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清代地方文官制度研究-以臺灣為例
作者:王雲洲
作者(外文):Yun-Zhou Wang
校院名稱: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學研究所
指導教授:許雪姬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文官臺灣道臺灣知府廳縣佐貳官PrefectureCircuitscivilDistrictssubprefectur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103
臺灣自康熙二十二年(1683)平定鄭氏後,隔年即設一府三縣(臺灣府、鳳山縣、臺灣縣、諸羅縣)治理臺灣,在文官部分,府、縣之上尚設有「道」來監督臺灣的府、廳、縣各級文官。此外,康熙末期至乾隆後期,清廷還固定派遣巡臺御史前來稽查臺灣。此為清代臺灣光緒前大致的文官體系。在光緒初期,臺灣行政區再次析分,增加府、縣行政單位,更規定福建巡撫需半年駐臺,臺灣的重要性大為提高。中法戰爭後,臺灣建省成為清朝唯一的海外省區,重要性不言可喻,直至臺灣割日前,臺灣始終是清廷關注焦點之一。
臺灣建省前,最高文、武為道員與總兵,但清廷對此文武二員仍存疑慮,除福建督、撫遙制外,早期派巡臺御史固定巡視臺灣,其後因效果不彰逐漸式微。巡臺御史停派後,改由福建文、武大員輪流來臺巡察;如有大事發生,更會派遣欽差大臣來臺處理;光緒初期福建巡撫尚須半年駐臺。以上皆為加強控制臺灣的政策之一。
清廷對臺灣的治理,不能說沒有用心,各項制度的設計與權責的賦與,都盡量能符合治理臺灣的需求。但理論與實際總有落差,難脫「人治主義」下產生的缺失,故許多因地制宜的政策與措施,雖立意良善,如能確實秉公執行,應能達到不錯的統治效果,但實際卻非如此。畢竟在龐大的帝國行政機器運作下,許多螺絲無法栓緊,臺灣位處海外,應屬螺絲嚴重鬆脫的地方,才會造成民變不斷、吏治不良的難治地區。
In 1683, the Qing government conquered Zheng Chenggong government, the Qing government in 1864 began to set up a Prefecture and three Districts in Taiwan.In addition, set the "Military Defense Circuits" to monitor all of Taiwan''s civil service. Starting from 1721, has been to the late Emperor Qianlong, the Qing government sent Investigating Censor Inspector of Taiwan to monitor officials at all levels in Taiwan. This is before the Emperor Guangxu, the Qing Dynasty Taiwan general civil service system. Starting from 1875, Taiwan''s administrative once again re-mix, increase the number of Prefecture and Districts, also Fukien Governor must have a six months in Taiwan handling public, Taiwan''s status greatly improved. In 1885, Taiwan set to change as a Province, a more important position until 1895 before Taiwan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Qing government''s rule in Taiwan,the Qing government made a lot of governance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system design approach, giving officials th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s much as possible with the management of Taiwan''s needs. However,Policy of the rule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officials of the actual management in Taiwan,there are always some gaps, resulting in a lot of shortcomings, many policies are in line with Taiwan''s policies and measures, although a good rule of policy, if the Taiwan government officials can do to implement policies, should be able to to obtain a good rule of results, but in fact are not. After all, the Qing government in the massive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there is no way to really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y of Taiwan is located overseas, often really difficult to monitor, will continue to cause mutiny, official corruption refractory region.
一、檔案、奏摺

〈內閣大庫檔案〉,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內閣題本刑科婚姻命案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聯合圖書館藏微卷。
〈淡新檔案〉,1776~1895,台灣大學圖書館特藏組。
〈軍機處檔案〉,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丁日昌,《丁中丞政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中研院史語所編,《明清史料》,戊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
中研院史語所編,《明清史料》,己篇,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57年。
王元穉,《甲戌公牘鈔存》,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九種。
仁和琴川居士編,《皇清奏議》,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北京天龍長城文化藝術公司編,《清代臺灣檔案史料全編》,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年。
左宗棠,《左文襄公奏牘》,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八種。
沈葆楨,《福建臺灣奏摺》,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種。new window
佚名輯,《籌議臺灣事宜奏摺》,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
佚名輯,《臺灣道任內剿辦洋匪蔡牽賽將軍奏稿》,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佚名輯,《臺灣道任內剿辦逆匪蔡牽賽督撫等奏稿》,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
佚名輯,《乾隆間福康安奉命往剿臺灣林爽文莊大田之亂上諭匯鈔殘本》,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
佚名,《福建沿海航務檔案》,臺灣文獻匯刊第五輯。
定長,《撫閩奏稿》,北京:新華書店,2006年。
吳贊誠,《吳光祿使閩奏稿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三一種。
洪安全總編,《清宮月摺檔臺灣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4年。
洪安全總編,《清宮諭旨檔臺灣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6年。
洪安全總編,《清宮洋務檔始末臺灣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年。
洪安全總編,《清宮宮中檔奏摺臺灣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01年。
洪安全總編,《清宮臺灣巡撫史料》,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2006年。
姚瑩,《東溟奏稿》,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九種。
徐炘,《吟香書室奏疏》,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清世宗御批,鄂爾泰、張廷玉奉敕編,《雍正硃批諭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5年。
陳雲林總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明清臺灣檔案彙編》,台北:遠流出版社,2006年。
臺灣史料集成編輯委員會編,《清代臺灣關係諭旨檔案彙編》,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年。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欽定平定臺灣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附錄一》,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九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甲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三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丙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六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丁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戊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九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己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庚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辛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五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壬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七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案彙錄集》,癸集,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物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人事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七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債權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九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私法商事編》,臺灣特產叢刊第九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海防檔》,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淡水廳築城案卷》,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劉銘傳撫臺前後檔案》,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六種。
臺灣商務印書館編,《道咸同光四朝奏議》,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1970年。
劉銘傳,《劉壯肅公(省三)奏議》,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種。
劉璈,《巡臺退思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種。
覺羅勒德洪,《大清聖祖仁(康熙)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世宗憲(雍正)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高宗(乾隆)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仁宗(嘉慶)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宣宗成(道光)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文宗顯(咸豐)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穆宗純(同治)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覺羅勒德洪,《大清德宗景(光緒)皇帝實錄》,台北:華文書局,1964年。

二、專著

(甲)官書、地方志、輿圖
不著編者,《欽定吏部則例》,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年。
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三種。
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六種。
允祿等,《大清會典》(雍正朝),台北:成文出版社,1995年。
文孚,《欽定六部處分則例》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仇德哉主修,《雲林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托津,《欽定大清會典》(嘉慶朝),台北:文海出版社,1991年。
伊桑阿等,《大清會典》(康熙朝),台北:成文出版社,1993年。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一種。
沈之奇,《大清律輯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沈茂蔭,《苗栗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九種。
李丕煜,《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四種。
金鋐,《康熙福建通志臺灣府》,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林文龍,《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九‧人物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8年。
林焜熿,《金門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八○種。
林豪,《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四種。
明誼修、張岳松纂,《瓊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據光緒十六年補刊本影印。
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六種。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一種。
周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六種。
周凱,《廈門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五種。
胡傳,《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一種。
柯培元,《噶瑪蘭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二種。
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種。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五種。
素爾訥等,《欽定學政全書》,台北:文海出版社,1968年。
夏獻綸,《臺灣輿圖》,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五種。new window
連橫,《臺灣通史》,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八種。
徐景熹等,《福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倪贊元,《雲林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七種。
清高宗敕撰(殿本),《清朝通典》,台北:新興書局,1963年。
盛康輯,《皇朝經世文續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麥仲華輯,《皇朝經世文新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年。
張壽鎬編,《皇朝掌故彙編》,台北:文海出版社,1964年。
屠繼善,《恆春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五種。
崑岡總裁,《欽定大清會典》(光緒朝),台北:中文書局發行,1963年。
崑岡總裁,《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光緒朝),台北:中文書局發行,1963年。
郭海鳴、王世慶,《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行政篇》,南投:省文獻會,1954年。
陳慶鏞,《籀經堂類稿》,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
陳朝龍,《新竹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五種。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六種。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二種。
陳淑均,《噶瑪蘭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
陳衍,《臺灣通紀》,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種。
陳壽祺,《福建通志》,台北:華文出版社,1968年。
曾迺碩,《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七‧政治志法制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0年。
黃純青、林熊祥主編,《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建置篇》,南投:省文獻會,1958年。
黃六鴻,《福惠全書》,收錄於《官箴書集成》,冊三,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黃家鼎,《校補泉州府馬巷廳志》,台北:福建同安縣同鄉會,1986年。
彭衍堂,《龍巖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職官印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東州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福建通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八四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一統志臺灣府》,臺灣文獻叢刊第九○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初海疆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五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淡水廳築城案卷》,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府輿圖纂要》,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土地制度考查報告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四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地輿全圖》,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八五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福建省例》,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九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季臺灣洋務史料》,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八種。
臺北市文獻會,《臺北市要覽》,臺北:北市文獻會,1953年。
趙爾巽,《清史稿校註》,台北:國史館,1986年。
蔡振豐《苑裏志》,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八種。
諸家,《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五種。
諸家,《臺灣輿地彙鈔》,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六種。
蔣毓英,《臺灣府志》,南投:省文獻會,1985年。
蔣元樞,《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三種。
劉枝萬等,《南投縣志稿》,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同胄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社會教育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劉寧顏總纂,《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六文教志‧學校行政,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4年。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四種。
鄭用錫,《淡水廳志稿》,南投:省文獻會,1998年。
鄭翹松,《永春縣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年。
鄭喜夫主編,《重修臺灣省通志》,卷八‧職官志,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3年。
鄭鵬雲、曾逢辰,《新竹縣志初稿‧新竹縣制度考》,臺灣文獻叢刊第六一、一○一種合訂本。
薛志亮,《續修臺灣縣志》,台北:武陵出版社,1999年。
薛紹元,《臺灣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三○種。
戴炎輝、蔡章麟纂,《臺灣省通志稿》,政事志.司法編,南投:省文獻會,1955年。
繆晉編修,《欽定大清會典》(乾隆朝),收入《欽定四庫全書薈要.史部第一一二冊》,台北:世界書局,1988年。
薛凝度,《雲霄廳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7年。
謝金鑾,《續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

(乙)、文集、筆記、雜著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七種。
丁紹儀,《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種。
丁宗洛,《陳清端公年譜》,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七種。
不著編者,《安平縣雜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二種。
方大湜,《平平言》,收錄於《官箴書集成》,冊七,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六十七,《使署閒情》,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二種。new window
六十七,《番社采風圖考》,臺灣文獻叢刊第九○種。
尹士俍,《臺灣志略》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年。
必麒麟著、陳逸君譯述,《歷險福爾摩沙》,台北:原民文化,2000年。
西周生,《醒世姻緣傳》,台北:臺灣古籍出版社,2006年。
朱景英,《海東札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種。
朱仕玠,《小琉球漫誌》,臺灣文獻叢刊第三種。
江日昇,《臺灣外紀》,臺灣文獻叢刊第六○種。
吳德功《戴施兩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七種。
吳子光,《臺灣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六種。
吳大廷,《小酉腴山館主人自著年譜》,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九七種。
沈葆楨,《沈文肅公牘》,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
李鴻章,《李文忠公(鴻章)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李元春,《臺灣志略》,臺灣文獻叢刊第十八種。new window
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台北:文海出版社,1967年。
周凱,《內自訟齋文選》,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二種。
林豪,《東瀛紀事》,臺灣文獻叢刊第八種。
林樹海,《歗雲山人文鈔》,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
林葆恆編,《閩縣林侍郎(紹年)奏稿》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
季麒光,《蓉洲詩文稿選輯‧東寧政事集》,香港:人民出版社,2006年。
胡建偉,《澎湖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九種。
胡傳,《臺灣日記與稟啟》,臺灣文獻叢刊第七一種。
洪棄生,《寄鶴齋古文集》,南投:省文獻會,1993年。
思痛子,《臺海思慟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
郁永河,《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四種。
姚瑩,《中復堂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
姚瑩,《東槎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七種。
唐贊袞,《臺陽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三○種。
徐棟輯,《牧令書》,收錄於《官箴書集成》,冊七,合肥:黃山書社,1997年。
徐宗幹,《斯未信齋文編》,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七種。
徐宗幹,《斯未信齋雜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九三種。
陳盛韶,《問俗錄》,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7年。
陳池養,《慎余書屋詩文集》,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
陳璸,《陳清端公文選》,灣文獻叢刊第一一六種。
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二筆、三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許南英,《窺園留草》,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七種。
曹士桂,《宦海日記校注》,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賀長齡、魏源編,《清經世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程榮春,《泉州從政紀略》,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
黃叔璥,《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第四種。
黃叔璥,《南征紀程》,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
張嗣昌,《巡臺錄》,香港:人民出版社,2005年。
張師誠,《一西自撰年譜》,臺灣文獻匯刊第六輯。
董天工,《臺海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二九種。
楊廷理,《知還書屋詩鈔》,南投:省文獻會,1996年。
葛士濬輯,《皇朝經世文續篇》,台北:文海出版社,1980年。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文獻叢刊第四六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兵備手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二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季申報臺灣紀事輯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四七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重修臺灣各建築圖說》,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三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平臺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六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同治甲戌日兵侵台始末》,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經世文編選錄附錄一、二》,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二九種。
臺灣慣習研究會著、臺灣省文獻會編譯,《臺灣慣習紀事》,南投:省文獻會,1984 年。
蔡青筠,《戴案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六種。
蔡申之等,《清代州縣四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5年。
蔡廷蘭,《海南雜著》,臺灣文獻叢刊第四二種。
蔣鏞,《澎湖續編》,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一五種。
鄧傳安,《蠡測彙鈔》,臺灣文獻叢刊第九種。
蔣師轍,《臺游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六種。
諸家,《臺灣雜詠合刻》,臺灣文獻叢刊第二八種。
諸家,《割臺三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五七種。
諸家,《臺灣遊記》,臺灣文獻叢刊第八九種。
諸家,《海濱大事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三種。
諸家,《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灣文獻叢刊第三○九種。
德福,《閩政領要》,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
劉家謀,《觀海集》,南投:省文獻會,1997年。
鄭光策,《西霞文鈔》,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
蕭奭,《永憲錄》,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謝金鑾,《二勿齋文集》,臺灣文獻匯刊第四輯。
羅大春,《臺灣海防並開山日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三○八種。
藍鼎元,《平臺紀略》,臺灣文獻叢刊第一四種。

(丙)、碑碣、古文書
岸裡大社文書編輯出版委員會編,《岸裡大社文書》,台北:臺灣大學,1998年。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教育碑記》,臺灣文獻叢刊第五四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職官印錄》,臺灣文獻叢刊第七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中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一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臺灣文獻叢刊第二一八種。
臺銀經濟研究室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報告書》,臺灣文獻叢刊第一五二種。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編藏,〈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一,《臺灣文獻》,34卷一期(1983.3),頁89~114。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編藏,〈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二,《臺灣文獻》,34卷二期(1983.6),頁99~178。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編藏,〈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四,《臺灣文獻》,34卷四期(1983.12),頁167~191。
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編藏,〈臺灣中部地方文獻資料〉,五,《臺灣文獻》,35卷一期(1984. 3),頁87~152。

(丁)、近人專著
尹章義,《臺灣開發史研究》,台北:聯經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尹全海,《清代渡海巡台制度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
王志明,《雍正朝官僚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宏斌,《清代前期海防:思想與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8年。new window
古鴻廷,《清代官制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1999年。new window
艾永明,《清朝文官制度》,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
艾馬克著、王興安譯,《十九世紀的北部臺灣–晚清中國的法律
與地方社會》,
台北:播種者文化有現公司,2003年。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中譯本),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1年。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
那思陸,《中國審判制度史》,台北:正典出版文化,2004年。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1998年。
林慶元,《黃叔璥傳》,南投:省文獻會,1998年。
林玉茹,《清代臺灣港口的空間結構》,中和:書品文化,1996年。new window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出版社,2006年。new window
周憲文,《臺灣經濟史》,台北:明文書店,1980年。
柯志明,《番頭家》,台北:中研院社研所,2001年。
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徐炳憲,《清代知縣執掌之研究》,台北:東吳大學,1974年。
唐瑞裕,《清代吏治探微(二)》,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真水康樹主編,《明清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莊英章,《林圯埔–一個臺灣市鎮的社會經濟發展史》,台北:中研院民族所,1997年。new window
陳特向,《中國之臺灣》,收錄於《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冊七六,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陳澤主編,《臺灣先賢先烈專輯(第三輯)》,南投,省文獻會,1978年。
臺灣省文獻會編印,《臺灣近代史‧政治篇》,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95年。
許雪姬,《北京的辮子: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new window
許雪姬,《滿大人的最後二十年–洋務運動與建省》,台北:自立晚報,1993。new window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87年。new window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
許毓良,《清代臺灣軍事與社會》,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年。
陶希聖,《清代州縣衙門刑事審判制度及程序》,台北:食貨出版社,1972年。
張德澤,《清代國家機關考略》,北京:學苑出版社,2006年。
張勝彥,《南投開拓史》,南投:南投縣政府,1984年。
張勝彥,《清代臺灣廳縣制度之研究》,台北:華世出版社,1993年。new window
張偉仁輯著,《清代法制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83年。
程幸超,《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湯熙勇,〈清代臺灣文官的任用方法及其相關問題〉,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 所專題選刊,1988年。
湯熙勇,〈臺灣建省後之文官任用問題(1887~1895)〉,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專題選刊,1988年。
傅宗懋,《清制論文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
滋賀秀三等著,《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
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1995年。new window
楊啟樵,《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新店:源流出版社,1983。
蔡蔚群,《教案:清季臺灣的傳教與外交》,台北:博揚文化,2000年。
劉子揚,《清代地方官制考》,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
劉克襄著,《外國旅行者所見的臺灣-深入陌生地》,台北:自立晚報,1993年。
戴炎輝,《清代台灣之鄉治》,台北:聯經出版社,1998年。
織田萬,《清國行政法汎論》,台北:華世出版社,1979年。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2年。new window
蘇同炳,《劉璈傳》,南投:省文獻會,1996年。

(戊)、工具書
安倍明義著、譯者不明,《臺灣地名研究》,台北:武陵出版社,1996年。
李鵬年、劉子揚、陳鏘儀,《清代六部成語詞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
邱遠猷主編,《中國近代官制辭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洪敏麟,《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一、二冊,南投:臺灣省文獻會,1984年。

三、碩博論文與期刊論文

王雲洲,〈清代臺灣北路理番同知研究(1766~1888)〉,台北:政大歷史所碩論,2004年。
吳正心,〈清代廳制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所碩論,1995年。
吳幅員,〈臺灣冤錄–林文明案叢輯〉,《臺北文獻》,直字55、56期合刊(1981.6):頁55~120。new window
杜家驥,〈清代官員選任制度論述〉,《清史研究》,1995年第2期(1995. 6):頁9~19。
何孟興,〈清初巡臺御史制度之研究〉,台中:東海歷史所碩士論文,1989年。
金鑠,〈清代臺灣文官制度之研究〉,《成功大學歷史學報》,4期(1977):頁1~39。new window
施志汶,〈清康雍乾三朝的治臺政策〉,台北:師大歷史所博論,2001年。new window
烏云格日勒,〈略論清代內蒙古的廳〉,《清史研究》,1999年第3期(1999.9):頁99~104。
張舜華,〈臺灣官制中「道」的研究〉,台北:台大歷史所碩論,1980年。
張勝彥,〈清代台灣廳縣之建置與調整〉,《史聯雜誌》,22期(1993.6):頁28~56。
張勝彥,〈清代台灣知縣制度之研究〉,《臺灣文獻》,44卷2、3期(1993.9):頁85~131。new window
張勝彥,〈清代台灣廳制史研究[一]〉,《台灣風物》43卷2期(1993.6):頁37~67。
張勝彥,〈清代台灣廳制史研究[二]〉,《台灣風物》43卷3期(1993.9):頁13~43。
張勝彥,〈清代台灣廳制史研究[三]〉,《台灣風物》,43卷4期(1993.12):頁35~111。
張勝彥,〈清代台灣之廳制-以淡水廳為例〉,《臺灣史研究》,5卷1期(1998.6):頁1~46。new window
張守真,〈康熙領台時期鳳山縣治設置問題探討〉,《高縣文獻》,11期(1991.11):頁191~211。
張研,〈清代市鎮管理初探〉,《清史研究》,1999年第1期(1999.3):頁39~52。
莊金德,〈巡臺御史的設置與廢止〉《臺灣文獻》,16卷1期(1965.3):頁53~77。
陳祺助,〈清代臺灣縣丞與巡檢設置研究〉,《高市文獻》,8卷1期(1995. 7):頁2~98。
陳文達,〈彰化縣建置〉,《臺灣文獻》,35卷2期(1984.9):頁51~137。new window
陳韻竹,〈從制度層面對清代臺灣總兵官的再析論〉,《臺灣文獻》,57卷3期(2006.9):頁164~193。new window
許雪姬,〈福建臺灣建省的研究〉,《政大歷史學報》,3期(1985.3):頁193~242。
許雪姬,〈興泉永道與臺灣的關係〉,《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2期(1981.5): 91~101。new window
滋賀秀三,〈清代州縣衙門訴訟的若干研究心得–以淡新檔案為史料〉,收錄於《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八卷法律制度,北京:中華書局,1992:頁522~546。
湯熙勇,〈清初道員的任用及其相關問題〉,《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卷1期(1993.12):頁269~301。new window
湯熙勇,〈清代巡臺御史夏之芳的事蹟(1728~1729)〉,收錄於《臺灣史研究論文集》,台北: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8年:頁1~60。
湯熙勇,〈清代臺灣知縣的調用方法及其對吏治的影響〉,《高市文獻》,1卷3期(1988.12):頁1~49。
黃昭仁,〈清代臺灣知府的研究〉,台中:東海歷史所碩論,1995年。
黃立惠,〈清代臺灣吏役之研究〉,台北:師大歷史所碩論,1999年。
黃智偉,〈統治之道-清代臺灣的縱貫線〉,台北:台大歷史所碩論,1999年。
黃宗智,〈國家與社會之間的第三領域〉,收入甘陽主編,《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5年):頁71~95。
詹德隆,〈臺北設府與淡水、新竹兩縣分治〉,《史聯雜誌》,15期(1989.12):頁2~15。
楊秀雅,〈清代大甲地區的發展與街市的形成〉台北:政大歷史所碩論,2001年。
劉錚雲,〈《清史稿‧地理志》失載廳縣補遺〉,《大陸雜誌》,87卷4期(1993. 10):頁1~3。
劉淑芬,〈清代臺灣的築城〉,《高雄文獻》,11、12期合刊(1985.3):頁40~59。
劉淑芬,〈清代鳳山縣城的營建與遷移〉,《高雄文獻》,20、21期合刊(1985.1):頁2~46。
蘇同炳,〈清乾隆時臺灣各廳縣衙門的組織與職掌研究〉,《臺北文獻》,直字55、56期合刊(1987.6):頁9~53。

日文部分

不著編者,〈臺灣鹿港風俗一班〉,臺大圖書館特藏組,未出版。
白井新太郎,《臺灣清時の司法制度》,臺北帝國大學圖書,臺大圖書館特藏組。
伊能嘉矩,《臺灣文化志》,上冊,東京:刀江書院,昭和三年發行。
臺灣舊慣調查會,《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第一卷(上、中、下),台北:南天出版社,1996年。
臺南州共榮會編纂,《南部臺灣誌》,台北:南天書局,1994年。
臨時臺灣土地調查局編,《大租取調書附屬參考書》,台北:日日新報社,明治三十七年。

西文部分

John Robert Shepherd.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台北:南天書局,1995年台一版。

G,William.Skinner.In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of Press. 1977.

Mark , A. Allee. Law and Loca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台北:南天出版社,1997年台一版。

Tung Tsu–Chu.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Stanford University of Press. 1969.
網路資源
http://richter.pixnet.net/blog/post/22696692
http://www.qdm.ks.edu.tw/qdmart/new_page_5.htm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