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論中國經典註釋傳統中的「疏不破注」說--以《論語義疏》一至五篇為例
書刊名:有鳳初鳴年刊
作者:邵吉辰
出版日期:2016
卷期:12
頁次:頁111-130
主題關鍵詞:皇侃論語義疏疏不破注注疏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142
  • 點閱點閱:15
皇侃的《論語義疏》,自清朝從日本回流至中國,早已成為了經學研究討論的熱點。作為僅存的南北朝時期、經學一統化之前的「義疏」,《論語義疏》已成為了解古代「疏」學的第一入口。《論語義疏》在詮釋的過程中是否體現了「疏不破注」的傳統學術原則?這個問題雖然已有一些學者進行討論,但數量不多,討論也還可更加廣泛和深入。 「疏不破注」這一學術原則,是否在古代經典注疏中都被遵守,是很值得探討的。從文獻上看,「疏不破注」是一個後來學者預設的立場。這種立場是否具有普遍性?《論語義疏》給了我們一個早期經學的視域,結合《五經正義》和其他學者的研究,可以從對「疏不破注」的探討中探知古代經典詮釋史的演變情況。 本文首先從古代經典的注釋題材談起,探討注和疏的由來,以及「疏不破注」一詞的來源與背後隱含的經典本義觀,藉助文獻分析其歷史語境和可靠性;然後以《論語集解》《論語義疏》的序和體例來看「疏不破注」之說是否可靠。本文之重點,則是以《論語義疏》第一至五篇為具體討論對象,通過對經、注、疏三者的爬梳,探討其中的思想同異。同時,結合前人的研究,加以佐證和說明。最後,既用直觀分析,又參考統計學方法,對《論語義疏》本身是否「疏不破注」得出以下結論:以絕對數而言,皇侃《論語義疏》破注的地方相當多。但是在比例上來看,其實並不算高。如果從作者的意圖來看,許多地方的破注並不是有意的,而是出於解釋時候的不小心。由此可見,「疏不破注」雖是一個後人預設的立場,但也是前代學者皇侃試圖牢牢遵守的。往根源處說,這種遵守又和古人的尊經觀念以及經典的本義觀密切相關。「疏不破注」或許確實存在,不是後人沒來由的杜撰。但需要謹慎的是,如今所能見的疏體的解經著作數量極少,而且必然會有許多不那麼「疏不破注」的作品被歷史淘汰。所以,對於古人是否能嚴格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則,還是應該保持一種闕疑的態度。即便如《論語義疏》這樣的作品,在實際詮釋中,也會有「疏破注」的現象發生。所以可以合理地推測,事實上大概沒有哪一部疏、哪一個詮釋者能完全遵照這種理想化的原則。
期刊論文
1.宋鋼(2005)。《論語義疏》「疏亦破注」舉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2),18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唐明貴(2004)。皇侃《論語義疏》探微。齊魯學刊,2004(3),91-9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宋鋼(2006)。《論語義疏》產生的原因與背景。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4(6),104-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皮錫瑞(1974)。經學歷史。臺北:河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何晏、邢昺、朱漢民、張豈之、李學勤(2000)。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戴君仁(1974)。梅園論學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阮元。揅經堂集‧一集。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皇侃、徐望駕(2009)。論語集解義疏。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班固(1962)。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立。公羊義疏。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胡培翬。研六室文鈔‧補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錢基博(2011)。經學通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威熊(19880000)。中國經學發展史論。臺北:文史哲。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牟潤孫(1990)。注史齋叢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姚思廉(1973)。梁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毛亨、鄭玄、孔穎達、龔抗雲、李傳書、胡漸逵、肖永明、夏先培、劉家和(2000)。毛詩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