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
作者:彭鳳貞
作者(外文):Peng Fong Je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中山學術組
指導教授:周陽山
劉阿榮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客家客家族群族群政策多元文化主義協商民主HakkaHakka EthnicityPolicy of Ethnic GroupMulticulturalism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2)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96
臺灣客家族群政策建構研究----國際視野下之發展策略
論文摘要
臺灣的客家族群,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被稱為社會的「隱形族群」,語言文化長期遭邊緣化,終致客家認同漸趨消逝、語言大量流失、文化傳承出現斷絕危機。及至1980年代末期,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本土化的情勢發展,客家人歷經幾波「去隱形化」的族群運動,進佔影響國內政黨競爭的關鍵地位,逐步建構出全臺的客家認同意識,並以集體力量爭取維護族群生命、保障語言文化永續發展之制度性機制。藉由這段客家族群意識啟動、發揮與轉化的過程,客家人追求集體權利的訴求終獲得國家的肯認,客家事務成為政府必須處理的重要公共政策項目,最後促成中央級客家行政專責機關的設立。
國際間,1960年代以來,全球普遍產生「族群意識復甦」現象,少數族群紛紛開展自覺性的權益抗爭,引起西方學界重視並展開多元文化論述,探討各種解決少數族群問題之可能途徑;各國政府也體認族群問題的重要性,各項多元文化與權利保障的政治制度安排應運而生。
在此國內外政治潮流變遷的背景下,本論文著眼於當代多元文化主義思潮下的族群議題,以臺灣的客家族群為研究主體,透過對客家族群過去及現階段之發展困境的瞭解,分析客家運動的意義、客家委員會法制化後的功能與影響,進而探討如何在多族群國家的環境中,建構肯認差異、維護少數群體之尊嚴與主體性的政治制度。
本研究參酌國際理論與經驗,爬梳Iris Marion Young的「差異政治」、Charles Taylor的「肯認政治」、Will Kymlicka的「多元文化公民權」,以及強調權力分享的「協商式民主」模式,申明賦予少數族群特殊權利以保障其生存發展的民主精神;並以比利時、西班牙和中國大陸等三個國家的制度為參考,分析各該國家之族群問題與制度性解決途徑,再與臺灣現階段的族群關係相互參照。以國際視野的比較分析,著重政治制度的改革試驗,為臺灣客家族群之永續發展提出合理的策略建議。關切焦點包括:(1)在憲政層次上,應建立國內各族群共同為國家主人的制度安排,以族群平等、政治權力分享原則,落實多元文化主義之精神。(2)在法律層面強化對弱勢族群語言文化之保障,彰顯多族群國家對全體族群的承認與尊重。(3)主張在地方自治的合理範圍內,試行「客家文化基地」。
關鍵詞:客家 客家族群 族群政策 多元文化主義 協商民主
A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Ethnic Policy in Taiwan:
Development Strategy throug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bstract
The Hakka Ethnicity in Taiwan was referred as an “invisible ethnicity” which resulted in the elapse of Hakka identity, the loss of language and the gap in the cultural heritage. With the democratization of politics in Taiwan and the rise of localization in the late 1980s, the Hakka experienced the ethnic movement of de-invisibility, played a key role in the rival of political parties, built up the identification with Hakka ethnicity itself step by step over the island and strived for the ethnicity with the collective strength in order to make a framework sec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appeal to pursuing the collective rights was eventually recognized by the nation with the awakening and transition of Hakka ethnicity. The Hakka affairs became an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which led to the institute of Hakka Affairs Council.
The awakening of ethnic identity was aroused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ince 1960s. The ethnic minority started to fight for its own rights which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western scholars and had the discourse on multiculturalism and discussed the possible solutions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ethnic minority. The governments also came to re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ethnic issues and established political system protecting the rights of ethnic minority.
With the political transi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ethnic issues inspired by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Hakka Ethnic Group in Taiwa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and analyzes the significance of Hakka Movement and the funct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legitimatized Hakka Affairs Council. How to construct the recognition politics and uphold the esteem of ethnic minority and the subject of political system are also further discusse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by Iris Marion Young, The Politics of Recongition by Charles Taylor,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by Will Kymlicka and the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conferring on the ethnic minority rights to secure their lives are referred to the research. Also, the systems of Belgium, Spain and China are referred while analyzing the solutions of each country and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ethnic issues in Taiwan. The thesis attempts to provide a strategy for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Hakka Ethnic Group in Taiwan wit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and the concentration upon the experiment on the political system.
The focal point includes: 1. In terms of constitution, the power of state should be based and shared by each ethnic group equally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multiculturalism. 2. In terms of legitimacy, th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inferior ethnic group should be secured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 recognition and respect on all ethnic groups. 3. Setting the Hakka culture base within the reasonable extent of home rule.
Key Word: Hakka, Hakka Ethnicity, Policy of Ethnic Group, Multiculturalism, Consociational Democracy
中文參考書目
丁光玲,1994。《清代臺灣義民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大東和重,2001/03。〈試論日本明治時代之國語運動〉,《南台科技大學學報》,頁91-102。
中島利郎著、彭萱譯,2003.04。〈日治時期臺灣研究的問題點:根據臺灣總督府的漢文禁止以及日本統治末期的台語禁止為例〉,《文學臺灣》,第46期,頁298-317。
王戈柳,200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北京:民族出版社。
王玉民,1994。《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
王甫昌,1998/07。〈族群意識、民族主義與政黨支持:1990年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臺灣社會學研究》,第2期,頁1-45。
----------, 1998a。〈臺灣族群政治的形成及其表現:1994年臺北市長選舉結果之分析〉,收錄於殷海光基金會主編:《民主、轉型、臺灣現象》。臺北:桂冠。頁143-232。
----------,1999。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501-536。
----------,1999a。〈光復後臺灣族群意識的形成〉,收錄於鄧憲卿主編:《臺灣族群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2/1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11-74。
----------,2002a。〈「第八章:臺灣族群關係研究」〉,王振寰編:《臺灣社會》。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33-274。
----------,2004。《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王明珂,1994。〈過去、集體記憶與族群認同:臺灣的族群經驗〉,收錄於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認同與國家:近代中西歷史的比較》。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49-274。
----------,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出版社。
王 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南天書局。
----------,2007。《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美慧,1996。〈比利時王國憲法〉,收錄於國民大會秘書處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二冊〉》。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頁105-136。
王紅曼,2001/01。〈試論新中國民族政策的依據、內容和特點〉,《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001-1期,頁30-33。
王俐容,2006/09。〈文化公民權的建構:文化政策的發展與公民權的落實〉,《公共行政學報》,第20期,頁129-159。new window
---------,2010。〈客家文化政策與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61-188。
王國劍,2006/03。〈論政治學視閾下的民族區域自治〉,《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006-3期,頁30-34。
王嵩山,2002。〈「客人之家」:文化園區的流離視野〉,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委會。頁31-1~31-8。
王鐵志、沙伯力,2002。《國際視野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北京:民族出版社。
尹章義,1989。《臺灣開發史研究》。臺北:聯經。new window
----------,1991。〈臺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收錄於臺灣史研究會主編:《臺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冊)》。臺北:臺灣史研究會。頁211-34。
田弘茂,1989。《大轉型: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臺北:時報文化出版。
石忠山,2007/10/14。〈當代比利時憲政體制〉,臺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瞭解當代比利時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石亞洲,2008。〈論科學發展觀視野中的民族政策範式轉變〉,《雲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25卷第3期,頁22-25。
安煥然,2009。〈馬來西亞柔佛客家人的移植及其族群認同探析〉,《臺灣東南亞學刊》,第6卷第1期,頁81-108。new window
世新大學,2004。《臺灣客家民眾客語使用狀況調查研究》。臺北:客委會。
丘昌泰,2006/06。〈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客家認同〉,《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頁45-96。new window
----------,2006a。〈臺灣都會客家隱形化現象----臺北市與高雄市比較研究〉,《客家研究輯刊》,第29期,頁23-38。
----------,2007。〈政策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534-562。
----------,2010。〈客家政治與經濟導論〉,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1-28。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編,2008。《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2011。《 99年至100年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朱浤源主編,2001。《撰寫博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朱 倫,2003/02。〈自治和共治:民族政治理論的新思考〉,《民族研究》,第2003-2期。
江宜樺,1997。〈自由民主體制下的國家認同〉,《臺灣社會研究》,第25期,頁83-121。new window
---------,2000。《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揚智。
---------,2007/01。〈多元主義、多元文化論與文化研究之辨析〉,《通識在線雜誌》電子報,第8期,<h ttp://www.chinesege.org.tw/geonline/html/uploads/choiceness/CV08_4-1.htm>。(2007.05.10)
江明修,2012。《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計畫。
江明修、吳正中,2010。〈客家政治與民主發展〉,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29-48。
李亦園,1992。〈廿一世紀中國文化發展的方向〉,《文化的圖像(上):文化發展的人類學探討》。臺北:允晨。頁125-131。new window
李永得,2002。〈從電視劇看客家語文傳播〉,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委會。頁24-1~24-29。
李永熾,1995。〈客家人與臺灣政治〉,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台原出版社。頁22-25。
李信成,2001。《中共少數民族政策與國家整合》。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美枝、李怡青,2003。〈我群與他群的分化:從生物層次到人的層次〉,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頁3-35。new window
李廣均,2005/01/28。〈內外想像與族群關係----評王甫昌: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http://socio-publishing.blogspot.com/2005/01/blog-post_110690201890962084.html>。new window
余 強,2008/01。〈西班牙少數民族地區的雙語教育〉,《世界民族》,第2008-1期,頁50-56。
沈宜生譯,1996。〈西班牙王國憲法〉,收錄於:《新編世界各國憲法大全(第二冊)》。臺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沈桂萍、歐光明主編,2007。《中國民族理論政策概論》。北京:民族出版社。
谷 禾,2007/06。〈民族政策與少數民族身分認同的建構〉,《學術探索》,第2007-6期,頁34-37。
何大安,2007。〈語言活力通說〉,收錄於鄭錦全等編輯:《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臺北:中央研究院語言學研究所。頁1-6。new window
何來美,2001。〈客家族群的基層危機〉,《客家雜誌》,第131期,頁44-45。
----------,2001a。〈都會客家人應走出政治依附悲情〉,《客家雜誌》,第138期,頁18-19。
----------,2008。〈解嚴後客家族群投票行為取向的流變〉,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242-273。
何思因,1994/05。〈臺灣地區選民政黨偏好的變遷:1989-1992〉,《選舉研究》,第1卷第1期,頁39-52。new window
宋才發,2003.01。〈論中國的民族問題與民族區域自治〉,《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003-1期,頁12-16。
宋學文、黎寶文,2006/09。〈臺灣客家運動之政策分析〉,《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18卷第3期,頁501-540。new window
辛晚教、周志龍,2003。〈全球化趨勢下文化產業園區發展策略之研究〉。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託財團法人環境規劃與城鄉研究文教基金會研究計畫結案報告。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臺北:業強出版社。頁27-52。
----------,2002/12。〈認同衝突與政治信任:現階段臺灣族群政治的核心難題〉,《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75-118。
---------,2005/12。〈麵包與愛情:初探臺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臺灣政治學刊》,卷9-2,頁5-39。
吳由美,2005。《臺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吳正龍,2005/04。〈彰化福佬客之研究----員林鎮挖仔與菜公堂聚落的調查〉,《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7期,頁23-57。
吳中杰,1999。《臺灣福佬客分佈及其語言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華僑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祖田,1999/07。〈「艾斯門」族群政治基本概念架構之比較探討〉,《問題與研究》,卷38-7,頁91-102。new window
吳祖敏,2008。《臺灣客家人的族群認同和政治態度》。福建廈門: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煬和,2005。〈客家人在臺灣島內二次移民研究〉,收錄於陳世松主編:《「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35-154。
吳學明,2007。〈移墾開發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42-61。
林火旺,1998。〈公民身分:認同與差異〉,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379-409。
林吉洋,2008。〈「臺灣客家認同」與其承擔團體〉,收錄於: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370-400。
林秀蘭,1987。《從西班牙新憲法看其少數民族的自治問題》。臺北:淡江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彥亨,2003。《客家意象之形塑:臺灣客家廣播的文化再現》。新竹: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盛,1996。〈清代臺灣分類械鬥發生的原因〉,收錄於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春主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頁263-288。
林詩偉,2005。《集體認同的建構:當代臺灣客家論述的內容與脈絡分析》。臺北:臺大國發所碩士論文。
林嘉誠,2008/8/23。〈政務首長的流動分析--2000.5~2007.5〉,
林衡道,1963。〈員林附近的福佬客〉,《臺灣文獻》,第14卷1期,頁153-158。
周大鳴,2003。〈族群互動中的族群認同—動盪中的客家族群與族群意識—粵東潮客村落的研究〉,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周振鶴、游汝杰,1988。《方言與中國文化》。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new window
周雪香,2005。〈閩粵客家渡台和民間信仰傳播〉,收錄於陳世松主編:《移民與客家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303-314。
周陽山,1990。《自由與權威》。臺北:三民。
周錦宏,2012。〈1990-2010年臺灣客家研究發展之研究〉,收錄於江明修主持:《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子計畫四。頁4-1~46。
易君博,1980。《政治學論文集:理論與方法》。臺北:臺灣省教育會出版。
邱彥貴、吳中杰,2004。《臺灣客家地圖》。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邱稔壤,1992/01。〈西班牙1992年之陰影----分離意識與恐怖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1卷第1期。頁51-62。new window
----------,2003/07。〈西班牙巴斯克恐怖主義之發展與限制〉,《問題與研究》,第45卷第4期,頁47-73。
----------,2003a/09。〈西班牙阿斯納爾政府對巴斯克政黨支持恐怖主義之立場〉,《問題與研究》,第42卷第5期,頁115-138。
邱榮舉,1994。〈論臺灣客家文化運動〉,載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1999。〈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載於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
----------,2002。〈臺灣客家政策與客家文化園區〉,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委會。頁33-1~33-10。
邱榮舉、謝欣如,2003。〈論臺灣客家人的社會與政治發展〉,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頁223-242。
-----------------------,2006。〈多元文化政策與戰後臺灣客家發展〉,收錄於張秀雄、鄧毓浩主編:《多元文化與民主公民教育》。臺北縣: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頁127-162。
-----------------------,2008。〈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發展〉,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35-70。
青覺、嚴慶,2008/01。〈中國民族政策價值取向的政治文化分析〉,《廣西民族研究》,第2008-1期,頁1-7。
金炳鎬,2007。《民族關係理論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金炳鎬、馬辛、宋全,2002/01。〈中國共產黨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形成和發展〉,《黑龍江民族叢刊》,第2002-1期,頁42-49。
房學嘉,2002。《客家源流探奧》。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范明煥,2003。〈臺灣客家移民面面觀〉,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頁12-28。
范振乾,1999/10。〈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二)〉,《客家雜誌》,第112期,頁61。
----------,1999a/12。客家人的聲音滄桑史(四),《客家雜誌》,第114期,頁63-65。
----------,2001/12/03-04。〈義民信仰與臺灣客家文化社會運動〉,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主辦:「義民信仰與客家社會」兩岸三地學術研討會論文。桃園:中央大學。
----------,2002。〈臺灣客家社會運動初探-從客家發聲運動面向說起〉,收錄於徐正光等著:《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省文獻會。
----------,2002a。〈客家事務行政體系之建構〉,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客委會。頁12-1~12-26。
----------,2002b。《存在才有希望》。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7。〈文化社會運動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417-447。
----------,2008。《客裔臺灣人生態學》。臺北市:南天書局。
----------,2008a。〈從臺灣發展史看客裔之未來〉,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35-70。
范盛保,2007/10/14。〈當多元文化主義遇上國家認同----想像的比利時與虛構的佛拉芒區獨立新聞〉,臺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瞭解當代比利時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
范榮達,1997/06/15。〈社會改革黨將參選縣長〉,《聯合報》,版4。
施正鋒,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1。〈臺灣族群危機的預防與管理〉,收錄於許世楷、施正鋒編:《臺灣前途危機管理》。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1a。《國家認同論文輯:臺灣人的國家認同》。臺北:稻鄉出版社。
----------,2002。〈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的觀點〉,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委會。頁14-1~14-14。
----------,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財團法人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2003/11/12-16。〈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2003年全球客家文化會議發表論文。
----------,2005。〈由多元文化主義、共和主義、到憲政主義的思辨:建構多元族群的民族國家〉,《國家政策季刊》,卷4-2,頁5-28。
----------,2005a。〈研訂客家語言發展法草案〉, ,《臺灣法律網》。(2010.06.01)
----------,2005b。〈多面貌的客家社團〉, ,《臺灣法律網》。(2010.06.01)
----------,2006/10/29-30。〈客家研究的思考〉,「全球視野下的客家與地方社會:2006第一屆臺灣客家研究國際研討會」論文。
----------,2007。〈認同政治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448-479。
----------,2008。《原住民族或其他弱勢族群的自治地位與保障》。臺北:行政院研究考核發展委員會。
----------,2008a。〈臺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客家運動〉,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71-94。
施正鋒主編,1994。《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張學謙,2002。《語言政策及制定「語言公平法」之研究》。臺北:客委會。
故鄉市場調查股份有限公司,2002。《全國客家認同與客家人口之抽樣調查研究》。臺北:客委會。
洪泉湖等,2005。《臺灣的多元文化》。臺北:五南。
洪鎌德,1993。〈多元族群的和諧共處----以星加坡為例〉,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頁199-232。new window
徐正光,1990/01。〈心懷客家、放眼天下〉,《客家雜誌》,第1期。
----------,1998。〈臺灣客家族群關係研究的回顧〉,《客家文化研究通訊》,創刊號,頁30-33。
徐正光主編,1994。〈臺灣的族群關係----以客家人為主體的探討〉,《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行政院文建會。
-----------------,2002。《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徐正光等著,2002a。《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徐正光、張維安,2007。〈導論:建立臺灣客家知識體系〉,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1~15。new window
徐正光、鄭力軒,2002。〈當代客家社會生活〉,收錄於徐正光等著:《臺灣客家族群史(社會篇)》。
徐正光、蕭新煌主編,1996。《臺灣的國家與社會》。臺北:東大圖書。new window
徐智德,2004。《從政治過程論的觀點探討臺灣客家運動》。宜蘭:佛光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戎主編,2004。《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馬嘯原,2000。《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高承恕,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結構因素之探討〉,收錄於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9-20。new window
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委員會,2000。《高雄市客家族群史研究》。高雄市:高雄市政府研究發展委員會編印。
高惠琳,1990。〈客語媒體傳播現況〉,《文訊雜誌革新》,第12期,頁25-57。
根津清,1995。《客家----最強的華僑集團》。臺北:絲路出版社。
夏金英,1995。《臺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孫 煒,2010/12。〈我國族群型代表性行政機關的設置及其意涵〉,《臺灣民主季刊》,第7卷第4期,頁85-136。
----------,2010a〈客家行政與政策〉,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79-100。
----------,2012。〈客家知識體系分析架構的理論基礎與分類方向〉,收錄於江明修主持:《建構客家知識體系規劃研究》子計畫一。頁1-1~48。
許木柱,1989。〈第六章 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認同運動:心理文化研究途徑的初步探討〉,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127-156。new window
許達然,1996/07。〈械鬥和清朝臺灣社會〉,《臺灣社會研究》,第23期,頁1-81。new window
許嘉明,1973秋。〈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36期,頁165-190。
梁玉珊,2005。《比利時之社會分歧與政治體制的轉變〈1993-2004〉》。臺北:淡江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榮茂,1994。〈族群的關係和臺灣民族的形成〉,收錄於施正鋒主編:《臺灣民族主義》。臺北:前衛出版社。
章英華,2005。〈臺灣民眾的文化取向:兼論臺灣的族群關係〉,收錄於喬健等主編:《文化、族群與社會的反思》。高雄市:麗文文化。頁247-278。
黃士旂編,2000。《臺灣族群研究目錄:1945-1999》。臺北:捷幼出版社。
黃子堯,1993/02。〈再創客家運動的宏圖—臺灣客協兩週年的展望〉,《客家雜誌》,第33期,頁42-43。
----------,1998。〈認識客家族群〉,《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館刊》,第9期,頁15-18。
----------,2006。《臺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元珊、張文山,2007/01。〈民族區域自治權的憲政解讀〉,《廣西民族研究》,第2007-1期,頁12-18。
黃永達,2002。〈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39-54。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new window
----------,1996。〈近五十年臺灣語言政策的變遷〉,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主編:《臺灣近百年史論文集》。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黃 偉,2008/03。〈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與其他地方政府行政權力的比較研究〉,《民族研究》,第2008-3期,頁1-10。
黃毅志、張維安,2000。〈臺灣閩南與客家的社會階層之比較分析〉,收錄於《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市:省文獻會。頁305-338。new window
黃榮洛,1995。〈客家,漂泊的族群?─客家非吉普賽論〉,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台原出版社。
----------,2002。〈客家人的臺灣史〉,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
黃德福,1992。《民主進步黨與臺灣地區政治民主化》。臺北:時英出版社。new window
郭正光,1993/02。〈從立委選舉結果看臺灣客家人〉,《客家雜誌》,第33期,頁39-40。
郭秋慶,2002/06。〈西班牙中央與邊陲的衝突----論加泰隆尼亞族群政治的建構〉,《成大西洋史集刊》,第10期,頁139-159。
陳支平,1998。《客家源流新論──誰是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
----------,2000。〈推展客家民系與其他民系的比較研究〉,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95-118。
陳文浩,2003/10/06。〈紮根與點火?!析論客家電視頻道之設立〉,《國政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陳云生,2001。《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
陳孔立,2003。《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
陳玉苹,2000。〈客家族群與臺灣現代化文化產業〉,收錄於《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市:省文獻會。頁277-304。
陳石山,1994。〈客家社團的凝聚與衝突〉,收錄於徐正光等主編:《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苗栗:行政院文建會。
陳仲伯,1997。〈清康熙時期臺灣南部客家組織:六堆形成之研究〉,《社會科學教育月刊》,第7期,頁34-61。
陳坤森,1996/01。〈比利時聯合政府之研究:社會分歧與多黨競爭〉,《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1期,頁87-98。new window
陳明明,2005/4。〈聯邦制:中國共產黨早期綱領與政策的一個觀察〉,《浙江學刊》,第2005-4期,頁152-162。
陳 板,2000。〈族群與地域:臺灣客家在地化的文化觀察〉,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頁305-338。
陳 板,2007/2/1。〈落地生根新故鄉----臺灣客家社區運動〉,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文化實業。new window
陳茂泰主持,2004。《臺北原住民族族群與分佈之研究》。內政部專題委託研究報告。
陳美如,1995。《臺灣光復後語言教育政策之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昭如,1995。〈族群與地下電台〉,《聯合文學》,第11卷5期,頁122-125。
----------,1995a。《歷史謎霧中的族群》。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2。〈重建臺灣族群關係,談「客家運動」之理念與意義〉,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正中書局。頁198-203。
陳康宏,1998。〈1228還我母語運動之回顧〉,《客家雜誌》,第102期,頁16。
陳清河,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廣播電視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480~502。
陳運棟,1979。《客家人》。臺北:聯亞出版社。
----------,1989。《臺灣的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
----------,1991。〈義民乎?不義之民乎?----重探林爽文事件與「義民」之舉〉,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新个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頁102-116。
----------,2000。〈臺灣客家研究的考察〉,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頁45-79。
莊吉發,2002。〈篳路藍縷:從檔案資料看清代臺灣粵籍客民的拓墾過程與社區發展〉,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263-286。
莊怡靜、李美枝,2003。〈臺灣地區的族群認同與對日態度〉,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頁105-135。new window
莊英章,1994/10。〈族群互動、文化認同與「歷史性」----客家研究的發展脈絡〉,《歷史月刊》,第201期,頁31-40。
----------,1994a。〈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莊國土,2000/06,〈海貿與移民互動:十七至十八世紀閩南人移民臺灣原因----兼論彰泉籍移民差異〉,《臺灣文獻》,第51卷第2期。頁11-26。new window
莊華堂,1999/03。〈客家人、福佬客的開發背景與現況〉,《歷史月刊》,第134期,頁72-78。
莊耀嘉,2003。〈族群與偏見在兩岸關係中的角色:社會認同理論的檢驗〉,收錄於楊國樞主編:《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頁73-104。new window
曹永和,1998/10。〈多族群的臺灣島史〉,《歷史月刊》,第129期,頁93-95。new window
----------,2000。《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
曹逢甫,1995。〈維護本土語言文化的芻議:一個社會語言學的觀點〉,收錄於施玉惠等編:《第一屆臺灣本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頁159-176。
曹逢甫、黃雅榆,2002。〈客語危機以及客家人對客語和政府語言政策的態度〉,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客委會。頁2-1~2-57。
陸緋雲,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539-552。
康俐雯,2004/10/19。〈新憲法將增訂多元族群專章:族群與文化發展會議圓滿落幕 推動三項具體措施〉,《自由時報》,藝文版。
張文榮,2000。《西班牙巴斯克的新族群關係:巴斯克文化政策與族群認同的重建》。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士軒,2005。《西班牙政制變遷對國族建構之影響:以巴斯克分離運動為例》。臺北:臺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茂挂,1997。〈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頁37-71。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振岳,1994。《臺灣後山風土誌》。臺北:台原出版社。
張淑勤,1995/12。〈比利時的法蘭德斯運動〉,《輔仁歷史學報》,第7卷,頁57-70。new window
張博宇,1974。《臺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張富忠,1988/09。〈民進黨成了閩南人的黨〉,《客家風雲》,第12期,頁78-79。
張福興,1996。〈當前臺灣客家族群處境與客家文化傳承之我見〉,《客家雜誌》,第70期,頁22-23。
張維安、黃毅志,2000。〈臺灣客家族群經濟的社會學分析〉,收錄於《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市:省文獻會。頁21-50。new window
張維安,2008。〈以客家為方法----客家運動與臺灣社會的思索〉,收錄於: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401-418。
張德永,2004。〈客家文化意識及社區參與之關聯性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學術研究計畫。
張學謙,2007/10/14。〈比利時語言政策—領土原則與語言和平〉。臺灣國際研究學會主辦:瞭解當代比利時民主政治學術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張錦華,1997。《公共領域多元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1997a。〈多元文化主義與我國廣播政策----以臺灣原住民與客家族族群為例〉,《廣播與電視》,卷3-1,頁1-23。
張翰璧,2000。〈桃竹苗茶產業與客家族群經濟生活間的關係〉,收錄於《臺灣客家族群史,產經篇》。南投市:省文獻會,頁87-122。
張鎮炘,2005。〈臺灣地區學位論文中有關客家研究之概況:1982-2003〉,《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7期,頁184-209。
張鎮堃,1995/02。〈為客家權益請願〉,《客家雜誌》,第56期,頁14-16。
舒瑩昌,2003。《加泰隆尼亞於歐洲整合過程中其國家認同之轉變》。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金玉,1999。《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彩金,2002。〈我看「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請朝園區分散設置的理念重新規劃〉,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委會。頁32-1~32-6。
曾憲義,2008。〈論憲法文本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卷28-4,頁111-117。
游盈隆,1996。〈臺灣族群認同的政治心理分析〉,《臺灣政治學刊》,第1期,頁41-84。new window
彭文正,2008。〈臺灣主要報紙客家意象多樣化研究〉,收錄於: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274-296。
彭欽清,2008。〈從解嚴的《客家風雲》到「戒嚴」的客家雜誌〉,收錄於: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346-369。
湯韵旋,2006。〈族群、族群認同與族群建構論的實踐----以兩岸客家和當代臺灣族群建構為例〉,《廣西民族研究》,第86期,頁59-66。
葛永光,1991。《文化多元主義與國家整合》。臺北:正中書局。
楊長鎮,1988。〈重建合諧的語言生態〉,《客家風雲》,第13期,頁28-29。
----------,1993。〈對重建臺灣人性的多族群社會之我見〉,《客家雜誌》,第43期,頁16。
----------,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前衛出版社。
----------,2002。〈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收錄於徐光主編:《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頁184-197。
----------,2007。〈族群關係篇〉,收錄於徐正光主編:《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及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389-416。
----------,2008。〈更多元、更團結----建立跨族群對話的多元公民社會〉,《從反抗到重建:國族重構下的臺灣族群運動》。臺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
楊彥杰,2005。〈客家移民臺灣的歷史記憶〉,收錄於陳世松主編:《「移民與客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07-516。
楊國樞,1996。〈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311-325。new window
楊國樞等編,1998。《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臺北:東華書局。new window
----------------,2003。《族群認同與群際關係》。臺北: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楊國鑫,1991。〈客家話在臺灣〉,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頁176-784。
董建宏,2004/12/01。〈客家選票認同淺析與民主進步黨政黨形象〉,《臺灣海外網》,
趙 剛,1989。〈五二○事件:社會學的剖析〉,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11-223。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98。《臺灣客家關係書目與摘要(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1991。《新个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1995。《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台原出版社。
廖咸浩,2000/08。〈一種後臺灣文學的可能〉,《聯合文學》電子版,第190期,
<http://unitas.udngroup.com.tw/web_old/b/200008/storyb4-1.htm>。
劉中民、左彩金、駱素青,2006。《民族主義與當代國際政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
劉幼琍,1997。《客家族群對廣電媒體之使用與滿足調查與評估》。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劉佐泉,1994。〈客家研究“三疑”試釋〉,收錄於謝劍、鄭赤琰主編:《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頁895-905。
劉黃麗娟,2007/9/25。〈不要扭曲比利時〉,《中國時報》,版A15。
劉國深,2002。《當代臺灣政治分析》。臺北:博陽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華宗,2004。《族群衝突與政治整合》。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還月,1995。〈自傲的血統,自卑的民族─臺灣客家族群與信仰的弱小情結〉,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編:《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2001a。《臺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
蔡芬芳,2002。《比利時語言政策》。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蔡采秀,2004。〈以順稱義:論客家族群在清代臺灣成為義民的歷史過程〉,《臺灣史研究》,卷11-1,頁1-41。new window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收錄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縣深坑鄉:揚智文化。new window
謝文華,2002。《客家母語運動的語藝歷程(1987-2001)》。臺北: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世忠,1987。《認同的汙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
----------,2004。《族群人類學的宏觀探索:臺灣原住民論集》。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
謝秀瑜,2007。《歐洲整合趨勢下地區民族主義之發展:加泰隆尼亞地區、法蘭德斯地區、蘇格蘭地區》。嘉義:中正大學政治學系暨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重光,1995。《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9。《海峽兩岸的客家人》。臺北:幼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5。《閩台客家社會與文化》。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謝國斌,2007。〈比利時的族群政治〉,《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4期,頁157-175。new window
謝 劍,2002。〈為有源頭活水來: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1-10。
----------,2003。〈從人類學視野試析客家族群的特徵〉,收錄於《全球客家地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頁2-11。
謝 劍等,2002。《各國族群政策之比較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
謝麗君,1997。《戰後臺灣語言政策之政治分析〈1945-1997〉》。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小明,2008。《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憲政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戴正道,2005。《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組織再造之研究》。臺北: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光伶,2003。《西班牙文化政策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歐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宗立,1994。〈一二二八還我母語運動之回顧〉,收錄於戴興明等編:《客家文化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戴興明等編,1994。《客家文化論叢》。臺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
戴慶廈、董豔,1997。〈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歷史沿革(上)〉,《民族教育研究》,第1996-4期,頁50-57。
--------------------,1997。〈中國少數民族雙語教育的歷史沿革(下)〉,《民族教育研究》,第1997-1期,頁50-61。
鍾孝上,1990/06。〈我對統獨及客家組黨的看法〉,《客家雜誌》,第6期,頁28-37。
----------,1991。〈六堆的開拓與歷史〉,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頁95-101。
鍾春蘭,1991。〈面對強勢文化,客家人何去何從〉,收錄於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新个客家人》。臺北:台原出版社。頁121-126。
鍾國允,2010。〈客家基本法之分析〉,收錄於江明修主編:《客家政治與經濟》。臺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頁49-78。
鍾榮富,2002。〈臺灣各客家次方言的語音差異〉,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425-468。new window
----------,2002a。〈臺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4-1~4-11。
蕭全政,2009/06。〈行政院組織改造的部會架構評議〉,《研考雙月刊》,第33卷第3期,頁44-57。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一個政治哲學的分析〉,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487-509。
蕭新煌,1989。〈臺灣新興社會運動的分析架構〉,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臺灣新興社會運動》。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21-46。new window
----------,2005/06。多元文化社會的族群傳播:剖析一個新典範,《中華傳播學刊》,第7期,頁3-8。
蕭新煌、黃世明,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下)》。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2008。〈臺灣政治轉型下的客家運動〉,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頁157-182。
簡炯仁,1997。《屏東平原的開發與族群關係》。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new window
----------,2000。〈屏東平原客家「六堆」聚落的形成及其社會變遷〉,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頁1-66。
瞿文芳,2001/11。〈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設置之背景說明〉,《國家政策論壇》,第1卷第9期。
瞿海源等主編,2005。《臺灣民眾的社會意向》。臺北市:巨流圖書公司。
譚光鼎、劉美惠、游美惠編著,200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羅勇、潘煒,2005。〈文化與認同----兼論海外客家人的尋根意識〉,收錄於陳世松主編:《移民與客家文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頁517-527。
羅香林,1981。《客家研究導論》。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new window
羅烈師,1999。〈臺灣地區客家博碩士論文述評:1966-1998〉,《客家文化研究通訊》,第2期,頁117-137。
----------,2005/5/26-27。〈當前臺灣客家族群理論的商榷〉,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舉辦:「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桃園中壢。
----------,2006/5/25。〈臺灣地區廿年來客家博碩士論文簡述〉,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站資料:
羅肇錦,1990。《臺灣的客家話》。臺北:台原出版社。new window
----------,1990a。臺灣「客家話」失落的現象〉,《臺灣源流》,第14期,頁124-130。
----------,2000。臺灣「漳州客」的失落與「四海話」的重構〉,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宗教、語言與音樂》。臺北市:中研院民族所。頁267-284。
----------,2002。〈客話祖源的另類思考〉,收錄於賴澤涵主編:《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頁407-424。
羅榮光,1996。〈客家人與臺灣統獨問題〉,《客家雜誌》,第78期,1996-12,頁44。
藍博洲,2002。〈臺灣客家人的歷史戰歌〉,收錄於徐光主編:《徘徊在族群與現實之間》。臺北:正中書局。頁170-183。
關尚仁,2002。〈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客家廣電傳播政策〉,收錄於張維安編輯:《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客委會。頁22-1~22-19。
龐金友,2007。〈族群身分與國家認同: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當代論爭〉,《浙江社會科學》,第2007-4期,頁69-74。


譯著
Anderson, Benedict著,吳叡人譯,2005。《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Babbie, Earl著,李美華等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臺北:時英出版社。
Frognier, Andre-Paul,1995/02。〈比利時—分裂社會中合作的實驗場〉,《問題與研究》,第34卷第2期,頁85-92。
Giddens, A.著,胡宗澤、趙力濤譯,1998。《民族、國家與暴力》。北京:三聯書店。
Guibernau, Montserrat著,周志杰譯,2004。《全球時代的政治社群》。臺北:韋伯文化。
Gurr, Ted Robert & Harff, Barbara著,鄭又平、王賀白、藍於琛譯,2002。《國際政治中的族群衝突》。臺北:韋伯文化。
Hobsbawn, Eric J.著,李金梅譯,2006。《民族與民族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Isaacs, Harold R.著,鄧伯宸譯,2004。《族群》。新店市:立緒文化。
Jauregui, Gurutz著〈譯者不詳〉,2002。〈政治自治與西班牙的民族衝突—巴斯克個案研究〉,收錄於王鐵志、沙伯力主編:《國際視野中的民族區域自治》。北京:民族出版社。
Kivisto, Peter著,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Kymlicka, Will著,劉莘譯,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臺北:聯經。
Lash, Scott & Featherstone, Mike著,張珍立譯,2009。《肯認與差異:政治、認同與多元文化》。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國際。
Lijphart, Arend著,高德源譯,2001。《民主類型》。臺北:桂冠。
-----------------------,張慧芝譯,2003。《多元社會的民主》。新店市:桂冠。
Lipset, Seymour Martin著,張明貴譯,1987。《政治人》。修訂三版,臺北:桂冠。
Manheim, Jarol B. & Rich, Richard C.著,冷則剛、任文姍譯,1998。《政治學方法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Pallaver, Gűnther等箸,杜子信、蔡芬芳譯,200。《族群衝突管理:以南提洛爾、巴斯克及北愛爾蘭為例》。臺北:前衛出版社。
Rex, John著,顧駿譯,1991。《種族與族類》。臺北:桂冠。
Sartori, Giovanni著,雷飛龍譯,2003。《最新政黨與政黨制度》。臺北縣永和市:韋伯文化。
Tully, James著,黃俊龍譯,2001。《陌生的多樣性----歧異時代的憲政主義》。臺北:聯經。


網站
內政部全球資訊網,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全球資訊網,
台中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3944&ctNode=1894&mp=1&ps= 。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花蓮縣政府客家事務局全球資訊網,
屏東縣政府客家事務處全球資訊網,
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全球資訊網,
桃園縣政府客家事務局全球資訊網,
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局全球資訊網,





西文參考書目
Anderson, Benedict,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ed. London: Verso.
Annamalai, E., 2002. “Language Policy for Multilingualis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World Congress on Language Policies, Barcelona, April 18-20.,〈http:// www.linguapax.org/congres/plenaries/annamali.html〉。
Banks, James A., 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 and Boundar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
Beheydt, Ludo, 1995. “The Linguistic Situation in the New Belgium,” in Sue Wright ed., Language in Contact and Conflict: Contrasting Experiences in the Netherlands and Belgium.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pp. 48-64.
Brandes, Stanley, 1991. “Catalan Expressive Culture and Catalan National Identity,” in Milton M. Azevedo ed., Contemporary Catalonia in Spain and Europe.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Brown, Michael E., 1993.“Causes and Implications of Ethnic Conflict,” in Michael E. Brown ed.,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3-26.
Calhoun, Craig, 1997. Nationalis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Christie, Kenneth ed., 1998. Ethnic Conflict, Tribal Politics : A Global Perspective. Curzon Press.
Clark, R. T., 1969. Herder: His Life and Thought.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Cobb, Roger W. and Elder, C. D., 1972. Participation in American Politics: The Dynamic of Agenda-building. Boston: Allyn and Bacon.
Constable, Nicole, 1994. “Hist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akka Identity,” in Chen Chung-Min, Chuang Ying-Chang, and Huang Shu-Min eds., 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pp. 75-89. Taipei: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中研院民族所〉
Covell, Maureen, 1981. “Ethnic Conflict and Elite Bargaining,”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4, no.3, pp. 197-218.
---------------------1985. “Ethnic Conflict, Representation and the State in Belgium,” in Paul Brass ed., Ethnic Groups and the State. New Jersey: Barnes & Nobel Books, pp. 262-302.
--------------------- 1993. “Belgium: The variability of Ethnic Relations,” in John McGarry and Brendan O’Leary eds., The Politics of Ethnic Conflict Regulation: Case Study of Protracted Ethnic Conflicts. London: Routledge, pp. 275-295.
-----------------1993a. “Po1itical Conflict and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in Belg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 pp.65-86.
Davis, C. Thomas, 1997. “Patterns of Identity: Basques and the Basque Nation,” Nationalism & Ethnic Politics. London: Frank Cass, vol. 3, no. 1.
Destatte, Philipe, 1998. “Present-Day Wallonia: The Search for an Identity without Nationalist Mania,” in Kas Deprez & Louis Vos eds., Nationalism in Belgium: Shifting Identities, 1780-199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Dunn, Jr. James A., 1974. “The Revision of the Constitution in Belgium: A Study i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Ethnic Conflict,” The Western Political Quarterly, vol. 27, no. 1, pp. 143-163.
Dyke, Vernon Van, 1979. “The Individual, The State, and Ethnic Communities in Political Theory,” in Donald P. Kommers and Gilburt D. Loescher eds., Human Right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ishler E., 1986, Research Interviewing.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rikson, Erik H. 1959, The Problem of Ego Identity. In Erik H. Erikson, Identity and the Life Cycle,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pp. 101-164.
Esman, Milton J., 1991. “Polit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Ethnic Conflict,” in Joseph V. Montville ed., Conflict and Peacemaking in Multiethnic Societie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pp. 53-64.
---------------------1994. Ethnics Politic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Falter, Rolf., 1998. “Belgium's Peculiar Way to Federalism,” in Kas Deprez & Louis Vos eds., Nationalism in Belgium: Shifting Identities, 1780-1995.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Ferrer, Ferran, 2002. “Languages, Minorities and Education in Spain: the Case of Catalonia,” Comparative Education, (05.2002), vol.36, no.2, (Special No.: 22), pp. 187-197.
Fitzmaurice, John, 1992. “Belgium Paradoxes: the November 1991 Election,”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15, no.4, pp. 178-182.
---------------------- 1999. “Belgium: A Laboratory of Federalism,” in Don MacIver ed., The Politics of Multinational States.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pp. 87-106.
Frowein, J. A. and Ronald Bank, “The Participation of Minorities in Decision-Making Process.” .
Gellner, Ernest, 1983.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Giner, Selvedor, 1984. “Ethnic Nationalism, Centre and Periphery in Spain,” in Christopher Abel and Nissa Torrents eds., Spain-Conditional Democrac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urr, Ted R. and Harff, Barbara, 1994. Ethnic Conflict in World Politics. Boulder: Westview Press.
Hargreaves, John, 2000. Freedom for Catalonia? Catalonia nationalism, Spanish Identity and the Barcelona Olympic Games.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isler, Martin O., 1974. “Institutionalizing Societal Cleavages in a Cooptive Polity: The Growing Importance of the Output Side in Belgium,” in Martin O. Heisler ed., Politics in Europe: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in Some Postindustrial Democracies, pp. 178-220.
-----------------------1991. “Hyphenating Belgium: Changing State and Regime to cope with Cultural Division,” in Joseph V. Montville ed., Conflict and Peacemaking in Multiethnic Societie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pp.177-195.
Herder, J. G., 1969. Herder on Social & Political Culture, tr. & ed. by F. M. Barnar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eywood, Paul, 1995. The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of Spain. London: Macmillan.
Hobsbawm, Eric J., 1992.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 Programme, Myth, Reality. 2n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Isaacs, Harold R., 1975. “Basic Group Identity: The Idols of the Tribe,”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 Moynihan eds., Ethnicity: Theory and Pract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eating, Michael, 1996. Nations Against the State, The New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in Quebec, Catalonia and Scotlan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Kellas, James G., 1991.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Koenig, Louis W., 1986 An Introduction to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Kymlicka, Will, 1989. 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 Multiculturalism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5a. ed. 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Finding Our Way: Rethinking Ethnocultural Relations in Canad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ed. Citizenship in Diverse Societ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olitics in the Vernacular: Nationalism, Multiculturalism, and Citizenshi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eonard, Dick, 1989. “The Belgium General Election of 13 December 1987,” Electoral Studies, vol.8, no.2, pp. 157-162.
Lijphart, Arend, 1977. Democracy in Plural Societies: A Comparative Explor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Power-Sharing Approach,” in Joseph V. Montville ed., Conflict and Peacemaking in Multiethnic Societies. New York: Lexington Books. pp. 491-509.
MacIver, Don, 1999. “States and Ethnic Pluralism,” in Don MacIver ed.,, The Organizational Basis of Politic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Mar-Molinero, Clare, 1997. The Spanish-Speaking World: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inguistic Issues. N.Y.: Routledge.
Mees, Ludger, 2003. Nationalism, Violence and Democracy—the Basque Clash of Identities. Bilbao: 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
Medrano, Juan Díez, 1994. “Patterns of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ism: Basque and Catalonia Nationalism before the Spanish Civil War,” Theory and Society. (Aug. 1994), vol.23, no.4, pp. 541-569.
------------------------- 1995. Divided Nations: Class, Politic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Basque Country and Catalonia.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Morata, Francesc, 1995, “Spanish Region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in Barry Jones and Michael Keating,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Regions, Oxford: Clarendon Press.
Mughan, Anthony, 1979. “Modernization and Ethnic Conflict in Belgium,” Political Studies, vol. 27, no.1, pp.21-37.
Murphy, Alexander, 1995. “Belgium’s Regional Divergence: Among the Road to Federation,” in Graham Smith ed., Federalism: The Multiethnic Challenge. London: Longman, pp.73-100.
Nash, Mary, 2000. “Towards a New Moral Order, National Catholicism, Culture and Gender,” in Jose Alvarez Junco and Adrian Shubert eds., Spanish History Since 180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rlinger, Eric A., 1972. Conflict Regulation in Divided Societies. Cambridge: Harvard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ffairs.
Parekh, B., 2000.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London: Macmillan Press.
Renan, Ernest, 1994. “Qu'est-ce qu'une nation?”in John Hutchinson and Anthony D. Smith eds., Nationalis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Rodgers, Eamonn ed., 1999, 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Spanish 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Rothchild, D., 1986. “Hegemonic Exchange: an Alternative Model for Managing Conflict in Middle Africa,” in D. L. Thompson & D. Rothchild eds., Ethnicity,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Boulder: Lynne Rienner.
Rudolph, Joseph R., 1989. “Belgium: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Territorial Accommodation,” in Joseph R. Rudolph, Jr. and Robert J. Thompson eds., Ethnoterritorial Politics, Policy, and the Western World. Colorado: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 Inc., pp. 91-113.
Ryan, Stephen, 1995.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rookfield: Dartmouth Publishing Company Ltd.
Smith, Anthony D., 1986. The Ethnic Origins of Nations.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Ltd.
------------------------ 1991. National Identity. Reno, Nevada: University of Nevada Press.
------------------------ 1993. “The Ethnic Sources of Nationalism,” in Michael E. Brown ed.,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7-41.
------------------------ 1993a. “The Nation: Invented, Imagined, Reconstructed?” in Marjorie Ringrose and Adam J. Lerner eds., Reimaging the N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1998.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A Critical Survey of Recent Theories of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New York: Routledge.
Stavenhagen, Rodolfo, 1996. Ethnic Conflicts and the Nation-Stat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Tamir, Yael, 1993. Liberal Nationalism.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 1993. Reconciling the Solitudes: Essays on Canadian Federalism and Nationalism. Montreal & Kingst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 1994.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in Amy Gutmann ed., 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5-73.
------------------- 1995.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97. “Nationalism and Modernity,” in Robert McKim and McMaham eds., The Morality of Nation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31-55.
Tully, James, 1995. Strange Multiplicity: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Age of Diversi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ber, Max, 1958. From Max Weber: Essays in Sociology. translated, edited,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Hans H. Gerth and C. Wright Mill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lsh, David, 1993. “Domestic Politics and Ethnic Conf1ict,” in Michael E. Brown ed., Ethnic Conflict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43-60.
Witte, Els, 1992. “Belgium Federalism: Towards Complexity and Asymmetry,” West European Politics, vol.15, no.4, pp. 95-117.
Witte, Els. & Harry Van Velthoven, 1999. Language and Politics: the Situation in Belgium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Balans: VUB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ris Marion, 1990.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4.
-----------------------1995. “Polity and Group Difference: A Critique of the Ideal of Universal Citizenship,” in Ronald Beiner ed., Theorizing Citizenship.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p. 175-207
----------------------- 2001. “Equality of Whom ? Social Group and Judgment of Injustice,”
Zolberg, Aristide, 1978. “Belgium,” in Raymond Grew ed., Crises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u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99-138.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