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我國客家族群政策之研究-當代自由主義正義論觀點
作者:邱啟展
作者(外文):Chiu,chiichan
校院名稱: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
系所名稱:政治研究所
指導教授:詹哲裕
王文方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2
主題關鍵詞:當代自由主義正義論客家基本法客家族群政策contemporary liberalismtheories of JusticeHakka Basic LawHakka ethnic policie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74
在臺灣族群政策的研究上,過去較少從政治哲學理論方面來探討,充實此一面向的族群政策研究遂成為本研究的主要動機;因此本研究目的旨在以客家族群政策的形成為研究主軸,推展出具有正義觀點為特色的客家族群政策,同時藉此說明族群政策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形塑功能,期能為未來客家族群政策開創一個新思維。
基此,本論文嘗試從當代自由主義之正義理論進路來討論臺灣客家族群政策,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四個面向來檢驗客家族群政策,期得到更清楚、更明確的答案;而此四面向在客家族群政策制定與執行的實際情形,將以作者所提出的「社會整體公平」及「個人權益自由」這二個正義模式的角度來檢視。
在研究發現方面:一、根據Rawls 與Nozick 之正義理論,發現我國客家族群政策運用上必須融入社群主義與多文化主義的觀點才能更符合當代自由主義的正義觀;二、當代自由主義正義理論之「社會整體公平」模式與「個人權益自由」模式,對客家族群政策的評估具有效度;三、我國常在族群政策中提及社會正義概念,然而卻鮮少進一步闡明實際族群政策與社會正義概念之間的關聯與意涵,導致社會大眾不知所云,甚至客家族群亦未必心領神會,遑論以切身感受而支持政策。
在政策建議方面:一、制訂客家族群政策應徹底了解國情與客家文化歷史之間的互動脈絡;二、符合社會正義之客家族群政策的制定應提出更多的說帖及證據;三、近年來我國客家族群政策取向常貼近選舉諾承,故應更重視並開放市場化機制之自由運作方式,而設置「客家行政法人」是一可行方式;四、我國之客家族群政策應明確定位,並與經費政策之發展方向一致,且應更加重視針對弱勢語言、文化地區的直接補助。
Researches on Taiwan's ethnic policies were rarely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or theories of justice in the past. To enrich the study on Hakka ethnic policies from this angle is the main motivation of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The present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process of Hakka ethnic policies of Taiwanese government and exams these policies from a justice-oriented point of view. The dissertation emphasizes the self-shaping features of Taiwan’s Hakka ethnic policies under the pressure of political changes, and expects to propose a new way of thinking of Taiwan’s Hakka ethnic policy in the future.
The author attempts to describe and evaluate Taiwan’s Hakka ethnic polici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contemporary liberal theories of justice. In order to give a clearer picture of these policies and more definite results for their evaluations, the author distinguishes and examines four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these policies: the political, the economy, the social, and the cultural dimension. To foster the inspection of the mak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Hakka ethnic policies in Taiwan, the author also proposes two models of justice — the fair-society-as-a-whole model and the individual-rights-of-freedom model.
There are three main findings of this dissertation. First, the communitarian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points of view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Taiwan’s Hakka ethnic policies so that the latter can be more coherent with contemporary liberalist theories of justice. Second, both the fair-society-as-a-whole and the individual-rights-of-freedom models of contemporary liberalist theories of justice are valid for the assessment of Taiwan’s Hakka ethnic policies. Third, even though the concept of social justice has often been referred to in Taiwan Hakka ethnic policie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clarification of the concept itself nor explanation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ncept and these polices. This lack of clarification and explanation leads to the serious incomprehensibility of Taiwan’s Hakka ethnic policies to the general public; Hakka population may not even have a clue about what these policies are, let alone support them.
In the respect of policy recommendation, there are four main suggestions to be made. First, before a policy is formulated, Taiwanese government should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Hakka’s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the histor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Hakka population. Second,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justice, Hakka ethnic polici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with more persuasive arguments and evidences. Third, since Hakka policies has often been tied with promises made in elections in recent years, Taiwanese government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s to the cash-out of these promises and open to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free market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akka Incorporated Administrative is a feasible way. Fourth, Hakka policies should be positioned clearly, be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funding policies, and put more emphasis on the direct subsidies to those regions with vulnerabl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參考文獻
壹、中文文獻
一、專書
王中江(2002),〈自由、平等與社會正義的比較性視角─以羅爾斯、諾齊克和海耶克三人為例的考察〉,收錄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自由主義的發展及問題: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頁:171-193。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王甫昌(2003)。《當代臺灣社會的族群想像》。臺北市:群學出版社。new window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臺北市:南天書局。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市:允晨文化。new window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社會學與臺灣社會》。臺北市: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王海明(2000)。《公正、平等、人道-社會治理的道德原則體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丘昌泰(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巨流出版社。
石元康(1989)。《洛爾斯》。臺北市:東大出版。new window
石元康(1998)。《當代自由主義理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夷將‧拔路兒(Icyand Parod)(2008)等編。《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上)》。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江文瑜主編(1995)。《人文社會主動出擊》。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江宜樺(1998)。〈麥可.瓦瑟論多元族群社會的國家認同〉,收錄於蕭高彦、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411-440。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所。new window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揚智出版社。new window
江宜樺(2001)。《自由民主的理路》。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江明修、丘昌泰主編(2009)。《客家族群與文化再現》。臺北市:智勝書局。
吳乃德(1993)。〈省籍意識、政治支持和國家認同──臺灣族群政治理論的初探〉,收錄於張茂桂等著,《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頁:27-51。臺北市: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吳文星(1992)。《日據時期臺灣社會領導階層之研究》。臺北市:正中書局。new window
吳老德(2000)。《正義理論與福利國家》。臺北市:五南出版社。
李永熾(1995)。〈客家人與臺灣政治〉,收錄於江文瑜主編,《人文社會主動出擊》,頁:357-360。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李建良(1998)。〈民主政治的建構基礎及其難題:以「多元主義」理論為主軸〉,收錄於蕭高彦、蘇文流主編,《多元主義》,頁:101-151。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所。
李連江(1994)。《新保守主義》。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沈清松(1996)。《追尋人生的意義:自我、社會與價值觀》。臺北市:臺灣書店。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臺北市:武陵出版社。new window
林天河(1991)。〈聖多瑪斯正義觀之分析與反省〉,收錄於戴華、鄭曉時主編,《正義及其相關問題》頁:51-64。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所。new window
林天河(1995)。〈個人與社群之關係:試析柏拉圖《法律篇》,收錄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23-38。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所。
林火旺(1995)。〈自由主義可否建立一個政治社群?〉,收錄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249-270。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所。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鍾肇政、徐正光等著(1994)。《客家文化論叢》。臺北市:文化總會。
林媽利(2010)。《我們流著不同的血液》。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林本炫,〈客家義民爺的神格:苗栗縣義民廟初步研究〉。收錄於莊英章、簡美玲主編,《客家的形成與變遷》,頁:337-359。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new window
周祝瑛(2004)。〈20世紀臺灣教育〉。收錄於顧明遠主編 ,《中國教育大系》乙書。中國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頁:3370-3739。
邱彥貴、吳中杰(2004)。《臺灣客家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俞可平(1999)。《社群主義》。臺北市:風雲出版社。new window
施正鋒(1998)。《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臺北市: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施正鋒(2000)。《臺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市:前衛出版社。new window
施正鋒(2002)。〈客家族群與國家-多元文化主義觀點〉《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客家委員會。
施正鋒(2004)。《臺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new window
施正鋒(2005)。《臺灣原住民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化教育基金會。new window
施正鋒主編(1996)。《語言政治與政策》。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施正鋒主編(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泉湖(2002)。《百年來兩岸民族主義的發展與反省》。臺北市:東大圖書。
洪鎌德(2002)。《自由主義》。臺北市:一橋書局。
苗力田主編(1999)。《亞里斯多德選集-倫理學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若林正丈(1989)。《轉型期臺灣》。臺北市:故鄉出版社。
若林正丈、松永正義著(1988),若林正丈編,廖兆陽譯。《中日會診臺灣-轉型期的政治》。臺北市:故鄉出版社。
范振乾(2002)。《存在才有希望-臺灣族群生態客家篇》。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范振乾(2008)。《客裔臺灣人生態學:文化與社會》。臺北巿:南天書局。
唐凱麟編(2001)。《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臺北市:昭明出版社。
孫大川(2000)。《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市:聯合文學。new window
徐正光(2007)。《臺灣客家研究概論》。臺北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new window
徐正光主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臺北市:正中書局。
張世賢(2008)。〈臺灣客家運動的起伏與隱憂〉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299-334。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張明貴(1998)。《自由論─西方自由主義的發展》。臺北市:臺灣書店。new window
張茂桂(1993)。《多元融合的族群關係與文化──民主進步黨的族群與文化政策》。臺北市: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new window
張茂桂等著(1993)。《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臺北市:業強出版社。new window
張茂桂(1997)。〈臺灣的政治轉型與政治的「族群化」過程〉,收錄於施正鋒主編,《族群政治與政策》,頁:37-72。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張茂桂(1999)。〈種族與族群關係〉,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臺灣社會》,頁:239-282。臺北市:巨流圖書。new window
張茂桂(2010)。〈臺灣「多元文化」政治與運動〉。收錄於若林正丈編,《ポスト民主化期の臺湾政治 ― 陳水扁政権の8年》,頁123-167,東京:アシア經濟研究所。資料來源:http://www.zo.uni-heidelberg.de/md/zo/sino/research/10_taiwanduoyuanwenhua.pdf,瀏覽日期:2012年3月20日。
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2008)。《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梁景鋒(2008)。〈風雲1987:客家風雲雜誌創刊的時代背景和藍圖〉,收錄於張維安、徐正光、羅烈師主編,《多元族群與客家:臺灣客家運動20年》,頁335-345。新竹市:臺灣客家研究學會。
陳支平(1997)。《客家源流新論》。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陳秀容、江宜樺主編(1995)。《政治社群》。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文人所。
陳光興(2006)。《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北市:行人文化實驗室。new window
陳瑛、廖申白編(1990)。《現代倫理學》。中國重慶:重慶出版社。
湯錦臺(2010)。《千年客家》。臺北市:如果出版社。
黃子堯(2006)。《臺灣客家運動:文化、權力與族群菁英》。臺北縣: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黃宣範(2001)。《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臺北市:文鶴出版社。new window
楊長鎮(1991)。〈社會運動與客家人文化身份意識之甦醒〉,收錄於徐正光主編,《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客家社會與文化》,頁:184-197。臺北市:正中書局。new window
楊長鎮(1997)。〈民族工程學中的客家論述〉,收錄於,施正鋒編,《族群政治與政策》,頁:17-36。臺北市:前衛出版社。
楊貞德(1995)。〈「大社群」:杜威論工業社會中民主的必要及其可行性〉。收錄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153-176。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文人所。
廖炳惠主編(1995)。《回顧現代文化想像》。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1991)。《新个客家人》。臺北市:臺原出版社。
臺灣省文獻會(200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下)》。南投縣:臺灣省文獻會。
劉若韶(1998)。《柏拉圖理想國導讀》。臺北市:臺灣書店。
劉還月(1999)。《臺灣客家風土誌》。臺北市:常民文化。
蕭高彥(1998)。〈多元文化與承認政治論〉,收錄於蕭高彥、蘇文流編,《多元主義》,頁:487-50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所。
蕭高彦、蘇文流主編(1998)。《多元主義》。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所。
蕭新煌、黃世明撰(1991)。《臺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南投縣:省文獻會。
賴澤涵、劉阿榮(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灣的抉擇〉,收錄於劉阿榮主編,《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頁:1-27。臺北市:揚智出版社。new window
賴澤涵、李筱峰(1986)。《戰後初期臺灣的民意代表》。臺北市:自立晚報。
賴澤涵總主筆(1994)。《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臺北市:時報出版社。
錢永祥(1995)。〈社群關係與自我之構成:對沈岱爾社群主義論證的檢討〉。收錄於陳秀容、江宜樺主編,《政治社群》,頁:297-314。臺北市: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new window
錢永祥(2002)。〈自由主義為什麼關切平等:當代的一個看法〉。收錄於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頁:1-21。臺北市:桂冠出版社。new window
應奇(1999)。《社群主義》。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應奇(1999)。《羅爾斯》。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戴寶村(2005)。《臺灣政治史》。臺北市:五南出版社。new window
戴華、鄭曉時主編(1991)。《正義及其相關問題》。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所。new window
謝重光(1999)。《客家源流新探》。臺北市:武陵出版社。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2002)。《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瞿海源、顧忠華、錢永祥主編(2002)。《平等、正義與社會福利:殷海光基金會自由、平等、社會正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3》。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羅香林(1954)。《客家源流考》。臺北市:商務書局。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市:南天出版社。new window
羅肇錦(1990)。《臺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省文獻會。new window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編著(1991)。《多元文化教育》。臺北縣蘆洲市:空大出版社。
關尚仁(2002)。〈多元文化環境下的客家廣電傳播政策〉《客家公共政策研討會論文集》,頁22-1-22-8。臺北市:客委會。
顧肅(2006)。《自由主義基本理念》。新北市:左岸出版社。
劉阿榮主編(2006)。《多元文化與族群關係》。臺北市:揚智出版社。
二、中譯書籍
Castells, Manuel著,夏鑄九、黃麗玲等譯(2002)。《認同的力量》。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Crystal, David著,周蔚譯(2001)。《語言的死亡》。臺北市:貓頭鷹出版社。
Dahl, Robert A.著,張明貴譯(1989)。《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Giddes, Anthony著,鄭武國譯(1999)。《第三條路:社會民主的更新》。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Gray, John著,傅鏗、姚欣榮譯(1991)。《自由主義》。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Gray, John著,蔡英文譯(2002)。《自由主義的兩種面貌》。臺北市:巨流出版社。new window
Grix, Jonathan著,林育珊譯(2008)。《TOP研究的必修課》。臺北市:寂天文化。
Hennessy, Bernard著,趙雅麗、張同瑩、曾慧琦譯(2000)。《民意》。臺北市: 五南圖書。
Huntington, Ellsworth著,潘光旦譯(1929)。《自然淘汱與中華民族性》。上海:新月出版社。
Kivisto, Peter著,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臺北縣:韋伯出版社。
Kymlicka,Will著,劉莘譯(2003)。《當代政治哲學導論》。臺北市:聯經出版社。
Lessnoff, Michael H. 著,楊慧玲譯(2005)。《政治思想十一巨擘》。臺北市:韋伯文化國際。
Lloy, Dennisd著,張茂柏譯(2005)。《法律的理念》。北京:新星出版社。
Marger, Martin N.著,祖力亞提.司馬義譯(2007)。《族群社會學:美國及全球視角下的種族和族群關係》。北京:華夏出版社。
Mill, John Stuart 著,郭志嵩譯(2004)。《論自由》。臺北市:臉譜出版社。
Nozick, Robert著,王建凱譯(1996)。《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臺北市:時報文化。
Rawls, John 著,李少軍、杜麗燕、張虹譯(2003)。《正義論》。臺北市:桂冠出版社。
Walzer, Michael著,禇松燕譯(2002)。《正義諸領域:為多元主義與平等一辯》南京:譯林出版社。
高木桂藏著,關屋牧譯,(1991)。《日本人筆下的-客家》。臺北市:關屋牧出版社。
高木桂藏著,陳蒼杰譯,(2001)。《由客家了解亞洲》。臺北市:品冠文化。
三、期刊
王順平(2007)。〈文化資本、社會資本、與多元入學〉,《研習資訊》,第24卷3期,頁:81-94。
王甫昌(2002)。〈族群接觸機會?還是族群競爭?:本省閩南人族群意識內涵與地區差異模式之解釋〉,《臺灣社會學》,第4期,頁:11-74。new window
丘昌泰(2006)。〈臺灣客家族群的自我隱形化行為:顯性與隱性客家人的語言使用與族群認同〉,《客家研究期刊》,創刊號,頁:45-96。new window
朱菊生、袁久紅(2010)。〈從承認理論到民主正義論:略論南希.弗雷澤的政治哲學〉,《學海》,頁:125-130。
江宜樺(1998)。〈自由主義哲學傳統之回顧〉,《當代》,第127期,頁:16-29。
江宜樺(2007)。〈思想筆談:自由主義的處境與未來(上)〉,《思想》,第7期,頁:193-202。new window
余桂霖(1996)。〈從羅爾斯與諾錫克的正義理論看國家政策的走向〉,《復興崗學報》,第18期,頁:205-225。
宋學文(2008)。〈層次分析對國際關係研究的重要性及模型建構〉,《問題與研究》。第47卷第4期,頁:167-199。new window
呂宗麟(1995)。〈論民生主義中的社會正義內涵─從分配正義與交換正義層面思考〉,《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第6卷3期,頁:27-39。
呂晶晶(2008)。〈從M型社會談臺灣教育之社會正義〉,《學校行政雙月刊》,57期,頁:90-109。
李丁讚(2006)。〈被殖民經驗:「去帝國」的情感基礎評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臺灣社會學刊》,第37期,頁:251-260。new window
沈曉陽(2010)。〈孔子仁學思想的正義論意蘊〉,《齊魯學刊》,第2期,頁:5-10。
周月清、李婉萍(2008)。〈臺灣住宅福利與社會正義〉,《社區發展季刊》,121期,頁:26-46。
林煥民(2008)。〈從正義論觀點看我國教育政策公平性〉,《學校行政雙月刊》,57期,頁:191-208。
俞可平(1998)。〈當代西方社群主義及其公益政治學評析〉,《中國社會科學》,第3期,頁:105-121。new window
唐仲清(2007)。〈法治、正義與非暴力反抗〉,《大連大學學報》,28卷4期,頁:95-99。
徐揮彥(2008)。〈從歐盟文化政策之發展與實踐論文化權之保障:以文化多樣性為中心〉,《歐美研究》,第38卷,第4期,頁:671-751。new window
祝捷(2010)。〈臺灣地區客家運動的法制述敘-以”客家基本法”(草案)為例〉,《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3期,頁:16-22。
張奉箴(1993)。〈休謨的哲學思想〉,《哲學論集》,第27期,頁:1-88。new window
張延廷(1996)。〈由正義思潮論現代社會應有的公道〉,《復興崗論文集》,第18期,頁:81-101。
張福建(2004)。〈政治言論自由與社會正義-羅爾斯的觀點〉,《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9期,頁:39-77。new window
張學謙(2008)。〈國家能否挽救弱勢語言?以愛爾蘭語言復振為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4卷4期,頁: 21 -47。
張錦華、黃浩榮、洪佩民(2003)。〈從多元文化觀點檢視新聞採寫教科書-以原住民族群相關報導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6期,頁:129-153。new window
梁文韜(2005)。〈 論米勒的制度主義社會正義論〉,《臺灣政治學刊》,第9卷第1期,頁:119-198。
陳文華(2007)。〈影響原漢雙族裔族群認同的因素探討:從生態系統理論觀點〉《玉山神學院學報》,14期,頁:115-132。new window
郭水潭(1959)。〈荷人據臺時期之中國移民〉,《臺灣文獻》,10卷4期,頁:11-45。
陳旭東、汪行福(2008)。〈從德性義務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山東社會科學》,第2008卷7期,頁:49-55。
陳美如(2000)。〈從社會正義談多元文化課程的實踐〉,《國民教育》,41卷2期,頁:62- 69。
麥留芳、莊英章(1996)。〈族群關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第69期,頁:55-72。
馮浩(2008)。〈自由至上的自然法理論-評洛克《政府論(下篇)》〉,《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4卷5期,頁:98-102。
黃哲彬(2004)。〈我國教育優先區政策之分析〉,《教育學苑》,11期,頁:93-111。
黃儒傑(2000)。〈教育機會均等與社會正義〉,《教師之友》,41卷3期,頁:13-19。
黃躍雯(2008)。〈澎湖設置觀光賭場的社會正義分析-以鄰避設施的觀點〉,《島嶼觀光研究》,1卷1期,頁:1-29。new window
詹盛如(2008)。〈臺灣教育經費的現況分析〉,《教育資料集刊:各國教育變革與發展》,第40輯,頁:1-26。new window
詹中原(2004)。〈公共政策新右派哲學研究途徑趨勢〉,《考銓季刊》,第37期,頁:95-110。new window
趙剛(2006)。〈”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和理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6期,頁:147-189。new window
劉阿榮(1992)。〈民族主義與國家整合-中山先生「民族國家論」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頁:91-110。new window
鍾孝上(1990)。〈我對統獨及客家組黨的看法〉,《客家雜誌》,第6期,頁:28-37。
魏峰(2008)。〈正義的教育政策:社群主義的視角〉,《比較教育研究》,第3期,頁6-10。
羅天人(1996)。〈社會「正義」觀點及社會福利實施的原則:對臺灣社會福利政策的展望〉,《社區發展季刊》,第76期,頁:223-236。new window
譚岳奇(1999)。〈從形式正義到實質正義:現代國際私法的價值轉換和發展取向思考〉,《法制與社會發展》,第3期,頁:80-88。
四、博碩士論文
王保鍵(2008)。〈立委單一選區對客家族群政治參與之影響〉,私立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王保鍵(2011)。〈臺灣客家運動與《客家基本法》〉,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石慧瑩(2008)。〈環境正義之倫理基礎〉,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池煥德(1997)。〈臺灣:一個符號鬥爭的場域:以臺灣結/中國結論戰為例〉。國立東海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由美(1994)。〈臺灣族群問題的探源與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李艾妘(2009)。〈社會正義與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當代自由主義觀點〉,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國隆(2002)。〈從社會正義看身心障礙者工作權相關法規之保障〉,私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洪義荃(2007)。〈從社會正義論國家管制運動員違規用藥之教育涵義〉,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滿祝(2009)。〈臺灣客家族群意識與語言政策關係之研究〉,國立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培倫(2002)。〈族群差異權利道德之證成-秦立克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之可能性〉,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new window
許彩鳳(2008)。〈我國大學繁星計畫評估之研究-社會正義之觀點〉,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許雯琪(2003)。〈從社會正義的福利觀點論我國軍人保險制度〉,政治作戰學校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志章(2003)。〈社會福利分配與社會正義-臺北市身心障礙者津貼問題探討〉,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秉亨(2004)。〈六輕設廠歷程正義問題之探究〉,私立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國良(1993)。〈社會正義在社會福利實踐過程中之爭辯-理論的評析〉,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曾金玉(2000)。〈臺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昭儒(2011)。〈地方文化行銷策略研究-以新竹縣新埔鎮客家古蹟文化為例〉,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戴士超(2007)。〈六堆客家族群政治的研究〉,私立南華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聶松齡(1999)。〈差異與承認---泰勒的多元文化論及其省思〉,國立臺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碩士論文。
五、委託研究計畫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4)。《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會網頁,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3944&ctNode=1894&mp=1&ps=,瀏覽日期:2011年7月4日。
全國意向顧問股份有限公司(2008)。《97年度全國客家人口基礎資料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會網頁,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3944&ctNode=1894&mp=1&ps=,瀏覽日期:2011年7月4日。
邱榮舉主持研究(2004)。《臺灣客家菁英與美麗島事件》(臺北市: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研究計劃。
張維安(2007)。〈 大學校院客家學院(系所)現況調查研究〉,行政院客家委會研究報告。資料來源:行政院客家委會網頁: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1936&ctNode=1903&mp=1869&ps=,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六、研討會論文
王俐容(2004),〈多元文化主義在臺灣:衝突與挑戰〉,2004年臺灣社會學年會研討會,12月5日,新竹市:國立清華大學。資料來源:http://tsa.sinica.edu.tw/Imform/file1/2004meeting/schedule.htm,瀏覽日期:2012年2月1日。
江宜樺(1997)。〈族群正義與國家認同〉,《族群正義與人權保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2 月 26 日。資料來源:http://homepage.ntu.edu.tw/~jiang/PDF/D1.pdf,瀏覽日期:2011年7月4日。
吳澤玫(2010)。〈 審議式民主與多元社會的穩定〉,《臺灣哲學學術研討會論文》,10月23、24日,新北市:華梵大學。new window
張永利(2005)。〈如何振興原住民語言〉,《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系列研討會之四:語言政策的多元文化思考》會議,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主辦,10月22日。new window
張培倫(2008)。〈自由主義多元文化論在臺灣〉,《第十一屆儒佛會通暨文化哲學學術研討會》,3月29日,新北市:華梵大學。
陸緋雲(2002)。〈性別與族群:客家婦女社會地位的反思與探討〉,《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539-551。
曾國祥(2003)。〈憲政主義與民主的衝突:美國政治思想的一個側面〉。臺北:中研院社科所主辦,《「人民主權與制憲」學術研討會論文》。new window
廖咸浩(2000)。〈導言:一種後臺灣文學的可能〉,何寄澎主編,《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臺灣大學。
劉煥雲(2008)。〈二十一世紀臺灣多元化政策與客家文化產業之發展〉,《中山思想、多元文化與公民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父紀念館。new window
蕭新煌、黃世明(2000)。〈臺灣地方社會與客家政治力:客家族群派系的類型、發展及限制〉,收錄於徐正光主編,《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歷史與社會經濟》。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羅烈師(2005)。〈當前臺灣客家族群理論的商榷〉。發表於「學術定位、社會脈絡與經驗探索:全國客家學術研討會」,臺灣中壢:中央大學客家政治經濟研究所舉辦,5月27日。new window
七、網路資料
Facebook網頁,〈客家黨〉。資料來源: http://www.facebook.com/pages/%E5%AE%A2%E5%AE%B6%E9%BB%A8/108000249228305,瀏覽日期:2011/11/3。
MBA智庫百科網頁,〈徽商的定義〉。資料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E5%BE%BD%E5%95%86,瀏覽日期:2012年3月20日。
NBA百科網頁,〈經濟正義〉。資料來源:http://wiki.mbalib.com/zh-tw/%E7%BB%8F%E6%B5%8E%E6%AD%A3%E4%B9%89,瀏覽日期:2012年3月5日。
NOWnews(今日新聞網)網頁,〈英國政權豪賭!傾向開放蘇格蘭獨立公投表決〉。資料來源:http://www.nownews.com/2012/01/10/334-2774666.htm#ixzz1j7WQVjUn,瀏覽日期:2012年1月11日。
丁東紅,〈異軍突起的社群主義〉。資料來源: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zhuanti/xxsb/552841.htm,瀏覽日期:2012年3月12日。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網頁,〈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四條〉。資料來源:http://info.gio.gov.tw/ct.asp?xItem=29517&ctNode=904&mp=1,瀏覽日期:2012年3月23日。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頁,〈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資料來源: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65,瀏覽日期:2012年4月4日。
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網頁,〈簡介〉。資料來源:http://www.hakkaworld.com.tw/twhapa/introduce.html,瀏覽日期:2012年4月20日。
臺灣客家音樂網頁。資料來源:http://music.ihakka.net/,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臺灣客家語言地圖網頁。資料來源:http://www.nknu.edu.tw/~hakka/hakkamap/01.htm,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臺灣客家數位圖書館網頁。資料來源:http://memory.ncl.edu.tw/hakka/resultlist.jsp?theabsdata=c&field0=all&searchlistdtdid=61&query_str0=%E8%8C%83%E6%8C%AF%E4%B9%BE,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民主進步黨網頁,〈「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新聞稿〉。資料來源:http://www.dpp.org.tw/news_content.php?sn=1824(瀏覽日期:2012/3/28)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2011年1月5日),〈要求專案協助高師大客研所解決專任教師聘任問題,以延續南部客家文化體系〉。資料來源: http://www.ly.gov.tw/03_leg/0301_main/dispatch/dispatchView.action?id=29562&lgno=00091&stage=7&atcid=295629,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網頁,《行政程序法》,修正日期:民國 94 年 12 月 28 日。資料來源: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A0030055,瀏覽日期:2012年3月20日。
行政客家委員會網頁,〈行政院客家委員會99年度施政績效報告〉,公告日期:100 年5 月14 日。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2132&CtUnit=10&BaseDSD=7&mp=2013&ps=1,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基本法草案總說明〉。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49196&ctNode=2159&mp=2013,瀏覽日期:2012年3月18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頁,〈本會簡介〉。資料來源: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7&CtNode=348&mp=346&ps,瀏覽日期:2011年11月3。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頁,〈性別統計與分析〉。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109140&ctNode=2142&mp=2013&ps=,瀏覽日期:2012年4月19日。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網頁,〈客家學術機構〉。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ov.tw/lp.asp?ctNode=1892&CtUnit=80&BaseDSD=7&mp=1869,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
行政院客家委會網頁,〈主動公開資訊〉。資料來源: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64037&ctNode=2123&mp=2013,瀏覽日期:2011年7月8日。
何來美(2011年12月3日)。〈中評社臺北論壇:客家族群政治板塊變化〉,臺灣大學國際會議廰。資料來源: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3,瀏覽日期:2012年4月14日
林濁水(2011年9月25日)。〈論國會改造〉《改造國會終結亂象》,財團法人臺灣智庫主辦,地點臺大社科學院國際會議廳。資料來源: http://www.taiwanthinktank.org/page/chinese_attachment_1/2209/20110925____.pdf,瀏覽日期:2012年3月19日。
客家電視臺網頁。資料來源:http://web.pts.org.tw/hakka/about.htm,瀏覽日期:2011年11月3日。
施正鋒(2011年12月3日),〈中評社臺北論壇:客家族群政治板塊變化〉。臺灣大學國際會議廰。資料來源: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1203,瀏覽日期:2012年4月14日。new window
范振乾(2010年3月14),〈客裔主體性與客裔族群在臺灣政治板塊之位置〉。原文為作者於2010年3月14日應邀參加由「中國評論通訊社」、「《中國評論》月刊」、及「臺灣大學客家研究中心」,在臺北市共同主辦的「臺灣客家族群政治板塊的變化與影響」座談會時筆者發言的完整內容,前述發言內容以「客裔主體性與客裔族群在臺灣政治板塊之位置」為題輯錄於此網頁。資料來源:http://hakka-taiwanes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html,瀏覽日期:2012年3月10日。
教育部高教司網頁(2011年1月11日)。〈有關報載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裁併之回應說明〉。資料來源:http://www.edu.tw/high/news.aspx?news_sn=4202&pages=8,瀏覽日期:2012年4月13日。
教育部網頁,《臺灣客家語拼音方案》。資料來源:http://www.edu.tw/mandr/bulletin.aspx?bulletin_sn=3824,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網頁。資料來源:http://hakka.dict.edu.tw/hakkadict/index.htm,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陳成良編譯(2012年4月27日)。〈菲穆斯林組織 獲允成立國中之國〉,《自由時報》。資料來源:http://tw.news.yahoo.com/%E8%8F%B2%E7%A9%86%E6%96%AF%E6%9E%97%E7%B5%84%E7%B9%94-%E7%8D%B2%E5%85%81%E6%88%90%E7%AB%8B%E5%9C%8B%E4%B8%AD%E4%B9%8B%E5%9C%8B-202744982.html,瀏覽日期:2012年來4月27日。
陶學榮、王鋒(2006)。〈論公共行政中的社會正義〉《公共政策與政府治理》《復旦公共行政評論》。資料來源:http://www.sirpa.fudan.edu.cn/picture/article/56/da/86/43cc53cd419d98db617f6711851f/f67e7e89-7712-4858-a668-69afdca1f354.pdf,瀏覽日期:2012年4月27日。
華視新聞網頁,〈南愈綠 北愈藍 一臺灣兩板塊〉。資料來源:http://news.cts.com.tw/udn/politics/201201/201201170917533.html,瀏覽日期:2012年3月25日。
管仁健,〈臺灣客家人的中國心與日本情〉。資料來源:http://mypaper.pchome.com.tw/kuan0416/post/1281895889,瀏覽日期:2011年11月17日。
維基百科網頁,〈多元文化政策〉。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5%85%83%E6%96%87%E5%8C%96,瀏覽日期:2011年12月7日。
維基百科網頁,〈河洛人〉。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B3%E6%B4%9B%E4%BA%BA_(%E5%8F%B0%E7%81%A3),瀏覽日期:2012年3月10日。
臺灣客家湯圓節網頁。資料來源:,http://www.hakka-glue-pudding.com.tw/,瀏覽日期:2012年4月/10日。
語言公平網頁。資料來源:http://mail.tku.edu.tw/cfshih/ln/,瀏覽日期:2011年11月21日。
聯合國中文網頁,〈世界人權宣言〉。資料來源:http://www.ohchr.org/ch/UDHR/Pages/Introduction.aspx,瀏覽日期:2012年4/14日。
聯合國大會,〈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1976年1月3日,資料來源: http://www.6law.idv.tw/6law/law2/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國際公約.htm,瀏覽日期:2011年7月4日。
聯合新聞網頁,〈新內閣、新國會 新仇舊恨迸火花〉。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新內閣-新國會-新仇舊恨迸火花-194700772.html,瀏覽日期:2012年2月1日。
謝宇程,〈「專家及媒體審議式民主」規劃方式及預期效益〉。資料來源: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頁: http://www.npf.org.tw/post/1/6779,瀏覽日期:2012年3月5。
顧肅,〈當代自由主義對社群主義挑戰的回應〉《論文網》,2003年11月6日。資料來源:http://www.lunwennet.com/thesis/2003/9790.html,瀏覽日期:2012年3月20日
貳、英文文獻
一、專書
Ackerman , Bruce and Fishkin, James S. (2003). “Deliberation Day.” In J. S. Fishkin and Peter Laslett, (eds.), Debating Deliberative Democracy. Malden, MA: Blackwell Publishing.
Anderson, Benedict. ( revised ed.). (1991).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don: Verso.
Avineri, Shlomo., De-shalit, Avner. (eds.).(1992). 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nks, James A.(1988). Multiethnic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Inc.
Bell, Daniel.(1993). 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Oxford: Clarendon Press.
Berlin, Isaiah.(1969). Four Essays on Liberty.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habha, Homi K.(1994).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Blum, Lawrence A.(1994).“Multiculturalism, Racial Justice, and Community: Reflections on Charles Taylor's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Lawrence Foster and Patricia Herzog, (eds.).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on Pluralism and Multiculturalism. (pp.175-205) Amherst, Massachusett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Brass,Paul Richard,(1991). 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 : Theory and Comparison. Los Angeles: Sage Publications.
Dworkin, Ronald.( 1992). ’Liberal Community’, In Shlomo Avineri and Avner de - Shalit (eds.). Communitarianism and Individuali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lster, Jon.(1998). Deliberative democracy.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tzioni, Amitai. (ed.). (1998). The Essential Communitarian Reader. Lanham, Maryland: Rowman and Littlefeild Publish, Inc.
Friedman, Milton.(1962).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Frohnen, Bruce.(1996). The New Communitarians and the Crisis of Modern Liberalism. Lawrence, Kansas: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Gray , John. (2nd ed.).(1995). Liberalism. Minneapolis: Minnesota University Press.
Gutmann, Amy. (ed.).(1994). 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Hall, Stuart.(2000). ‘The multicultural Question.’, In Barnor Hesse (ed), Un/Settled multiculturalism: Diasporas, Entanglements, Transruptions. London: Zen Books.
Hayek, Friedrich August.(1991). The Fatal Conceit: The Errors of Socialis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Hobhouse, Leonard Trelawny.(1911). Liberalism, London: Williams and Norgate Press.
Kymlicka, Will.(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1998). Finding Our Way: Rethinking Ethnocultural Relations in Canad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1989).Liberalism, Community and Cultur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Kymlicka,Will.(1995). Multicultural Citizenship: A Liberal Theory of Minority Right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ymlicka ,Will. Norman, Wayne.(2000)Citizenship in Diverse Societ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cIntyre , Alasdair.(1988). Whose Justice? Which Rationality?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Miller, David.( 1999).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Harvar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ozick, Robert.(1974).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New York: Basic Books.
Okin, Susan Moller.(1989). Justice, Gender, and the Family. New York: Basic Books.
Parekh, Bhikhu.(2002). Rethinking Multiculturalism: Cultural Diversity and Political The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ye, Lucian W.(1971).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al Culture.”, In Leonard Binder et al., Crises and Sequences in Political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1971).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2001). Justice as Fairness: A Restatement.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Rawls, John.(2005).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ichael J.(1996). Democracy’s Discontent: America in Search of a Public Philosoph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andel, Michael J.(1998). Liberalism and the Limits of Justi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mith, Anthony D.(1993). ’The Nation: Invented, Imagined, Reconstructed?’. In Marjorie Ringrose and Adam J. Lerner (eds.). Reimaging the Nation.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Solomon, Robert C. & Murphy, Mark C. (eds.)( 2000). What Is Justice?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1995). Philosophical Argument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1985).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Philosophical Papers 1.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1985). 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Philosophical Papers 2.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1989). ‘Cross-Purposes: The Liberal-Communitarian Debate’, in Nancy L. Rosenblum.(ed.). Liberalism and the Moral Life.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Taylor, Charles.(1994). Multiculturalism.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umin, Melvin M.(1964). “Ethnic Group.”, in Julius Gould and William L. Kolb (eds.), Dictionary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Free Press.
Vertovec,Steven.(1998). ‘Multi-multiculturalisms’, in Multiculturalism in Two Societies: Belgium and Great Britain, M. Martiniello (eds.), Utrecht: ERCOMER.
Walzer, Michael.(1983).Spheres of Justice: A Defens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 New York : Basic Books.
Wolff, Jonathan.(1991), Robert Nozick:Property, Justice and the Mininal State. Cambridge: Polity Press.
Young, Iris Marion.(1990).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N. 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Young, Iris Marion.(1995). ‘Together in Difference: Transforming the Logic of Group Political Conflict’, in Will Kymlicka (ed.). The Rights of Minority Cultures. (155-178)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二、期刊論文
Buchanan , Allen E.( 1989).“Assessing 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Ethics, No.99, July:852-882.
Gutmana, Amy. (1985).“Communitarian Critics of Liberalism,”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14:308-322.
Waldron, Jeremy.(1987).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Liberalism,”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37:127-150.
Rawls, John. (Spring 1987).“The Idea of an Overlapping Consensus.”Oxford Journal for Legal Studies, 7 (1): 1-25.
Walzer, Michael.(1990).“The Communitarian Critique of Liberalism”, Political Theory, Vol. 18, No.1, February:6-23.
Blauner, Robert.(2001). “Talking Past Each Other: Black and White Languages of Race,”The American Prospect. (November 30, summer):55-64.
Dworkin, Ronald.(1981).“What is Equality? Part I: Equality of welfare, Part II: Equality of Resourc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0 3/4: 283-345.
Turner, Terence.(1993).“Anthropology and Multiculturalism: What is Anthropology and Multiculturalists Should be Mindful of It ?, Cultural Anthropology, 8(4):411-429.
Tilley, V. (1997).“The Terms of the debate: Untangling language about ethnicity and ethnic movements”,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1):497-522.
Tyler, Tom R.( 2000). “Social Justice: Outcome and Procedu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Volume 35, Issue 2:117-125.
Smith, Tom W.(2009). “Trends in National Spending Priorities, 1973-2006” Source: General Social Survey, 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hicago, At http://www-news.uchicago.edu/releases/07/070110.gss-report.pdf(Accessed 2011/7/19)
Maxwell, Simon.(2008).“Global social justice as a new focus for development policy”
Opinion, Overseas Development Institute.pp1-2.At http://www.odi.org.uk/opinion/docs/1656.pdf (Accessed 2011/7/19)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