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桃園縣新屋地區粵東族群的空間分布特色及其與歷史地理區域劃分之關聯性
書刊名:社會與區域發展學報
作者:林雅婷韋煙灶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Lin, Ya-tingWei, Yen-tsao
出版日期:2010
卷期:3:1
頁次:頁97-140
主題關鍵詞:族群半福佬客新屋桃園區域Ethnic groupsHalf-Hohlo-HakkaXinwuTaoyuanRegion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4)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4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434
  • 點閱點閱:98
新屋地區的族群結構以半福佬客與客家人爲主體,泉系閩南人佔少數。世居宗族原鄉祖籍地大多來自粵東地區,具有明顯的原鄉血緣性和地緣性色彩。根據原鄉祖籍地資料確認其族群屬性,還原研究區拓墾以來的族群空間結構,呈現明顯的分布態勢,半福佬客主要分布於社子溪以北、客家人分布於以南、泉系閩南人分布於西南沿海地帶,形成三個族群屬性分區。新屋地區在清代分屬兩個墾區庄,社子溪以北屬「大溪墘庄」,社子溪以南屬「萃豐庄」,大溪墘庄的開發以郭振岳與姜勝本墾號爲主力,社子溪以南萃豐庄的開墾則是以徐熙拱墾號爲中心。一區域族群分布的空間結構,乃是歷史開發過程中人群互動的結果,半福佬客優佔區與客家優佔區的界線「社子溪」,在清代乃是「大溪墘庄」與「萃豐庄」的庄界,根據本研究的推論,新屋地區的族群空間分布型態與清代墾區庄墾戶的族群屬性有密切的關聯。
There are three ethnic groups, including Hakka, Southern Min, and the so-called "Half-Hohlo-Hakka" in the Xinwu area of Taoyuan County. The immigrants in the study area show strong spatial relation and bl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eastern Guangdong province where their ancestors came from. According to the data on ancestral homes, we can identify the dialect groups, and ascertain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study area, the Half-Hohlo-Hakka dialect groups mostly live in the northern of Shezih Creek, the Hakka group in the southern, and the Southern Min (belongs to Quanzhou vernacular) group live in the southwestern coastal zone.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Xinwu area belonged to two reclamation farm villages: the Daxichian farm village (大溪墘庄)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Shezih Creek, which was reclaimed by Guozhengyue (郭振岳墾號) and Jangshengben (姜勝本墾號) enterprises, and the Cuifeng farm village (萃豐庄)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creek administrated by the Xuxigong enterprise (徐熙拱墾號).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the pattern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groups were shaped by ethnic interaction. The Shezih Creek, the boundary of these two ethnic groups' reclamation, referred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in Xinwu area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dialect groups that had reclaimed the farm villages in the Qing dynasty.
期刊論文
1.林美容(1991)。一姓村、主姓村與雜姓村: 台灣漢人聚落型態的分類。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18,11-3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潘家懿、鄭守治(20100300)。粵東閩南語的分布及方言片的劃分。臺灣語文研究,5(1),145-16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莊初昇、嚴修鴻(1994)。漳屬四縣閩南話與客家話的雙方言區。福建師範大學學報,1994(3),81-9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衡道(1963)。員林附近的「福佬客」村落。臺灣文獻,14(1),153-15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施添福(19900300)。地理學中的空間觀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16,115-13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吳正龍(2009)。員林福佬客祖籍與客家意識的調查硏究。客家文化硏究通訊,10,106-1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邱創進(2002)。試問客從何處來?。文化視窗,42,80-8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洪惟仁(1995)。台灣閩南語方言調査的一些發現。台灣史田野硏究通訊,27,1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賴志彰(2004)。夢裡不知身是客--認識福佬客的歴史和文化。文化視窗,67,84-8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韋煙灶、張智欽(2004)。新竹市南寮地區的區域開發、聚落及宗族發展之探討。地理研究報告,40,91-1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韋煙灶、曹治中(2008)。桃竹苗地區台灣閩南語ロ音分布的區域特性。地理學報,53,4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韋煙灶(2010)。桃竹地區姜姓宗族源流與分佈的考察。新竹文獻雜誌,42,58-6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洪惟仁(2010)。臺灣西北海岸閩客交界地帶的語言分佈。「臺灣語言文化分布與族群 遷徙工作坊(2010)新竹場」會議論文集,(會議日期: 2010年4月23日)。臺中教育大學臺灣語文學系。5-1-5-1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韋煙灶(2005)。地名調査時界定「正式地名」的指標--新竹南寮地區調查的實例。第一屆地名學術研討會。台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71-10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韋煙灶(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的半福佬客初探。梅州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韋煙灶、林雅婷(2008)。桃園及新竹沿海地區閩、客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以新屋及新豐的調査爲例。龍岩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韋煙灶、林雅婷、李科旻(2009)。以地圖作爲硏究工具來解析台灣閩、客族群分布的空間關係--以桃園新屋與彰化永靖的比較爲例。第十三屆台灣地理學術硏討會暨吳信政教授榮退紀念學術研討會。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B3,1-2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智欽、韋煙灶、林雅婷(2010)。方言群的空間分布特性與歴史地理區域形塑之關聯性探討-以楊梅及新屋地區爲例。新竹市 ; 台中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永達(2002)。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墾地的關係看台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研究報告
1.韋煙灶(2009)。桃園地區粵東移民分布的地理意涵解析--以觀音、新屋、楊梅三地調查為例。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林雅婷(2009)。桃園縣新屋地區族群互動關係之探討。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廖秋娥(1989)。觀音鄉閩客村落的宗族組識與生活方式(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吳中杰(1999)。臺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范佐勤(2008)。中壢客家的福佬化現象與客家認同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貴美(2010)。桃園縣觀音鄕白玉村閩式客家話之研究,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葉惠凱(2004)。一個客家文化景觀-新屋鄕大溪漘地區的公廳、祖塔。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葉雁鈴(2008)。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司徒尚紀(1993)。廣東文化地理。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春敏(2009)。新編福建省地圖冊。福州:福建地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羅杰瑞、張慧英(1995)。漢語概說。語文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柯志明(20010000)。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籌備處。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十一世渡祖姜朝鳳公派下族系譜增編修委員會(2003)。天水堂姜世良公派下至十一世族譜。台北市:祭祀公業姜朝鳳。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尹章義(2008)。新屋鄕志. 住民篇, 拓墾篇, 宗教篇。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桃園縣新屋鄕戶政事務所(1946)。桃園縣新屋鄕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戶ロ調査簿。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莊吳玉、范姜姓族譜編輯部(1976)。范姜姓族譜。桃園縣。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林瑤棋(2007)。請問貴姓?--溯源舊台灣。台北市:大康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姜朝璋公祖塔管理委員會(2003)。十一世渡台始祖姜朝璋公派下族系表 (新屋鄕: 後庄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黃宗謀(1992)。黃六成公家譜 (湖ロ鄉: 長安村北窩黃厝)。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羅拾和宗親會(1982)。桃園縣新屋鄕羅拾和豫章堂改建記略(新屋鄕:石磊村水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施添福(2001)。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莊」--萃豐庄的設立和演變、清代竹塹地區的土牛溝和區域發展。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 竹塹地區的歴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