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
作者:廖振富
出版日期:2016
出版項:臺中:臺中市文化局
集叢:臺中學;2
ISBN:9789860504408
主題關鍵詞:臺中市區域研究
學門:歷史學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3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1
期刊論文
1.李毓嵐(20090600)。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人的休閒娛樂--以櫟社詩人為例。臺灣學研究,7,51-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廖振富(20111200)。〈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4),201-23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毓嵐(20111200)。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婚姻圈。臺灣文獻,62(4),221-28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謝小韞、蕭明治(20110600)。「梁啟超遊臺百年紀念」座談會紀錄。臺北文獻,176,1-4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張惠珍(20050200)。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臺灣文學學報,6,89-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許雪姬(19980600)。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2),1-3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毓嵐(20120600)。林獻堂與婦女教育--以霧峰一新會為例。臺灣學研究,13,93-12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廖振富、張明權(20130900)。〈傅錫祺日記〉所反映的親人互動及其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3),125-17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許雪姬(20110600)。「臺灣光復致敬團」的任務及其影響。臺灣史研究,18(2),97-14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許雪姬(20111200)。林獻堂《環球遊記》與顏國年《最近歐美旅行記》的比較。臺灣文獻,62(4),161-21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許雪姬(20060300)。忘年之交--獻堂仙與雲萍師。臺灣文獻,57(1),109-15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毓嵐(20090300)。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女性觀。臺灣史研究,16(1),87-12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許雪姬(19990600)。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167-2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振富(19960600)。欲吐哀音只賦詩--戰後的林獻堂詩。臺中商專學報,28,99-1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廖振富(19991200)。反戰與反皇民化的呼聲--日據末期的林獻堂詩。臺灣文獻,50(4),61-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王振勳(20071200)。林獻堂的性格與人格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5(2),27-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王振勳(20080900)。從林獻堂日記看傳統家/族長的角色與權力。朝陽學報,13,359-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王振勳(20081200)。林獻堂的佛教因緣與佛教思想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許雪姬(20020500)。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259-2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廖振富(20091000)。百年風騷,誰主浮沉?--二十世紀臺灣兩大傳統詩社:櫟社、瀛社之對照觀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9,205-2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廖振富(20051000)。與「二二八事件」相關之臺灣古典詩析論--以詩人作品集為討論範圍。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09-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林淑慧(20081200)。敘事、再現、啟蒙--林獻堂一九二七年日記及《環球遊記》的文化意義。臺灣文學學報,13,65-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許雪姬(20081200)。臺灣史上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前後--日記如是說「終戰」。臺灣文學學報,13,151-1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李毓嵐(20120600)。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24,59-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顧敏耀(2009)。臺灣古典詩與二二八事件--以林獻堂、曾今可及其步韻詩為主要研究對象。二二八事件62週年學術研討會。臺北市: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169-22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李毓嵐(2008)。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臺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郁升(2011)。林獻堂《環球遊記》及其現代性論述(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淑芬(2013)。從《灌園先生日記》探討林獻堂的家人互動與家庭觀(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楊淑珺(2014)。時代創傷與世局觀照--林獻堂晚年旅日詩作及日記探微(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賴西安(1999)。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市:圓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獻堂先生紀念及編纂委員會(2005)。林獻堂先生紀念集:遺著。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獻堂、許雪姬(2000)。灌園先生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2005)。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追思錄。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廖振富(20070000)。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臺北市: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廖振富(2011)。林幼春集。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廖振富(2011)。林癡仙集。臺南市: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振富、楊翠(2015)。臺中文學史。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林莊生(2011)。懷樹又懷人:我的父親莊垂勝、他的朋友及那個時代。臺南:真理大學臺文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許雪姬(1998)。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記錄.頂厝篇、下厝篇。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賴西安(1978)。臺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廖振富(2009)。新修霧峰鄉志.文化教育篇。臺中:霧峰鄉公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廖振富(20130000)。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廖振富(20060000)。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顏娟英。顏水龍與林獻堂--故鄉理想的文化,http://www.twcenter.org.tw/wp-content/uploads/2015/05/g03_16_03_05.pdf。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凱劭(20050917)。《林獻堂先生日記》中的顏水龍,http://slyen.org/forum/viewtopic.php?t=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道明。臺灣電影一百年,http://w3.tkgsh.tn.edu.tw/97c219/%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7%99%BC%E5%B1%95.htm。  new window
4.在城市裡遊蕩的海豚跟白熊。根本就是鐵粉--林獻堂眼中的李香蘭,https://www.mplus.com.tw/article/12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廖振富(2012)。時代轉折的見證,臺灣文學史的新發現:傅錫祺家藏櫟社史料的學術價值。鉤沉.瑣憶.補遺:臺灣文學史料集刊。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許雪姬(2002)。二二八事件中的林獻堂。20世紀臺灣歷史與人物:第六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臺北:國史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周婉窈(1989)。思鄉何不歸故里:林獻堂先生的晚年心境試探。日據時代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臺北:自立報系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廖振富(2014)。日治時期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形成:以櫟社史料為研究對象。考辨.紀事.憶述--臺灣文學史料集刊。台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