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快慢與虛實之間--新寶島康樂隊歌詞中溝通媒介的敘述認同
書刊名:東吳中文學報
作者:劉建志
作者(外文):Liu, Chien Chih
出版日期:2022
卷期:44
頁次:頁243-279
主題關鍵詞:新寶島康樂隊流行歌曲類比數位溝通媒介New Formosa BandPop songsAnalogyDigitalCommunication medium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2
  • 點閱點閱:0
期刊論文
1.江文瑜、邱貴芬(19970700)。查某儂嘛要抓狂--當代臺語流行女歌的後殖民女性主義詮釋與批判。中外文學,26(2)=302,23-4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江文瑜(19960700)。從「抓狂」到「笑魁」--流行歌曲的語言選擇之語言社會學分析。中外文學,25(2)=290,60-8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孫大川(20081200)。身教大師BaLiwakes(陸森寶)--他的人格、教養與時代。臺灣文學學報,13,93-15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劉建志(2012)。當代國語流行歌曲創作及相關問題之研究--90年代迄今之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建志(2018)。認同與權力--當代臺灣創作型歌手流行歌曲研究(1980迄今)(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陳介玄(1989)。韋伯論:西方社會的合理化。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吉見俊哉、李尚霖(2013)。「聲」的資本主義:電話、RADIO、留聲機的社會史。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Williams, Raymond(1978)。Marxism and Literature。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4.曾慧佳(1998)。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Frith, Simon、Straw, Will、Street, John、蔡佩君、張志宇(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商周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Benjamin, Walter、張旭東、王斑(2012)。啟迪:本雅明文選。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逢振(2000)。文化研究。揚智文化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吉見俊哉、蘇碩斌(2009)。媒介文化論:給媒介學習者的15講。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Sturken, Marita、Cartwright, Lisa、陳品秀、吳莉君(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臉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廖炳惠(2003)。關鍵詞200。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明璁(2015)。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Langer, Susanne Katherina、劉大基、傅志強、周發祥(1991)。情感與形式。商鼎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馬世芳(2014)。耳朵借我。新經典圖文傳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綺貞(2016)。瞬:陳綺貞歌詞筆記。啟動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振家、陳容姍(2017)。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臉譜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Bennett, Andy、孫憶南(2004)。流行音樂的文化。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鄭毓瑜(20170000)。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麥田。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Storey, John、張君玫(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何穎怡(1994)。臺灣的聲音。水晶有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姚謙(2018)。我們都是有歌的人:回不去的那些年、回得去的這些歌。聯合文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張穎(2018)。我喜歡思奔,和陳昇的歌:寫在歌詞裡的十四堂哲學課。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陸穎魚(2016)。抓住那個渾蛋。一人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Levitin, Daniel J.、黃珮玲、謝雯伃(2016)。大腦超載時代的思考學。八旗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Byrne, David、陳錦慧(2015)。製造音樂。行人文化實驗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Sax, David、周佳欣(2017)。老派科技的逆襲。行人文化實驗室。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小川系、王蘊潔(2017)。山茶花文具店。圓神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培豐(20200000)。歌唱臺灣--連續殖民下臺語歌曲的變遷。衛城。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Assmann, Jan、金壽福、黃曉晨(2015)。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李先鳳(20160820)。全臺唯一行動郵車,玉里追尋懷舊風景,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820002626-260402?chdtv。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邱兆梅(2012)。鄉民的回憶MSN走入歷史,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usiness/blog/237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許昊仁(2017)。歌詞存有學(一):歌詞是文學嗎?從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談起,https://www.philomedium.com/blog/7981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Assmann, Aleida、Assmann, Jan、陳玲玲(2012)。昨日重現:媒介與社會記憶。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Assmann, Aleida、楊航(2012)。記憶作為文化學的核心概念。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Erll, Astrid、呂欣(2012)。文學作為集體記憶的媒介。文化記憶理論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齊偉先(20180000)。臺灣漢人民間信仰與新媒體:以臉書為媒介的宗教建構。媒介宗教:音樂、影像、物與新媒體。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