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詳目顯示

回上一頁
題名:臺灣佛教與家族-以霧峰林家為中心之研究
作者:蘇全正 引用關係
作者(外文):Su,Chuan Cheng
校院名稱:國立中正大學
系所名稱:歷史研究所
指導教授:顏尙文
學位類別:博士
出版日期:2011
主題關鍵詞:臺灣佛教霧峰林家靈山寺林獻堂釋玠宗釋德真
原始連結:連回原系統網址new window
相關次數:
  • 被引用次數被引用次數:期刊(3) 博士論文(2) 專書(1) 專書論文(0)
  • 排除自我引用排除自我引用:1
  • 共同引用共同引用:0
  • 點閱點閱:97
在臺灣歷史上許多重要家族在發展過程中,對於地方宗教事務均有相當程度的參與,或出首、出資創建、募建的廟宇或教堂,少數家族則會興辦屬於自家所屬的宗教事業,如佛寺、齋堂、祠廟、慈善救濟組織等。
本文探究霧峰林家與臺灣佛教的關係,藉由霧峰林家的宗教事業和僧俗學佛者的探討,及以出身頂厝林紀堂系的德真法師(許悅)、霧峰林家下厝林文察系的玠宗法師(林資潭)生平和出家後的佛法事業與師承、法脈傳衍歷程,以及對臺灣佛教發展與僧才培育的貢獻,呈現出霧峰林家與其他家族不同的發展特質。透過霧峰林家對於地方宗教事務的參與(如清代彰化縣城迎請南瑤宮媽祖至笨港進香),以及在清末建立自己的家寺齋堂─青桐林觀音廟(青桐巖),進而成為十方叢林與淨土道場─臺中市靈山寺、霧峰靈山寺,暨成立慈善基金會,如共榮會、蘭生慈善會、素貞興慈會等發展,可以發現霧峰林家除具有傳統地方家族扮演地方宗教活動的領導者角色,亦有傳統地方家族設置家廟齋堂,以安置族中婦女向佛持齋的專屬場域,惟較具特色的是霧峰林家不僅將靈山寺提供有志出家修行的女眾僧信來依止,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師資延聘和經費挹注,更難得的是林獻堂不僅親自參與靈山寺的管理和規畫,對於佛教義理的認識,經歷早期「由儒解佛」入手,到晚年虔敬閱藏,研究佛教並深入意趣的轉變,尤其晚年流寓日本養病期間和友朋往來的詩文中,愈見其心境與在佛法上的領悟,在其日記中他自述於1940年起決心研究佛教,並對於佛教《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妙法蓮華經》、《大乘起信論》、《佛說阿彌陀經》、《六祖法寶壇經》、《慈悲三昧水懺》、《歸元直指》等有所涉獵和心得,基本上林獻堂傾向研讀大乘淨土部類和般若空宗部類的經典,以其社會聲望及地位而言,這是在其他家族中較少見的。
透過本文的研究,建構出由宗教視角觀察臺灣家族史,與宗教史上,家族與地方信仰互相依存的本質和實態,經由官、私史料和歷史文獻的運用與論證,進一步釐清官紳家族在致力於自身社會地位和權勢的過程中,透過地方信仰活動的領導,維繫其族勢與影響力,及追求今生和來世的福祉,與社會責任的實踐。故藉由霧峰林家對宗教和慈善事業及佛教人物的個案探討,進一步瞭解臺灣佛教的發展脈絡與家族之間的互動關係。
參考書目
一、檔案、史料
中國佛教會檔案。
辜顯榮家族檔案。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數位化檔案,000040940240235-243。
釋玠宗遺稿、遺物,桃園金剛禪寺典藏。
釋德真遺稿、遺物,臺中靈山寺典藏。
《總統府公報》第2463號,1972.9.1。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梵網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24冊 No. 1484》,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Rev. 1.11 (Big5),完成日期:2006/04/12。
後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九冊 No. 262》(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6.4 CBETA 電子佛典 V1.32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6.4。
姚秦‧龜茲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12冊 No. 0366 佛說阿彌陀經》,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 Rev. 1.28 (Big5),完成日期:2006/05/18。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08冊 No. 0235‧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BETA 電子佛典 Rev. 1.32 (Big5),完成日期:2008/11/29。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08冊 No. 0251‧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BETA 電子佛典 Rev. 1.12 (Big5),完成日期:2006/04/12。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纂續藏經所編輯,《卍新纂續藏經第26冊 No. 0568‧般若心經註講》,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BETA 電子佛典 Rev. 1.2 (Big5),完成日期:2007/01/19。
唐‧道宣,《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40冊 No. 1808》,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Rev. 1.18 (Big5),完成日期:2006/05/20。
印度馬鳴菩薩造,梁西印度三藏法師真諦譯,《大乘起信論》,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32 冊 No. 1666‧大乘起信論》(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CBETA 電子佛典Rev. 1.14 (Big5),完成日期:2009/02/26 。
風旛報恩光孝禪寺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8 冊 No. 2008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Rev. 1.22 (Big5),完成日期:2009/02/26。
明‧延慶一元本禪師,《歸元直指集》,收錄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卍新纂續藏經所編輯,《卍新纂續藏經 第六十一冊 No. 1156》,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2008.5 CBETA 電子佛典 Rev. 1.9 (Big5) 普及版,完成日期:2008/05/19。
元‧中峰國師,《中峰國師三時繫念佛事》,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 74 冊 No. 1464》,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Rev. 1.9 (Big5),完成日期:2005/11/30。
元‧中峰,《三時繫念儀範》,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 74 冊 No. 1465》,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 電子佛典Rev. 1.12 (Big5),完成日期:2006/06/30。
《沙彌十戒法并威儀》,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 第24冊 No. 1471》,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Rev. 1.14 (Big5),完成日期:2008/08/16。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收錄於《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9 冊 No. 0945》,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Rev. 1.37 (Big5),完成日期:2009/03/19。
明‧天啟北禪寺弘戒沙門法藏撰集,清‧終南山蟠龍禪寺比丘超遠檢錄,《傳授三壇弘戒法儀》,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0冊 No. 1127》,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Rev. 1.4 (Big5),完成日期:2007/09/03。
金陵寶華山司律沙門讀體撰,《三壇傳戒正範卷四》,收錄於《卍新纂續藏經第60冊 No. 1128》,臺北市:中華電子佛典協會,Rev. 1.3 (Big5),完成日期:2007/11/15。

二、專書
太虛大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太虛大師全書》,臺北市:善導寺,1980。
王世慶、陳漢光、王詩琅撰,黃富三、陳俐甫編,《霧峰林家之調查與研究》,臺北縣 : 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
王見川、李世偉合著,《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市:博揚文化公司,1999。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合著,《臺灣的寺廟與齋堂》,臺北市:博揚文化公司,2004。
王振勳、趙國光,《臺中市志‧人物志》,臺中市:臺中市政府,2008。
中國佛教會文獻編審委員會,《中國佛教會暨縣市佛教會沿革及寺院簡介(上、中、下)》,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
中峰明本國師著,《中峰三時繫念佛事全集》,臺中市:瑞成書局,2006。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案研究(一七○二~一九八三),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江燦騰,《太虛大師前傳》,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3。
江燦騰,《臺灣佛教百年史之研究1895-1995》,臺北市:南天書局,1997。new window
江燦騰,《中國近代佛教思想的諍辯與發展》,臺北市:南天出版社,1998。new window
江燦騰,《日據時期臺灣佛教文化發展史》,臺北市:南天書局,2001。new window
江燦騰,《臺灣佛教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9。
谷瑞儉,《臺中縣霧峰國民小學百週年校慶特刊》,臺中縣:霧峰國民小學,1997。
白聖長老圓寂讚頌委員會編輯,《白聖長老圓寂紀念集》,臺北市:白聖長老紀念會,1997。
白聖長老,《白聖長老日記》,臺北市:白聖長老紀念會,2009.6修訂再版。
李添春纂修,《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56。
林獻堂,〈灌園先生日記〉1947—1955年,未刊稿。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一)一九二七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0。
林獻堂著,許雪姬、鍾淑敏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二)一九二九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何義麟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三)一九三○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四)一九三一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1。
林獻堂著,許雪姬、周婉窈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五)一九三二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呂紹理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六)一九三三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3。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七)一九三四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八)一九三五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九)一九三七一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九三八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4。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一)一九三九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張季琳等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二)一九四○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6。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三)一九四一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四)一九四二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五)一九四三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六)一九四四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7。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七)一九四五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10。
林獻堂著、許雪姬主編,《灌園先生日記(十八)一九四六年》,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10。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遺著.追思錄》,臺中市: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1960。
林獻堂編輯,《林氏族譜》,霧峰:自刊本,1936。
林獻堂編輯,《林氏家傳》,霧峰:自刊本,1936。
林吳帖,《我的自述》,臺中市:財團法人素貞興慈會,1970。
林文卿編著,黃玉書校對,《神農大帝概史》,臺中縣:霧峰聖賢宮神農大帝廟管理委員會,1979。
陳器文主編,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編輯,《紀念李炳南教授往生二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青蓮出版社,2006。
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編,《李炳南老居士全集》,臺中巿:李炳南老居士全集編輯委員會,1989。
宋錦秀,《中縣口述歷史第六輯:日治臺中婦女的生活》,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0。
私立長榮大學編纂,《新修霧峰鄉志(上、下冊)》,臺中縣:霧峰鄉公所,2009。
南亭和尚全集編纂委員會,《南亭和尚全集(十二)南亭和尚自傳》,臺北市:財團法人臺北市華嚴蓮社董事會,1994。
祝賀恩師八秩嵩慶禮贊會編輯,《白公上人光壽錄》,臺北市:十普寺,1983。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專刊(5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new window
許雪姬,《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問紀錄‧頂厝篇、下厝篇》,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市:臺灣省文獻會,2000。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4。
許雪姬,《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2010。

明暘法師主編,《圓瑛大師年譜》,上海市:上海圓明講堂,1989。
陳清香,《臺灣佛教美術的傳承與發展》,臺北市:文津出版社,2005。
許洋主譯註,《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臺北市:如實佛學研究室,1996。
淨空法師主講,《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臺南市:臺南市淨宗學會,2005。
淨心長老,見弘記錄,《海外佛教訪問記》,高雄縣:淨覺佛教事業護法會,2008。
道源老法師紀念集編輯委員會編輯,《道源老法師紀念集》,基隆市:基隆海會寺,1989。
道安法師遺集編輯委員會,《道安法師遺集(九)》,臺北市:道安法師紀念會,1980。
雪廬講堂印經功德會編輯,《李炳南老居士與臺灣佛教》,臺中市:財團法人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1995。
吳德功,《瑞桃齋文稿》,收錄於《全唐文 第十七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
陳義孝編,《佛學常見詞彙》,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1982。
溥崑崗等撰,《欽定大清會典事例》,臺北市:啟文出版社,依據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影印,1963。
賴建祥,《臺中外史》,臺中市:作者自印,1968。
緒方武藏,《臺灣大年表》,臺北市:南天書局,1994影印出版。
闞正宗主編,《臺灣佛寺導遊(五):中部地區(上)》,臺北市:菩提常青雜誌社,1993。
闞正宗總編輯,《臺灣佛寺一百年》,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9。
闞正宗,《臺北市佛教會六十週年紀念特刊》,臺北市:臺北市佛教會,2009。
闞正宗,《臺灣日治時期佛教發展與皇民化運動─「皇國佛教」的歷史進程(1895-1945)》,臺北市:博揚文化公司,2011。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臺灣私法‧附錄參考書》,臺北市:南天書局,1995影印出版。
梁啟超,《飲冰室佛學論集》,揚州市: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
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4。
童勉之,《教界領袖淨心長老》,臺中縣:太平慈光寺,2008。
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編印,《光德寺四十年來大事記實》,高雄縣:臨濟宗淨覺山光德寺,2008。
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的中國佛教會》,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
楊國連主編,《臺灣佛寺導遊(三):桃竹苗地區(上)》,臺北市:菩提常青雜誌社,1992。
林正國,《妙廣老和尚在臺灣佛教的地位與貢獻之探討》,臺中市:印書小舖,2009。
黃詩茹,《戰後臺灣佛教的僧俗關係:以大專青年學佛運動為背景》,臺北縣:國史館,2010。new window
黃天才、黃肇行,《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2005。
黃富三,《霧峯林家的興起: 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 一七二九-一八六四年 ) 》,臺北市: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87。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一八六一-一八八五年》,臺北市: 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1992。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慈忍室主人編,《海潮音文庫》,共二十冊,臺北市:新文豐出版社,1985。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中市:晨星出版公司,2000。
戴炎輝,《清代臺灣之鄉治》,臺北市:聯經出版公司,1984。new window
張勝彥、吳文星、溫振華、戴寶村編著,《臺灣開發史》,臺北市:國立空中大學,1996。new window
瞿海源纂修,《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住民志宗教篇》,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2。
蔡培火著、張漢裕主編,《蔡培火全集》,臺北市: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0。
蔡采秀,《臺中縣的佛寺》,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顏尚文計畫主持,《戰後臺灣佛教文化的重建:以《臺灣佛教》期刊的內容分析為主》,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計畫編號:NSC93-2411-H-194-005-,執行單位: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執行期間:2004年08月01日至2005年07月31日。
臺灣總督府,《臺灣揚文會策議》,臺北:臺灣總督府,1901。
劉春城,《慈雲悠悠─達進法師八十自述》,臺北市:圓神出版社,1988。
霧峰一新會編,《一新會日曜講座演題目錄》,臺中霧峰:霧峰一新會,1936。
釋太虛著,緣生編,《太虛大師語摘:民初佛教四大師自傳》,臺北市:漢藝色研出版公司,1992。
釋太虛,《太虛大師自傳》,臺北縣:菩薩觀世音出版社,1996。
釋印順,《太虛大師年譜》,臺北市:正聞出版社,1992年修訂一版。
釋玠宗,《玠宗法彙:佛心宗哲學、法性宗哲學、天台宗哲學、真言宗哲學、佛教倫理哲學合訂本》,高雄縣:光德寺,1976。
釋玠宗編,《新編佛寺日用課誦本》,桃園縣:金剛禪寺,1982。
釋玠宗,《玠宗法彙:佛心宗哲學、法性宗哲學、天台宗哲學、真言宗哲學、佛教倫理哲學合訂本》,臺北市:普門文庫,1985。
釋妙然,《民國佛教大事年紀》,臺北市:海潮音雜誌社,1995.01.01。
釋見曄,《走過臺灣佛教轉型期的比丘尼─釋天乙》,臺北縣:中天出版社,1999。
釋諦閑,《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演義》,臺中市:青蓮出版社,1991。
釋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高雄縣:佛光山出版社,1988。
釋慧嚴,《臺灣與閩日佛教交流史》,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8。
釋觀心編,《釋玠宗老法師事略》,桃園縣:金剛禪寺,1969。
丸井圭治郎編著,《臺灣宗教調查報告書‧第一卷》,臺北市:捷幼出版社,根據日大正八年三月版本影印,1993。
宮本延人,《日本統治時代臺灣における寺廟整理問題》,日本奈良:天理教道友會,1988。
施德昌發行,《紀元二千六百年記念:臺灣佛教名蹟寶鑑》,臺中市︰民德寫真館,1941。
蔡錦堂,《日本帝國主義下臺灣の宗教政策》,東京:同成社,1994。
C. K. Yang, Religion in Chinese society ,臺北市:南天書局,1978影印出版。

三、論文
于凌波,〈臺灣新竹金剛寺釋妙禪傳(一八八六─一九六五)〉,《民國佛教高僧傳》5,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頁45-47。new window
于凌波,〈臺灣臺中縣妙音寺釋妙廣傳(一九○二─一九九八)〉,《民國佛教高僧傳》5,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頁111-113。new window
于凌波,〈臺灣嘉義紫雲寺釋天乙傳(一九二四─一九八○)〉,《民國佛教高僧傳》5,臺中市:李炳南居士紀念文教基金會,2004,頁301-310。new window
王世慶,〈民間信仰在不同祖籍移民的鄉村之歷史〉,《臺灣文獻》23(8),臺中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2,頁1-38。new window
王見川,〈臺灣佛教人物叢論〉,《圓光佛學學報》3,中壢市:圓光佛學院,1999,頁305-324。new window
王見川、李世偉,〈日據時期臺灣佛教的認同與選擇─以中臺佛教交流為視角〉,《臺灣的宗教與文化》,臺北市:博揚文化公司,1999,頁29-59。new window
王振勳,〈林獻堂的佛教因緣與佛教思想之研究〉,《朝陽人文社會學刊》6(2),臺中縣:朝陽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2008,頁1-30。new window
江木生,〈臺灣佛教二十年〉,《臺灣佛教》21(12),臺北市:臺灣佛教會,1943.12.20,頁26-39。
江燦騰,〈20世紀初期兩岸漢族佛教的互動〉,收錄於《世界弘明哲學季刊》,臺北市:世界弘明哲學季刊雜誌社,2001。
江燦騰,〈從齋姑到比丘尼的臺灣佛教女性變革史─記新竹市北門鄭家淨業院及其佛門女性的百年滄桑錄〉,《臺灣近代佛教的變革與反思─去殖民化與臺灣佛教主體性確立的新探索》,臺北市:東大圖書公司,2003,頁229-246。new window
林德林,〈臺灣佛教新運動之先驅─附錄:臺灣佛教青年會趣意書〉,《南瀛佛教》13(5),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5,頁28-31。
林玠宗,〈登基隆月眉山記〉,《南瀛佛教》10(6),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2,頁40。
林玠宗,〈佛教之討論〉,原載《臺灣詩報》188,收錄於《全唐文 第七十五冊》,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頁890-895。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3,臺北市︰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7,頁95-125。new window
林蘭芳,〈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學佛因緣(1927-1955)〉,《日記與臺灣史研究(下冊)─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573-674。new window
吳有能,〈臺灣人間佛教的兩種淨土觀點─以印順法師與李炳南居士為例〉,《臺大佛學研究》14,臺北市: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2007,頁159-220。new window
吳麗娜、陳美惠,〈李炳南教授對淨土法門在臺流佈之貢獻〉,《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49,臺中市:東海大學文學院,2008,頁199-223。new window
黃子寧,〈林獻堂與基督教(1927-1945)〉,《日記與臺灣史研究(下冊)─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頁675-729。new window
黃啟江,〈淨土決疑論─宋代彌陀淨土的信仰與辯議〉,《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9,頁105-130。new window
溫國良,〈日據初期澎湖廳之寺廟概況〉,《臺灣文獻》50(4),南投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頁185。new window
國史館編印,〈林吳帖女士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第十三輯》,臺北縣:國史館,1995,頁117。
胡建國主編,〈妙廣和尚略歷〉,《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 第二十三輯》,臺北縣:國史館,2000,頁128-131。
胡建國主編,〈德欽大師事略〉,《國史館現藏民國人物傳記史料彙編 第二十三輯》,臺北縣:國史館,2000,頁595-597。
侯坤宏、高明芳、賴淑卿、李翎毓訪問,李翎毓記錄,〈士林報恩寺普瑛法師訪談錄〉,《臺灣佛教人物訪談錄(一)》,臺北縣:國史館,2007,頁171-183。
陳儀深,〈太虛法師的政治思想初探〉,收錄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臺北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頁279-298。new window
陳建宏,〈寺廟與地方菁英─以大溪普濟堂的興起為例(1902-1908) 〉,《兩岸發展史研究》1,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6,頁209-255。new window
許雪姬,〈古文書與家族史研究〉,《第三屆臺灣古文書與歷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市:逢甲大學出版社,2009,頁8-34。
許雪姬,〈林鶴年1914-1994〉,《續修臺中縣志‧卷九人物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2010,頁35-38。
野川博之,〈書評:江燦騰《台湾仏教史》〉,《圓光佛學學報》15,中壢市:圓光佛學院,2010,頁175-212。new window
梁啟超,〈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飲冰室全集‧卷三學術類二》,臺南市:北一出版社,1974,頁29-36。
梁啟超,〈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收錄於黃哲永、吳福助主編《全唐文》75,臺中市:文听閣圖書公司,2007,頁822-831。
臺中懇親會,〈林玠宗氏略歷〉,《南瀛佛教》14(3),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6,頁53。
顏尚文,〈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堡地區的發展(1661-1895)〉,《南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系,2000,頁603-666。另刊載於《臺灣師大歷史學報》29,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2001,頁95-132。new window
蘇全正,〈任重道遠、雲淡風清─以道源長老擔任中國佛教會第五屆理事長為中心之探討〉,收錄於《中國佛教會遷臺六十週年─民國高僧學術研討會》,臺北市:中國佛教會,2010.02,頁385-416。
嚴文樸記,〈玠宗法師演講詞〉,《臺灣佛教》10,1948.10.1,頁14。
釋惠敏,〈比丘尼受戒法與傳承之考察〉,《佛學研究中心學報》4,臺北市:臺灣大學文學院佛學研究中心,1999,頁327-346。new window

四、碩博士學位論文
李毓嵐,〈世變與時變—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的肆應〉,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博士學位論文,2007。new window
洪錦淳,〈臺灣當代居士佛教團體臺中蓮社之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博士學位論文,2009。new window
楊書濠,〈從戒嚴到解嚴─中國佛教會在臺灣政教關係中的挑戰與發展〉,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new window
闞正宗,〈日本殖民時期「皇國佛教」之研究─「教化、同化、皇民化」下的佛教(1895-1945) 〉,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0。new window
林美滿,〈臺灣淨土教法的發展〉,新竹市: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1。
蘇全正,〈臺灣民間佛教「巖仔」信仰之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1。new window
陳珮羚,〈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臺中市: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
陳雍澤,〈李炳南先生儒佛融會思想研究〉,臺中市: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5。
張惠菁(釋宏任),〈台中慎齋堂的發展與轉型〉,新竹市: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2006。

五、期刊雜誌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2(1),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4.1.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2(3),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4.6.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2(4),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4.8.20。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3(3),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5.5.18。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3(4),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5.7.2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4(1),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6.1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4(2),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6.1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4(3),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6.1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4(5),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6.9.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會會報》4(6),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26.12.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0(1),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0(6),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2。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0(9),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2。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3(4),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5。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3(5),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5。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3(6),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5.5.1。
南瀛佛教會編輯,《南瀛佛教》14(3),臺北市:南瀛佛教會,1936。
《臺灣佛教》7(7),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3.10.8。
《臺灣佛教》9(4),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5.4.8。
《臺灣佛教》10(1),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1.1。
《臺灣佛教》10(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2.8。
《臺灣佛教》10(4),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4.1。
《臺灣佛教》10(5),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5.8。
《臺灣佛教》10(6),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6.8。
《臺灣佛教》10(7),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7.8。
《臺灣佛教》10(8),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8.8。
《臺灣佛教》10(9),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9.8。
《臺灣佛教》10(10),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10.8。
《臺灣佛教》10(11),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56.11.8。
《臺灣佛教》14(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0.12.8。
《臺灣佛教》15(7),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1.7.8。
《臺灣佛教》16(4),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2.4.8。
《臺灣佛教》17(11、1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3.12.1。
《臺灣佛教》18(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4.2.8。
《臺灣佛教》18(3),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4.3.8。
《臺灣佛教》18(7),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4.7.8。
《臺灣佛教》18(8),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4.11.20。
《臺灣佛教》19(1),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5.1.1。
《臺灣佛教》19(2、3),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5.3.8。
《臺灣佛教》19(5、6),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5.5.15。
《臺灣佛教》19(8),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5.8.8。
《臺灣佛教》19(10),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5.10.8。
《臺灣佛教》19(11、1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5.11.25。
《臺灣佛教》20(2、3),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6.3.8。
《臺灣佛教》20(7),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6.7.8
《臺灣佛教》20(11、1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6.12.1。
《臺灣佛教》21(12),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支會,1966.12.1。
《臺灣佛教(季刊)》22(4),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分會,1968.12.31。
《臺灣佛教(季刊)》24(1),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分會,1970.4.8。
《臺灣佛教(季刊)》27(1),臺北市:中國佛教會臺灣省臺北市分會,1973.4.8。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5(55),臺中市:覺生月刊社,1955.1.1。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5(57),臺中市:覺生月刊社,1955.3.1。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5(68),臺中市:覺生月刊社,1956.21。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7(5),臺中市:臺灣覺生月刊社,1956.11.1。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8(6、7),臺中市:臺灣覺生月刊社,1958.1.1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9(4),臺中市:臺灣覺生月刊社,1958.10.15。
覺生編輯委員會,《覺生》9(8、9),臺中市:臺灣覺生月刊社,1959.2.25。
《菩提樹》135,臺中市:菩提樹雜誌社,1964.02.08。
《獅子吼》3(7),臺中市:獅子吼月刊社,1964.08. 15。

六、未刊田野採訪、口述訪問記錄
蘇全正訪問、記錄、整理,〈臺中市龍華齋教保安佛堂田野調查紀錄〉,2006.06.09,於臺中市保安佛堂,未刊稿。
蘇全正訪問、記錄、整理,〈桃園市金剛禪寺田野採訪〉,2010.04.01,於桃園市金剛禪寺,未刊稿。
蘇全正訪問、記錄、整理,〈桃園市金剛禪寺田野採訪〉,2010. 12.02,於桃園市金剛禪寺,未刊稿。
蘇全正採訪、記錄、整理,〈臺中市霧峰區田野調查〉,2011.05.23,於臺中市霧峰區,未刊稿。
蘇全正訪問、記錄、整理,〈臺中市靈山寺普聞法師訪問記錄〉,2011.05.27,於臺中市靈山寺,未刊稿。
蘇全正訪問、記錄、整理,〈臺中市靈山寺普慧法師訪問記錄〉,2011.05.27,於臺中市靈山寺,未刊稿。
蘇全正訪問、記錄、整理,〈臺中市靈山寺釋修慧訪問記錄〉,2011.05.27,於臺中市靈山寺,未刊稿。

七、網路資料
中國佛教會網頁,http://www.baroc.com.tw/index.php,2011.03.01。
編輯組,〈中峰國師寫《三時繫念佛事》〉,《香光莊嚴》第 102 期(嘉義縣:香光莊嚴雜誌社,2010.06.20)。http://www.gaya.org.tw/magazine/article.php?aid=14,2011.06.11。
桃園縣政府民政處http://manage.tycg.gov.tw/files/029/桃園市_2.xls,2010.4.25。
〈辜振甫〉,《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E8%BE%9C%E6%8C%AF%E7%94%AB,2010.5.5。
鄭天恩,〈辜振甫〉,《臺灣大百科》,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6168&Keyword=%E8%BE%9C%E6%8C%AF%E7%94%AB,2010.5.5。
〈梁啟超〉,《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zh-tw/%E6%A2%81%E5%95%9F%E8%B6%85,2010.6.14。
〈顏欽賢議員〉,臺灣省諮議會網頁,http://www.tpa.gov.tw/big5/Councilor/Councilor_view.asp?id=7&cid=4&urlID=20,2010.5.5。
〈顏欽賢傳〉,《臺北縣縣定古蹟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調查研究及修復計畫書》,2007。http://www.hanyappf.com/history/ginxian.html,2010.5.5。
臺中縣佛教會網頁,http://www.tcsbuda.org.tw/image_temple/temple/temple_5-1.html,2010.5.5。
財團法人中國國民黨身心障礙者保護基金會,http://www.pmdpfound.org.tw/,2010.6.14。
內政部網頁,http://sowf.moi.gov.tw/18/05.htm,2010.6.14。
《妙心雜誌‧臺灣佛教、專題報導》51,2000,http://www.mst.org.tw/Magazine/Spc-Rep/spre0300.htm,2010.5.10。
闞正宗,〈道源法師(1900-1988) 〉,臺灣佛教數位博物館,http://ccbs.ntu.edu.tw/formosa/people/1-dao-yuan.html,2010.5.5。
高雄縣鳥松鄉圓照寺網頁,http://www.yct.com.tw/venerable-1.htm,2010/12/1。
大溪妙法寺網頁,http://www.dhafa.net/temple/history.htm,2010/12/1。
萬佛城金剛菩提海網頁, http://www.drbachinese.org/vbs/publish/home.htm,2010/12/1。
雪公與菩提,http://www.wretch.cc/blog/cfhsieh/1849320,2010.12.08。
臺中佛教蓮社,http://www.tcbl.org.tw/,2011.07.20。
明台高中全球資訊網,http://www.mtvs.tcc.edu.tw/about.html,2011.05.01。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
無相關著作
 
QR Code
QRCODE