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七O至九O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
作者:施秀春
作者(外文):SHIH,HSIU-CHUN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國文學系
指導教授:林晉士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6
主題關鍵詞:女性意識陰性書寫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存在主義female consciousnessfeminine writingpsychoanalysisfeminismexistentialism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5
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蘇(Helene Cixous,1938-)的〈美杜莎之笑〉(“The Laugh of the Medusa”)主張女性該使用自己的語言,脫離父之律法之控制,來表達屬於女性自身的思想、經驗及所屬的一切。美杜莎是美麗的,她在笑,因為她是具有主體意識的;而為女性找到聲音及歷史,成為「陰性書寫」主要的中心思想。
藉由「陰性書寫」之角度,探討兩岸女作家小說中所欲指涉父權思想對於女性所進行之符應與再製,及其如何運用「陰性書寫」來顛覆父權體制,呈現女性自我本體意識的開展。故本論文以七○至九○年代兩岸女作家小說中之女性意識為研究主軸,採比較文學方法論,運用形構研究法、心理分析法與社會文化研究法,針對跨文化、跨學科與跨區域中的臺灣與中國做一比較研究。進而佐以女性主義、存在主義、現代主義與精神分析等理論依據,針對文本中之女性意識做一研究與分析。
從女性主義與存在主義探討兩岸女性意識之脈絡與流變,論析在西方潮流的衝擊下,對臺灣及中國女性文學所造成的影響,進而了解兩岸文本中之女性形象是否因為文化、社會及政治層面之不同而有所差異。最後將作品中之女性人物作一整合,分析其異同之處,藉以呈現不同年代間女性意識的遞嬗。
關鍵字:女性意識、陰性書寫、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存在主義
Hélène Cixous, a French feminist writer of ''The Laugh of the Medusa'', asserts that “women must write herself: must write about women and bring women to writing”, separate the control of father’s laws and express women’s own thinking, experiences and everything belong to them. Medusa is lovely and she is smiling. That is because she has consciousness. She finds voice and history for women and that become the main central thinking of “feminine writing”.
By the point of view of “feminine writing”, investigating how the novels of the cross-strait novelists refer to patriarchy expression and have correspondence and reproduction for women. And how the novelists apply the “feminine writing” to subvert patriarchal system and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Thus, first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female consciousness of the cross-strait female writers in 1970s to 1990s, applies the formation stud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social cultural study. Second, this thesis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n cross cultural, cross-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cross-territorial affairs. Finall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feminism, existentialism, modernism and psychoanalysis, make a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feminism and existentialism to investigate the context and variation of cross-strait female consciousness. Make a comment on how the western trends have an impact on Taiwan and Chinese feminine literature. Further, realizing if the female images have differences in the cross-strait context because of the culture, sociality and the politics reasons. Finally, make an integration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works, analysis its similarities and dissimilarities to represent the evolution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in different generations.
Keyword:female consciousness, feminine writing,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existentialism
一、專書
(一)近人專著(按出版時間排序)
王溢嘉:《精神分析與文學》,臺北:野鵝,1981年。
劉心皇編選:《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史料與索引》,臺北:天視,1981
年。
康芸薇:《這樣好的星期天》,臺北:大地,1981年。
張抗抗:《北極光》,天津:百花文藝,1981年。
王潤華:《比較文學理論集》,臺北:國家,1983年。
李昂:《殺夫—鹿城故事》,臺北:聯經,1983年。
袁瓊瓊:《自己的天空》,臺北:洪範,1984年。
李昂:《暗夜》,臺北:時報,1985年。
袁瓊瓊:《春水船》,臺北:洪範,1985年。
朱天心:《昨日當我年輕時》,臺北:三三書坊,1985年。
朱秀娟:《女強人》,臺北:中央日報,1985年。
施叔青:《完美的丈夫》,臺北:洪範,1985年。
蘇偉貞:《陪他一段》,臺北:洪範,1985年。
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臺北:洪範,1986年。
陳東原:《中國婦女生活史》,臺北:臺灣商務,1986年。new window
王令嫻:《單車上的時光》,臺北:爾雅,1986年。
袁瓊瓊:《滄桑》,臺北:洪範,1986年。
廖輝英:《心靈曠野》,臺北:九歌,1986年。
廖輝英:《今夜微雨》,臺北:聯經,1986年。
蕭颯:《唯良的愛》,臺北:九歌,1986年。
蕭颯:《小鎮醫生的愛情》,臺北:爾雅,1986年。
施叔青:《那些不毛的日子》,臺北:洪範,1988年。
袁瓊瓊:《袁瓊瓊極短篇》,臺北:爾雅,1988年。
朱衛國:《中國女性作家婚戀小說選》,北京:作家,1988年。
張辛欣:《在同一地平線上》,臺北:三民,1988年。
廖輝英:《藍色第五季》,臺北:九歌,1988年。
鐵凝:《沒有鈕扣的紅襯衫》,臺北:新地,1988年。
禹燕:《女性人類學》北京:東方,1988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臺北:文學界,1988年。
張辛欣:《這次你演哪一半》臺北:三民,1989年。
張潔:《愛,是不能忘記的》,臺北:新地,1989年。
中國論壇編輯委員會:《女性知識份子與台灣發展》,臺北:中國論壇,
1989年。
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臺北:文史哲,1989年。
陳燁:《泥河》,臺北:自立晚報,1989年。
蕭颯:《如何擺脫丈夫的方法》,臺北:爾雅,1989年。
袁瓊瓊:《蘋果會微笑》,臺北:洪範,1989年。
呂晴飛主編:《當代青年女作家評傳》,河北:中國婦女,1990年。
蘇偉貞:《流離》,臺北:洪範,1990年。
陳千武:《寫詩有什麼用》,臺中:笠詩刊社,1990年。
陳思和:《中國新文學整體觀》,臺北:業強,1990年。
葉樨英:《大陸當代文學掃描》,臺北:東大,1990年。
劉介民:《比較文學方法論》,臺北:時報文化,1990年。
張潔:《方舟》,新地文學,1990年。
廖輝英:《油麻菜籽》,臺北:皇冠,1991年。
古繼堂、黎湘萍:《台灣地區文學透視》,陝西:人民教育,1991年。
盧今:《錯,錯,錯!》,臺北:海風,1991年。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臺北:東大,1991年。
呂正惠:《小說與社會》,臺北:聯經,1992年。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北京大學,1992年。
黃重添、莊明萱、闕豐齡、徐學、朱雙一:《臺灣新文學概觀》,臺北:
稻禾,1992年。
于青:《張愛玲傳—從李鴻章曾外孫女到現代曹雪芹》,臺北:世界書
局,1993年。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1993年。
孟悅、戴錦華:《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臺北:時報文
化,1993年。
張潔《祖母綠》,北京:人民文學,1993年。
諶容:《諶容》,人民文學,1993年。
蕭颯:《單身薏蕙》,臺北:九歌,1993年。
廖輝英:《輾轉紅蓮》,臺北:九歌,1993年。
盧今編:《太陽出世》,高雄:海風,1993年。
彭瑞金:《台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臺北,自立晚報,1994年。
池莉:《不談愛情》,臺北:麥田,1994年。
蘇偉貞:《沉默之島》,臺北:時報,1995年。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臺北:麥田,1995年。
唐翼明:《大陸新時期文學(1977-1989):理論與批評》,臺北:東大,1995
年。
蘇偉貞:《紅顏已老》,臺北:聯合,1996年。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臺北:文建會,1996年。
陳芳明:《危樓夜讀》,臺北:聯合,1996年。
陳染:《女人沒有岸》,南京:江蘇文藝,1996年。
陳染:《另一隻耳朵的敲擊聲》,南京:江蘇文藝,1996年。
陳染:《與往事乾杯》,南京:江蘇文藝,1996年。
陳染:《沉默的左乳》,南京:江蘇文藝,1996年。
廖輝英:《愛情良民》,臺北:九歌,1996年。
李昂:《北港香爐人人插》,臺北:麥田,1997年。
任一鳴:《中國女性文學的現代衍進》,香港:青文書屋,1997年。
鍾慧玲:《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臺北:里仁,1997年。
虹影:《飢餓的女兒》,臺北:爾雅,1997年。
施淑:《兩岸文學論集》,臺北:新地,1997年。
劉毓秀:《女性‧國家‧照顧工作》,臺北:女書,1997年。
邱貴芬:《仲介台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1997。
平路:《禁書啟示錄》,臺北:麥田,1997年。
平路:《百齡箋》,臺北:聯合,1998年。
王 緋:《女性與閱讀期待》,西安:陝西人民教育,1998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8年。
平路:《女人權力》,臺北:聯合文學,1998年
李昂:《迷園》,臺北:麥田,1998年。
邱貴芬:《(不)同國女人聒噪—訪談當代台灣女作家》,臺北:元尊,1998
年。
林白:《說吧!房間》,臺北:三民,1998年。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年。new window
張抗抗:《女人的極地》,臺北:業強,1998年。
樂黛雲:《比較文學原理新編》,北京:北京大學,1998年。
林水福:《兩岸後現代文學研討會》,臺北:輔仁大學外語學院發行,1998
年。
袁瓊瓊:《恐怖時代》,臺北:時報,1998年。
林白:《一個人的戰爭》臺北:麥田,1998年。
簡瑛瑛:《何處是女兒家:女性主義與中西比較文學》,臺北:聯合,1998
年。
張岩冰:《女權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1998年。
廖輝英:《外遇的理由》,臺北:皇冠,1998年。
虹影:《鏡與水》,臺北:九歌,1999年。
嚴明、樊齊:《中國女性文學的傳統》,臺北:洪葉,1999年。
潘耀明:《陳染》,香港:明報,1999年。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中國女性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北:臺灣學生,1999年。
池莉:《真實的日子》,南京:江蘇文藝,1999年。
池莉:《小姐你早》,北京:作家,1999年。
顧燕翎、鄭至慧:《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
思》,臺北:女書文化,1999年。
平路:《巫婆的七味湯》,臺北:聯合,2000年。
李仕芬:《女性關照下的男性》,臺北:聯經,2000年。
鍾玲、周嘯虹:《地域文化與兩岸文學—兩岸文學研討會論文集》,高
雄:中山大學文學院,2000年。
林幸謙:《歷史、女性與性別政治:重讀張愛玲》,臺北:麥田,2000年。
陳玉玲:《台灣文學的國度—女性‧本土‧反殖民論述》,臺北:博揚,
2000年。
梅家玲:《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臺北:麥田,2000年。new window
朱天心:《漫遊者》,臺北:聯合,2000年。
彭小妍:《「歷史很多漏洞」:從張我軍到李昂》,臺北:中央研究院,2000年。
譚國根:《主體建構政治與現代中國文學》(香港:牛津大學,2000年)
廖輝英:《盲點》,臺北:九歌,2001年。
林文寶、林淑貞、林素玟、周慶華、張堂錡、陳信元:《台灣文學》,臺
北:萬卷樓,2001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臺北:聯合,2001年。
伍寶珠:《從反思到反叛—八、九零年代台灣女性主義小說探究》,臺new window
北:大安,2001年。
林白:《林白散文》,杭州:浙江文藝,2001年。
陳思和:《當代大陸文學史教程1949-1999》,臺北:聯合,2001年。
邱貴芬:《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臺北:女書,2002年。
范銘如:《眾裡尋她—台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年。
朱雙一:《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揚智,2002年。
張抗抗:《魅力女人》,高雄:宏文館,2002年。
廖輝英:《情路浪跡》,臺北:九歌,2002年。
平路:《行道天涯》,臺北:聯合,2003年。
池莉:《水與火的纏綿》,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李瑞騰:《霜後的燦爛—林海音及其同輩女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
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3年。
梅家玲、郝譽翔:《小說讀本(下)》,臺北:二魚文化,2003年。
廖炳惠:《關鍵詞200》,臺北,麥田,2003年。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2003年。
陳染:《時光倒流》,臺北:未來書城,2004年。
虹影:《上海王》,臺北:九歌,2004年。
李昂:《李昂集》:臺北:前衛,2004年。
廖輝英:《今夜微雨》,臺北:九歌,2004年。
廖輝英:《心靈曠野》,臺北:九歌,2004年。
盛英:《中國女性主義文學縱橫談》,北京:九州,2004年。
平路:《新世紀散文家‧平路》,臺北:九歌,2005年。
林黛嫚:《台灣現代文選小說卷》,臺北:三民,2005年。
王堯:《「文革」對「五四」及「現代文藝」的敘述與闡釋》,臺北:文史
哲,2005年。
黃絢親:《李昂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臺北:萬卷樓,2005。
王德威:《當代小說二十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
池莉:《熬至滴水成珠》,北京:作家,2006年。
陳碧月:《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五四時期與新時期的女性意識書寫》,臺
北:秀威,2006年。
宋如珊:《從傷痕文學到尋根文學 –文革後十年的大陸文學流派》,臺new window
北:秀威,2006年。
石曉楓:《兩岸小說中的少年家變》,臺北:里仁,2006年。
王德威:《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十九、二十世紀中文小說新論》,臺北:麥田,2007年9月。
樊洛平:《當代台灣女性小說史論》,臺北:商務印書館,2006年。
陳碧月:《兩岸當代女性小說選讀》,臺北:五南,2007年。
唐翼明:《大陸現代小說小史》,臺北:文史哲,2007年。
郭冰茹:《「革命敘事」與現代性—中國大陸「十七年文學」研究》(1949-
1966)》,臺北:文史哲,2007年。
嚴紀華:《看張‧張看:參差對照張愛玲》,臺北:秀威,2007年。
洪子誠:《大陸當代文學史上編》臺北:秀威,2008年。
張曉風主編;張素貞導讀:《小說教室》,臺北:九歌,2008年。
池莉:《來吧孩子》,北京:作家,2008年。
呂秀蓮:《這三個女人》,臺北:自立晚報,2008年。
范銘如:《穿過荒野的女人》,臺北:國立編譯館,2008年。
張抗抗:《作女》,臺北:九歌,2009年。
楊翠:《臺灣婦女運動》,臺中:莎士比亞,2009年。
虹影:《好兒女花》,臺北:九歌,2009年。
袁瓊瓊:《或許,與愛無關》,臺北:九歌,2009年。
唐荷:《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揚智,2010年。new window
陳明柔:《遠走到她方:台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上)》,臺北:女書,2010new window
年。
李玲:《中國現代文學的性別意識》,臺北:秀威,2011年。
陳建忠:《跨國的殖民記憶與冷戰經驗:台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國
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11年。
石曉楓:《狂歡之聲與冷酷之眼:文革小說中的身體書寫》,臺北:里new window
仁,2012年。
蘇敏逸:《女性‧啟蒙‧革命—丁玲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對應關係》,
臺北:臺灣學生,2012年。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臺北:聯經,2012年。
顧燕翎:《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2012年。new window
於可訓:《中國大陸當代文學史》,臺北,秀威,2013年。
陳碧月:《當代華人小說選讀》,臺北:五南,2013年。
劉毓秀、曾珍珍合譯:《希臘悲劇》,臺北:書林,2013年。
喬以鋼:《多彩的旋律:中國女性文學主題研究》,臺北:秀威,2013
年。
王堯:《「文革」與「五四」比較論—以文學為中心》,臺北:文史哲,
2014年。
劉劍梅著,郭冰茹譯:《革命與情愛: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中的女性身體
與主題重述》,臺北:釀,2014年。
倪海燕:《性別優勢與性別陷阱—1990年代以來的女性小說寫作》,新
北:花木蘭,2014年。
裴海燕:《從「現實」到「寫實」:一九八零年代兩岸女性寫實小說之比
較》,臺北:秀威,2015年。

(二)外文譯書(按出版順序排列)
叔本華著,陳曉南譯:《愛與生的苦惱》,臺北:志文,1984年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林克明譯:《性學三論‧愛情心理學》,臺
北:志文,1993年。
桑雅‧弗蕾德蒙(Sonya Friedman)著,常子蘭譯:《做自主的女人》。台北:台視文化公司,1993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翠屏譯:《第二性‧第三卷:正當的new window
主張與邁向解放》,臺北:志文,1994年。
格雷‧格林、考比里亞‧庫恩合編,陳引馳譯:《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板橋:駱駝,1995年。
Pamela Abbott and Claire Wallacd著,俞智敏等譯:《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
學》,臺北:巨流,1995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楊美惠譯:《第二性‧第二卷:處new window
境》,臺北:志文,1997年。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陶鐵柱譯:《第二性》,臺北:城邦,
1999年。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臺北:
天培文化,2000。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著,汪鳳炎,郭本禹譯:《精神分析新論》,臺
北:知書房,2000年。
珍妮特‧榭爾絲(Janet Sayers)著,劉慧卿譯:《母性精神分析—女性精神分
析大師的生命故事》,臺北:心靈工坊,2001年。
托莉‧莫著、國立編譯館主譯,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
理論》,臺北,巨流,2005年。
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著,彭仁郁譯:《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
2003年。
奧維德著,呂健忠譯:《變形記》,臺北:書林,2008年。
維金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小虹導讀:《女性書寫的逃逸路
線:自己的房間》,臺北:大塊,2011年。
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Peret Booker著,林志忠譯:《當代文學理論
導讀》,臺北:巨流,2012年。
二、學位論文(按通過順序排列)
(一)臺灣
吳婉如:《八十年代台灣女作家小說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淡江大學中國
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1993年。
閔惠貞:《丁玲及其作品中女性意識之研究》,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new window
博士論文,臺北,1996年。
陳碧月:《五四時期與新時期大陸女性婚戀小說之女性意識研究》,文化new window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臺北,2000年。
李曉蓉:《五四前後女性知識分子的女性意識》,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new window
博士論文,臺北,2001年。
江玉珮:《蕭麗紅小說中女性主體反思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屏東,2002年。

(二)中國
崔鈴:《世紀之交韓中女性小說比較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
北京,2003年。
安炳三:《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中韓女性作家愛情小說比較研究》,
山東大學博士論文,山東,2006年。
金美英:《中韓現代女作家的女性意識比較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
浙江,2012年。

三、期刊論文(按出版順序排列)
(一)臺灣
林燿德〈慾海無岸—談當代兩岸小說的愛情主題〉,《聯合文學》第7卷
第4期(1991年2月),頁80-87。
顧燕翎:〈海峽兩岸女性地位之比較〉,《中國論壇》第31卷第6期(1991
年3月),頁61-69。
日青:〈台灣的女性生育控制權〉,《中國論壇》第31卷第6期(1991年3
月),頁70。
林燿德:〈當代大陸文學中的女性意識—以五零年代出生的女作家為例〉
《中國論壇》第31卷第6期(1991年3月),頁80。
葉穉英:〈海峽兩岸「女性文學」的比較研究〉,《中國大陸研究》第34
卷11期(1991年11月),頁86-98。
張玨:〈女性意識與婦女教育〉,《成人教育月刊》第4期(1991年11月),
頁18-19。
蕭嫣嫣:〈典律或大砲?女性主義之評析〉,《中外文學》第21期(1992年7月),頁112-130。new window
沈乃慧:〈日據時代臺灣小說的女性議題探究(下)〉,《文學台灣》第16期
(1995年10月),頁167-203。
楊翠:〈她們要歌唱—本世紀台灣女作家鳥瞰〉,《文訊》第127期(1996
年5月),頁47-52。
江寶釵:〈張文環〈閹雞〉中的民俗與性別意識〉,《中國學術年刊》第21new window
期(2000年3月),頁447-465。
張小虹:<女兒的憂鬱—朱天心《漫遊者》中的創傷與斷離空間>,《聯
合文學》第17卷第3期(2001年1月),頁108-110。
紀元文:〈「女性書寫」專題弁言〉,《歐美研究》第35卷第1期(2005
年3月),頁1-8。
楊瀅靜:〈從精神分析看《沉默之島》裡的鏡像關係〉,《有鳳初鳴》第6
期(2010年10月),頁499-516。
簡文志:〈論王安憶《長恨歌》的「陰性書寫」《崇右學報》第16卷第2
期(2010年11月),頁73-88。
陳碧月:〈20世紀90年代兩岸女性小說之書寫主體〉,《博雅學報》第19new window
期(2013年1月),頁1-28。

(二)中國
魏維:〈在煉獄的出口處—論當前女性文學的理性超越〉,《中國現代、當
代文學研究》(1989年6月),頁83-86。
樂黛雲:〈中國女性意識的覺醒〉,《文學自由談》(1991年6月),頁45-
49。
徐坤:〈雙調夜行船—九十年代的女性寫作〉,《小說界》,(1998年8月),
頁147-16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