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國家認同與其論述轉換之研究(1970~2000)
作者:鄭睦群
作者(外文):Cheng, Mu-Chun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史學系
指導教授:張瑞德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3
主題關鍵詞:長老教會國家認同台獨人權宣言孫文中國文化台灣教會公報national identityPresbyterian ChurchTaiwan Church News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1)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19
1977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人權宣言〉,宣言中一句「使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在當時引發軒然大波,更觸動了在解嚴之前的一個不僅敏感、甚至是危險台獨議題。因此該宣言在台灣的民主發展史不但具有相當程度的份量,至今已被普認為是一份長老教會公開宣告支持台灣獨立的文件,「新而獨立的國家」一詞也成為該教派在詮釋國家認同上的重要依據,〈人權宣言〉即台獨幾乎已是學術界的定見。
但是長老教會在1977年〈人權宣言〉發表後的台獨形象最早來自教會外部的書寫,該教派曾極力反駁其台獨意圖,認為這是政府與社會大眾的「誤解」。該宣言從發表至1990年代,長老教會對〈人權宣言〉中「新而獨立的國家」詮釋從「自決」走到了「獨立」,如此的改變與當初的辯解一般被認為是威權時代的無奈自保行為,甚少從國家認同的角度加以探討與分析。
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從制度、族群與文化等國家認同三向度大量分析《台灣教會公報》上的隻字片語,發現長老教會在1970年代的國家認同依舊是中華民國/中國人/中華文化,接著在1980年代出現鬆動、交錯與轉移,到了1990年代後方成為台灣國/台灣人/台灣文化,也就是今日該教派國家認同的樣貌。因此在國家認同尚未轉移的1970年代,〈人權宣言〉的台獨成分值得有更深的討論。
By extensive analysis the words and phrases of “Taiwan Church News” with three dimens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system, ethnic and culture, this thesis found that, in the 1970s, the Presbyterian Church’s national identity was still the Republic of China / Chinese people / Chinese culture, then there were loosening, staggered and metastasis happened in 1980s; since 1990s, it has been transforming into Taiwan Nation/ Taiwanese / Taiwanese culture, which is the status of their national identity today.
Therefore, in the 1970s, when the national identity hasn’t been transferred, the components of Taiwan independence in the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deserve to be more in-depth discussion.
一、史料
〈一〉《台灣教會月刊》,1945年12月
〈二〉《台灣教會公報》,1945至1947年、1970年至2013年。

二、報章雜誌
〈二〉《中華雜誌》
第102期,1972年1月。
第112期,1972年11月。
第175期,1978年2月。
第176期,1978年3月。
第178期,1978年5月。
第183期,1978年10月。
第195期,1979年10月)。
第198期,1980年1月。
第199期,1980年2月。
第200期,1980年3月)。
〈三〉《中國憲政》
第15卷第1期,1980年1月。
第15卷第4期,1980年4月。
第15卷第8期,1980年8月。
第15卷第9期,1980年9月。
〈四〉《政治評論》
第28卷第2期,1972年3月25日。
第36卷第3期,1978年4月25日)。
第37卷第10期,1979年11月25日。
第32卷第7期,1980年8月25日。
〈五〉《綜合月刊》
第111期,1978年2月。
第113期,1978年4月)。
第113期,1978年4月)。
〈六〉《夏潮》
第3卷第4期,1977年10月1日。
第3卷第5期,1977年11月)。
第6卷第4期,1978年6月)。
〈七〉《疾風》
第1卷第2期,1979年9月。
第1卷第3期,1979年10月。
第1卷第4期,1979年11月)。
第1卷第7期,1980年2月)。
〈八〉《龍旗》
第4期,1981年6月。
第7期,1981年9月。
第9期,1981年11月。
第33期,1983年9月。
第34期,1983年10月。
第34期,1983年10月。
第35期,1984年1月。
第37期,1984年3月。
第38期,1985年4月。
第39期,1985年5月。
第78期,1987年8月。
第83期,1988年1月。
第93期,1988年11月。
〈九〉《聯合報》
1979年9月18日,第2版。
1979年9月17日,第2版。
1979年12月22日,第3版;
1980年1月11日,第3版。
1980年3月20日,第3版。
1980年4月30日,第3版。
1987年10月20日,第2版。
1987年10月20日,第2版。
〈十〉《中國時報》
1980年3月20日,第2版。
1980年4月18日,第3版。
1980年11月18日,第3版。

三、專書
〈一〉中文
中央日報編印,《「臺獨」想幹什麼》,台北:中央日報社,1983年。
王崇堯,《臺灣本土情境中的聖餐》,台南:復文,2006年。
王崇堯,《臺灣鄉土神學》,台南:復文,2007年。new window
王崇堯,《臺灣本土神學對話─為台灣教會把脈》,台南:教會公報社,2011年。
王成勉主編,《十字架前的思索─文本解讀與經典詮釋》,台北:黎明文化,2010
年。
王爾敏,《思想創造時代:孫中山與中華民國》,台北:威秀資訊,2011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歷史委員會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百年史》,台南:新樓
書房,1984年。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編輯小組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年鑑》,台南:新樓書房,
1985年。
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new window
江詩菁,《宰制與反抗:中時、聯合兩大報系對黨外雜誌之文化爭奪》,台北,稻
鄉出版社,2007年。
李筱峰,《台灣全志‧卷首‧戰後台灣變遷史略》,南投:台灣文獻館,2004年。
李筱峰,《台灣史100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2002年。
李維史陀著、楊德瑞譯,《神話與意義》,台北:麥田出版,2010年。
余如雲編著,《耶穌在哭泣─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活動密史》,台北:龍旗出版
社,1983年。
呂秀蓮,《重審美麗島》,台北:聯合文學,2008年。
宋泉盛,《出頭天:台灣人民自決運動史料》,台南:人光出版社,1998年。
吳學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研究》,台北:宇宙光權人關懷,2006年。
杜英助,《熱愛台灣行義路:高俊明牧師訪談錄》,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2012年。
邢福增,《當代中國政教關係》,香港:建道神學院中國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
林本炫,《台灣的政教衝突》,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
林央敏,《臺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前衛出版社,1996年。
林志雄,《顯微鏡下的「台獨」》,紐約:世界日報社,1979年。
林國平主編,《當代台灣宗教信仰與政治關係》,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年。
柯文著、杜繼東譯,《歷史三調:作為事件、經歷與神話的義和團》,南京:江蘇
人民出版社,2005年。
胡紹嘉,《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研究》,台北:威秀科技,2008
年。
高俊明、高李麗珍口述,胡慧玲撰文,《十字架之路─高俊明回憶錄》,台北:望
春風文化事業,2001年。
高俊明著,高李麗珍輯,《獄中書簡》,台南:人光出版社,1997年。
高俊明等著,《台灣新而獨立的國家: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人權宣言聖經與神學論
述》,台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信仰與教制委員會,2007年。
高李麗珍口述,謝大立採訪撰述,《見證時代的恩典足跡─高李麗貞女士口述實
錄》,台北:台灣神學院,2010年。
高格孚,《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台北:允晨文化,2004年。
施正鋒,《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年。
施正鋒,《台灣國家認同》,台北:國家展望文教基金會,2005年。
徐信德、施瑞雲等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1971~1992總會社會關懷文獻》,台北: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料中心,1992年。
海外出版社編,《透視台獨》,台北:海外出版社,1980年。
陳錫祺主編,《孫中山年譜長編(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
陳南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社會、政治倫理》,台北:永望文化,1996年。
陳佳宏,《台灣獨立運動史》,台北;玉山社,2006年。
陳蘊茜,《崇拜與記憶:孫中山符號的建構與傳播》,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彭明輝,《中文報業王國的興起:王惕吾與聯合報》,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
年。
張富中、邱萬興編著,《台灣民主運動25年上冊1975~1987》,台北:INK印刻,
2005年。
楊青矗,《〈歹奧〉屎中國文化─消除骨灰罈魔咒》,台北:敦理出版社,2012年。
凱斯‧詹京斯著、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連根藤,《中國人的真面目》,台北:前衛出版社,1995年。
費德希克‧哲霍著、何乏筆等譯,《傅科考》,台北:麥田出版,2006年。
黃武東,《黃武東回憶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88年。
黃伯和,《宗教與自決─台灣本土宣教初探》,台北,稻鄉出版社,1990年。
黃伯和,《奔向出頭天的子民》,台北:稻鄉出版社,1991年。
黃俊傑,《戰後台灣的轉型及其展望》,台北:中正書局,1995年。new window
黃瑞褀著,《曼海姆:從意識型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台北:巨流圖書,2000
年。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走向美麗島:戰
後反對意識的萌芽》,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畫,《暴力與詩歌:高
雄事件與美麗島大審》,台北:時報文化,1999年。
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編輯小組編,《認識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南:教會公報
出版社,2004年。
莊政編著,《孫文革命思想發展史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7年。
蔡維民,《基督漫步於福爾摩沙:基督教在台灣》,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劉文斌,《台灣國家認同變遷下的兩岸關係》,台北:問津堂,2005年。new window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台北:三民書局,2006)。
盧建榮,《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出版:1999年。
鄭仰恩,《定根本土的台灣基督教》,台南:人光出版社,2005年。
鄭仰恩主編,《信仰與記憶的傳承:台灣教會人物檔案(一)》,台南:人光出版社,
2009年。
薛化元,《戰後臺灣歷史閱覽》,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研new window
院社研所,2008年。
臺灣歷史學會編輯委員會編,《國家認同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2001年。
Burke, Peter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Becker, Carl L著,彭剛譯,《論獨立宣言: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台北,左岸文
化,2002年。
Geoffroy, Claude著,黃發點譯,《台灣獨立運動》,台北:前衛出版社,1997年。
Lieblich , Amia等著,吳芝儀譯,《敘事研究:閱讀、分析與詮釋》,嘉義:濤石
文化,2008年。
Scott, James C著,鄭廣懷等譯,《弱者的武器》,南京:譯林出版社,2007年。
〈二〉英文
Goossaert, Vincent, and Palmer, David A.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1.
Katz, Paul R, and Murray A Rubinstein ed., Relig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aiwanese
Identities.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2003.
Rubinstein, Murray A. The Protestant Community on Modern Taiwan.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Press, 1991.
Rubinstein, Murray A ed., The Other Taiwan: 1945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Press, 1993.
Scott, James C.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0.
Scott, James C.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Steve Yui-Sang Tsang ed., In the Shadow of China: Political Developments in Taiwan Since 1949.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93.
Tun-Jen Cheng ed.,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Democratization: Case Studies from Contemporary Asia.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Press, 2005.
Xiaoxin Wu ed., China and Christianity: Burdened Past, Hopeful Future. New York:
M. E. Sharpe Inc., 2001.

三、期刊論文
王甫昌,〈省籍融合的本質─一個理論與經驗的探討〉,收於張茂桂等著,《族群new window
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業強,1993年,頁70~71。
王昭文,〈喊台獨之外─長老教會的政治關懷演變〉,《新使者雜誌》第75期(2003年4月),頁55~58。
沈松僑,〈我以我血薦軒轅〉,收於盧建榮主編,《性別、政治與集體心態:中國new window
新文化史》,台北:麥田出版,2001年,頁284~287。
陳儀深,〈臺獨主張的起源與流變〉,《臺灣史研究》第17卷2第期(2010年6月)頁153~154。new window
莫達明,郭亮廷、周伶芝譯,〈台灣本土史學的建構與發展(1972~2004)〉,收於new window
《思想》第十六期「台灣史:焦慮與自信」(2010年10月),頁61。
郭承天,〈宗教與台灣認同〉,收於《台灣民主季刊》第1卷第1期(2004年),頁
171~176。
黃秀端,〈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new window
《台灣民主季刊》第5卷第4期(2008年),頁129~179。
鄭志明,〈台灣解嚴後的政教關係〉,收於林煌洲等著《亞洲政教關係》(台北:
韋伯文化,2004年),頁3~26。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國家認同〉,收於胡健國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民主發展:
第七屆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台北:國史館,2004),頁851~870。
薛化元,〈長老教會與台灣主體性的追求─以1970年代為中心〉,金恆煒總
編輯,《當代》第237期(2007年8月),頁64~79。
蕭阿勤,〈威權統治下的國族認同:隱蔽與公開、連續與斷裂〉,收於《思想4,new window
台灣的七十年代》(台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頁149~157。

四、學位論文
李偉誠,〈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與戰後台灣民族主義〉,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9年。
汪偉瑞,〈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之政治參與─以台南區長老教會為例〉,銘傳大學公
共事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沈游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治論述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博
士論文,2010年。
吳慶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的本土化與台灣認同〉,國立台東大學社會科教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
周學慧,〈戰後台南神學院本土神學教育的發展〉,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在職
專班碩士論文,2009年。
周晏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倍加運動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論文,2009年。
洪辭惠,〈台灣政教關係之研究─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三大宣言為中心〉,中央大
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
許銘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研究〉,東吳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張兆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政教關係之演變〉,真理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5年。
陳玉梅,〈長老教會的政治參與〉,台北:台灣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
年。
蘇芳玉,〈清末洋人在臺醫療史─以長老教會、海關為中心〉,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Amae, Yoshihisa. “Taiwan’s Exodus: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Taiwanese
Nationalism, 1945~1992”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Hawaiʻi, 2007.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