺北:自立晚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江燦騰(2006)。新視野下的臺灣近現代佛教史。北京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朱天順(198610)。中國古代宗教初探。新北市:谷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王治心(1960)。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台北: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葉榮鐘、葉芸芸(2000)。半壁書齋隨筆。臺中:晨星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康來新、林淑媛(2004)。臺灣宗教文選。臺北:二魚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張漢裕(2000)。蔡培火全集‧第1冊,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林獻堂、許雪姬(2000)。灌園先生日記。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闞正宗(1999)。台灣佛教一百年。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林獻堂、林幼春(1971)。臺灣霧峰林氏族譜。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釋厚重(2005)。觀音與媽祖。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杜(1978)。中西哲學思想中的天道與上帝。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楊翠(19930000)。日據時期臺灣婦女解放運動:以《臺灣民報》為分析場域(1920-1932)。臺北:時報。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臺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聯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富三(1992)。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年。臺北: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許雪姬、王美雪(20080000)。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江燦騰(20010000)。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Durkheim, Émile、芮傳明、趙學元(1992)。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王祥齡(1992)。中國古代崇祖敬天思想。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江燦騰(19960000)。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南天。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張明純(2001)。再現頂橋仔風華。台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弘一法師。受戒與發心。佛家二十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文環。難忘的回憶錄。林獻堂先生紀念集,追思錄。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翟本瑞、尤惠貞(1996)。基督教「愛」觀與佛教「慈悲觀」的比較。1966佛學研究論文集。台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楊惠然(1986)。以阿含經爲主的政治思想。佛教思想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樓宗烈(2003)。佛教的人文精神與人間佛教。中國佛教與人文精神。北京:宗教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林安梧(2000)。宗教修行、社會公義與心靈修養。跨世紀宗教與心靈改革。嘉義:南華大學宗教文化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