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東漢「經明行修」策略下的士風與禮法衝突--以示範效應、道德困境為論
書刊名:雲漢學刊
作者:莊正沅
作者(外文):Chuang, Cheng Yuen
出版日期:2019
卷期:38
頁次:頁293-336
主題關鍵詞:經明行修示範效應復仇政教策略禮法衝突Being good both in character and scholarshipDemonstration effectRevengePolitical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Conflict between etiquette and laws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0) 博士論文(0) 專書(0)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0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757
  • 點閱點閱:4
期刊論文
1.林端(20110300)。先秦儒家“角色理論”中的自我與他者。社會理論學報,14(1),1-3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王健文(19941200)。歷史解釋的現實意義--以漢代人對秦政權興亡的詮釋與理解為例。新史學,5(4),79-12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啟屏(20140300)。理分--血緣關係架構中的「仁義」觀。中國文哲研究集刊,44,143-17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翁麗雪(19941100)。東漢刑法與復仇。嘉義農專學報,39,151-16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林啟屏(20110600)。先秦儒學思想中的「君」、「臣」與「民」。政大中文學報,15,143-16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王彥輝(1998)。漢代的「去官」與「棄官」。中國史研究,1998(3)。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林端(20090900)。儒家論修身與悔過。新世紀宗教研究,8(1),157-164。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翟學偉(2013)。倫:中國人之思想與社會的共同基礎。社會學研究,2013(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王健文(19920900)。西漢律令與國家正當性--以漢律中的“不道”為中心。新史學,3(3),1-35。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學位論文
1.莊正沅(2014)。兩漢復仇禮俗中的倫理、公義與政經議題(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司馬遷、裴駰、司馬貞、張守節(1972)。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張蓓蓓(1985)。東漢世風及其轉變。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趙岐、孫奭(2001)。孟子注疏。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余英時(1987)。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翁麗雪(2009)。東漢經學之政治致用論。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范曄、李賢(1972)。後漢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李隆獻(20120000)。復仇觀的省察與詮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編。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張振華(2005)。個體經濟學理論與實務。五南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顧炎武、嚴文儒、戴揚本(2011)。日知錄。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杜預、孔穎達(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Rawls, John、李少軍、杜麗燕、張虹(2003)。正義論。臺北:桂冠圖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鄭玄、賈公彥、孔穎達、田博元(2001)。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謝桂華、李均明、朱國炤(1987)。居延漢簡釋文合校。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皮錫瑞、周予同(2008)。經學歷史。臺中:文聽閣圖書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班固(1972)。漢書。藝文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李明輝(1991)。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文津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Olson, Mancur Jr.、董安琪(1989)。集體行動的邏輯。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劉釗(2005)。郭店楚簡校釋。福建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孔子、公羊壽、何休、徐彥(2001)。春秋公羊傳注疏。藝文。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黃光國(20050000)。儒家關係主義:文化反思與典範重建。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馬怡、張榮強(2013)。居延新簡釋校。天津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黃光國(1995)。知識與行動:中華文化傳統的社會心理詮釋。心理出版社。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楊儒賓(20120000)。異議的意義:近世東亞的反理學思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劉珍、吳樹平(2007)。東觀漢記。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5.何晏、邢昺(2001)。論語注疏。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6.李隆基、邢昺(2001)。孝經注疏。新文豐。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7.魏徵(2007)。群書治要。陝西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8.趙翼、杜維運(1977)。廿二史劄記。華世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9.張九如(1934)。群眾心理與群眾領導。臺灣商務印書館。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0.阿爾伯特.班杜拉、林穎(2001)。思想和行動的社會基礎:社會認識論。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1.喬治.A.阿克洛夫、高翔(2014)。經濟學的新疆域--心理學、社會學與人類學視角。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2.王符、汪繼培、彭鐸(1985)。潛夫論。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3.徐天麟(1998)。東漢會要。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4.王子今(1999)。「忠」觀念研究:一種政治道德的文化源流與歷史演變。吉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5.王仁祥(19950000)。先秦兩漢的隱逸。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6.佐藤將之(20100000)。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7.余英時(1989)。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聯經出版公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8.余桂霖(20100000)。當代正義理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9.林素娟(20110000)。神聖的教化:先秦兩漢婚姻禮俗中的宇宙觀、倫理觀與政教論述。臺北:臺灣學生書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0.黃留珠(2002)。秦漢歷史文化論稿。三秦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1.劉澤華(1992)。士人與社會--秦漢魏晉北朝卷。天津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2.White, Hayden、陳永國、張萬娟(2003)。後現代歷史敘事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3.大庭脩、林劍鳴(1991)。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4.沈家本、鄧經元、駢宇騫(1985)。歷代刑法考。中華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5.王健文(19950000)。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王健文(1993)。國君一體:古代中國國家概念的一個面向。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  延伸查詢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無相關點閱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