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李漁傳奇的淨丑藝術
書刊名:成大中文學報
作者:高美華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Kao, Mei-hua
出版日期:2016
卷期:52
頁次:頁155-199
主題關鍵詞:李漁傳奇淨丑作戲游戲Li YuChuanqiJing ChouPlayactingYou Xi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7
  • 點閱點閱:67
期刊論文
1.汪詩珮(2010)。文心百變與經典轉化:從《荊釵記》到《比目魚》。民俗曲藝,167,221-27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高美華(2011)。歡喜心,游戲筆:李漁「游戲神通」的理念內涵與精神內蘊。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8,297-32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萍(1996)。論李漁戲劇人物塑造的審美特性。玉溪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2(5),396-39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淑萍(2012)。李漁戲曲理論與創作實踐的遊戲概念(碩士論文)。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黃峻宏(2009)。明代傳奇中的丑腳及其俳優精神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漁(1992)。十二樓。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李漁(1992)。笠翁一家言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李漁(1992)。笠翁傳奇十種。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李漁(1992)。笠翁傳奇十種。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李漁(1992)。無聲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安葵、何玉人(2005)。崑曲創作與理論。春風文藝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孫柏(2002)。丑角的復活--對西方戲劇文化的價值重估。上海: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娜吉亞•羅絲(1992)。小丑的創造藝術--完形學派的自我治療。台北市:生命潛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漢斯-格奧爾格.迦達默爾、洪漢鼎(2007)。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漁(1992)。閒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胡忌(2008)。宋金雜劇考。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敬(1993)。清徽學術論文集。臺北: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林鶴宜(20030000)。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陸萼庭(20050000)。清代戲曲與崑劇。臺北:國家。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