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後現代「網路美女」現象所隱涵的女性身體論述問題
書刊名:東華中國文學研究
作者:顏訥
出版日期:2009
卷期:7
頁次:頁141-167
主題關鍵詞:網路美女後現代擬像真實隱含義女性身體論述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640
  • 點閱點閱:109
女性身體在傳統媒體中被「再現」時,往往以男性爲主導角色,女性身體是一被「物化」的對象。這也是許多女性主義者在面對女性身體再現時,大力批評的觀點。然而,傳播媒介演進至電子新媒介時代,網際網路成爲大眾主要使用媒體之一,較以往媒體多了互動等功能,女性身體的再現狀況是否有所改變?本文即以電子媒介時代,因爲網路相簿普及,在年輕人間形成一股新風潮的「網路美女」現象,置入後現代論述對擬像與真實的討論,逐一從現場符碼(presentation codes)以及電腦修圖方式,分析、詮釋「網路美女」欲利用各種符碼拼湊來表現的「隱涵義」(connotaion);並且就此差異歸納出不同風格的「網路美女」,在表情、姿勢、修圖技巧上形成的規律;進一步討論後現代「網路美女」現象中,是否仍有「一時代有一時代美女」的特質,此一現象對後現代兩性文化架構又產生了何種影響。最後討論以往對女性於媒體中「再現」(represent)身體的看法,觀察網路媒介竟究使得女性被物化,還是提供了女性展現女性美的機會?再尋找較爲適切的詮釋角度,討論「網路美女」現象所隱含的女性身體論述問題。
圖書
1.彭家發等(2006)。認識大眾傳播。台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Jeanneney, Jean-Noel、段慧敏(2007)。西方媒介史。台北:五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蘇珊•布朗米勒、徐飈、朱萍(200604)。女性特質。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Moi, Toril、王亦婷(200509)。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台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馮延巳(1988)。陽春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蘇童(1980)。妻妾成群。臺北:遠流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溫庭筠(1988)。金荃詞。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99809)。性/別硏究酷兒理論與政治。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硏究室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Andrea Dworkin、陳蒼多(2002)。性交。臺北:新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FrankZingrone(2003)。媒體現形混沌時代瀕臨意識邊緣。臺北:商務印書版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Homi K. Bhabha(1994)。The Location OfCutue。Routledge。  new window
12.Judith Butler、Gender Trouble(1990)。Feminism And Subversion Of Identity。Routledge, Chapman& Hall, Inc。  new window
13.M.H. Abrams、General Editor(1993)。The Norton Anthology of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London:W.W. Norton& Company Inc。  new window
14.Mcluhan, Marshall、何道寬(2001)。理解媒介。北京:商務印書版出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Sellers, Susan(1994)。The Helene Cixous Reader。London:Routledge。  new window
16.林芳玫(19990000)。色情研究:從言論自由到符號擬象。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Williams, R.、馮建三(2002)。電視:科技與文化形式。台北: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McLuhan, Herbert Marshall、鄭明萱(2006)。認識媒體:人的延伸。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焦桐(199811)。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 一九七七-世紀末。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維登.克莉絲、白曉紅(1994)。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Escarpit, Robert、顏美婷(1988)。文藝社會學。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Baudrillard, Jean、洪凌(1998)。擬仿物與擬像。臺北: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Fiske, John、張錦華(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臺北市:遠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顧燕翎、鄭至慧(19990000)。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文化。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顧燕翎(20000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市:女書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張小虹(19950000)。性別越界: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與批評。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Baudrillard, Jean M.、車槿山(2006)。象徵交換與死亡。譯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何春蕤(19940000)。豪爽女人:女性主義與性解放。臺北:皇冠。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林芳玫(19960000)。女性與媒體再現:女性主義與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臺北市:巨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尚.布希亞、季桂保(2002)。布希亞。新北市:生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Kristeva, Julia、Navarro, Marie-Christine、吳錫德(2005)。思考之危境:克莉斯蒂娃訪談錄。麥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Baudrillard, M. Jean、林志明(1997)。物體系。時報。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張小虹(20060000)。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臺北:聯合文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