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打破圈圈:從「祭祀圈」到「後祭祀圈」-
作者:張珣
書刊名:臺灣本土宗教研究的新視野和新思維:研究典範的追尋;張珣, 江燦騰 (主編)
頁次:63-107
出版日期:2003
出版項:臺北:南天
主題關鍵詞:臺灣民間信仰祭祀圈後祭祀圈
學門:哲學/宗教研究
資料類型:專書論文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7) 博士論文(0) 專書(1) 專書論文(1)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7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32
期刊論文
1.蕭鳳霞、劉志偉(1990)。文化活動與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關於中山小欖菊花會的考察。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4),51-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劉永華(1994)。文化傳統的創造與社區的變遷。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3),57-6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石奕龍(1994)。晉江石圳村的神鬼信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2),86-9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林瑋嬪(20001200)。人觀、空間實踐與治病儀式:以一個臺灣西南農村為例。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6,44-76。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徐雨村(19960600)。宗族與宗教組織原則的轉換與並存--以雲林六房天上聖母的祭祀組織為例。思與言,34(2),175-19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羅一星(1992)。明清佛山北帝崇拜的建構與發展。中國社會經濟研究史,1992(4),52-5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王銘銘(1999)。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7,169-206。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Ter Haar, Barend J.(1995)。Local Socie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ults in Early Modem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Studies in Central & East Asian Religions,8,1-43。  new window
10.王崧興(19730900)。濁大流域的民族學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1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陳春聲(1993)。從游火帝歌看清代樟林社會。潮學研究,79-111。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珣(19960600)。光復後臺灣人類學漢人宗教研究之回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1,163-215。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溫振華(19801200)。清代一個臺灣鄉村宗教組織的演變。史聯雜誌,1(1),91-107。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鄭振滿(1989)。明清福建的里甲戶籍與家族組織。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2),38-4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Wang, Ming-ming(1995)。Place, Administration, and Territorial Cult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A Case Study from South Fujian。Late Imperial China,16(1),33-78。  new window
16.施振民(19730900)。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林美容(19881200)。由地理與年籤來看臺灣漢人村庄的命運共同體。臺灣風物,38(4),123-143。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8.許嘉明(19730900)。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0。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9.林美容(19900600)。彰化媽祖的信仰圈。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8,41-104。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0.木內裕子(19870900)。廟宇活動與地方社區:以屏東縣琉球鄉漁民社會為例。思與言,25(3),25-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1.林美容(19950600)。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33(2),1-40。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2.王崧興(19911200)。臺灣漢人社會研究的反思。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47,1-11。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3.岡田謙、陳乃蘖(19601200)。臺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臺北文物,9(4),14-29。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4.王世慶(19720900)。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3),1-38。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會議論文
1.Sangren, P. Steven(2001)。American Anthropology and the Study of Mazu Worship。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zu Cult and the Modern Society。Yunlin:Chao-tian Temple。  new window
2.林美容、許谷鳴(2001)。關渡媽祖的信仰圈。雲林朝天宮「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蔡淵絜(2001)。雲林地區媽祖信仰的發展。雲林朝天宮「媽祖信仰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會議」。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
1.李國慶(1999)。日本農村的社會變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楊彥杰(2000)。閩西北的民俗宗教與社會。福建:國際客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麻國慶(1999)。家與中國社會結構。北京:文物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Siu, Helen F.(1989)。Agents and Victims in South China: Accomplices in Rural Revolution。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5.麥斯基爾、王淑琤(1986)。儒峰林家--臺灣拓荒之家,1729-1895。臺北:文鏡。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楊彥杰(1997)。閩西的城鄉廟會與村落文化。福建:國際客家學會。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旗田巍(1973)。仲國村落と共同體理論。東京:岩波書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王銘銘、王斯福(1997)。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9.田仲一成、錢杭(1985)。中國的宗族與戲劇。上海:古籍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鄭振滿(1992)。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Feuchtwang, Stephan(1992)。The Imperial Metaphor: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Routledge。  new window
12.Duara, Prasenjit(1988)。Culture, Power and the State: Rural North China, 1900-194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3.Sangren, Paul Steven(1987)。History and Magical Power in a Chinese Community。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14.Ahern, Emily Martin(1981)。Chinese Ritual and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其他
1.李國祈(1978)。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臺北:臺灣大學歷史系。  延伸查詢new window
圖書論文
1.三尾裕子(1997)。廟--信仰與社交的中心--民間信仰。臺灣讀本。臺北:前衛。  延伸查詢new window
2.鄭振滿(1997)。神廟祭典與社區空間秩序:莆田江口平原的例證。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3.林美容(1988)。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4.王銘銘(1997)。民間權威、生活史與群體動力:臺灣省石碇村的信仰與人生。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5.周大鳴(2000)。傳統的斷裂與復興:鳳凰村信仰與儀式的個案研究。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延伸查詢new window
6.張珣(1997)。百年來臺灣漢人宗教研究的人類學回顧。臺灣史研究一百年--回顧與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延伸查詢new window
7.魏捷茲(1996)。澎湖群島的村廟「公司」與人觀。臺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延伸查詢new window
8.Feuchtwang, Stephan D. R.(1977)。School Temple and City God。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9.葉春榮(1995)。風水與空間—個臺灣農村的考察。空間、力與社會。南港:中研院民族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0.王銘銘(1997)。村落視野中的家族、國家與社會--福建美法村的社區史。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政法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1.王銘銘(2000)。靈驗的「遺產」--圍繞一個村神及其儀式的考察。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2.張珣(1993)。臺灣漢人收驚儀式與魂魄觀。人觀、意義與社會。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new window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3.劉鐵梁(2000)。村落廟會的傳統及其調整:范庄龍牌會與其他幾個村落廟會的比較。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4.劉鐵梁、趙炳祥(1997)。聯村組織與社區儀式活動:河北省井涇縣的調查。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法政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5.劉曉春(2000)。區域信仰--儀式中心的變遷:一個贛南客家鄉鎮的考察。儀式與社會變遷。北京:社會科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6.羅紅光(1997)。權力與權威:黑龍潭的符號體系與政治評論。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法政大學。  延伸查詢new window
17.Feuchtwang, Stephan(1974)。City Temples in Taipei under Three Regimes。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s。Stanford, 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window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