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道者,萬物之宗 : 兩漢道家形上思維研究
作者:趙中偉 引用關係
出版日期:2004
出版項:臺北:洪葉文化
集叢:國學精粹叢書;86
ISBN:9867553144
主題關鍵詞:哲學中國漢代道家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12) 博士論文(5) 專書(8)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2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225
期刊論文
1.陳廣忠(1996)。漢代道家的宇宙論。中國文化研究,13,39-4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麗桂(199003)。黃老帛書裡的道法思想:帛書〈經法〉等四篇和〈九主〉思想研究。中國學術年刊,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張運華(1995)。《黃帝四經》與漢代道家思想。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艾畦(1997)。《黃帝四經》對老子思想的吸收與繼承。中國哲學史,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亮、蔣廣學(200008)。《黃帝四經》中道法思想的自然法特徵。衡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權光鎬(2001)。帛書《黃帝四經》對《老子》的繼承和發揮。南京社會科學,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董平(1989)。淮南子形而上學探討。杭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韓敬(198201)。論太玄的哲學體系。中國哲學史研究,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鄭萬耕(1984)。揚雄無神論思想的幾個範疇。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4),44-4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周文英(1991)。揚雄對《太玄》符號系統的語形、語義解釋。江西大學學報,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劉學智(199307)。揚雄《太玄》對宇宙系統模式的重建。中國哲學的歷史,185-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潘顯一(200005)。『道美』:妙不可言:論道教美學思想從《河上公章句》到《想爾注》的轉變。四川大學學報,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唐明邦(1995)。《老子想爾注》:道教祖師宣道的金科玉律。宗教學研究,1995(1/2)=27,1-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恒健(199308)。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與西方哲學主客二分:兼與張世英先生商確。陕西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朱寶信(1993)。試論「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三個層次。福建論壇,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葛亮(199710)。漢代的《莊子》研究與《莊子》影響。天津師大學報(社科版),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陳麗桂(2002)。漢代的氣化宇宙論及其影響。中國學術年刊,2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麗桂(199503)。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中國學術年刊,1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鍾肇鵬(199506)。《老子想爾注》及其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95(2)。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李家彥(1984)。《太平經》的元氣論。中國哲學史研究,1984(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曹健坤(2000)。從《老子想爾注》看神仙思想的宗教理論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6,82-8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陳麗桂(20010500)。「老子指歸」的聖人論。中國學術年刊,22,117-145+476-47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李增(20030900)。論河上公注老之氣化宇宙觀特色。哲學與文化,30(9)=352,93-10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陳廣忠(20010200)。揚雄「太玄」的道家精神。鵝湖,26(8)=308,57-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陳廣忠(20010100)。揚雄「太玄」的道家精神。鵝湖,26(7)=307,17-2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韓敬(1987)。太玄與周易之比較研究--兼論揚雄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思想戰線,77,11-1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鄭萬耕(1983)。揚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論。社會科學研究,27,109-1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陳鼓應(20000600)。從《呂氏春秋》到《淮南子》論道家在秦漢哲學史上的地位。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52,41-9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許淑惠(19950300)。兩漢思想研究--「太平經」元氣試論。輔大中研所學刊,4,39-49。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鄭志明(20000500)。《太平經》的養生觀。鵝湖,25(11)=299,1-1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陳麗桂(20000300)。《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21,177-210+53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趙中偉(20031000)。道者,神明之原也--《黃帝四經》形上思維研究。輔仁國文學報,19,29-6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陳德和(19990800)。淮南道家與黃老道家的對比性考察--「淮南子」性格的再標定。鵝湖,25(2)=290,16-27。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鄭燦山(19991200)。漢唐「道德經」註疏輯佚。國家圖書館館刊,88(2),145-20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李增(19990500)。帛書「黃帝四經」道生法思想之研究。哲學與文化,26(5)=300,410-429+493-49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李增(19990100)。「黃帝四經」王術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5,175-19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史婷婷(2002)。試論《黃帝四經》與《老子》之異。管子學刊,2002(2),80-8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陳麗桂(1998)。《淮南子》的感應思想。第二屆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麗桂(2002)。《淮南子》的陰陽思想。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中偉(1999)。天人之際,大道畢矣:嚴遵天人思想研究。第二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 。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趙中偉(199505)。揚雄《太玄》「玄」義研究。兩漢文學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中偉(200012)。尊神重精,守氣合神:《太平經》「氣」概念的詮釋。第三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呂凱(20000500)。《淮南子》的形神論。政大中文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陳麗桂(1999)。《淮南子》與《春秋繁露》中的感應思想。「第一屆說秦兩漢學術研討會」。臺北:洪葉文化。155-17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陳佩君(2001)。〈十大經〉中的黃帝與黃老之學研究(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陳儷文(1997)。《老子指歸》--書道涵義之探索(碩士論文)。輔仁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劉為博(1999)。嚴遵《老子指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陳麗桂(1983)。淮南鴻烈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趙中偉(1994)。周易「變」的思想研究(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段致成(2000)。太平經思想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江佳蒨(2001)。《老子河上公注》思想考察(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璟(2001)。黃老思想治身治國一體之理論研究--以《淮南子》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簡松興(1998)。西漢天人思想研究--以《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記》為中心(博士論文)。輔仁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熊禮匯(197705)。新譯淮南子。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余明光(1993)。黃帝四經今注今譯。岳麓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陳一平(1994)。淮南子校注譯。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嚴遵(198306)。道德指歸論。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范望。太玄經。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委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司馬光(198305)。太玄經。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彭曉(1983)。周易參同契通真義。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朱熹(1983)。周易參同契考異。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俞琰(1983)。周易參同契發揮釋疑。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李師增(199710)。淮南子哲學思想研究。洪葉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德有(199707)。嚴君平評傳。廣西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李鎏(197806)。中國歷代思想家:揚雄。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王清祥(199409)。《老子河上公》之研究。新文豐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孟乃昌(1993)。周易參同契考辨。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沙少海等(200111)。老子。台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侯外廬(1978)。漢代社會與漢代思想。嵩華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辛冠潔(198504)。中國古代佚名哲學名著評述。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陳麗桂(1992)。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李養正(1996)。道教概說。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韋政通(1980)。中國思想史。水牛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楊憲邦(1988)。中國哲學通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姜國柱(1993)。中國歷代思想史。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中國大百科全書委員會(199109)。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中國大百科全書委員會(199710)。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張立文(198911)。天。七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王德有(199107)。道旨論。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司馬遷(1974)。史記三家注。樂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班固(1974)。漢書。弘道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蘇與(197403)。春秋繁露義証。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黃俊傑(2002)。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財團法人喜馬拉雅研究發展基金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曾仰如(199102)。形上學。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戴文麟(199312)。現代西方本體論哲學研究。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劉韶軍(199606)。太玄校注。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于大成(1975)。淮南子論文集。台北:文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黃慶明(200009)。形上學講義。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黃開國(1989)。揚雄思想初探--一位玄靜的儒學倫理大師。成都:巴蜀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牟鐘鑒(1987)。《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山東齊魯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文史知識編輯部(199208)。道教與傳統文化。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牟鍾鑒、胡孚琛、王葆玹(1993)。道教通論--兼論道家學說。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高誘(1983)。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俞琰(198306)。周易參同契發揮。台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孔穎達(197305)。周易正義。臺北市: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張立文(1989)。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天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陳榮捷、楊儒賓、吳有能、朱榮貴、萬先法、黃俊傑(1993)。中國哲學文獻選編。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于吉、王明(1997)。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6.陶建國(1986)。兩漢魏晉之道家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7.任繼愈(1963)。中國哲學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8.周立升(2001)。兩漢易學與道家思想。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9.嚴靈峰(199605)。老子研讀須知。台北:中華書局:正中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0.卿希泰(1988)。中國道教史。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1.周金榜(1990)。哲學基本知識手冊。北京:新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2.陳廣忠(20011)。中國道家新論。合肥:黃山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3.于首奎。兩漢哲學新探。四川人民。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4.任繼愈(1991)。中國道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5.胡孚琛(1995)。太上老君、王屋山洞。中華道教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6.盧國龍(1998)。道教哲學。華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7.楊國榮(1998)。理性與價值:智慧的歷程。三聯。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8.歐陽修、宋祁、洪北江(1977)。新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9.羅光(1991)。儒家形上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0.方克立(199405)。中國哲學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1.蕭漢明、郭東升(2001)。周易參同契研究。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2.劉國樑、黃沛榮(1999)。新譯周易參同契。三民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3.王臣瑞(2000)。知識論。臺北: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4.馮契(1992)。哲學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5.朱越利(1992)。道經總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6.劉昀(1977)。舊唐書。台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7.任繼愈(1985)。中國哲學發展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8.王平(1995)。《太平經》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9.陳鼓應(1995)。黃帝四經今注今譯--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0.洪漢鼎(2001)。理解的真理:解讀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1.河上公、王卡(1997)。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北京: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2.王春淑、廖勇、徐湘霖、龍晦(1999)。太平經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3.魏徵(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4.唐君毅(19765)。中國哲學原論。台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5.傅偉勳(1999)。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6.成中英(2002)。本體詮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7.孫開泰、劉文雨、胡偉希(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8.劉建國(1983)。中國哲學史史料學概要。吉林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9.張立文(1995)。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人道篇)。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0.蕭登福(1990)。先秦兩漢冥界及神仙思想探原。台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1.顧寶田、張忠利、傅武光(1997)。新譯老子想爾注。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2.陳福濱(1993)。揚雄。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3.鄭萬耕(1992)。揚雄及其太玄。台北:藍燈文化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4.余明光(1989)。《黃帝四經》與黃老思想。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5.張立文(1989)。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6.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1995)。中國哲學史。臺北:國立空中大學。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7.丁原明(1997)。黃老學論綱。山東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8.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9.李震(1982)。中外形上學比較研究。中央文物供應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0.王鐵(1995)。漢代學術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1.王雲度(1997)。劉安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2.李增(1992)。淮南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3.金春峰(19971200)。漢代思想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4.張運華(1998)。先秦兩漢道家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5.鄺芷人(1992)。陰陽五行及其體系。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6.胡孚琛、呂錫琛(1999)。道學通論--道家、道教、仙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7.張豈之(1992)。中國思想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8.王弼、樓宇烈(1992)。王弼集校釋。華正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9.葛兆光(1987)。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0.朱伯崑(1991)。易學哲學史。藍燈。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1.祝瑞開(1989)。兩漢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2.徐復觀(1999)。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3.葛兆光(1998)。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4.趙中偉(1999)。易經圖書大觀。洪葉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5.羅光(1978)。中國哲學思想史--兩漢、南北朝篇。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6.王中江(2001)。道家形而上學。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7.馮友蘭(1989)。中國哲學史。臺北:藍燈文化。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8.楊儒賓、黃俊傑(19960000)。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9.方立天(1990)。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中華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0.侯外廬、趙紀彬、杜國庠、邱漢生(1957)。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1.勞思光(200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東大。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2.張立文(1990)。氣。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3.王明(1990)。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4.曾春海(2002)。兩漢魏晉哲學史。五南。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5.黃釗(1991)。道家思想史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6.熊鐵基、馬良懷、劉韶軍(1997)。中國老學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7.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8.揚雄、鄭萬耕(1989)。太玄校釋。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9.嚴遵、王德有(1997)。老子指歸。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0.陳麗桂(1997)。秦漢時期的黃老思想。文津。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1.張魯、饒宗頤(1991)。老子想爾注校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2.陳德和(1999)。淮南子的哲學。南華管理學院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3.葛榮晉(1993)。中國哲學範疇導論。萬卷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4.那薇(1992)。漢代道家的政治思想和直覺體悟。齊魯書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5.段玉裁、許慎(1970)。說文解字注。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6.沈清松(1991)。物理之後:形上學的發展。牛頓。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7.老聃、大安出版社編輯部、王弼、河上公(1999)。老子四種。臺北:大安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德有(1998)。嚴遵引易入道簡論。道家文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魏啟鵬(199801)。《太玄》․黃老․蜀學:讀《玄》札記之一。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魏啟鵬。《太玄經》道家易札記:讀《玄》札記之一。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劉長林、滕守堯(1997)。《太平經》精、氣、神「三合一」的養生思想。易學與養生。遼寧:瀋陽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蕭漢明(199208)。論《周易參同契》的宇宙糢型。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蕭漢明、郭東升(199710)。論《周易參同契》的外丹術。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盧國龍。論唐五代道教的生機觀--《參同契》與唐五代道教的外丹理論。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盧國龍。《參同契》與唐宋內丹道之流變。道家文化研究。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蕭漢明(1997)。《周易參同契》的易學特徵。道家文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龔鵬程(1991)。受天神書以興太平--《太平經》釋義。道教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李豐楙(199108)。當前《太平經》研究的成果及展望。道教新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