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1960年代初香港與臺灣電影中的族群對立與和解:《南北和》、《兩相好》與《龍山寺之戀》
書刊名:南藝學報
作者:黃猷欽
作者(外文):Huang, Yu-chin
出版日期:2018
卷期:17
頁次:頁47-80
主題關鍵詞:族群意識電影美術設計改編南北和兩相好龍山寺之戀Ethnic consciousnessProduction designAdaptationThe Greatest Civil War on EarthGood NeighborsRomance at Lung Shan Temple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295
  • 點閱點閱:30
期刊論文
1.黃猷欽(20110600)。鉛華盡洗--1980年前後臺灣文藝電影美術設計的轉變。電影欣賞學刊,8(1)=14,20-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謝國斌(20110300)。臺灣族群研究的發展。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1(1),1-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葉永文(20070700)。臺灣民主化時期的中醫醫政發展。臺灣醫學人文學刊,8(1/2),63-7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甫昌(19931200)。族群通婚的後果:省籍通婚對於族群同化的影響。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6(1),231-26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王甫昌(19940400)。光復後臺灣漢人族群通婚的原因與形式初探。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43-9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陳勝崑(19790500)。從兩位解剖學家比較中日近代解剖學的發展。科學月刊,10(5),38-4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肖林榕、張永賢(20090300)。行醫濟世移風易俗--臺灣漢醫第一人黃玉階。北市中醫會刊,15(1)=55,10-2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陳勝崑(19750800)。從中國西化醫學史論醫學中文化。當代醫學,2(8),69-7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陳勝崑(19750800)。中國西化醫學史(6)--江南製造局與近代醫學。當代醫學,2(8),73-7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陳勝崑(19781200)。中國歷代醫學的發明(21)--中國傳統醫學輸入日本的經過。當代醫學,5(12),1104-11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勝崑(19760300)。中國西化醫學史之12:余巖與中西醫學論戰。當代醫學,3(3),302-30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魯稚子(19611200)。我看「宜室宜家」。文星,9(2)=50,2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魯稚子(19650500)。中國電影到了怒吼的時候。文星,16(1)=91,45-4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張苙雲(19980100)。從不穩定的口碑到主要的求醫場所:臺灣西醫的制度信任建構。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 人文及社會科學,8(1),161-1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夏春祥(20030400)。新聞論述與臺灣社會:二二八事件的議題生命史。新聞學研究,75,201-242。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黃仁(2005)。辛奇的傳奇。臺北市:亞太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蕭新煌、尹寶珊(1998)。臺灣與香港的集體認同:一九九七前的比較。香港:香港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黃建業(2005)。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臺北市: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張笠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臺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黃愛玲(2002)。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卓伯棠(2009)。侯孝賢電影講座。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黃仁(2006)。優秀臺語片評論精選集。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馮祖貽(1999)。百年家族--張愛玲。臺北:立緒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張愛玲(1997)。流言。臺北:皇冠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國家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1996)。歷史的腳踪:臺影五十年。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黃仁(2002)。臺北市話劇史九十年大事紀。臺北: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林黛嫚(2009)。李行的本事。台北: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黃仁(1994)。電影與政治宣傳。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焦桐(19900000)。台灣戰後初期的戲劇。臺北:臺原。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蔡榮芳(2001)。香港人之香港史1841-1945。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呂大樂(2012)。那似曾相似的七十年代。香港: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文翰(1994)。流行音樂啟示錄。臺北:萬象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周子峰(2010)。圖解香港史:遠古至1949年。香港: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馬傑偉、曾仲堅(2010)。影視香港:身份認同的時代變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仁(2003)。白克導演記念文集暨遺作選輯。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黃愛玲、盛安琪(2007)。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葉龍彥(1999)。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王宏志、李小良、陳清僑(1997)。否想香港:歷史.文化.未來。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傅葆石、劉輝(2008)。雙城故事︰中國早期電影的文化政治。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邱坤良(2006)。漂流萬里:陳大禹。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其他
1.(19551024)。紀念本省光復十週年/臺製明日開拍「黃帝子孫」。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9610829)。中影出外景/開到十一份/拍攝新片宜室宜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9611102)。寶島藝壇新片兩相好/今行開鏡禮復興劇校舉行公演。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9611109)。宜室宜家/十五上映/羅濤影展明起展出。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9620519)。龍山寺之戀/訂今天開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9650524)。日本電影美工部門/頗多創造性的改革/臺製劇場主任彭世偉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徐昂千(19620218)。我看兩相好。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生(19570301)。《黃帝子孫》觀後。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張美保(2002)。流徙與家國想像--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中的國族認同。香港文學@文化研究。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家英、尹寶珊(2001)。香港的族群認同狀況:一個探討性的研究。社會轉型與文化變貌:華人社會的比較。香港: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吳乃德(19930000)。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也斯(1994)。香港都市文化與文化評論(代序)。香港的流行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古學斌、陳錦華、Sandhu, Karamjit Kaur(2008)。香港南亞少數族群的工作與就業狀況分析。新世紀華人社會面貌:社會指標的分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石琪(2002)。國泰片場最後歲月:一個小工的回憶。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行(2003)。臺灣電影界的前輩--白克導演。白克導演記念文集暨遺作選輯。臺北: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文淇(2000)。「回歸」、「祖國」、「二二八」--《悲情城市》中的臺灣歷史與國家屬性。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林昭庚(2004)。[臺灣中醫發展史]序。臺灣中醫發展史。臺北: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梁良(2008)。見證臺灣電影崛起和沒落的關鍵人物--李行。李行--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飛寶(1999)。李行的電影藝術創作及其在中國電影中的功績。行者影跡:李行.電影.五十年。臺北:時報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陳珮琪(2001)。從電影分析五、六十年代中、上層的衣著。五十、六十年代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陳惠英(1994)。樂天知命電視劇。香港的流行文化。臺北:書林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陳儒修(2011)。二十年後重看《悲情城市》:聲音、影像、時間、空間。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臺北:田園城市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黃仁(2003)。臺灣光復後電影制作的「開山祖」白克。白克導演記念文集暨遺作選輯。臺北:亞太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黃愛玲(2007)。王天林的言情文藝。香港影人口述歷史叢書之四:王天林。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劉成漢(2008)。《街頭巷尾》--李行的最佳作品。李行--一甲子的輝煌。臺北:躍昇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鍾婉儀(2001)。中國女性形象的體現--旗袍。五十、六十年代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羅卡(2002)。管窺電懋的創作/製作局面:一些推測、一些疑問。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饒曉明(2003)。追念白克先生。白克導演記念文集暨遺作選輯。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Yip, June、蘇培凱(2000)。一個國家的建構--臺灣歷史與侯孝賢的「臺灣三部曲」。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甫昌(19930000)。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